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水杨酸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全血水杨酸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全血水杨酸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水杨酸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前言:本实验通过测左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作出相应的药-时曲线,用一左的数学方法对曲线加以拟合,根据相关统汁学指标最终确左药物的房室模型,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1、实验目的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其测泄方法

2、实验动物家兔,体重?3kg,性别不拘。

3、实验药品10$水杨酸钠、初K杨酸钠标准液、10%三氯醋酸、10飯三氯化铁、%肝素、生

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蒸馅水。

4、实验器材电子天平、兔手术台、试管架、10ml试管、10ml离心管、5ml和lml加样

枪及枪头、5ml注射器、6号针头、722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涡旋混匀器、手术

器械、动脉插管、棉球、烧杯、头皮针。

5、实验方法1.取10支10ml试管,用%肝素润湿管壁。

2.家兔称重,固立于手术台,剪去颈部前被毛。在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作一

侧颈动脉插管,取血3ml,摇匀试管内血液,防止凝血,血管钳夹闭导管,生理盐水纱

布覆盖手术部位。

3.沿对侧耳缘静脉缓慢注射10%水杨酸钠150mg/kg,于注射后1、3、5、10、

20、50、80、llOmin分别动脉放血入相应的试管并摇匀。

4.取10支10ml离心管,分别标为“对照”、“标准”及相应“取血时间”,按

下表加入样品及试剂。

5.各管用涡旋混匀器充分混匀,2000rpm?离心lOmin。

6.各管取上淸液3ml加入另一套干净试管中,在各加入10%三氯化铁,混匀显色。

以对照管调零,在722分光光度计上读取520nm的OD值。

7.求出水杨酸钠在家兔体内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Y) o

先求出标准管浓度(Y。)与0D值(Xo)的比值(K) , K=Yo/Xo , Y=XKo

8.绘出时-药曲线,以水杨酸钠浓度的对数值作为纵坐标,对应时间为横坐标作

图,分析水杨酸钠动力学模型及药动学参数计算。

6、实验结果

各时间点取出血样离心后的上淸液加三氯化铁显色后,用分光光度计所测岀苴0D值。由标准组0D值X。和标准组血药浓度Y。,求出K二。用此比值,可得到各组血药浓度(表1) O

时间(h)0D值浓度(mg/L)

表1?各时间点血药浓度

水杨酸钠C-T曲线

图中上升支为最初几分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相,持续较长时间的下降支为药物的代谢排泄相。

以T为横坐标、InC为纵坐标,作InC-T曲线

4.8 1

3.2 -

?

2.4 -

1.6

0.8 - ?

0 I | I I I

0 0.5 1 1.5 2

Ln-T散点图

初步观察可知,散点图形在lOmin处岀现转折,血药浓度呈现先快后慢的衰减曲线, 可初估为二室模型,试拟合双指数方程(:t = A优。英中G为血药浓度,上为时间,*卩分别为二室模型中分布速率常数和消除速率常数。A、B为延伸线在纵轴的截距。

实验数据处理采用“残差法”来讣算双指数方程有关系数以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直线拟合采用最

小二乘法,具体步骤由计算机软件Excehooy完成。拟合的结果为:A=,

B二,g, B二。拟合药-时方程为

C t = 20.905e 330821 + 97.319e 4,4,t

利用以上参数,代入以下计算公式可进一步求岀水杨酸钠各药代动力学参数。

Co=A+B, V x=Do/ Co

ti/2(a)二a, t】/2(p)二p

K::= (Ap+Ba)/(A+B),匕之0/心,K u=a+p-K21-Ke

AUC 二A/ a + B/p, Vd=D o/p ? AUC, V2=V d-Vi

其中,Vd表示表观分布容积,H表示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V,表示外周室表观分布容积, ti/2(a)为药物分布半衰期,t】/2(p)为药物消除半衰期匚各参数值见表2。

参数单位数值参数单位数值

A mg/L Ke l/h

a Vh K12Vh

B mg/L Vd L/Kg

B Vh VI L/Kg

tV2(a)h V2L/Kg

M(B)h AUC mg/h

K21Vh CL L/(Kgh)

表2?二室模型拟合方程及药动学主要参数

7.实验讨论

以上讣算是基于散点图的形状拟估计的二室模型拟合方程及药代动力学参数,为验证

二室模型的正确性,下而通过统讣学方法,对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作一比较。

对血药浓度进行单指数拟合,得一室模型拟合方程:

