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培育时代新人奠基

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为培育时代新人奠基

——在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

国家级示范培训班上的讲话

朱之文

2018年1月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近期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今天,我们在这里启动新课程的培训工作。主要任务是: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新课程修订的整体情况、基本思路和主要变化;思考和谋划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深入研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实施策略和方法。希望通过全面培训,把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新精神新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

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育时代新人奠基。下面,我讲4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为指导谋划和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整体性、阶段性、战略性的重大政治判断,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和行动指引。面向新时代,我们要按照十九大的总体部署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抓住主要矛盾,从全局上谋划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以实际行动展现基础教育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

一是要找准历史方位,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谋划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

教育体系的根基,关系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长远发展,对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面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实现普及目标,构建起覆盖城乡、注重质量、保障完善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体讲,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85%,其中普惠性资源达到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要达到95%,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0%;特殊教育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要达到95%。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行超前谋划,坚持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二是要树立教育自信,坚持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国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普及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7.4%,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5%,特殊教育三类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基本都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回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体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水平的快速追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且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例如,2009年以来,我国部分省市连续3次参加PISA测试,均处领先水平,在全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扬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发展道路,为整体提升国民素质、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我们要有充分信心,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树立教育自信,不能丢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三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实际上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的反映。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上,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水平差距上;不充分主要体现为普及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终身发展所需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进一步强化等。可以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能再用“老办法”来解决“新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兜住民生底线,深入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重点,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普及水平。要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制度,有效化解择校难题,健全课后服务制度,规范课外培训,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健全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和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强化控辍保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聚焦内涵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各个环节,推进育人模式变革,打好共同基础,关注个体差异,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刻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世纪初,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对推动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还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不够强、与考试评价制度匹配度不够高、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同时,面对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普及

高中阶段教育的新形势和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为此,2013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这次修订是在中央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开展的,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听取汇报,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进行了审查,一大批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投身其中。可以说,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汇聚了各方智慧,凝聚了广泛共识。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家对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要有充分认识。

首先,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党的十八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新时代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前世界文化价值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繁杂、斗争尖锐严峻,青少年学生所处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我们必须要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强化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让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好中国底色、展示中国面貌、彰显中国精神。

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把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基础工程、筑魂工程、追梦工程、政治工程,牢牢抓住、切实抓好,把课程设计好、实施好,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新成就,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其次,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加快创新型

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由之驱动的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学习、交往和生产生活。产业革命的基础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根本靠教育。可以说,抓好教育、抓住人才,就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为此,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把目光放在下一代尖端人才培养争夺上。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并强调“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普通高中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是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内容、结构等方面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时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注重加强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第三,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课程是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总纲,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最终都需要通过课程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和高考综合改革是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两大任务。这次课程改革,正处在两大任务的交汇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主动适应全面普及的要求,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从普及攻坚来看,不是简单地扩大高中阶段教育

的入学机会,而是要实现有质量的普及。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强调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高考综合改革看,普通高中教育必须在师资、课程、教学、条件保障、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调整。这项改革从2014起在上海、浙江启动试点,去年首轮试点已完成。从两地试点情况看,高考综合改革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可以说,这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面临异常复杂的环境,一定要着眼全局,深刻认识到这项改革肩负的重大使命,通过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更好地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向更富特色、更高质量迈进。

三、全面把握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课程组织实施的领导力和自觉性

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着眼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既强调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又注重民主决策、科学论证,努力做到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在修订原则上,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国家意志,坚持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彰显新时代特色。二是坚持遵循规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努力增强课程内容的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注重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普通高中教育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各学段课程衔接、各项改革协同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高校招生、教师配备、资源条件和经费保障等相关政策的配套。

第二,在修订过程中,注重从四个关键环节把好质量关。一是精心遴选专家队伍。以课程修订专家工作委员会为主体,精心遴选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湛的各领域专家队伍,以及一线优秀管理者、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近260人,组建了1个课程方案修

