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免疫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高级免疫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高级免疫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1、TCR-CD3复合物(TCR-CD3 complex):特异性识别Ag的分子基础,是成熟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TCRαβ或TCRγδ主要

功能是识别结合MHC分子的抗原,胞浆区短;CD3参与TCR/CD3复合体的装配和稳定并通过ITAM传递细胞内信号,引起细胞的活化、增生。

2、共刺激分子:T细胞的活化需要多种信号。TCR(BCR、FcR、MHC等)传递的信号启动细胞活化,但完全活化需要其他细胞膜

上信号传递分子的协同。没有这些协同刺激分子,会导致免疫无反应性。协同刺激分子包括多种粘附分子,例如CD28、CTLA-4、CD2、CD40L、ICAM-1/LFA-1、LFA-2/LFA-3及ICOS。

3、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指需要Ag诱导和T细胞辅助,发生在次级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IgV区基因大约每1000个bp

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其突变频率高,且只发生于重排过的IgV基因,突变的类型主要是点突变,偶见缺失和插入等方式,突变是逐步引入且会积累。是形成抗体多样性的机制之一。

4、Ig亲和力成熟:初次免疫或免疫早期,机体主要产生低亲和力抗体。随着免疫次数增加到后期,机体产生大量高亲和力抗

体。这种现象称为亲和力成熟,它与B细胞的体细胞突变、抗原选择以及高亲和力细胞优势增殖有关。

5、抗原受体编辑:识别自身抗原的B细胞在周围淋巴器官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发生Ig V(D)J基因的二次重排,有助于清除自身

反应性B细胞。

6、Tfh:滤泡状的B细胞辅助样T细胞,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产生针对TD-Ag的抗体。

7、Treg:全称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T细胞的一种功能亚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调节炎症反应和

自身免疫性应答;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抑制效应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在移植之后,抑制CD4+T和CD8+T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抑制机体对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应答。总的来说,Tr细胞的作用是免疫负向调控。

8、Th17:TH0细胞在IL6和IL23的刺激下分化而成的辅助性T细胞,主要分泌IL17、IL22等促炎症因子,RORγ是其

重要的转入因子。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9、Chemokine:趋化因子是一个分泌性蛋白质家族,分子量多为8~10kDa的多肽组成。主要是可受化学诱导物及细胞因子调节、

并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人感染发生的部位。(依照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可分为:①α趋化因子,含有保守的半胱-X-半胱(C-X-C)模体,主要是激发中性粒细胞趋化性;②β趋化因子,含有相邻的半胱氨酸残基(C-C),主要吸附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③γ趋化因子,仅含有一对半胱氨酸残基,激发淋巴细胞趋化性(即淋巴细胞趋化因子);④δ趋化因子,含有一个半胱-X-X-X-半胱(C-X-X-X-C)模体,其作用仅局限于脑部,并被锚定在膜上。所有受体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

1、Selectin family and its member:选择素家族及其成员是是一类异亲型结合、Ca2+依赖的细胞粘着分子,能与特异糖基识别并

结合。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炎症发生以及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选择素家族有L-选择素、E-选择素、P-选择素三个成员,其中E、L、P分别表示最初分离获得这三个选择素的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各成员膜外区有较高的同

源性和结构类似性,但穿膜区和胞浆区没有同源性。

2、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LDA):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不同

谱系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3、Integrin:整合素大多为亲异性细胞粘附分子,其作用依赖于Ca2+。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

的相互作用,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是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形成的异二聚体。

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

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明确者,归为一个分化群(CD),以代替分化抗原以往的命名。

5、APC:抗原提呈细胞是一类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类型,分为专职性和非专职性两类。其功能为:①摄取、加工和

处理抗原,并使抗原肽与MHC分子形成复合物而呈现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②组成性或诱导性表达多种共刺激分子,通过与T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而提供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信号。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6、抗原提呈:转移至细胞表面的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体被提呈给T淋巴细胞,并与其表面的TCR结合为TCR-抗原肽

-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7、DC: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一类具有分支或树突状形态的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

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8、Cytokine:细胞因子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

和效应功能。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

9、CSF: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

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包括G-CSF、M-CSF、GM-CSF等。

1、中枢免疫耐受(阴性选择):(胸腺T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双阳性T细胞所表达的T细胞受体必须能和自身的MHC分子相结

