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

格。

(一)生活风格

1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也千差万别,因而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这种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2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中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3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以克服一种自卑感为基础的,形成于四五岁之间。4生活风格是习得的,和个体幼年时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5生活风格一旦相处就不易改变,个体以后处理生活经验的行为方式,对未来世界事物的知觉、学习、认知,以及设定和达成目标的方式,都会与生活风格有关。阿德勒注意到生活风格可以通过观察个体怎么处理三个主要的相关问题来了解:职业、社会和爱情。

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这些生活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社会兴趣和活动度。社会兴趣是指个人对他人的关心程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活动度是个体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总能量。

1、统治支配型

1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却有较高的活动度,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2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3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4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5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者好药物滥用者等。

2、索取型

很少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并且竭力索取一切他能索取的东西。

3、回避型。

社会兴趣和活动度水平都很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困难的失败。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他们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4、社会利益型

较高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他们可能是关心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人。他们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1生活风格反映了个体对于他自身以及所要应对的社会环境的看法,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生活风格。2生活风格可以说是一个人追求目标、实现价值的策略。3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才会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阿德勒总结出三条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梦的解释。他认为做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生活风格。

(二)创造性自我

1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2也就是说,个体在经历各种情境、取得个体经验之后,会对这些经验进行解释,使其富有自身独特的意义。3从这个角度讲,自我是具有创造性的,因为它不仅在获得经验,而且在创造经验来帮助个体完成生活的目标,实现某种特别的生活风格。4所以创造性自我使得一个人的人格和谐一致,并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它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因子。5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它索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

特的生活作风。6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7创造性自我更进一步地超越了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旨在达成目标,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行为来迎合情境的需要。而创造性自我不仅要满足目标实现的愿望,还要发挥出人格的创造性,取得个体独有的生活经验,在更调和的基础上成为自己需要成为的重要人物,达到卓越的地位。所以,如果发展出创造性自我,每个人都能形成与众不同的人格,过独一无二且丰满充盈的生活。当然,这是一种积极的理想化的成熟人格,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三)社会兴趣

阿德勒后期把个体和社会联结起来,即生活的意义不仅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还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建立美好社会,这便是他的社会兴趣观点。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察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一分子,人在本性上具有天生的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要求,即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必不可少的需要、它使得人人都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的一员。通过发展社会兴趣,一方面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满足,另一方面,自卑与疏离感会逐渐消失。故而社会兴趣也是补偿自卑感的一种自然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从他所进行的社会服务中获得价值观和满足感,如果脱离了社会,就难以得到满足。所以人们为了要摆脱自卑,就会表现得社会兴趣浓厚并力争上游。

社会兴趣有三个发展阶段:习性、能力和简洁动力特征。个体对合作和睦生活有一种天生的习性或能力。在习性发展之后,个体发展了能力,这些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合作行为中表现出来。随着这些能力的发展,简洁动力特征作为兴趣和态度在不同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成为表达社会兴趣的一种方式。

社会兴趣的的发展有赖于三个重大生活问题的圆满解决: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及爱情婚姻。如果一个人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并获得了不俗的成就,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良好,且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或婚姻,则说明这个人社会兴趣丰富且寻获了生命的意义。反之,则是社会兴趣不足或缺失,生活丧失意义感,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基于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主张,若想要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情境开始着手了解。因为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包围卷裹着这个人,他在对这些情境作反应的时候人格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可以说,引入社会情境来分析人格是阿德勒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等都综合考虑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及其影响,而不是单单孤立地谈论这个人的人格结构和发展方向。

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学派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阿德勒认为,随着社会兴趣的培养,自卑与疏离感逐渐消失。一个人通过对社会福祉的贡献而产生自尊和被重视感;另一方面,也因为服务社会,而正向地补偿了原有的自卑感。如果一个人只有很少的社会兴趣,那么这个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于贬低他人,而且缺乏建设性目标,甚至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五、人格发展与成因

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的、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但是,只是自卑去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心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么他的生活风格会趋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

儿童生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一样十分关注儿时经验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不过他关注的不是性本能的影响,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关

