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2、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

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

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

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6、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9、如何把握量变、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

10、简述辩证否定观及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

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

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11、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2、为什么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

也是客观的

13、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

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

14、怎样理解实践检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

15、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

得以存在的基础;③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6、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18、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特点上各不相同。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20、怎样理解“时势造英雄”的观点?

:这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杰出历史人物的出现和他们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第一,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离开历史必然性来看杰出人物,就会把杰出人物的出现看作是纯粹偶然的事情。离开偶然性来考察杰出人物的出现,必然会陷入宿命论。

第二,杰出人物的活动要受到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制约。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杰出人物产生的深刻历史根源。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以,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成伟大的人物。可见,杰出人物总是时代的产物。第三,杰出人

物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必然要受到他们代表的阶级局限性的制约。

由于他们顺应历史趋势和反映本阶级的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历史上所起作用的大小也不相同。

2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生产了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为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为精神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和物质设施;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主体,无论是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还是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都需要通过人民群众参与的改革和革命才能实现。

22、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原则是什么?

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既是一定时代的人物又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因而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必然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制约。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评价历史人物要从他们当地所处的历史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分析,既不能苛求于前人,又不能任意拔高。第二,阶级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还必须同他们所属

的阶级地位联系起来考察,把他们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情况放在具体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具体分析。

23、简述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4、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

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

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

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5、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作用表现在:①人民群

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量。

2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

建筑的变化。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

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

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

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

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7、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8、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29、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0、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

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

的统一。

31、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2、商品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3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4、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5、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试述两者区分的依据和

意义。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6、什么是剩余价值?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

法?

37、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和源泉是什么?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间接后果一是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二是使资本主义发生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三是最终造成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3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9、简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定义。

40、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

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

系,这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

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2)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

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

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4)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