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1--9页

教育学基础1--9页
教育学基础1--9页

《教育学基础》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教育学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教育学的任务;

3、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5、明确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一) 教育的含义

1. 广义的教育:

凡是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分类

2.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在学校中,教育者(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学习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指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 教育学的定义

,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A教育现象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等。

a教育现象(之一):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

b教育现象(之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校在校生总数/ 相应年龄段(18~22岁)人口*100%

>

c教育现象(之三):灰色童谣----“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d教育现象(之四):都是乱改成语惹的祸---- 衣衣不舍`````服装店鳖无所求`````口服液

e教育现象(之五):“妈妈,我不敢说” ----“遇见坏人做坏事千万不能讲

f教育现象(之六):“马加爵事件”和“女版马加爵事件”

B教育问题、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被人们议论、评说,企图去分析原因、解决其中的矛盾和疑难时,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a为什么我们不办10年或11、12、13年的义务教育?为什么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比较低?

b 为什么学生对学校生活这么不满和厌倦?

c为什么学生会学生言行不一?为什么学生会写错成语?为什么孩子不敢说真话?

d是什么造成了这两个悲剧?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什么如此冷酷无情和丧心病狂?

C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a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b教育促进适应并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

c学校、家庭和社会要联合起来,对学生的教育要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d教育要全面发展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不能偏废。

D 教育实践即具体的教育行为。

二、教育学的基本任务

1. 发展教育理论

通过发展、改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2. 解释教育问题

为解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视角,为科学解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3. 改造教育实践

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

4. 提高教师素质

为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书匠”的形象,成为“教育家”服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范围1.欧洲: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

2.我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末

(二)萌芽期教育学的特点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对教育事实的描述,研究问题还不完整,教育学还包含在哲学体系之中,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萌芽期中西方出现的教育的著作

1.《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

2.《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3.中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无名氏《中庸》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乐正克:《学记》

孔子的教育界思想

名丘,字仲尼,开创私学,《论语》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

(一)学而不厌

1、敏而好学

2、每事问

3、不耻下问

4、学无常师

5、精益求精

6、学而时习

7、温故知新

(二)诲人不倦

(三)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性相近,习相远2、学而优则仕3、束修之礼4、介绍人5、面试

(四)、培养目标——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五)、教学原则1、启发诱导2、学思结合3、因材施教4、由博返约

(六)、德育原则1、立志乐道2、言行一致3、三省吾身4、改过迁善

(七)、孔子的影响和贡献

1、首创私学

2、创儒学。

3、教学思想

4、德育思想

5、培养了大批人材。

?6、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墨子精于工技《墨子》

?二、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史称”孔孟之道。《孟子》

朱熹的教育思想

?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整理编《四书集注》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a 创立了“苏格拉底法”。

b“苏格拉底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

c方法包括三步:(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d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西方: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a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

b他的《理想国》及他的教育思想对西方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柏拉图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

d他把教育的最高目的归结为哲学家的培养。

e.教学科目,其中包括:阅读、体育、军事、哲学以及“四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f “四艺”与智者倡导的“三艺”一起,构成了中世纪的“七艺”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对教育与法律关系的论述。

a国家应承担教育管理、监督的责任,

b并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

c教育应当由国家在法律中加以规定。

d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

e他认为,公民接受的教育应当是自由教育。

F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

g它的实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1)闲暇,具备足够的闲暇时间,为心灵的发展而运用理性

(2)自由学科,即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学科,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昆体良 a 古罗马教育家

?b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主张分班教学;

?c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主张废除体罚,

?d适度教学,学习与休息相间,

?e注重提问以及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判断力等。

维多利诺a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

?b教育内容中增加了美育和体育,

?c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法等。

?d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称为“快乐之家”。

文艺复兴时期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拉伯雷和蒙田等。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人道主义强调教育应当以人为中心;

(2)古典主义强调对古典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3)自然主义强调受教育者的兴趣、要求、欲望和自由,重视对新的教育方法的探讨,以促进受教育者天性的发展;

(4)世俗化教育以人和现世为目的;

(5)贵族化所继承的是古代的自由人的教育,带有明显的贵族化倾向;

(6)变革性完成了从中世纪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折,并为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一) 时间范围: 公元16世纪----公元19世纪末