C t = 89.61e"17441

通过拟合方程分别计算一室模型.二室模型下的统计学指标,加权残差平方和Sw,拟合优度/及AIC (表3) °

由以上计算结可知,一室和二室模型比较后发现Sw值、AIC值以一室为小,而拟合优度门2以二室为大,彼此矛盾。作F值检测得岀,F12=,小于界值,P值〉,故实际上,这组数据作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拟合没有显著性差异。以一室模型拟合方程计算得到的药动学参数如下(表4) °

参数单位数值

tl/2h

Ke l/h

Vd L/Kg

AUC mg/h

CL L/(Kg?h)

表4?一室模型药动学参数

实验中共取血8次,lmin时血药浓度仍在上升,表明药物正在逐步在循环血中分布, 数据处理时不予采用。另外,50min时的血药浓度数值异常,考虑到实验室分光光度计的故障问题,此点也不参与数据处理。在Ln-T散点图中,lOmin处岀现一处较为明显的转折,因而很有可能属于二室模型。然而一室和二室模型分別汁算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统计指标基本支持一室模型。分析英原因可能是若作为二室模型拟合,苴消除相的四个点过于分散,曲线形状不够典型。而且此时分布相仅有两个数值,拟合后不能很好地代表分布曲线,因而最终拟合方程求出的加权残差平方和、AIC数值较大。另外,分光光度汁测出的0D值宜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读数不稳定以及灵敏度差均影响到曲线拟合的质疑。

另外,实验中静脉注射时,药物必须全部进入静脉,针头处不能有药物进入皮下,否则可因皮下药物的吸收而降低药物代谢速率,影响房室模型的判断。给药和取血时的速度要尽量快,否则由于循环中药物分布及代谢的持续,对即刻血药浓度测定数值的准确性将有很大影响。

8、参考文献

【1】林志彬,金有豫主编药理学实验教程?第1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 52

[2]孙锐杰,吴雅珍血浆中水杨酸盐的比色测泄药学通报,19 8 7 , 2 2 ( 2 ), 7 5

[3]王士凡,孙泄元等主编药物不良反应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 8 8, 7 1

[4][美」A?G ?吉尔曼,S ?戈特曼、A ?吉尔曼主编?谭世杰主译治疗学的药理基础? 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 8 7, 12 4 4

【5】何晓明,王晓晖,党云洁,杜青.天津药学.2017(0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解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实验讲义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编写 2006年12月

目录 实验一片剂溶出度试验 (4) 实验二尿药法测定水杨酸钠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7) 实验三扑热息痛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0) 实验四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13) 实验五氨茶碱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15)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须知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印证、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 为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验中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与时间。要明确每个处方中药物与辅料的用途。 2.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持实验肃静,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物品带离实验室。 3.重视药剂卫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白工作服。先将工作台面擦洗干净再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台面、地面的整洁,各种废弃物应投入指定位置,不能随手乱丢,更不能弃入水槽内。完成实验后,应将容器、仪器清洁,摆放整齐,台面擦净,经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清扫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4. 细心操作、勤于思考称量药品、试剂时,要在称量前(拿取时)、称量时和称量后(放回时)进行三次核对。称量完毕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对剧毒药品更要仔细核对名称与剂量,并准确称取。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好实验条件,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以保证成品质量。实验成品应标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并交教师验收。实验中遇到问题应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他人。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整洁、细致、严谨、冷静、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实验风格。 5.正确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使用仪器时要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不熟悉操作方法时,应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各种仪器、容器使用时要注意轻拿、轻放,用毕要清洁后放回规定位置。

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1、【第01章】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就是( )。 A 剂型因素就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与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 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 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与毒性 D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就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正确答案:C 多选题 2、【第01章】药物转运就是指( )。 A 吸收 B 渗透 C 分布 D 代谢 E 排泄 正确答案:ACE 多选题 3、【第01章】药物消除就是指( )。 A 吸收 B 渗透 C 分布 D 代谢 E 排泄 正确答案:DE 单选题 4、【第02章】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与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 )。 A 片重差异 B 片剂的崩解度 C 药物颗粒的大小