系的影响,如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出生顺序等。

(一)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生活风格的发展还主要取决于他们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儿童最初遇到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在家庭中与母亲的接触和母子关系的发展形成了将来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如果母亲采取一种积极、合作的态度,儿童就倾向于形成社会兴趣。如果母亲把孩子紧紧束缚在自己身边,那孩子就容易将他人排斥在自己生活之外,形成较低的社会兴趣。只是母子早期交互作用的性质,影响甚至决定儿童将来能否以健康坦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有些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和爱护,事事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自主和独立的机会。这样看似无微不至的关心却损害了孩子在发展阶段中力求展现自我能力的渴望,反倒助长了他自卑感的形成。所有容易造成他日后的人格发展障碍和种种生活风格问题。而受到忽视的孩子,也容易由于冷落而产生自卑。他们获得变得极度冷酷、远离人群,无法和别人发展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或者容易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力求受人注视来摆脱自卑。这样两种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出生顺序

一个人的出生顺寻,也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发生重大影响。出生顺序会影响一个孩子怎样和社会联系,还影响他生活风格的发展。

长子都曾经历一段独生子唯我独尊的时光,通常会受到大量的关怀和宠爱,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他们通常喜欢搬弄权势,并过分夸张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发展出喜欢帮助人、保护人的性格,或具有善于组织的才能。在个性上,老大较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

次子或中间的孩子一出生便须与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所以他把长子易于与人合作。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他努力奋斗想超过别人,好像时时刻刻在参加比赛,他通常都比长子更有才能,且更成功。如果长子在某方面表现优越,则次子则会发展另一方面的才华来抗衡。次子在立场上通常是反对长子的。排行在中间的小孩曾有被挤压出局的感觉,对人生会感觉到不公平,自己好像是被骗出生的。这些小孩可能会有自怜自艾的心态,并成为问题儿童。

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起异乎寻常的性格。

一个人的出生顺序以及在家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对于成人日后与别人互动来往会有很多影响。在幼年时期,与别人相处往来已形成了一些模式,对于自己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概念,这些都会带到成人时期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中。

阿德勒疗法重视家庭动力的影响,特别是手足关系。虽然我们应避免以刻板印象把人们做硬性的归类,但是阿德勒的说法帮助我们了解年幼时的手足敌对关系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对于日后与人相处却又相当程度的影响。一个人的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阿德勒为我们理解家庭是如何塑造人格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三节研究方法

阿德勒主要采用临床法收集数据、建构理论。阿德勒是现象学取向的,即以个人的主观的世界观作为解释其行为含义的基本要素。阿德勒在心理治疗中从来访者的主观架构去看现实世界,重视个体知觉外在世界的方式。

一、早期记忆法

阿德勒也非常重视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他认为早期经验是发现个人生活风格起源的方法之一。当让一个人回忆幼年事件时,他回想起来的事件不是随意想起来的,而是与他的生活风格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者说,个体选择的是那些对自己生活和行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保存在记忆系统之中。因而,他所选择的记忆事件代表了“他的身世”。为了能用过去

的经验培养自己的生活风格以达成他的奋斗目标,个体会多次重复“他的身世”。

一个人能回忆起来的早期事件是具有启示性的,因为这一事件是对他产生最具影响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他所采取的生活风格的起点。

二、心理治疗

他不认为适应不良的人是需要治疗的病人,他们主要是社会兴趣不足,因此治疗的目的是培养来访者的社会兴趣,这当中伴随着提高其自我觉察能力,并修正其基本假设、人生目标和基本观念。治疗会教育来访者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别人和生活,协助来访者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修正其观点和目标,修改错误动机与对生命的假设,改善生活方式,协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协助来访者成为社会上有贡献的人。

阿德勒学派的治疗程序可以分为与目标呼应的四个阶段:建立合作性的治疗关系;探访来访者内在的心理动机(分析与评估);激励来访者形成自我了解(洞察);协助来访者做出新的选择(引导和再教育)。

阿德勒学派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建立在合作、互助、尊重与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阿德勒学派的咨询师是以建立关怀、全新参与和友谊的关系来与来访者合作解决问题的。治疗过程必须是用在处理来访者觉得重要,且愿意讨论和改变的课题上才会产生效果。治疗者要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并加强当事人对自己生活应付的责任。

探访来访者心理是通过主观性会谈和客观性会谈实现的。在主观性会谈中,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尽可能完整说出自己的故事。咨询师的倾听与反应,是主要的催化力量,并伴随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叙述持有的困惑、赞叹和兴趣,可自然引发出来访者对故事的质疑。客观性会谈则致力于收集与有关心理障碍的资料,如心理障碍的发生过程、诱发事件和治疗史,社交史以及应对方式等。在这个阶段,当事人有两项目标须达成,一是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了解这种生活方式对自己生活中各项功能的影响。

