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抽动障碍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和伴随的心理行为症状三个方面,少数患儿出现感觉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可分为简单性抽动和复杂性抽动。①简单性抽动:在头面部常表现为点头、摇头、皱眉、眨眼、挤眼、翻眼、嗅鼻、张口、噘嘴等,在肩、四肢与躯干部则表现为伸颈、耸肩、甩手、踢腿、躯干部扭转、膈肌抽动等。②复杂性抽动:表现为缓慢的、似有目的的行为动作,如强迫行为、模仿行为、猥亵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常出现在运动性抽动后数月或1年后,表现咽喉部不自主地发出异常声音,如清喉声、哼声、咳嗽声、动物吼叫声等简单发声抽动,约30%的患儿出现控制不住的秽语或重复语言,即复杂发声抽动。

心理行为症状: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困难、个性改变和情绪障碍,并可出现猥亵行为、自伤或社会适应困难。

少部分患儿还可出现感觉性抽动障碍,即自觉躯体局部有不适感。

诊断及分类

根据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病程分类: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DSM)-Ⅳ分类法将抽动障碍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短暂性抽动症,第二类为慢性抽动症,第三类为Tourette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TS),第四类为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与此同时,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0也对抽动障碍进行分类,其分类法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DSM)-Ⅳ的分类相似,但此两种分类法随着对抽动障碍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有学者提出将抽动障碍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发声和多种联合运动障碍(即抽动-秽语综合征)、感觉性抽动障碍和未定型抽动障碍五类。目前最常见的是短暂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征。

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习惯性痉挛或抽动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抽动类型。发病以男童为多,起病年龄多见于4~7岁。以单纯性或一过性肌肉抽动为特征,一般以眼肌、面肌和颈部肌肉抽动最为多见。其诊断标准如下:起病于童年;有运动性抽动(单一部位或多个部位),或发声抽动;抽动能受意志克制短暂时间(数分钟或数小时);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发生的频率及部位可以改变;抽动症状1日内出现多次,每天如此,病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排除锥体外系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痉挛。

慢性运动或(和)发声抽动障碍:表现为运动抽动(某些肌群的抽动)或发声抽

动,但运动和发声抽动两种症状不同时存在,一般以运动抽动多见。症状往往持久、刻板不变,病程至少持续1年以上,有些患者的症状甚至可持续终生。

抽动-秽语综合征:其特点是在运动抽动的同时伴有发音肌群的抽动,发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声音,如清嗓、哼声、咳嗽、吐痰声及动物吼叫声等,约30%的患儿出现控制不住地秽语或重复语言。常伴发行为症状有模仿动作、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等。

感觉性抽动障碍:是指抽动障碍的患儿自觉躯体局部有不适感,包括压迫感、痒感、热感、冷感或其他感觉,也可以是一种不固定的冲动、焦虑或其他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具有局限性和易复发性特点。患儿常表现咽部不适感,故经常用发声性抽动来缓解不适感。

根据病理分类:抽动障碍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即遗传性抽动障碍,包括Tourette综合征、Huntington综合征、原发性肌紧张不全等。继发性包括感染性如脑炎、链球菌感染,药源性如中枢神经兴奋剂、左旋多巴、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抗精神病药等,发育性如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代谢缺陷等,以及其他疾病等。此分类方法比DSM-Ⅳ和ICD-10分类法更进一步,由单纯的病程、临床分类,发展为结合发病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临床分类:1998年Robertson等提出抽动障碍的临床分类:①单纯性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或发声抽动。全面发展的抽动障碍即运动性抽动伴有发声性抽动。②抽动障碍附加症:除抽动障碍外,还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冲动行为或自残自伤行为、抑郁症、焦虑、性格改变、社会和学校生活适应困难,甚至有反社会行为。此分类法实用、简捷。

需要特别指出,难治性抽动障碍是近年来临床逐渐形成的新概念,用于描述那些经过常规药物如泰必利、氟哌啶醇及安定类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程迁延不愈的病人。研究发现难治性抽动障碍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发病年龄较小;有社会心理学诱因者;病程较长;合并秽语者;母孕期异常、围产期异常、非母乳喂养、有脑外伤及昏迷史者;诊断和治疗易延误。因此,抽动障碍患儿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预后

