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标本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 h;若标本4 ℃保存时,送检时间可延长,但不得超过24 h。

1.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或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cm2) 计算。

(3)细菌菌落总数检查: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手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30×2

(4)判断标准:见表6-3-1。

2.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 h内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 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2,取100 cm2。

(3)采样方法:用5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灭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

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式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4)细菌菌落总数检查: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cm2)

(5)判断标准:见表6-3-1。

3.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取一点;室内面积>30 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4)采样方法:用90m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30 min后送检培养。

(5)细菌菌落总数检查:将平板置37℃温箱内培养24 h计数菌落。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 m3)= 50000NAT

式中:A—平板面积(cm2)

T—平板暴露时间(min)

N—平均菌落数(cfu/平板)

(6)判断标准:见表6-3-1。

4.使用中消毒剂和无菌器械保存液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2 )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ml被检样液,加入到9ml稀释液中混匀。醇类和酚类消毒剂用普通营养肉汤作稀释液。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液需在肉汤内加入0.1%硫代硫酸钠作稀释液。季铵盐类消毒液需在肉汤中加入3% Tween 80和0.3%卵磷脂作稀释液。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Tween 80作稀释液。常用消毒剂的中和剂见表6-3-2。

(3) 细菌菌落总数检查:分别取1ml采样液放入2只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将其中一只平板置20℃培养7d,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另一平板放37℃温箱内培养72 h计数菌落。平板上有菌生长,证明被检样液有残存活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在10个以下,仍可用于消毒处理(但不能用于灭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超过10个,说明每毫升被检样液含菌量已超过100个,不宜再用。(4)判断标准: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 ml,病原微生物不得检出;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5.医疗用品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采样量及采样方法: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如输液(血)器、注射器和注射针等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

年版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规定执行。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特殊医疗用品,可用浸有无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100 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2,取100 cm2。

(3)无菌检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

(4)细菌菌落总数检查: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7℃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5)判断标准: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20 cfu/g 或100 cm2, 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6.血液和腹膜透析所用的水及透析液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点:透析用水出口(自来水经过过滤、软化、活性炭吸附、去离子逆渗透等步骤处理后的出口)、透析液出口(即透析结束时透析液离开透析器的出口)。如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病例,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透析液配比机、反渗水出口、贮水罐出口、透析液进口等。

(2)细菌菌落总数检查:取透析用水或透析液1ml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7℃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细菌菌落数(cfu/ ml)=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所取液体的容积(ml)

(3)判断标准:透析用水的细菌落菌总数≤100cfu/ml;透析结束时,透析液细菌落菌总数≤2000cfu/ml,并且无致热原物质存在。

表6-3-1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范围细菌菌落总数(cfu/ cm 2 )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10 ≤5 ≤5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

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200 ≤5 ≤5

供应室无菌区、

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500 ≤10 ≤10 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

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15 ≤15 注:-,不要求

医院感染管理会议记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医院感染管理手册 让区医院 2015年

填表说明: 1、本手册内容作为社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考核依据,必须按时如实认真记录和填写。 2、有关数据要将原始资料妥善保存,以备查验。 3、本手册按年度编制,每年一册,已填写的手册由科室妥善保存备查。 4、如遇医院感染管理特殊情况需记录,可另加附页。 5、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自查存在的问题,要在下次社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上做出小结,并提出整改措施。 6、社区组织的相关学习,要有讲义。 7、社区组织的考试要有试卷和成绩登记。

社区感染管理小组组长: 副组长: 监控医生: 监控护士:

社区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一、负责本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社区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医院感染病例即时讨论,降低本社区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三、监督本社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四、组织本社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五、督促本社区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六、做好对卫生员、陪护、探视者的管理。 七、做好紫外线、物表、空气等消毒本登记。 八、按时参加医院组织召开的医院感染管理会议。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医师职责 一、负责本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贯彻落实。 二、负责监督本社区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三、负责组织本社区医护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四、社区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要及时督促主管医生填报登记卡,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督促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做好登记工作。 五、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极协助调查医院感染发病原囚,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并积极投人控制工作。 六、负责组织对本社区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讨论,记录完善。 八、监督和指导本社区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全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第季医院感染监测