阿德勒学派深信个人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所以自由在洞悉隐藏在自己行为内的目的为何时,自我了解才可能发生。领悟是指了解来访者生活中不断运作的动机为何的意识。咨询师管理当事人发展出洞察力,以察觉错误的目标和自我挫败行为。解释是促进洞察的技术,并且其重点是放在当事人此时此地的行为及意图中的期望。解释与生活方式有关,即在评估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借助解释令当事人察觉其生活的方向、目标与意图、其自我逻辑及其运作规则、行为。通常,解释的角度是放在行为及其结果上,而非行为的成因。

治疗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行动导向阶段,帮助来访者重新定向,让他能再度领悟并去行动。在引导中,当事人须做决定,并修正自己的目标。此阶段的焦点是帮助来访者发现全新且更有功能的选择。治疗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通过引导和再教育,使洞察转化为行动。此阶段的焦点是协助当事人看见新而光明的选择,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去冒险,在生活中尝试。

第四节研究主题

一、自卑与心理补偿

心理补偿源于自卑心理。他发现,自然对于缺陷有一种天然的补偿力量。这种补偿作用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可以找到依据。在生理上成对的器官,如果其中一个有缺陷,则另一个就会变得特别发达,从而完成原先得由两个器官共同完成的任务。同样,在心理上,在某方面自感不如他人时,往往会在其他方面加倍努力,最终获得其他领域里的辉煌成就。

阿德勒认为,尽管自卑感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的作用,但是也可能会导致神经症。一个人可能被沉重的自卑感弄得束手无策,心灰意冷,甚至万念俱灰。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是以一种阻碍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发挥作用的,阿德勒称其为“自卑情结”。有自卑情结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缺陷过分敏感,唯恐别人蔑视自己,因而在言行上表现得格外争强好胜,运用一些自我保护策略,但这三类策略是非正常人所使用的:

1、托词。个体会将表现出来的一些身体疾病作为其短处的托词与理由。如用头痛解释考试成绩不好。

2、攻击性行为。有三种表现方式:轻视他人、责备他人、责罚自己。

3、增加自己与问题的距离。为避免失败而逃避接触问题。

为了克服自卑感,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是指在力争上游的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实为一体之两面,均为病态。

两者都会出现一种病态的补偿现象,称之为过度补偿,是对自卑感进行补偿的夸张形式。过度补偿岁可争到表面上的人格尊严,但内心仍难以心安理得。

自卑会现场两种不同的人生途径。一种是自卑感——追求优越以取得完善——建设性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另一种是自卑感——追求个人的优越——破坏性的生活方式——神经症。

二、社会兴趣

这一观念受到了之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发展出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社会兴趣量表》,以验证阿德勒的社会兴趣这一人格特征,研究结果与阿德勒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研究发现,社会兴趣高的人比社会兴趣低的人在利他、可信度、社会正义、助人等方面表现得会更好,抑郁、焦虑、孤独、自恋、敌意等负面情绪更少。

第五节理论应用

由于个体心理学基本上是一种个人成长模式而不是医疗模式,故可以使用与不同领域,包括:儿童辅导中心、亲子咨询、婚姻咨询、家庭咨询、团体咨询、儿童与青少年个别咨询、文化冲突、矫正与咨询以及心理卫生机构。而其原则也广泛应用在药物滥用防范计划、消除贫弱与犯罪等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学校制度、宗教以及商业上。

一、教育应用

阿德勒对自己理论应用在教育上特别感兴趣,较重视如何矫正这些生活方式有错误的学童,通过教师预防和矫正学童基本错误的方法,可以提高其社会兴趣和心理健康程度。他开发出一种教育程序,以辅导学生团体以及教育父母和教师。在矫正儿童的基本错误的方法中,他特别重视提高社会兴趣与维护心理健康。

(一)儿童辅导

阿德勒终其一生对儿童辅导的工作不遗余力,更是第一个以团体方式从事儿童辅导的心理学家。他强调应从儿童整体的环境来看儿童的行为,要了解儿童行为的目的而非原因。阿德勒学派认为,社会兴趣从一开始便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任何适应上的问题都与儿童如何在团体中觅求归属感、发展社会兴趣有关。社会适应不佳的儿童无法与他人合作、缺乏团体归属感、以错误的行为目标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儿童自出生就在团体中,大部分儿童的第一个团体经验是从家庭中来的,慢慢地从家庭进入到同侪团体,儿童从这两个地方学习语言和沟通表达,并为自己找到一个定义自己价值的位置,不论儿童有没有参与其中,团体对儿童却有其影响,所以团体咨询对儿童问题是最好的选择。