订组、20个学科课标修订组和1个课标修订综合组参加高中各学科课标修订,形成一支政治可靠,结构合理,既有较高专业水准,又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专家队伍和核心团队。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修订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并围绕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课程结构和配套政策等重点问题开展深度调研和论证,形成基本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修订进行顶层设计。三是广泛征求意见。修订过程中,多次征求了全国各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宣部等16个部委和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意见。在浙江、甘肃等5省(市)4万余名学生中组织开展了历时近一年的大规模的新课标测试工作,并在北京、海南等8个省(区、市)10所学校进行了模拟选课走班,为确保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支撑。四是严格审核把关。2014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40余位专家集中审议了课程方案。2017年4月,又组织近180位专家集中审议了课程标准。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后,于2017年7月底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送委员们进行了审读,并根据委员们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全面有机融入课标之中。同时,针对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过程反映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完善。2017年12月,刘延东副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家教材委员会第2次全体会议,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并原则通过。

第三,修订后,实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明确了“一个定位和目标”。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新修订的课程方案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不仅为了升学,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新课程方案立足基础教育的学段属性,分别从社会性、学术性和职业性三个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定位,为普通高中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定位。根据这一任务定位,课程方案进一步细化完善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着重强调了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和沟通合作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

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培养目标具体化。

二是取得了“两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为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内在联系,首次凝练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各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般为4—6个。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实现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与学科教学的具体对接。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构建课程内容,提出教学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从而引导学科教学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关键环节,切实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第二个突破是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并进行了水平划分(一般为3—5级),明确了学生在完成学科课程学习之后应该形成的学习结果表现标准,同时作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

把握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三是突出了“三个优化”。首先,优化了课程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坚持基础性的基础上,努力体现选择性,适当增加选修课程,丰富了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了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提供了更多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的课程。同时,为实现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明确必修课程是各地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是高考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的主要依据;选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考对接。其次,优化了课程内容,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性和时代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安全、法治教育等要求全面落细落小落实,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发展的新成就(如,思想政治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素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列为必修,设置“政治与法治”模块,强调了“四个自信”

“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等内容;语文课程增补了古诗文推荐背诵篇目,专门设置了革命传统、传统文化等学习任务群;地理课程强调“一带一路”等学习;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程中增加了有关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等新科技内容;在历史、艺术和外语等课程中,要求学生认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等等)。第三,优化了课程实施,进一步增强了整体性和指导性。为突出整体性,避免割裂学科内在联系,新课程以单元、任务群(主题)、模块等多种方式呈现学科内容,加强了学科间的配合和学段间的衔接(如,物理课程强调了学习内容与医疗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的联系,生物、化学课程设置了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数学设置了与大学相关专业衔接的内容)。为突出指导性,每个模块都设计了“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环节,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以及命题建议等,进一步充实了学校课程规划、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等要求,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了评价目标,切实增强了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指导。

四是强化了“四个保障”。为适应实施选课走班

对学校办学条件提出的新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增设了“条件保障”等内容,明确了相关配套措施,强化了各级教育部门的保障责任和学校的组织实施责任。在加强教师队伍保障方面,强调要调整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标准,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同时,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专业发展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加强教学设施保障方面,强调要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与技术装备标准,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良好的课程实施环境。在加强经费保障方面,强调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满足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设施设备、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与研修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必要的经费需求。在加强管理监督保障方面,强调要切实加强省级统筹责任、明确地县指导责任和落实学校课程规划责任,进一步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课程实施监测。

四、全力落实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延东同志在主持召开国家

教材委员会第2次全体会议时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推动课程教材建设取得新成绩。各地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加强保障,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新课程改革平稳落地,取得实效。

第一,要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各地要提高站位,着眼教育事业全局,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参加此次培训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要第一时间向所在单位党组(或党委)汇报这次培训的情况,将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摆在突出位置。落实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涉及多个环节,要逐一制定工作方案,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抓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分管负责同志要直接抓。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督促校长担负起作为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要加强培训,深入学习。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方案》要求,明确牵头部门和任务分工,认真制订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培训方案,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抓紧

部署开展全员培训。通过省级骨干培训、地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专家报告与研讨交流相结合、培训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等方式,全面完成对全国180万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同志、教研员、高中校长和教师的轮训。通过培训,要使广大校长和教师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改革方向,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为下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必要准备。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国家级示范培训将于今年春季开学前完成,有关授课视频资料将上传到相关网站,供广大教师学习使用。同时,教育部将建立培训专家库,为各地开展培训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三,要抓好教研科研,强化专业引领。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优势。我国基础教育的每次重大改革,都离不开教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加强教研工作。要结合普通高中教研工作特点,进一步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加大教研经费投入,创新普通高中教研活动形式和教研工作运行机制,有效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和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