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大于教育(李子勋)

关系大于教育(李子勋)
关系大于教育(李子勋)

关系大于教育(李子勋)

有一次和朱明瑛做节目,她带来了她的男孩,18岁,非常阳光灿烂、聪明、懂事。我问:“我们都知道你是单亲妈妈,这样好的孩子时如何教育出来的?”

朱:“我觉得应该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天生的吧,我和他父亲都是比较开朗的人。”

主持人问:“单亲子女的教育会是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克服的?”

朱:“不要试图教育他可能是更好的教育,因为教育孩子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的,不一定适合孩子。”

我:“如果你觉得有一个观念让你与孩子相处获益的话,是什么?”

朱:“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

主持人问:“什么样是好?”

朱:“彼此相信、尊重、欣赏、信赖的关系。”

好的教育会体现在好的关系中,好的家庭不用刻意地教育,孩子是在好的关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这时望子成龙就不再是难事,关系是什么意思呢?关系不是依赖,而是平等,孩子有话可说,家里也没有什么禁忌。有一个标准、忌讳,有些家庭不允许孩子干什么,或者是不允许孩子说什么。在关系好的家庭里是很轻松的,孩子跟爸爸妈妈像朋友,孩子有话都可以说,不会因为哈韩就不敢说,爸爸在家就不敢听音乐。同样哈韩的话,会引发家庭的共情,爸爸妈妈也会从孩子喜欢韩国的东西,看到韩国文化的某一些长处,这就是好的一面,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这样关系的现实里,你不用教育孩子,因为你的审美观、价值取向会通过这样的共情传达给他。如果爸爸喜欢读书,有一个很好的书房,儿子就会收集书,就会有自己的书房。好的关系的家庭没有防护和敌对,没有隔阂,所以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父母的,所以好的关系要先于教育。

凡是带过小孩的父母,可能都有一些亲身的体验和感觉:在许多时候,孩子某些行为问题只是在家庭里、在父母的身边才表现出来,换一个环境,换一个人就有很大的不同。在外面是一只小绵羊,回到家里就变成了小疯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精神医生和心理辅导人员会认为,孩子的异常是父母亲不能很好地扮演双亲的角色造成的。他们一方面开办父母学校,帮助成人学会与孩子相处,另一方面也会把这种行为紊乱的孩子收治入院,热衷于用一个好父母的形象来帮助儿童走出紊乱期。这样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内部的麻烦和冲突,但却“产生了大批有家归不得”的儿童病人。

家庭治疗师不同意将孩子与父母亲身边隔离,认为孩子“变异”了的行为正好是与父母接触中慢慢发展而来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治疗大师米纽秦通过观察、交谈提出“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互相抵消的,壹加壹等于零。”的确,在我的临床治疗中,发现许多儿童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是父母的教养观点不一致,但却都要争夺教育权所致的。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无论如何做都是错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出一种“混乱”的行为来逃避这种两难情境。

心理医生劝导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应有三个原则:

第一是要积极地倾听,等孩子把话说完、说清楚,有时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要一听风就是雨,忙于纠正,结果越纠越偏。

第二,要注意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不要只注重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做只会引起逆反心理。一般来说,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第三,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避免矛盾信息,也不能朝晴暮雨,如双方意见有分歧,也要避开孩子来讨论。同时,一个家庭里规矩不能太多,简单地几条,孩子也易于遵守。做到这些,教育好一个孩子并不难!

心理发展方面有很多理论,但更多的理论是一种多样化的理论,认为孩子没有什么好与

不好之分,好和不好是来源于我们大人的观念,是我们大人在接受了某一种教育思想以后,用那样的思想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包括分析他的行为,得出对错。

但首先要来分析这个工具,你所接纳的这样一个有一定价值导向的教育理念是不是真正就能够代表全体孩子的利益,或者说它是不是唯一的观察方式或是正确的方式。就像我们拿一个尺子去量一个东西,假如根本不去研究这个尺子是不是标准的话,那么我们能把一个东西度量清楚吗?肯定是不行的。

父母要研究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个什么样的尺子,这样的尺子在量什么东西的时候可能是准的,而在量什么东西的时候可能是不准的,这就涉及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中的差异。比如说弱势人群,弱势人群的孩子生活在弱势的环境里,我们用一种强势文化去度量它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呢?有很多问题是我们看出来的,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观念看出来的。我这本书是给大家参考的,不是一个所谓正确的东西,只是提出一些怪怪的想法。我在书后面谈到,其实跟孩子的关系大于对孩子的教育,假定这个孩子时非常好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孩子,假如我们接受这种假定,我们对孩子相对就比较放心,我们知道孩子会作出适合他成长的一些选择,爸爸妈妈就不会替代他们作选择。

家长批评孩子的五种方式

家长批评孩子的五种方式 批评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必要手段,必须学会批评的艺术。 首先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自尊心也随之“成长”。因此,最好先把事情搞清楚,随后对他单独批评教育。对幼小的孩子应及时批评,以便抑制不良行为。 其次要让孩子口服心服。孩子犯错误原因很多,但用棍棒迫使孩子改正是无益的。年龄大些的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不满。而年龄小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威严表示“改正”,也是口服心不服,以致重犯。不打骂孩子,并不等于放纵不管,重要的是弄清孩子犯错误的起因过程,讲明白道理和危害。批评孩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加以选择。 触动式批评这种批评措词比较尖锐,语调比较激烈,批评一针见血。它适用于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为突出的孩子,或“吃硬不吃软”和屡败不改的孩子。 渐进式批评即有层次、逐步深入的批评,适用于自尊心强、荣誉感强的孩子。对这些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耐心等待,批评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还要抓住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不断启发他们认识自已