儿童辅导强调父母与教师需同时学习了解儿童的行为目的与如何正确反应儿童的偏差行为,因为儿童没有成人的照顾无法单独成长,父母在最初的前五年有重大的影响力,而教师则是对学期间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儿童接受辅导的同时,教师与父母的共同的协助将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的协助,不仅家长可以学得正确亲子教育的技巧,以赢得孩子的心,教师也可以以心理学的观点了解教室中儿童行为的目的及处理方法,提高教室管理的效率。

(二)父母教育

这是阿德勒的主要贡献之一,目的在于通过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接纳,而改善亲子间的关系。阿德勒认为,孩子社会兴趣最初来自于与父母的关系,最初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孩子之后社会兴趣发展的品质。因此,他强调先教育父母,再培养孩子。父母学会简单的阿德勒理论后,可以在家中好好应用,例如,了解孩子坏行为的目的。

二、心理咨询

阿德勒的理论可以使用在许多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中,说明个体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阿德勒理论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广泛应用是被认可的。

(一)婚姻咨询

在婚姻咨询中,目的不在于指出谁是错误是一方,而在于协调双方生活方式之间的互动,促进沟通与合作。夫妻将学到的一些技术包括:倾听、重述对方的意思、提供反馈、谈论、列出希望、做家庭作业等。咨询中还可能用到其他方法,包括:心理剧(角色扮演)、书籍阅读治疗、说故事、幽默以及澄清角色。

(二)家庭咨询

阿德勒学派一向重视家庭动力、整体论以及治疗者随机应变的弹性,所以这些观点都成了家庭治疗的重要基础。治疗过程较注重与家庭气氛和家庭成员互动。家庭气氛是指父母之间的关系特色,以及他们对生活、性别角色、竞争与合作等所抱持的态度如何。气氛包括父母所提供的自身榜样,会成为儿女的学习对象且对成长影响很大。治疗历程在于提供家庭成员的目标、信念与行为,并且视与家庭为一整体。由于其行为具有社会性意图,所以咨询师会去注意各个家庭独特的互动关系。治疗过程中,要让家中的每一成员察觉到彼此间的互动情形,治疗工作者必须了解每个家庭的目标与信念,并视家庭为自己能运作的实体。

(三)团体咨询

阿德勒主张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所有的沟通、行为与感觉都是为了要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在团体中可以凸显成员的内心冲突和适应不良的性质,并通过矫正的影响力。因此阿德勒的理论常应用于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

人们的问题与冲突都带有社会性,在团体中自卑感在接受挑战后可以有效地消除,而导致社会问题与情绪问题的错误信念与价值观在团体中会受到深度的动摇,因为团体是形成价值观的媒介。

第六节理论评价

一、理论贡献

阿德勒的理论因其平实易懂、积极乐观而被广大的心理学研究者和咨询师所接受,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阿德勒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相信人生积极地一面;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个人可以在自主意识之下决定自己的时候;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受社会驱力所推动,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修正了弗洛伊德“性”在人格中统领地位,从泛性论中解脱出来,对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影响深远;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概念对现代人格理论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阿德勒对现代治疗实践的贡献相当的大。他的影响超越了个别咨询的领域,进而带动了社区心理卫生引导。他的许多基本想法影响力其他治疗学派。

二、理论缺陷

许多原创性的假说被描述为难以证实,他的某些基本概念具有全球通用的性质,但定义不明确,例如追求优越、自卑情结等。他大部分的理论均根据常识般的心理学知识,而复杂概念却相当简化。首先他把为克服自卑感而追求优越视为个体发展的唯一动机,过于简单绝对。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

