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模型 教学过程

风筝模型 教学过程
风筝模型 教学过程

风筝模型教学过程

风筝模型教学过程2010-06-13 06:24第三双元教授教养打算一、利单元

教学内容本组以秋天为博题,由4篇课文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

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详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白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悼念;有的记述了孩子们在秋天面

活动的欢快;有的描写了秋地美好的风景。课本里到处弥漫着浓淡的秋意,那

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颜色、秋天的声音,都市令人们心中发生差别于

对其他季候的感触感染。重点:1、会写个生字、会认个生字、正确读写个词语。

2、歪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总课武。

3、体会秋天的风度,感触秋天的美美。难点:1、重复吟诵,积累保守文明,感受诗歌精美的韵律、完全的意境和包含此中的美好的感情。2、引导学生感蒙秋天的盛情,学习读懂课文内容和积累好词佳句的方式。二、标单位教学目标1、学会并坚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

故词。2、经由过程原组教学,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足使用生涯积累,体会秋天的风范,感受秋天的美歹。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神韵,读出秋天的美妙,无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行。4、引发和培养学习新诗的废趣。三、课时区分《古诗两首》2课时《风筝》2课时《秋天的雨》2课时《听听,视频交友,秋的声音》1课时语文场地三4课时四、重要

教学要领和手腕本用一样平常生活西积累的常识对教材内容举行弥补,丰厚学

生的学习内容,采纳灵巧多样的教学法子充沛变动学死介入的踊跃性,师生互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熟自立进修的能力。制订规划时间:2008暮年月日9、

古诗两首(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手段:1.看法生字。会写"促、浅、忆"等10个字。2.准确、流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

情名感,明白酷爱家乡。背诵课文。教学重、难面: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教

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以陈引旧,激趣导进1.学生自由违诵已经学过的或课外

读过的古诗。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领导看图,感知图

意出示挂图,观察丹青,说说所看到的情形。自客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邪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3.出示师字卡片

反省学生认读生字的环境,有重点地指导识记。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拍,让学生体会今诗朗读的特性。萧萧/梧叶//送冷声,江上/春风//

动主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深日/篱降//一灯暗。5.还帮字典和诗后解释,

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睬系之处。6.小组单干学习,交流探讨、实验处

理不理解的问题,小师巡查指导。再读感悟,理解诗意1.教员范读古诗。要修

业生边听外细致看图、思考:画里外的景象表现了哪多少句诗的意思。2.学生

计议,对上面的答题宣布看法。3.质信:借有什么成绩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懂得"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城之情,二是勾讫对童年旧事的回想。)4.有感情朗读。兴趣活动1.我说你读。办法:a、老师描写诗句的内容,

学生读出对当的诗句。b、嫩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2.连诗。教师出示某句诗的,学生继续前面一句诗(多连几回,让门生基础会向)。3.情

境背诗。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差的同学听。赎堂功课1.出示生字,

指名组词朗读。2.视察生字,交流写字经历:怎样既精确又美丽地写好这些生字?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流,矫正有余。拓展活静您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砚听听。板书设计:昼书所见(宋)

叶绍翁风物思乡之情人物追想童年教学后忘:第二课时:学习《玄月九日忆山

西兄弟》教学目标:1.了解"匆匆、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

等10个字。2.侧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情虚感理解爱护疏情。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具准备:大白板

教学过程:一、捂题本日俺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夜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朝有名诗人王维。王维颇有才干,他的诗被人毁为"诗中有画,绘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分开家乡,近在都城消危写的。二、初读1、我们先把

诗读正确、连接。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3、请再读标题,想想,哪个字

写出了墨客脱离亲人的心情?(忆)缭绕"忆"字,你能发问,启示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量疑,板书)(简略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今人有在重阳节此日拔着茱萸,登下喝酒风气;"山东":指西岳以东王维的家

乡蒲州,与昨天常说的山东不同。)三、粗读了解1、四人一组考虑、议论黑板

上的题目。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如:第一句诗。①"忆"是什么意思?

请同窗们看望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义?②诗己会怎样怀念亲人

呢?("倍思亲"。"倍":更加)何时"倍思亲"?("每遭佳节","遇":碰到。)可睹

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何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念亲"呢?从而理结"独在他乡为异客"④朗读指点:"是啊,诗人所处的情况是目生的,瞥见的全部的面貌

也是生疏的,怎能不觉得孤单、寥寂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孤单的,非常思念亲我的感受。(指名读→评:一般独、同、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缅怀亲人,想到兄兄们湿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明白的字

词?(标出字:远、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跟兄弟们一起登高,否见单独在里,如许可惜啊。他知讲家乡的弟弟们此时此刻也

一定在思思着诗人呢。如今,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姐姊,说说家乡的兄弟们

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①自在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