大部分患儿在青春期症状可明显好转,部分患儿较为难治,症状可迁延至成人期。有学者对65例患者进行6~12年随访,结果显示抽动症状好转率达91%,并提出病程长短、是否伴随其他精神疾病、是否有神经精神病家族史和既往史,可能影响疾病的预后。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 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TS)——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的抽动障碍 l 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 l 90%以上于2~12岁之间起病 l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 l 往往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多动缺陷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 【临床表现】 l 起病于21岁之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 l 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 l 抽动症状一天反复出现多次,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程度有变化 l 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 l 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 l 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仅20%在早期出现,60%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 l 抽动于精神紧张时加重,注意分散时减轻,入睡时消失,l 无意识障碍,亦不发生癫痫样痉挛 【发病机制】 1、很多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该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l 65%~9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例是家族性的 l 单卵孪生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53%~56%)明显高于双卵孪生(8%)

l 男性外显率高(0.5~0.9),女性外显率低(0.2~0.8) l 出现强迫性症状或行为障碍较为常见,家族中精神病病史也较多见 2、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伤的抽动秽语综合征 l 大脑的影像学改变主要在基底核 l 难产、窒息、早产、头部外伤等造成的儿童器质性脑损伤,可能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l 约50%的患者有肌张力改变或精细运动缺损等神经系统体征 l 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的异常改变 3、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异常 l 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多巴胺受体超敏 l 性激素及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 l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失调——小剂量可乐定可使症状减轻 4、精神因素 l 精神创伤、生活事件、过度紧张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l 抽动可能是愿望被压抑和反抗心理的表现 5、感染及免疫因素 l 昏睡性脑炎伴动眼危象和疱疹脑炎的患者可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l 病理解剖和影像学检查发现颞叶、基底核丘脑中脑盖部及中脑水管周围有病变 l 链球菌感染后自体免疫过程可能与儿童抽动及强迫症状有关 l 成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链球菌M12、M19抗体滴度升高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 1、病史: l 有家族遗传倾向

抽动症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疾病概述 抽动(Tics)是一种不随意的、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不可克制,但在短时间内可受意志控制。包括以下几种:①简单运动抽动:突然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运动,如:眨眼、耸鼻等;②复杂运动性抽动:稍慢一些的、持续时间稍长一些的、似有目的的动作行为,如:咬唇、刺戳动作、旋转、跳跃、模仿他人动作、猥亵动作等;③简单发声抽动:突然的、无意义的发声,如:吸鼻、清咽、犬吠声等;④复杂发声抽动:突然的、有意义的发声,如:重复特别的词句、重复自己或他人所说的词或句、秽语等。 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目前报道: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Tourette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05%-3%。男孩多见。 疾病病因 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中,以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的病因研究最多。该障碍病因复杂,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全。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强迫症可能为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达。

多动症和抽动症或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 症状 诊断和治疗建议

多动症和抽动症或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的 症状诊断和治疗建议 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是指频繁的运动性抽动和声带抽动,症状只出现在白天,且持续1年以上。图雷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图雷特Tourette综合征和ADHD经常同时发生。超过一半的图雷特综合症TS儿童也患有多动症。大约五分之一的ADHD儿童还患有TS或持续性抽动障碍。 图雷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三倍。目前还不知道本病的确切病因。但人们认为可能与脑内多巴胺或其他神经递质异常有关(神经递质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和抽搐的症状会影响儿童在家、学校或与朋友的生活。当孩子同时有ADHD症状和抽动时,重要的是他们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仔细评估所有症状并提供全面的诊断评估,以便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包含在多模式治疗计划中。 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是一种基于大脑的疾病,它会导致人们不断需要四处走动, 并在注意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组织、计划和管理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方面遇到困难。它的症状通常首先在儿童早期被发现,分为三组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相结合。 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包括不注意细节、犯粗心的错误、难以保持注意力、不听话、难以遵循指示、难以组织、避免或不喜欢需要持续