的不足和缺点。 说服式批评这种批评为缓和,要求批评者平心静气以商讨的口吻进行说服教育。适用于反应快、脾气躁、情绪易被激怒及那些“吃软不吃硬”的犟孩子。 即席式批评当时、当场、当事的批评,适用于不肯认错的调皮孩子。这些孩子自我意识比较薄弱,事实不摆在眼前一般不肯轻易认错。孩子在初次犯错时,要及时批评,绝不能因为某种原因姑息迁就。要允许孩子反驳,以便明白他的思想,批评时要有针对性。即席式批评不但可使这些孩子在错误事实面前心服口服,而且还可以有效地纠正他们对待错误的不正确态度。 参照式批评借助于他人他事,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这种批评的内容。这种批评适用于经历浅薄,自我觉悟差,个性比较脆弱,易于感化的孩子。 最后,还要注意批评的频率,批评过于频繁,则会降低或失去作用。批评的同时,要坚持说理,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丰富知识,使孩子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抵制错误的自律能力。

亦师亦友――相互尊重主题班会

亦师亦友――相互尊重主题班会 一、活动背景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了现在主要的家庭模式,孩子的任性、娇气、自私等问题行为,正从家庭走向学校;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的逐渐淡化了的尊师重道的自律,都令老师产生了“师者的地位何在”的困惑,师生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近期班级发生了2起师生间言语冲突的事件。师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差异之处,难免存在冲突。如何认识、削弱、消除师生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良好对策。按照心理专家李子勋提倡的“关系大于教育”理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彼此尊重、相对自由和谐的关系。当老师和学生间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向老师所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更注重关系,学生会自然地进步。作为班主任,意在通过主题班会的探讨,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尊重是构建“亦师亦友”师生关系的基石,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从而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主动、有意识地改变。二、活动目的(1)明白发生师生冲突的主要原因;(2)加深对尊重的理解、感悟和内化,引导对个人言行的细节关注;(3)意识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三、活动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pt 四、活动形式:小组讨论、游戏五、活动过程(一)活动流程(二)具体过程 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观看猫、狗冲突的画面猫狗的关系,类比师生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话题讨论。二、情景剧1、师生模式冲突老师和学生小A当场再现课堂冲突其他学生观看课堂冲突的模拟再现,使得学生的后续讨论更真实。2、师生讨论环节Ⅰ—讨论行为刚才的情景模拟中,你觉得同学、老师的哪些行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表

现?客观地分析事实,承认在师生冲突中,双方都有不尊重对方的表现。环节Ⅱ—分析原因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利用换位思考的心理体验过程,试着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在公正地评论事件中师生双方的表现过程中,也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对事实的尊重。3、老师小结学生倾听通过分析,发现师生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对尊重的理解1、列举(1)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表现;(2)老师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借这一环节,罗列并明确存在于学生中的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老师也能明白学生对老师表现的认定。2、讨论话题1:你是如何判断“尊重”的表现的?话题2:尊重的表现利用具体到抽象的概况,从例举的表现中提炼出“尊重”的定义和表现。这种方式比直接阐述更易于学生接受。3、学习简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触动学生,并使他们意识到尊重是人的内在需求。四、尊重的艺术性1、小游戏:两位学生一组,用不同的方式互相说“你好”。在自创的小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看表演,或亲身体验,边思考边感悟,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2、讨论、小结刚才的游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1)尊重是相互的;(2)尊重体现在细节处。通过游戏这种活动媒介,使学生由体验内化为自身的感想与体悟。五、师生活动▲点评与分享(1)提问:在今天的班会课上,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感觉有舒服的被尊重感?哪些表现还有待改进?(2)老师与学生分享学生时代与老师发生冲突的过程、事后的感想。承认老师不是完美的化身,诚恳地接受同学的评价,散发着师生间平等交流的气息。通过老师真实故事的分享,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交流你有过跟老师的冲突吗?怎么解决的呢?不断的感悟使学生对尊重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对尊重内涵的真正吸收和消化,才会延伸为

李子勋简介

李子勋 简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 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 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 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 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教育 1978-1983年:华西医科大学:医学 1989-1990年:北大医学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1996-1999年:德中心理学院(德国海德堡学院心理专业导师):系统式家庭与婚姻治疗。 1989年:接受中国健康教育所“行为与认知治疗”培训。 1990年:接受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分析性治疗”培训。 1992年:接受日本加藤隆吉“催眠治疗”训练。 1993年:接受美国加利福利亚“性健康治疗与咨询培训”。 2001年:接受北大“国际PDST(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培训。 专业工作经历 1995年拥有心理卫生学会心理专业资格。 2000年获家庭治疗督导资格与家庭治疗专业培训师资格。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心理医生 精神专业执业医师 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执业资格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理事 北大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 著作 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 书中的书信材料和一语中的的问题都来自深圳版《女友》,原文刊登的专栏为《布鲁夫妻》,成书的时候,为了尊重杂志社的劳动,原文故事变成了通俗的散文诗体。杂志的原主编易虹是李子勋多年的朋友。