合,才能进一步分化,如果它不能和自身MHC相结合,就会走向凋亡。这是)T细胞所经历的第一个阳性选择,之后会经历第二次的阴性选择。阴性选择的过程是指这些带有和自身抗原MHC结合的TCR的细胞,将再次和胸腺中递呈的自身MHC-抗原复合物相互作用。那些和自身抗原—MHC有高亲和力的克隆能够被清除,只留下对自身抗原有低、中亲和力的克隆。

2、FoxP3:是叉头框蛋白家族的亚族之一,是一类DNA 结合区具有翼状螺旋结构的转录因子,Foxp3能调控特定基因的活性,

从而控制细胞中该基因表达相应蛋白质的产量。是T-reg细胞中大量存在一种细胞内分子,它所诱导的基因活性变化,使得发育中的T细胞变成了T-reg细胞。实际上,将Foxp3人为地引入普通T细胞,也会使它们获得成熟T-reg细胞具备的所有抑制活性。

3、AIRE:自身免疫调节因子是一种具有转录活化潜能的DNA结合蛋白。主要表达在胸腺髓质上皮细胞,该基因的突变与人类

多腺体的自身免疫病发生有关,并且Aire基因敲除小鼠的部分胸腺“异位基因表达”降低。

4、IPEX:X染色体连锁的先天免疫缺陷综合症特征是生后第一年内发生的不可逆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三联症为肠病、

湿疹性皮炎和内分泌疾病,此外大多数还有伴其他自身免疫反应。男性患儿大多在第一年内死于代谢紊乱或脓毒症,少数

存活者可以活到二三十岁。主要与FOXP3基因有关,大约60%到90%男性患者被证实存在FOXP3基因的突变,另外大约10%男性患者突变的FOXP3基因处于低表达水平,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基因缺陷或基因产物,与FOXP3基因有相同的作用途径,产生相似的基因表型。

5、APECED:自身免疫性多发性内分泌病-念珠菌病-外胚层营养不良以出现外胚层营养不良,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多发性内分

泌腺功能衰竭及产生自身抗体等为特征,孟德尔遗传式,无女性优势特征,有研究显示与AIRE基因突变有关。

6、ALPS: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症是机体在受到外来抗原刺激时,淋巴细胞被激活并开始增殖和分化;当外来抗原被

清除后,大量被激活的淋巴细胞通过CD95(Fas分子)与其配体CD95L(FasL)结合,导致细胞内死亡信息途径激活,发生细胞凋亡。当CD95/Fas基因APT1突变时,大量活化的淋巴细胞持续存活,产生淋巴细胞增生和自身免疫现象。

7、SOCS: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是一类由细胞产生并反馈性阻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过程的负性调节因子,最先发现的是

SOCS-1。(是一类新型的免疫抑制分子,其家族包括细胞因子诱导的含SH2结构域的蛋白(CIS), SOCS1~SOCS7,含有WD_40重复序列及SOCS盒的蛋白(WSB),含有锚蛋白重复序列及SOCS盒的蛋白(ASB),含有SPRY结构域及SOCS盒的蛋白(SSB)等成员。SOCS 分子主要通过抑制JAK/STAT(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 )通路抑制信号转导,从而调控细胞因子、激素、生长因子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8、ITIM: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模体是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分子胞内段所携带的结构。其中含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后可招

募带有SH2结构域的各种蛋白磷酸酶,通过脱磷酸化而抑制信号转导。

9、Antibody conjugation

1、Inhibitory receptors:抑制性受体是胞内段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模体的一类受体分子。如T细胞表面的CTLA-4和CTLA-1、

NK细胞表面的KIR、B细胞表面的CD22和FcγRII-B等,它们启动的信号转导可抑制免疫细胞激活。

2、Immuno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作出的生理性反馈,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细胞之间、

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以及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网络结构,使免疫应

答维持合适的强度,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3、抗原决定簇(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通常有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按抗原表位结构特点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4、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其激活不需要提呈细胞的加工处理,而是以完整的蛋白质形式提呈给T细胞。因此T细胞对超抗原的识别不受MHC限制可选择性结合、活化具有同一vβ簇的多克隆T细胞,故其作用亦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

5、新型疫苗(novel vaccine):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疫苗的研制进入新的阶段。例如,采用人工变

异技术制作的营养缺陷变异株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核酸水平上造成病原体毒力有关基因的缺失,避免疫苗株的返祖

