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1章 第1节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作业

人教版必修2第1章 第1节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作业
人教版必修2第1章 第1节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Li和Na都是ⅠA族元素,关于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Li>Na B.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

C.核外电子层数相同D.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 B

2.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K与H2O反应最剧烈

B.Rb比Na活泼,故Rb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Na

C.碱金属的阳离子没有还原性,所以有强氧化性

D.从Li到Cs都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且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 D

3.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下列有关“类钫”的预测中错误的是( )

A.单质有较高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 g·cm-3

A [第119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八周期ⅠA族,所以性质与钫相似:具有“软、轻、低(熔、沸点)”的特点,A项错误;B项正确;84号Po后都是放射性元素,C项正确;碱金属虽然都是轻金属,但同主族从上到下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增大的,Li、Na、K比水轻;Rb、Cs、Fr比水重,D项正确。] 4.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列有关锂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锂受强热很难分解

B.碳酸锂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锂的小

C.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氧化锂而不是过氧化锂

D.锂可以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锂(Li3N)

A [解题时充分利用题目信息,锂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镁的相似,MgCO3煅烧分解成MgO和CO2,由此可知,Li2CO3也易分解。]

5.卤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下列关于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减小

C.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I2→Br2→Cl2→F2

C [A项,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错误;B项,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错误;C项,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正确;D项,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F2→Cl2→Br2→I2,错误。]

6.往碘化钾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出现分层,下层呈( )

A.橙红色B.紫红色

C.无色D.深褐色

B [Cl2与KI反应,生成I2,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在下层呈紫红色。]

7.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下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A [3+3Cl2↑+3H2O,产生黄绿色的气体。②2NaBr+Cl2===2NaCl+Br2,Br2溶于水显橙(黄)色。③2KI+Cl2===2KCl+I2,I2遇淀粉变蓝色。④Cl2+2NaOH===NaCl+NaClO+H2O,两种盐的水溶液都无颜色,故棉球显白色。]

8.已知第117号元素Ts,它的原子结构与卤族元素相似,电子排布有7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7个电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Ts,在常温下很稳定

B.其单质带有金属光泽,具有强氧化性,可与KI发生置换反应生成I2

C.其单质的分子式为Ts2,易溶于有机溶剂

D.AgTs是一种有色的易溶于水的化合物

C [T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Ts,但由于Ts的非金属性很弱,所以HTs在常温下很不稳定,A错误;Ts单质氧化性比碘弱,不可与KI发生置换

反应,B错误;类比Br2、I2等,C正确;类比AgCl、AgBr等,D错误。] 9.我国科学家通过与多个国家进行科技合作,成功研发出铯(Cs)原子喷泉钟,使我国时间频率基准的精度从30万年不差1秒提高到600万年不差1秒,标志着我国时间频率基准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已知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ⅠA族,根据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下列内容:

(1)铯的原子核外共有________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铯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

(2)铯单质与水剧烈反应,放出________色气体,同时使紫色石蕊溶液显__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3)预测铯单质的还原性比钠单质的还原性________(填“弱”或“强”)。

[解析]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结合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铯原子核外电子分六层排布,分别是2、8、18、18、8、1,原子序数是55,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铯与钠同主族,具有极强的金属性。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铯:2Cs+2H2O===2CsOH+H2↑,氢氧化铯是强碱,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答案] (1)6 1 55 (2)无蓝2Cs+2H2O===2CsOH+H2↑(3)强10.某学生在做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请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新制氯水、新制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四氯化碳

(3)实验内容(在下表横线中填写相关内容)

(5)问题和讨论

①上述两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于氟单质过于活泼,所以很难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其氧化性的强弱。试列举两项事实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氯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向溴化钠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发生反应:Cl2+2Br-===Br2+2Cl -,证明氧化性:Cl2>Br2;再加入四氯化碳后,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上层近无色,下层呈橙红色。向碘化钠溶液中加入新制溴水,发生反应:Br2+2I-===I2+2Br-,证明氧化性:Br2>I2;再加入四氯化碳后,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上层近无色,下层呈紫红色。两个实验说明: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答案] (3)①橙红②紫红

(4)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5)①Cl2+2Br-===Br2+2Cl-2I-+Br2===2Br-+I2

