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_金融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房地产泡沫_金融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房地产泡沫_金融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Y096)资助

一、引言

国际上对于房地产泡沫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房价收入比、租售比和空置率。房价收入比即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一般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2009年12月7日,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达到8.3倍,

农民工的房价收入比则达22倍,中国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王家春[1]认为,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没有比目前中国更高的房价收入比,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处于巅峰状态。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城市家庭

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约为66000元。奥运会之前,

四环以内的均价约为每平米18400元,对应的房价收入比为27.8倍(按每套房100平方米计算)。即使是六环以外的房价,

也比国际房价收入比的警戒线高出一倍。上海的情形与北京相似。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中,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10倍。如此“泡沫”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1991年的日本和1929年的美国,更是超过了1997年的中国香港和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按单位面积的价格计算,北京四环以内和四、五环之间的房价泡沫度分别比美国高出

6.7倍和5.9倍。值得强调的是,

美国的住宅价格中包含了装修成本,而中国的住宅价格一般是毛坯价格;美国住宅带有永久的土地使用权,而中国住宅只有50—70年的土地使用权;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比中国完善得多。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北京100081)

□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与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昌忠泽

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地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为1:300—1:200。如果租售比低于1:300,意味着房地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高于1:200,表明这一区域房地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中国指数研究院指数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2009年1至10月,北京地区房屋租售比达到1:434,上海地区达1:418,远高于国际警戒线。这意味着房产的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楼市泡沫有不断积聚的趋势。租售比无论是高于1:200还是低于1:300,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空置率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空置率在5%—10%为合理区,在10%—20%为空置危险区,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有专家认为,中国很多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不低于30%,北京、上海和深圳不少商品房的空置率则高达50%以上。对此,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不无担心地指出,“在曼哈顿空置率达到10%到15%的时候人们就感觉到天要塌下来了,但是在浦东空置率高达50%,他们还在建造新的摩天大楼”[2]。

美国金融危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房地产业并不是美国的支柱产业,相反,中国近些年来一直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面对全国愈演愈烈的房地产泡沫,当房价持续上涨的动力减弱并逐步逼近房价调头向下的拐点时,中国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吗?一般认为,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源于美联储的错误政策和联邦政府的不当干预,与美国相比,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除了源于信贷扩张这一共同因素之外,又存在哪些特殊因素呢?房地产业应该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吗?为避免房地产泡沫破灭给我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做出哪些调整?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根源及其隐藏的双重风险

与美国相比,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除了源于信贷扩张这一共同因素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因素。信贷扩张、土地财政以及住房预售制度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三大根源,中国房地产泡沫隐藏着巨大的双重风险。

1.信贷扩张、土地财政以及住房预售制度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三大根源

(1)信贷扩张

商业银行的贷款之所以大量向房地产业集中,就在于房地产业的高预期收益。商业银行自身所拥有的房地产价值提高,使得银行愿意持有更多的房地产作为主要形式的资产。同时,以房地产为抵押贷款的抵押市价的上涨,使得银行现有贷款组合中的损失风险下降,这样就增加了银行向房地产贷款的激励[3]。张铭[4]认为,商业银行之所以过于乐观地向房地产业提供大量信贷资金,除了房贷资产的高预期收益、较低的房贷违约率外,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商业银行的灾难性近视(Disaster Myopia)和市场主体面临的不当激励,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及破灭。

在当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下,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及风险定价基本上是由总部负责,基层分行的业绩考核往往会放在信贷扩张的规模上。努力扩大信贷规模,是基层银行的主要激励方式。特别是这种信贷规模扩张对银行的短期风险管理影响不大,基层银行更有信贷快速扩张的冲动。这就是最近几年来银行信用快速扩张的主要动力。

除了海南、广州、深圳等部分地区之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1998年才开始起步。从没有市场到有市场,银行信贷出现了快速的扩张。199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仅有1053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

7256亿元,增长了近6倍。1998年,个人按揭贷款余额仅456亿元,2007年已达3万多亿元,增长70多倍[5]。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信用扩张过度基本上是区域性的。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分割性及金融市场的统一性,使得全国大量的金融资源向少数地区聚集[5]。2005年以前,房地产开发投资东部地区所占的比重达到75%以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所占比重达76%以上。这种格局直到2006年后才有所改进。正因为金融资源短期内可以在部分地区聚集,从而使部分地区的房价在信用扩张过度下快速飙升。①(2)土地财政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房地产业也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以住房价格过高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泡沫已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房价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开发商将相应成本转嫁给购房者,房价随之攀升。

“土地财政”是对当前地方政府在面临财政困境时利用土地换取财政收入这种短期行为的一种形象比喻,包括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融资、土地金融等方式获得收益来直接或间接增加财政支出能力的行为[6]。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的银行贷款,已经成为城市和其他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7]。