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这一有限的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人格心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创构一种理论。通过实践研究检验这一理论。找可行的方法测量与评人格。将人格理论应用于实际 人格研究的理论派;特质论观点,精神动力论观点,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学习论,认知观点,生物学观点 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特质流派的特征(1)注重行为的长期稳定性,不注重特殊具体化(2)注重行为的差异性,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4) 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根源特质表(PF)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⑴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3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可以从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力比多。性本能)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自我要伺候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三个苛刻的主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一部分,限制自我,指导自我已达到理想的自我 。自我防卫机制: (1) 压抑(2) 拒绝(3) (4)理智化(5) 升华(6) 投射(7)合理化(8)反向生成(9)抵消(10)倒退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 2、机能类型--1)外倾思维型2)内倾思维型3)外倾情感型4)内倾情感型5)外倾感觉型6)内倾感觉型7)外倾直觉型8)内倾直觉型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决定人格,重视社会环境在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作用 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性,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个体现象学,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2)人的责任,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是负责,人可以做出选择。(3)此时此地,做好现在做的事,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4)人的成长,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自我的概念;个体对所作为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行为主义,重视从学习的角度看待人格,他们使用强化,条件作用等概念来解释包括迷信行为在内的各种人格现象 斯金纳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强化,唉一种刺激情景中,人或动物的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频率的增加的过程。 罗特的内控与外控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都工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流派------凯利--人人都是科学家 个人构念—被个体习惯化的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构念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解答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

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 关于同性恋 同卖淫和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新编心理学_重点笔记

新编心理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 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至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反射分作: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眨眼、膝跳、呕吐等)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操作性条件反射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与中国先秦时期大致同时,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现代科学包括心理学的源头。从古希腊开始,历经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西方历代哲人都曾论及人格心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格心理的闪光的思想与理论观点,从而奠定了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格心理的观点集中蕴涵在他们的人性论的思想中,为此,我们着重分析西方思想史上主要的人性论思想,阐述其中所包含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太哥拉提出了一条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命题,这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c" ①这一命题开创了西方最早的人本主义运动,它反对“神意说”,对提高人的地位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G普罗太哥拉还通过神话指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和创造性。神以土和水创造生物,令普罗米修斯和艾比米修斯给动物分配属性。最后好的属性(钢爪、利牙、快跑、飞行、皮毛等)都分完了,忘了给人分配,普罗米修斯 只好偷了神的机械技术和火送给人。于是人有了维持生活的智慧和技术。人用智慧创造 文明和社会的一切。因此,作为人的本质是智慧。在普罗太哥拉之后,苏格拉底、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论上深人地探讨了人性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论观点。 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不同,苏格拉底不关心自然的知识,而重视人类本身及 社会道德的研究。他教人要“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 -“我"是指“我的灵魂”,也就是心灵或理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 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 义语c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就有的。因此, 从本性上讲,人是善的。当然这种本性上的善不是自发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 引导、启发,也就是“教育",才能将先天有的善变成现实的善。苏格拉底重视知识与 理性,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 师从苏格拉底的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人性论.并提出了“理想国"的设 想。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灵魂,灵魂由神创造,先于万物和人的肉体,它是不死的c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理性、意志和欲望,它们分处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理性是灵魂 中最高贵、最优秀的部分,具有认识真理的智慧功能,居于人的脑部;意志具有产生激 情与勇敢、发动行为的作用,位于人的心脏;欲望是灵魂中最低级的部分.追求物质与 ’ 肉体满足,居于人的腹部。既然灵魂是神创造的,它本身具有善性,灵魂各部分基于自 己的本性而活动,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西方心理学大师久负盛名之典籍,对于生命存在意义有科学依据的探索总结。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书中,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而且,《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德勒博士重要的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直接促进了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作品有《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中文译名“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中文译名“理解人类本性”)、《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名“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自卑与超越”)等。 编辑推荐 1.经常会有人呼喊“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阿德勒断言,人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细想确实如此。 2.打破弗洛伊德泛性论,提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理论不仅对荣格、霍妮、弗洛姆、利沙文、罗洛?梅、罗杰斯等人有过启发,而且今天仍然在《美国个性心理学杂志》上通过美国个性心理学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经久不衰。 3.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工作总结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

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 、“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 、“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907 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从1910 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人。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 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或超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 ,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儿童从不断的自卑感和它的补偿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的全部生活要“何去何从” 呢?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定向的,每个人都要奋力达到他的目标,把全部心理表现都结合到一起,哪怕是结合到一个“想象的目标”上。目标不是别的,就是一种优越感,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阿德勒早在1921 年《神经症的构成》中作了初步的图示说明。 将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与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图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是参照病态人格作出的,马斯洛则是以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为参照,并且更加强调了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二)生活风格理论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 style )。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