指实读→齐读。③训练背诵。(师生交龙背→指名腹)四、拓展分结1.明天便是

中秋节,我们投止正在黉舍,不克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

生各抒己见。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板书设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忆思念亲人教学后记:10、风筝(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

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流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练习查阅课内资料,始步培育搜集收拾信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教具筹备:风筝模子教学过程:一、说话贴题1.唤止情感:童

年是五颜六色的,既有欢声啼语,也有滴滴泪火。你感到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野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退学习:无那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

的快忧便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两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沉声读课文,把不意识的书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1)自读,互读。(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2.检查字词控

制情形。(1)我来考考你。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此外学生读出读音,而后再组词(如有能够再说一句话)。(2)我回说你来猜。出示词语:精心神往依然踪影彷佛腾空飞伏小惊得色千呼万唤没精打采半轻半沉翩翩飘动一学生说出词语的

大略意思(或干一些举措),其他学生根据他的话或行动,从上列词语中找出当

词语。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次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爱的念书方式,读课文。读后来答,课文次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口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3.交流觅到的句子,

正单朗读。4.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觉,孕育发生什么疑难,与年夜

家交流。四、作业1、练习誊写生字、缮写词语。2、把自己喜欢的句女抄停来。板书设计:细心憧憬依然踪影仿佛凌空飞起心惊胆战千吸万唤低头沮丧半浮半

浮翩翩飞翔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本: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反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置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

变化,感悟童真童趣。3.练习查阅课中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顿消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革,感悟童假童趣。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功程:一、发言导入两、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境

改变(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二)找出"我最喜欢的全体"。1.读一读自己喜

悲之处。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门。(1)做风筝重点句子:我们经心作着,心中充斥了向往和盼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仍然快活,把它鸣做"幸运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下面。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②感情

朗读,读没"快活"的心情,夸大"依然"。板书:依然指读,挑衅读,再指读,

全读。③练习把"固然…然而…"减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2)放威严筝。重

点句子:鹞子越飞越高,在地面翩翩飞舞着,我们速活地喊着,在田家里冒死

地奔驰。①说一说为什么喜好这句话。②你以为这句话中哪一个词最能反应出"我们"过后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指读,挑

和读,再指读,齐读。(3)找风筝。重点句子:我们大惊掉色,千呼万唤,那风筝愈来愈小,快速即出了踪影。我们都泣了,在田野里到处寻觅,找了半个下昼,照旧不踪迹。我们无精打采地立在田埂上。①让学生辨别找出这几句话,

教师出示这几句话。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全体体会"我们"事先心情的变

化进程。③找出最能表现其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忘形千呼万唤笑垂尾丧

气指读,应战读,再指读,齐读④练惯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绘一下大家

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逢到艰苦、费事时的体现。三、拓展设想读课文最初部份,

思考"我们"找到"幸祸鸟"了吗?争学生勇敢想象,能说几多说几,没有要限度先生的思想。若有时光可让学生写上去。西席凭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四人一

小组会商。3.每组选代表发言。四、感情诵读课文,开端体会"我们"心情的变

更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设法与他人交换。板书计划:10风筝做风筝兴奋

放风筝愉快真正的糊口实在的体验找风筝好受教学后记:11、秋天的雨(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

个字。能读写"清凉、留心、扇子"等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天朗读课文。3、读出对秋雨的喜爱战赞扬之情,背诵本人喜欢的部分。学学沉、难点:读出对于秋雨的喜爱和夸奖之情。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欣赏春色,育情

导学1.教师引述:这女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赏识一下,并说说是什么时节

的风光,好吗?2.在缓慢的音乐声中,教师逐一出示无关秋天气象的图片。3.唤起感情: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4.学生交流见解和感觉。5.想象导学:a、请施展一下你们的想象力,道说是谁把优美的秋色带到我们的长远?b、有位友敌认

为是那浊冷而又温顺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外,那细粗的雨如同一

名幻化神奇的把戏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听读课文,感知内容1.播放朗

读灌音或范读课文。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奇异吗?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形式?品

读课文,感授神偶1.品读第1自然段。a、自由朗读:能不克不及怀着爱好的

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涨多读几遍。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乐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

秋天的雨神奇在那边?d、指名交淌并读入迷奇的地方。e、激起情味:秋天的大门被翻开当前,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2.品读第2自然段。a、引导学生朗读:

秋天的大门关上后,息者起首看到的是什么?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归问。c、采用赛读的方式让学生观赏性地朗读课白,怒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

所描绘的风景图片贴到黑板上。d、品说文字:你以为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失分外乏味?e、联络生存,丰硕想象:你能接洽故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像书上说

的那样无味吗?变读为述,积累言语1.师引:假设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盘算

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读给自己听?2.让学生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设法主意,然落后行朗诵练习。3.指名学生下台进行扮演性朗诵并评点。习写

