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六章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20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第六章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20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第六章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20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

第六章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

第五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一、选择题

1.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 )

A.牛顿B.达尔文

C.爱因斯坦D.伽利略

【解析】牛顿、达尔文、伽利略的成就都对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起到打击作用,但爱因斯坦的成就与此无关。

【答案】 C

2.20世纪初,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是( )

A.牛顿力学B.经典物理学

C.相对论D.电磁学

【解析】从20世纪初的时间要求和“物理学”的内容要求分析,只有C项符合。

【答案】 C

3.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这个“世纪人物”应是( ) A.牛顿B.达尔文

C.爱迪生D.爱因斯坦

【解析】由题干可知符合“世纪人物”之意的是爱因斯坦。

【答案】 D

4.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作用和意义不包括( )

A.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

B.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C.推动了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蓬勃开展

D.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解析】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A、B、C项都是相对论创立的意义,D项是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研究的作用。

【答案】 D

5.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下列哪些技术成就不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

A.原子能发电站B.氢弹

C.原子弹D.地震的预测

【解析】原子能发电站、原子弹、氢弹都利用了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但地震的预测并未利用该理论。

【答案】 D

6.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

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D.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解析】题干中,爱因斯坦强调品德比才能重要,符合题意的是D项。

【答案】 D

7.爱因斯坦生前留下遗言:“不许把我的房子变成博物馆。”这说明爱因斯坦( ) A.崇拜偶像

B.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偶像来崇拜

C.看重荣誉

D.死后要哀荣

【解析】爱因斯坦的遗言说明了他淡泊名利,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偶像来崇拜。

【答案】 B

8.某科学家逝世后,媒体这样评价:“在我们这一时代物理学史中,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这位科学家是( )

A.达尔文B.爱迪生

C.普朗克D.爱因斯坦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出两个关键信息:这位科学家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物理学贡献甚至比牛顿更伟大。由此判断,这位科学家只能是爱因斯坦。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爱因斯坦材料二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深邃,普通人难以理解。可是,这样一位科学精英和思想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爱因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创造的概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理论非常深奥”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1952年11月8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提名爱因斯坦为总统候选人。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被提名为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原因。

【解析】第(1)问,“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是指经典力学;爱因斯坦“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是指相对论、光子理论。牛顿的理论属于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理论属于现代物理学。第(2)问,由材料信息“作为科学家”“作为思想家”“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光子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是犹太人中的杰出人物。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3)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成因。

(4)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解析】第(1)问的回答需要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概括”这一要求,不要太复杂。回答第(3)问的关键是准确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应从两位伟人的高尚人格即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入手。

【答案】(1)创立了相对论,发展了量子论(或提出光电效应),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2)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成因:20世纪30年代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4)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The World As I See It - Albert Einstein - How strange is the lot of us mortals! Each of us is here for a brief sojourn; for what purpose be knows not, though he sometimes thinks he senses it. But without deeper reflection one knows from daily life that one exists for other people-first of all for those upon whose smiles and well-being our own happiness is wholly dependent, and then for the many, unknown to us, to whose destinies we are bound by the ties of sympathy. A hundred times every day I remind myself that my inner and outer life are based on the labors of other men,living and dead, and that I must exert myself in order to give in the same measure as I have received and am still receiving. I am strongly drawn to a frugal life and am often oppressively aware that I am engrossing an undue amount of the labor of my fellow-men. I regard class distinctions as unjustified and, in the last resort, based on force. I also believe that a simple and unassuming life is good for everybody,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I do not at all believe in human freedom in the philosophical sense. Everybody acts not only under external compulsion but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inner necessity. Schopenhauer‘s saying, "A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but not want what he wants," has been a very real inspiration to me since my youth; it has been a continual consolation in the face of life‘s hardships, my own and others‘, and an unfailing well-spring of tolerance. This realization mercifully mitigates the easily paralyzi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prevents us from taking ourselves and other people all too seriously; it is conducive to a view of life which, in particular, gives humor its due. To inquire after the meaning or object of one‘s own existence or that of all creatures has always seemed to me absurd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And yet everybody has certain ideals which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his endeavors and his judgments. In this sense I have never looked upon ease and happiness as ends in themselves-this ethical basis I call the ideal of a pigsty. The ideals which have lighted my way, and time after time have given me new courage to face life cheerfully, have been Kindness, Beauty, and Truth. Without the sense of kinship with men of like mind, without the occupation with the objective world,the eternally unattainable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scientific endeavors, life would have seemed