D 药物的溶出与释放 E 压片的压力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第02章】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 )。 A lg (Ci×Cu) B lg (Cu/Ci) C Ig (Ci-Cu) D lg( Ci+Cu) E lg( Ci/Cu)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6、【第02章】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 7、0)解离型与未解离型的比为( )。 A 1 B 25/1 C 1/25 D 14/1 E 无法计算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第02章】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 )的吸收速度。 A 直肠 B 结肠 C 小肠 D 胃 E 以上都就是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第02章】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就是( )。 A 粒子大小 B 溶剂化物 C 多晶型 D 溶解度 E 均就是 正确答案:E 单选题 9、【第02章】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就是( )。 A 小肠单向灌流法 B 肠襻法 C 外翻环法 D 小肠循环灌流法 E Caco-2模型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10、【第02章】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 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 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 E 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1、【第02章】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Ⅱ型药物?( ) A 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 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28h E、28~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 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Vd的单位为L或L/kg 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 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 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1.【第01章】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 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 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容 正确答案:C 2.【第01章】药物转运是指()。 A 吸收 B 渗透 C 分布 D 代谢 E 排泄 正确答案:ACE 3.【第01章】药物消除是指()。 A 吸收 B 渗透 C 分布 D 代谢 E 排泄 正确答案:DE 4.【第02章】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 A 片重差异 B 片剂的崩解度

C 药物颗粒的大小 D 药物的溶出与释放 E 压片的压力 正确答案:A 5.【第02章】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 A lg (Ci×Cu) B lg (Cu/Ci) C Ig (Ci-Cu) D lg( Ci+Cu) E lg( Ci/Cu) 正确答案:B 6.【第02章】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 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1 B 25/1 C 1/25 D 14/1 E 无法计算 正确答案:B 7.【第02章】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 A 直肠 B 结肠 C 小肠

D 胃 E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8.【第02章】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是()。 A 粒子大小 B 溶剂化物 C 多晶型 D 溶解度 E 均是 正确答案:E 9.【第02章】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 A 小肠单向灌流法 B 肠襻法 C 外翻环法 D 小肠循环灌流法 E Caco-2模型 正确答案:B 10.【第02章】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 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大作业)74459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生物利用度: 答: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的一种量度,它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2.生物等效性: 答:是指两个不同的制剂(但其成分、制剂的类型相同)的吸收速率和程度统计学上的比较,即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上,仿制制剂与被仿制的制剂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是否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3.肾清除率: 答:肾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4.隔室模型: 答: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为了定量地研究这些过程的变化,需建立数学模型,称其为动力学模型,而隔室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5.膜动转运: 答: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药物的转运机制有哪些?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特点有哪些? 答:药物通过细胞膜被吸收的机理有以下几种 (一)、被动转运 药物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为大部分药物的转运方式 (二)载体媒介转运指膜上的化学载体与药物结合并将药物转运至膜的另一侧,然后与药物分离。载体转运分主动转运和促进扩散。 主动转运逆浓度差、需载体和耗能、有饱和性和竞争性。被动转运顺浓度差、不耗能、无饱和性和竞争性。 2.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存在哪几种方式?哪种是细胞对微粒的主要作用机制? 答:细胞对微粒的作用方式:(一)主动运输:细胞通过被动运输吸收物质时,虽然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膜两侧的浓度差。而一般情况下,植物根系所处的土壤溶液中,植物需要的很多矿物质元素离子的浓度总是低于细胞液的浓度。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二)被动运输: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差。氧和二氧化碳也是如此。这些物质的分子很小,很容易自由地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当肺泡内的氧的浓度大于肺泡细胞内部氧的浓度时,氧便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细胞内部。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也不需要载体蛋白。一些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在细胞膜上的一些特殊蛋白质能够协助葡萄糖等一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要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三)胞吞胞吐: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作胞吞。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作胞吐。 细胞对微粒的主要作用机制:主动运输。 3.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和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体内过程 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1.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 1、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吸入>舌下>肌注>皮下>直肠>口服>皮肤。 2、药物性质: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快; (2)水溶性:易溶于水的药物易吸收; (3)离解度:不解离部分脂溶性较大,易吸收;而解离部分,由于带有极性,脂溶性低,难以吸收。。 口服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比率,即给药量与吸收量的比率称为生物利用度(或生物可用度)。 2.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必做)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药剂学; 2 ?剂型因素; 3 ?生物因素; 4 ?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二、问答题 1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 ?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通道转运;2 .被动转运;3.溶出速率;4 .载体媒介转运; 5 .促进扩散; 6 ? ATP驱动泵; 7 .多药耐药; 8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9 ?药物外排转运器;10.多晶型 二、问答题 1 ?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 2 ?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3 ?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4 ?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 提高近一倍。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之。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6 ?影响n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 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__ 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 管,分子量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 ___________ 或_______ 扩散池。 3 ?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 般为________ . 4 ?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等。 5 .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_________ 、_______ 等。 6 .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___________ 、_______ 途径吸收。 二、问答题 1 ?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学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2 .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 3 ?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 一、填空题 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_____________ 运送至_____ 的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 一、名词解释: 1.药酶2.微粒体酶3.药酶诱导剂4.药酶抑制剂5.吸收6.分布7.代谢(生物转化) 8.排泄9.肝肠循环10.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11.血浆半衰期(T i/2) 12.坪值13. —室开放模型14.二室开放模型15. —级动力学16.零级动力学17.一级动力学消除18.零级动力学消除19.血脑屏障20.胎盘屏障21 .生物利用度22.被动转运23.生物半衰期 二、填空题 1 .药物必须穿透血脑屏障,才能对__________________ 起作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物的生物转化要靠的促进,主要是 3.________________ 有的药物经_________ 随排入后,被肠腔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4.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物的消除包括、。 5.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它们以_______ 转运方式通过胃肠道粘膜吸收,其吸收速度和量与药物的________ 和______ 及胃肠道的 ______ 有关。 碱化尿液可以使苯巴比妥钠从肾排泄,使水杨酸钠从肾脏排泄。 6.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数药物在肝脏受的催化而发生化学变化。 7.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利用度是与的比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在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物药理作用基本上取决于药物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浓度,而药物的_______ 对此有决定性的影响。