自200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实施“招、拍、挂”以来,我国的土地价格每年以8.9%的速度快速上涨,高地价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资料表明,2001—2003年间,土地出让金收入为9100亿元,约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5894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9.5%;2005年,国家开始紧缩“地根”,土地出让金收入为5505亿元;2006年为7677亿元,2007年高达1.2万亿元。2008年,尽管有近50%的土地出让以底价收场,有10%的土地流标,导致地方政府地价款收入有所下降,但仍获得了9000多亿元不菲的收入[8]。土地收入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我国土地财政的形成与分税制改革和以GDP及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关[9]。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上收了大量财权,特别是将增值税的75%归为中央政府,2002年以后又将地方税种中增长较快的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但在财权向上集中的同时,地方财政支出责任不仅没有相应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在这种财权向中央集中,事权向地方政府下放的非对称财政体制下,财权上收后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能稳定增长的地方税种(如财产税和土地增值税),于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从而诱导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相关收入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财政分权、政治集中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具有通过做大GDP和上缴财政收入来显示政绩,以此获得晋升(或保住职位)的激励,这种以GDP和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便成为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内在动力。

(3)住房预售制度

住房预售制度是房地产泡沫的制度性根源。最初,设置住房预售制度的本来目的是为了降低房地产业的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房地产业,以促进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没有一套健全的法律制度、信用体系及房地产市场监管制度,使得住房预售制度逐渐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信用扩张过度和风险转移的工具[5]。中国的住房预售制度是一种单边的风险承担机制,更多的是考虑房

①一个可以证明北京楼市泡沫风险的数字是,2009年11月北京的楼市租售比首次突破了1?500,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1?700。参见《迪拜危机致财富缩水,温州投资客抛售京城房产》,中国广播网2009年12月4日。

地产开发商的利益,防范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风险,而较少考虑购房者及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使得这种制度安排的金融风险由购房者或商业银行来承担。

住房预售制度不仅降低了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市场的融资成本,也减轻了开发商的融资压力。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利用房地产交易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大肆制造房地产市场供求紧张关系,以未来房价会暴涨的诱导性信息,通过各种手段抬高房价,牟取暴利。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那就是土地供应不足。表面上看,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是房地产的供不应求,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供应不足,土地供应不足导致房地产的供不应求。造成土地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为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18亿亩耕地面积的红线不得越过[10]。

2.房地产泡沫的双重风险: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分析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救市”策略来提振房地产市场,理由是:美国政府之所以会采取救市行动,是因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导致了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因此,中国要防止出现美国式的金融危机,政府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救市政策以稳定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这实际上颠倒了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就是越吹越大的房地产泡沫难以为继,导致泡沫最终破灭。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寒冬”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些旨在支持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其中,尤以首套房贷7折利率、二手房交易营业税减免以及改善型二套房房贷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最大。

美国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之一是,如果政府采取“救市”策略来提振房地产市场,那实际上是在为下次危机的爆发埋下种子,也即用更大的房地产泡沫来取代另一个泡沫。表面上看,这样做使得房地产市场波动问题暂时得以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增加,GDP也增长了。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表明,吹大的泡沫最终是会破灭的。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存在着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中国房地产泡沫隐藏着巨大的双重风险——

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财政风险加剧——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首先,土地财政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土地一级市场(征地)和二级市场(建设用地)“一口进一口出”政策,给了地方政府土地垄断经营权,而招、拍、挂则为地方政府从低价征地和高价拍卖中获得暴利,增加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即使我们不考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不考虑可征用农地、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但市场有冷暖,房地产市场也有周期性变动,这意味着土地价格不可能天天都有“面粉比面包贵”的火爆行情,当市场发生变化,原来的供不应求就会转化为供过于求,土地流拍、降价就不可避免,土地生财难以为继[8]。

其次,土地财政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杜雪君、黄忠华[11]的实证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存在负影响,其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1,即土地财政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数量将减少0.01个百分点。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数据,仅在2001—2008年的8年间,我国耕地数量就减少了1.25亿亩。如果不加以控制,按照每年平均减少的数字,2年就会突破“红线”。

第三,土地财政严重损害了国民的利益。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按理土地出让

收益的分配和使用应代表全民的利益。然而资料表明,全国多数地方征地款的分配比例为:农民仅能拿到10%—15%,集体拿25%—30%,政府及其他机构拿60%—65%[8]。征地中各产权主体地位不平等、交易不公平使得农民失去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失地又失业的弱势群体。显然,这种“取之无方、用之失当”的土地财政是与中国的城市化相悖的,因为中国的城市化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不解决5亿多农民的问题,不解决全体国民的住房、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这个全球少有的消费市场就难以启动,中国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第四,土地财政还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在土地财政中,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建设资金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取得银行贷款的间接财政。这些贷款一般不超过2年,如果土地出让顺利且价格较高,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丰厚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来偿还贷款,但如果土地出让价格不高,用于偿还贷款的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就必须用其他方式取得财政收入来还款。实际上,以政府信用为依托的贷款规模往往会超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规模,金融风险也就出现了。

