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作者主要谈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地位和出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等。中国的文化使中国人更易解决文化引起的冲突。我们的哲学思想是讲融合的讲和谐内部调和。中国大一统是一种民族自然的心理。融合、开放、合作。意识形态的冲突被文化冲突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交流不断加强和深入。不同文化的人相互接触越来越频繁势必会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一些冲突是否因为有冲突就拒绝交流呢大家都知道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有冲突就更要深入交流不断融合取百家之长海纳百川。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写了一本书西方世界的行为方式、思想逻辑已经行不通了西方哲学主张扩张的他认为将来人类出路就是要用到东方哲学也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主张融合、开放、合作。对任何人都不歧视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度你属于什么种族。中国历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的时候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民族意识淡漠现在的汉族其实都是历史上的不同民族融合的所以在中国有较明显的区域文化意识但种族意识不是很明显现在只有在新疆、西藏的边疆地区有些种族文化冲突。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一方面要求知一方面要有行为。儒家讲究是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中国学者不是只做学问不管事务的。孔子周游裂国施其仁政屈原因无法报效楚国愤而投江隋唐科举以后无数有志之士步入仕途以天下为己任治国为民但同时又是著名的学者有的甚至是一代文学大家。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张岂之有机会到广州讲坛和朋友们讨论一些学术的问题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感到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这个题目论坛的组织者之前在电话里就已经跟我说了刚才主持人对我的介绍可能因为我没有发电邮介绍我现在的具体情况这些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找到的有些已经过时了反正我是大学的教师大家记得这样的定位就可以了其他都无关紧要了。张岂之我今天讲的题目正如刚才主持人所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什么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理论模式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最晚不会超过十一点半我们中间不休息了。张岂之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很多著作也很多交流也比较多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很多有观念文化有物质文化还有制度文化等等等等究竟这中间用一句话来表述它的主题是什么而且文字也不长很简短概括性很强可以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概括进去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学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我看这方面用一句话来概括然后来发挥自己的看法还比较少一些。张岂之我自己经过多年的研究我现在的认识是这样的。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什么存在和思维的架构关系这个用不上因此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寻找唯物一家、唯心一家那是徒劳无功我们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准确都有些问题。我们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有我们自己的特点中国历史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主题如果要用文字来表述我想似乎可以这样去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天道是指天地的来源及其法则也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就叫天道。人道是指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道理人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自身的道理还有人类社会的道理。这些方面积累的成果是值得我们后人很好的消化和研究。为什么是这样的主题不是别的主题和希腊文明发展不一样原因在哪里因为中国走向文明社会的路径和道路和希腊有所不同特别表现在我们中国从历史来看有一个长远的农耕的历史这是分不开的。现在考古把很多资料挖掘出来了距离现在七千年左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在今天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落的东北有一个遗址的发现在历史上就叫做“河姆渡”文化那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长期文化1973年才开始发现的。给我们很大启示在这个地区很适合种植稻米也就是说在距离今天七千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在长江中游一带我们的先民已经懂得如何种稻子了如何吃大米了。这是七千年前。现在的农业考古发现还没有超过七千年的。将来如果发现更早种稻米的时候的话就还可以往前推了。张岂之还有就是半坡遗址在西安的东北面在河旁边的一个村落距离现在六千年左右。

在这个遗址就发现了小米有好几斗之多。确确实实我们的先民在距离今天六千年之前就已经懂得了种小米而且也会吃小米了。张岂之现在我们农业的考古在这一点上考古学家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距离今天七千年到六千年之间我们一个农业的格局南面种稻米吃稻米北面种小米吃小米距离今天七千年到六千年左右。假如时间更长超过七千年的话就要看考古的发现怎样不能凭空想象了。但是这个农耕的历史说明不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因为文明社会有一些标志要有文字要有城市等等。后来到夏代究竟存在不存在一个夏代国内学者的看法以及国际上汉学家的看法、历史学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我们对夏代的文化不怎么了解而且现在也没有发现有夏代的文字所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轩辕皇帝就作为中华民族的初族但是司马迁也没有明确说轩辕皇帝离西汉时期有多远大体来说就是五千年但是是不是五千年也不确定因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还是刚刚开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党的十六大征求党内外专家的意见最后多了一个字朋友们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五千年那是没有变的五千年要写就是多了一个字“多”那就是五千多年了。如果变成六千年那也是五千多年了所以加了一个“多”字来说对考古学界、历史学界来说都更加确切了。这么长的农耕历史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也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农业靠天吃饭因此就必须要研究天和人的关系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这是当时我们农耕悠久历史决定后来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必须以天道和人道作为主题。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恐怕变化不了人类的文明历史尽管道路不同千差万别但是这个原理今天看来还是对的。张岂之到西周时期距离现在有三千多年西周时期有一本书朋友们都清楚的书——《周易》也叫《易经》。在《周易》里明确把主题提出来了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必须同时学习两门学问一门学问它称之为天文为什么要学习天文呢要了解时间和季节的变化为什么要了解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呢这样才能把农业生产搞好如果搞农业生产对季节和天文不了解那么就搞不好所以要学习天文讲的很好概括的非常好。和天文相对的还有一门学问君子也必须要学习的就叫做人文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活动的这个人文或者是教书中的人文精神中。人文这个词究竟从西方那个著作翻译过来的西方有文艺复兴有人文精神有人说中国没有人文精神但是我说这个说法错了在西周的典籍里就有人文这个词了学习人文之后就可以化到天下让好的思想、好的制度可以让天下人接受脱离野蛮走向文明这就叫做人文。世界典籍里说人文最早的应该算是《周易》这本书了。天文是探讨天道人文是探讨人道这就构成了我们整个的传统文化主题了。张岂之现在我要稍微多说几句了有一次我讲课学生问文明这个词究竟是西方那本著作里第一次提出的呢我又提出了为什么必须是西方提这个词为什么不能说是中国古籍里哪一本首先提到文明。现在大学生对古籍了解的比较少认为整个人类的文明西方总是走在前面我认为不然我说西周时期有一本书《尚书》里有一篇《尧典》首先提出文明的。什么是文明呢治国者他的道德他的知识水平应该象太阳一样光芒四射这就叫做文明在《尚书》里把文明讲的很清楚。在西周时期的思想界有一个大的争论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就叫做文野之争、文野之变文就是文明野就是野蛮从西周时期开始有一些知识界的精英代表就认为整个的历史就是摆脱野蛮不断的趋向于文明把历史作为一个文明史。这个看法在若干年几千年以后来看也是正确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词——“文化”传统文化一定要把广东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等这都是非常好的理念。张岂之什么是文化我个人专门研究过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我认为文化需要通俗化让老百姓都可以了解不要太学术化文化对文化的无穷再解释那就不得了。我个人的理解文化是不能脱离文明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追求文明建立文明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以及所留下来的深刻的教训就叫做文化。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有一个目标什么目标呢建立文明摆脱野蛮因此我们建立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也积累了很多深刻的教训这个深刻的教训就被我们称之为文化里的糟粕文化里的劣质因此谈文化不能离开文明作为目标。整个文化的目标就是文明使得文明的建设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发展这里面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就称之为文化了。张岂之这样解释文化我们就离文化近了就在我们的身边靠我们很近也并不神