②HF的稳定性比HCl的强F2能置换出水中的氧,而Cl2不能置换出水中的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等级过关练]

11.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很像卤素的单质,它能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化合生成卤化物,它也能与水发生以下反应:IBr+H2O===HBr+HIO。下列有关IBr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很多反应中IBr是强氧化剂

B.IBr与水反应时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C.IBr与AgNO3溶液反应会生成AgBr沉淀

D.IBr与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NaBr和NaIO

B [此题是一道信息题,题中给出了三点信息:①溴化碘(IBr)暗示Br呈-1价,I呈+1价;②IBr性质与卤素相似;③IBr与水反应生成HIO和HBr。由②可知,IBr是一种强氧化剂。分析IBr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确定碘为+1价,溴为-1价。再结合③,可知IBr与水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是复分解反应。因此,A、C、D正确,B不正确。]

12.如图表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则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密度

D.原子半径

C [ρNa>ρK。]

13.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X-为Cl-、Br-或I-),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新制的氯水变为橙色,将此溶液倒入丙中,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

A.Br-、Cl-、I-B.Br-、I-、Cl-

C.I-、Br-、Cl-D.Cl-、I-、Br-

B [熟知有关卤素的知识:①单质氧化性为Cl2>Br2>I2,而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为I->Br->Cl-;②碘单质可使淀粉变蓝色,溴水颜色为橙色。由此可推出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新制的氯水后变为橙色,说明甲中含有Br-,再加丙溶液无明显变化,则说明丙中无I-。]

14.常温下,KMnO4固体和浓盐酸反应产生氯气。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装置A:高锰酸钾溶液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烧瓶上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装置B:装置B中盛有溴化钠,氯气进入装置B中,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溶液呈黄色,验证氯的氧化性强于溴,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时关闭活塞a,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答案] (1)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2)Cl2+2Br-===Br2+2Cl-

(3)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4)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 学时:2学时,第1学时完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第2学时完成原子核的组成和质能方程。 一、教材结构框图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了解从分析实验结果到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过程; 2.知道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及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原子物理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 3.了解原子核的表示方法,了解同位素;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感受它的科学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体会物理学解决“黑箱问题”的方法,并理解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史料,感受前辈科学家为探究真理而毕生奋斗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及所说明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历史,提出问题

(播放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内3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 验;1954年建在前苏联的卡卢加州奥布宁斯克城的世界首座核电 站;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利用原子的核能。 1893年道尔顿(J. Dalton)提出了原子学说:一切物质都由极小的微粒──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原子,不同原子的大小、质量和性质不同。随后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并且对许多现象给予了定量的解释。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当原子学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以后,人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原子到底有多大?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内部结构如何?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 (出示鸡蛋或者鸡蛋的图片) 问题1:假如你以前从未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现在你想知道这东西里面究竟有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问题2:如果你不想打碎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问题3:在陌生的环境中,发现一个不认识的东西。为了了解它,有什么简洁的办法? (黑箱法:指一个系统内部结构不清楚,或根本无法弄清楚时,从外部输入控制信息,使系统内部发生反应后输出信息,再根据其输出信息来研究其功能和特性的一种方法。)

2019高考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高考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考试要点 基本概念 一、原子模型 1.J .J 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1897年发现电子,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 m 。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 (1)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 ①轨道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不连续的可能轨道中,即原子的可能轨道是不 连续的 ②能量量子化:一个轨道对应一个能级,轨道不连续,所以能量值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叫做能级。在这些能量状态是稳定的,并不向外界辐射能量,叫定态 ③原子可以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在吸收一个光子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能量时,则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12E E h -=γ(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n 叫量子数。) 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 玻尔 结构 α粒子 氢原子的能级图 n E /eV ∞ 0 1 -13.6 2 -3.4 3 4 -0.853 E 1 E 2 E 3