(2)金融风险集中——

—房地产泡沫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由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使其具有先天的脆弱性,而房地产业又极容易引发泡沫,两者的结合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

房地产泡沫对一国经济造成的危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在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发展成熟的国家,房地产融资渠道很多,除银行贷款外,还包括各种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企业上市融资、企业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银行贷款最多不超过房地产融资总额的40%。但在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如“大萧条”前的美国(银行持有65%的金融资产),或日本、东南亚国家(银行持有75%以上的金融资产),房地产泡沫及其崩溃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则要严重得多[12]。

由于金融改革滞后,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单一,股权融资有限,基本上只有银行信贷一条途径,开发资金的信贷依赖银行、物业抵押的信贷依赖银行、购房的消费信贷依赖银行、建筑企业垫付的工程资金还是依赖银行,房地产开发对银行资金的依赖性极大。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增加了房地产开发的盲目性,造成房地产行业投资过热,市场供求失衡。况且我国银行业是在金融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和自身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涉足房地产信贷的,中国的房地产业刚刚走向市场化,还没有经受过市场大起大落的严峻考验。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大幅波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成银行风险,大量信贷资金无法收回,必将形成大量银行呆帐、坏帐等不良款项,使得银行系统承担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泡沫越大,中国居民的购房还款压力越大,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就越令人担心,特别是当居民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住房时,这种担心一点都不为过。近两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调整,中国局部地区(尤以深圳为典型)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断供现象。2008年上半年,随着深圳房价持续下跌,许多人发现他们过去购买的住房其价值正在不断缩水,他们所欠银行的购房贷款,其数额甚至超过了住房当时能卖出的市场价,也就是说,这些住房在当时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负资产,于是一些房主便选择将住房扔给银行,不再偿还银行贷款。深圳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断供现象尽管只是一些个案,但是这些个案已经向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甚至政府敲响了警钟。当更大的房地产泡沫出现并最终破灭时,中国爆发美国式的次贷危机绝非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3.房地产业能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吗?

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至今,如果再不考虑民生的实际情况,不重视房地产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带来的系列民生问题,将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国应该重新审视房地产业是否应该继续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的问题了。

不可否认,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而房地产业的率先复苏对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更是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房地产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目前,房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接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个别地区这一比例更高,有些地方甚至把房地产当做地方政府的经济命脉[13]。那么,房地产能长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吗?

首先,支柱产业应该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但房地产需要依附于其他产业之上才能发展。比如,设计由设计单位完成,工程建设由建筑施工企业完成,需要大量的银行贷款,等等。

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是“水泥砌的笼子”,本质上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依附型行业,是一种被动性产业,这就注定它难以长期担负起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角色。因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盖了多少高楼大厦,而是体现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其次,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我国面临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正是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我国确定了不可突破的18亿亩耕地红线。从目前的情况看,面对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耕地红线的维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粮食安全又不容忽视的情况下,将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显然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不顾中国的这一特殊国情而普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无异于饮鸩止渴,并贻害子孙[13]。

第三,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方面,房地产业虽然具有产业链条较长、带动经济增长效果较为明显的特点,但其所带动的大多是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行业,尤其是普通的建材行业,对高科技行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房地产业的短期效益较为显著,因而也使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愿投入较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研发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的高科技产业。显然,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不仅无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经济资源的错配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第四,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房地产投资的主体是住宅投资,经验研究表明,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会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呈“倒U形”变化。世界银行的研究也认为,当人均收入很低、住房尚不能成为大众消费品时,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作用很小;只有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大众对住房改善的需求快速增长时,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比较明显;而当一国经济进入更高发展水平、住房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大大降低。特别是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特征变化,中国将很快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将大大降低我国对住房的需求。

三、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房地产泡沫双重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1.加大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关系

当前,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些都与地方政府普遍推行的土地财政政策有关。地方政府必须放弃土地财政,必须放弃对土地一级市场的控制。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是靠土地财政来支撑政府支出、提供公共物品的,唯一的办法是通过产业振兴、税收进行公共财政运作。政府必须摆脱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市场的依赖。

(1)改革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财权上收、事权下放以及“政绩逼人”是造成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原因。要降低地方政府谋求预算外收入的动机,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公共投资机制,地方政府不能再作为城市投资的主导者,而应该成为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在财政负担上,中央政府要适当增加事权,如义务教育经费由中央政府承担,这样既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减少因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教育投入差异[6]。

可考虑将地方土地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并直接由中央财政进行监督。

(2)通过综合性的配套改革,降低地方政府经营土地财政的激励。在政绩考核上要改变GDP和财政收入至上的考核体制,在财政体制上通过引入土地财产税补充地方财源,以解决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不对称问题。

