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学习——他的大爱精神

向孔子学习——他的大爱精神
向孔子学习——他的大爱精神

《论语》好想拜读一下,但每次拿起书来,看见里面的文言文,便心里发怵,读不懂,便又放下了。暑假里看了周勇写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后,觉得跟《论语》走进了,也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才写成的。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孔子之所以赢得学生如此的厚爱,自然是因为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大的爱。世间最美好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包含的种种美好人性,孔子通过教学都体会到了。将心比心,学生就是以这样的人间极致情感创作了《论语》。做为一名教师,我应从孔子身上学得什么呢?学习孔子坚定的信念。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孔子经历了许许多多失败后,仍不可放弃,是因为他终身能坚持一种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自己的心灵曾受到不少的惩罚。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却不知从哪做起,在教学生涯中苦熬着,不知道从哪里摆脱这种局面,对学生的分数看的太重了,把学生考一个好分数看成是自己的教学目标。自己如一只井底之蛙,眼界太低,所以总有无穷无尽的烦恼,何乐之有呢?今后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熏陶,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让学生喜欢这门课,从分数的怪圈中摆脱出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了无限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得先“学而不厌”,方才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作为教师应如孔子、陈寅恪先生那样,埋头求取学问,名利都置于身外之物。以自己的学问与人格赢得学生的尊重,是一种多么体面、痛快的事。而不能如方鸿溅一样,没学问,不行又装腔作势,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因材施教。孔子教过的三千学生中,并非个个都是诚心好学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不好学,真正从孔子那里学到本事的不过七十七个。其中有听话的颜渊,他在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是通过忠实守望老师的崇高人格而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得到了净化。而孔子也不能没有颜渊,不光为了创造优秀的教学,,而且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师生的精神生命已经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了。人间最美好的情义亦不过如此。有看似不好学但贴心的子路,他象李逵,有点傻乎乎的,但是孔子最忠诚的人。孔子喜欢子路的朴实与耿直,没有坏心眼。因此在品德方面,子路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有爱提问问题的子贡。无论孔子什么时候上课,都有子贡这样的学生在合适的时候站起来,和老师对话一下。在教学中若碰到颜渊式的学生,要认真体验一下什么叫“诲人不倦”。至于非颜渊式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则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授人之渔”。孔子将自己的学好不保留地告诉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的为学之道。这才是中国式的大爱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热爱大自然。孔子引领学生在大自然中畅游,有利于师生美好的生命情怀得到释放与交融,进而又在天地之气的感染下,激发、巩固生命的美好情怀。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今后自己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在向孔子学习的过程中,最要紧的事尽情体会,思考孔子的教师生涯与精神世界,传给学生活生生的文化与精神力量。