(2)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13.6eV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3)玻尔理论的局限性。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但由于它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库仑力等),所以在解释其他原子的光谱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4.氢原子中的电子云 对于宏观质点,只要知道它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受力情况,就可以应用牛顿定律确定该质点运动的轨道,算出它在以后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对电子等微观粒子,牛顿定律已不再适用,因此不能用确定的坐标描述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玻尔理论中说的“电子轨道”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更加彻底的量子理论认为,我们只能知道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各点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在不同的能量状态下,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是不同的。如果用疏密不同的点子表示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画出图来,就像一片云雾一样,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电子云。 二、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1895年——汤姆生——电子 1896年——贝可勒尔——天然放射现象 1897年——伦琴——伦琴射线 大于等于83号元素的都具有天然放射性,小于83号的有的也具有天然放射性 2.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三种射线在匀强磁场、匀强电场、正交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比较: 如⑴、⑵图所示,在匀 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中 都是β比α的偏转大, γ不偏转;区别是:在 磁场中偏转轨迹是圆 弧,在电场中偏转轨迹 是抛物线。⑶图中γ肯 定打在O点;如果α也打在O点,则β必打在O点下方;如果β也打在O点,则α必打在O点下方。 3、半衰期 描述衰变的快慢 由核内部本身决定,与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⑵⑶

高三复习原子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考点1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中子N (核素) 原子核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 个)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2、三个基本关系 (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 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例1](2008·茂名一模)一定量的锎(98252Cf )是有用的中子源,1mg (98252Cf )每秒约放出2. 34xl99个中子,在医学上常用作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子源。下列有关锎的说法错误的是 A.98252Cf 原子中,中子数为154 B.98252Cf 原子中,质子数为98 C.98252Cf 原子中,电子数为 98 D.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2 考点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决定 X)(A Z

[例2](2008·广州二模·理基)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可能是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 B.X可能是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 C.Y可能与X同主族 D.Y一定是金属元素 考点3 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氯原子的m(35Cl)=5.81×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 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诸量如35Cl为34.969,37Cl为36.966。 原子比较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质量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35Cl为35,37Cl为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 算出的平均值。如:Ar(Cl)=Ar(35Cl)×a% + Ar(37Cl)×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 其原子个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 注意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例4](2008·汕头二模)某元素一种同位素的原子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原子量 B.这种元素的原子量为(m+n) C.若碳原子质量为w 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 g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二、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一个横行。 主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副族:仅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 1.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序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判断:按电子填充顺序由最后一个电子进入的情况决定,具体情况如下:

(3)进入(n -1)d ①(n -1)d 1~5为ⅢB~ⅦB ?族数=[(n -1)d +n s]电子数 ②(n -1)d 6~8为Ⅷ ③(n -1)d 10为ⅠB、ⅡB ?族数=n s 的电子数 ④进入(n -2)f ? ?????????4f ——La 系元素5f ——Ac 系元素ⅢB 2. 3.(1)主族(ⅠA~ⅦA)和副族ⅠB、ⅡB 的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 s +n p 或n s)。 (2)副族ⅢB~ⅦB 的族序数=最外层(s)电子数+次外层(d)电子数。 (3)零族: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4)Ⅷ族:最外层(s)电子数+次外层(d)电子数。若之和分别为8、9、10,则分别是Ⅷ族第1、2、3列。 1.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或同价态离子半径均增大。 3.阳离子半径小于对应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对应的原子半径,如r (Na +)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核电荷数增大,离子半径减小,如r(S2-)>r(Cl-)>r(K+)>r(Ca2+)。 5.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离子,核外电子多的半径大,如r(Fe2+)>r(Fe3+),r(Cu+)>r(Cu2+)。 特别提醒 在中学要求的畴可按“三看”规律来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一看”能层数:当能层数不同时,能层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核电荷数:当能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三看”核外电子数:当能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七、电离能 1.第一电离能 (1)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氢和碱金属)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中自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 (2)同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2.逐级电离能 (1)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电子都是能级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多;同时,失去电子后离子所带正电荷对电子吸引更强,从而电离能越来越大。 (2)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与其化合价的关系 一般来讲,在电离能较低时,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价态为该元素的常见价态。如Na的第一电离能较小,第二电离能突然增大(相当于第一电离能的10倍),故Na的化合价为+1,而Mg在第三电离能、Al在第四电离能发生突变,故Mg、Al的化合价分别为+2、+3。 八、元素电负性的应用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1)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 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 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3)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4)电负性较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 2.化学键的类型的判断 一般认为: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学案 2