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变土地出让为开征土地财产税,包括土地交易税、土地使用税和土地保有税三个税种,贯穿土地交易、使用和保有各个环节。土地使用者在土地使用和保有环节无须集中一次性付费,而是根据土地所处地段等级、土地用途及所占面积进行评估后由地方税务部门按年度征税,并使其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源。这有助于抑制高房价,开发商无须支付高额的土地出让金,普通购房者无须一次性缴纳70年的土地使用费,以缓解居民的购房压力。

(3)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积极防范土地融资风险。地方政府通过政府性公司以土地为抵押,贷款进行城市发展建设,抵押的土地往往是政府储备的土地,这样容易带来政府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严格将政府储备土地限定为存量土地,禁止将征用的农村集体土地纳入土地储备范围;对抵押的土地进行评估,放款数量依据土地的价值而非政府信用。

2.将控制资产价格膨胀纳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在住宅市场繁荣之前采取较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本可以抑制住宅市场的过度繁荣,抵押贷款标准的放松也本应该是有能力被制止的,特别是当市场中弥漫着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时[14]。

在住宅市场繁荣之前和当市场中弥漫着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时,中央银行之所以没有采取较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因为中央银行往往只是将货币政策目标集中在控制一般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而没有充分意识到资产价格膨胀的危害。尽管危机前有部分中央银行官员表示要关注资产价格,但如何关注以及关注程度是否足够并不十分明确。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对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重新审视,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将控制资产价格膨胀作为其重要的调控目标。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资产价格波动很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由膨胀到崩溃的急剧变化很可能会引发长期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因此,中央银行除了要控制一般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即物价水平的上涨之外,还应将控制资产价格膨胀作为其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中央银

行应该在事前去阻止和预防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还是在事后采取一些应急的补救措施。从此次金融危机来看,各国中央银行似乎更倾向于采取被动型的货币政策,但这种做法的成本可能过大,中央银行也许应该事前对资产价格做出一些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抵押贷款以及各类资产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15]。

3.开征物业税和住宅空置税,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目前,我国房地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还集中体现在:旺盛的投机型或投资型需求(表现为非自住型房产数量的增加或住宅空置率较高)导致住宅价格快速上涨,而以“住有所居”为目标的自住型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因而住宅市场税收政策的调控目标应该是降低住宅空置率,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现象,增加住宅市场的有效供给,保障自住型需求的满足。

为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或炒作行为,建议适时开征物业税和住宅空置税。

实证研究表明,住宅流转环节税的调控效果不如物业税、住宅空置税。自住需求占住宅总需求的比重越高,住宅流转环节税的调控效果越差。与住宅空置税相比,物业税对住宅价格的调控作用虽然非常大,但也较明显地抑制了自住者的住宅需求[16]。

考虑到物业税可能会抑制自住者的住宅需求,因此在物业税的征收过程中应甄别出自住者与其它参与者,做到区别对待;为了避免逃税行为,住宅空置税税率也不宜定得太高(以不超过5%为宜)。

参考文献:

[1]王家春.中国住宅价格是世界经济史上最大的房价泡沫[EB/OL].价值中国网,2008-09-01.

[2]张欣.警惕房地产泡沫[EB/OL].凤凰网,2009-11-20.

[3]HERRING R,AND WACHLER S.Real Estate Booms and Banking Bus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The Wharton School,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9,Occasional Papers No.58.

[4]张铭.银行信贷与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J].国际金融研究,2009,(4):86-91.

[5]易宪容.信用扩张的合理界限与房价波动研究[J].财贸经济,2009,(8):5-14.

[6]邵绘春.“土地财政”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3):4006-4008.

[7]刘江.政府和谐治理与“土地财政”的根治[J].农村经济,2007,(10):91-92.

[8]汪利娜.我国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参考,2009,(42):12-13.

[9]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15-27.

[10]茅于轼.房屋空置催生泡沫,楼市优惠政策应退出[EB/OL].中国新闻网,2009-12-01.

[11]杜雪君,黄忠华.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10): 1724-1728.

[12]张同耀.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6):61-63.

[13]谢太峰.以房地产当支柱能撑多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2-1(5).

[14]BAILY M N,LITAN R E.,AND JOHNSON,M S.The Origin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R].The Initiative on Business and Public Policy at Brookings,2008,Fixing Finance Series-Paper3:7-47.

[15]伍戈.对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9,(8):18-23.

[16]王俊,王喆,昌忠泽.中国住宅市场税收调控效应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08,(6):154-166.

