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名词解释

人道主义名词解释

人道主义是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关注和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类福祉和幸福,关注并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促进社会公正与平等的一种理念和行动。

首先,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道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社会地位或其他背景。每个人都有固有的尊严和价值,应该被视为自由而平等的个体。人道主义追求人们有权享受基本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

其次,人道主义致力于追求人类的福祉和幸福。人道主义关注人们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人道主义追求人们的健康、教育、住所、安全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

第三,人道主义关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受到战争、冲突、自然灾害、贫困、疾病等影响的人们。人道主义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心和支持,在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支援。人道主义努力减轻人们的痛苦和苦难,提供紧急救助、食品、医疗、庇护所等基本服务,帮助他们恢复生活并重建自己的未来。

最后,人道主义追求社会公正与平等。人道主义坚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人道主义强调社会公正和公平,努力消除贫困、不平等和不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总之,人道主义是一种基于人的尊严和价值观,关注人的福祉和幸福,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促进社会公正与平等的理念和行动。人道主义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加人文和富有同情心的世界,使人们能够获得尊重、幸福和尊严的生活。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1教育机智: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三章资格和任用等条款的规定,在国有企业中从事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教师,其法定身份是教师。 3教师的角色功能:从职业上看,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就把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叫做教师的角色功能。 4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5人道主义即人性的、人道的、文明的意思。 6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规范之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也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人道主义。 7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它调整教育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和规范。 8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9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也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 10职业纪律是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1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12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它是从事职业工作的重要条件。是职业工作着实现工作理想、追求高尚职业道德的具体行动内容。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应。13职业作风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14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它调整教育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和规范。 15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 16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准则。 17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是指教师躬行自明、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时时事事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 18严谨治学一是指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学生;二是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19热爱学生指教师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20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是教师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最根本准则,是教师协调行业内人与人之间及其与社会和其他行业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 则,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育工作者行为的基本道德 标准 21古代的“伦”主要是指人际关系。 22伦理指道德的客观法则具有某种可以进行客观讨 论的规律性。教师的职业伦理还带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23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信仰关系、文化关 系和到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 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24师幼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通过各种交 往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含三方面内容 ①师幼关系体现在教育活动之中,反映教师与幼儿之 间的伦理关系②师幼关系是通过多种交往形式而形成 的,具有互动性③师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25交往是人们在一定态度的支持下,为了彼此传递 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 符号而实现相互沟通的过程。具有信息传递、组织协 同、个体保健和相互认知等功能。 26教育交往是交往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是 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在一定教育观的支配下,为了 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满足个体的归属感需要,运用教 育影响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情感互换的过程。 27教师幸福,也称教育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 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 态。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会构成教师的幸福感 28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 则,公正必须具备的特征有:对等性、互换性、最 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29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 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30道德义务是指能够对它作善与作恶的判断义务。 31非道德义务则是指那些并不具有道德意义的义务 32良心: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 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 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 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33教师良心就是教师的职业良心,指的是教师在教 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 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 任感,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 34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 好、倾向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 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 35教师人格是指教师用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 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 行为倾向性。 36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在考察问题时,遵循严格的逻辑 顺序,在推论中有充足的逻辑依据,在提出问题时明 确而不含糊,思考问题时,符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要 求的确定性、无矛盾性、先后一贯性和论证的根据性 37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把 已有的各种知识、信息、借助想象和联想,通过科学 的思维方法,进行更新组合和综合,从而形成新知识、 新信息的思维活动。 38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 体验。 39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行动中 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40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 的速度和均衡的程度。 41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 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42修养,出自《孟子》的“修身、养性”。词义上理 解,:修就是整治提高的意思,养就是涵养、熏陶。 修养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规范和要求,具有自主、 自觉、内省等特征。包含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 德修养、知识修养、艺术修养、技能修养等内容。 43道德修养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形成优 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它是指人们在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方面,按 照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所进行的自我改造、 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等活动及 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道德水平。 