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境美

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境美
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境美

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境美

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一样,播音主持作品具有审美性。当受众在视听过程中,其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不仅获得信息和认

知,同时得到愉悦如美的享受,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就获得了

成功。张颂教授曾在《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一文中指出:“让播音语言内涵与声音形

式的变化进入有机融合的深处,使广大听众、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进入无限的空间,既获得众多的信息,又获得情操的陶冶,直觉得信息是美的,信息显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声音欣然走进敞开的心扉,息息相通,没有滞碍。这是一种境界,是播音艺术的最高境界。”

①把文艺创作中的“意境”引入播音主持创作,是播音学与美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

化合、融合,而决不是混合、缀合。

那么,播音主持意境的美感在哪呢?本人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是

雨后清新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体现了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

种情感的特征。在广大观众十分熟悉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节目中,著名播音员赵

忠祥就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受众引入动物生存王国的意境中。在节目中,他十分讲究声音形式的生动性、形象性,让声音微弱下来,甚至气息都可以听得见;把对动物生存环境、

生活习性的介绍与动物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发出的各种叫声,甚至呼吸声响,溶为一个可以强烈感知的动物世界,收到了良好的视听效果。可以这么说,当我们听到电视中悠扬、空灵的

音乐,即使画面出现的只是寥廓的蓝天白云、浓密的热带雨林、飞奔而过的猎豹或者憨憨掘

土的野猪,只要听到赵忠祥那生动、形象的解说,我们就会感到,节目在我们心中唤起的,

远比我们看到、听到的要丰富得多、广阔的多;他那生动、形象的解说,营造了一种浩渺的

意境,给受众以无穷的遐思和美的感悟。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以其业务发展全面著称,

他集齐越、夏青之长于一身,新闻、通讯、评论的播音都很出色。同时,他的文学播音激越

奔放、大气磅礴,他常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笔者曾多次听到他的播音作品和他讲课

时的现场示范,他善于描绘形象,能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出的画面生动、传神,有

如身临其境之感,在情与景的交融契合之中,听众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被创造出来了,在这个想象的天地之中,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获得审美的满足。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

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②这里所说的借景言情,就是以形象说话,当然不是说生活中

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抓住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笔者曾听到浙江电台一档叫《他们在播种爱情》的板块节目,主持人说道:“……每天都是这样,夏日的夜晚在自然界的小合唱中悄悄降临了,人们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带着各自一点小小的心愿,来到了西子湖边,向这位蒙上深色面纱的自然的女儿要几片荷叶讨几

缕清风,索取几分应得的安闲和情爱。人们都说,夜西湖是爱的西湖,那悠悠的小船,那静

静的苏堤,那阮公墩仿古园的古筝,那湖心亭飞檐上的彩灯,都记下了人世间各种各样爱的

故事。就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们来到‘爱的西湖’进行了采访……”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

感,也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节目主持人在这里讴歌爱情这一主题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灵,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西子湖畔夏夜令人心醉、令人神往的意境。由于这位主持人形象生动地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司空见惯的自然界就变得那么神奇、美妙,或许走在西子湖畔的人们连自己也不曾察觉,却被主持人一语道明,顿时感到一

阵惬意。

二.具有饱满的情感。有人说“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这话不无道

理。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

情写景的结果,也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齐越教授曾多次强调:“播音创作最关键的,是要真动心、动真情。对所播内容真动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③例如,他在

播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时,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纯客观

地去描绘河南兰考县的灾情,而是力求做到与焦裕焦当时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他在找到这种内心体验后,所播的就是焦裕禄眼里所看到的灾情:“……这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④齐越用体验着焦裕禄看到这种灾情后的心情

来播这段景物描写,既描绘了当时的灾情,又溶入了焦裕禄看到灾情后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确实“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营造了感人肺腑的意境。一件好的广播电视作品,通过播音员情真意切的表达,不仅可以起到教育感染受众的作用,同时还能调动受众的审美

潜能,使人们借助联想,产生更宽广深邃的意境。我为纪录片《浏阳河新歌》解说就深有

体会。“每天清晨,当一轮红日从浏阳河畔升起,轻纱似的淡雾笼罩在浏阳河上,两岸山峦

连绵起伏,倒映水中,古老而年轻的山城被匆匆的脚步敲醒,人们在紧张的忙碌中开始了新

的一天……”“……浏阳文庙曾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祭孔古乐——韶乐,如今这古老的乐曲已渐渐消隐;洗药桥曾留下药王孙思邈的足迹,如今这足迹早已被历史的烟云淹没;浏阳河曾留下一代文豪杜甫的吟唱,如今这吟唱已成为一段冰封的历史,惟有大围山依然壮丽,浏阳河一路欢歌,一座古老而年轻的花炮新城屹立在历史和未来之间,浏阳人民把和平与美丽