群体药代动力学解读

发布日期2007-11-01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群体药代动力学(译文) 作者康彩练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七室康彩练审校 I.前言 本指南是对药品开发过程中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制定建议,目的是帮助确定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 效的差异。它概述了应当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本指南讨论了什么时候要进行群体 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或分析;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讨论了如何处理和分析群体药代动 力学数据;讨论了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验证方法;讨论了针对计划申报给FDA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报告,怎 样提供恰当的文件。虽然本行业指南中的内容是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但是其中讨论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群 体药效学研究和群体毒代动力学研究2。 由于对药品在人群亚组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分析是药品开发和管理中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所以在整个药品 开发过程中,鼓励主办者和FDA审评人员经常沟通。 制药行业科学家和FDA长期以来一直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面的 应用感兴趣[1]。在FDA的其他指南文件(包括“进行药品临床评价时一般要考虑的问题”(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FDA 77-3040))中和在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南(包 括“E4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和“E7 支持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E7 St 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中,对这个主 题制定了参考标准3。这些指南文件支持使用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例如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群 体PK方法),作为药品开发中药代动力学评价的一部分。 1本指南由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DER)医药政策协调委员会临床药理学部群体药代动力学工作组与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BER)合作编写。本指南文件反映了当前FDA对药品评价中的 群体药代动力学的考虑。它不给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人创造或赋予任何权力,也不约束FDA或公众。如果其 他措施满足适用法令、法规或两者的要求,那么也可采用其他措施。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

药代动力学必做作业 、选择题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D) A ?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 D 表观分布容积小 E 半衰期长 3 ?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B) 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 4.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C) A. 最大效应B .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 D 起效的快 慢E.剂量大小 5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D) A. 骨架片 B.包合物 C.软胶囊 D.栓剂 6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 A .1-2 个半衰期B. 2-3 个半衰期C . 3-5 个半衰期 D.5-8 个半衰期 E.8-10 个半衰期 7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 A吸收B ?分布 C.代谢 D.排泄 8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 A ?生物利用度 B.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 9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 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D.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10、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 ) A. 胃 B.小肠C .结肠D .直肠 11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 )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 A ?口服给药 B.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 12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 A .肾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3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4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 A ?片剂B.散剂C ?溶液剂D ?混悬剂 15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 A .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下面的转运方式当中,逆浓度梯度的是(A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 ( B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D) A .主动转运 B .促进扩散 C .吞噬 D .膜孔转运 E.被动转运 17、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为(B)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经离子通道 E.滤过 18、关于药物的转运,正确的是(D) A. 被动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无关 B.简单扩散有饱和现象 C. 易化扩散不需要载体 D.主动转运需要载体 E.滤过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19、下列关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 A. 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 B.药物体内主要代谢酶是细胞色素 C. 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有些药可抑制肝药酶活性 E.巴比妥类能诱导 肝药酶活性 20. 以下选项叙述正确的是(C )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1).表观分布容积 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 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