而恢复毒力的基因缺失疫苗;去除全细胞疫苗中很多与保护性免疫无关的成分而保留有效免疫原的亚单位疫苗。发展的重

点对象是难(或不能)培养、有潜在危险、常规免疫效果差的病原体

6、MHC:20 世纪发现,在不同种属或同种不同系别的个体间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出现排斥反应,其本质是细胞表面

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一种免疫应答。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称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

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7、MHC多态性(MHC polymorphism):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异。HLA 是人体中

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统。MHC 多态性使得种群能对各种病原体产生合适的免疫应答,应付多变的环境条件,以维持群体

的稳定性。

8、LMP:蛋白酶体,又称低分子量多肽或巨大多功能蛋白酶,是人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MHC区域上蛋白酶体相关基因(LMP2

和LMP7)编码的产物。以20S和26S两种形式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胞内,主要负责将溶酶体外的内源性抗原降解为多肽。

9、佐剂(adjuvant):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

增强剂。

1、试述天然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

区别:

特点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主要参与的

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

αβT细胞,B2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主要参与

的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类物质特异性抗体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96小时后启动

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胚系基因直接编码,较少多样

性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胚系基因片段发生重排,具有高度多样性

识别特点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分子结

构,具有识别“非己”的能力T细胞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直接识别抗原表位具有高度特异性

作用特点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迅速产生免疫作用,没

有免疫记忆功能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后发挥免疫作用,具有免疫记忆功能

维持时间维持时间较短维持时间较长

2、何谓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两者有何区别?它们在疫苗研制中有何意义?

T 细胞和B细胞借助各自受体识别一个大分子抗原特定的部位,称表位或决定簇。表位代表抗原分子上的一个免疫活性区,能与免疫细胞受体结合或与抗体结合。T细胞与B细胞常识别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意义:有利于表位靶向的合成疫苗。把病原体上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加在一起,制成合成疫苗。

①外包T、B细胞表位,核心为多聚赖氨酸。②T、B细胞表位连接载体。

3、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①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免疫反应。

经典的MHCI,II分子通过提呈抗原肽激活T细胞。

②对T细胞的发育具有重大的作用

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清楚自身反应的T细胞。

③MHC多肽性使得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和基因多态性。

④内在固有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MHCIII基因编码补体,参与补体反应。

非经典的HLA—I 调节NK的活性。

炎症相关的基因起始控制炎症。

4、简述MHC复合体中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及其作用。

①编码血清补体的基因:MHC III, C4B, C4A ,Bf,C2

②抗原提呈相关基因:HLA I,II

LMP 编码蛋白酶体中小分子多肽,参与内源性抗原加工。

TAP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运输内源性抗原多肽。

③炎症相关基因:TNF,HSP70。转录因子。

④非经典I基因:HLA-E,F,G;抑制NK细胞活性,对病毒逃避免疫监视和母胎耐受起作用。

⑤ HLA-DM:DMA DMB 参与外源性提呈途径。

HLA-DO:对DM甲硫蛋白的负向调节,参与内源性抗原提呈。

5、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抗原,TCR-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通过CD3传递,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第二个信号是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上的多个共刺激分子对的结合(最重要的是CD28和B7分子的结合),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在需要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生。当只有第一信号时,T细胞处于无应答状态。

6、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抗体产生规律。

机体产生抗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下降期

与初次免疫应答比较,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的一半,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达到平台期,平台期高(优势

可比初次高10倍以上),抗体维持时间更长,又发再次免疫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IgG,而初次应答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7、简述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BCR识别并结合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内化,抗原被加工成抗原肽后与MHC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递呈给Th细胞的TCR,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识别抗原后表达B7分子,与Th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的Th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L-4,IL-6等,诱导活化B细胞的分化和Ig的产生。

8、试述T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

识别启动:包括APC对抗原的摄取、处理、提呈和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

增殖分化: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膜受体的交联、传递活化信号,自身发生活化、增殖与分化和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

效应:引发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效应细胞和效应因子对靶细胞或靶分子的排异作用、引起组织的损伤作用(炎症)

和免疫应答调节

场所:主要在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

9、简述下列CD分子的功能(CD3, CD4, CD8, CD28, CD79a /CD79 b)

CD3:TCR/CD3复合体,T细胞信号转导

CD4:与MHCII类分子结合,信号转导,HIV受体

CD8:与MHCI类分子结合,信号转导

CD28:与CD80、CD86互为配体,提供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

CD79a/CD79b:BCR复合物组成成分

1、简述何为CAM,主要包括哪几个家族?其和CD的异同点是什么?