44专业知识指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及其教学法的知识 45专业技能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 的能力。如较强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 力,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及与学生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46教师的影响力,指教师在与学生接触和交往中, 激励或改变他们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47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 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 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 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 本、最重要的,它决定、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 和生活理想。 48信念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 理论、学说和理想所产生的坚定不移的看法。可分为: 政治信念、科学信念、道德信念、生活信念。 49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 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 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 50心理素质修养是指人们在感知、思维、观念、情 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上的修养。 51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感 动、一种欣赏和评价。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 可缺少的一种思想情感方式。 52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是教师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是指教师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 业的需要,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自我改 造、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活 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平。 5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境界是指教师接受职业道德教 育、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水平。分为 应有境界和实有境界。 54教师意识,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身份,对教 师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作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 生中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 55慎独指的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 事的可能并且难以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自 己的道德观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 作任何坏事。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道德修养方法,它显 示的是一个人的真实灵魂和自我主宰精神。 56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 得行为准则的总和,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 57道德性,指的是幼儿教师的形象应符合道德规范, 应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概名词解释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目录 1.马克思主义: 2.世界观: 3.人生观: 4.共产主义人生观: 5.历史观: 6.社会历史观: 7.方法论: 8.哲学: 9.马克思主义哲学: 10.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1.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1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科学主义: 14.人本主义: 15.现代科技革命: 16.毛泽东思想: 17.邓小平理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目录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最高问题: 3.思想路线: 4.认识路线: 5.哲学的党性: 6.一元论: 7.二元论: 8.多元论: 9.信仰主义: 10.目的论: 11.本体论: 12.本原: 13.派生: 14.唯物主义: 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18.朴素唯物主义: 19.素朴唯物主义: 20.自发唯物主义: 21.素朴实在论: 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5.机械唯物主义: 26.旧唯物主义: 27.庸俗唯物主义: 28.直观唯物主义: 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30.实践唯物主义: 31.辩证唯物主义: 32.现代唯物主义: 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34.新唯物主义: 35.战斗唯物主义: 36.唯心主义: 37.原始唯心主义: 38.客观唯心主义: 39.主观唯心主义: 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41.唯我论: 42.彻底唯心主义: 43.绝对唯心主义: 44.唯意志论: 45.思辨哲学: 46.存在: 47.非存在: 48.自然界: 49.物质: 50.物质观: 51.物质不灭: 52.运动: 53.静止: 54.时间: 55.空间: 56.时空观: 5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8.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 59.系统: 60.结构: 61.组织: 62.要素: 63.实在:64.客观实在: 65.实在论: 66.唯实论: 67.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68.客观世界: 69.外部世界: 70.物: 71.实体 72.发展观: 73. 辩证法: 74.唯物辩证法: 75.客观辩证法: 76.主观辩证法: 77.朴素辩证法: 78.自发辩证法: 79.古代辩证法:80.唯心辩证法: 8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82.自然辩证法: 83.历史辩证法: 84.形而上学:85.庸俗进化论: 86.机械论: 87.循环论: 88.联系: 89.普遍联系: 90.本质联系: 91.非本质联系: 92.内部联系: 93.外部联系: 9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95.间接联系:96.关系: 97.相互依赖: 98.相互包含: 99.相互作用: 100.中介: 101.中间环节: 102.运动: 103.运动不灭: 104.自己运动: 105.物质运动基本形式: 106.社会运动: 107.思维运动: 108.静止的相对性的表现: 109.生成: 110.变化: 111.发展: 112.进化:113.过程: 114.规律: 115.规律的绝对性与特殊性: 116.规律性: 117.决定论: 118.非决定论: 119.宿命论: 120.机械决定论: 121.形而上学决定论: 122.独断论:123.一般规律: 124.普遍规律: 125.特殊规律: 126.对立统一规律: 127.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 128.一分为二: 129.合二而一: 130.一点论: 131.两点论:132.两重性: 133.两分法: 134.重点论: 135.片面性: 136.矛盾的普遍性: 137.矛盾的特殊性: 138.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39.基本矛盾: 140.根本矛盾:141.主要矛盾: 142.次要矛盾: 143.矛盾的主要方面: 144.主要的矛盾方面: 145.矛盾的次要方面: 146.次要的矛盾方面: 147.不同性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

中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七月二日至十九日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出席代表824人。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敬词周恩来和矛盾分别作报告。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个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及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不久,《文汇报》在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还有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 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4、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指的是一些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等率先突破了一般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1979年2月《人民文学》第二期发表茹志鹃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情感,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文革这场历史灾难有了明显的深入。以这篇作品为标志,中国文学领域在1979-1981年间形成一股反思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是对建国以来,一系列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左的思潮的揭示和描写。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是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对官僚作风的批判。对极左路线扭曲人性,及民族文化中隐含的阴暗文化心理和国民性进行批判。 5、先锋小说(名词解释)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等。 6、归来诗人: 1980年,艾青发表了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诗歌《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这一时期老诗人复出的现象,而且成为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出的作家也被称为归来诗人。 “归来诗人”构成有:a.50年代反右运动中右派诗人;b.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城市文学 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在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的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

