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一,非手术治疗法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间歇性外斜视并不是一种

非常严重的疾病,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治疗法有生理复现法、障碍阅读法、手指指鼻法、斜视遮盖疗法、配镜治疗法等。生理复现法为让患者将右手食指放在两眼的正前方并注视远处的光点,可以看到模糊不清的两个

指影,然后注视手指,光点变得模糊不清,再将手指前后移动,光点一会儿靠拢一会儿分开,此方法适用于开散功能过强而出现外斜视的患者或者幅奏功能不全而出现外斜视者。障碍阅读法为将一条木条放在患者双眼和书本之间,如果患者阅读时同时用双眼,则木条为双影如果单眼看,则木条会遮住书籍,患者没办法阅读,患者可以注视读物,然后再眺望远方,反复尝试,有助于治疗外斜视。

*第二,手术治疗法

除了上述非手术治疗法,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还有哪些?手术治疗法。斜视手术治疗法的目的是矫正斜视,使双眼视轴平行,建立正常的视网膜,以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年龄6岁以上且斜视角恒定或非调节性斜视或先天性斜视或异常视网膜对

应或斜视角大或无全麻禁忌证和药物过敏史者可以施行手术。间歇性斜视、调节性斜视、后天性斜视、小度数斜视、正常视网膜对应者最好等时机成熟后再施行手术。

间歇性并不是一种难治疗的疾病。间歇性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除了上述所列举的方法以外,患者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的建议选择做过桥处理或欠桥处理。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一,非手术治疗法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间歇性外斜视并不是一种 非常严重的疾病,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治疗法有生理复现法、障碍阅读法、手指指鼻法、斜视遮盖疗法、配镜治疗法等。生理复现法为让患者将右手食指放在两眼的正前方并注视远处的光点,可以看到模糊不清的两个

指影,然后注视手指,光点变得模糊不清,再将手指前后移动,光点一会儿靠拢一会儿分开,此方法适用于开散功能过强而出现外斜视的患者或者幅奏功能不全而出现外斜视者。障碍阅读法为将一条木条放在患者双眼和书本之间,如果患者阅读时同时用双眼,则木条为双影如果单眼看,则木条会遮住书籍,患者没办法阅读,患者可以注视读物,然后再眺望远方,反复尝试,有助于治疗外斜视。 *第二,手术治疗法 除了上述非手术治疗法,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还有哪些?手术治疗法。斜视手术治疗法的目的是矫正斜视,使双眼视轴平行,建立正常的视网膜,以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年龄6岁以上且斜视角恒定或非调节性斜视或先天性斜视或异常视网膜对 应或斜视角大或无全麻禁忌证和药物过敏史者可以施行手术。间歇性斜视、调节性斜视、后天性斜视、小度数斜视、正常视网膜对应者最好等时机成熟后再施行手术。 间歇性并不是一种难治疗的疾病。间歇性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除了上述所列举的方法以外,患者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的建议选择做过桥处理或欠桥处理。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一,发育不完善。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由于视功能未发育好,眼肌调节力发育未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斜视”,面对这样的“斜视”,应该细心观察。只要是足月顺产,没有出生吸氧史,经过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多不必治疗。随着宝宝的发育成长,这种症状多数会逐渐消失。但仍需密切观察,最好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孩子到两三岁了,家长还发现眼珠偏斜的需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一,发育不完善。 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由于视功能未发育好,眼肌调节力发育未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斜视”,面对这样的“斜视”,应该细心观察。只要是足月顺产,没有出生吸氧史,经过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多不必治疗。随着宝宝的发育成长,这种症状多数会逐渐消失。但仍需密切观察,最好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孩子到两三岁了,家长还发现眼珠偏斜的需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二,眼球发育异常。 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