(二)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三)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特点

a教育学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理论体系,

b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著作的出版。

独立形态阶段教育著作德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 .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2.英.洛克《教育漫话》英.. 斯宾塞《教育论》

3.法. 卢梭《爱弥尔》瑞.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a《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的著作。

b他被称为教育科学的奠基人。

c他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是“教育适应自然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

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d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即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

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e论述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和普及教育的思想。

?(1)0—6岁婴儿期母育学校家庭教育。培养儿童的外部感觉。

?(2)6---12岁儿童期国语学校初等教育,培养儿童的内部感觉(包括想象力和记忆力等)。

(3)12---18岁少年期拉丁语学校中等教育,培养少年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4)18----24岁青年期大学高等教育,培养青年的协调性和意志力。

f他提出的教育体系

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

?阐明了人的发展的有序性和学校系统化的思想

?对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g 在教学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彻底巩固性原则

?h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

a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

b反对“天赋观念

(1).认为理性和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2.)并通过人的感官和经验获得的。

c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

d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e绅士教育的内容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

f道德教育的方法的主张

(1)要以理性为指导,从小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让儿童所有的欲望和动机都服从于理智。

(2)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榜样所起到的作用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

(3)主张运用奖励、表扬等办法而反对体罚。

卢梭的教育思想

a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b《爱弥尔—论教育》中,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

c教育的核心:

[1]是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

[2]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d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为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后两种教育必须与自然的教育配合起来

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相互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e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方法,

(1.即是指在早期,避免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

(2.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和理智的自然发展,

(3.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

f卢梭关于儿童年龄分期与教育的思想

1、0—2岁婴儿期的教育主要通过自由活动让身体得到健康发育;

2、2—12岁少年期的教育主要进行各种感官的教育;

在道德教育方面,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即使用“自然后果”法。

如果儿童有不良的行为,“你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3、12—15岁少年期的教育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4、15岁—成年阶段的教育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a瑞士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

b《林哈德与葛笃德》

c和谐教育的内容包括:

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三个方面。

d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教学心理化思想具体体现。

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

道德教育上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情感能力。

智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是数、形、词。

体育上的要素是儿童身上关节的活动能力。

要素教育论为在教学中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使人类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心理学化有了更自觉的认识,

突出了教学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

e小学各科教学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小学各科教学法的人。

?他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a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b他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c教育过程应当通过管理、教学和训练三个阶段来完成。

d认为教育管理的目的“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为实现教学和训练创造条件。

e、教育性教学: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f课程论思想: 教学中应设置多方面课程并激发学生兴趣、

g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明了阶段。用讲述法,清楚明白地讲清教材

(2)联想阶段思考温故而知新

(3)系统阶段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方法阶段独立地运用知识

h他的“形式阶段说”阐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但他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知识的作用。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a学前教育家《人的教育》。

?b他创立了学前幼儿教育体系,被后人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c教育应当遵循两个原则,即“教育适应自然发展”的原则和“自动发展”的原则。

d恩物”是福禄培尔为幼儿进行游戏和其他活动所设计的一套教具。

恩物通常有六种,有球、立方体和圆柱体等。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a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教育论》。

?b提出了认为最具有价值的五种知识:(1)关于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2)关于获取生活必需品,养活自己的知识;

(3)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识;

(4)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

(5)关于培养艺术爱好的知识。

?c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概念,

?d论述了包括智、德、体三方面完整的教育体系

?e丰富了人类对教育本质和内容的认识。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a德国教育家。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b.教育目的——培养“完人”:体力、智力和谐发展的人。

c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原则首先,

(1.教育必须注意民族性;

(2.其次,教育必须适应变化着的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

d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受到诸种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是对西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e发展了西方历史上对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探索。

f教学论(1.教学过程是自然适应和文化适应的过程

(2强调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实施“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3论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的统一

(4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学生的智能是在学习教材、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另一方面,学生的智能发展了,也有利于其进一步主动地学习教材,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并且两个目的要因教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把形式目的放在首位。

g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三、教育学的蓬勃阶段

a时间范围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

b(二)蓬勃阶段教育学的特点

教育学研究引入实证方法和实验方法,涌现了多种教育流派。

1.实验教育学(流派)