医学伦理学作业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医学伦理学 二、填空: 1.医疗关系中的固有矛盾主要有、。 2.医学伦理学包括、、三个部分。 3.1976年,美国学者萨斯和荷伦提出医患服务的三种模式:、、。 4.医际关系有、、、、、。 三、单项选择: 1.对伦理学进行哲学论证。 (1)元伦理学(2)规范伦理学(3)医德学(4)医德经验 2.在医际关系中,类型最为理想。 (1)PP (2)AA (3)CC (4)PC 3.最重要、最基本的医德关系是。 (1)医患关系(2)医际关系(3)患际关系(4)医社关系 四、简答题: 当前研究医学伦理学的特殊意义是什么? 医德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医学人道主义 2.医德基本原则 3.最大善果原则 4.最小恶果原则 二、填空: 1.1941年5月,毛泽东在为中国医大题词中提出,的医德原则。1981年,第 一次全国医学伦理会议在上海召开,提出、、、的医德原则。 2.1998年6月26日,江泽民签发了《》,把人道主义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 轨道。 3.“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源于《》。 4.社会主义医德原则的三个基本特点是、、。 5.服务原则有两个基本推论:、。 6.秦汉之际的《》提出“医乃仁术”的思想,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 三、单项选择: 1. 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 (1)《内经》(2)《孝经》(3)荀子(4)希波克拉底 2.医学伦理的最佳选择是公正观。 (1)平均主义(2)等级主义(3)功利主义(4)人道主义 3.在几种可供选择的医疗方案都不可能获得理想效果的情况下,应坚持原则。

(1)最大善果(2)医学人道主义 (3)最小恶果(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奠定了医学伦理体系的基础。 (1)医学伦理原则(2)医德规范理论 (3)医德范畴理论(4)医德修养理论 5.世界医学会规定“一个医生必须对病人付出全部忠心和全部科学知识。”(1)《国际医德守则》(2)《护士伦理学国际法》 (3)《医道纲领》(4)《日内瓦协议法》 四、多项选择: 1.医德的基本原则是。 (1)医学人道主义原则(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 (3)公正公平原则(4)整体优化原则 (5)优化原则 2 是有关医德的文献。 (1)《日内瓦协议法》(2)《医道纲领》 (3)《夏威夷宣言》(4)《东京宣言》 (5)《悉尼宣言》 3.医学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1)贵人(2)尊生(3)爱人(4)贵神(5)爱神 4.优化原则的主要内涵是。 (1)服务对象第一(2)整体优化 (3)最大善果(4)公平待患 (5)最小恶果 5.自由主义平等观主张。 (1)机会平等(2)权利平等 (3)生命平等(4)终点平等 (5)起点平等 五、简答: 1.简述医学人道主义和一般人道主义的关系。 2.就医学伦理而言,平等有哪两个层次的内涵? 3.最小恶果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4.简述社会主义医德原则的基本特点。 六、论述:谈谈你对医德基本原则的理解。 医德基本范畴 一、名词解释: 1.良心 2.医德范畴 二、填空: 1.医德功利的基本要求是把与统一起来。2.医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是。

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方法论: 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3、实地研究: 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定性分析: 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 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5、定量分析: 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6、统计报表: 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 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7、社会: 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8、社会结构:

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9、社会风险: 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和影响。具体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10、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社会互动: 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12、社会流动: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13、社会团结: 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 的社会联系状态。 14、社会问题: 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 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15、社会变迁: 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6、xx的社会控制:

社会工作一些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5.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案主自决 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7.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看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看不见的内心运作都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内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9.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0.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作为服务对象,采用个别的方式,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协助案主进行心理调适与环境改善,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 11.人在情境中 人在情境中:是心理及社会学派的重要概念,“人”指个人内在心理体系,以人格发展和自我功能为主体;“情境”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强调个人行为同时由其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因素形成。 12.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协助和引导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和互助,以促使小组成员个人行为的改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并达到小组目标,促进社区和社会发展。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人的文学》 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1919年初又提出“平民文学”概念,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学衡》派 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马肃,吴宓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弊病不无中肯批评,但保守立场使他们看不清历史变革趋势,梅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吴《论新文化运动》,胡《评“尝试集”》,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鲁迅发表《估学衡》以揭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许多拥护者写文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 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刊物: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 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批判旧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都是留日学生。 刊物: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 文学主张: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分界。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 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 一、名词解释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二、简答题 1、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是什么?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第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2、职业道德的特点: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带有强烈的具体职业特征。第二,在形式方面,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第三,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第四,在功能和效果方面,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 三、单选题 1、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 2、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是一种(精神), 它又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 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 践精神)。 3、(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原则。 5、(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6、维护和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 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 本的内容)。 8、(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9、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0、(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11、(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1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 13、(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 14、职业道德的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 15、(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16、(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17、(平等)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18、(维护封建的宗教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四、判断题 1、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2、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非道德主义”(道德无用论)。 3、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4、在调节范围方面,职业道德主要是用来约束从 事职业的人员。(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2、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第一,提高竞争意识。第二,开拓创新观念。第三,增强平等观念。 2、如何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第一,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我们加强集体主义,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第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

医学人道主义名词解释

医学人道主义名词解释 医学人道主义是指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中心,在医学领域内提供帮助和服务的活动和理念。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健康状况,追求一种公正、平等和全面关注个体健康的医疗和救助体系。以下是医学人道主义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医疗援助(Healthcare Aid):医疗援助是在战乱、灾难或贫困 地区为受苦受难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的行动。医疗援助不仅仅是提供医疗设备和药物,还包括人员培训、组织协调和社区健康促进等方面。 2. 现场救护(Field Triage):现场救护是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对伤病员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类,决定其转运顺序和目的地的过程。通过适当的现场救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3. 医疗伦理(Medical Ethics):医疗伦理是医学人道主义的 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它包括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隐私保护、病人权益、合法性和正当性等方面的问题。 4. 患者的尊严和权益(Dignity and Rights of Patients):医学 人道主义强调患者的尊严和权益,每个患者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怀。这包括提供适当的医疗护理、保护隐私权和自主权、平等对待、确保知情同意、公平分配医疗资源等方面。 5. 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公共卫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重

要领域之一,关注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公共卫生包括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疾病监测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工作。 6. 人道主义救援(Humanitarian Aid):人道主义救援是在自 然灾害、战乱和人道危机等紧急情况下,提供援助和保护受难者的行动。医学人道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救援涉及医疗卫生组织、医疗队伍、营养援助和紧急医疗救援等方面。 7. 国际人道主义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国际人道主义法是旨在保护战争中受到冲突影响的人们的一套法律规范。在医学人道主义中,国际人道主义法保护医疗人员、设施和患者的权益,确保在武装冲突中提供医疗援助的安全和保护。 医学人道主义旨在减轻人们的苦难,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援助,促进公平和公正的全球卫生体系。它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提供灾难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援助。

人道主义危机名词解释

人道主义危机名词解释 人道主义危机,简称人道危机,又称人道灾难,是由武装冲突、自然灾害等导致人的基本权利受到威胁的状况。联合国负责协调和发起对发生人道主义危机地区的救援。 人道援助或救援是基于人道主义(例如出现人道危机时)而对受助者作出物资上或物流上的支援,主要目的是拯救生命,舒缓不幸状况,以及维护人类尊严。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根据联合国大会第46/182号决议案,协调应对危机或紧急状况的国际人道救援行动。 历史事件 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全球因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增加了近十倍,发展中国家占总数的90%。这表明贫穷、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导致破坏规模扩大的程度。1960年代到1980年代之间,全世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了三倍,1991年和1992年之间增加了40%,从约440亿美元上升至620亿美元。 冷战结束后,族裔、宗教和国内冲突大量爆发,导致大量人道主义危机产生。1994年卢旺达发生冲突和灭绝种族行为,其它地方,特别是非洲、西亚、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一些地区,不断出现紧急情势。2010年至2011年,非洲之角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引发全球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共有超过一千万人面临着饥荒的威胁,人道主义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