细胞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增殖与分化,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床上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根据结构特点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钙黏素家族等。

CAMs是以黏附功能来归类的;CD分子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黏附分子组,因此大部分黏附分子已有CD编号。

2、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与成熟树突状细胞有何不同?

未成熟DC主要存在于多种实体器官及非淋巴组织上皮,能表达一些受体介导DC摄取抗原;也能通过吞饮和吞噬作用摄取加工抗原。但其刺激初始T细胞的能力很弱。

成熟DC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及派氏结合淋巴结,归巢至T细胞区。表达特异性抗原、MHC分子及黏附分子等免疫刺激分子,能有效的讲抗原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使之激活,活化T细胞后它们自身即出现凋亡。

3、抗原提呈的种类有哪些?

①外源性抗原经MHCII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通过溶酶体途径

②大多数是在胞核和胞浆中内源性抗原经MHCI类分子而提呈给CD8+T细胞,通过胞质溶胶提呈途径

③交叉提呈:抗原提呈的非经典性途径。外源性抗原经MHCI类分子而提呈给CD8+T细胞;内源性抗原经MHCII类分子提

呈给CD4+T细胞。

4、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有哪些?分别起到何种作用?

专职性APC组成性表达MHCII类抗原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1.抗原提呈作用

DC通过其膜表面的受体(Fc受体)和吞饮作用可有效捕获抗原,经过加工处理,将蛋白质抗原降解成小分子抗原肽,并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也可通过MHCI类分子将抗原肽提呈给CD8+T细胞。

2.参与T B 细胞的发育与分化

位于胸腺的DC通过其表面表达的自身肽-MHC分子复合物被单阳性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使单阳性细胞经历阴性选择。位于外

周淋巴器官B细胞依赖区的DC通过其表面抗原与B细胞的BCR接触,诱导B细胞发育、分化和活化等。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指游离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存在于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是一类重要的抗原提呈

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为:

1.趋化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在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募集到感染部位并被活化,发挥有效的吞噬杀菌作用。同时,活化

的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酶类(如各种溶酶体酶、溶菌酶、髓过氧化酶等)、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α和INF-γ等)及一些活性产物(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进一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2.吞噬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激发免疫应答以前即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清除,这是机体非特异免疫防御机制的重

要环节。在病原微生物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后,覆盖于病原体表面的IgG及补体激活片段C3b可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FcR 及CR1结合,发挥调理作用,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入的细菌等异物可在细胞内形成吞噬溶酶体,在吞噬溶

酶体内多种水解酶(如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等)和活性氧,可杀灭病原体等异物。与此同时,病原体等异物的抗原表位则可

通过加工处理过程表达在细胞膜表面。

3.杀伤靶细胞作用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杀伤靶细胞效应,即发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

4.抗原提呈作用外来抗原经单核-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

T细胞识别,这是诱发免疫应答的先决条件。

5.免疫调节功能由于激活程度及分泌产物的不同,其对免疫应答可发挥正、负调节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是:通过抗原提呈作用启动免疫应答;分泌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各类生物活性物质,如IL-1、TNF-α、补体成分、各类生长因子等,促进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分子。单核-巨噬细胞抑制免疫应答的机制则是:过度激活可成为抑制性巨

噬细胞,分泌前列腺素、活性氧分子等多种可溶性抑制物,抑制免疫细胞活化、增殖或直接损伤淋巴细胞。

B细胞

B细胞依赖其表面BCR(mIg)摄取抗原,并以与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体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Th细胞。在接受了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后,B细胞增殖化,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机体特异性的体液免疫。

5、Hematopoietin (class I cytokine)细胞因子受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多属于多亚单位受体,其中一种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另一种是信号转导亚单位。例如IL-3、IL-5和GM-CSFB受体均有α和β亚单位组成,其中α亚单位是细胞因子特异结合亚单位,结构各异,β亚单位是公用的信号转导亚单位。因此这类细胞因子功能上有很大的重叠性,均可作用于造血干细胞。

6、免疫耐受、免疫抑制与免疫缺陷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对抗原的生理性不反应状态,免疫系统对部分T和B淋巴细胞进行删除或者调控的结果,具有抗原特异性。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是永久性的。免疫抑制指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如放射线照射或者免疫抑制药物等)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普遍无反应状态,没有抗原特异性,免疫抑制剂撤消后会逐渐得到恢复。先天性免疫缺陷是基因突变引起重要免疫分子表达障碍、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发育障碍,造成患者对外来抗原长期处于低或无反应状态,没有抗原特异性,

如果不加以治疗不会主动恢复。

7、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有哪些?