脑力劳动的任务、丢东西、容易分心和健忘。 多动冲动症状包括坐立不安、难以保持坐姿、过度奔跑、难以安静地从事活动、表现得好像被马达驱动、说话过度、脱口而出、难以等待或轮流以及打断他人。 症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多动冲动,以及同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症状。 多动症:诊断 为了满足ADHD的诊断标准,症状必须在12岁之前出现。儿童需要在两个或更多环境中出现六个或更多ADHD症状。对于17 岁或17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五个症状就足以做出诊断。 多动症可能是一种终生的健康状况,但症状和表现可能会发生变化和波动;多动症状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或出现变化,但成年人可能仍会感到烦躁不安。其他健康状况,例如焦虑、抑郁、行为障碍、学习和睡眠障碍,通常与多动症同时发生。ADHD的具体原因尚未确定,但已表明涉及遗传、神经递质水平低以及大脑前部与大脑运动和认知中枢之间的功能障碍。ADHD倾向于在家族中遗传。 抽动障碍和图雷特综合征:什么是抽动? 抽动是突然的、快速的、重复的、无节奏的运动或声音。这些行为是非自愿的,因为个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压制它们,但最终无法控制它们。抽动在儿童时期很常见,大多数人在成年前就会停止抽动。男孩发生抽动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三倍。 抽动被描述为简单或复杂。简单的抽动可能很短暂,发生得很快, 并且只涉及一个肌肉群。复杂抽动持续时间更长,涉及更多肌肉,并

抽动症

抽动症是什么?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大部分患者于4~12岁之间起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 疾病名称 抽动症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病因 病的病因尚未阐明,近年的研究报道提示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合上述一般认为影响抽动症的原因有: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理 3.生化代谢 4.环境因素 5.躯体因素 6.器质性因素 7.药源性因素 临床表现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少部分在早期出现,多数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总结以下几点: 1.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 2.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 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可以作出诊断,但应排除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动作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诊断主要以下几点 1.舞蹈症 2.肝豆状核变性 3.癫痫肌阵挛发作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 【概述】 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s,TD)是指一种以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肌肉收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等。起病年龄在2~21岁,以5—10岁最多见。病情通常在10~ 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5:1。抽动障碍诊断有时被忽略,有报道从起病至诊断的平均时间超过5年。 【病因】 TD的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 1.遗传因素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患儿家庭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多见,故被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生物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3.感染相关性免疫因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A族B一溶血型链球菌,与这类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统称为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体免疫神经精神障碍(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PANDAS)。有研究提出个体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抗原的交叉反应作用于基底神经节,是导致抽动障碍的病因。 4.环境因素各种环境因素导致神经系统过高或过低唤醒状态均能增加抽动频率和严重程度。在年长儿童中,抽动行为可出现于低唤醒状态,如疲劳、乏味、被其他刺激分心状态(例如,读书、看电视等);也可出现于高唤醒状态,如各种原因导致压力、焦虑、集中精神、愤怒、沮丧等状态也会增加抽动频率。 【诊断】 目前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抽动的表现复杂多样,分类见表5-7。40%一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被认为是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 表5-7抽动的分类 抽动类型简单抽动复杂抽动

抽动症的症状及治疗

抽动症的症状及治疗 抽动症的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介绍如下: 1、孩子患有抽动症时常可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这些都是由于患儿面部肌肉抽动所引起的。 2、孩子患有抽动症时还可存在眼部肌肉抽动,孩子眼部肌肉抽动症常可导致孩子表现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 3、患儿喉部发声抽动时常可表现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 4、儿童抽动症还可导致患儿出现四肢肌肉抽动,孩子上肢抽动时可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下肢抽动则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 5、儿童抽动症患儿可能会出现颈部肌肉抽动常可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 6、抽动症患儿的躯干抽动常可导致患儿表现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其中腹肌抽动是不容易被家长发现的,家长要多加注意。 抽动症的病因 抽动症的病因是单一的,还是多种呢?抽动症的病因具体有哪些呢? 1、遗传 研究已证实遗传因素与Tourette综合征发生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清。家系调查发现10%~60%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双生子研究证实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75%~90%)明显高于单卵双生子(20%),寄养子研究发现其寄养亲属中抽动障碍的发病率显著低于血缘亲属。 2、神经生化异常 抽动障碍可能存在DA、NE、5-HT等神经递质紊乱。多数学者认为Tourette综合征的发生与纹状体多巴胺过度释放或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的超敏有关,多巴胺假说也是Tourette 综合征病因学重要的假说。有学者认为本病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内源性阿片肽、5-HT异常等有关。

