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

【关键词】电影片名;功能对等;翻译方法

on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chen li-l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abstract】movies, as a kind of important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movie. this paper, based on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uts forward to translation methods of movie tit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some methods like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should be flexibly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target audience’s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key words】movie title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methods

0 introduction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is considered as a crucial and creative job, for a good or bad translation will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作者:热娜·买买提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电影片名的翻译标准及实现方法_789

电影片名的翻译标准及实现方法 电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每年涌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影片和走出国门的国产电影不胜枚举。电影作为视听类文本,具有意识形态、文化与商品三重属性,具备教育、娱乐和盈利的三重功能,即使电影片名翻译与文学著作书名和新闻标题翻译有相似之处,但电影仍具有独特性,译者在电影片名的翻译处理中需要仔细斟酌。然而,有些电影片名的翻译仍有一些瑕疵。 一、电影片名翻译问题 从中国翻译进口影片的历史来看,中国译制片生产始于1949年后。中国对国外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是有好几十年光景了。然而,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影片译名与影片内容关系松散 Roman Holiday译为《罗马假日》,影片讲的是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在罗马一天当中发生的浪漫故事。而这个译名跟故事内容本身的联系松散,

不如译为《邂逅公主》更贴近于故事本身,也能吸引受众的期待。 《赤壁》译为Red Cliff,不如The War of red cliff 更具体明白。 Revolution Road译为《革命之路》,这部影片是讲爱情和婚姻,影片名称只是男女主人公所居住的街道名,这种片名会让观众误以为是一部战争相关的电影。 问题二:缺乏美感 American pie在大陆译为《美国派》,香港却译为《美国处男》,实在是难逃露骨低俗。 Three Idiots 译为《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电影讲的是三个性格迥异的同窗的励志故事。单从这个译名来看,以为是一部傻里傻气,插科打诨的纯搞笑电影,然而观后发现整个剧情跟惊叹、赞美、努力有关,跟“傻”、“闹”无缘。还不如《寒窗三友》或者《寒窗三杰》有美感。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一、电影片名分类 片名的确定、选择并非无目的、无原则,它是影片对观众的第一印象。 译好片名的第一步,应全面了解片名的来源及其命名特点。片名大多以剧情、背景、主题、主人公线索为来源。以此为标准,笔者以为电影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动作片:GoldenEyes;Speed。 爱情片:Ghost。 恐怖片:theSilenceoftheLambs。 灾难片:PearlHarbor。 科幻片:JurassicPark;StarWars。 间谍片:theLivingDaylights。 悲喜剧片:GrowingPains;Friends 事实上,绝大部分都属于综合类,如Windspeaks,MenInBlackII属于科幻喜剧片。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虽然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其特殊性,但与其它体裁的翻译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共同

点。就其翻译过程、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它应该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刘宓庆指出,“既然原语所含的内容值得翻译,那么就应以社会能接受的目的语来实现转换,而不应拘泥于原语的可读性程度”。又说,“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标尺”。他与此提出了三个原则,其中,目的语的可读性原则对片名翻译有指导作用。“原语的可读性甚佳时,能将原语的全部形式意义和风格意义对应地转换成目的语……”。如SoundofMusic在香港曾被译为“仙乐飘飘 何处闻”和台湾被译为“真善美”就令观 众颇为不解。后该片被中国内地的翻译家把其为“音乐之声”,已被广泛接受。 2.体现文化特色的原则 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译被认为是最难翻 译的内容之一。关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Baker说,“译出语词汇可能表达一个完全不为译入语文化所知的概念,该概念或抽象或具体,可能与宗教信仰、社会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结合电影 片名的特点,分析了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归纳总结 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翻译策略翻译技巧 一、前言 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凸显主题,向观众传递影片 中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保 证票房收入,宣传、推广电影的一种商业名片。因此,它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性,而通过电影片 名翻译,不仅要实现其艺术价值,更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而言,是点睛之笔,甚至比 电影海报或广告宣传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 的注意力,增加票房的收入,是一种强有力的商业宣 传手段。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般有三种特点,从语言层面上分析, 电影片名首先要简洁凝练。它就像是透视电影的眼睛,对电影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反之,若是用比

