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的文体常识及创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体会本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名士。这些名士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刘伶,饮酒行乐,增加生命的密度;比如陶渊明,超脱生死,顺应自然;再比如何晏,求仙问药,增加生命的长度。然而,更有曹操这样的建功立业,增加生命质量的人。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800年前,来走近曹操,走近他的《短歌行》。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体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四)、诵读感知

1、预习,个别读

2、正音

3、听范读,体会情感

听完整首诗的朗读,你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

4、齐读

(五)、品读鉴赏

1情感:、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品味

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确:①以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人生短暂、年华易失的感慨。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确:运用典故,青矜、君的意象,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越陌度阡”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师: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明确:①以意象“乌鹊”暗喻人才南流②后四句运用典故、山、海、周公的意象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对贤才的重视。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师: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实现统一大业,统一的愿望得偿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由此观之,作者还忧什么?明确:功业未就。

师:要忧至何时?明确:忧到得到贤才,一统天下,才能解忧。

2.小结:

这首诗通篇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虽然功业未就是根本,但是他最忧求贤不得。所以这首诗通篇他都是一个目的,在招纳贤士,为完成自己的大业做准备。我们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中,遇到坎坷的时候,都能够勇往直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请同学们齐声将这首诗诵读一遍。

七、课堂总结:

师:我们来小结一下,如何能读懂一首诗呢?

(1)、联背景:知人论世。

(2)、找诗眼:抓住理解的切入点。

(3)、品意象:把握情感的依托和关键词。

(4)、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八、拓展延伸: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通过怎样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叙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