儿科护理儿童抽动障碍的表现及诊断

儿科护理:儿童抽动障碍的表现及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细致直接观察抽动症状和一般行为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抽动障碍患儿在医师面前,可能短暂控制抽动,易被忽视而漏诊。另因伴发行为症状易被误诊,故须识别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明确疾病的性质。 诊断标准: 抽动症(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童年;②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 ③抽动能受意志克制短暂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④症状的强度或抽动部位可以改变;⑤病期至少持续1个月但不超过1年;⑥排除锥体外系统神经疾病和其他原因所引起肌肉痉挛。 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21岁以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②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③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两者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④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 ⑤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⑥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几乎天天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同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⑦排除小舞蹈症、肝豆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1)须符合短暂性抽动障碍所列①、②、③三项;(2)肌肉抽动或不自主发声一天内出现多次,几乎每天如此或间歇性出现。强度一般不变。病期超过1年。 按临床特片和病程不同,将抽动障碍分为以下几类: 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又称抽动症;儿童习惯性痉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简单性运动抽动,如眨眼、皱额、咬唇、露齿、缩鼻、揺头、点头、耸肩等不自主抽动;少数病例为简单性发声抽动,表现反复咳声、哼气或清嗓声等。 2、发声或多种运动联合轴动障碍(combined vocal and multiple motor tic disorder),即Tourette综合征(以下简称TS)或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这是一类症状复杂多样、严重的类型。1825年Itard首先描述TS的症状。1985年George Gilles dela Tourette系统报告了9例,故以此命名。TS临床特征为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常从眼、面开始,尔后逐步发展到肢体,以至全身多部位肌肉抽动,可表现为简单性运动抽动如眨眼、挤眉、眼球转动、做怪相、伸舌、转头、耸肩、挻腹、吸气等。或表现为复杂考试,大网站收集性运动抽动,如呈冲动性触摸别人或周围的物品,刺戳动作、跺脚、走路回旋、下蹲、跪地或反复出现一系列连续无意义的动作。大多数病例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发声抽动(vocal tics),表现为简单性发声如清嗓、咳嗽、鼻吸气声、哼声或吠叫等等;复发性发声如重复言语或字句,无聊的语调、重复刻板的秽语(coprolalia)等。 TS患儿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障碍、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学习困难和情绪改变,因而更加重患儿心理困扰和妨碍社会适应。 TS病程缓慢进展,症状可起伏波动,新的症状代替旧的症状,严重程序不一。本症患儿大多数智力正常,一般都自知有病。 3、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多见于成年人,它具有抽动障碍的特征,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不同时存在,而且症状相对不变,可持续数年、甚至终生。 4、其他未定型的抽动障碍。 【

儿科护理-抽动障碍护理常规

抽动障碍护理常规 抽动障碍即多发性抽动,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及不自主发声言语障碍为临床特点。多在儿童期发病。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本病呈慢性病程,病情波动,时好时坏,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通常需长期服药治疗。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 运动性抽动,表现为突然、快速、无目的、不自主、重复地肌肉抽动。常开始于头颈部肌肉如点头、频频瞬目、皱眉、嗅鼻等,以后发展到肩、臂、下肢与躯干部的肌肉,如耸肩、抬臂、睡眠时可缓解或消失。 发声性抽动,大多数患儿伴喉肌抽动,喉部出现不自主怪声,少数患儿反复发出粗鲁下流的语言或有模仿现象。 其他,部分患儿可出现与本症相关的一些行为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躁动不安,易激惹,重者表现为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学习困难等。 【护理评估】 健康史询问患儿抽动发作的开始时间,发作时有无诱因如过度疲劳,焦虑,感染等,有无伴发症状,家族其他成员有无类似抽动史。 症状、体征评估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强度等,注意检查神经系统相关体征。社会、心理评估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状况以及对本病的

了解程度。 【护理问题】 有外伤的危险与抽动发作有关。 焦虑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及不被他人理解有关。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的不了解有关。 【护理措施】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对患儿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以及心理活动,帮助其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处理好学习问题。另外,对患儿辅以奖励的正强化方法,以增强患儿的自制力,从而达到疗效。 2、用药的护理保证患儿按时按量,准确无误地服药,防止少服、漏服或多服。护士要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锥体外系副作用,表现为动作减少、减慢和肌张力增高,如伸舌、张口困难、歪颈等。 3、病情观察认真观察患儿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强度以及干扰程度等,并详细记录,以作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平时要注意有无发作的先兆或诱因。 4、病室环境开窗通风,有适宜的温湿度,要求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噪音。病室禁止喧哗,可适当放些缓慢柔和的音乐,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5、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不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抽动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抽动障碍 一、概述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是一类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临床特征为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刻板、非节律的单一或多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根据抽动特征及病程,抽动障碍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 TS)。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一般症状较为局限,程度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病程小于1年,能自行缓解。慢性抽动障碍的患病率为1%〜2%,病程大于1年,通常在青少年后期症状缓解,也有部分患者成年期残留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Tourette综合征在总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1%,是抽动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类型,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学业等社会功能,给家庭和社会

