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_学课程

急救护理_学课程
急救护理_学课程

《急救护理学》课程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定原则性意见》,制定《急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

一、课程标识

2023

适用专业《急救护理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护理学核心课程之一,因此适用于本院护理专业。

课时数本课程课时总计48学时,为必修课程,依据专业需求可用选

医学系专任教师:

2014年9月

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急诊医学和急诊护理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急诊护理工作是全部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前哨,为此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急诊护理学课程。

本课程秉持“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护理理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吸取欧美等国家先进的急救护理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有的教学模式,使得我们在国内急诊护理学教学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课程概况

急诊医学在医学发展中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急诊护理学是在急诊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中诞生的,她是急诊医学与

护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随着我校护理学院的建立,急诊护理学学科也经历了由无到有,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

为加快急诊医学学科建设,1992年中国医科大学在国内首次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合作开展了《急诊住院医师培训项目》,CMB资助该项目80万美元,拟在五年内完成。该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医学本科生、护生的急救医学课程计划;急诊医师培训计划;急诊护士的培训计划;急救医学的普及性教育计划。随着项目的进行,CMB又后续提供资助资金20万美金,使该项目资助资金达到共计100万美元。在该项目资金的资助下,我科先后派出8名医护人员赴美国学习急诊医学实践模式进行师资培训。学成回国后在临床率先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急救分区模式,同时配备了高级心肺复苏全套先进的急诊教学设备及计算机、复印机、投影仪等先进的办公仪器设备,使我校急救医学教研室和急救护理教研室成为国内拥有一流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教学条件的教研室。此外CMB还同时资助40万美元用于我校附属第一院中毒防治控制中心的建设,在全国医院医疗卫生系统中亦属首创。这两个项目为急救护理学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雄厚的师资力量、现代化的急诊教学设备、良好的临床实践教学环境。

同年由于护理学院的建立发展,把急救护理学课程纳入必修课成为必然,我科于1992年开始承担本科层次的急救

护理学课程教学。由于当时急救护理教学人员学历低,师资力量薄弱,此时的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是靠医护配合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进行讲授的,由到美国参加过师资培训的黄建群教授等医生讲解急危重症及心肺复苏等课程的主体内容,由护理教师讲解有关急救护理学内容,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6学时。实践课时24学时。此阶段的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医护分界明显,不能很好地融合现代临床护理与护理教育的理念,对培养21世纪的高护人才有不足之处。

2002年急救护理学课程在吸取临床医学教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等突出急救特色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大量融入了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授课教师由高学历毕业的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担任,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以评判性思维方式,解决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始终追踪国际最前沿的医学护理信息,不断引进国内外最新急诊护理学内容,运用美国急诊护理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急救护理学知识一直是国内外最前沿的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急救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课占有很大的比重。遵循“生命第一,时效为先”

的急救护理理念,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为此急救护理教研室配备了先进的急救实验教学设备,以生动、直观的场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每学年安排24学时的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2:3,从而满足了培养21世纪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

经过二十多年来教学方法的探索,急救护理学在我校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临床急救护理工作需求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受到历届护理学生的青睐。在每年毕业前的学生高级选修课中,急诊科急救护理学专业都是接收学生人数最多的科室。

在今后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通过不断尝试与改革,为本课程的建设提高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丰富创新

(一)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定位:

急救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护理理念,热爱护理专业,爱岗敬业,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慎独严谨的品行,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良好的护士仪表、举止、语言、态度和职业情感。

2.知识目标: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急救护理理念,具备较扎实的急救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具有主动求知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能力目标:掌握急救的基本技术、技能;能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尽快地转化为护理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病情、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将掌握的专业技术转化为从事临床急症护理的职业本领。

(二)理论课程设计思想及教学内容

设计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口结构日趋老化,疾病谱正在发生转变,急重症病人无论在数量及严重程度上都在日益增加,在此发展趋势下,我们保持急救护理学教材的基本内容结构,在此基础上调整部分课程内容,重点放在“急”字上,以突出常见急危重症的救护及急救技术配合应用的特色,并结合欧美等国家急救护理教学先进理念,建立了更具特点、更趋合理的新的教学内容框架。

教学内容安排(36学时)