孔子对仁的论述

孔子对仁的论述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

孔子的现代领导理论

孔子的现代领导理论 孔子的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拥有远大的志向、高度的自制力,并且成为他人追随的典范。领导力产生于各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正相反,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修身和坚持学习来培养。 以正确的价值领导众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领导能力是人物的新型品质,被领导力所感染的人们会产生对领导者的尊重和信任并乐于追随他。领导力的关键条件就是拥有典范型的举止,成为他人的榜样。领导力产生于各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正相反,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修身和坚持学习来培养。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所有愿意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完善自我的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孔子认为,领导者道路有两大目标:内部目标是通过修身达到个人的完善;外部目标是通过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实现社会的和谐。 目标一:通过修身完善自我 作为一名领导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发现并培养自己与生俱来的品质。一个人必须从自身着手,发现并勤奋地发展这些品德。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的获得并非对外界信息的积累,而是对自身优秀品质的察觉,知识指的就是自身潜在美德的恢复。 完善自我的途径也就是发现我们已经拥有了些什么,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完美是我们期望的最终目标,但是只要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离完美就已经不远了。孔子说过:“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我们怎么样才能到达完美的最终目标呢?有3条值得注意的途径:细致地思考,小心地说话,以及严谨地行动。目标二:通过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实现社会的和谐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宪法一类的东西。法律书籍非常少;只有为数不多的法庭或警察。很少有学者对学习法律感兴趣。那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凝聚在一起的呢?是她的文化。文化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看起来比任何军队或防御系统还要强大,保护着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一直都是她的文化。一个强大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持久力;而另一方面,文化的落后一直就是国家没落的象征。政府工作的成功履行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依赖于大多数官员和群众的道德水平。国家的健康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题: 《人生的境界》 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整个单元学习哲学论文或随笔。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质疑思辨。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作一些思考。阅读的过程,就应该是 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我所讲的《人生的境界》这篇哲学论文语言朴实无华,逻辑 清晰,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解四种境界及其差别,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联系生活理解这四种境界,力图从 情感价值观上引导。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知识储备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学习和讲解理清文中的思路应该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 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能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目的对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来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设计理念: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 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逻辑严密的哲学随笔,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陶冶情操。设想通过教师讲解,点拨的方式,在理清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个别字词和句子的的含义,对本文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在理性和 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梳理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理解重点语句,联系实际思考 3 拓展阅读,追求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语句,联系实际,提高精神境界(并非一时之功,这些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哲学性术语的理解和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方法: 质疑思辨法。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主要运用实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讲解重难点。教师引 导法和学生举例体验感悟为主。 教学用具: 粉笔黑板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两位哲 学家的话呢?(进一步引导,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占住了重要地位?)(3分钟)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礼”──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

“礼”──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 “周礼”是西周以来奴隶制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它是用来维护奴隶制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如何对待“周礼”,这个问题正表现了孔子作为从奴隶主贵族转化的封建主阶级思想家的特性,特别是表现这个阶层的保守性一面。孔子不仅和旧制度旧思想有着联系,而且他能意识到“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一套等级制度,他们也无法统治下去。 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有一次他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八佾”是六十四人的舞乐,本是西周天子用的,而身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在孔子看来当然是“不可忍”的。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请求哀公出兵讨伐陈恒。“臣弑君”当然是最严重的“犯上作乱”,这种破坏“礼”的行为更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了。为什么孔子这样地维护“礼”呢?因为在他看来:“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意思是说如果不懂得“礼”,不按“礼”来办事,那就无法进行统治。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破坏了,那岂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这当然是不行的。所以当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时,他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这就是他的“正名”思想。景公听了之后说:“讲得真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论语·颜渊》)齐景公倒是很坦白,公然把维护上下尊卑等级制的“礼”的作用,同他自己的切身利害联系起来。“正名”就是要不同等级地位的人,都要安于他们已有的社会地位,不能有非分之想。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看来,在统治阶级内部如果人人都按照他的社会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你争我夺,社会就能长治久安了。所以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原则应该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如果统治阶级都能按“礼”办事,对老百姓的统治也就好办了,这就是孔子说的:“上好礼,民易使”,“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孔子这样的看重“礼”,完全是为了要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但是他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等级制”不仅是奴隶社会的特征,也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加区别地维护它,客观上是有利于奴隶主贵族保持其统治地位的,这就是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到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自然也要维护其封建等级制,因此孔子这一套“约之以礼”、“正名”、维护上下尊卑等级制的思想,很快就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也是孔子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孔子在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情况下要来维护“礼”,如果不给“礼”注入某些新的意义,那他不仅不能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思想家,而且更不可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在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奴隶和平民的暴动和奴隶的逃亡当然很严重,但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也很普遍。据记载,在春秋时期