较长的句子作为电影片名,观众往往记不住,也丧失 了其推广宣传的功能。其次,电影片名要通俗易懂。 电影若要迎合这个观众群体的口味,必须要让这些千 差万别的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电影片名 要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大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最后,电影片名要生动优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让他们 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要使电影片名既 生动又优美。生动又富于美感的电影片名具有强烈的 票房感召力,让人一看到电影片名就立刻产生买票入 场的欲望。 三、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之一,即忠 实原则,我们首先考虑对电影片名采用直译的方法。 忠实原则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体现原文的风貌,而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决定译文 对原文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直译法恰恰就符合这一原则。有些电影片名其实就来源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情 节或主人公,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片名,译者就可以采 用直译的方法,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能够与源语 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易于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如:E.T.《E.T.外星人》;Empire《帝国大厦》Duck Soup《鸭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要】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美影视作品不断涌入我国,本文通过分析部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英文电影名的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引言 电影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影像艺术,是一种群众性的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具备高度的商业性。同时,电影又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电影的片名起到了浓缩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任务在于简洁凝练地概括影视片的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群众的丰富联想。因而,电影片名大都采用简短、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来突显影片内容、吸引观众、激发观众的审美期待和观看热情。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译文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又要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文化和审美心理。 一、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标准 片名是整部电影的浓缩,片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电影片名翻译时,语言结构要凝练,能明确影片主题,并力求言简意赅、形神具备。因此翻译时要遵循四条标准。 1.信息转译。作为画龙点睛之笔,电影片名涵盖的信息也是观众急于要了解的信息。译者应该把源语文本里的信息尽最大可能地转译成目标语,让不懂源语语言的观众获取译入影片的主要信息。否则,翻译就毫无意义和价值可取。影片True Lies的译名《魔鬼大帝》就很失败(另一译名是《真实的谎言》)。凡是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明显感觉到影片片名和其主题、情节相去甚远,两者很难联系起来。 2.文化转译。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交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地理、气候、价值观、习俗、伦理观、政治、经济等等诸多因素阻碍了信息的通畅转译。因 此,呈现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形象其丰富的内涵有时很难用相应的词语表达出来。翻译此类电影片名时,一定要考虑到其丰富的文化要素,如:影片Dragon Heart的现译名是《魔龙传奇》,之前还有个译名是《龙的心》。“龙”在西方文化里是个贬义词,通常等同魔鬼、残暴的含义。相反的,“龙”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是吉祥、力量的象征。因此,本着西方电影本身要表达的含义,《魔龙传奇》符合影片主创者的思想。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原则及方法

M 影视翻译 OVIE LITERATURE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原则及方法 ■刘春智 蒋华应(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流日趋深入,外来译制大片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大餐,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和接纳。一个好的片名对一部电影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力求达到片名画龙点睛之效果。翻译时应当灵活掌握直译和意译方法,注意文白、雅俗的完美结合。这样不仅起到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而且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的内容,真正地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作用。[关键词]英文片名;翻译;原则;方法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其翻译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情趣,译者应该对整个电影的情节、主题、思想内涵、背景材料有较为全面透彻的理解,在翻译时要做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电影片名承载着传达影片主题信息、确立影片感情基调的重要任务。翻译出的片名若生动精练又富有文化内涵,则更容易打动观众,更能提升其知名度。因此,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及方法,将有利于英文电影片名的完美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原则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重要部分,主要概述影片内容,传 达主题信息。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表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不同观众群体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文化与欣赏的不同,原语与译语的表述和习惯有很深的联系。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译者深入理解影片的内涵与风格,应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使其符合译文受众的语言文化习惯,掌握其原则,力求达到较好的效果。其翻译需遵循以下原则。(一)信息价值原则 片名翻译要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到译名与原片内容的统一,也就是实现信息的等值。脱离原片主题,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片名翻译是不可取的。影片The Sun Also Rises 是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而成,这是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开山之作,表现一战给青年一代留下的心理创伤。影片中的主人公杰克与勃莱特真心相爱,却因为战争造成的身心创伤而不能 结合。杰克成为“和土地失去联系” ,游走于巴黎咖啡馆的“一名流亡者”。“日头出来”在现代英语即是The sun also rises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在此强调麻木的机械运动, 也是主人公生活状态的象征。而“失去和土地的联系” ,就意味着失去永恒、失去理想和精神支柱。该片名曾被译成《恰似朝阳又照君》,与原意相去甚远,破坏了原作的文学性,还容易误导观众,这个译名与原片名之间就成为一种不等值的信息传递。 (二)文化价值原则 中西方在社会形态、文化渊源、价值观念、风俗习惯、 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翻译不仅仅是实现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准确传递源语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片名翻译也是如此,要求译者巧妙译出原名中的文化内涵。根据俄裔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最具争议小说《洛丽塔》(Lolita )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恋情。其中文片名《一树梨花压海棠》出自宋代词人张先和苏东坡之间的一次文人间的调侃,原因是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 一次聚会上,好朋友苏东坡做了一首诗来调侃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 压海棠。 ”后来,“一树梨花压海棠”被用来指白发对红颜,即老夫少妻。这样的翻译在内容上忠实原作,又符合 中国的文化习俗,比直接译为《洛丽塔》更能清晰地表现影片的主题。 (三)审美价值原则 电影片名翻译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摆脱原作的束缚,用形象生动或富有诗意的语言翻译片名,可以令观众体会到一种审美愉悦,也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例如,影片Waterloo Bridge 讲述了在战争中一对年轻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滑铁卢桥是故事开始和女主角结束生命的地方,但若直接翻译,一则过于平淡,二则易产生误解,让观众以为该片讲的是拿破仑战争。中 文译名为《魂断蓝桥 》,“蓝桥”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男女为爱殉情之地,与影片内容吻合。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 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 。此片名翻译不但具有音韵之美,还表现出电影的爱情主题和悲剧氛围,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不失为片名翻译的佳品之作。 (四)文学价值原则 名著改编的电影一般尽量遵循文学价值,因为观众大多对原著比较熟悉,突然换成关联不大的电影片名,不利于观众对影片产生认同感,同时保留原名也可以借名著的 影响力来提高影片的知名度。观众较熟悉的作品有 :《纯真