(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 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 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 max表示,单位以ug/mL或者mg/L来表示。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 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 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 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6).血浆生物半衰期 通常指药物消除的半衰期,即体内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做高浓度(峰浓度)所需的时间,常以符号t1/2表示。一般情况下,代谢快活排泄快的药物,其半衰期较短,而代谢慢或排泄慢的药物,半衰期较长。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的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适当的给药间隔时间(或每日的给药次数),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蓄积中毒。 (7)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指药——时曲线中函数曲线之间所围成的面积,是衡量药物在人体内被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进入人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对于不同剂型的同一种药物,可以比较被吸收入人体的总药量,AUC越大表示进入人体内的药物越多。 (8).生物利用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

1、某病人体重50kg,静注某抗生素6mg/kg,將测得的血药浓度(μg/ml)与时间(h)回归,已知回归方程为lgC=-0.0739t+0.9337,求该药的t1/2、V、AUC。 2、对某患者静滴利多卡因(t1/2=-1.9h,V=100L)需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3mg/L,滴速应为多少? 3、已知某药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为85%,ka=1.5h-1,K=0.3h-1,V=20L,今服用该药200mg,试求血药浓度峰时、血药浓度峰值和AUC。 4、某药静脉注射300mg后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为:C=78e-0.46t式中C的单位是μg/ml,t为小时。求t1/2、V、4小时的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下降至2μg/ml 的时间。 5、已知利多卡因的t1/2为1.9小时,分布容积为100L,现以每小时150mg的速度静脉滴注求滴注10小时的血药浓度是多少?稳态血药浓度多大?达到95%所需时间多少?如静脉滴注6小时终止滴注,

终止后2小时的血药浓度是多大? 6、某药t1/2=50h,V=60L,如以20mg/h 速度静脉滴注的同时静脉注射20mg,问静脉滴注4小时的血药浓度是多少? 例题: 1、一男性体重60kg,V=4.0L/kg,iv某抗生素2.0mg/kg,求k、k e、k b、t1/ 2、Cl、Clr、Clnr、Xu、Xu∞ t(hr) 0.25 0.50 1.0 2.0 4.0 6.0 8.0 Cu(μg/ml) 800 500 400 250 200 40.0 5.81ΔV(ml) 20.0 28.0 50.0 100 94.0 115 200 ΔXu(mg) 16.0 14.0 20.0 25.0 18.8 4.60 1.16 Δt(hr) 0.25 0.25 0.50 1.0 2.0 2.0 2.0 ΔXu/Δt 64.0 56.0 40.0 25.0 9.40 2.30 0.58 t c(hr) 0.125 0.375 0.75 1.5 3.0 5.0 7.0 lg(ΔXu/Δt) 1.81 1.75 1.60 1.40 0.973 0.362 –0.237 Xu(mg) 16.0 30.0 50.0 75.0 93.8 98.4 99.6 Xu∞- Xu(mg) 83.6 69.6 49.6 24.6 5.80 1.20 lg (Xu∞- Xu) 1.92 1.84 1.70 1.39 0.763 0.0792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吉大药学2017《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离线作业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什么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写出表达式。 答: 2.非线性药动学的判别方法? 答: 3.药动学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有哪些? 答: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指血药浓度曲线对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该参数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暴露特性。由于药动学研究中血药浓度只能观

察至某时间点t,因此AUC有两种表示方式: AUC(0-t)和AUC(0-∞),前者根据梯形面积法得到,后者计算式: AUC(0-∞) = AUC(0-t) + 末端点浓度/末端消除速率。 4.尿药法求动力学参数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其中每一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观察一个方面的变化,常可间接地认识另一方面的情况。所以药物在体内的速度过程变化规律,既可用血药浓度法来估算,也可用尿药浓度法来估算。药物从体内排泄的途径,主要为肾排泄。尿中药物的排泄不是以恒速进行,而是与血药浓度成正比的一级速度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尿药浓度高于血药浓度,而且尿药法定量分析精密度好,测定方法较易建立,取样方便,用药对象可免受多次抽血的痛苦。因此,在药物服用后,有较多原形药物从尿中排泄的条件下,通常可用尿药浓度法估算消除速度常数、生物半衰期等动力学参数。 5.写出多剂量函数的表达式,该表达式是根据什么原理推出的? 答:表达式: Y=A’B+(A’BC)(D+E) =A’B+A’BCD+A’BCE=A’B。 功能:AB取01时,输出为1,其它情况下,输出均为0。 该表达式是根据单室模型、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原理推出的。 二、分析题(50分) 对于含有相同量同样化学结构的药品,并不一定有相同的疗效,不同厂家的同一制剂,甚至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同一药品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对于相同的药品,不同的人服用可产生不同的疗效。 请分析: 1.根据案例说明药物在一定剂型中产生的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2.简要说明这些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1、答: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是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 素影响。 2、答: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合并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机体因素主要有年龄、 性别、种族、遗传变异、心理、生理和病理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引起不同个体或是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发生变异,导致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不同,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或是虽然药物浓度相同,但反应性不同,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差异。这两方面的变异,均能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量”的不同,即药物产生的作用大小或是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但药物作用性质没有改变。仍是同一种反应。但有时药物作用出现“质”的差异,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反应。 在临床用药时,应熟悉各种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根据个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做到用药个体化。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不同药剂所含的药量虽然相等,即药剂当量相同,药效强度不尽相等。因此需要用生物当量,即药物不同制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不同药物剂型,其中药物剂量不同,应用时亦应注意区分选择。 硝酸甘油静脉注射5~10μ g,舌下含锭0.2~0.4mg,口服 2.5~5mg,贴皮10mg,剂量相差更大。