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 本集文章由作者从1995——2005年发表过的文章里精选而出,这些文章以笔名子木、小里、晓立等发表,主要发表在《时尚》杂志、深圳《女友》、上海《双周刊》、《世界都市》、《追求》等著名杂志。文章采自发表前的原稿,没有采用经杂志社删改、编辑的成稿,主要是想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创作风格。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涉及有关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际间亲密关系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答。这些解答和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可能会很不一样,原因是作者一直试图对心理困惑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大多数心理困扰其实是观念冲突所引发的痛苦。作者在一个学习班上问,谁能举出一个不受文化影响的心理痛苦,有人说亲人死亡引发的悲伤是不受文化影响的。作者马上会指出不同文化下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民族在亲人离去时,会举行欢快的告别聚会,送亲人回家(去天堂)。 根源舞:发掘你的性资源 全书通过外星人的性表达方式——根源舞和四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心路历程、性观念的形成和目前的性现实状况,借以阐述几个重要的性观念。《根源舞》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比较深奥的性问题,通过书中四个人的经历,阐述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感受,而这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影响了这四个人的一生。这本书是故事性的,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结论,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引人入胜。

最新新学期表达孩子长大了的随笔

新学期表达孩子长大了的随笔 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孩子们的成长我们有目共睹。和小编一起去看看《新学期表达孩子长大了的随笔》! 新学期表达孩子长大了的随笔【第一篇】:新学期表达孩子长大了的随笔 我们的生活因为孩子而变得多姿多彩。春天,我们一起踏青,去山间田野寻找春的足迹;夏天,我们一起游泳嬉水,享受清凉的乐趣;秋天,我们一起品尝收获的喜悦;冬日,我们一起感受皑皑雪景的美丽。 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每一个日子都是美好的回忆。每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体会和方法。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能使孩子终生受益。我们既然理解了这个道理那么就要有所行动培养孩子的兴趣。记得一年级刚开始写作看图写话,短短的两三句话都不能在我这里通过,更何况想在老师那里批优?每次流着泪要擦掉几遍重写。 于是我就开始把他的动漫书转化成一些小学生的故事,比如《快乐星球》《马小跳系列》这些孩子特别感兴趣。遇到了问题寻求网络帮助已经成为我的思维定势,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看着他像个小老师一样为我们解释题意时,感觉他与从不同,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从内心真正体验到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当我们在为孩子指出错误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我们以前没学到的或已经忘却的知识。

我从中体会到了幸福。我不会要求孩子在学习上望子成龙,生活上包办代替。孩子每天放学回来能把开心的或不开心的情况都讲给我听,不管考试考的好与不好都能自觉的说出来,让我有所体会:一定要努力去学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去尊重孩子。改变以往在孩子面前盛气凌人的态度。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每一位家长更多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坚持学习,不断实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 新学期表达孩子长大了的随笔【第二篇】:新学期表达孩子长大了的随笔 同学们约好周末出去玩,并约我一起去。回家跟妈妈一说,妈妈不同意,理由是不放心我,怕出什么危险。我不服气,执意要去。晚上,爸爸回家,同意我去了,还对妈妈说:“让他去吧!他也长大了,没事儿!” 听完,心里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既有长大后的自豪感,也有离开父母全盘操纵后的失落感。与以前木偶办的生活告别,有说不出的喜悦,也有丝许莫名的酸楚。 以前的天真无邪,逐渐变成现在的老成稳重,也换来旁人的,短短的一声“孩子长大了啊”!我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也许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生活也改变了一些应有的色彩。同学来借习题对答案,我们会委婉地用“没做完”和“借给别人”的借口来推辞;老师安排的义务劳动,我会找个借口来溜掉,你也会,

2021年《学习的格局》读后感

《学习的格局》读后感 《学习的格局》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本关于学习的方法,因为在最近的几次学习考试的过程中,自己一直面临着各类考试的失败与挫折。外语考试没过, ___考试也没过。拿到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孩子的一本书,让我意外收获的是寻得一本帮助孩子的一本好书。 虽然这本书是关于教育孩子的,但我也从此书里意识到了一些自己的学习问题。写这本书的 ___是中西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黄静洁是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通过深入 ___和研究中西教育20年,不断学习汲取中西教育精髓,形成融合中西的家庭教育新观念,著有畅销书《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并在实践中建立起独到的“格局养育”新观念,提出为世界养育孩子的父母新格局。黄静洁同时还是xx ___社会类十大科普公号"父母堂"创始人,新浪育儿早幼教研究院特聘专家。获选全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评选的全国百名"传承好家风的好妈好爸"。被新浪育儿授予"妈妈信赖的养育图书 ___"称号。 《学习的格局》是一本为父母和孩子而写的“优等生”养育指南。本书融合了65个世界前沿的学习理论,提供了208个高效实用的学