心理学知识点及答案

名词解释:只解释内涵。 简答题:是什么答什么不分析 分析题:说明心理学原理、原理的阐述简明、结合案例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1、观察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3、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5、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6、谈梅生津、望梅止渴、杯弓蛇影、一早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画饼充饥、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7、心里的实质是什么?答: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 9、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具有关键期。 10、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2、五星红旗眼前一晃而过是(感觉)、坐在教室里听见汽车声是(知觉)。 1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度日如年,一日三秋是时间(错觉) 1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感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15、错觉:不正确的弯曲的知觉,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看电视属于:视听知觉。 16、知觉存在哪些规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7、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他事物或语词而唤起的。 18、学习某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或者是超额学习) 19、记忆品质的四个特征: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0、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逻辑、运动、情绪。 21、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属于无意识记。有意重现:追忆的特殊形式。每逢佳节倍思亲属于无意重现。 22、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 23、按存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短时、长时。短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有限,为7加减2组块。 24、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数量是:先多后少。 25、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听觉表象)。三峡学院的雕像是(个体表象)画毛笔是(一般表象)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26、影响识记的因素是什么?答:(1)活动任务、活动性质(2、)识记材料数量和性质(3、)不同分析器(4、)主观心理条件 27、联系实际,试诉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发生?答:(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3、)正确的复习和练习(4、)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人格心理学复习材料

论述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性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从与自陈测验相比较的角度,谈谈投射测验的特点。 3.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亲人或朋友进行性格方面的描述。 4.试述评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荣格的性格类型论进行述评。 6.述评测量性格的方法。 7.埃里克森自称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你如何理解。 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自己具有什么能力。 9.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0.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1.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理论进行评价。 12.试述成功智力理论。 1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分歧有哪些。 14.什么是能力?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15.评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6.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试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进行述评。 17.谈谈你对西方“Big Five”模型与“FFM”的理解。 18.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对此你怎样理解。 19.述评人格五因素模型。 20.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你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如何理解。 简答题: 1.人们对气质的含义主要有哪几种意见? 2.简要说明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的功能。 3.简要说明罗杰斯提出的“机能健全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4.简要说明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心理学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五个任务: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描述人的心理现象,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的心理活动,说明人的心理活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4.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例如,由于疲劳和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 5.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6.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红光能保护暗适应。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正后像和负后像)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 7.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鲁班、瓦特) 8.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人格心理学自我性格分析

一、结合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自我分析 (一)佛洛依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1、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2、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二)自我分析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而就我本人而言,在本我上,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具有最基本的人类需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然而这些本能的欲望满足,也需要通过自我的帮助来实现。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努力实现自我,不断学习,不能一味的放任本我的“唯乐原则”,现在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吃了睡,睡了吃,而需要通过学习知识,做作业,来达成自我的实现。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在道德理想我的超我这一方面,我在很多具体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的,这需要在未来不断改进。 二、结合艾克森人格测试的自我分析 (一)艾克森人格测试介绍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教授艾森克及其夫人根据其人格三 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编制,分别为: 1.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可能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不

新编心理学-重点复习进程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 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6.反射分作两种: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规律实际上就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感受适应(2)感觉对比(3)不同感受间的相互作用

人格心理学1-5章重点笔记

第一章 1.什么是人格 人格包含两层意思: (1)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行为,是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作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象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这是表现在外的自我或公开的自我,为人格的“外壳”; (2)指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这种自我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展现出来,即面具后的自我,有时也称内在的自我或内隐的自我,即人格的“内在品质”。 这种包括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就是真实的人——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G.W.Allport的定义 人格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 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 3.人格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整体中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其中一个部分变化会引起其它部分变化。整体性是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指标。 2、稳定性 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不排斥可塑性和可变性 3、独特性 人与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心理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在不同的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格发展的结果就千差万别。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在遗传、环境甚至教育上可能相同,但由于个体发展的主观因素不同而造成人格的差异。 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4、社会性 社会化把人从生物个体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成员所特有的。脱离了社会,人格无法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成不同的人格 5.功能性 人格的功能就是适应环境,人格预示个体适应环境的好坏。 4.气质人格和性格 人格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气质。其二是性格。气质是意愿或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性格则是习惯的一种反映。性格是后天培养的,气质则是先天就存在的。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性格 性格反映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其言行中。 5.人格的决定因素 先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