高中历史第6章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第4节“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学案北师大版选修4

第四节“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新课导入 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 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 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 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 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逝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在此长眠的第一个科学家。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牛顿?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包括四个框目的内容:从笨学生到大科学家;创建经典力学体系;数学、光学和天文学家的成就;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将其整合成三块:从笨学生到大科学家;牛顿的伟大成就;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即将教材的第二目和第三目整合成一个板块来进行讲解。 关于第一目“从笨学生到大科学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然后教师点拨关键点:(1)出生——小学——中学——大学时代。(2)家乡避疫——教授——大科学家。教师还应该点拨,牛顿的巨大成功,与巴鲁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引导密不可分,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牛顿自己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的结果。正如牛顿所说:我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了一些美丽的贝壳,是因为自己站在了前人的肩上,看得远了一些。 关于“牛顿的伟大成就”,包括教材第二目和第三目的内容。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制作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自主填写: 项目主要成就历史意义 物理学 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运动三定律 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数学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光学太阳光的合成性;物质的颜色之谜;《光学》 天文学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天体力学的创立者

爱因斯坦的故事30则完整版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1): 诙谐相对论 一次,一群青年学生包围了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爱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 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这些青年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喏,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故事(2): 迷路 一天,斯顿高级研究所主任办公室的电话骤然响了起来,女秘书拿起话筒,听到电话里的声音:你能否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秘书回答,她不能奉告,因为要尊重爱因斯坦博士的意愿,他不愿自我的住处受到打扰。这时电话里的声音降低到近乎耳语般地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我正要回家,但是找不到家了。原先,爱因斯坦参加科学讨论会回来,路上一心思考着讨论的问题,不知不觉地迷了路(刚到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的故事(3): 职业模特儿 一头乱蓬蓬的白发,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一撮横七竖八翘起的胡子,一双浅棕色陷入深思的眼睛这是艺术家为我们留下的爱因斯坦的形象。 爱因斯坦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从来不忍心拒绝摄影师、画家、雕塑家的请求。然而,要应付络绎不绝的艺术家,摆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姿态实在花费了他的很多时光。 有一次,一位萍水相逢的客人问及他的职业时,他毫不思考地回答道:职业模特儿! 爱因斯坦的故事(4): 国籍的归属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有一次在巴黎大学演讲说:如果我的相对论证实了,德国会宣布我是个德国人,法国会称我是世界公民。但是,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法国会强调我是个德国人,而德国会说我是个犹太人。(韩国人说:别争了,爱因斯坦祖籍韩国) 爱因斯坦的故事(5): 谈笑对批判 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爱因斯坦闻讯后,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就足够了。 爱因斯坦的故事(6): 记忆也过人 爱因斯坦在美国演讲,有人问: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你如何记下许多东西? 爱因斯坦简单答道: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我务必查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着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故事(7): 宴会的故事 爱因斯坦出席了一次为他举办的正式宴会,男宾都打领带,女宾都穿裸肩的礼服。 他的太太因感冒未曾参加,见爱因斯坦回家,就急忙询问宴会的情形。 于是,爱因斯坦告诉她,今晚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出席。 太太打断他的话,问:不要管那些,你告诉我太太们穿的什么衣服? 我可真的不明白,爱因斯坦认真地回答,从桌子以上的部分看,她们没有穿什么东西。而在桌子以下的那部分,我可不敢偷看。 爱因斯坦的故事(8):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我的世界观 "How strange is the lot of us mortals! Each of us is here for a brief sojourn; for what purpose he knows not, though hesometimes thinks he senses it. But without deeper reflection one knows from daily life that one exists for other people -- first of all for those upon whose smiles and well-being our own happiness is wholly dependent, and then for the many, unknown to us, to whose destinies we are bound by the ties of sympathy. A hundred times every day I remind myself that my inner and outer life are based on the labors of other men, living and dead, and that I must exert myself in order to give in the same measure as I have received and am still receiving... "I have never looked upon ease and happiness as ends in themselves -- this critical basis I call the ideal of a pigsty. The ideals that have lighted my way, and time after time have given me new courage to face life cheerfully, have been Kindness, Beauty, and Truth. Without the sense of kinship with men of like mind, without the occupation with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eternally unattainable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scientific endeavors, life would have seemed empty to me. The trite objects of human efforts -- possessions, outward success, luxury -- have always seemed to me contemptible.