习方法, ___了 ___个翔实生动的案例故事, ___ ___了那种靠“低水平重复”的传统学习认知,引导父母走出固有的学习误区,助力孩子成为自主学习的“优等生”,最终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未来 ___人才。 《学习的格局》是一本教育孩子自主学习的"育儿宝典",然而这本书却强调了一个主旨:不犯错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要学会“有效犯错”。对于这句话,知名亲子关系专家李子勋老师就有过这方面的见解,他表示,如果孩子犯错误了,那么家长应当有两个原则,一种是让孩子承担错误的后果,另一种则是让孩子的错误"不能浪费"。 这句话与《学习格局》的主旨一样,都在强调家长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态度,认为关于错误一定要"有效利用",如果孩子不能承担错误,那么家长也要让孩子在这次失误当中得到经验。父母要能容忍错误,孩子才能从错误当中学到东西。 孩子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毕竟人无完人,没有人可以一次性就一帆风顺没有任何的挫折,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错误给予宽容,因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在错误当中学习到经验,毕竟对孩子来说,在失败过后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反思更多的问题。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李子勋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 李子勋1 ——什么是情绪?怎么定义它,什么是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为什么7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书,情绪调节的书都把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看成是健康的法宝,真是这样吗?快乐的心境、激越的情绪真的能保留住吗?很多情绪调节的书指导大家去学习管理情绪的方式与技术,这些外来的调节技术真的可以让情绪放松吗?我曾在《情绪的自我调节》一文中对当下流行的情绪疏导模式做了必要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调节方式对人体健康暗藏的危害,主张顺应情绪的自然,调节要适可而止。这篇文章我想用一种全新的,类似哲学描述的方式来解释情绪。 情绪原本没有好坏之分 什么是情绪,正如血液流动是肌体维系活力一样,情绪的自然流动是精神的活力,没有情绪的人是死气沉沉的。心理学应该担心的不是情绪鲜明、爱哭爱笑的人,反倒是情绪缺乏或情绪表达困难的人。情绪的分类不应该是文化所标定的正性或者负性,这种分类的方式易于给人一个误解,以为情绪是有好坏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情绪是一种能量,是人的意识、心灵、精神世界维持清晰和觉察力的动力。没有情绪的人对他人、对世界是麻木的。情绪能量低的人,爱的能力也很低,喜好、欲望、冒险精神、探索心、创意也相应很低。我们应该把人类的情绪原型看成一种掩藏在生理机制后面的生命力。科学可以解释人的神经活动,但解释不了人的自由决策、追求、信仰、喜欢、宗教情结这样的东西。在一种特定的创伤下,如植物人,没有意识,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了情绪。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人的情绪,甚至是动物的情绪看成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呢? 心理学曾经把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看成未分化的原始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在动物世界具有普遍性。这些情绪在未被文化分类的时候,都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能力。由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正如人类发明了社会,也发明了社会化情绪一样,情绪不再无序地以本能形式出现。我们伪造了许多美丽的情绪,这些情绪不是人类本体的,而是派生的。用哲学的话来说,情绪是素材,人们通过文化再认和呈现来表达它。这种再认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压抑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反情绪的。实际上,情绪在未被分类前,是难以描述的,是一个泥团,情绪现象只是一种能量突起,彼此不能分。正如爱是靠恨来依附,乐是靠悲来承受一样。中医说七情六欲是人的生命现象,哲学上称之为情绪的客观存在性。 抑郁症是一个发明词汇 人对情绪的觉察力在五岁前基本完成,这是情绪的语言化过程,被识到的情绪已经不是原始情绪本身,而带有明显的价值标定与功能性。当然,对情绪的描述仍旧可以是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但这个时候,它们的内在服义已经不同。原始情绪中恐惧针对死亡意识,焦虑针对存在意识。被感知的情绪具有与现实的互动互应性,不是针对一种意识觉知,而是针对某种具体场景。当然,人的情绪会因为社会的复杂化 1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嘉宾。 发表作品: 《高峰体验》 《男人与母亲》 《家庭塑造人》《对亲惰的思索》 《寻找你的心理医生》 《<中国式离婚〉心理分析》等

李子勋---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完整版)

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 如何保护孩子所具有的天赋?” “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才华?”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最好的条件下学习,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并不总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而父母的付出也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李子勋老师的讲座里,阐述了天才具备哪些素质,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该注意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自然,如何引导孩子喜欢学习、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活动的最后,部分听众进行了现场提问和咨询。 “保护孩子的直觉,学习让他感到舒服他才会喜欢。”这是李子勋老师给家长们的建议。他甚至以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告诉家长们,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的事情,家长不应该替代孩子学习。 本次活动由东南早报和省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泉州分会主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协办。 央视心理专家:保护孩子天生的直觉 李子勋说,我们知道,有些孩子是天才。怎样判断一个孩子是天才呢,或者说天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在大自然中,我们看不到完美无缺的东西,所有的海岸线都是凹凸不平的,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在被教导之前,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是非常强大和多样化的。 那么,如何保持孩子这种天生的直觉呢?其实,每个刚生下的小孩都拥有这种感知能力,没有被语言化、逻辑化,他们是凭着直觉,主要通过嗅觉来感知环境,感知自然的。 美国有一个片子讲的是有关哺育婴儿的。孩子出生第17天后就一直啼哭,一个心理学家过来详细问了孩子的生活环境,但婴儿的妈妈坚持并没有改变婴儿的生活环境,吃的穿的都与之前一样。但心理学家察看一番后,一再坚持是妈妈改变了婴儿熟悉的环境。后来这位妈妈才想起给婴儿换了枕头,这说明婴儿有强烈的环境控制力。西方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接触自然,美国的妈妈尽量让孩子在自然中长大,而中国的妈妈坐月子期间,成天关在家里,害怕着凉。从加拿大回来的孩子,冬天都光着脚丫子到处跑。所以,应该让孩子尽早到大自然去感知,发展知觉能力。