论孔子思想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论孔子思想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儒家思想今天遇到了无比强劲的敌手,这就是由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西方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必将带来一定程度和范围的西方化,孔子的思想,还有其存在依据吗?我认为,孔子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思索是不会过时的,而他一生的经历及其精神境界,作为人的生存,也具有典型意义。 卡西尔说:语言与存在同一。那么我们只要看看这些词汇吧:仁爱、礼节、天命、中庸等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不可想象,如果他们有朝一日从人类的生存中消失那将是怎样的后果? 孔子的一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磨难,贫穷恓惶,理想没有实现,那是一个十分沉重凄婉的悲剧。但是,孔子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不忧不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人生多艰,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个人面对这一事实的时候,难道不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吗?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自己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不为各种物欲的追逐、成败的计较、名利的诱惑所压倒,才能有一份宽松泰和、博大包容的心境,真正享受人生!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至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即努力改造社会、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他的学说的根本——仁,即是爱人,即是人道。爱人或人道,就是使人都好起来,使人人生活得好,尤其是使人人都受到教育。总之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造成一个君子国,造成一个以人道为根本原则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思想、观点是很丰富的,但贯串于他一生的精神却很简单,一是知天命,一是弘毅。这两点,支撑着“任重道远”四个大字。极伟大的任务,极沉重的担子,极高远的目标,困难、挫折,甚至终身奋斗毫无结果,都是可能的,没有知天命的精神,生出许多一己的主观妄求,在不合理的事面前表现出不可理解和天真的愤激,甚至为忧烦、悲观、荒诞感所压倒,等等,这样的心理首先失却了宽和健康,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里我理解的知天命即上天命我来做这件事和上天注定我命运多舛两方面。所以有志向和真正干事的人,一定要懂得孔子知天命的正确涵义和积极精神。 命这个字眼儿很通俗也很高深。大别起来,人们对命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命是先天注定,无法改变的,所谓“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就是老百姓对命运观的极好概括。另一种认为,命是非人力可以改变的某种事实,比如某种外在的机遇,或是自己内在性格的偏长偏短,它们常常决定人的生活道路。比如仕途,前几年有一句话:“德才兼备加一碰。”这一碰特别重要。所以重要,就是你是否逢着了某种机会有决定意义。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就产生了两种“知名”的态度。持前一种理解的人生活态度消极,认为世事一无可为,“听天由命”;他们还很迷信,抽签算卦,奉算命先生为“铁嘴”,说他们某年有“水凶”,他们就不敢在沟渠边走,说他们某年不宜早出门,他们就日上三竿后离家。持后一种理解的人也认识到人生的无可奈何处,但却并不消极,更不迷信。拿孔子自己来说,他一生克己复礼,游列国,说诸国,但它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却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他们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 严格说来,只有后一种“知名”才真正是人生智慧,而且是很高境界的人生智慧。国家元首、亿万富翁,以至村民百姓,芸芸众生,无论地位高低,能力大小,总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总有些无法做到的事情,总有够不着的、达不到的、无可奈何的,一句话,总有限定,总有失败,总有不如意。怎么办?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

孔子的儒学管理精髓

孔子的儒学管理精髓 从世界范围看,上个世纪初,美国现代管理推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至七十年出现问题,而到七十年代,日本溶合美式与儒家学说而成的日本式“太和”管理扶摇直上,占了上风,据专家们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中国式的管理将突显威力,成为那时管理的主流。 因此,我们今天开始研究孔子的儒学管理,正当其时,顺天应物。 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代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文之治,集于孔子。”这说明孔子之思想代表了中国圣王之治,代表了中国最经典的管理思想,孔子本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担任过很多管理职位,如委吏、司职吏、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管理职务。他的门徒中也有不少人出任各级官吏,这就使得他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基础的支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管理宝库。我们只要对这一思想宝库进行一下疏理便可看到,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修身治国平天下”,讲“修已安人”,讲“为政以德”,讲“正己正人”,并在管理的载体、目的、手段、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即使到今天看来仍是我们现代管理者无法超越的思想境界。 在管理载体方面,孔子管理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仁,亲也,从人以二”,即“仁”是“二人”的复合,这里孔子实际上是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管理就是在于搞清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善恶)。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 在管理的手段方面,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用道德教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地采用惩罚的管理手段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管理的途径方面,孔子主张“内圣外王”,即管理若要想取得“众星共之”的良好效果,首先得使自己“内圣”起来,要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注意榜样的力量,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管理者从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层层推进,不可或缺,不可能跳越。在孔子看来,管理者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个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国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是论述这些思想的。 限于篇幅,下面我就有选择性的论述几个专题以介绍孔子的管理思想境界。 一孔子“道之以德”的管理内控思想 控制,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其对象包括人、事、物和行为的控制,孔子的“道之以德”主要讲的是对人的控制,他主张以“德治”为核心,虽然他也承认“齐之以礼”,即以礼义制度为规范

