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汇编

外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材料汇编

2018 年 5 月 1 日

1

目录

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考察学习的思考 (3)

多管齐下治理交通拥堵畅通高效提升宜居魅力 (14)

关于赴 XX 县学习的考察报告 (25)

赴 XX 学习考察报告 (32)

赴广州、佛山学习考察一窗式政务服务运行机制改革报告 (39)

关于赴上海、宁波学习考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48)

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61)

新常态下 XX 建设 XX 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的调研思考 (87)

赴九江安庆宜昌考察学习报告 (95)

与丝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协作发展锲入点探究 (103)

模式创新+产业联动+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们的三农经 (113)

让电子商务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 (123)

学习精准扶贫先进经验以只争朝夕干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32正确看待“四大关系” 坚定推进赶超发展 (141)

党务工作者赴延安学习考察报告 (147)

XX 区党政代表团赴浙江省杭州市学习考察的情况汇报 (151)

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考察学习的思考

8 月 14 日至 21 日,在市委杨书记亲自率领下,我们赴新加坡

和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期 7 天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虽然时间短,但学习方式好(现场参观与互动讨论相结合,实地考察与会

议座谈相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与昭通发展现状思考相结合)、主

题明确(新马两地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及产业布局与发展)、针对

性强(聚焦当前昭通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何破解)。通

过考察学习,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以及产业发展等,有了许多更直观、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真正理解了“见识比知识更直接”这句

话的深刻涵义。同时,对照镇雄城乡建设发展的现状,自己也深

刻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紧迫感,现将考察学习的心得体会与思

考汇报如下:

一、见识与感受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总体感受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可

以概括为“1234”。1:即以人为本的理念;2:即重点解决交通拥

挤和环境污染两个问题;3:即重点布局人口、交通、产业三个核

心要素;4:即科学而正确处理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四者之间

的关系。规划统领发展的路向,建设决定城市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和服务决定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活力,是

一项综合手段。

(一)关于规划。抵达新加坡的当天下午,我们就参观了新加

坡规划展览馆,其前身为市区城建局展示廊。通过参观学习,我

深深为新加坡一流的规划编制、合理的规划方案、到位的规划执

行所震撼。

1.科学性。新加坡政府在建国初期就高度重视城市规划,1967年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新加坡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领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规划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先进的理念,较好地运用了区域经济、生态环保、城市意象(即人对建筑或环境的宏观感受)等规划理论,真正体现了在一张蓝图的指导下有序建设的发展。比如:在概念规划中新加坡确立了环状发展的思路,环的核心是水源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行为。城市中心在南海岸边,以乌节路为重点,规划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商贸和旅游中心(我理解为何设在最南端而不是北端,重要原因之一是怕城市中心发展起来后对紧邻的马来西亚新山市带动较大,而对本国其他区域反而没有辐射带动)。一般工业集中在西部的裕廊工业区,主要是离开生活区并考虑风向不会污染本岛;火力发电、石油化工更是远离本岛,主要考虑消防、环保等安全因素。

2.前瞻性。据新加坡公共事务对外合作局李之强署长介绍,

新加坡概念性规划期限一般为 40—50 年,每 10 年调整一次;

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 10—15 年,每 5 年调整一次,体现了

刚性约束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在规划中考虑到城市

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规划团队不可能预见到未来所有情况,于是

在规划中常有“留白”空间,即将部分城市土地暂时“闲置”起来。在市区参观时,我们在市中心都能随处看到这样的留白绿化空间。

这既可为相邻片区长远发展或新增功能预留空间需要,又可为规

划失误而采取补救措施而提供用地空间,还可因土地储备而升值。在参观中我还注意到,新加坡大多数街道都是用很宽的绿化带隔开,这也是为了今后建设高架桥预留的用地。有了这些前瞻性超

前的规划,至少减少了以后征地拆迁的许多麻烦。

3.参与性。新加坡政府认为,不论是概念规划还是总体规划,都具有较强的刚性约束,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都不得随意修改。但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却特别强调公众的参与性,推行阳光

规划,建立清晰平衡的权责体系,公开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提倡

换位思考,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规划进程和提供反馈意见,并充

分吸收采纳,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以人为本。同时,也使得市

民对规划和执行政策的公平性确立信心,实现了真正的“三个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工作认同)。规划确定后,任何人(包

括外国游客)都可以随时查阅城市规划。我们在规划展览馆和建

屋展览厅参观时,就见到许多市民包括部分西方人在那里查询相

关资料。

(二)关于建设。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并不在于城市

规模的大小,或者建筑的高低,而是看这个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安全、和谐、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

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民主与集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加坡采取的是“一

松一紧”的城市设计控制机制,形成了“核心区多样”与“新镇

统一性”的外部风貌,我个人理解为是“民主与集中制”的在城

市建设方面的体现。在城市中心区,比如我们参观的中央商务区

和滨海地区,引进了许多国际建筑大师进行设计,强调的是建筑

创造的艺术性、独特性,以宽松的规划引导,形成了多姿多彩、

风格各异的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而对于核心区之外的新

镇建设,则以政府力量为主导,按照标准模式化设计邻里布局,

客观上促成了新镇风貌的统一性,比如我们参观的大巴窑新镇和

碧山新镇,特别是新镇里的组屋设计,充分体现了统一性。

2.现代与传统。新加坡是个城市型国家,整个城市都体现出

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感,主要是将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值得借

鉴的创新理念广泛吸纳、整合,同时结合了技术进步,采取了以

现代交通系统与高层建筑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形成

了纵向“立体式”高密度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与组团单元的住区“水平式”细胞社区的良好结合。同时又通过规划保护重点,保留15 个

富有特色的传统街区,以彰显城市的文化与个性。比如,保留牛

车水中国城,就是展现中国文化;保留小印度街区,就是展现印

度文化。这些传统街区已成为城市特色的重要窗口,但新加坡在

建设中,始终坚持一条不建民族村的原则,主要还是促进多元文

化真正交融发展的考虑吧。

3.人与自然。新加坡还特别注重对非建设空间的管制,处处体

现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关怀。无论我们参观的亨德森波浪桥、

植物学公园,还是在市区里穿行,都能有一种一走出屋子就仿佛被

大自然怀抱的感觉。根据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大约300 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和沼泽地划为自然保护区,同时还建了大批公园和绿地。据有关人员介绍,新加坡大约就是在我市昭鲁坝子那么大的陆地上,就建了 300 多个公园、30 个标准化 18 洞高尔夫球场;在居民区,

每隔 500 米左右就会有一个公园或公共绿地。在建筑设计上,凡是

临山的建筑,都会依山就势而建,尽量保护山景的完整;凡是邻水

的地方,都会建大片的休闲区和亲水住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