秘了。这样一部整个的中国历史就叫做中国文明史。当然在历史上有阶级斗争但是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阶级斗争作为历史的一个轴线历史的轴线是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奋斗不息的创造文明的过程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成果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一直到今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仍然有必要理解历史上形成的优秀的文化这样理解今天就要方便很多我们的起点就高很多了。张岂之这里附带讲一句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不是西方来的然后中国跟在后面中国其实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特别是十六大三中全会要持续协调发展对照现实第一页就出来了。什么是以人为本呢整个社会的主体就是人研究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几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一个主题研究了人需要什么这就是我们几千年文化史里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我们需要物质财富没有物质财富生活不下去我们还需要精神财富光有物质财富吃饭没有问题、温饱没有问题我们还有精神、情感的抒发这都是有需要的因此我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以人为本的含义是深刻的。要看到社会的主体——人需要什么而且社会要创造条件满足人性全面的发展要求各个方面都需要这个就叫做以人为本。如果没有这一点就不叫做以人为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光有经济速度的增长不够只有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不够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基础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有精神的、感情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发展到现在党和国家所达到的最高认识。三中全会创造性的发展邓小平的理论就是对以人为本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光有物质财富不够要进行协调发展还需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文化里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做了深刻的论述多种理论的财富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吸收更好的让我们理解三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张岂之第二个问题我就想讲的稍微具体一些了。张岂之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几个理论模式大体上我归纳了一下根据我的研究也参考了其他学者的成果大体上有四种模式就是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进行之后对文化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基本上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还是这四种模式所以我现在进行一些具体的解剖供朋友们参考。张岂之第一个理论的模式天道自然、人道无为的理论模式。天道是自然而然的人道就应该象自然一样无为。中国文化里也是我们的骄傲过去对它的评价有偏颇的地方就是道家的思想过去评价道家思想认为是消极的是不求进取的等等等等批评的很厉害认为是唯心论的。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具有很深刻的道理。道家的开创者是老子老百姓读中国人文经典最好读几本小平同志说大家读马克思的原著不要太多要少而精要读一读中国传统文化两本东西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也叫做道德经五千言还有就是记载孔子和学生的对话论语。老子这些人在历史上被渲染变成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实际上他就是人姓李名耳叫老聃。为什么是“聃”呢古书里的注解很多聃者耳朵很长很聪明一个年老的长者很有智慧的人就是老子了。反而把本人的姓名李耳忘记了。张岂之老子的书就是《道德经》又叫做《道德经五千言》五千个字根据很多专家的研究不是春秋末期老子写的而是战国时期道家的门徒来整理老子的思想给他写出来的。老子这本书我建议在座的很有修养的年轻的学子和我们岁数比较大的一些老同志都要看一看。我是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的理论思维非常深刻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人道应该学习天道。怎么学习老子五千言中很重要的范畴就是道统计了一下老子全书一共八十一章每一章都很短直接谈到道的出现道字的有七十七章几乎每一章都出现了。而道字概念的范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什么是道呢谈天道一定要谈到天地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听听是怎样形成的把这个形成的过程老子书就希望能够描述一下因此老子书第一章就提出了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很有趣一个概念叫“无”这个无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它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决定性今天很多朋友们研究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之后有些问题解释不了后来产生了量子物理学这个量子物理学就没有具体的形象。老子的“无”就是没有具体形象多高多长体积多大说不清楚这是无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好象空间什么也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只是你看不见而已。无中生有从空气、不确定性里产生有有是什么呢万事万物最初的形态就

叫做“有”有形态了可以被人的感官感受到了就开始叫有很多东西产生了就叫有万有。这就是无中生有从无中从空间里从不确定性里产生了万事万物的最初形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