古今中外名人例子(精选)

古今中外名人例子(精选)

古今中外名人例子 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朝人,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让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向父亲那样为病人治病。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很多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于是下定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2、身残志坚张海迪 张海迪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张海迪身残志坚,抱着“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坚定信念,忍着常人难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由来: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在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三百周年之际,该银行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 诺贝尔奖奖章 那么在了解一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那么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呢? 在20世纪700人(次)的诺贝尔奖颁奖历史当中,恐怕爱因斯坦获奖时引起的麻烦最多,而获奖原因更是奇怪得独此一家。很早就不断有人提名他为侯选人,但由于种种几乎无法置信的理由却一直没有成功。1922年,他才终于获得了补发的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09年10月,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首先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以后他又于1912年、1913年再度提名爱因斯坦。那时反对相对论的势力很强,评奖委员会没有把奖给爱因斯坦情有可原。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时,写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少有机会为一件具有类似意义的工作而颁奖。” 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来看,普林斯海姆的话非常准确。但令人遗憾和惊讶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却千真万确地没有因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相对论而颁奖给爱因斯坦。恐怕无论怎么说,这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极大缺憾。 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J. J.汤姆逊(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郑重宣称:“(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牛顿时代以来最重要的进展,是人类思想上最高的成就之一。”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5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目标导航] 1.了解爱因斯坦早年的成长历程,分析其在科学方面能够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2.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内容,分析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之间的关系。 3.概括爱因斯坦为争取和平而进行的重要活动,认识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提出狭义相对论 1.成长历程 (1)出身:1879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的一个犹太血统家庭。 (2)童年:善于思考,对自然界的现象总爱寻根问底。 (3)中学:被赶出校门,坚持自学。 (4)大学: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主修数学和物理。迷上了物理学,为以后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2.提出狭义相对论 (1)提出:1905年6月,发表了《论物体的电动力学》,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2)内容: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3)意义: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 1.广义相对论 (1)标志:1916年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内容 ①等效原理,即在一个加速运动的系统里,物体会自动改变运动状态,而改变这种运动状态的力,就是惯性力。 ②广义相对性,即在加速运动系统里的惯性力,可以运用到时空中的各种物体运动上。 (3)意义: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广义相对论的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蓬勃开展起来。 2.推动量子力学发展 (1)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2)1921年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3.其他成就

爱因斯坦科研成功的启示

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物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主要成就: 提出相对论及质能方程 解释光电效应 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 代表作品:《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基础》 成功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就是正确的方法,Y是努力工作,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一样有用。” 爱因斯坦的成功历程及启示 ——朱昌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伟人,复杂表象背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是什么呢?同是科学家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发现狭义、广义相对论? 一、最好的老师——兴趣 有一次,小爱因斯坦生病躺在床上,寂寞又痛苦。为了较少他对病痛的注意力,父亲拿来了一枚指南针递给了他。爱因斯坦好奇地把玩着它,他发现,无论将指南针怎样转动,向左或者向右,甚至将它立起来,它的那枚红色指针总是倔强地指向北方。他相信,一定有什么无形的力量拉着那枚指针,可它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惑着童年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写道:“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经过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这使得爱因斯坦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爱因斯坦通信选》 面对指南针,或许我们小时候也曾经发出过类似的惊叹,为什么我们没有去探求背后的原因呢。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里不怎么提倡发问,假如老师或父母回答不上来的话,他们会感觉脸上无光,再者课堂上孩子的榜样是成绩高的,不是爱提问题的孩子,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解决,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也同样用成绩来评价下一代,何时能停止?从我们开始吧,从培养我们自己的兴趣开始吧,给孩子树立榜样。 当我们学习知识时,有多少是出自考试压力或工作压力,又有多少出自是好奇心的驱使。投身到自己喜爱的事物中,我们才能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燃烧激情”埋头研究感兴趣的问题,不必担心努力会毫无结果。爱因斯坦回忆他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物理时,总是说“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的”,他“聚精会神”地阅读,他“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他“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他“以极大的热忱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是时候唤醒心中沉睡的巨人的兴趣了。 二、自我教育与自学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通过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实践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从长远观点看,任何成功的学校教育,正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我教育,在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首先,对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