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Ag,不产生正免疫应答。

(1)克隆清除和免疫忽视

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高浓度)具有高亲和力的T细胞克隆被清除。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浓度很低)的亲和力低的T 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并存,不引发自身免疫病的现象,称为免疫忽视。

(2)克隆无能及不活化自身抗原特异性T、B细胞缺乏第二信号导致克隆无能状态。

(3)免疫调节(抑制)细胞的作用具有抑制作用的T细胞产生TGF-β,Th1和CTL功能;CD4+和CD25+T细胞抑制CD4+及CD8+T细胞免疫应答功能。

(4)细胞因子的作用除具有抑制作用的T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外,细胞存活及生长因子的水平,也涉及免疫耐受。

(5)信号转导障碍在T及B细胞的活化过程中,活化信号经信号转导途径最终活化转导因子,启动相应基因,使细胞增

殖并分化,表达效应功能。此过程亦受负信号分子反馈调控。若这些负调控分子表达不足或缺陷,会破坏免疫耐受,导致自身

免疫病。

(6)免疫豁免脑、眼前房等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因双重机制而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①生理屏障的阻止作用

②TGF-β、IL-4、IL-10和FasL等抑制了Th1类细胞的功能。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 1. 免疫应答水平过高会引起: A. 超敏反应 B. 持续感染 C. 免疫缺陷 D. 癌症 E. 易衰老 2. 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可引发: A.严重感染B.自身免疫病C.肿瘤D.免疫缺陷病E.超敏反应 3. 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 A.免疫缺陷病B.自身免疫病C.超敏反应D.病毒持续感染E.肿瘤 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反复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增生性疾病 5.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 6. 医学免疫学研究的是: A.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机体防御能力B.抗原抗体间的相互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作用关系 C.人类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D.动物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 E.细胞突变和免疫监视功能 7. 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自身免疫病 B. 超敏反应 C. 肿瘤 D. 免疫增生病 E. 移植排斥反应 8. 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C.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D.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9.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10.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 调节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11.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自稳 12. 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分子是: A.细胞因子B.补体C.抗体D.MHC 分子E.抗菌肽 13. 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A.γδT 细胞B.αβT 细胞C.NK 细胞D.DC E.巨噬细胞 14. 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中性粒细胞E.浆细胞15. 免疫细胞不包括: 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粒细胞E.巨噬细胞 16. 适应性免疫应答所不具备的特点是: A.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B.具有再次应答的能力 C.无需抗原激发D.T/B 细胞库具有高度异质性E.精确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就是型: A、I 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以上都不就是 2、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以上均不就是 3、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A、属于细胞毒型 B、有NK 细胞与巨噬细胞参与 C、没有补体参与 D、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就是由IgG 与IgM 介导的 4、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就是: A、特应性皮炎 B、输血反应 C、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接触性皮炎 E、移植排斥反应 5、I 型超敏反应主要就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就是: A.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B.B 细胞 C.T 细胞 D.NK 细胞 E.内皮细胞 7、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 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E.过敏性鼻炎 8、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就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 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 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就是: A. 肾上腺素 B. 阿司匹林 C. 青霉素 D. 抗血清 E. 扑尔敏 10、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就是对花粉产生了: A.I 型超敏反应 B.II 型超敏反应 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就是 A.自身组织细胞就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 B.输血反应就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G 与IgM D.吞噬细胞与NK 细胞的杀伤就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 E.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E 13、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 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 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 B.II 型 C.III 型 D.IV 型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就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 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第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和类型。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 1.免疫的概念、特性及功能 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特性: 识别:“自己”与“非己” 特异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 免疫记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如:传染病康复后或疫苗免疫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 功能: 免疫防御:针对外来侵入者—抗原,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抗体,消灭异物,起免疫保护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 自身稳定:免疫细胞会把体内废物清除出体外。废物包括异物残渣、老死细胞、外来的杂质等----抗衰老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或畸变的细胞,是一种生理保护功能----抗肿瘤 2.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构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 途径 (1)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2)吞噬细胞、NK细胞、抗菌蛋白、炎症应答-----淋巴系统 (3)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抗体。 免疫系统: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法氏囊(禽类)胸腺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淋巴组织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其它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分泌型: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型:TCR、BCR、CD、MHC等 睡眠充足、不要酗酒、保持乐观,多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的免疫作用 淋巴结: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淋巴液) 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滤过作用(血液) 4.T、B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 CD4+T(初始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 T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免费下载】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 第12章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单项选择 1. 在细胞免疫效应阶段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 Th和Treg B. Th1和Th2 C. CTL和Th1 D. CTL和Th2 E. Th0和Th17 2. 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是: A. MHC-Ⅰ/CD8 B. MHC- Ⅱ/CD4 C. CD28/B7 D. CD28/CTLA-4 E. 以上均是 3.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部位在: A. 抗原入侵部位 B. 胸腺 C. 骨髓 D. 淋巴结或脾脏 E. 以上都不对 4. 以下哪些分子组合不会出现在免疫突触中: A. TCR/抗原肽-MHC复合物 B. MHC-Ⅰ/CD8 C. CD28/B7 D.LFA-1/ICAM-1 E. TLR4/HSP60 5. TD-Ag诱发抗体反应须由以下组细胞参与: A.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C. 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D. 淋巴细胞和NK细胞 E. 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 CTL细胞活化所需的双信号之一是: A. TCR与pMHCⅠ复合物结合 B. TCR与pMHCⅡ复合物结合 C. TCR与pMHCⅢ复合物结合 D. CD40和CD40L分子结合 E. 与游离抗原肽结合 7.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 A. Th1和Th2细胞 B. Th1和Th0细胞 C. Th1和CTL细胞 D. Th2和CTL细胞 E. Th2和Th0细胞 8. 关于T细胞活化正确的描述是: A. APC提呈pMHC给T细胞是活化第一信号 B. CTLA-4与B7的结合是促进T细胞活化重要的第二信号 C. TCR传递信号不需要CD3/CD28的辅助 D. 细胞因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没有作用 E. 以上均不正确 9. 以下哪项不是T细胞活化的表现: A.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B. 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C. 表达CD40L D. 表达CD3分子 E. 表达FasL 10.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特异性识别APC向其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B. 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 C.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D.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1. 与特异性抗原相遇前的成熟T细胞称为: A. 初始T细胞 B. 效应性T细胞 C. 细胞毒性T细胞 D. 记忆性T细胞 E. 前T细胞