2017年第1季度医院感染监测、控制效果与评价 我院于1至3月份对医院重点部门空气、使用中消毒液、医务人员手、无菌物品、等进行了细菌学监测及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并就各临床科室及工作人员执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情况及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现总结如下: 一、医院感染监测资料汇总: 1、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如下: 格,合格率100%。 3、医院感染病例发病情况: (1)1至3月份总出院病人数 1475例,医院感染病例4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 %。感染科室:针灸科3例;内二科1例。感染部位:下呼吸道感染3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例。本季度我院I类切口手术共130例,手术部位感染0例,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 (2)1至3月份共抽查出院病历1198例,发现医院感染漏报病例0例,漏报率为0%。 4、抗生素应用情况: (1)1至3月份抗生素使用情况,总出院病人数1475例,抗生素使用人数543例,使用率%。

(2)围手术期病人抗生素使用,第一季度围手术期出院人数391例,抗生素使用人数205例,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130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0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用率%;Ⅱ类切口手术201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84例,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 5、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及消毒剂监测:本季度抽查次氯酸钠消毒液、一次性使用导尿包、一次性使用无菌配药注射器(20ML)等物品,结果发现一次性使用无菌配药注射器(20ML)授权委托书不全,已向药库相关人员反映存在问题,电话联系销售人员追要合格的有效证件。 6、多重耐药菌监测:出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人数349人,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微生物送检人数62人,内二科49人,内一科13人,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为%;出院患者治疗性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人数274人,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人,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100%。本季度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 7、手卫生监测:本季度感染科随机跟随医护人员工作过程,现场观察工作人员每个手卫生时机实施手卫生情况,记录调查表每项内容,汇总调查表,计算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调查结果如下:医务人员手卫生应做次数150次,实做次数100次,正确次数66次,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正确率66%。 8、三管监测情况:根据市感染质控指导中心要求,我科定期对内科、外科、骨科、针灸科、肛肠科、产科等科室三管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如下:第一季度我院监测科室出院患者总住院日数8526日,留置导尿管234例次,留置导尿管日数356日,留置导尿管使用率%。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0例,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发病率0‰。 二、监测资料分析: 1、我科在对临床科室进行日常督导检查时发现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达标,个别科室存在洗手液无开启日期,手消毒凝胶过期使用等现象。在《天津市医疗机构手卫生和安全注射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2018年)》文件中,提出了清洁的手呵护健康及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的行动主题,再次强调了手卫生与安全注射在医院防控措施中的重要性。科主任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应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从关键环节入手,依据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安全注射理念和无菌操作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和水平,保证医疗安全。

医院感染管理记录本资料

医院感染管理记录本 ⅹⅹⅹ科 2013年 医院感染管理目录 1、ⅹⅹ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ⅹⅹ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3、ⅹⅹⅹ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控制制度 4、ⅹⅹⅹ医务人员职业接触防护制度 5、ⅹⅹⅹ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 6、ⅹⅹⅹ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7、ⅹⅹⅹ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医师职责 8、ⅹⅹⅹ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9、ⅹⅹⅹ医院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0、ⅹⅹⅹ科医院感染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11、ⅹⅹⅹ科医院感染管理例会记录 12、ⅹⅹⅹ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记录 13、ⅹⅹ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记录 14、ⅹⅹⅹ科月院感办检查反馈记录 15、ⅹⅹⅹ科月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自查记录 16、ⅹⅹⅹ科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17、ⅹⅹⅹ科抗生素使用登记表 18、ⅹⅹⅹ科职业暴露登记表 19、ⅹⅹⅹ科医院感染信息年汇总表 20、ⅹⅹⅹ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登记表 21、ⅹⅹⅹ科医院感染管理年度工作总结

22、ⅹⅹⅹ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图 23、ⅹⅹⅹ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24、ⅹⅹⅹ医院乙型肝炎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25、ⅹⅹⅹ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OP) ⅹⅹ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㈠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重要的职责,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 ㈡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部门,配备专(兼)职人员,并认真履行职责,建立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有应急管理程序与措施。 ㈢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确定临床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㈣将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定期考核与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定期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 ㈤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 ㈥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㈦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㈧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ⅹⅹ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1、各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必须对本科室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临床医师必须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完善感染病例的病原微生物检测,争取感染病例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达50%以上,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