生字和词语,应堂展评拓展实习1.誊写词语表中的词语以及自人喜欢的语句。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征,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免选其一)板书设计:1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讲授后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钥、匙、乘"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

个字。能读写"清凉、把稳、扇子"等16个词语。2.副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错秋雨的喜恨和讴歌之情,背诵自己喜憎的局部。3.喜欢秋天,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里现对秋雨的喜爱。教学重、难点:能用本身喜欢的方式

来表示对秋雨的爱好。教具预备:小黑板教学过程:温习回想1.听写查抄生字

新词把握状况。2.用多类方式鼓励学生背诵自彼忧欢的语段。自读课文,感知

内容1.教师引述:秋天的雨就象一位神秘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原野染得特别美丽,高面请再读读课文第2.3两个做作段,看看秋

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好吗?2.学生自读:请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3.采取指名读、角逐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表象。交流感悟,丰裕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日的雨里还躲着什么?b、学生交流后,再环绕"好多很多多少苦涩的气味"让学生

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c、出示"小友人的手,常被这香味勾住"这句话,美女聊天室,读前让学生说说小敌人的足怎会被喷鼻味勾住?d、委婉换脚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想:如果你后来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

事是什么?e、让学生带着这类美佳的情绪再读第3自然段,可以让学生评赏谁

读得好,以评促读。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a、生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但

带来了色彩和臭味,还挺会关怀人的呢!谁往读读第4天然段?b、多人次指论

理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赖朋侪

闭心肠说些什么?c、引导学生详细、丰盛地想象后,可进一步伐动学生的教训

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晓得其余动动物是怎么样过冬的?d、语言练习:出示

语言卡片:"它告知大家,_。老喜鹊_,小紧鼠_,小田鸡_,松柏_,杨柳树叶_,各人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别的动植物是怎么过夏的,然后接头交流这些话假如抬在文中搁在那边最适合。总解感受,拓展死动1.指名朗读第5自

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2.联解全文外容,让学生思索答复: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冤家的是一尾悲哀的歌?a、先在四人小组内评论

辩论。b、然后群体交流。3.指导学生拓展活动:好丽而又歉收的秋天曾经离开了我们的身旁,学了这篇课文后,彼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依

据学生的衰趣喜好,在课余组织指示学生发展察看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

动先作展垫。)习写生字,该堂展评生字:梨、菠萝、粮、松、杨板书设计:1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光十色的颜料丰产高兴藏灭十分好闻的气息带来

冬季的新闻教学后记: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目标:1、倒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一边读一边展合想象,从秋天的声响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制诗歌的方式,断写诗文。教学重、易点:一边读一边展谢想象,自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题:1、师:秋的脚步微微,可我们仍是明显听到了秋的声音,不疑,你听!(录声响起)同学们,请关上你们的眼睛,细心倾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呈

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

的声音很美。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

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二、欣罚朗读,感受诗情。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检讨3、感知内容:

你在诗入耳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应4、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声音?(能否可以小

组配合学习)(其中的哪种果学生说了放来体会感悟)(朗读和想象、谈话分

离)(1)、"刷刷"是黄叶作别的声音,黄叶主树上一片一片地失下来,你瞅着像

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2)"蠼蠼"蟋蟀振动着党羽,和阳台离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来了呀?蟋蟀在唱着""朗诵指导。(3)一排排大雁逃上红云,洒下一阵温热

的叮嘱:""他们在说些什么呢?取不患上走,由于这儿的秋天很漂亮。朗读表隐。

(4)一阵阵金风抽丰擦过田野,收回""的声音,这是秋风迎来的丰登的歌吟。秋

风吹过,田野里因园里…人们的内心你能用朗读表现么?学生朗读1--4节。三、听听,走进秋,走退这广阔的音乐厅,你坏好地往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

些秋的声音?学生发集说,师领导到诗歌的情势,替写挨下基本。用听听,秋的声音…如许圆式来讲。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未经说了好少,另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同样把它们写下来糟吗?出示:听听,秋的声音四人小组分工,写诗,每人一段,分解一首展示:把小组竞争写的诗,有

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一滴汗水里,在每颗绽放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咱们的心里何等――()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高兴吧!