完整版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 )提出,奈达师 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 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 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 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步骤编辑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 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郭建中,2000 ,P63)。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 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 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 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 中,2000 ,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 禾n说明。例女口:“ He thinks by in fecti o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 冒。”刘宓庆,1998 ,P 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 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特点编辑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

谈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电影片名往往以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感情基调,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增加票房为其终极目标。片名佳译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因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生动可人的语言而倍受中国影迷和英语爱好者的关注和青睐。在电影片名翻译跨文化、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往往体现了四项最为基本翻译原则和价值取向。 1. 信息价值原则 片名翻译要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到翻译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也就是所谓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捕风捉影,离题万里,背离信息价值的翻译是片名翻译的大忌。台湾曾经将the Sound of Music 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这种标题简直适用于各类音乐片。更有甚者,将True Lies(大陆译为:真实的谎言),Anna Karenina(大陆译为:安娜?卡列尼娜)译为―魔鬼大帝‖―爱比恋更冷‖,与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令人费解不说,还误导观众,引起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译界曾出现过一股―魔鬼‖浪潮,即凡是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的主演的影片,无论内容,全部翻译为魔鬼??,如:Terminator (台译:魔鬼终结者,大陆:终结者),Kindergarten Cop(台译:魔鬼孩子王,大陆:幼稚园特警),Eraser(台译:魔鬼毁灭者,港译:蒸发密令),Total Recall (台译:魔鬼总动员,大陆:全面回忆,港译:宇宙威龙),可以说严重影响了观众通过片名了解影片内容,使片名大同小异,丧失了其标志性功能和信息功能。目前充斥电影市场的各种―总动员‖命名的影片,比如: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怪兽总动员Monster等等不一而足,恐怕也有同样的弊端吧! 2. 文化价值原则 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不同,文化价值的实现首先表现在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现误译这一方面。 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惊悚片―seven‖。这部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饕餮gluttony 、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在这部电影里可谓无处不在,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宿命的罪与罚。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汉译为简单的一个―七‖字,中国观众绝不会产生同样的

浅谈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认识与理解 引言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它既要符合大众口味,又要注意审美取向。电影译名和商品一名一样,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是要译得好,译得切题,使人看了片名解渴望先睹为快,就不那么容易了。 片名的翻译,一般要收到原片名的很大限制,还要考虑到诸如电影观众的理解能力、心理作用等社会因素。英文片名的汉译,应该在忠实于原片名的影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活泼,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 著名的翻译家眼福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可见“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追求雅趣应该是翻译家们的终身课题。 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同译制片的作用一样,起到了文化媒介的效果。尤其是1995年引进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以来,中国人又重新燃起了看电影的热情。 除了电影本身的品质外,电影片名作为“导看者”,是很重要的一环,人云“片以名扬”。自然,来自国外的电影师傅吸引中国人的眼球,那么其片名的翻译就是重中之重了。好的译名能让佳片锦上添花,使普通电影更上一层楼;但是不好的译名却能使佳片黯然失色,使一般电影光彩尽失。 片名是窗户,是影片的眼睛,透过“眼睛”可让观众洞察影片的内心世界。它虽字数寥寥,却是整部影片的向导和灵魂。片名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能吸引观众眼球,及其观看欲望,使其欲罢不能,欲弃不忍,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和高尚情操的尽然。从交际目的来看,电影片名作为呼唤类语篇之一,译者应该从交际翻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片名翻译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与观众沟通交流,片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影片的传播与反响。从翻译的手法来看,片名之于影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手法的特殊性,它除了要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与法则外,还得通晓电影片名的特殊性,斟酌出片名中蕴含的丰富的影片信息和联想意义,并且在片名中反映出来,使观众赏心悦目。 随着我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每年都有数十部乃至数百部的外国大片被引进,影片片名的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加凸现。 电影片名是对应内容是研究,兼有艺术观赏和商品广告的双重功效,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业。在译制电影的传播和推介过程中,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 一、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外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具体有三个阶段:语言转化、文化顺应及市场预测。相应地,片名翻译的标准便在这三方面中形成。 (一)语言转换标准 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雅”这一字中包含着译文所具有的音义美,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遵循音义俱美的标准。