医院感染与监控

第三章医院感染与监控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人群构成的老龄化,免疫功能低下者日益增多,感染宿主由健康人群逐步转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条件致病微生物逐步替代了毒力强的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主要病原体,感染的主流已倾向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严重威胁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预后,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危及医疗费用,目前已成为国际医学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定义及特点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等。 (2)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贮菌库(皮肤、鼻咽口腔、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对象 医院感染可发生于与医院相关的人群,如门诊和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探视者等均可发生医院感染。 四、传播方式 1. 呼吸道传播 (1) 患者呼出的带有病菌的飞沫可近距离地传给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如麻疹。 (2) 通过飞沫传播的病菌,可远距离传播,如结核分枝杆菌。 (3) 医源性呼吸道传播,如超声雾化治疗、氧气湿化瓶的污染等等。空调系统可带有军团菌和喜湿性细菌污染。 2.消化道传播 医院内感染常见的有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等。 3.接触传播 (1) 直接接触:患者或医务人员直接与感染源接触而获得感染,如污染的消毒液和食物等。 (2) 间接接触:是医院中主要传播方式。医务人员手接触了感染源后,污染医疗设施和患者用具或直接传给其他患者;医院常见的侵入性操作既可带入外源性感染,又可将自体细菌带到另外部位,如消毒灭菌不彻底的内窥镜。 (3) 血液和体液传播。 (4) 垂直传播:①通过胎盘屏障传播; ②产程中新生儿吸吮阴道分泌物或产伤致母婴血液接触;③哺乳。 五、流行特征 医院感染具有平时散发与严重时暴发的医院流行病学特点。医院感染多为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机会性感染,且以内源性感染为主,传染性较小,一般可在病区内针对其传播方式进行隔离。当医院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发生失误时可引起暴发感染。 第二节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及变迁 一、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中,90%为

2020年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年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 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 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 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 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16医院感染监控手册(10月新)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手册》使用说明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争创“三甲”,落实长效运行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逐步实现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保障医院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年度《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手册》。 使用说明及要求: 1、本手册是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考核依据之一,各项内容必须如实 填写,字迹清楚。 2、本手册由专人负责保管,不得让无关人员随意翻阅,内容可由监控医生、 护士填写。 3、根据我院《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的要求做好质量控制和监督,争 创三级甲等医院,保持持续质量改进。 4、科室院感知识培训学习每月二次,自查整改每月一次,知识考试每季度 一,PDCA持续改进每季度一次。 5、科室手卫生依从率与正确率考核每月一次,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 6、科室院感管理小组会议每季度一次。 7、如遇医院感染管理特殊情况需记录,可另加附页。 8、本手册按年度编印,每年一册。每年初更换新册,同时交回旧册,由 感染管理科集中保管备查。

目录 感染管理小组成员 (1) 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 感染管理监控医师职责 (1)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2) 医务人员在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2)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年度工作计划 (3) 本年度感染率统计 (4) 本年度医院感染病例登记 (5) 本年度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 (12)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13)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登记表 (15)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20) 医院感染培训记录 (21) 院感知识考试成绩 (53) 手卫生正确率考核记录 (56) 手卫生依从率考核记录 (58) 岗前培训记录 (60) 医院感染科室自查记录 (61) 季度感染管理质量改进记录表 (73) 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 (77)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78) 职业暴露登记 (79) 科室感染管理小组会议 (80) 院感管理工作总结 (87)

(完整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试题 一、解释名词(20分) [1]医院感染 [2]清洁 [3]消毒 [4]灭菌 二、填空题(6分) [1]构成感染链的三个基本条件是感染源、()和()。 [2]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分类,可将医院感染分为()感染和 ()感染。 [3]紫外线灯管消毒空气时,有效距离不超过()米,照射时间为 ()分钟。 三、判断题(5分) [1]只要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即不属于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包括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 ) [3]只要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均属于医院感染。( ) [4]已感染的患者和病原携带者是最重要的感染源。( ) [5]压力蒸汽灭菌法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为可靠的一种方法。( ) 四、选择题(10分) [1]医院感染的主要对象是( ) A、门诊患者 B、急诊患者 C、住院患者 D、探视者 E、陪护着 [2]破伤风病人用过的换药器械的处理:( ) A、用水冲洗后消毒 B、消毒后清洁 C、水泡后消毒 D、清洁后消毒 E、以上都不对 [3]以下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 A、新生儿肺炎 B、新生儿脐炎 C、新生儿腹泻 D、新生儿败血症 E、新生儿硬肿症 [4]关于高压蒸汽灭菌,不正确的是:( ) A、无菌包不宜过大 B、放置无菌包不宜太紧 C、布类物品放在金属物品之下 D、高压锅内物品不能装得太多 E、放置时各包之间要有空隙 [5]流感病人出院后病室空气消毒,常用消毒剂为:( ) A、食醋 B、苯扎溴铵 C、酒精 D、氯胺 E、漂白粉