父母眼中的孩子评语100例

父母眼中的孩子评语100例 父母眼中的孩子评语100例 1、梁皓宇家长:到新的环境能迅速适应;本学期英语提高很快,数学也有提高,语文有所退步,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书写有所改善,仍需改善。期望以后能认真学习,多锻炼身体,交上几个好朋友。 2、孩子在本学期中,能进取完成学校各科学习,性格乖巧内向,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自我的初步的见解。在学习中,态度和习惯还需加强。期望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一个进取向上,活泼开朗的孩子。 3、曾深远家长:曾深远的自主性较差,总管不住自我去犯一些小错误,学习也很难静下心来,进取性不够,经常应付了事,期望新的一年改掉这些毛病,从各方面提高自我,期待你的提高! 4、旧学年技术了,你就快要成为南油小学的大姐姐了,你要发扬你爱学习,爱群众的美德,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期望你在新的学年里,发奋学习,做一个德智体全面的好孩子。坚持不懈 5、从小就淘气的你,随着时间的迁移尤其是上了初中以来,学会了孝敬长辈长辈,关心和帮忙他人;喜欢运动的你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有你健康俊朗的身影;天赋的抽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及敏捷思考本事,使你的数学始终在班里遥遥领先,被同学们誉为数学王子。父母殷切期望你能继续发扬优点,在今后的前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6、孩子本学期以来转变较大,放假回家后能主动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时还能与父母交流,汇报在校情景,配合家长做好一些家务活。但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很多想法比较幼稚,恳请教师们给予批评教育。 7、你是一个进取向上,有自信心的男孩。学习上有计划有目标,能够合理安排自我的时间,学习状态挺好;心态平和,关心帮忙同学,关心班团体,进取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具有较强的劳动观念,进取参加体育活动,尊敬师长。期望你再接再厉,不满足于现状,争取做的更好。 8、你真让人感动,教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期望你继续坚持下去。 9、本学期,教师和同学对你信任,使你有机会为班级服务并做了一些事,这不仅仅锻炼了你自我,也使你成熟了。在学习上,你逐步懂得合理安排时刻,使自我有更多时刻

关系大于教育(李子勋)

关系大于教育(李子勋) 有一次和朱明瑛做节目,她带来了她的男孩,18岁,非常阳光灿烂、聪明、懂事。我问:“我们都知道你是单亲妈妈,这样好的孩子时如何教育出来的?” 朱:“我觉得应该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天生的吧,我和他父亲都是比较开朗的人。” 主持人问:“单亲子女的教育会是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克服的?” 朱:“不要试图教育他可能是更好的教育,因为教育孩子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的,不一定适合孩子。” 我:“如果你觉得有一个观念让你与孩子相处获益的话,是什么?” 朱:“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 主持人问:“什么样是好?” 朱:“彼此相信、尊重、欣赏、信赖的关系。” 好的教育会体现在好的关系中,好的家庭不用刻意地教育,孩子是在好的关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这时望子成龙就不再是难事,关系是什么意思呢?关系不是依赖,而是平等,孩子有话可说,家里也没有什么禁忌。有一个标准、忌讳,有些家庭不允许孩子干什么,或者是不允许孩子说什么。在关系好的家庭里是很轻松的,孩子跟爸爸妈妈像朋友,孩子有话都可以说,不会因为哈韩就不敢说,爸爸在家就不敢听音乐。同样哈韩的话,会引发家庭的共情,爸爸妈妈也会从孩子喜欢韩国的东西,看到韩国文化的某一些长处,这就是好的一面,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这样关系的现实里,你不用教育孩子,因为你的审美观、价值取向会通过这样的共情传达给他。如果爸爸喜欢读书,有一个很好的书房,儿子就会收集书,就会有自己的书房。好的关系的家庭没有防护和敌对,没有隔阂,所以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父母的,所以好的关系要先于教育。 凡是带过小孩的父母,可能都有一些亲身的体验和感觉:在许多时候,孩子某些行为问题只是在家庭里、在父母的身边才表现出来,换一个环境,换一个人就有很大的不同。在外面是一只小绵羊,回到家里就变成了小疯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精神医生和心理辅导人员会认为,孩子的异常是父母亲不能很好地扮演双亲的角色造成的。他们一方面开办父母学校,帮助成人学会与孩子相处,另一方面也会把这种行为紊乱的孩子收治入院,热衷于用一个好父母的形象来帮助儿童走出紊乱期。这样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内部的麻烦和冲突,但却“产生了大批有家归不得”的儿童病人。 家庭治疗师不同意将孩子与父母亲身边隔离,认为孩子“变异”了的行为正好是与父母接触中慢慢发展而来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治疗大师米纽秦通过观察、交谈提出“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互相抵消的,壹加壹等于零。”的确,在我的临床治疗中,发现许多儿童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是父母的教养观点不一致,但却都要争夺教育权所致的。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无论如何做都是错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出一种“混乱”的行为来逃避这种两难情境。 心理医生劝导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应有三个原则: 第一是要积极地倾听,等孩子把话说完、说清楚,有时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要一听风就是雨,忙于纠正,结果越纠越偏。 第二,要注意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不要只注重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做只会引起逆反心理。一般来说,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第三,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避免矛盾信息,也不能朝晴暮雨,如双方意见有分歧,也要避开孩子来讨论。同时,一个家庭里规矩不能太多,简单地几条,孩子也易于遵守。做到这些,教育好一个孩子并不难! 心理发展方面有很多理论,但更多的理论是一种多样化的理论,认为孩子没有什么好与