2.文化教育学(流派)

3.实用主义教育学(流派)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流派)

5.批判教育学(流派)

c1.实验教育学流派

(1)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2)主要观点:

反对强调思辨的教育学,,,运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教育实验三阶段:提假设—定计划—结果教育实验在学校实践中进行,,定量研究

(3)缺点:过于量化,不能够涵盖教育学问题

2文化教育学流派

(1) 代表人物:

狄尔泰:《关于普遍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2) 主要观点: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个体化”,用“陶冶”、“唤醒”方法

(3) 特点在反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实践性不

足,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忽略教育中的客观事实。

:3实用主义教育学流派

(1)代表人物: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2)基本观点:(与传统教育学相比较)

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合一.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学校即社会

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师生关系是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3)缺点: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忽略教师主导作用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流派

(1)代表人物:我国的杨贤江(1895-1931)著有《新教育大纲》(1930年)

前苏联的凯洛夫(1893-1978)著有《教育学》(1948年)

(2) 基本观点: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受制于社会劳动的方式与性质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过程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3)缺点:容易造成简单化和机械化

5批判教育学流派

(1)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2)基本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具有“不公平、不公正”性教育的阶级性人们已经丧失对教育阶级性的“意识”

崇尚对人类意识的“解放”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重点考察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问题

(3)缺点:有“破”无“立”

四、教育学的发展走向

1.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急剧扩大

2.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 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三节教育学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a学习教育学是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成为一名教师所的前提条件。

b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掌握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在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活动;

c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提升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和教

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的三个层次(类型):

1.教书匠------(知识、技能型教师)

2.能师------(智能型教师)

3.名师------(智慧型教师)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激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d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塑造专业精神,形成正确高尚

e教师应具备的三种专业精神:

1.敬业精神------核心热爱教育、自觉奉献

2.人文精神热爱学生、团结合作

3.科学精神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f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形成专业人格,为将来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格影响打基础。

教师专业人格主要包括的两个方面:

1.良好的性格(p132)

(1)、(2)、(3)、(4)、(5)、(6)

2.高尚的品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义务教育时间内的职责的官司)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讽刺家长“有其父必有其子”)

(7)廉洁从教(“不来我的补习班总评就不及格”)

(8)为人师表(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待人接物)

补充内容:学习教育学的原则及主要方法

(一)原则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实行古今中外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4、多方面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 主要方法

1、要特别重视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要注意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研究各种教育现象;

3、要适当阅读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4、要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分类

一)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的不同来分

1.家庭教育: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

的教育。特点是: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

2.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3.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终身性、广阔性、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

(二)根据教育内容的性质的不同来分

1.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

生身体发育健全,体质增强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三)根据教育层次的高低不同来分

1.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

2.初等教育(小学)

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

4.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功能

内容提要:1.教育存在着“期望功能”“潜在功能”和“现实功能”三种层面。

2.教育在社会发展运动中与其它社会现象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了自己多方面的功能。

3.但从理论上区分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一、教育功能的涵义

功能则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因此,在严格意义上,“作用”与“功能”是有区别的。

第一,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对于其它事物的作用。因此,离开了该事物或方法与其作用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就不能认识功能。

第二,某一事物或方法的功能是它的自身所内含的,离开了事物或方法的结构就不可能产生功能,结构变了,功能必然发生变化。

第三,功能在具有功能的事物或方法未与其作用对象发生关系时处于潜在状态。

(一)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1.教育功能主要指向为政治伦理服务。

2.中国古代教化之目的则在于维系“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服务。

3.而西方宗教教育更突出地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

(二)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

1.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2.集中论述了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的变革。。

3.其主要论题如下所述a其一,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的弊端。

b其二,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认为为个

体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职责。

c其三,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

d道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与成长。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现代教育功能观区别于近代教育功能观的最突出的方面是:近代教育功能重心指向于发展个体,而现代教育功能重心指向于改造社会。

1.这种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哲学、教育家杜威。

2.他在《学校与社会》和《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两部书中系统地阐述这样的功能理论,

3.他的主要观点所述如下

a其一,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

b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c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其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四)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1.当代形成了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解释主义等教育社会学中的不同流派