五、简答题(9分) [1]简述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5分) [2]简述医院感染的危害。(4分)

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重要的职责,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3.院感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4.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确定临床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5.把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定期考核与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定期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 6.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 7.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8.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9.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医院感染管理记录本

驗慝耗理记 录本 科室:_______ 年度:_______

目录 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 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3、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医师职责 4、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5、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6、科室感染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7、病区感染管理例会记录 8、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记录 9、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记录 10.月院感办检查反馈记录11.月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自查记录 12、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13、抗生素使用登记表 14、职业暴露登记表 15、医院感染信息年汇总表 16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登记表 17、科室感染管理年度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6、做好对卫生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7、有针对性进行目标检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医院感染发病率。 8、定期对本科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器械消毒液等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做好登记,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9、按季参加医院组织召开的医院感染管理例会。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医师职责 1、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贯彻落实。 2、负责监督本科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3、负责组织本科医护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4、对本科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5、科室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要及时督促主管医生填报登记卡,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督促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做好科室登记工作。 6、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汇报,积极协助调查医院感染发病原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并积极投入控制工作。 7、负责组织对本科医师感染病例进行讨论,记录完善。 8、监督和指导本科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病原学检验及药敏实验结果对感染病人合理用药。 9、完成院感工作记录。 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1、负责参与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控制方案

医院感染控制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院感染控制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根据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二)医院感染控制目标 1、医院感染现患率≤10% 2、清洁切口感染率≤% 3、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4、加强手卫生,逐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重点部门洗手正确率达95%。 5、加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逐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液透析相关血液感染及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6、医院感染暴发为“0” 7、医院感染漏报率<10% (三)保证措施 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发挥作用 医院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专职人员,各临床医技科室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各配备一名质控医师和质控护士。负责科室日常感控措施落实。

2、完善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感染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目标监测等。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利用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方法,主要由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和报告,由院感科专职人员进行临床干预,收集感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向全院反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漏报率。至少每年做现患率调查一次,如果病区发生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根据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物品监测,确定是否为流行,找出流行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必要时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微生物室应承担相关的监测工作。 (2)环境卫生学监测 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院感科每季度对全院各科室抽样监测。主要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完成采样工作,细菌的分离或培养由微生物室负责。院感科将监测结果纳入质量控制考核指标。 (3)消毒剂监测: 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科室感控护士负责采样,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抽查督导,使用中的消毒剂浓度监测由科室完成,做好记录。(4)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为了保障我院消毒物品及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我科每月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灭菌器械及手术室、内镜中心的灭菌内镜进行抽样监测;同时对我院重复使用的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抽样监测。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1) 1、关于耐药菌感染的说法错误的是(D )D、只引起表皮感染 2、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表现形式不包括(C )C、单一大剂量用药 3、关于耐药菌定植的说法错误的是(B)B、有感染的临床症状 4、关于“超级细菌NDM-1”的说法错误的是(A)A、所有的抗菌药物耐药 5、被列为世界三大最难解决感染性疾患第一位的是(C )C、MRSA 6、关于美国滥用抗生素情况的说法错误的是(D )D、用于院内抗感染占80% 7、关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根源的说法错误的是(C)C、“以药养医”问题 8、多重耐药球菌类不包括(D )D、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如肺炎克雷伯氏菌 9、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是指在短时间内,耐药菌引起的(B )或以上的医院内感染病例,且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B、3例 10、关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A)A、缺乏对患者有效的宣传教育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2)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重点控制指标的说法错误的是(C )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B ) ?关于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说法错误的是(D ) ?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说法错误的是(D )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不低于(B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人员不包括(C )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C )ddddddddddddddddddddd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B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内容是(D ) ?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是(A )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D )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全套管理制度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全套管理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 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 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 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 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 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 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 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 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 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 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 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 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 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医院感染监测记录本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单位:泽普县医院 科室:血液透析室 年度:2014年 (资料请保存3年)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记录在监测登记本上,并组织实施。 2、本科感染管理小组每季度要召开一次会议,汇总消毒隔离落实情况,并有会议记录。 3、要求监控医师对本科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督促经治医生积极采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细菌室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4、医院感染散发病例24小时之内报感染管理科并由经治医生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监测 护士填写医院感染监测记录本,按时交感染管理科。 5、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须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 极协助专职人员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做好记录。 6、监测人员督促本科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7、监测人员组织和参加有关医院感染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宣传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知识,预防各种传染病及锐器刺伤。如工作中发生锐器刺伤,按规定处理并做好记录。 8、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按全院统一规定负责科内消毒隔离措施工作的组织落实。 9、监测人员做好卫生员、配膳员、病人及家属卫生宣教及管理,要有督检记录。 10.监测护士每周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浓度、每半年的紫外线强度监测和每月的空气培养按规定时间进行监测并记录在监测本上。 11.为预防传染性疾病反弹,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要熟悉本院应急预案,掌握接触、飞沫和空气不同传播途径的隔离方法 临床兼职感染管理监控医师职责 1、随时掌握本科病人医院感染情况,发现或可疑医院感染病例,督促经治医生及时送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并督促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24小时之内报感染管理科。 2.积极预防本科内因诊治不当引起的医院感染,经常督促、检查医生的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须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极协助专职人员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4.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监控资料的收集积累和调研工作。 5.对本科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临床兼职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1.每日监测本科患者有无医院感染,并将感染病例与大夫协商登记填表,上报感染管理科。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流行趋势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 3.发现或可疑医院感染病例,遵医嘱正确留取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 4.对本科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卫生员、配膳员、病人及家属卫生宣教及管理。 7、按规定对紫外线、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监测,并登记在监测本上。