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名人录

李子勋、杨凤池、钟杰、徐凯文、刘丹、施琪嘉、曾奇峰、朱建军、金洪源、袁辛、胡邓、汪冰。 1、李子勋 简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夜话栏目主办涉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题讲座,在《父母必读》杂志长期开设心理咨询专栏,接触过许多涉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实际案例,在实话实说栏目曾就“中学生强迫症”话题做过深入分析。 担任:《父母必读》亲子关系栏目主持人。《女友》深圳版布鲁夫妻婚姻咨询主持人。《时尚健康》心理栏目撰稿人。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亲子关系节目主持人。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心理专家之一。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心理专家之一。 评价:不是他在哪一个方面优秀,而是各个方面都优秀。他自己的话说,是已经看通了人性,达到了这个境界。平时我们说,只要哪个咨询师有一样本领出众,就可以远近闻名,而李子勋是多样出众,样样高手,因此他当之无愧的成为明星咨询师。我们网站上也开出了李子勋专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看看李子勋视频,定能收益良多。专栏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8913594.html,/forum-74-1.html 2、杨凤池 简介: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分析疗法的专家代表;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督导师。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班代表性学员。 担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特约心理专家。 评价:杨凤池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发展和心理障碍的咨询、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咨询、婚姻家庭心理障碍的咨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恢复原本的自我,作出新的生活选择;也可以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塑造健全的人格,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由于还在学习之中,这一课的内容将在后面很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 不得不说的是,心理咨询与别的行业不同,许许多多的高手并不宣传自己,在网络上很难找到资料,即使能找到,也并不详细。因此我的搜寻具有很大的局限,如果您有认为水平很高的咨询师,可以把他的名字和专长跟帖在后面,谢谢。

不知不觉中孩子已长大

一直以来还认为你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屁孩,直到今天你的一席话让妈妈对你的看法大有改变。 “妈妈,你知道什么是靠幸运出名吗?” “知道,就是靠运气,怎么了?” “我觉得温碧霞就是靠幸运出名的,她只是长的漂亮,长的是老天爷给的,又不是她努力得到的,所以我觉得她是靠幸运出名的。” 真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个未满八岁孩子之口,我目瞪口呆,半天没反应过来。 等我反应过来忙解释道:“温碧霞确实比较幸运,但如果只是长的漂亮并不一定能出名,主要是她会表演,这才是出名的主要原因。还有好多长的漂亮的没出名,所以主要是演技。上天给你一个漂亮的脸固然主要但却更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成功。孩子,你想靠什么出名?”“我想只有靠学习了。” “这就对了。” 孩子,你知道吗?妈妈要对你刮目相看了,你在不经意间已长大,已有了自己的思想,而妈妈却没反应过来。你刚出生的样子好像还在眼前,粉红的小脸,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记得当时你就好淘气,常常因为没及时找到乳头而大哭(那时妈妈乳头特别平很难找),每次吃奶都是先挤一些在勺子了给你先喂几口,你才肯罢休。一百天时,你就长成了“小胖妞”,头简直就是直接放在肩膀上,根本看不到脖子。刚好又赶上夏天,脖子里长了好多痱子。那时一直在老家又没空调,真是委屈你了,直到天气转凉你才慢慢恢复。半岁时正好是婆婆的五十岁生日。要说你这家伙还真是有福气,一出生就享婆婆,爷爷的福,并且你的生日月份和爷爷相同,日子又和婆婆生日相同,合着就是婆婆爷爷的宠儿。十个月时,你更胖了,加上衣服穿的又厚,带你一天真是受累。那时,婆婆爷爷都还在上班,妈妈也上班,是大爷(妈妈的大伯现在已过世)一直把你带到一岁。大爷那时已快七十岁了,一个人根本带不了你,爷爷婆婆只要一有时间久赶过来帮着带你。直到你一岁以后,爷爷办了病休,就一直在家带你到现在。所以你要记住爷爷婆婆还有大爷对你的养育之恩,他们为你的成长付出的不比爸爸妈妈少。 不知不觉已说了这么多,你小时候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挥之不去,也抹不掉,而今你的变化让妈妈高兴,让妈妈欣慰。看来妈妈要尽快调整一下自己,否则就真的跟不上你了。

李宁公司swot分析

学生学号0121203920711 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 财务战略管理 名称 开课学 管理学院 院 指导教师 石友蓉老师 姓名 学生姓 叶信威 名 学生专业 财务1201 班级

2 013 - - 2 014 学 年第 2学 期

公司简介: 李宁公司由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先生创立。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李宁公司采取多品牌业务发展策略,除自有核心李宁品牌(LI-NING),还拥有乐途品牌(LOTTO)、艾高品牌(AIGLE)、心动品牌(Z-DO)。 自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以来,李宁公司业绩连续六年保持高幅增长,2009年更是达到83.87亿人民币。李宁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底,李宁公司店铺总数达到8156间,遍布中国1800多个城市、并且在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拥有多家销售网点。雇员6000余人。 李宁公司成立之初即非常重视原创设计。199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服装与鞋产品设计开发中心,率先成为自主开发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2004年8月,香港设计研发中心成立,集中负责设计李宁品牌服装产品。2008年1月李宁集团美国设计中心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投入运营,专注于鞋类产品的高端技术研发、人体工学科研和专业运动鞋的设计、开发、测试工作。 李宁公司长期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曾先后与NBA、ATP等国际顶级赛事和组织结为战略伙伴。与奥尼尔、柳比西奇、伊辛巴耶娃、托希尔德森等国际顶级运动员合作,与西班牙奥委会、西班牙篮协、瑞典奥委会、阿根廷篮协合作,都强有力的表明李宁品牌的专业实力得到国际顶尖体育团队和个人的认可。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李宁公司伴随中国奥运军团一路走来,长期支持中国体操、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等五支“金牌梦之队”。 但近6年来,李宁体育公司的业绩逐年放缓,加上体育永平和服装业近年来萧条的行情,使得李宁公司在12年面临相对其他行业品牌更为严峻的问题,包括库存严重积压,顾客流失,销售停滞,定位失当和过于冒进的国际化战略等。尤其是囤积在中间商和公司仓库中商品更是使得企业资金链紧张,渠道信誉下降。为此在12年,李宁不得不拿出1800000000现金做出折价回购经销商囤货,建立工厂店,折扣店消化库存,直至2014年三季度经过两年多的马拉松式消化,李宁最终重新开始,轻装上阵。然而此时的李宁虽然依旧是国产运动品牌名义上的领头羊,却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即使在国产运动品牌全面回暖的2014年,业绩依旧不好看: 那么,依旧作为国内领头羊,近年来却业绩连跌的“李宁体育”本身具有怎样的优势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它是“培根教育”。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丑小