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三,先天异常。 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 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前言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外斜视的一种常见类型,斜弱视门诊的的见病,其是介于隐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日常生活中可在融合功能作用下达到控制正常眼位,但是患儿在精力不集中、生病、疲劳、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阅读等情况下时可将斜视显现出来。患儿在户外活动时常常习惯性闭起一只眼睛,有畏光症状,但其机理尚未研究明白,有学者提出是由于亮光影响融合性集合幅度,单眼以消除复视。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一般情况下不伴有明显的屈光异常,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不存在必然的联系。7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6],亚洲人群的患病率约为白种人的两倍[7]。人的立体视发育在出生后的3~ 4个月开始[7- 10],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成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多在出生后6个月至6岁发病,发病年龄相对比较晚,患儿视皮质中枢立体视觉功能早期已经开始发育,因此患儿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比较健全,

眼位能控制正位时, 多表现出良好的立体视觉,但其立体视觉往往是不健全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如不及时矫治,最后双眼融合功能失去代偿能力,斜视会逐渐演变成恒定性外斜视,最终导致视皮层知觉系统的紊乱,久而久之视网膜抑制暗点及视网膜异常对应逐渐形成,最终使双眼单视遭到破坏,最终丧失了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矫正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1]。在临床工作中国内外医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实施手术时机的选择,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 9- 10] ,也有部分学者选择晚期手术。Pratt-Jahnson[4]等认为,低年龄时期手术,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建立可能性大;王春霞等[2]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认为手术年龄愈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并建议≥20PD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早期手术,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赫雨时[8]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应在隐性斜视发展为显性斜视的早期。儿童的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年龄小越小,在其视觉发育敏感期手术,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3]。赵德宣[1] 认为年龄越小术后获得功能治愈越高,形成双眼视觉率越高。曾利和郝更生[ 2] 报道,以年龄大于4 岁,斜视度大于20△,抑制性暗点的出现,远近立

间歇性外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20200518172818)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间歇性外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视轴常常分开,当看远时, 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合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而看近视时可保持正位,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大多先有外隐斜。 二病因其发病主要是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当集合能力不足、融合能力低下时,不能 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 三临床表现间歇性外斜视常常发生于儿童的早期,最初仅在看远时发生,随着病情进展,间歇性 外斜视的次数与时间均有所增加,最后看近时亦可发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的显斜期,常于疲倦、 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在视觉未成熟儿童可有暂时性复视,很快即发生抑制,并有异常视网膜对应。 常见症状是畏光,在户外日光下常常闭合一眼,其原因不明,估计患者在户外看远处目标,无近处物体刺激以使两眼集合,亮的日光闪烁了视网膜,干扰了融合。间歇性外斜视可以合并有A-V综合征,亦可伴有其他垂直性斜视,如分离性上斜视等。 四检查1.应做所有斜视项目的检查,特别注意对具有诊断意义斜角测定,如看远时偏斜角,最好 令患者注视>6米远处目标,以充分检查其外斜度数,确定外斜类型,因为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不同。测量时要矫正屈光不正,以控制其调节。若间歇性外斜视仅是在看远时出现,并且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在15△,应做遮盖试验:一眼遮盖30~45分钟,当去掉遮盖时,两眼必须保持分离状态,即一眼去掉遮盖时,另一眼必须通用遮眼板挡住,打开时用三棱镜匀替遮盖试验迅速测量看近斜度,然后再查看远斜度,不让患者有融合机会,将其结果与遮盖前的斜度相比较。 2.测量上转及下转的偏斜度,确定有无A-V综合征。 3.测量向左侧及向右侧注视时斜角,是否有任何侧位的非同性问题。从定义上讲,侧位非共同性是指外斜患者向两侧看时,偏斜度比第一眼位偏斜度小20%。临床实践证明,有侧位非共同性患者很容易手术过矫,并造成内科V征。检查立体视锐度:患者在隐斜期,也必须测量其立体视,如立体 视不正常,说明间歇期显斜所引起立体视下降,数月内立体视继续下降,则有力说明是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 五诊断1.外斜位的间歇出现及斜视度的变化为本病突出的特征。就诊时或者手术前因为紧张始终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方式的研究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方式的研究目的探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X(T)达到功能治愈的影响因素,比较双侧外 直肌后退术(BLR-rec)和单侧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两种术式的效果,为临床决定手术时机和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基本型X(T)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对66例斜视度在-25~-50PD的基本型IX(T)随机分组行BLR-rec和R&R,收集术前Newcastle评分、远近Worth4点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IXTQ);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6个月眼位;术前、术后6个月远立体视(OPTEC6500视功能分析 仪,Functional Visual Analyzer,FVA;Frisby Davis Distance,FD2)、近立体(Frisby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手术方式。 术后6个月视远斜视角≤-8PD并且≤+4PD为眼位正位;斜视角>+4PD为过矫、>-8PD为欠矫,功能治愈是指眼位正位和立体视功能均恢复正常。分析生活质量、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功能治愈的影响因素,获得最佳手术时机的截断点和最佳手术方式。 结果13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84例,手术正位率为63.6%;欠矫44例,欠矫率为33.3%;过矫4例,过矫率为3.0%;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视远斜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系数b=-0.093);术前33厘米Worth4点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系数 b=0.725),而术前33厘米Worth 4点灯ROC曲线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天眼位在0~+10PD的7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术后眼位对FVA 远立体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36,P=0.045);术后FVA远立体视影