写在天地之间,写在21世纪……”⑤整个片子以纪录的手法向观众回顾了浏阳的过去,展

示了美好的未来,在播音中,我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使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在“情景交融”方面,做到心随物转,不满足一般的‘情景再现’,而是随着文字和画面内容的变

化而发展,面对一个具体的‘景’,马上刺激我具体的‘情’,而这种感情的生发又完全符

合文字和画面的要求,因而使电视画面产生了丰厚的审美意蕴,进而升华为颇具感染力的审

美意境。有时这种意境的营造也会出现在新闻报道节目中,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现

场报道《邓小平视察地铁》。主持人在结尾部分这样说道:“晚上10点30分,邓小平乘坐的汽车远去了。北京的夜宁静了,天上有几个星星在闪烁,80多岁的邓小平同志是回去休

息了呢?还是在继续工作?”这个结尾,主持人通过对景物和新闻事件有选择的客观描述,

以质朴深情的解说渲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境界,自然而然就感染了听众,打动了人心。这种意味深长、情景交融的意境令人难忘。

三.具有灵活的技巧。意境是一种创造。“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体

现了作者遣词的技巧,这个“闹”字,既反映了春天的景色,又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反映了

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大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

的喜悦。李可染画的《漓江雨》,题词是:“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朦,如置身水晶宫中。”

假如画家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漓江的感受,没有笔墨技巧,那也形成不了画中的意境,正是由于画家掌握了水墨渲染的技巧,把淡墨与浓墨结合使用,以淡墨渲染山水远景,又以浓墨勾出近景中屋舍,表现了雨后空明和湿润的特点,因而作品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播音主持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但仅仅形之于声并不是创造,只不过是以声代字的简单机

械操作,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这个“琢”就是指精湛的技巧加工。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是一部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的电视专题片,它所展现的画面多是表现各种野生动物生

活的自然形态,正是因为有了耐人寻味的解说才赋予这部片子深邃的意境和内涵。在有声语言的技巧运用上,赵忠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把握文字内韵、倾注个人情感的基础上,

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从吐字行腔方面阴柔低缓,扩展其细腻、流转的美,从快中显慢、动中求静的张弛相间到气韵连绵,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从语气的明暗虚实相承到抑扬顿挫的转换,形成起伏跌宕的旋律美。所有这些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画面、音乐一起,共同营造了《动物世界》节目整体的意境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副教授张慧老师

在论述语言的表达技巧时,借用了音乐术语“音阶”的概念,意在具体描绘有声语言进行中

语言由低而高或由高而低的台阶式变化现象。她指出,表达强烈、深重或迸发式的情感,多运用跳进式音阶技巧,有时跳进的音阶跨度较大,而且语言整体的高低变化幅度大,语流跌岩;而表现浅、轻、细腻的思想情感,多运用渐进式音阶技巧,语言整体高低变化幅度较小;

表现特别深沉的思想情感时,虽然也宜用渐进音阶形式,但利用渐进音阶推进完成的整体语

言高低变化幅度一般却较大。看来,播音主持艺术的语言确实是精妙的,同时也是微妙的,

每一句话,每一个停连、重音、语气、句首、句腹、句尾、开头、连接、转换、结尾,抑扬

顿挫、轻重缓疾,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如哲学家丹纳对于有声语言艺术的深刻认识:“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⑥注释:

①引自张颂《论播音艺术》87页

②引自刘熙载《艺概》81页

③转引自姚喜双《播音风格探》107页

④引自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⑤引自孔军《浏阳河新歌》

⑥引自丹纳《艺术哲学》30页

现代传播2000年第3期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一、地点类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浮萍:漂泊不定 三、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喻指小人、俗客庸夫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猿,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青鸟,传书的信使。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也表达思乡之情。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播音与主持艺术导论提纲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等,都不仅包括广播电台,也包括电视台。 2.成立于1922年的英国广播公司,它提供电视节目的时间是1936年11月2日。年5月7円,百度收购PPS视频业务全部股份,并与爱奇艺合并,爱奇艺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平台。 4.“传播前沿”显示了播音主持地位的独特性 5.中国播音学是一门研究中国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发生、发展活动及其创作规律的学科。 6.中国播音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主体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来传播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类信息。它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涵盖新闻播音,也涵盖各类节目主持。 7.汉语方言的划分不论有几大类,使用北方话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70%。 8.“此文件不要播错一个字”出自毛泽东《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文件批示。 9.中国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电子技术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二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10.接受主体在大众传播中所希望的,是和传播主体共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生活娱乐等信息资源。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5分) 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的第一声呼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 3.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广播女播音员是麦风(徐瑞璋)。 4.孟启予播音独树一帜,当年的听众回忆听她的广播“使人深思,催人奋发”。 5.听了延安台的广播,1946年初夏,国民党空军驾驶员刘善本,利用飞行之便,飞奔延安。 6.齐越在1947年4月底加入播音行列,成为中共最早的男播音员之一。 7.孙敬修讲故事,注意钻研儿童心理和儿童语言,他的表达不仅儿童爱听,也吸引了不少大人一起听。 8.英国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于1922年2月14日晚8点正式播音。 9.中国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于1926年10月1日开播。创建者:中国无线电工程专家刘瀚。 10.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円试验播出,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三、辨别题(每题2分,共10分) 1.标准语传播的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听到方言土语,不等于对标准语的否定。尤其对大众传播来说,正确认识标准语和方言土语的关系,对有声语言、副语言的表达与传播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传播主体中的任何一员,只要来到话筒、镜头前,面对接受主体说话,就存在一个语言有无转化的创作问题。 3.新闻报道有其信息层面,更有其意义层面;文艺作品“在场”呈现的背后,意味着的往往是那“不在场”的内涵。 4.语言“转化”境界的高低和转化程度的深浅,取决于为传播主体的创造性劳动而提供的环境和条件,包括传播主体自身所能承受的强度和力度。 5.透过有声语言、副语言的表层,支配传播主体一系列创作活动的一个根本因素,将归结到传播主体的立场、态度和对创作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6.传播工具的价值不在工具本身,而在于对社会的影响。 7.播音主持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静止不变的人和物的关系,只要来到话筒镜头前,向接受主体说话,就会发生传播主体与文本主体、接受主体的关系,有对文本主体理

【VIP专享】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摘要: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 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好坏的关键因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刻画的人物之 形象、景物之传神、炼字之精到。这三方面的特点能使人遐想无穷,回味不已,给人以精神的提升和享受。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人物形象;诗情画意;炼字精到。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 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一、古典诗词中形象的人物 毛泽东给陈毅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如散 文那样直说。”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诗词要达到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潸然泪下或拍案叫绝,靠的就是形象,靠的就是形象思维。黑格尔说:“美

是形象的显现。”形象可以具体而生动地唤起人们的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隔”来论古典诗词,将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与作者有关来分。其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诗词里抒情的是作者自己的形象,简言之就是“我”的形象。 陆游在《诉衷情》里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一觉醒来, 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通过这一形象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诗词中表现的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简言之,就是“我”描写出来的人物形象。 柳宗元的《江雪》家喻户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 这个老渔翁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而孤傲。诗句通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独钓江雪” 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品格的人物形象——“蓑笠翁”。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境美

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境美 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一样,播音主持作品具有审美性。当受众在视听过程中,其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不仅获得信息和认 知,同时得到愉悦如美的享受,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就获得了 成功。张颂教授曾在《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一文中指出:“让播音语言内涵与声音形 式的变化进入有机融合的深处,使广大听众、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进入无限的空间,既获得众多的信息,又获得情操的陶冶,直觉得信息是美的,信息显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声音欣然走进敞开的心扉,息息相通,没有滞碍。这是一种境界,是播音艺术的最高境界。” ①把文艺创作中的“意境”引入播音主持创作,是播音学与美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 化合、融合,而决不是混合、缀合。 那么,播音主持意境的美感在哪呢?本人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是 雨后清新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体现了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 种情感的特征。在广大观众十分熟悉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节目中,著名播音员赵 忠祥就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受众引入动物生存王国的意境中。在节目中,他十分讲究声音形式的生动性、形象性,让声音微弱下来,甚至气息都可以听得见;把对动物生存环境、 生活习性的介绍与动物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发出的各种叫声,甚至呼吸声响,溶为一个可以强烈感知的动物世界,收到了良好的视听效果。可以这么说,当我们听到电视中悠扬、空灵的 音乐,即使画面出现的只是寥廓的蓝天白云、浓密的热带雨林、飞奔而过的猎豹或者憨憨掘 土的野猪,只要听到赵忠祥那生动、形象的解说,我们就会感到,节目在我们心中唤起的, 远比我们看到、听到的要丰富得多、广阔的多;他那生动、形象的解说,营造了一种浩渺的 意境,给受众以无穷的遐思和美的感悟。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以其业务发展全面著称, 他集齐越、夏青之长于一身,新闻、通讯、评论的播音都很出色。同时,他的文学播音激越 奔放、大气磅礴,他常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笔者曾多次听到他的播音作品和他讲课 时的现场示范,他善于描绘形象,能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出的画面生动、传神,有 如身临其境之感,在情与景的交融契合之中,听众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被创造出来了,在这个想象的天地之中,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获得审美的满足。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 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②这里所说的借景言情,就是以形象说话,当然不是说生活中