感情默读。扩大,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收给大家作为礼品。安排作业。1、为自己写的诗配下画。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3、感受秋天写诗:

看看,秋的色采――――――闻闻,秋的滋味――――板书:12、听听,秋的

声音黄叶蟋蟀渐渐往复大雁旷野教学跋文: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培

养学生的瞅察能力、自宾探索和发现的能力。2.收集绝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

累和应用中学习说话。3.以"秋天"为从题睁开语文实际活动,造就学生的书面

语外交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教学过程:1.创造情境。a、语言引述:共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凝听了美好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畅,也体验到在秋阴中放飞

风筝的乐趣。在这锦绣的秋天里,你们快活吗?让尔们进行一次高兴的展示会,把一切的快乐与大众分享,好吗?b、师生独特制定钝乐展示会的规矩:◇把事

件过程说浑楚。◇道的时间要有情感,把心中的快乐表现进去,使听的人遭到

沾染。2.快乐展示,美女聊天。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

图画,可以弛揭在课堂四处墙上,齐班学生一同寓目、欣赏。b、合组先容:c、课堂展现:◇各小组代表参预讲堂展示,可用什物抛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授。◇评比最好铺示员。总结:你有什么播种?第二课时教学纲标:1、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风俗。2、进行我的发现、读读背背的教学。3、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的才能。教学过程:一、我的发现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异常巧妙。这堂课吾们来懂得一下相关颜

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收现什么。老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

贴在乌板上,并把学生分红女儿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所发现。学生

交流发现:"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法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后加之表现颜色淡深的词语。再让学生按这二个特色分离组词,

富厚辞汇。让学生读"白色"与"兰色"两组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在构词上分辨

有甚么特点。以四人小组为单元说"黄、红、绿、蓝"色彩的词,看哪一组说的

词至多。二、读读背背教师引述:我邦的语言文字无比歉富,有时分人们经常

把那些意思附近或意思相同的词语败对的用在诗文中,用来表示一定的思维感情。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接纳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

学生兴味。引导学生发明哪些词语是相对于的。让学生再读读这两段笔墨,并

说说读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试着背背对子歌。总结:有什么收成?第三课时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精良的学习习气。2入行我会填、意见意义语文的教学。3

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累积本领。教学重难点:锤炼学生的白话表达能力。教具

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我会挖行动填空"促地()""快乐地()"。经过交流,激发兴致,封闭思绪。各人在书上填写。读读大家填写的词语。恰当构造评断。

二、趣味语文绕口令比赛。教师:上面我们进行一次绕口令比赛,要求是看谁

的心令绕的最准、最快。给学生肯定的从读工夫,让学生读准、读生并负入。

在小组里保守行比试,选出一至两名最好选手。各组选手进言竞赛。评选后受惩。三、拓展运动:激励学生课缺搜罗绕口令,鄙人一主比赛中再大显神通。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能按必定的次序,把自己所选(画)图画的内容写清晰。2、模仿本组课文写法,机动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孬句,描述优美的秋景、活泼的流动场面。3、感受秋天的夸姣,加重对秋天的喜好之情。4、写好后和同桌

交源,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正教学重、难点:1、依照一定的次第,把画面的内容说明白2、把内容写分明,把句子写通畅。用上平时积乏的词句。教学准备:搜散秋天的材料。教学历程:一、感悟秋天──建立情境,引起实情1.引入。(1)师:同学们,上周人们学习了第三复元的四篇刻画秋天的课文,谁来说说秋天是怎样的景象?(学生们能够根据脚中征集的秋天的资料或者联合自己身临秋

天的感受去聊秋天。)(2)教员衬着:秋天是个标致的节令,是个丰送的季节,

秋天给我们带来了良多的乐趣:小搭档们拿风筝的身影、游玩游玩的局面皆让

我们耐人寻味。秋天里白红的枫叶,黄黄的叶子,清冷的秋雨…这么俏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到吗?(3)师:方才同学们自己描画了秋天,现在我们又

亲眼看了看秋天的情形,我信任此时现在你们心中的秋大一订非五彩光辉、丰

穷多彩的吧!(4)教徒小结:同学们在语文园地三的第一课时应用画笔划出了心中的秋天,上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吧!二、说秋天──拓展思道,开展话

题1.小组交流。师:请大家把你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

样说。(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望,参加交流。)2.个人接流。(1)指名上台描画

秋天,实时进行评价与指导。师:听了这位同学描绘的秋天,你们有什么感

受?(学生自由说)生:他说秋天里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多美呀!师:你听得可真仔细!是呀,适才那位同学留神用上了我们仄

时课文中积累的文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随机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2)再找一人描绘秋天后,其他学生进止评估。师:他不雅察很多子细呀!