内地港台电影片名翻译

内地、港台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对比 摘要: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大量的英文电影被引进中国市场, 优秀出彩的电影名称翻译对电影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好的电影片名激发了人们 探寻电影独特魅力的求知欲, 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 原因。 关键词:电影译名、内地、港台、差异 一部英文电影在融入汉语市场的过程中, 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已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性, 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我们在看到这三地译名差异的同时,更应该去关注 引起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促进三地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英语电影译名健康、 合理发展。 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尽管在内地、港台三地电影片名翻译存在着差异,但是电影片名翻译还是存 在着一些比较有共性的原则。 笔者认为,电影片名的翻译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信息等值原则 片名翻译应遵循与影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到译名与影片的中心内容、形式 的统一,即实现信息等值。由于译者对影片内容的无知,译名偏离甚至背离 影片主题是片名翻译中的致命错误。 例如 2014年的美国悬疑惊悚类影片 《The Bag Man 〉被译为了《包裹男人》,这样的翻译虽然是英文片名直译过来的, 却和悬疑惊悚的电影内容不相符, 《包裹男人》给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是关 于一个送快递的男人的比较生活化的故事,然而事实上男主人公是个杀手。 这样的译名无疑会误导观众。 2、文化等值原则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对其片名的翻译担负着体现文化意象,促 进文化交流的重任。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史、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 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译名翻译时 要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处理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例如对心理惊悚片 析内地港台三地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特点、翻译策略的异同及引起差异的深层 近年来,中国开始大量地引入英文电影。 然而,因为汉语文化风格各异,几乎每 都会出现“一片多译”的现象,尤其在

功能对等理论分析

翻译理论之功能对等理论浅述 作者:钱余 中央财经大学 文献综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对后来的翻译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很多人都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过研究和应用。 吕朦,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就曾写过《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里面主要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界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近来这个翻译理论开始被质疑甚至被全盘否定。作者认为对“功能对等”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起因于对“对等”的绝对化理解,是对奈达的误解,于是在文中简要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原则,以及怎样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比较可取。他指出奈达的“功能对等”是相对的灵活的动态对等,而对“功能对等”持反对意见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对“对等”的理解过于绝对化了,并没有真正知晓奈达要表达的意思。奈达曾指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有出现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因此更谈不上两种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吕朦也在文中说到“为了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必须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意义,使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且保证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顾及信息表达的形式。” 另外赵丹丹,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发表过《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标准以及适用范围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正确的看待,并且合理的使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而在使用该理论的过程中,翻译者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应怎样恰当的采取翻译策略的问题,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在日后的翻译工作中提供借鉴意义,并为以后的翻译工作锦上添花,添砖加瓦。 以及石锡书,杜平的《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则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从盛而衰,体现了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否则怎么会产生这种衰弱的倾向,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它。他在文中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把它作为译文的判断标准,但是读者的水平层次不一样,有高知识分子,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即使在一个群体,他们经历的不一样,看待一个事物的观点也不同,很难把译文判断标准定下来。总体来说,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对现在的翻译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还有很多人研究过功能对等理论,一般来说较多是应用这个理论来研究个案。例如一个文学翻译作品,或者影视作品,还有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如陈苗苗的《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栾晓莉的《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2010-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很多学者都对字幕翻译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有所研究和探讨,如陈玉的《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史春颖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绝望主妇>字幕翻译研究》,等等。可见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领域范围之广我对功能对等理论比较感兴趣,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结合文学名著的译文来浅要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理性看待它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从他的理论中学习翻译的技巧,实现翻译水平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