议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议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不灭的魂灵。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关注,是肯定生命个体价值,丰富拓展个人生活,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建设繁荣发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诗歌;意境美;形态;生成因素;影响 我认为写诗最重要的是营造意象,尤其是学写古典诗词体的诗,首先要在营造意象上下功夫。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一、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诗歌是要言情表意的,而言表的形式则是景象。情意是含,景象是外在表现。诗词创作,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象”的关系。尽量避免有意无象、有情无景,也尽量避免有象无意、有景无情,努力做到意象相兼、情景交融。只有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有魅力,才能使人赏心悦目。意象这个东西,正是意与象相兼,情与景交融的东西。营造出好的意象,就能使作品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如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首怀古诗,

其情意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我们写咏史诗,往往容易流入议论过于直露的弊病。而《乌衣巷》这首诗,把“朱雀桥”与“野草丛生”、“乌衣巷”与“夕阳残照”、“王庭前燕”与“寻常百姓家”这些意象构成对比关系,在极短的篇幅,融入了宏大深沉的历史涵。确实称得上是一篇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佳作。这比起“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之类的直白,给人的感染力要大多了。 二、意趣独特、避免雷同 一首好诗,必须格调清新。格调清新不仅表现在立意上,更要有独特的意象和意境。由于能表现同一主题的形象是无限的,每个形象又可以多角度去使用,这就可以使用不同的意象去表达类似的主题。同是写爱情坚贞,有的用“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来表白。有的用“会飞鸟儿不怕高,郎妹相爱不怕刀;为了结对比翼鸟,生在一起死一道”来表白。有的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达,也有的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表达。这就保持了格调独特,避免了彼此雷同。 九龄的《望月怀远》则又有不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乃望月思怀的名篇,写景与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第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播音创作基础复习资料

《播音创作基础》复习资料(一) 1、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语言表达的基础理论,它研究从备稿到播出这个过程中基础性 的理论问题。 2、播音的正确曾创作道路:站在无产阶级的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 特有的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及时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创造,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的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3、播音创作要从“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出发”,即从稿件整体出发。 4、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我们必须同不正确的倾向和问题作斗争:值得我们着重解决 的是那种连续性、多发性的倾向,它不但是某一篇稿件的播音创作问题,更严重地影响着今后的创作,以致使创作道路发生偏差,造成永久性的,甚至是习惯性的症状。值得我们密切注意的是一些个别性、偶发性的问题,它往往是不良倾向的先声。对于坚持正确创作道路的生疏或自满,常常不以为然地放过那些“细枝末节”,看不到它们的危险性。 5、播音语言的特点(三性三感):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 感。规范性是指语言规范、清晰顺畅;庄重性是指真实可信、落落大方;鼓动性是指情真意挚、爱憎分明;时代感是指胸襟开阔、新鲜跳脱;分寸感是指准确恰当、不瘟不火; 亲切感是指恳切谦和、息息相通。这“三性”、“三感”虽各有含义,却相互联系。 6、播音语言在语音学范畴和语法、修辞、逻辑等发面必须具有普通话的规范性。 7、有的放矢:我们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传播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的知识、新的风貌,目的是发挥传播工具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巨大作用,给人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方面的启迪,这就叫有的放矢。 8、为什么要认真备稿:播音员主持人播出的每一篇稿件,主持的每一个节目,都有一定 的宣传目的。稿件内容、播音员主持人的态度、情感、语言、技巧等都是为播音的“纲” ——宣传目的服务的。然而稿件是宣传目的的载体,也是传播和创作的依据。为了把握宣传目的这个“纲”,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认真的备稿。 9、为什么要分析稿件:播音工作者把文字稿件转化成有声语言,必然受文字稿件的制 约。播音员只有深入细致的分析、理解稿件,才成准确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真实的反应客观实际,准确、鲜明、生动的传达稿件内容,圆满完成播音任务,从而实现电台、电视台的宣传目的。 10、备稿:1、怎样准备稿件简称“备稿”。备稿是播音创作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 一次具体的播音创作活动的开始,是如何播好稿件的第一步。2、备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广义备稿,一是狭义备稿。3、广义备稿是指平时不断的学习和积累。4、狭义备稿是指播音前的具体准备过程,是播出前具体一篇稿件的准备。 11、如何理解“广义备稿”:1、广义备稿是指平时不断的学习和积累。2、播音员主持 人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丰富的生活体验、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艺术修养等。因为播音员主持人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对稿件的驾驭能力等,都与他的素质修养有关。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日积月累。我们播音成功与否都取决于这种学习和积累的深广程度。3、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 国家了。”[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 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 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 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 风景意义。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袁晓梅 吴硕贤 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次,自然界四季交替,风雨显隐等又带来了园林声环境的应时变换,使其恒定的物质空间具有了流动、变化的时间维度,从而将原本有限的物质空间体验拓展到时空四维境界,更加深化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受。清初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卷六》指出:“花开叶底,若非蝶舞蜂忙,终鲜生趣;至于反舌无声,秋风萧瑟之际,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就是对声音这一独特时序特征的风景价值的肯定。 再者,由于“我们能占有的最大空间以我们的听觉 范围为极限。”[3] 故一个良好的声音环境是可以使视觉空 间的物理有限性得以突破,从而拓展出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来的。试读两则古诗: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4]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 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5]在这里,诗人正是借助了一片化实为虚的蝉声起伏与玉人箫声,将园林景观由眼前的绿柳红亭以及清波亭桥,引向了更为辽阔无垠的境界。明代计成《园冶》中曰:“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就是对声音所具有的空间拓展价值的认同。 另外,人们记忆中典型的环境气氛往往极易被经验中的听觉经验刺激所引发,以至闻声忆旧,随处佳境。张潮《幽梦影》“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的说法,就很好地展现了声音富于联想性的风景价值。唐代诗僧贯休所作《风琴》:“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清竹四弦风。寥寥双耳更深后, 如在