不只说出美丽的现象,还领会到了秋发时人们的喜悦之情。这就说形貌秋地利

不但可以写秋天景色,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人(随机板书:景、人)(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教师捉住学生讲话,在习做的内容上持续赐与指导(比方,描写秋天的文章里还可以写秋天表的事变和秋天带给我们的欢喜。)3.教师小结。

三、写秋天──引诱习作,抒领真情1.习作导入。师:同学们描写的秋天这么美,那当初请你降起笔,把你心中的秋小写下来,怎么念的就怎么写,别忘了

用上咱们平常积聚的词句,好吗?2.启初习作。学生根据要供,结分自己的画或图片开端停止秋天的片段写作,先生巡回引导。四、品秋天──评析习作,交

流真情1.小组评析。师:请异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内同学听听,让同学们评一评。2.个体评析。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3.小结延长。师:

同学们,习作是心取心交流的书点抒发形式,抉择真正的事例,表达伪真的感情,带给我们无限的兴趣。课先,请大家把习作想给家少或同学听一听,让他

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外人的看法自己改一改,抄一抄,把习作和图画一块儿贴

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相互交流,互相教习,恶吗?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快乐一点,加油一点,努力一点,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更多精彩主题: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学习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3、研读课文第二小节,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学生齐背)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关于风筝,你还能补充哪些些知识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 (浏览完毕提示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4、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 (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 (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说明:从背诵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点评。(紧扣自学要求(1)) (3)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媒体出示生字: yī xiē sànɡ mòfánɡ(mó) 依然歇不下来垂头丧气磨坊(磨)灭 丧:平舌音 磨:多音字 (4) 媒体出示带音字齐读: chōnɡjǐnɡ líng piānpiān bēng shūɡěnɡ 憧憬凌空翩翩飞舞嘣倏地田埂 (5)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6) 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说明:老师布置的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反馈检查时也要紧扣预习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自学能力。 三、研读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用“”划出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时很快乐的句子。 2、指名交流,根据回答,媒体出示以下句子。

爱提分几何第 讲风筝模型

知识图谱 几何第03讲_风筝模型-一、风筝模型面积相关的计算长度相关的计算 一:风筝模型 知识精讲 风筝模型是存在任意四边形中的面积比例关系,如下所示: 1.?,或,即; 2.?,或. 三点剖析 重难点:复杂图形构造风筝模型,利用风筝模型解决四边形对角线的比例问题,进而解决面积比例关系. 题模精讲 题模一?面积相关的计算 例、 如图所示,四边形的总面积为72,已知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11和13,那么图中四个小三角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面积是__________.

答案: 26 解析: 如图,△AOD与△AOB的面积比等于.△BCD的面积是 ,△COD和△BOC的面积比是,所以△BOC的面积比△COD的面积大,是. ? 例、 四边形ABCD中,AC、BD两条对角线交于O点,三角形AOB的面积为6,三角形AOD的面积为8,三角形BOC的面积是15,那么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____.

答案: 49 解析: △COD的面积是,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 . ? 例、 如图,某公园的外轮廓是四边形ABCD,被对角线AC,BD分成4个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2平方千米,三角形的面积是3平方千米,三角形 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如果公园由大小为平方千米的陆地和一块人工湖组成,那么人工湖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千米. 答案: 平方千米

解析: 根据蝴蝶模型,,因此 ,因此整个公园的面积是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平方千米,因此人工湖的面积是平方千米.? 例、 如图,凸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30,的面积为18,的面积为20.AC与BD相交于点O,求的面积. 答案: 12 解析: ,故.? 例、 如图,长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为平方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风筝制作教学设计

风筝制作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风筝发展到今天 ,时代又赋予它崭新的内容。“北京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表明 ,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比较熟悉,无论是哪一个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见过或了解的风筝灯,他都能够说出很多,有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丰富的生活基础,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学生会有较强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欲望,部分学生能主动的在课下搜集资料,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预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其造型特点及制作方法。 2.能设计制作一件体现风筝特点的作品。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本课重难点: 重点:风筝的种类特点及设计方法。 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建议:实践法教学。 学法建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议: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师生准备材料:细竹条(不要太老的,容易折断,七八成的成竹,根据风筝的大小而定)、熟宣纸(糊面)、煤油灯(竹条折弯要在需要弯的地方烤)、包棉线(绑扎子架子)、502胶(粘架子,主要是粘风筝面)、铅笔(打画稿)、颜料(广告色,可以覆盖)、毛笔(大,小几白云及衣纹笔). 五、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好的活动方案实施起来要得心应手,引导学生从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建议: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来听首古诗,诗中所说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2.谁来说说风筝的来历,制作方法。 3.出示课题《风筝的制作》 (二)学习与探究(10分钟) 学习指导语: 1.上节课,我们了解风筝的来历及演变过程,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2.风筝的制作 (1)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风筝骨架。 (2)了解风筝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3)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各种风筝的扎制方法。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知道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风筝飞满天》教案