理论课程名称学时数急诊分诊2学时

心搏骤停与心脑肺复苏4学时

创伤与急救2学时

急性腹痛2学时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学时

急性心脏衰竭和冠状动脉综合症2学时

严重心律失常2学时

高血糖危象2学时

甲状腺危象2学时

中枢神经系统急症2学时

呼吸系统急症4学时

机械通气2学时

急性中毒2学时

有机磷中毒2学时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学时

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1学时

(三)实践课程设计思想及教学内容

设计思想: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急重症护理课程教学中

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基于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向国际看齐,建立高效率的急重症护理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利用齐全的实验模型(如气管插管模型、心肺复苏模型、心电监护、除颤仪等),通过教师分小组示教(每位教师带教10位学生)、指导每位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自评与互评、实验室开放、老师提问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来达到实验教学目的。通过危急重症抢救情景设计、小组作业和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整体综合急救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部分共有10项操作,总学时为24学时。具体内容和相应的学时数如下:

实践课程名称学时数

急诊护理管理4学时

CPR、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的

4学时

应用

呼吸机、监护仪、除颤器4学时

心电图机、心律失常识别、输液泵4学时

整体抢救与配合4学时

急诊个案护理4学时

四.教学条件优越

(一)教材及相关资料

理论使用教材

1.张波主编《急救护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社 2004

2.周秀华主编.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6

参考教材

1.王一镗主编《急诊医学》第三版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

2.王佩燕主编《急诊医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2005年国际心肺脑复苏指南

配套实验教材:

护理部与急诊科自编讲义《急救护理基本操作》,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此配套实验教材简明、易懂,有助于学生学习。

(二)实践教学环境

急诊科配有专用教室一间,教室里配有各种教学设施,有CMB项目资助的全套初级与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教学设备,包括多功能心肺复苏模拟人2个、心肺复苏模拟人2个,气管插管模型4个、危险性心律失常计算机演示仪器2台、心电图机5台、心电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除颤器、负压吸引器等仪器若干台。

(三)临床教学环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为培养高级医疗护理技术人才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急诊科为“急救护理学”的主要的临床教学基地。

1.拥有良好的教学、管理、基础和科研条件,完善的整体医疗、护理的工作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急救护理学》的临床实践活动,机会充足,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和全面照顾病人的能力;

2.拥有充足的病员和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能充分满足本课程学生课间见习和临床实习的需要;

3.拥有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设备,所开展的新型医疗技术以及相应的护理实践,能及时补充和拓展本课程中相关内容,可保证“急救护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并对急救护理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4.拥有高水平的临床师资,临床带教教师均具备较高的临床急救护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教学能力及人格特质,能够满足学生的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需要,能保证“急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质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急救意识,讲授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训练急救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因此我们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目标,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下列改革:(一)教学方法

1.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

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应用PBL教学法,教师根据病情可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应用临床思维来启迪、引导学生,学生经过课前为解决问题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并适当查阅文献、课外资料,同学间针对教师布置的思考题相互发表见解并激烈讨论等精心准备,课堂上又通过自述事例、每位学生发言及回答他组学生的提问及老师的引导等一系列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从而化理论为实践,促进了学生多项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急性心肌梗死”模拟病例,让学生对其进行病情评估,并且对所应采取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发言,勤于思考,增强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师生间的沟通、同学间的协作、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2.小组轮转法:

小组轮转法是急救护理学实践课中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采取分别将带教

老师和学生分为A.B.C.D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讲解不同的临床技术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对应的每组同学讲解操作技术并监督学生熟练完成操作练习,所在这一组的学习完成之后,再转入另一个小组进行新的内容的学习和练习,这样像车轮滚动式的转动,循序渐进地完成A.B.C.D四个小组的学习过程。

在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采用小组轮转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节省更多的教学时间,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课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由带教老师进行监督,对操作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给予指正,保证了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掌握,使学生的操作技术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熟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得到了学生很好的反馈效果。

3.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并在其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它是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设计。在急救护理学中,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脏骤停、多发创伤等急症进行紧急处理场景仿真展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是:①授课前一周,将每班学生随机分成六组,每组平均4-5人。教师将要学习课程的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提出要求:最好每组同学选择不同的内容,跳出书本的限制。

②每组同学自己设计,制订计划。③上课时,让每组同学展示自己选择的内容,实施拟订的计划。实施时,同学创设了不同的情景,运用具体的材料,选择讲解、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提醒、暗示、建议和鼓励。④最后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时,我们采取了自评(小组同学首先进行自我评价)、他评(由其他各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教师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运用设计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自学的能力是护理教学的关键。而设计教学法注重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也提出很多问题。

设计教学法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法的过程中,由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决定学习目的、内容,并在自行设计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它使抽象、乏味的被动学习变成积极寻求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愉快经历。

4.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急救护理学涉及范围比较广,覆盖知识面比较多,各种危重症是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对于这样的课节,在讲授时我们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如在个案护理实践课中,以小组作业形式,教师引领学生到实际病人处,激发学生主动