(收稿日期:2010—04—19责任编辑:李俭国)

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

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 摘要:本文从7个方面多角度归纳剖析了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金融危机的机理,具体包括货币政策、信贷、金融创新、杠杆、国际资本流动、非理性行为以及过度投机行为等方面,分析了资产价格泡沫宏观调控的历史经验教训,最后对我国资产价格泡沫调控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资产价格;泡沫;宏观经济政策 一、资产价格泡沫的历史现象与启示 资产价格泡沫(简称泡沫)一般是指资产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而持续大幅上涨、最终突然破裂的现象。历史上许多著名金融危机都与泡沫密切联系。源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持续18个月的大衰退,终结了美国宏观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7年空前的长期稳定状态,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其影响至今未绝。 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泡沫对经济的影响日趋深刻,深入研究泡沫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二、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金融危机的机理分析 1、货币政策与泡沫 一般认为,美联储长期低利率货币政策是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但背后逻辑并非一目了然。Mishkin(2011)介绍了货币政策的“过度冒险渠道(risk-taking channel)”传导机制:低利率提高过度冒险行为。因低利率刺激金融机构寻求高收益,投资者易产生货币幻觉,认为低名义利率表明实际回报也低,从而鼓励购买高风险资产;收入与估值效应导致机构冒险。若金融公司借短贷长,低短期利率增加净利息差幅,从而增加公司价值,利于公司增加杠杆的能力;低利率增加抵押品价值,从而增加放款能力;长期低利率增加了政策的可预测性,促使资产管理者低估风险;“格林斯潘看跌期权”增加了系统性风险,金融公司被鼓励追求相似的投资策略,增加了回报的相关性。 次贷危机前,Jackson Hole共识主导美联储,激励了泡沫的充分发展。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该策略行效良好,但在次贷危机中导致美联储无视资产价格大幅上升的警报,错失调控良机,尽管殷鉴不远。1996-2006年美国房价累计涨92%,超1890-1996年房价涨幅(27%)3倍,在2005年顶峰期房价涨12%,是同期实际人均GDP增速的近6倍,2008年初,住房抵押总价值约占GDP90%,且房价明显受不断增加的杠杆推动(莱因哈特和罗格夫,2009,chapter13)。日本住宅价格指数从1980年的5800升到1989年20600(金德尔伯格,pp144)。 货币政策对泡沫引发金融危机的能力影响巨大。由于美联储的积极应对,1987年美国股市单日下跌20%,未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2000年网络股泡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美国房地产泡沫如何触发金融危机(上)

美国房地产泡沫如何触发金融危机(上) 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刘明] 发布时间:12-11-08 16:28:10 9 如果不深刻反思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就无法真正走出这场迄今仍在持续演进的危机,更无法有效防止未来发生类似的危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导是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则是危机积聚、形成和触发的关键。 一、寻找增长出路如何埋下危机种子 上世纪80年代以迄对金融市场的“去监管化”,其直接后果是包括证券化债务在内的“金融工程”迅猛发展、日趋复杂,以令人瞠目的规模释放出流动性,并被认为最终直接导致本轮危机。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结果是不是引导资金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担纲的相关产业如上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本世纪不到10年的房地产兴盛等,究竟能够带领美国经济走多远。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提高住房拥有率是两党共同的努力,支持住房贷款的激进政策既有实现“美国梦”的理想主义的一面,更有寻找增长发动机的现实考虑。此后的一段发展表明,房地产兴盛使美国在21世纪初“新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没有陷入长时间和大规模的衰退,仅仅大约8个月之后即告复苏;但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膨胀所带来的短暂繁荣,却掩盖了并且继续积累着“新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美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从而为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埋下了更深层的种子。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也最终对金融系统和整个经济造成了远较“新经济”泡沫更为严重和持久的损害。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早期,美国房价大约上涨了130%。在这场“繁荣”中,人们认为房价能够永远涨下去。自2006年起,房价开始下跌,此后跌幅超过30%。如果考虑进通货膨胀的因素,则本轮金融危机后的房价大约已经回到了房地产泡沫开始之前。 早在2005年,随着美国利率的升高,美国“次贷”债务人开始出现违约。许多人的贷款超出了他们的支付能力,抵押贷款的拖欠数增加。到2009年,超过500万笔贷款出现了拖欠,大约占美国抵押贷款总数的10%。最终银行只好没收房产,然后再予出售,这就是所谓的取消抵押品赎回权(foreclosure)。 同时,房价下跌导致违约增加,可能是因为房主认为当时的房价已经不值得按原贷款支付,即“资不抵贷”,他们拥有的已经是负资产。从2007年开始,负资产的抵押贷款数量急剧上升。美国全国不动产协会估计,截至2011年年底,有1100多万美国人房屋抵押贷款债务大于其房产价值,约占全部抵押贷款屋主的22.8%。 与借贷人和房主相对应的另一面,银行和相应的抵押贷款证券持有者也遭受巨大损失,金融系统的问题由此暴露出来。经济学家们最多预测到房价下跌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却无人预测到房价下跌通过抵押贷款这样的媒介制造出连锁式恐慌,直至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房价下跌仅仅是触发点,连锁式的雪崩才是这场危机的全貌。 2007年1月,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崩溃,三四个月之间跌去40%。但是直到当年10月,股市才到达崩盘的临界点。这就说明,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崩溃后的9~10个月间,人们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当股市崩盘的时候,其螺旋式下降的急剧程度远超过房价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则直到2009年中才暂告缓解,但此后迄今,复苏的步伐仍然十分缓慢。 从地域的角度看,美国的房地产投机行为最初集中在不大的区域,但是,雪球越滚越大,区域性的危机迅速波及全美国。