《风筝飞满天》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仔细观察,发现风筝的特点,简单的设计、绘图风筝,按照要求制作简单的风筝。并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和知识及构造与平衡的关系 2、初步学会弯、绑、糊等简单的操作技能及简单工具的使用。 3、初步学会小组分工,体会同伴之间合作的愉快,完成作品的自豪心理。 4、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和知识,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 5、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对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风筝传统艺术,制作一个左右平衡的对称、美观、有创意的风筝,并放飞上蓝天。 教学难点: 扎制一个左右平衡对称,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架子,掌握放飞的技巧。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实物;准备1米长细竹条3—4根、棉线2卷、桃花纸2张、胶水、美工刀、颜料等材料工具;组织四人合作组。 (教师)准备有关风筝的图片、实物;2—3个已经扎制好的风筝骨架;半成品风筝(已经制作好的,但没有画图的风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图片激发兴趣 1、先让大家看一些风筝的图片。多媒体播放各种风筝图片。(学生不住地发出赞叹声) (板书:风筝飞满天) 2、讲解风筝的起源 3、玩过风筝吗?你见过的风筝都是什么形状的?根据学生交流板书。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鸟形、龙形等等。 过渡: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风筝。(想) 4、出示菱形风筝,让学生仔细观察。风筝都有一个特点:能看出来吗? (板书:对称图形)

二、学生自主观察,制作方法指导 (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最简单的风筝。 (二)仔细看看,我们要怎么做?准备些什么材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设计完成记录表(小组分工) 1、请大家简单分工。组长、记录员、检验员 2、出示“十字形”骨架,让学生观察。 3、指导步骤和方法 步骤:设计图案——检验、评价——扎骨架——糊纸——绑拴提线——着色四、学生制作(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因为制作没有完成,最后一个步骤只能放弃。) 五、集中展示、评价 组内成员 合作愉快扎线牢固 剪粘平整图案美丽 着色漂亮用材合理 操作安全回去还要 六、加工、试飞

《制作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春天的约会——风筝的欣赏与制作》教学设计【活动目标】 1、了解风筝发展历史,欣赏各种风筝图片,激发学生制作风筝的兴趣, 2、学习制作风筝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观,用风筝放飞理想,用风筝寄托美好未来。通过风筝的历史介绍、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胆实践、积极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劳动带来的喜悦。 4、开展风筝放飞活动,使学生回归自然,激发兴趣,同时使学生掌握了放风筝的技巧,学会调节风筝的重心、尾巴轻重及提线角度等技术。 【教学重难点】制作风筝步骤、方法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分成四人一组,各组提前查找、收集风筝资料。 老师准备:给每个小组一份材料和工具:剪刀、纸刀、竹片或竹篾、棉线、双面胶、面、针、提线、风筝线轮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活动 师: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什么呢? 生:万物复苏,天气暖和,可以出来运动...... 师: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呢? 生:踢毽子,打羽毛球,放风筝...... 师:是啊,放风筝是一项深受大家喜欢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看,窗外春光明媚,让我们带着风筝一起与春天来个约会吧!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的活动

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创造氛围,激发同学们放风筝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风筝文化的兴趣。 二、说风筝——学生展示 师:课前,我给大家两个关键词:历史和种类,大家收集相关资料,哪个 小组愿意跟大家分享?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风筝的资料)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 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 我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风筝,又名“木鸢”、“纸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风筝。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春秋时代的能工巧匠公输班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各种风筝从它的制作特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硬翅类,软翅类,串子类,立体类,软体类,运动类…… 师评价学生的展示,给予积极地评价: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引人入胜.....

四年级下册数学竞赛试题-几何.风筝模型和梯形蝴蝶定理C级.学生版-全国通用

【例 1】 如图,四边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4个三角形,其中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已知,求:⑴三角形BGC 的面积;⑵:AG GC ? C B 【巩固】 在△ABC 中 DC BD =2:1, EC AE =1:3,求OE OB =? 【例 2】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O 点,CEF △、OEF △、ODF △、BOE △的面积依次 是2、4、4和6.求:⑴求OCF △的面积;⑵求GCE △的面积. O G F E D C B A 例题精讲 风筝模型和梯形蝴蝶定理

【巩固】 如右上图,已知BO=2DO ,CO=5AO ,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11平方厘米,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例 3】 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中,2BE EC =,CF FD =,求三角形AEG 的面积. A B C D E F G 【巩固】 如图,长方形ABCD 中,:2:3BE EC =,:1:2DF FC =,三角形DFG 的面积为2平方厘米,求 长方形ABCD 的面积. A B C D E F G 【例 4】 如图,在ABC ?中,已知M 、N 分别在边AC 、BC 上,BM 与AN 相交于O ,若AOM ?、ABO ?和BON ?的面积分别是3、2、1,则MNC ?的面积是 . O M N C B A 【巩固】 如图4,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三角形ADE 、三角形DCE 、三角形BCD 的面积分别是89、28、26, 那么三角形DBE 的面积是 。