2012年1月,受自然灾害、粮价和油价上涨以及武装冲突的影响,地处西南亚的也门陷入一场全面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扩大对该国的援助,计划在2012年为350万也门民众提供口粮。2003年2月,达尔富尔地区由黑人居民组成的“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以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发动了反政府的武装斗争。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这一地区的战乱已造成1万多人死亡,近百万人流离失所,大批难民逃入邻国乍得避难。达尔富尔地区现有近200万人急需人道主义援助。即将到来的雨季将使那里的人道主义形势进一步恶化。世界卫生组织7月1日在日内瓦警告说,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在7、8两月可能将有数万人死于痢疾、疟疾和霍乱。

伦理学基础思考题

伦理学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道德: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思考题 1.从词源学的角度谈谈“道德”和“伦理”的含义,说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1)“伦理”和“道德”的联系: 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含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都是社会道德现象。在西方,道德与伦理是一个东西。“伦理”源于希腊语“ethos”,义为品性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道德”源于拉丁文“mores”,义亦为品性与风习。所以,道德与伦理在西方的词源涵义相同,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在的品性、品德,说到底,就是都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 (2)“伦理”和“道德”的区分: “伦理”则多指一种社会公共生活中外在的客观的理性规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习俗性等特征。伦理多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道德”指向个人生活中内在的主观的情性品格,具有主观性、情境性、个体性的特征。道德多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身体力行伦理规范而后有所得。 第一讲传统理论(一)、理论思想传统(二) 一、中西方伦理思想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征 1.从外在联系上看,伦理学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同时也是伦理学家) 2.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3.道德核心内容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4.在道德价值导向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5.在处世态度上,强调中庸、推己及人的处世态度。 (二)西方伦理思想的特征 1.在外在联系上,与宗教密不可分。 2.在形式上,注重单一的至善原则。 3.在内容上: (1)在群己关系上,主张个人主义。 (2)在行为原则上,倾向功利主义。 (3)在人性论上,自然主义占主流 注:这一时期的西方伦理思想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个人主义,相对于中国伦理思想可展开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道义论与功利主义;德性主义与自然主义 第二讲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为人成为到主体提供了自然条件。(2)劳动及其分工的出现,创造了社会关系。(3)劳动创造了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2、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世界近代史重要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但丁(1265—1321)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其不朽名作《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它运用寓言的体裁,采用梦幻的形式,通过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发出了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呐喊。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神曲》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基人。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3.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4.马丁&S226;路德(1483—1546)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生于矿业主家庭。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神学教授。1517年10月31日公布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后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其主要信条是: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的封建诸侯王公的支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着教会统治的根基。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S226;路德为异端。路德更名换姓,躲到萨克森选侯隐藏起来,期间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5.平等派 平等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了城乡富裕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的利益。英国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长老派掌握议会大权,推行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引起了小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在李尔本等领导下,平等派在士兵、平民、手工业者中开展工作。李尔本主张在政治上限制议会权利,保证人民享有主权;在社会经济上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取消垄断专利公司,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1647年,平等派士兵提出了“人民公约”。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峰。1649年,平等派为把革命推向深入,发动了反对克伦威尔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平等派运动最后失败。 6.罗伯斯比尔(1758—179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出身律师家庭。研习法律,曾任律师、法官。受

伦理学知识汇总

伦理学知识汇总 一、名词解释: 1、人权:所谓的人权,是人道主义概念的核心与基础,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而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2、他律性: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是指客观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对于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对于人们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所具有的制约作用。 3、自律性:道德规范的自律性指由道德实践活动的人们认同和内化后的客观的社会道德关系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人们行为的自觉指导。 4、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及价值趋向,是个人道德自觉地结晶,也是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在个人身上的综合体现,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P296) 5、道德意志:道德意志就是人们按照道德要求进行道德选择,付诸行动,并通过调节行为来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能力,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更是对于道德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P236)

6、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哲学意义的一般价值在道德领域的体现,通常是指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所具有的值得肯定和称颂的要素和功能效用,亦指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所具有的反映道德生活需要和期望的意义属性。 7、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具有道德善恶意义的活动,即对他人和社会有利或有害,并具有道德自主选择性的行为。 8、善恶:善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行为、品质、人格以及个人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最一般概念,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发生的复杂道德关系的反映,是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最一般依据。 9、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就是指道德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10、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就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最基本的、恒常适用的、最具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是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评价的最后标准。 二、填空题 1、道德评价的手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 2、伦理思想传统的形成,源于人类的远古文明和原始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