牛顿、爱因斯坦与玻尔间的对话

牛顿、爱因斯坦与玻尔间的对话 刘源俊 (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台湾台北 11102) (收稿日期:2008-06-06) 摘 要 本文尝试模仿伽里略对话录的形式,让牛顿、爱因斯坦与玻尔三位物理史上的巨人超越时空进行对话,藉以澄清物理的基础哲学.对话的主要内容环绕相对论、以太说、量子论等. 关键词 理;时空;绝对与相对;以太;二象性;哥本哈根诠释;物理实在 对话人 牛顿(Isaac Newton,英1642 1727) 爱因斯坦(A lbert Einstein,德1879 美1955) 玻尔(Niels Bo hr,丹麦1885 1962) 时间:2005年12月1日 地点:地球 开场白 玻:今年欣逢纪念爱因斯坦发表5篇重要物理论文100周年,国际物理学界定为 世界物理年 (Wor ld Year of Phy sics2005),获得热烈反应.特邀两位物理史上的巨人,一同公开讨论物理的基础(fo undations o f physics). 爱:至感荣幸! 牛:1987年那年适逢本人发表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00周年,英国特出邮票纪念,剑桥大学由H aw king教授主办一纪念研讨会. 玻:诗人Pope有言: 天生牛顿,于是长夜得明. ( God said,Let New ton be!A nd all w as lig ht. )请牛顿先开始.因听众学力尚有不足,说理、用语请尽量浅显. 说 理 牛:天道宁简不浮赘(Natur e is pleased w ith simplicity,and affects not the pom p of superfluo us causes.);同果宜归于同因( to the same natural effects w e must,as far as possible, assig n the same causes.);经验推得普适德(T he qualities of bodies, w hich are fo und to belong to all bodies w ithin the reach of our ex periments, ar e to be esteem ed the univ ersal qualities of all bo dies w hatso ev er.);知归纳则近道矣(In ex perimental philoso phy w e are to loo k upo n pro positions inferred by g eneral induction fr om phenom ena as accurately or very nearly true, ) .以上简述本人的物理哲学. 时间是绝对的(A bsolute,tr ue,and mathematical time,of itself,and fr om its ow n natur e,flow s equably w ithout r elation to anything ex ternal.),空间也是绝对的(Absolute space,in its o wn nature,without relation to anything ex ternal,remains alw ays similar and im mov able.),运动则有绝对运动(absolute motion)与相对运动(relative m otio n)之别. 爱:你说绝对时间与绝对空间,是假说么? 牛:我不做假说的(I frame no hypotheses, and hypotheses,w hether metaphysical or physical,w hether of occult qualities or mechanical have no place in ex perimental philosophy.).我的陈述都由经验得来,这就是所谓归纳法.至于时间与空间的性质,其实不必多费唇舌,大家都很明白(I do no t define tim e,space, place and mo tion,as being w ell know n to all.). 作者简介 刘源俊,教授,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E-mail:ytliu@tmu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9027619.html,.tw.

读《我的世界观》读后感

读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有感 在周末的夜晚仰望星空是一种享受。 耳机中循环播放的轻音乐,秋冬交会的季节里亚热带所特有的微寒的季风,还有眼前的让人无法看透的夜幕,让我忘记了我本应该烦恼的烦恼。如此渺小的我,仰望难觅边际的银河宇宙,陶醉于星云尘粒在亿万年前散发出的光辉,时间和空间落差让我有了这样的疑惑:我的存在对于这个由四条维度编织而成的世界有怎样的意义?如果我变得不复存在,这个精彩的世界将是分崩离析,抑或是对此毫无察觉?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写道:“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站在这位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假以他智慧俯瞰世界。爱因斯坦先生看透了物质世界的分子、原子、离子的坚硬外表,看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内在关联。爱因斯坦认为,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与整个世界有重要而且必然的关联,“人都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做的每一件事都对整个世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即如“蝴蝶效应”,而这样的“影响”便人存在的形式,如果人的存在与这个世界毫无纠葛,那么他的存在便是无意义的。物质世界是一台无限巨大而又极其精密的机器,而我认为驱动这台神奇的机器的动力就是人、物之间的内在的永恒的内在关联。也正因此,爱因斯坦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其一生来达到对世界的索取与给予的平衡以维护世界的一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平衡,反对过多的索取以及暴力的阶级划分。他崇尚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质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平和,这不仅是基于爱因斯坦极高的道德水平,更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本质的智慧。 正是在这样的世界观之下,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不会有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人的思维是自由的,但人由思维引导的行为却被物质世界制约着。而这样的一种观念也在他遭遇失意或磨难时给予安慰和豁达的心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与此同时,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完全反对上述观点的另一个极端。他认为人