鸭变成白天鹅,主要不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鹅蛋而不是鸭蛋。 4.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责任是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好的“后天遗传”。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5.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6.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家庭环境好,孩子好;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7.不让孩子早产,也不让孩子过早地入学。孩子不能早产,因为孩子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获得足够的保护,让胎儿有了足够的抵抗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孩子不能过早地入学,因为孩子需要在家庭获得足够的保护,让孩子有了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8.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9.性格好的标准是“文明其精神”,身体好的标准是“野蛮其身体”,学习好的标准是“自学自得”。10.有效的学习是边缘学习,无效的学习是焦点学习。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父母直接指令孩子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11.学业成绩是人的成长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人的性格和身体。性格和身体是学业成绩的两个支点。12.3岁前后严格管理,做孩子的家长;13岁前后逐步放手,做孩子的朋友。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有效的激励是朝五晚九,无效的激励是朝九晚五。13.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只有孩子才能理解孩子,也只有孩子的同伴才能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从来不期望庞然大物的成人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从来不把居高临下的成人当作自己的朋友。父母可以独生,但不能让孩子独长。若既没有兄弟姐妹,又没有伙伴,“独生”子女就跌入双重的孤独:不仅独生,而且独长。14.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卢梭则把“爱弥尔”带到了乡村。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力之前,不让孩子有过多的伙伴,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15.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16.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成长;坏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17.好的母亲把儿子当朋友,坏的母亲把儿子当情人。18.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19.“要想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饭前禁止吃零食,让孩子有足够的饥饿感。不能从粗糙的木桶中饮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让孩子尽可能少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吃甜食而不节制的孩子,身体必不好,性格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必让孩子穿太厚重的衣服,孩子并不像成人那样畏寒。20.口里呼喊和平,但手里要有大棒。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让孩子的身边有一个或几个最喜爱又最敬畏的

李子勋 中国式离婚

《中国式离婚》心理分析(李子勋系列十三) 热播的《中国式离婚》将现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若隐若现的婚外恋、怨妇、情商不高的丈夫等家庭矛盾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放大了现代婚姻的危险因素,吸引了全国无数家庭的眼球。为此,我们邀请两位心理专家对此作心理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中国式离婚》对婚姻的启示 从心理角度看《中国式离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截然相反的婚姻真相:貌似无辜和让人同情的宋建平才是始作俑者,而所谓歇斯底里的林小枫又是如何被他一步一步逼至疯狂…… 《中国式离婚》把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民教师,沦落成为一个泼妇式的市井人物。阴森的目光,蓬乱的头发,在许多段落,林小枫出其不意地现身,跟踪,窃听,无理取闹,自杀,毁损器物,欺辱邻居,假造证据,无所不用其极。大多数女性观众看林小枫一无是处,看宋建平处处同情。这位婚姻的写手,编出这样的婚姻故事内心有三个前提:女人是靠婚姻来生存的;女人是婚姻中天生的弱者;女性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会有婚姻的幸福。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离婚》,看到的其实更多的是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启示1:彼此误解是婚姻生活的常态。误解可以消除,两人的人格冲突却无药可治,林小枫遇上宋建平,他们的婚姻注定狼烟四起。宋建平与林小枫反目成仇不完全是误解所致,因为宋的确对林没有了激情。 从性格分析看,林小枫是一个缺乏自我边界的女性,她喜欢把爱的人纳入自我,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内心没有边界的人要么是胆怯依赖,要么是自我膨胀,很难用适中的方式来与人交往,对人热情与冷淡完全以当时的心情而定。林小枫对宋建平清高保守的生活态度不满,对家庭的经济现状不满,然后又对宋建平对她缺少关爱不满,看起来林是有夫妻诉求的那一方。林小枫是需要夫妻时刻分享内心才有亲密感,需要知道一切才有安全感的女子。而宋建平却是一个自我比较完整,不喜欢暴露内心,也不主动与人交流的人。他有很好的自我感,把内心世界与客观现实分得很清,他可以幻想,或对别的女人动情,行为上却异常地保守与节制。这样的两个人走在一起,婚姻很难有平静的时候。婚姻中正常的交流如果不能达成,交流就会朝向极端方式发展。这时的婚姻必定狼烟四起。 启示2:宋式男人对女人有高度杀伤力,他用掩藏在压抑、委屈中的儒雅和对妻子无原则的忍让来“吸引”身边的女人们。看看宋建平身边的好女子肖莉、娟子,因为同情而被他吸引,最终卷入婚姻冲突,遭受林小枫不白的欺辱。“一个好端端的女子嫁给这个男人,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低自尊、无职业身份、自我糟蹋、甚至有偏执狂的女子,你能说那个男人是无辜的!”宋建平在外人面前,他体贴关怀,替人着想,让女人想不喜欢他都不行!在婚姻里面却独来独往,用隐忍去拒绝,用退缩表冷漠,用防御来进攻。