最新整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教程文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关于试验动物的选择,以下哪些说法不正确?()B A. 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致 B.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 C.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必须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 D. 创新性的药物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 E. 建议首选非啮齿类动物 满分:1 分 2. 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脏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环,以致血药浓度较低,下列哪 种说法较合适?()C A. 药物活性低 B. 药物效价强度低 C. 生物利用度低 D. 化疗指数低 E. 药物排泄快 满分:1 分 3. 某弱碱性药在pH 5.0时,它的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的pKa接近哪个数值?()C A. 2 B. 3 C. 4 D. 5 E. 6 满分:1 分 4. 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A A. 口服吸收完全 B. 口服药物受首关效应影响 C. 口服吸收慢 D. 属于一室分布模型 E.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 满分:1 分 5.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E A.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B. 各种细胞膜屏障

C.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D. 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 E. 所有这些 满分:1 分 6.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C A. 体外研究法 B. 体内研究法 C. 药动学评价方法 D. 药效学评价方法 E. 临床比较试验法 满分:1 分 7. 关于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消除相采样点哪个不符合要求?()D A. 3 B. 4 C. 5 D. 6 E. 7 满分:1 分 8. 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D A. 0.05L B. 2L C. 5L D. 20L E. 200L 满分:1 分 9.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E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满分:1 分 10. 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B A.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水杨酸钠药代动力学实验分析报告

全血水杨酸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及其测定方法,掌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sodium salicylate)的血药浓度。 二、实验动物: 家兔体重2.585kg 性别:雌 三、实验药品: 20%乌拉坦、生理盐水、0.5%水杨酸钠、0.06%水杨酸钠标准液、10%三氯醋酸、10%三氯化铁、蒸馏水 水杨酸钠在酸性环境中成为水杨酸(salicylic acid),与三氯化铁生成一种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20nm 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salicylic acid 浓度成正比。反应式为: 四、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兔台、5ml和1ml枪头、5ml注射器、6号针头、手术器械、动脉插管、棉球、头皮针、10ml离心管、722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涡旋混匀器

五、实验方法 1、取10支10ml试管,用0.5%肝素润湿管壁。 2、家兔称重,从兔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1g/kg体重,注射了13ml),待兔麻 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此时家兔惊醒,补助乌拉坦6ml)。 3、剪去颈前部兔毛,正中切开皮肤5-6cm,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 露器官及与气管平行的颈动脉。分离颈动脉,行颈动脉插管。手术完毕后,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手术创口。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为1000U/kg体重(约为 2.58ml)。 4、取1支10ml试管,家兔颈动脉取血1.5ml,摇匀试管内血液,防止凝血。 5、沿对侧耳缘静脉缓慢注射10%水杨酸钠150mg/kg(因注射过程中发现部分药品 漏出,补注了一部分,估计约为3.9ml)。于注射后1、3、5、10、20、50、80、110min分别颈动脉放血1.5ml入相应的试管并摇匀。 6、取10支10ml离心管,水杨酸注射前取血管子标为“对照”,水杨酸注射之后不同 时间取血管标为相应“取血时间”,另有1个管子没有取血,直接加入配置好的 0.06%水杨酸钠标准液标为“标准”,按下表加入样品及试剂: 7、各试管用涡旋混匀器充分混匀,2000rpm,离心10min。 8、各试管取上清液3ml加入另一套干净试管中,再加入10%三氯化铁0.3ml,混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