科学家有趣的小故事

科学家有趣的小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小爱因斯坦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从不做违心的或骗人的事。为此,他受到同学们的讥笑,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诚实的约翰”。普通孩子喜欢玩带有竞争性的游戏,可是他却不喜欢参加。孩子喜欢打仗的游戏,喜欢看士兵操练,但是他却从小到大不喜欢任何和军事有关的东西。他是一个不想看到人类互相残杀的和平主义者。 爱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围有花园,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地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里,用手抚摩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他很小就喜欢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一次,在依萨尔河岸野餐时,一位亲戚说,小爱因斯坦很严肃,当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乐时,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母亲玻琳深情的为自己的孩子辩护:“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那位亲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亲的心情。教授!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聪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这个荣誉的称号,这个连话都说不好的笨孩子能成为一个教授吗?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不断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一般功课属平常,唯有数学成绩远在全班同学之上。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是那么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而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 有一天爱因斯坦跑来问叔叔:“什么是代数”?叔叔就这样解释:“在算术中有很多问题不容易解决,要算又很难。而代数是一门'快乐'的数学,能很容易的帮人们解答困难的计算。我们把我们不知道的数叫着X,然后来捕捉它。你把它当作已知道的东西,建立一些关系,最后你就可以容易地得到它了。”然后叔叔给了他一本有代数问题的小册子,爱因斯坦很快就学会了解决里面的问题。 有一次雅各布叔叔给他讲了几何中一个很美丽的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任何直角三角形的长边平方一定等于两短边平方的和。叔叔没有告诉他这个定理的证明,但是爱因斯坦在画了许多直角三角形后发现这关系一直成立,感到非常的惊奇。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

爱因斯坦因果论与波尔互补论

波尔互补论微胜爱氏因果论 李富明 年级:2009级;专业:自动化专业;班级:4班;学号:2220092963; 摘要:量子力学建立以后,对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和哲学意义,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许多著名人物都卷入了这场争论。在这其中,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 爱因斯坦对微观现象和宏观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注意不够,把经典理论中他认为是最基本的东西绝对化,而玻尔把量子力学的表述形式及其几率诠释看成最后的和不可改变的东西。两人都有偏颇之处。总的来说,玻尔的态度和作法似乎更有说服力些。 关键词:爱因斯坦、波尔、因果论、互补论、量子力学论战 引言: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索尔维会议(量子力学论战)。 量子力学产生以来,正确性以被大量实验验证。然而,量子力学存在一个重大问题没有解决:量子力学是否是完备的,波函数是否精确描写了单个体系的状态。 量子力学建立以后,对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和哲学意义,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卷入了这场争论。争论之深刻、广泛,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在这其中,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 (一)、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互补原理的诠释 1921年玻尔在丹麦哥本哈根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1965年改名为玻尔研究所)。并很快成为当时国际上公认的物理研究中心。逐渐形成了以玻尔为核心、以哥本哈根的名字命名的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代表人物有玻尔、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玻尔的“互补原理”成了哥本哈根学派诠释量子力学的两大主要支柱之一。1927年后,逐渐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因此被人们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互补原理:海森堡认为,测不准关系的存在,表明了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这些经典概念在微观领域的适用界限;玻尔则认为这一原理并不表明粒子语言和波动语言的不适用性,只是表明同时应用它们既是不可能的,但又必须同等应用它们才能对物理现象提供完备的描述。也就是说,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相性,正是用经典语言描述微观客体的结果,但经典理论中波和粒子这两种图象却不能同时存在,它们是相互排斥的,并且,无论是那一种图象都不能向我们提供微观客体的完整描述;只有把这两种图象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提供微观客体的完整描述。这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这种互补概念适用与整个物理学,甚至成为一种哲学原理。 (二)、爱因斯坦的观点 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另一部分物理学家,如薛定谔、德布罗意等对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因果性还是几率波?早在1920年1月27日,爱因斯坦针对泡利反对连续区理论的观点表示了他自己对“完全的因果性”的信念。1924年4月爱因斯坦给玻恩夫妇的信中,他针对玻尔关于辐射的波动在本质上是几率波的假设而评论说:“玻尔关于辐射的意见是很有趣的。但是,我决不愿意被迫放弃严格的因果性,将对它进行更强有力的保卫。我觉得完全不能容忍这样的想法,即认为电子受到辐射的照射,不仅它的跳跃时刻,而且它的方向都由它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我的世界观 (一九三○年) 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沉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Schopenhauer)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是对我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只要我们全面考查一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就马上看到,几乎我们全部的行动和愿望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我们的全部自然生活很像群居的动物。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要是没有语言,我们的智力就会真的贫乏得同高等动物的智力不相上下;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我们胜过野兽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离群独居,那末他的思想和感情中所保留的原始性和兽性就会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我们就根据他在这方面的态度,说他是好的还是坏的。初看起来,好像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完全是以他的社会品质为根据的。 但是这样的一种态度还是会有错误的。显而易见,我们从社会接受到的一切物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有价值的成就,都是过去无数世代中许多有创造才能的个人所取得的。有人发明了用火,有人发明了栽培食用植物,并且有人发明了蒸汽机。 只有个人才能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不仅如此,甚至还能建立起那些为公共生活所遵守的新的道德标准。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正像要是没有供给养料的社会土壤,人的个性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一样。 因此,社会的健康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的社会结合。有人这样正确地说过:希腊—欧洲—美洲文化,尤其是它在那个结束中世纪欧洲停滞状态的意大利复兴时的百花盛开,其真正的基础就在于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比较独立。