播音创作中的状态

播音创作中的状态 在播音创作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你的播音没有状态”、 “今天你不在状态啊”等类似这样的话。一个“不在状态”,就 把一个人的播音创作给否定了,可见,状态在播音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在优秀的播音作品中时常感觉到“状态”的存在,等静下心来寻它,想与它交朋友,又往往只是窥全豹之一斑而不得要领。那么究竟什么是播音创作的状态呢?笔者认为,播音创作状 态是播音员的专业素养,即人文素养和技术素养相结合的整体呈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认识一下播音创作中好的状态是怎样形成的。 心理层面 一、精力集中,态度诚恳 无论是播音也好、朗诵也好,还是生活中的言语交流也罢, 其根本都是跟人说话、与人交流,这就有一个面对交流对象一一受众的态度问题。可以想见,生活中跟你说话的人神思恍惚,冷漠无情,甚至阴阳怪气,你会是什么样的不愉快的感觉。 精力集中。反映在作品上,就是每一句话都有属于“这一句”的语气和语感,没有一个字、一句话的语气和语感游离于作品的基调之外,忽进忽出,忽而投入,忽而走神。读《岳阳楼记》,你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读《前出师表》,你就是“临表

涕零,不知所云”的诸葛亮,而绝不能这一句你是角色的语气感觉,下一句就僵硬懒散、不知所云了。 要做到精力充沛,避免疲劳录音;做好案头工作,忌反复录音;自然投入地表达作品,忌做作拿捏。 态度诚恳。反映在作品上就是有没有对象感,对听众的态度怎么样。“读品”反映“人品”。亲切、从容、庄重,这种为人处世的一般分寸人所共知,可到了播音创作关口,很多人早已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了。 二、认识到位,表达准确 播音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新闻、小说、诗歌、散文、古文、 白话文、外国文学等皆可涉猎。这就对我们播音创作者们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李白有李白的狂放,柳永有柳永的婉约,鲁迅有鲁迅的“投刀”,徐志摩有徐志摩的“新月”,各人有各人的风骨,各篇有各篇的神韵。播音创作通俗点说就是用态度说话,如果对作品的背景和含意了解不深入,就很难准确表达,打动人心。 技术层面 姿态表情。身体是声音的载体,身体的姿态表情决定了声音的表情。一个懒惰的姿态发出的一定是懒惰的声音,一个弯腰弓背、愁眉紧锁的姿态发出的一定是一个猥琐的声音。所以,如非特殊需要,播音中要求使用生活中挺拔积极的姿态,如一个干练 自信的外事工作者,挺胸、收腹、展肩、拔背、面部生动、双目有神。但是,也要避免姿态表情的程式化,要随声音中的喜怒哀乐,自然地由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