关系大于教育

关系大于教育 去年九月底有幸参加了由资深的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教授主讲的心理咨询师执业能力培训班,培训归来潜心内化所学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其中的关于青少年问题教育中“关系大于教育”的教育理念如清风拂面。掩卷之时,意犹未尽,适逢北屯高级中学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主题活动,在这种大环境中着力践行此教育理念,感悟和收获颇多。意欲与陷入青少年关系问题漩涡的、并且愿意尝试此教育理念的为人父母者共享此后现代教育理念。 “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行。”———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地进步。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 “正是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李子勋说,这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能做到十分的,孩子能做到十二分。而不良关系的结果是,家长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

加给孩子。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并且你的平和投射给他,他会产生愉悦的感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用一种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关注父母的价值标准。父母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内心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这样总是能发现问题,也总是感觉到教育的重任,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的空间。父母的眼睛在建构孩子的问题,以为在教化甚至拯救孩子,孩子可能会慢慢地失去创造的能力,变得听话与平庸。孩子是什么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往往是这样,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事实,因为担心本身可能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其实,我们转个角度,用关注去照亮另一面,孩子很快就会忘掉他是这样的,而变得那样,变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缺点,喜欢从反面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而李子勋建议家长,多从“资源取向”上看问题,而不是“问题取向”。“问题取向”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总能看到好事背后的坏事,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资源取向”则把问题看成资源,总能看出负面背后的正面,这则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

李子勋——幸福从心开始

李子勋:幸福从心开始 站在这里我是以家乡人的身份来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些有关家庭的学问,因为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家国天下,对家庭的珍视是我们文化的核心。家庭是社会结构的细胞,现在讲和谐工程,我们特别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幸福,都稳定,都和谐,这样才能有个和谐的社区,和谐的城市,才会有一个和谐的中国,当然中国也会引导着世界的和谐。所以我们还是从家庭开始。50、60、70后创造财富奇迹我要讲一下变革时期的婚恋关系。我们知道,在成都这个地方,或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同年代的人对婚姻的理解是不同的,婚姻的稳定性也不同。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来说婚姻稳定性要好得多,因为那时比较传统,更少受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影响,那时中国人都追求集体主义精神,比较随大流,再加上他们结婚的70年代经济不太好,只有结婚单位才会给房子,而且很多人类生存的要件都和婚姻密切相连,所以那时婚姻非常稳定,在这样的文化下哪怕吵架、打架,绝不会想到要离婚,因为结婚是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社会的福利必须在婚姻里才能够得到。所以,50年代生人的离婚率非常低。60年代有些不同,因为他们出生时正好是困难时期,没有吃的,所以他们更多地关注财富、物质,到了后期“文化大革命”又让很多人多少产生一些无政府的思潮,比较个人主义。心理学一直研究儿童时期对成年以后的影响,想想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普遍来讲他们小时候物资比较匮乏,所以他们创造的社会文化就是精英文化,就是成功学,就是利益最大化,就是发展,就是刻苦读书,就是发展我的事业,挣更多钱,得到更多保障,拿到更多物质,所以这30年出生的人现在让我们的中国变得非常富有,这30年生的人对中国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财富的奇迹。话又说回来,60年代的人进入婚姻时已经是80、90年代了,那时物质比较饱满,改革开放后更多的西方文化随着好莱坞的电影,肯德基汉堡可乐等来到中国,中国从家文化慢慢偏移到了个人文化,每个人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权利、边界以及和他人的不同。当然传统永远是会胜利的,因为我们是在这个文化背景里长大的,个人主义可能在年轻人那里呈现得多一点,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无一例外还要回到我们传统文化中去修身养性。幸福感递减,离婚率递增通过婚姻调查我们发现,家庭的幸福感随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递减。这一方面由于我们有了更多快乐的资源。过去我们要快乐,只能跟太太或丈夫在家里才快乐,但现在你看成都满街都是让人快乐的地方,酒吧、卡拉OK厅、舞厅、电影院、剧场,戏剧、话剧、音乐剧,反正让我们爽的事情很多。所以夫妻之间对快乐追求的欲望就减弱了,不再是原来那种唯一。我在“文革”后下乡,我们跟农民一块做工,每天就听他们讲怎么跟老婆开心,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电影院,老百姓的娱乐就是夫妻娱乐,这是最好的低碳的不用花费的娱乐。所以那时他们的婚姻非常稳定。离婚本身是一个文明的进步,但离婚率太高会削弱家文化,对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稳定性有影响。所以心理学家也好,社会学家也好,政府部门也好,并不希望大家都去离婚。我们看到60年代人的离婚率高于50年代人,而70年代人的离婚率可能是在三个年代里最高的。想想70年代人的青春期,已经是1985年以后了,这时中国已经人人可以吃饱饭,农村也可以吃干饭了,我下乡时农村永远喝粥。70年代生的人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开始接纳这个世界,形成审美,包括情爱思想。这个社会是欣欣向荣的,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越来越朝气蓬勃,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充满快乐奋进的精神。所以70年代的人是富于探索的,因为他正好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分界时期。他们的成年期差不多是90年代。成年期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宗教信仰,决定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将为什么样的事业献身。70年代出生的人处在世纪变革期,他们是富有创造性和自由精神的一群人,但他们内心还是非常保守,往往靠媒人和朋友介绍,20来岁就结婚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