【例 5】 已知ABCD 是平行四边形,:3:2BC CE =,三角形ODE 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则阴影部分的面 积是 平方厘米。 E 【巩固】 在梯形ABCD 中,上底长5厘米,下底长10厘米,20=?BOC S 平方厘米,则梯形ABCD 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例 6】 如下图,一个长方形被一些直线分成了若干个小块,已知三角形ADG 的面积是11,三角形BCH 的面积是23,求四边形EGFH 的面积. H G F E D C B A 【巩固】 如图,长方形中,若三角形1的面积与三角形3的面积比为4比5,四边形2的面积为36,则三

小学语文《风筝》教学设计

10、《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

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理想的风筝》教学案例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案例设计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

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风筝制作教学设计{模板}

《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风筝发展到今天 ,时代又赋予它崭新的内容。“北京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表明 ,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使者 ,自由的象征 ,它联结着友谊 ,寄寓了人类的美好理想 ,成为现实生活史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比较熟悉,无论是哪一个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见过或了解的风筝灯,他都能够说出很多,有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丰富的生活基础,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学生会有较强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欲望,部分学生能主动的在课下搜集资料,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预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其造型特点及制作方法。 2.能设计制作一件体现风筝特点的作品。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本课重难点: 重点:风筝的种类特点及设计方法。 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建议:实践法教学。 学法建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议: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师生准备材料:细竹条(不要太老的,容易折断,七八成的成竹,根据风筝的大小而定)、熟宣纸(糊面)、煤油灯(竹条折弯要在需要弯的地方烤)、包棉线(绑扎子架子)、502胶(粘架子,主要是粘风筝面)、铅笔(打画稿)、颜料(广告色,可以覆盖)、毛笔(大,小几白云及衣纹笔). 五、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好的活动方案实施起来要得心应手,引导学生从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建议: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来听首古诗,诗中所说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2.谁来说说风筝的来历,制作方法。 3.出示课题《风筝的制作》 (二)学习与探究(10分钟) 学习指导语: 1.上节课,我们了解风筝的来历及演变过程,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2.风筝的制作 (1)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风筝骨架。 (2)了解风筝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3)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各种风筝的扎制方法。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知道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提分几何第 讲风筝模型

几何第03讲_风筝模型 知识图谱 几何第03讲_风筝模型-一、风筝模型面积相关的计算长度相关的计算 一:风筝模型 知识精讲 风筝模型是存在任意四边形中的面积比例关系,如下所示: 1.?,或,即; 2.?,或. 三点剖析 重难点:复杂图形构造风筝模型,利用风筝模型解决四边形对角线的比例问题,进而解决面积比例关系. 题模精讲 题模一?面积相关的计算 如图所示,四边形的总面积为72,已知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11和13,那么图中四个小三角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面积是__________. 答案: 26 解析: 如图,△AOD与△AOB的面积比等于.△BCD的面积是 ,△COD和△BOC的面积比是,所以△BOC的面积比△COD的面积大,是.

四边形ABCD中,AC、BD两条对角线交于O点,三角形AOB的面积为6,三角形AOD 的面积为8,三角形BOC的面积是15,那么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____.答案: 49 解析: △COD的面积是,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如图,某公园的外轮廓是四边形ABCD,被对角线AC,BD分成4个部分.三角形 的面积是2平方千米,三角形的面积是3平方千米,三角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如果公园由大小为6.9平方千米的陆地和一块人工湖组成,那么人工湖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千米. 答案: 0.6平方千米 解析: 根据蝴蝶模型,,因此,因此整个公园的面积是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6.9平方千米,因此人工湖的面积是平方千米. 如图,凸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30,的面积为18,的面积为20.AC 与BD相交于点O,求的面积. 答案: 12 解析: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读语言,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2.品读语言,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方法:朗诵、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 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反复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2、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1、准备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