-2 原子的构成 【我思我学】 1、想一想:①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和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核外电子的运动具有什么特征?不同电子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③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2、试一试:①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千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的总和。H2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③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④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 B、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 D、氢原子中必须有一个电子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掌握相关计算。 2、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的,并注意电荷数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能以食盐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3、学会: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并记住下列离子符号(H+、OH-、Cl-、Na+、Ca2+、Mg2+、SO42-、CO32-)。 二、方法指引: 1、你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吗?如何应用呢?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一”符号为“1”,通常省略不写。由于在原子的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近似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则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故根据原子相对质量的定义可得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因为任何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的原子质量的相比较可得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高二年级化学组xx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例外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用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例外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疏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第三章二、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用α射线照射金箔,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微粒对仪粒子有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粒子穿过金箔后会改变原来运动的方向。卢瑟福希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了解原子内部电荷与质量分布的情形。 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大致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图3.2-1)。 图3.2-1 α粒子的散射 实验中观察到的大角度散射使卢瑟福感到惊奇。α粒子的这种大角度散射,不可能是金箔原子内的电子造成的,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这就像子弹碰到尘埃一样,子弹的方向不会发生什么变化。α粒子一定是由于正电荷的作用而散射,而且正电荷的质量一定很大,碰撞时才能使α粒子改变运动方向。卢瑟福猜想:原子中的正电荷与原子的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精确统计了向各个方向散射的α粒子的数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内,这个核叫做原子核(atomic nucleus),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运动着。 按照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内部的空间十分空旷。近代研究表明,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而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仅为10-15m,两者相差十万倍!如果把原子比做直径百米左右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有米粒大小。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虽然很小,但是也有内部结构。 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氮核中打出了一种新的粒子。根据这种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荷,原来它就是氢原子核,叫做质子(proton),用p表示。以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都打出了质子,因而,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时优秀教案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地性质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元素电负性地涵义,能应用元素地电负性说明元素地某些性质 2.能根据元素地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地“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地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地有关性质 4.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地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叫键合电子;我们用电负性描述. 2.电负性地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地尺度. 地电负性一般小于1.8,地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地“类金属”地电负性则在1.8左右,他们既有性又 有性. 【知识梳理】 【复习】1.什么是电离能?它与元素地金属性、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 2.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地电离能变化有什么规律? (3)电负性: 【思考与交流】1. 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地大小体现了什么性质?阅读教材p20页表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如何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根据电负性大小,判断氧地非金属性与氯地非金属性哪个强? 【科学探究】 1.根据数据制作地第三周期元素地电负性变化图,请用类似地方法制作IA、VIIA元素 地电负性变化图. 2.电负性地周期性变化示例

【归纳与总结】 1. 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地吸引能力越,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地吸引能力 越,电负性越,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地强弱.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地电负性逐渐变;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地电负性逐渐变. 2. 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减,表明元素地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思考】对角线规则: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地主族元素地有些性质相似,被称为对角线原则.请查阅电负性表给出相应地解释? 3.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地主族元素地性质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查阅资料,比较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地产物,铍和铝地氢氧化物地酸碱性以及硼和硅地含氧酸酸性地强弱,说明对角线规则,并用这些元素地电负性解释对角线规则. 4. 对角线规则 【典题解悟】 例题1.下列有关电负性地说法中正确地是() A.主族元素地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地第一电离能一定越大.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从左到右越来越大 C.金属元素电负性一定小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 D.在形成化合物时,电负性越小地元素越容易显示正价 解析:电负性地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 (2)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3)副族元素地电负性变化趋势和主族类似.主族元素原子地电离能、电负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电离能有特例,如电负性:O >N,但第一电离能:N>O,A错误.B、C选项没有考虑过渡元素地情况. 答案:D 例2.能够证明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地事实是() A、电负性 B、电离能 C、电子亲和能 D、电势能 【当堂检测】 1. 电负性地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地尺度下列关于电负性地变化规律正确地 是()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内容: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个电 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 练习: 1、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e、N、Na、Ne、Mg 在这些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有; L层电子数达到最多的有,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的有。 2、A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比次外层少2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比最外层多7个电子。(1)A元素的元素符号是,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 (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及名称分别是__ _____ _。 二、能层与能级 能层: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________是不同的,按电子的______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考总复习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周期外围电子排布 各周期增加的能级元素种数ⅠA族0族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一1s11s221s2 二2s12s22p682s、2p8 三3s13s23p683s、3p8 四4s14s24p684s、3d、4p18 五5s15s25p685s、4d、5p18 六6s16s26p686s、4f、5d、6p32 七7s187s、5f、6d(未完)…… (2)观察分析上表,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关系 ①元素周期系形成的原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②元素周期系的形成过程 ③元素周期系的特点:每一周期(除第一周期外)从碱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外围电子排布从n s1递增至n s2n p6;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而是随周期序号的递增逐渐增多,同时,金属元素的数目也逐渐增多。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族数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价电子排布式n s1n s2n s2n p1n s2n p2n s2n p3n s2n p4n s2n p5 列数121314151617 价电子数1234567 副族元素21Sc22Ti23V24Cr25Mn29Cu30Zn 族数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 价电子排布式3d14s23d24s23d34s23d54s13d54s23d104s13d104s2 价电子数目34567 (3)依据上述表格,讨论族的划分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完全相同,价电子全部排布在n s或n s n p轨道上。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相同。 ②稀有气体的价电子排布为1s2或n s2n p6。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Ⅷ族)同一纵行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基本相同。价电子排布为(n-1)d1~10n s1~2,ⅢB~ⅦB族的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相同,第ⅠB、ⅡB族和第Ⅷ族不相同。