孔子思想精华内容

孔子思想精华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也广泛流传,但你了解孔子思想的精华吗?。下面由我为你简单阐述精华部分,希望你喜欢。孔子思想的内容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懂得...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也广泛流传,但你了解孔子思想的精华吗?。下面由我为你简单阐述精华部分,希望你喜欢。 孔子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懂得变通,还是可以拿来用的吗.主要是因为孔子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在今天一样适用。比如: .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 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 归纳为九种境界: 小人之智者(小智),小人之勇者(小勇),小人之仁者(小德)。 君子之智者(大智),君子之勇者(大勇),君子之仁者(大德)。 圣人之智者(圣智),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翻开教科书,人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仁政"成为孔

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礼"的中心含义不仅包括"礼品"、"礼仪"等内容,而且更广泛地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 毫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世界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府一度号召人们要"破四旧","打倒孔夫子",理由是孔子思想"太封建"、"忠效思想太重"、观念"太中庸",等等。"那是一个特殊的由于政治原因而曲解孔子文化的时代。"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长丁晨说,"如何理解其中的精华与糟粕,需要一个民族去思考。" 然而,时至今天,展望中国,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随处可见: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谓"政者,正也";同时,重视仁义,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国"。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的主张中,最终的落点是"群众的利益"。在此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成了自己的施政纲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思想,对于世界各国的施政者都有指导意义。"山东省人事厅办公室副主任张祝秀说,"无论哪个政权,如果它不公平、不公正,不为群众的利益考虑,这个政权就不可能保持长久。" 孔子思想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孔子的影响力在2500多年之后,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中学、曲阜实验小学等中国数以千计的大、中、小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doc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家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家庭、社会,上至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家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后是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文化,礼从古存留至今,是一种摸不着看得到的文化。它对我们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

时。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孔子向老子解释自己是忧虑国家不行仁义,百姓不能安乐,人生短暂,不能为国家万民做出贡献。老子则说:天地运行自有规律,这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行仁义安天下,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又何必劳烦人为自然担忧呢。尔后又劝诫孔子学习水之德,上善若水,谁善利万物而万物莫与之争。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他的弟子门人问他是否见到了老子,老子是个有什么样贤德的人。孔子感叹说: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与孔子亦师亦友,孔子曾数次问学于老子,老子的道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论语》中有深刻的体现。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其实他也有缺点。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前言 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纵观整个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义、礼、忠、怒、和、信、教、均、道。这几个重要的字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的理论范畴。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 儒家基本观点: 性无善无恶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一、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 二、简介作者:冯友兰(1895-1990年)现代哲学家,著作颇丰,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建构成中国现代最完整的哲学体系。《人生的境界》是作者在《新原人》一书中所提出的人生境界学说的进一步阐述。 三、阅读课文,回答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 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蒙昧,几乎不需要觉解)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为自己,需要较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为社会,同上)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为宇宙,需要做多的觉解)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 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举例:1、作家和放牛娃的问答。问:你放牛干啥?答:赚钱。问:赚了钱干啥?答; 娶媳妇。问:娶媳妇干啥?答:养娃。问:养娃干啥?答:养大了放牛。(自然境界,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被动地顺应自然,对自己所的事缺乏觉解,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2、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一样。争天下,为的是做皇帝,做皇帝不是为老百姓, 而是为他自己,是功利境界。) 3、雷锋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是道德境界。