带来沉重负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抽动障碍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该障碍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皮质纹状体- 丘脑-皮质环路存在 结构与功能连接异常。双生子及家系研究显示Tourette综合征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度为0.77。多巴胺相关基因、5-羟色胺相关基因、组织胺相关基因等均参与该疾病的发生但,均未得到可重复的一致性结论。一些新发突变基因SLITRK1、COL27A1、CNTN6、NRXN1、TBC1D7、ASH1L等可能参与部分Tourette综合征的发生。母体孕期不利因素(如感染、缺氧、压力、吸烟等)为可能的危险因素。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1.短暂性抽动障碍 又称为一过性抽动,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抽动障碍,以简单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运动抽动为颜面部、头颈及手臂的抽动,发声抽动主要表现为吸鼻子、清嗓子等简单发声抽动。病程超过不1年,症状较轻,一般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 2.持续性(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主要临床特征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不同时存在,病程大于1年。运动抽动主要涉及到颜面部头、颈部及肢体的抽动。发声抽动明显少于运动抽动,吸鼻子、清嗓子相对多见。抽动症状相对不变,持续数年甚至终身。通常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逐渐缓解,成人后可能仅表现为慢性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的残留症状。在ICD-11中分为两个亚型,即慢性发声抽动 障碍和慢 性运动抽动障碍。

TD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共病及治疗-精神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TD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共病及治疗-精神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点的神经精神性障碍,由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 (1857~1904 年)首先提出,他第一个出版了有关此类疾病的系列案例。该病病程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在数量、频率、强度、复杂性上会出现显着的波动。流行病学发现,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发病相当普遍,但在临却经常被延误诊断. 本文检索了Pubmed、PsycINFO 和EMBASE 等数据库2000年以后发表的以tourette syndrome和tic disorder为关键词的相关文

献并且参考了发表于2011 年的研究TS 的欧洲社会指南(ESSTS),综述了TD 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共病以及治疗,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TD 及其共病症的诊疗意识。 1 临床表现 TD 是以某种形式的快速、重复、无节律的运动和(或)无明显目的、突发性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抽动(tics)可按其表现分为运动抽动(motor tic disorder)或发声性抽动(vocal tic disorder),也可按其复杂程度分为简单抽动或复杂抽动。临床表现可以是其中一种或是几种表现的联合。 学龄期儿童TD 的临床症状常是轻微、短暂且不会造成严重社会功能损害。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可以避免其受到不正当的治疗,所以早期、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但目前的临床工作中,TD 患儿往往在症状出现5~10 年后,才被确诊.