14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14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编写王飞胡玉东审 校 张家文 1、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3)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 阴离子:Cl-、S2-等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Mg2+ 中“ 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5)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构成物质的粒子 ①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②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2、O2、N2、Cl2)) ③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 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3、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3)、注意:A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思考: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质子数相同的离子和原子属于同种元素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Ca2+中“2”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个镁离子如何写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 [引入]我们明白元素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结构决定的,那具体阻碍哪些性质呢? [讲]元素的性质指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要紧化合价、原子半径、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 [学与咨询]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 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投影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逐步升 高,金属性逐步减弱,非金属性逐步增强。 [讲]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称为元素周期律。元素 周期律的内涵丰富多样,下面,我们来讨论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 性变化。 [板书]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 [投影]观看图1—20分析: [学与咨询]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 势如何?应如何明白得这种趋势? 2.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 如何明白得这种趋势? [小结]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步减小。其要紧缘故是由于核 电荷数的增加使核对电子的引力增加而带来原子半径减小的趋势大于增加电子 后电子间斥力增大带来原子半径增大的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步增大。其要紧缘故是由于电子能层增 加,电子间的斥力使原子的半径增大。 [讲]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一是电子的能层数,另一个是 核电荷数。明显电子的能层数越大,电子间的负电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因

此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步增多,原子半径逐步增大。而当电子能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因此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步减小。 [咨询]那么,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有什么规律呢? [投影小结]1、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步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原子,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大,半径减小。 3、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半径关系为:阳离子<原子<阴离子,同时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 [过渡]那么,什么叫电离能呢,电离能与元素的金属性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2、电离能 〔1〕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 ①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为KJ?mol-1 ②意义:通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讲]原子为基态原子,保证失去电子时消耗能量最低。电离能用来表示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电离能越大,表示原子或离子越难失电子;电离能越小,表示原子或离子易失电子, [点击试题]Na元素的I1=496 KJ·mol-1,那么Na (g) -e-→Na +(g) 时所需最低能量为 . [板书]〔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 [讲]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上述表述中的〝气态〞〝基态〞〝电中性〞〝失去一个电子〞等差不多上保证〝最低能量〞的条件。 [投影] [咨询]读图l—21。碱金属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随核电荷数递增有什么规律呢? [讲]从图l—2l可见,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氢和碱金属)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个元素(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变小(如He、Ne、Ar、Kr、Xe、Rn的第一电离能依次下降,H、Li、Na、K、Rb、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载自:搜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910871530.html, 原子、原子核这一章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其实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下面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粒子、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汤姆生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原子的大门.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而核式结构又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其发出的光谱是否连续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 ) 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E初-E末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 ]。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 导学案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 导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认识原子中存在的一些等量关系。 3.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自主预习: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但它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和核外带的构成的。 2.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和两种粒子构成。 3.由于原子核内的质子带一个单位,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所带正电荷数(即)与核外的相等,所以原子。 【尝试挑战】 4.