思考,综合分析,找出问题,结合理论讲授内容,查阅各种文献,积极讨论,辅之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得到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给学生们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老师进行补充归纳,并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活跃了学习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针对具体急诊病人提出紧急处理措施或主动配合医生进行紧急处理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综合急救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也使他们对急救护理学的今后继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急救护理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生的感官最有效刺激的信号,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其直观性、生动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特点,并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情景,设计学生的反思过程和表述过程等,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心脏骤停与心脑肺复苏”时,采用声像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与除颤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兴趣,提高注意力,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此外,也由于医学知识飞速发展,急救仪器设备日新月异,单纯的教科书内容很难与时代同步,而网络教学课件在

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同时,课程内容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三)上课规模与教学效果

多年来我们承担护理学院、高职学院、网络教学学院、成人教学等多个层次的急救护理学教学工作,平均每个层次每学年的学时数均在36学时之上,每学年各个层次学生总人数合计900人左右。

带教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给学生创造实际参与与亲自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急救护理思维方式,沟通与表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始终很高,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对教学效果一直给予很好的评价。

六.教学效果评价好

校外专家评价:

1.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刘宇副教授的评价:

“中国医科大学的急救护理学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先进性、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适应了当今社会与医学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该课程中所融合的有关国外急救护理的先进理念,架起了国内急救护理学与国外急救护理学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了我国急救护理人才的培养。我认为该课程已处于国内同类课程领先水平。”

2.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郭爱敏副教授的评价:

“该课程强调“时效为先,生命第一”的理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

段的改革,体现了课程建设的先进性、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小组轮转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等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本人认为中国医科大学急救护理学课程建设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水平。”

校内同事评价:

1.中国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主任、日本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石玉秀教授的评价:

“急救医学教研室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资助下,先后遣派十余名医护人员去美国进行师资培训,率先引入美国急诊医学实践模式,实行急诊分区管理制度,并首次购入急诊教学等仪器设备,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力量雄厚。多年来,该课程不断发展,形成了课程内容汲取临床医学精华并融入整体护理特色,充实了教学内容;理论课程上注重师生互动,应用PBL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维;实践课程上独创小组轮转法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获得学生好评,教学效果好,主编参编卫生部规划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发表多篇相关论文。该课程教学特色鲜明,能够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处于国内同类课程领先水平,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2.护理学院教学督导于艳秋教授的评价:

“急救护理学的理论授课部分,教师能够精选教材、收集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体现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并能反映学科进展。

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精心设计问题与范例,采取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恰当运用外语,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总之,通过对多为急救护理学教师的听课,我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同时授课老师也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学生评价:

在每个学期学校组织的背靠背的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

评价的信息反馈中,学生对包括体现教师五大素质(备课,知识传授,培养能力,思想教育,教育方法及手段)在内的16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在百分制的评价体系中,近三年被评价的授课教师的平均满意度均在85分以上,优良率达100%。

七.课程特色突出

(一)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的特色:“急救护理学”教学内容力争始终追踪国际前沿信息,特别是应用从美国学到的急诊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学方法,辅以配套的先进教学设备,本课程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2.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PBL教学法、小组轮转法、设计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与实践教学效果。

3.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急救护理学实践课教学中运用小组轮转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对各种临床情境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1.本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与国际接轨:从美国引进了急救护理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国内首屈一指;同时我们不断通过互联网检索,直接阅读国内外中文和英语文献,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心肺复苏课程中,始终遵循最新修订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精神,给学生讲解最新及最前沿的知识内容。

2.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传统讲授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教学声像图文并茂、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采取PBL教学法,并且在实践课程中运用国外的小组轮转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临床教学基地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级技术人

才高度密集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高水平的临床师资、先进的医疗和护理设备、一流的教学条件、充足的病员,能及时补充和拓展本课程中相关内容,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多年来,急救护理学课程通过吸收国际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同时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形成了本学科特有的教学模式,处于国内同行业教学水平的领先行列。

八.课程建设规划

(一)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1.将本课程建设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一流课程;

2.建立急救护理学模拟实验室,创建一个手段先进的教学平台;

3.建设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4.建立一个知识先进,内容合理,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框架;

5.培养出一批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满足现代医学需要的对高层次护理人才。

(二)实现目标的步骤

1.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制,组织教师积极主编和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编写学习指南和学习题册,加强急救护理学的科学研究。

2.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继续购入心肺复苏模拟人、计算机等急救实践教学设备,开发急救护理学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系统,完善实践教学,并逐渐建立急救护理学模拟实验室,使本课程建设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3.继续探讨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在众章节中不断完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模式,使它在急救护理的教学中更加成熟。

4.注意青年教师的进一步培养,继续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积极给她们提供授课机会,培养她们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满足急救护理学课程的需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