院内感染监控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个/m 3,物体表面、医

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2。 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2,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个/cm2。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3。 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2。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应采取如下监测方法: 1.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开展全面综合性监测。医院必须对每例病人实施住院过程全程医院感染监控,正确进行监测资料的填写、报告与评估。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作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和反馈。医院感染漏报调查每年组织两次,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2.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根据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易感人群、发病趋势监测等本底资料,结合本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人群选择监测目标。每年开展 1-2 项。定期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反馈利用,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并于 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见附件)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并与临床医师、护士共同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四、医院感染暴发与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一)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所在科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上报分管院长和医务、护理等部门,医院感

染管理科应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和引起感染的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爆发。 (二)医院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 12 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 24 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 24 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1)5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 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三)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1)10 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四)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五)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时,除上述措施外,医院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体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六)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并执行控制措施。 (七)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必须协同检验科微生物室人员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医院感染监测记录簿本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单位:

科室: 年度: (资料请保存3年)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记录在监测登记本上,并组织实施。 2、本科感染管理小组每季度要召开一次会议,汇总消毒隔离落实情况,并有会议记录。 3、要求监控医师对本科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督促经治医生积极采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细菌室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4、医院感染散发病例24小时之报感染管理科并由经治医生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监测护 士填写医院感染监测记录本,按时交感染管理科。 5、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须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 极协助专职人员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做好记录。

6、监测人员督促本科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7、监测人员组织和参加有关医院感染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宣传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知识,预防各种传染病及锐器刺伤。如工作中发生锐器刺伤,按规定处理并做好记录。8、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按全院统一规定负责科消毒隔离措施工作的组织落实。 9、监测人员做好卫生员、配膳员、病人及家属卫生宣教及管理,要有督检记录。 10.监测护士每周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浓度、每半年的紫外线强度监测和每月的空气培养按规定时间进行监测并记录在监测本上。 11.为预防传染性疾病反弹,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要熟悉本院应急预案,掌握接触、飞沫和空气不同传播途径的隔离方法 临床兼职感染管理监控医师职责 1、随时掌握本科病人医院感染情况,发现或可疑医院感染病例,督促经治医生及时送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并督促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24小时之报感染管理科。 2.积极预防本科因诊治不当引起的医院感染,经常督促、检查医生的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3.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须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极协助专职人员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4.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监控资料的收集积累和调研工作。 5.对本科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临床兼职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1.每日监测本科患者有无医院感染,并将感染病例与大夫协商登记填表,上报感染管理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