斜视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短期效果分析

斜视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短期效果分析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 分析。方法: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间歇性外斜视诊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39例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眼部疾病诊治的非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作为参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及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短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社会心理维度、视觉功能维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36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92.31%,无效率为7.69%,治疗后1个月34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87.18%,无效率为12.82%,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但是患者的生存质量难以恢复正常水平。 标签:斜视手术;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短期疗效 间歇性外斜视属于具有较高发生率的眼科疾病,儿童为发病的主要人群,通常情况下,患者病情不会自行改善,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恒定及交替性外斜视发生并造成患者丧失单视功能,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等[1]。因此采取科学的治疗方式对于控制和改善病情发展以及提升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就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间歇性外斜视诊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4~9周岁,平均(6.9±1.1)岁,包括女18例,男21例,所选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患者病情与间歇性外斜视诊断标准相符;交替遮盖及三棱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外斜视度不低于15°;单眼矫正视力不低于0.5;视远控制力得分不低于1分;能够正常交流,无智力障碍[2]。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性疾病;知觉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垂直斜视;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3]。同时随机选择39例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眼部疾病诊治的非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作为参照组,年龄5~12周岁,平均(7.6±1.5)岁,包括女16例,男23例,所选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能够正常交流,没有智力障碍;未接受过眼外肌手术治疗;交替遮盖及三棱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远、近水平隐斜度数不超过10°;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0.5[4],排除标准同观察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怎样治疗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 exotropia)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开,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外隐斜。 【治疗措施】 1.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有明显屈光不正,特别是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患者,为保证视网膜清晰像,应该全部矫正;外科伴有近视乾,应该全矫;外斜伴有远视者,矫正远视将减低调节性集合,使外斜增加,需要全矫还是部分矫正,要完全取决于远视程度、患者年龄和AC/A 比值,通常小于+ 2.00D婴幼儿,可不予矫正,较大患者为避免屈光性疲劳,矫正远视通常是必要的。年老人有外斜伴老视眼,调节减弱,如有远视,需要矫正,可以给最小度数以利于看近。 2.负球镜用负镜矫正间歇性外斜视,可做为一暂时性措施,或放于双焦点镜上半部,以治疗分开过强;或放于双焦点镜下半部,以治疗集合不足,刺激其调节性集合,控制外斜,这种治疗方法,不应提倡,患儿用这种方法治疗,常引起视力疲劳。 3.三棱镜及遮盖疗法底向内三棱镜可加强双眼中心凹刺激,约有1/2~1/3偏斜可用三棱镜刺激融合得到矫正,最近有人提出在间歇性外斜视初期,遮盖为一良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用这种方法治疗,大约40%患者其显斜(看远)可以变为隐斜。早期的间歇性外斜视,因为大部分时间为外隐斜,显斜次数不多,偏斜度不大,不主张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对竭生外斜视手术最适宜年龄目前还有争论。有人主张手术愈早愈好,否则会变成恒定性外斜。Lyle认为由于多数间歇性外斜视看远融合力良好,有双眼视,2~3岁或10岁以后手术结果几乎相同,可以观察数年。Jampolsky主张对视力未成熟婴幼儿,为避免手术过矫,主张延缓手术,用负球镜加强融合,交替遮盖预防抑制发生,若融合功能迅速恶化,或斜角稳定时要考虑手术。 手术指征由融合控制情况,斜角大小和患者年龄决定。生后不久外斜而没有间歇性外斜视,要尽快手术;赫雨时认为遮盖测量斜视度大于20△以上者;Jampolsky谓15△以上;Hiles主张大于20△以上的偏斜,有明显的显斜成分和视觉失代偿者。从手术对视网膜对应的影响来看,间歇性外斜视为了消除复视及混淆的干扰,可以发生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抑制,手术最好时机是在尚未发展成抑制及异常视网膜对应之前,手术消除外斜。 于钢对77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年龄愈小,手术后恢复正常双眼视的机率愈高,而大多数成年人术后即使眼位得到矫正,亦不能恢复正常双眼视功能。临床上掌握最佳手术时机并不容易,如果年龄太小,检查不合作,手术量不易掌握,使再手术率增高。认