韩斐从心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经验总结

韩斐从心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经验总结 标签:名医经验;韩斐;抽动障碍;从心论治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指在儿童时期出现的以身体某部分肌肉或肌群突然、快速、不自主、反复收缩运动或不自主发声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呈短暂或慢性病程,少数可持续到成年,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神经心理障碍性疾病[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可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抽动秽语综合征(TS)3种类型[2]。中医古籍对该病无专门记载,根据“怪病多责之于痰,抽动又责之于风”的理论,本病与痰证、风证相关,属“惊风”“抽搐”“肝风”“瘛瘲”等范畴,临床辨证可分为肝风内扰、痰热互结、脾虚肝亢和肝肾阴虚等证[3]。本院韩斐教授倡导从心论治小儿TD。笔者师从韩教授,对韩师从心论治的思想有所体会,现介绍如下。 1 论治经验 1.1 神经系统类疾病抽搐与抽动障碍抽动鉴别 韩师经长期临床观察发现,TD抽动(以下简称“抽动”)表现与神经系统类疾病如癫痫的抽搐(以下简称“抽搐”)二者有很大区别,临床应详细鉴别。抽动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眨眼、翻眼、挑眉、皱鼻、努嘴、点头、耸肩、抬臂、鼓或吸腹、扭臀、踢腿、走路踮步、喉中的各种声音及秽语等,这些动作基本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是患儿每日重复动作的次数过多,治疗是要将各种动作的次数减少,使其回归正常,但属于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动作本身不能去除,必须予以保留。而癫痫类的抽搐动作(如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抽动,为一系列的局部阵挛性抽搐动作,抽搐大部分短暂)则并非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治疗时应将抽搐的表现彻底根除。由此可见,二者的表现及治疗目的有很大不同,对二者做出明确的鉴别,将有助于更深刻认识TD,对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很有帮助。 1.1.1 临床表现TD患儿的动作形势呈多样化,而 癫痫类抽搐的发作形式相对单一。抽动大多从反复眨眼开始,呈波浪式进展,逐渐发展至颈、肩、头、腹、咽喉、四肢及全身等多部位的交替抽动;而癫痫类抽搐在同一患儿身上无论是局部、全身或精神发作表现形式相对固定。 1.1.2 发作次数抽动发作的次数差异很大,有的可能很频繁,每分钟10余次,有的则可每日10余次;而抽搐发作的次数则相对很少。 1.1.3 伴随发声抽动多伴随喉中异常发声,其声音的形式或是多音节的词语,甚至有的患儿发出的是污秽的语言;而抽搐在发作时可有偶尔的叫声。 1.1.4 发作时的意识TD患儿的动作能受意志控制一定的时间,但长时间的控制患儿会自觉有说不出的不适,睡眠时抽动动作基本消失;抽搐发作则突发突

告诉你抽动症的分类及症状!早了解早知道!!!

告诉你抽动症的分类及症状!早了解早知道 抽动症分为机械动作抽动,发声抽动,感官抽动和认知抽动。根据复杂性可细分为简单抽动和复杂抽动。 机械动作抽动 机械动作抽动:机械动作抽动是指由一组或多组随意肌产生的、短暂的、突然的、不可抗拒的、盲目的、无节奏的、反复出现的动作。最常见的机械动作抽动发生的面部、颈部或肩部等肌肉或周围部位。例如:眨眼睛、鼻子抽动,嘴巴抽动和耸肩等。 机械动作抽动又分简单机械抽动和复杂机械抽动。 简单机械抽动:重复一种单调动作。比如眨眼,甩头,耸肩等。 复杂机械抽动:具有重复和强制性。比如反复触摸物体,自己和他人,一系列有顺序的动作等等。 发声抽动 发声抽动:发声抽动是指由声带、嘴或鼻子通过气流引起的声音,最常见的发声抽动为:清喉咙、哼哼声、尖细的发声、和吸鼻子。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发声抽动为秽语(即脏话),秽语抽动只出现于14和20%的患者之中。 发音(发声)抽动是指由鼻子,嘴巴或咽喉通过气流引发的各种声音。弹舌头并不属于发声抽动,而是机械动作抽动。其实用术语“发音”比“发声”更为精确,因为不是所有的声音都由声带产生的,比如吸鼻子就不是由声带产生的,但是却是发声抽动的一种。 发声抽动又可分简单发声抽动和复杂发声抽动。 简单发声抽动:比如哼哼声,清嗓子,像狗叫等。 复杂发声抽动发出的声音是复杂的,比如秽语就是复杂发声抽动。 感官抽动 感官抽动:许多(大约占90%)的成人患者,都能对抽动即将到来有所预感。根据不同抽动类型,平均年龄为10岁时,患者就开始有这种预感。这些动作越是机械性强,抽动前的冲动感也就越少。例如,眨眼睛(抽动)是自动的、机械性非常强的动作,所以患者很难在眨

专家分析滨州冠县儿童抽动症的症状

专家分析滨州冠县儿童抽动症的症状?青岛九医 儿童抽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症状以频繁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不及时治 疗,将会对孩子成长带来 很大的不利影响。有数据 表明,如果儿童抽动症没 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治,到 成年期75%患者至少患 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 格障碍等精神障碍,严重危害着孩子的智力成长、身体发育、性格塑造等。因此,对于儿童抽动症,早发现,早治疗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儿童医学研究中心(青岛第九人民医院抽动症治疗中心)专家表示,儿童抽动症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 多发生在5~10岁的男孩。为一种突然、短暂、重复、