高中历史第六章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20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版

第六章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 第五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一、选择题 1.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 ) A.牛顿B.达尔文 C.爱因斯坦D.伽利略 【解析】牛顿、达尔文、伽利略的成就都对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起到打击作用,但爱因斯坦的成就与此无关。 【答案】 C 2.20世纪初,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是( ) A.牛顿力学B.经典物理学 C.相对论D.电磁学 【解析】从20世纪初的时间要求和“物理学”的内容要求分析,只有C项符合。 【答案】 C 3.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这个“世纪人物”应是( ) A.牛顿B.达尔文 C.爱迪生D.爱因斯坦 【解析】由题干可知符合“世纪人物”之意的是爱因斯坦。 【答案】 D

4.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作用和意义不包括( ) A.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 B.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C.推动了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蓬勃开展 D.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解析】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A、B、C项都是相对论创立的意义,D项是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研究的作用。 【答案】 D 5.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下列哪些技术成就不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 A.原子能发电站B.氢弹 C.原子弹D.地震的预测 【解析】原子能发电站、原子弹、氢弹都利用了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但地震的预测并未利用该理论。 【答案】 D 6.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 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D.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解析】题干中,爱因斯坦强调品德比才能重要,符合题意的是D项。 【答案】 D 7.爱因斯坦生前留下遗言:“不许把我的房子变成博物馆。”这说明爱因斯坦( ) A.崇拜偶像 B.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偶像来崇拜 C.看重荣誉 D.死后要哀荣 【解析】爱因斯坦的遗言说明了他淡泊名利,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偶像来崇拜。 【答案】 B 8.某科学家逝世后,媒体这样评价:“在我们这一时代物理学史中,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这位科学家是( )

科学家的故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小爱因斯坦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从不做违心的或骗人的事。为此,他受到同学们的讥笑,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诚实的约翰”。普通孩子喜欢玩带有竞争性的游戏,可是他却不喜欢参加。孩子喜欢打仗的游戏,喜欢看士兵操练,但是他却从小到大不喜欢任何和军事有关的东西。他是一个不想看到人类互相残杀的和平主义者。 爱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围有花园,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地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里,用手抚摩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他很小就喜欢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一次,在依萨尔河岸野餐时,一位亲戚说,小爱因斯坦很严肃,当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乐时,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母亲玻琳深情的为自己的孩子辩护:“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那位亲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亲的心情。教授!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聪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这个荣誉的称号,这个连话都说不好的笨孩子能成为一个教授吗?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不断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一般功课属平常,唯有数学成绩远在全班同学之上。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是那么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而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