孔子的礼乐思想

孔子思想中的“禮” ——以《論語》爲例 內容提要:都說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實“禮”這個概念在孔子的思想中也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早年即以“知禮”出名。可以說“禮”的概念貫穿了孔子的整個思想,在他思想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禮”的痕跡。本文將以《論語》爲主要研究對象,討論一下孔子思想中“禮”的概念。 關鍵字:孔子論語禮樂仁禮治禮樂教化 孔子在“禮”方面主張恢復周禮,“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我從周。”(《論語·八佾》)在本文中我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孔子思想中“禮”的含義:首先,就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禮儀、規矩。其次,這個“禮”是一種指導人們修養的内在精神。最後,我認爲“禮”還是一種有效的社會規範。除此之外,我還想討論一下孔子思想中“禮”“樂”的關係,以及禮樂教化的作用。 一 在《論語》中孔子也談到了許多關於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禮儀的規定。這些規定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覲見君王、主持祭祀,孔子都有提及。 比如,孔子認爲有的顔色的衣服是不應該隨便穿的:“紅紫不以爲褻服。”(《論語·鄉黨》)又說:“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雖然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但是因爲他們是古時候的吉服,所以參加葬禮不能穿。 不但穿什麽衣服是符合禮的孔子要管,吃什麽東西,怎麽吃東西孔子也要管是不是符合禮。“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論語·鄉黨》)不但和君主吃東西要這樣,自己在家吃飯也要守禮。“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論語·鄉黨》)吃個東西都要有如此多的規矩,就難怪孔子會“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論語·述而》)八成也是因爲講究太多禮儀,而沒什麽功夫和胃口去吃飯了吧! 連穿衣服,吃飯這種日常小事都有如此多的要求,孔子對於待人接物的禮儀要求自然就更多了。“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論語·鄉黨》)見了君主就一定要做出一副對君主尊敬無比的樣子。就連自己生病在床,要使君主來看望自己也不能不遵守禮儀。“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論語·鄉黨》)這也無怪乎孔子會發出“事君盡禮,人以爲諂也”(《論語·八佾》)的感慨。要誰真的天天這樣做,肯定也會被人罵做作。 不但普通人他要管,連君主和君主自己老婆夫妻間怎麽説話,孔子也要管。“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論語·季氏》) 從上面的那些片段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形式上的禮的研究,但這並不是我想要討論的重點。所以,接下來我們還是看看禮的另外兩個方面的含義。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10级汉英1班李婷学号:101301054089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我今天要谈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来开始这个讲座。 这个问题就是:我国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过去有一种提法,说大学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研究高科技,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量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么是人生境界 “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境界”这个概念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最早的“境界”是国土的意思。到了中国文化的环境当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二是指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向;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境界,今天讲的“境界”就是这个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冯先生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了解,同时,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意义了。宋代哲学家朱熹,引用一句诗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孔子,可以作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说: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浑沌,一个无明的宇宙,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冯友兰举例子说:两个人同时去游一座名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某种地质构造;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这个山里头看到的是某些历史的遗迹。因此,同样是一座山,对这两个 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张先生用王阳明说的“人心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张先生说,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和冯先生的说法非常相似,但是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也有一些和冯先生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谈到的地方,我觉得至少有三点: 一、冯先生说的境界,完全是理性层面的东西。而张先生所说的境界,并不限于主观的觉解,