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一个时期以某一组肌肉抽动为主,表现为同一个症状;但在另一时期又表现出另一组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病程持续数月至1年。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影响学习、扰乱环境,甚至不能在教室中上课。 有人将儿童抽动症作如下分型: 1.急性单纯性(或一过性)儿童抽动症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不随意性的运动抽动,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常见的眼、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少数单纯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波动及转移部位。多在12岁前发病,最多见的是眨眼。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2.慢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15岁以前发病者多,成人少见。表现为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无过多的变化。持续时间很长,可终身存在。 3.亚急性或持续性的单纯或多发性抽动可见于儿童期、青春期。单纯性者,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持续1年以上,至

抽动症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眼部、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侯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眉、弄眼、皱鼻子、撅嘴、摇头、耸肩、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 以4-7岁发病者最多见,12-16岁仍有发作,发病比例男多于女,约为3:1-4:1.根据临床观察,女孩发病比男孩早,治疗见效较男孩慢。 儿童抽动症病程长,反复发作,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渐加重,症状可延续至成人,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需及时治疗。 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该病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1] 体质因素 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精神因素 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习惯及模仿 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其他 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重点内容

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重点内容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抽动障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2020年8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联盟制订了《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英文版)》,便于指导TD的诊疗与长程管理,以及进行国际交流。现对该共识进行解读,包括TD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共患病、治疗和预后等方面。 关键词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诊断;治疗;共识解读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通常共患各种精神和/或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强迫行为/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behavior/disorder,OCB/OCD)、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睡眠障碍等[1-2]。对我国1992年至2010年的13项流行病学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中国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的患病率分别为1.7%、1.2%和0.3%[3]。目前我国有20%以上的人群处于0~18岁年龄段,估算近1 000 万儿童和青少年患TD,其中患TS者高达200万[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联盟于2020年8月在精神病学前沿杂志(Frontiers in

Psychiatry)在线发表了《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5],也是国内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6]的最新英文更新版本。现主要根据该共识对TD的临床特征及共患病、诊断和治疗更新部分进行解读和总结,供临床医师参考。 1病理生理学机制 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机制可能在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去抑制[7]。抑制-兴奋信号在这个环路中的失衡是产生抽动和相关症状的分子机制。如纹状体多巴胺的过度活跃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过度敏感可导致抽动症状[8]。TD与多种神经化学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最常见的为多巴胺能、肾上腺素能、γ-氨基丁酸能和谷氨酸能通路[7]。最近,遗传学、药理学和脑功能成像研究显示,组胺能通路可能与TD有关[9-10]。 此外,研究表明,TD伴或不伴ADHD或OCD并不表现明显的疾病特点,主要为源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的共同神经发育异常,这些环路调节启动、选择、执行、学习、强化运动、思想、行为和情绪[11]。抽动可能源于感觉运动环路和动眼肌环路的失调,而OCB/OCD症状可能源于前扣带回和外侧眶额环路的失调,而ADHD症状可能源于背外侧前额环路的失调[11]。 TD有较高的遗传性,遗传度高达0.77,但未鉴定出明确的易感基因。最近,一项由4 819例TS病例组和9 488 例对照组组成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家系研究仅发现1个有意义的位点(13号