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C.原子中电子质量很小 D.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微粒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探究指导: 1. 原子是由居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两者所带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2.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小得多。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例题1: 分析下表: 可总结出的规律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答案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寻找共同点(普遍规律)和递变性。要求注意审清各个栏目间的内在联系,逐一寻找有价值的结论。 答案: (1)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2)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不同;(4)产工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只要合理任填3个即可) 规律总结: (1)不同的原子,原子核所带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同种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2)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有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如通常所说的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的质量大,体积也大 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中子数也一定相同 C.虽然原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但其内部的粒子并不运动 D.虽然质子和电子都带电,但整个原子却不显电性 2.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2)构成分子的微粒_______; (3)构成原子的微粒_____;(4)带负电荷的粒子___; (5)显中性的粒子____;(6)质量最小的微粒______。 3.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以下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化学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断中,不确切的是(填序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 导学案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离子的形成构成物质的微粒 导学目标: 1. 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能区分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自主预习: 1.带电荷的原子叫做。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2.写出几种常见的原子团离子: 硫酸根离子______;硝酸根离子_______;碳酸根离子_______;氢氧根离子_______;铵根离子_______。 【尝试挑战】 3.由下面卡通(如图3-2-3-1)分析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图3-2-3-1 A.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B.钠原子与钠离子都不显电性 C.氯原子得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 D.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探究一离子 探究指导: 1.概念:带电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3. 常见的原子团离子:氢氧根离子OH-,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铵根离子NH4+。 例题1: 根据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4-3-6(圆圈内“+”号和数字表示带正电的质子的数目,弧线上数字代表各电子层带负电的电子的数目),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思路分析: 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答案:D 方法指导: (1)原子在得失电子变成离子时,变化的是电子数,而核内的质子数并未发生 变化;(2)阴离子原子阳离子得电子失电子??→????←。 【跟踪训练】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 B . C . D . 探究二 离子符号及离子结构示意图 探究指导: 1. 离子的书写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且电荷数在前,“±”号在后,若电荷数为1,常省略不写。 2.离子结构示意图: 例题2: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2-3-2所示。与硫原子.. 比较二者( ) A .核内质子数相同 B .核外电子数相同 C .所带电荷相同 D .化学性质相同 思路分析: 硫离子与硫原子相比,核内质子数相同,但核外电子数比硫原子多2个,因此硫原子不带电荷,但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由于原子或离子的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所以二者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A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 子数 符号举例 Mg 、Cl Mg 2+ Cl - 【跟踪训练】2.用数字和符号表示下列微粒: 氢原子 ;钠离子 ;2个镁离子 ;氮气分子 ;2个氧分子 ;碳酸根离图3-2-3-2

第2章:《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修改稿)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 第二章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Chapter 2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toms 主讲人:张 强 教授 E-mail: zhangq@https://www.360docs.net/doc/1910871530.html,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授课专业 ● 化学专业 ●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第二章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1. 教学目的 掌握单电子原子Schr?dinger 方程的建立,了解其求解过程,掌握所产生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波函数、电子云的图像。由此结论推广至多电子原子,了解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近似和中心力场近似处理方法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依据,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性质之间的关系,了解角动量的偶合及原子光谱项的意义。2.学时安排 12学时 3.教学主题 2.1 薛定谔方程 2.1.1 类氢离子的薛定谔方程 2.1.2 变数分离 2.1.3 解Φ方程 2.1.4 Θ方程的解 2.1.5 R方程的解 2.2 类氢离子波函数及轨道能级 2.2.1 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一) 2.2.2 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二) 2.2.3 波函数与径向分布函数 2.3 多电子原子结构 2.3.1 中心力场近似和自洽场近似 2.3.2 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 2.4 原子光谱项 2.4.1 原子光谱项定义 2.4.2 原子光谱项的推导 2.4.3 组态的能级分裂 2.4.4 基态光谱项 4. 重点和难点 重点:(1).量子数的物理意义;(2).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3).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难点:(1).单电子原子Schr?dinger方程的求解;(2).原子光谱项的推导. 5.作业 (1)自编打印习题:第一部分《量子力学基础和原子结构》习题31~44。 (2)自编辅助练习题(见打印的《结构化学》课程复习参考第一部分:11~21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