亢晓丽教授专访《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及注意事项》

https://www.360docs.net/doc/187501847.html,/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及注意事项 编者按:斜视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对患儿的视功能、外观、心理等都会造成影响,为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亢晓丽教授在多宝视协办的《儿童视力早期筛查与儿童眼病早期干预》培训班上,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采访,就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斜视发病率约1%-3%,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类斜视,它既影响美观又易导致弱视的形成,甚至可造成永久性视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了双眼单视功能的形成和发育。幼儿时期调节、辐辏、融合功能发育正处于旺盛阶段,而且建立双眼视觉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活动一般要经过5年左右才能巩固,因而在视觉发育过程中,任何视觉环境的不利影响,诸如视力障碍性眼病,屈光不正等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视功能发育失衡或影响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发生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 共同性内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内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其手术时机不同。 (一)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6 个月之内发生的内斜,先天性内斜视的治疗包括:(1)矫正屈光不正。在散瞳充分麻痹睫状肌下验光,显示真正屈光状态。判断是否有调节因素,尤其是否有远视眼的存在。虽然理论上先天性内斜与调节无关,但一般伴发轻度或中度远视,对调节产生一定影响,治疗时应该排除此干扰因素,可配戴眼镜一段时间,一般3-6个月,此时需要观察斜视度数的变化,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2)若有弱视,用遮盖法治疗弱视。如患儿为单眼恒定性内斜,另一眼为弱视状态,其治疗应该使两眼视力相近;(3)手术治疗: 治疗弱视的开始年龄越早,越容易恢复双眼视觉。手术时机一般2岁之内,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先天内斜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甚至可使视功能终生受损,早期手术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可提前到6个月或1岁。 (二)后天性内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治疗手段也不同。如调节性内斜视只需戴眼镜,不需要手术。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需要戴镜联合手术治疗。非调节手术治疗的指证包括:(1)斜视度数稳定;(2)斜视角度大于15△个;(3)双眼视力平衡。 共同性内斜视治疗注意事项 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包括以下方面:(1)屈光矫正时需儿科医生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度数,而非验光师;(2)弱视治疗要规范。如单眼视力差,需要单眼矫正视力。包括遮盖,压抑,视觉训练等。视觉训练为辅助作用,可促进视力恢复速度。药物治疗尚处于摸索阶段,未得到大规模应用;(3)手术时机的选择,儿童内斜视比间歇性外斜视功能损害严重,超过视觉发育阶段,仅能有外观的矫正,视功能难以恢复。一些医生因为儿童检查不配合,斜视度数无法准确测出,往往推迟手术,可能错过手术时机。所以,儿科医生需要有丰富经验,经过多次检查,如果斜视度数稳定则进行手术治疗,而残留的斜视度数可二期手术矫正。术后视功能无法恢复者,可辅助视功能训练,如有弱视,同时进行弱视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