抽动症诊疗指南

抽动症诊疗指南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TD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共患病复杂,诊断与治疗需要予以规范。 一、临床特征 1、一般特征:起病年龄2~21岁,以5~10岁最多见。病情通常在10一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2、抽动: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抽动的表现复杂多样,分类见表1。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进一步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有时二者不易分清。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且非持久性存在。 病初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抽动形式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不断有新的抽动形式出现。抽动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明显的波动性,新的抽动症状可以取代旧的抽动症状,或叠加在旧的抽动症状之上。病程较长的患儿,有时在出现抽动或发声后,迅速做一另外动作企图掩饰,使得临床表现更加复杂。抽动症状常常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伴发感染、被人提醒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40%~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慢性抽动障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表现为简单的或复杂的发声抽动 B.表现为简单的或复杂的运动抽动 C.症状累及广泛 D.常累及上下肢及躯干 E.病程往往少于1年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此题考点为慢性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多数患者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少数患者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发声抽动,一般不会同时存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抽动部位除头面部、颈部和肩部肌群外,也常发生在上下肢或躯干肌群,且症状表现形式一般持久不变。某些患者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在病程中交替出现。例如,首发为简单的皱额和踢腿,持续半年后这些症状消退,继之以清嗓声的发声抽动。抽动的频度可能每天发生,也可能断续出现,但发作的间隙期不会超过2个月。慢性抽动障碍病程持续,往往超过1年以上。 [单项选择题] 2、患儿男,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耸肩,多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加重,入睡后消失,平均一天出现十余次,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EEG正常。若1年后患儿仍存在上述症状,且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应予以下列哪项治疗() A.可乐定贴片 B.丙戊酸钠 C.哌甲酯 D.盐酸托莫西汀 E.行为治疗,暂不用药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3、Tourette综合征() A.通常局限于头颈、上肢,少数可出现发声抽动 B.多涉及头颈,上、下肢及躯干抽动相对少见 C.抽动形式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出现秽语 D.抽动由外周到中心 E.由发声抽动发展为运动抽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三种类型抽动症累及的部位有不同的特点,抽动往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从简单到复杂。 [单项选择题] 4、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A.累及部位多,症状出现的频繁,对患儿情绪、心理影响较大 B.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但对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C.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症状自行好转 D.大多数患者症状持续终生 E.病情严重,部分患儿会过早夭折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5、患儿男,8岁。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睛,眨眼频率渐高,约半年前起又出现抽鼻子,眨眼、抽鼻子均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加重。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清喉咙,起初声音较少,后来越来越响亮,无法自控,入睡后症状消失。起病以来无抽搐,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可以选择的药物不包括() A.氟哌啶醇 B.硫必利 C.哌米清 D.可乐定 E.哌甲酯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6、患儿男,8岁。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睛,眨眼频率渐高,约半年前起又出现抽鼻子,眨眼、抽鼻子均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加重。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清喉咙,起初声音较少,后来越来越响亮,无法自控,入睡后症状消失。起病以来无抽搐,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若患者同时伴有任性冲动、活动过度及注意短暂,哪种药物最合适() A.氟哌啶醇 B.硫必利 C.匹莫齐特 D.可乐定 E.西酞普兰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7、以下关于抽动症治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定义: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规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活动或发声。(定义 CCMD-3) 1)运动和发声抽动分简单/复杂两部分,但界限不清。 a、眨眼,斜颈,耸肩,扮鬼脸等——简单的运动抽动。 b、蹦,跳,打自己等——复杂的运动抽动。 c、清喉声,吼叫,吸鼻动作——简单的发声抽动。 d、复杂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复杂的发声抽动。 多种形式的抽动可在短时受意识控制,应激下加重,睡眠时减轻或消失,抽动多发生于儿童,少数可持续至成年。分抽动症、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ttes 综合征三种。 2)儿童期常见多种多样的不自主运动或运动障碍。由以抽动Tic 最为常见(定义为上)通常还可伴有情感障碍,强迫症状或注意不集中和多动等行为改变。三种类型可有连续性先简单运动抽动→简单发声抽动→抽动秽语综合征。ADHD时服用兴奋剂易出现。 一、抽动症Tic (暂时性抽动障碍又称习惯性痉挛) 多为单纯的运动抽动,极少为单纯发声抽动:多见眼肌,面肌,颈肌发声抽动,后清嗓声,咳声,嘶声。病程持续数月至一年。 A、流行病学 国外报导:10~24%的儿童在某个时期出现抽动症,极少为单纯发声抽动。 国内报导:1~7%北医三院(1965)在儿童神经症中占33%,南京

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门诊初诊占2%,男孩为多。 B、病因(未明,可能以下) 1、遗传因素:患者家族成员中患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较一般 人群为多见。 2、躯体因素:都始于局部刺激而诱发。多眼结膜炎、倒睫、上 呼吸道感染、鼻炎引起眼肌、面肌不自主抽动,当局部病因消除后,而抽动继续存在。 3、器质性因素:曾有围产期损伤史、产伤、窒息、早产、低体 重儿等。此外多动症伴抽动症并不少见。 4、精神因素:生活中不愉快事件、过度精神紧张/学习负担过重, 因此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 5、药原性因素:不恰当长期/大量应用抗精神病药或CNS兴奋 剂可能产生Tic或抽动—秽语综合征。 C、诊断 DSM-Ⅳ、CCMD-3 (见资料略) ICD-10标准 1、以4~5岁儿童常见,起病于童年及少年早期。 2、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位 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以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较常见。 3、抽动能受意志克服短暂时间(数分钟→数小时),入睡后消 失,检查未能发现神经系统障碍。 4、抽动一天出现多次,几乎天天如此,至少持续2周.但连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