论述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

论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以及礼乐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姓名:曹志华 学号:01 班级:101041C1 【摘要】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而周礼集其大成。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个认识和判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最终得以定型和成熟。 【关键词】孔子礼乐思想儒家和谐社会 一、孔子的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订《》《》,序《》,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礼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何为礼乐 二、礼乐思想 (一)礼乐思想的形成 礼乐,顾名思义是指和。礼是规范体系,是典章制度;乐则是礼之内在精神的体现,它突显了礼与人之内在心灵秩序的关联。时期,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作为各级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奠定了的基调。创始人——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和,对后来历代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礼乐的发展 正因为西周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所以尽管它如同宗教诫律一样,要求人们尊奉和恪守,却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它恰恰是对人们生活的赋型,给人们带来的恰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安全感,乃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对礼乐本身的理智反省和意义理解反倒没有发生的可能了。然而,先秦历史进入春秋之后,一场天崩地裂的巨变发生了,在这场巨变中,“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宗法人伦秩序的破坏和紊乱标志着通过礼制而建立起来的政制模式的解体,史籍上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局面严重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三)孔子对礼乐思想的继承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礼乐文化情有独钟,先秦儒家之所以能够对“三代”,尤其是对周公之“制礼作乐”进行系统的理智审查和深度的意义阐释,根本的动力就在于他们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是“礼崩乐坏”了,礼乐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都成了昔日的记忆,正是在对昔日礼乐文化的追忆和思考的过程中,礼乐文化的精神性价值和意义向人们呈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恰是礼乐规范秩序的被破坏而催生了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思想时代——“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先秦诸子都是通过对崩溃了的礼乐秩序进行反省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所谓“百家争鸣”则是根源于他们对传统礼乐秩序之精神实质与社会功能的不同判断而已。 (四)孔子对礼乐思想的发扬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生活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的确没有另外制作新的礼乐,他无意于提出一套新的制度体系的规范性构想。在他看来,制礼作乐是圣人之事,而他自己从不敢以圣人自居。但他绝不是泥古不化者,他是思想家,是哲人,他提出: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 摘要:孔子不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孔子的文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古往今来无出其右。以往学者多是了解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思想, 对他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有所忽略。我将从孔子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标准、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文学思想进行解读,稍作介绍。 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纵观我国二千多年的文学史长河,出现过浪漫主义等诸多流派,但现实主义却是这条长河中首尾贯通的主流.《诗经》虽在文学创作方面开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先河, 然而一部诗集只能成为创作的楷模而已, 而为现实主义古典文论奠定基础并对些一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算是孔子的文学思想。 (一)文学具有实用性 文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实用于政治;孔子认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仅密切而且非常直接。他认为从事政务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就是要“诵诗三百”。不然等做了官再学习,势必走弯路。他说: “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他选用人才的态度很鲜明,宁选择先具备文学修养的常人, 也不录用做了官再学习文学的卿大夫子弟。因为没有必要的文学修养, 就不具备从政的起码的能力和资

格。其次,从政者必须把所具有的文学修养灵活地卓见成效地用于政务的处理, 就是授之以政而达,使于四方而能专对。不然,“虽多, 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孔子聚徒讲学,也正是为了培养从政的人才。对于那些善于把文学修养运用于政务并取得政绩的学生, 孔子总给予热情的鼓励。他夸奖子贡为宗庙里盛黍樱的瑚琏,赞扬子路“片言可以折狱”, 甚至把侄女嫁给了“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南宫适。二是文学实用于风化;天下之所以动荡,社会之所以昏暗, 孔子认为根源在于“礼崩乐坏”, “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 他充分认识到文学在改革世风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他说: “博学于文, 约之以孔, 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颜渊》) 不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言行便不切仁义之道, 世风便恶浊不堪。孔子的这一认识, 早已为古今史实所证明。只有能动地发挥文学的“兴”“观”“群”“怨”的积极功用, 社会的风气才得以淳厚, 人民的精神才归于文明。三是文学实用于教育;孔子兴办教育, 意在培养以仁义治国的人才, 不断扩大宣传和推行“忠恕”之道的队伍。由于认识到文学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除了直接向学生教授政治之外, 孔子把文学作为重要课程。 (二)文学具有现实性 《论语、述而》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 反对依恃暴力。认为以力治国,百姓慑于严刑峻法,仅能短期内不犯法,却没有廉耻之心;而以“德”、“礼”治国, 百姓便“有耻且格”了。文学必须紧紧围绕现实社会中各类重大问题进行反映。脱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