2.功能主义的主要论点如下所述

a其一,结构与功能。认为每个社会都是由不同质的部分组成的结合体。

社会结构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因而是多方面的,

诸如: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教育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以及教育的技术填补功能,等等。

b其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间具有的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性质,教育的功能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功能又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他们是“整合”式地发挥作用。

c其三,稳定与和谐。功能主义虽然肯定社会必然的变化与发展,但都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主张社会在调适中求进,在稳定中求进步,由此强调教育应该促使社会成员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在思想、态度方面能保持和谐。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a.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b.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c.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

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d.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特征 1.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a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体向什么方面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b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

c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

d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着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着促进社会的发展。

2.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

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这是因为,形成年龄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促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

然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的。

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

然而,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达到的高度而言,乃具有极大的潜在性。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

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

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

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实践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

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a.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

b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

c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得一部教育专著就是我国得(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得教育著作就是( )。 A、《论演说家得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得作者就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得作者就是( )。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杨贤江得(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与发现法得教育家就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著作就是(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斯宾塞得《教育论》B、洛克得《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得《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得《教育学》专著得主编就是( )。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得各门教育学科总体,就是我们所称得( )。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 理 12、产生教育得最具基础性得条件就是(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得进行 C、语言得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就是人类一种特殊得( )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 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得、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得学校教育,这就是( )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 育 15、孔子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得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她得思想集中体现在(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得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就是(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 牵 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得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得第一人就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 利特 18、最早提出教育得目得在于按照自然得法则全面地、与谐地发展儿童得一切天赋力量得教育学家就是( ) A、裴斯泰洛奇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得教育就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有三个规定性 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 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 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精析】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 ) 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 ) A.社会化 B.民主化 C.大众化 D.自由化【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的教学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 A.道家 B.发家 C.墨家 D.儒家【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秦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裴斯泰洛齐 2.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__________。卢梭 3.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_________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 4.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_教育。学校教育 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___教育。制度化 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立法 7.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非制度化 8.《教育漫画》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洛克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教育学 要点完整版

绪论 (中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掌握教育的规律;3.构建教育基本素养。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即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包括:实况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材料来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测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是将教育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研究的内容是针对实际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作为行动指南;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目标,因而行动又是研究的向导。 第一章 教育(广义):凡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活动,都可称为教育。 (中学)学校教育:属于狭义教育范畴,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由专职的教育人员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体力、完善学生道德和个性的教育。 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承担教的职责的人。广义:包括父母、教师和一切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狭义:指学校中的教师。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的地位,承担着教的职责。 受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广义:指一切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狭义:指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学的地位,承担着学习和发展的职责。 教育措施:指教育者用来影响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以此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方式是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 现代社会教育特征: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制度下的教育。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多元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3.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4.教育内容的科学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人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 第二章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途径:1.培养(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人才;2.传递、传播、创新()知识;3.教育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不受社会各方面影响和制约的属性。表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个人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的形成到死亡在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有规律化。 顺序性是指个人知识的习得、智力的开启、能力的增强、道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完善都是一个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 阶段性是指个人的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不均衡性一是在个人发展的统一方面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必然不均衡。二是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也必然不均衡,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 差异性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发展上存在个别差异,包括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 互补性是指个体在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可以互补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 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 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 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 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 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 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 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答案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 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更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应该和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1.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不仅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教师考编必备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背诵版)

2018教师考编必备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背诵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 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 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 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016年考研教育学311教育基础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考研教育学311教育基础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研究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16年的同学们可以稍作休整,养精蓄锐后备战复试。对于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同学们来说,真题是最具参考性的指导资料,精确的真题解析能够帮助大家找准复习方向,不走弯路,直击考试重点,轻松考研。博仁考研老师为备考2017年教育学研究生同学们整理出2016年教育学统考真题,更多自主命题院校真题及答案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3.赞科夫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所依据的是()。 A.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B.隐性知识理论 C.先行组织者理论 D.支架式教学理论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5.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 6.双规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另一轨是“职业性”,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7.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8.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B.高速度原则、高难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 9.学生出现下列哪种情形,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A.认知错误 B.明知故犯 C.作业错误 D.情绪失控 10.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程作文教学法“,根据舒尔曼“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该教师运用的是()。