中国房地产泡沫与应对政策分析

中国房地产泡沫与应对政策分析 [摘要]2010年以来央行几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央政府出台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而老百姓住房问题早已成为今日的热点话题,房地产举足轻重地关系到人民生活安定及国家经济形势稳定。如何调控房地产市场,防止其进一步泡沫化成为人们的聚焦社会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银行开发商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大量房地产按揭贷款无法收回,引发金融危机,伴随其房产泡沫的破灭,银行、房产公司大量倒闭破产而被收购,国民经济饱受重创,经济陷入低迷。目前,我国房产市场状况令人担忧,房产泡沫化严重,由其果,究其因,出对策,稳经济,安民生已经刻不容缓。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在全球迅速蔓延,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为维持经济增长,应对危机,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其中有一项就是新发行了400万亿人民币用于各项重点及基础行业建设,不可否认,这些资金在应对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这些新涌入资本市场的资金却带来了很大隐患,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房地产市场有利可图,房价一路飚升引发人们进行新一轮的投机活动,只要手里还有闲置资金便想方设法投入房产市场。很多新房空置,很多人有买不起房,买不到房。房产问题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些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关乎国家兴衰。 在这样的情况下调控房价,整顿房产市场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了国家继续兴旺,人民生活安乐,解决不好,一旦泡沫破灭,后果不堪设想。然而,调控房产市场是一项十分艰巨且复杂的任务,涉及到各方利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胆大心细,深入分析各种相关问题,对症下药。 首先,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维持着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流通顺利进行,同时银行金融枢纽,而其在房地产市场同样是很关键的利益主体,对它的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要怎样才能合理控制银行放款额度呢?第一,调高利率增加的利息远不能和房产市场的高利润相比,人们的投资投机热情很难被抑制;其次,利率的提高本身很有限,如果利率调控范围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则会引发还贷危机,加速房产泡沫破灭;再次高利率是银行贷款盈利性更大,更加刺激了商业银行铤而走险,发放不良贷款,导致恶性循环。所以从2010年以来央行多次调控的都是存款准备金率,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0.5个百分点,这样一方面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紧缩通货,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一下子将房地产泡沫戳破引发不堪设想的后果。而对于另一利益主体——房地产开发商,也不能一味打压,对房地产开发商要加强引导,鼓励中低价位、中小套房、经济适用房房产开发。同时也要加强对房地产市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2005-8-2 0:0中国财政·邹立文【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0年前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也打破了“土地”、“消费”和“就业”等日本“神话”,经济进入衰退期。为此,1992-1997财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价值约60万亿日元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以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加之移动电话和卡拉OK消费的推动,日本经济一度出现好转迹象,实际GDP增长由1995财年的3%上升到了1996财年的4.4%。然而,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桥本内阁错误地估计形势、并急于出台了包括提高消费税税率等措施在内的“财政重建”政策,重创复苏中的日本经济,实际GDP增长率1997财年为 -0.4%,而1998财年更为严峻,为-1.9%。1997年7月爆发并迅速蔓延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又严重挫伤了日本国民的信心。出口乏力、内需不足,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日本实际GDP曾连续五个季度下滑。 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实施的经济政策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的严重衰退,日本政府(桥本内阁和小渊内阁)相应采取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扩张性经济政策,旨在尽快摆脱衰退,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综合经济方案” .“综合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4月24日草拟、并在同年6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一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含金量”超过16万亿日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合计达12万亿日元。该方案的三个政策目标是:通过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等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处理银行呆坏账。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扩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资7.7万亿日元用于环境、新能源、信息通讯、社会福利、城区再建、以及灾后重建等项目;另外,政府还放松住房信贷合作金库的贷款环境,促进私人住房投资增长。二是推动所谓的“私人融资便利”,促进私人部门采用新技术、管理方法等。三是减税,特别和持续性的所得税和地方居住税减免额将达4万亿日元。这样,每个独立纳税人将减少纳税29000日元,每个受赡养者将减少纳税14500日元。四是通过自由化、培育风险投资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500亿日元的“紧急就业发展项目”、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金融大爆炸”、促进土地和证券市场流通(2.3万亿日元)等措施,致力于建立一个富于弹性和创造性的经济结构。 (二)“紧急经济方案” .“紧急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11月16日决定、并在同年12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三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的项目投资额超过17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减税额,直接政策“含金量”达27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方案。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减税和低利率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扩大公共投资、创造需求政策的“含金量”总计约17万亿日元。具体措施是,扩大公共投资,1999财年公共投资额达44.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10%。税收政策方面,减税总量超过9万亿日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65%降至50%,公司所得税有效税率降为40%,同时,还出台了旨在鼓励购买住房的税收优惠措施。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在1998年11月和1999年2月两次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坚持维持零利率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三)“经济再生政策措施”。“经济再生政策措施”是在1999年11月11日起草的,政策所含投资约17万亿日元(加上婴幼保健项目,达18万亿日元)。其政策目的是,将日本现阶段政府部门主导经济的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经济,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强化将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发展快速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在全国各区域均等分布,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 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状态。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成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扁你,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做生产的人均收入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即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房地产泡沫_金融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Y096)资助 一、引言 国际上对于房地产泡沫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房价收入比、租售比和空置率。房价收入比即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一般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2009年12月7日,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达到8.3倍, 农民工的房价收入比则达22倍,中国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王家春[1]认为,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没有比目前中国更高的房价收入比,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处于巅峰状态。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城市家庭 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约为66000元。奥运会之前, 四环以内的均价约为每平米18400元,对应的房价收入比为27.8倍(按每套房100平方米计算)。即使是六环以外的房价, 也比国际房价收入比的警戒线高出一倍。上海的情形与北京相似。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中,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10倍。如此“泡沫”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1991年的日本和1929年的美国,更是超过了1997年的中国香港和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按单位面积的价格计算,北京四环以内和四、五环之间的房价泡沫度分别比美国高出 6.7倍和5.9倍。值得强调的是, 美国的住宅价格中包含了装修成本,而中国的住宅价格一般是毛坯价格;美国住宅带有永久的土地使用权,而中国住宅只有50—70年的土地使用权;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比中国完善得多。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北京100081) □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与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昌忠泽