免疫学重点知识汇总

1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15.淋巴细胞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17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18.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或抗原决定基(antigeni c determinant)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19.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24.TCR、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抗原(idiotype, Id)。27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3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mediated-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3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K?hler和Milstein将抗原特异性B细胞与恶性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系即杂交瘤(hybridoma),既有骨髓瘤细胞大量扩增和永生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 细胞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经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是为单克隆抗体。其优点是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44细胞因子(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功能。53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54.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位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55.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5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内,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64.MHC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HLA基因是迄今为止人体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统。65.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66.HLA单体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67.锚定残基: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HLA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73.等位基因排斥: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只有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链基因的表达。λ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κ轻链基因之间的排斥,λ轻链和κ5.同种型排斥:种型排斥是指74.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受抗原刺激活化增殖过程中,每次细胞分裂,BCR可变区基因大约每1000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导致BCR的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的多样性。78阳性选择:在胸腺深皮质层,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 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细胞,而不能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发生有效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T细胞获得了自身MHC限制性。79.阴性选择: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识别,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发生凋亡而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不能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强的应答,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阴性选择,T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80.T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TCR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CD3组成。87.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专职性APC包括DC、巨噬细胞和B细胞三种。90.抗原处理: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或摄取入胞内的外源性抗原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 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处理。91.抗原提呈: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统称为抗原提呈。104.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发挥清除和破坏抗原物质(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等)的效应。106.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MH C分子,称为MHC限制性。例如,巨噬细胞与Th细胞之间受MHCⅡ类分子限制,靶细胞与Tc之间受MH CI类分子限制。107体液免疫: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111 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生发中心母细胞的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在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大约每1000 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一般体细胞自发突变的频率是1/107~1/1010。此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基因重排导致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BCR和抗体的多样性。109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免疫应答的进行,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时,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优先结合抗原,发生克隆扩增,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113同种型转换:B淋巴细胞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下,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转变到另一种类型,进而导致Ig 类型的改变,称为Ig同种型转换,也叫做类别转换,如从IgM到IgG的转变。177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178模式识别受体(PRR):是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和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血液中还存在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sPRR),主要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等急性期蛋白。12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126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127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133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育完善形成的一系列反馈性上调和下调免疫系统功能,将免疫应答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