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异: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教育虽然包含着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同:以上概念的基本要素都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主体,都是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2)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收到、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要素当代的新特征:(1)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教育者;时代的进步对教育者也不断有新的要求,促进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社会公民,学习者的年龄扩大逐渐增大;学习者对教育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细化和提高。(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教育影响更加多样化 4.教育形态的划分:(1)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具有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的特点。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 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 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 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 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 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 教育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 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 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 思想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 它为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 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2.学校教育 3.教育措施 4.负向功能 5.隐形功能 6.西奥多·舒尔茨 7.利托儿诺,本能 8.孟禄,模仿 9.生产劳动 10.古代社会的教育 11.诗、书、礼、乐、易、春秋 12.奴隶社会 13.张之洞 14.葵卯学制 15.1763 16.保罗·朗格朗 二、单项选择 1. B.1995年 2.A.奴隶社会初期 3.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

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 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 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教育学基础原版

教育学 1.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 3.据古籍记载,我国早在虞舜时代就有被称为“庠”的类似教育机构。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教育学还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或教育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一些政治、哲学、伦理学、宗教甚至文学著作中。(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启发式教学”(3)孟子,所著《学记》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仅1229字(4)在西方,罗马的昆体良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家,《雄辩术原理》(5)中外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仍然只是他们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其中的论述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在更多问题的分析说明上,由于时代的局限,往往还停留在感性认识或简单的形式推理上,简洁、直观、朴素是其共同特征。他们这种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描述还未形成系统的教育学理论。 5.教育学形成阶段:(1)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他在《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把教育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他的“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的标志(3)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思想体系,“白板论”(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5)瑞士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裴斯塔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6)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起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先后进行了4学期(7)赫尔巴特不仅继承了康德的哲学和教育学讲座,而且第一个进行了教育学科学化的努力,《普通教育学》,他以伦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目的论,以心理学为根基建立教育方法论,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赫尔巴特本人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6.教育学理论的发展:(1)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人的教育》,第一个创办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幼儿园(2)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识教育的对象》(4)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5)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主要理论代表杜威,首次提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劳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6)布鲁纳1960年出版《教学过程》,强调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的能力培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发现法”学习(7)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主导作用”的教学三原则 7.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1)在中国,教育学作为独立的科学体系是从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译介开始的,最早是1882年颜永京的《肄业要览》(2)1901年王国维翻译的日本樱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3)1929年由杨贤江(笔名李浩吾)首先写出了第一部以《新教育大纲》为书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4)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界必备的教科书和指南,其影响之深和影响时间之久,还没有一本其他教育学专著可以与它相比拟。 8.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中最一般性的问题 9.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如阶级性、综合性等特征(2)教育学还具有理论性的特点(3)教育学具有实践性特点 10.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3)描述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4)“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二)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历史法、比较法 1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教育学的知识是每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每位未来的教师步入教育领域时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教育学既是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是体现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2)教学上我们现在还常提到“启发式”教学,启发的理论就是由孔子总结他的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是他首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意义:首先,学习教育学有助于理解教育事业在社会整体系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通过学习教育学,提高对教师的认识,增强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兴趣;再次,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及时总结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学科课程。1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

教育学知识重点(整理完整版).pdf

构,推动着教育活动的进行。 教育者(主导者), 教育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5、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细的缺点。 9、课程计划 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0、课程标准 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科学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教学过程 是师生通过交往活动在确定目标的指引下,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发的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 12、接受式教学 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来掌握现成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教学类型 13、探究式教学 是学生通过自己在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14、直观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1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16、稳固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长时间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再现起出来,以利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特点和人类的记忆规律所决定的。 17、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18、谈话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问题,通过与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质疑、反问、独立思考等获得知识的方法 19、讨论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进行群体性讨论,发表看法,借以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20、实验法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在控制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独立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验证知识或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21、知行统一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2、长善救失 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积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简答题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①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③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的文化效用 ① 教育传递 ---保存文化的效用 ② 教育传播 ---交流文化的效用 ③ 教育选择 ---提升文化的效用 ④ 教育创造 ---更新文化的效用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②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③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④ 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① 发展的顺序性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全套 复习提纲(重点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起源于劳动 (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 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

(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 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 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 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