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地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为1:300—1:200。如果租售比低于1:300,意味着房地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高于1:200,表明这一区域房地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中国指数研究院指数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2009年1至10月,北京地区房屋租售比达到1:434,上海地区达1:418,远高于国际警戒线。这意味着房产的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楼市泡沫有不断积聚的趋势。租售比无论是高于1:200还是低于1:300,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空置率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空置率在5%—10%为合理区,在10%—20%为空置危险区,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有专家认为,中国很多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不低于30%,北京、上海和深圳不少商品房的空置率则高达50%以上。对此,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不无担心地指出,“在曼哈顿空置率达到10%到15%的时候人们就感觉到天要塌下来了,但是在浦东空置率高达50%,他们还在建造新的摩天大楼”[2]。 美国金融危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房地产业并不是美国的支柱产业,相反,中国近些年来一直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面对全国愈演愈烈的房地产泡沫,当房价持续上涨的动力减弱并逐步逼近房价调头向下的拐点时,中国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吗?一般认为,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源于美联储的错误政策和联邦政府的不当干预,与美国相比,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除了源于信贷扩张这一共同因素之外,又存在哪些特殊因素呢?房地产业应该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吗?为避免房地产泡沫破灭给我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做出哪些调整?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根源及其隐藏的双重风险 与美国相比,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除了源于信贷扩张这一共同因素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因素。信贷扩张、土地财政以及住房预售制度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三大根源,中国房地产泡沫隐藏着巨大的双重风险。 1.信贷扩张、土地财政以及住房预售制度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三大根源 (1)信贷扩张 商业银行的贷款之所以大量向房地产业集中,就在于房地产业的高预期收益。商业银行自身所拥有的房地产价值提高,使得银行愿意持有更多的房地产作为主要形式的资产。同时,以房地产为抵押贷款的抵押市价的上涨,使得银行现有贷款组合中的损失风险下降,这样就增加了银行向房地产贷款的激励[3]。张铭[4]认为,商业银行之所以过于乐观地向房地产业提供大量信贷资金,除了房贷资产的高预期收益、较低的房贷违约率外,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商业银行的灾难性近视(Disaster Myopia)和市场主体面临的不当激励,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及破灭。 在当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下,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及风险定价基本上是由总部负责,基层分行的业绩考核往往会放在信贷扩张的规模上。努力扩大信贷规模,是基层银行的主要激励方式。特别是这种信贷规模扩张对银行的短期风险管理影响不大,基层银行更有信贷快速扩张的冲动。这就是最近几年来银行信用快速扩张的主要动力。 除了海南、广州、深圳等部分地区之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1998年才开始起步。从没有市场到有市场,银行信贷出现了快速的扩张。199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仅有1053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房地产泡沫论文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房地产泡沫的危害、形成机制及 对策分析 作者黄顺凯 系(院)艺术学院 专业建筑设计技术 年级12级建工1班 学号12560101024 指导教师钱云云 日期2014.12.30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2014.12.15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2014.12.15