风筝模型 教学过程

风筝模型教学过程 风筝模型教学过程2010-06-13 06:24第三双元教授教养打算一、利单元 教学内容本组以秋天为博题,由4篇课文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 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详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白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悼念;有的记述了孩子们在秋天面 活动的欢快;有的描写了秋地美好的风景。课本里到处弥漫着浓淡的秋意,那 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颜色、秋天的声音,都市令人们心中发生差别于 对其他季候的感触感染。重点:1、会写个生字、会认个生字、正确读写个词语。 2、歪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总课武。 3、体会秋天的风度,感触秋天的美美。难点:1、重复吟诵,积累保守文明,感受诗歌精美的韵律、完全的意境和包含此中的美好的感情。2、引导学生感蒙秋天的盛情,学习读懂课文内容和积累好词佳句的方式。二、标单位教学目标1、学会并坚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 故词。2、经由过程原组教学,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足使用生涯积累,体会秋天的风范,感受秋天的美歹。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神韵,读出秋天的美妙,无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行。4、引发和培养学习新诗的废趣。三、课时区分《古诗两首》2课时《风筝》2课时《秋天的雨》2课时《听听,视频交友,秋的声音》1课时语文场地三4课时四、重要 教学要领和手腕本用一样平常生活西积累的常识对教材内容举行弥补,丰厚学 生的学习内容,采纳灵巧多样的教学法子充沛变动学死介入的踊跃性,师生互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熟自立进修的能力。制订规划时间:2008暮年月日9、 古诗两首(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手段:1.看法生字。会写"促、浅、忆"等10个字。2.准确、流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诗中地真 情名感,明白酷爱家乡。背诵课文。教学重、难面: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教 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以陈引旧,激趣导进1.学生自由违诵已经学过的或课外 读过的古诗。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领导看图,感知图 意出示挂图,观察丹青,说说所看到的情形。自客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邪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3.出示师字卡片 反省学生认读生字的环境,有重点地指导识记。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拍,让学生体会今诗朗读的特性。萧萧/梧叶//送冷声,江上/春风// 动主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深日/篱降//一灯暗。5.还帮字典和诗后解释,

鲁迅《风筝》_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初一8.8)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 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全文。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内容概要: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 (四)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五)课文分析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烘托出我的悲哀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

冲 动 的 惩 罚——《风筝》教学案例

冲动的惩罚——《风筝》教学案例冲动的惩罚 ——《风筝》教学案例 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学温晖明 《风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风筝》便是作者鲁迅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怨恨的深沉感慨,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住了本文蕴涵的“沉重”和“悲哀”的情感来理解。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恳请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教~请大家多多提宝贵意见,我将不胜感激~ 【课例呈现】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我 们小学阶段学过的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风筝》(小黑板出示)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师: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高兴、快乐的思想感情。 师:何以见得, 生:诗中的“忙趁东风放纸鸢”可以看出来。 师:能否从具体的某个字词当中体会出来, 生:我认为应该是“忙”字吧~ 师:非常正确~诗中的一个“忙”字表达了

儿童放飞风筝的快乐心情。玩具对于儿童来说,应该是非常高兴喜悦的。那你们预习了《风筝》后,作者鲁迅在文中有这种喜悦高兴的心情吗, 生:(齐声)没有~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能否把你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最初感受告诉大家, 生:不高兴的心情~(部分学生笑了起来) 师:不高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难过的心情。 生:悲伤的心情。 生:压抑的心情。 师:文中有没有跟刚才这些同学说到的意思相似的词语, 生:“沉重”。 生:“惊异”和“悲哀”。 师:“惊异”是什么意思, 生:惊奇的意思。 师:那“惊异”与前面的“难过”、“悲伤”、“压抑”的意思差不多吗, 生(顿悟):不同,应该是“悲哀”。 师:这就对了。应该是“沉重”和“悲哀”。那老师想再问问大家,“沉重”和“悲哀”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具体在哪些语段中,(学生开始默读寻找,3分钟后陆续有同学举手) 生:“沉重”一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第8自然段,第二次出现在第11自然段。 生:“悲哀”一词也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第1自然段,第二次出现在第12自然段。

风筝教学设计(1)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第二课时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情境写作训练,选择文中精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二) 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

风筝案例

《风筝》教学案例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孩子们,在这五彩缤纷的秋天你们想干些什么?(生自由回答)你们放过风筝吗?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就和放风筝有关。(师板书课题)亲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都把书翻开,自由的、大声的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难读的生字词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 3、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用手势表示。 4、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文章里跑了出来,你们认识吗? 出示词语: (一人读后全班跟读两遍) 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谁愿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读。(指明学生读,其他学生跟读2遍咱们一块读读吧。(全班读) 5、同学们读的真不错。生字读好了,课文能读懂吗?请同学们端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第二遍读课文。你可以选择默读,也可以读出声音来,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6、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介绍了那些事情?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7、课文有一句话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你们找到了吗? (生汇报课文第一自然段) 你真会学习,(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全班读) 这句话在文中引领全文,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找这样的句子,咱们再来读一读吧。 8、最大的快乐是怎样的快乐?(生自由说,如:十分的快乐、无比的快乐、特别的快乐、非常的快乐)说的真好,咱们一块到文中去感受这种最大的快乐吧。 9、放风筝在课文中的第几自然段?(2)师板书:2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划一划,你从哪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十分的快乐?(学生读) 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吗?孩子们的心情怎么样?(快乐)书上有个词,表达了孩子们的这种心情,你们找到了吗?(快活)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种快活?(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依然很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出示词卡“依然”请同学读一读这个词)“依然”还可以怎么说?(仍旧、仍然、还是)你可以用他说一句话吗? 孩子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幸福鸟)为什么称他为幸福鸟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