房地产泡沫的危害、形成机制及对策分析 黄顺凯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艺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102) 摘要:房地产泡沫是经济发展中的隐患,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折,这就使预防和控制房地产泡沫变得极度重要。鉴于此,本文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形成机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政府;土地市场 1 房地产泡沫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的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指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房地产经济波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反过来又加剧了房地产经济的波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经济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泡沫现象,对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房地产泡沫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房价飞涨。泡沫存在时,房价一定高,但是房价高不一定存在泡沫。(2)大量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业。房地产泡沫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银行贷款进入到房地产行业。(3)房屋空置率高。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分的供给增长属于虚涨,构成经济泡沫。(4)土地价格暴涨暴跌。土地的稀缺性导致了市场对土地需求无限,土地市场便容易发生投机炒作,出现低价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5)房地产的投资过度。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形成泡沫经济破灭。(6)居民对市场房价的承受能力差。衡量居民对房价的承受能力的指标房价与家庭年平均收入之比。比较理想的情形是房价与家庭年平均收入的比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国际上通常认为这个范围是3-6。 2 我国房地产泡沫成因机制分析 2.1 土地价格垄断 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其复杂性表现在:其他要素的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时,土地的公有制仍然未打破,土地价格是使用权的价格,是在一定期限内的价格,而不是土地所有权的价格;土地市场分为一级出让市场和二级转让市场。国家是一级市场唯一的供给者;土地出让方式有协议出让、拍卖、招标和挂牌多种形式,价格差异很大,引发了土地市场持续混乱、导致了土地市场乃至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以及不平等交易甚至寻租行为。而且也因为土地本身的固有的属性。土地是自己供给的,数量有限,不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土地稀有性的自然属性致使土地供给弹性最小。城市化进程越快,土地需求越大。而土地的需求大致只有两种,一种是刚性需求,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利益。一种是投资需求,把土地当成牟利的工具,使土地脱离原来的价格,造成泡沫。并将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造成价格不断攀升的恶心循环。 2.2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的干预 传统政治体制下,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最简单的方式是看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一个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的办法有很多,如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等,但这些措施耗时耗力见效慢,远不及“拉高房价”来得快。可是房价狂飙形成的泡沫,将导致泡沫经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在给定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这是毋须质疑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研究是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展开的。从IS—LM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化所导致IS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研究影响政策效应的因素实际上就是研究IS曲线、LM曲线中的各参数的数值及其变化对曲线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对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从I 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上看,这种影响的大小会因IS曲线和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这一结果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中,假定LM 曲线的斜率不变,初始状态下的均衡收入y 0和利率r 0也完全相同,现假定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相同的一笔支出量均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假定右移的距离是E 0E 3,E 0E 3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积,即E 0E 3=K g ·Δg ,也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带动国民收入增加若干倍,这其中的原理在前面的内容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由于IS 曲线斜率的不同,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两者的增加额y 0y 1和y 0y 2均小于E 0E 3,原因是要想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额为E 0E 3,必须保持利率水平不变。但是,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IS 1曲线、IS 2曲线向右分别平行移动到IS 1′和IS 2′时,在(r 0,y 3)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势必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导致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不变(LM 曲线不变),这势必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必将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导致私人投资水平下降以及总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问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斜率而异 r 0123r r 1 r 0

房地产泡沫形成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目录 提纲: 摘要 引言 简单介绍房地产以及引出房地产泡沫 一、房地产泡沫的实质 二、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一)造成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 (二)容易引起金融危机 (三)造成生产和消费危机 (四)容易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三、房地产泡沫的成因 (一)过度投机 (二)消费者及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三) 银行信贷非理性扩张 四、防止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措施 (一)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监控和管理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预警预报制度(三)强化土地资源管理 (四)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五、我国房地产泡沫成因及其治理过程 (一)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治理的对策

房地产泡沫形成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内容摘要: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不仅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而且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导致泡沫的行业之一。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我国房地产的泡沫对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影响很大,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房地产泡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一些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有较多争论,那么,什么是房地产泡沫?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怎样完善政府的各项制度及各种市场机制,从而达到控制泡沫的目的,使房地产行业保持健康的发展呢?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房地产泡沫的实质 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两大特征是:商品供求严重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求量;投机交易气氛非常浓厚。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最早可考证的房地产泡沫是发生于1923年—1926年的美国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这次房地产投机狂潮曾引发了华尔街股市大崩溃,并最终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积累,到90年代初期破裂的日本地价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房地产泡沫,从1991年地价泡沫破灭到现在,日本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萧条的阴影,甚至被比喻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 二、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一) 造成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 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意味着投资于房地产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泡沫经济期间,大量的资金向房地产行业集聚,投机活动猖獗。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大企业的高额利润许多来源于土地投机和股票投机带来的营业外收益,结果放松了对本企业的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