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网考自测题2016.6解答

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网考自测题2016.6解答
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网考自测题2016.6解答

公共政策概论》网考自测题2016.6

题型与分值: 1.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2.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 分)

3. 判断题(每题2 分,共40 分)考试形式:闭卷,网考一、单项选择题

1、(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2、(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

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3、(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

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4、(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

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

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5、(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6、( 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B. 1、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

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 1、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

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D. 1、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 A.实证主义哲学)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

责任)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 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 1、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1、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3、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4、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6、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7、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8、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全球性)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欧文? E.休斯)

10、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11、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12、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13、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14、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

一种(B.价值判断)15、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 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6、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H. 1、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 1、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詹姆斯? E.安德森)

2、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3、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4、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 A.资源)。

K. 1、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

的便捷计算方法。M.1、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2、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N. 1、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目标群体)2、拟定政策

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Q. 1、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前提)

R. 1、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自然地理环境)2、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3、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4、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 C.戴维?伊斯顿)

5.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W. 1、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D.心理文化)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 1、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实验理论)

Y. 1、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 B.国内政策环境)2、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

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 B.政治学)3、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

学科是(A.经济学)4、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 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乙1、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3、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 A.财产)。4、在经

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 B.个人福利)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

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公共政策主体)

6、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C、政策目标)

7、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

中居于(D.枢纽)地位。8、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重视理性)9、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

指(C.政策执行)10、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11、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 A.评估准备)12、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

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13、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组织中的个人)为出发点。14、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诺斯)

二、多项选择题

A. 1、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D

B.正常

C.超常

D.失常

C. 1、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BQ A、可能的B、似然的C受控的

2、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BC A.经验分析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

3、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BC三者最为重要。A.解释B.组织C.实施

D. 1、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BCD的要求。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

2、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BCD A定量研究B在现实社会中C.定量分析方法D定量方法的科学

F. 1、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A.利益集团B.政治党派C .大众传媒D.思想库和公民

G.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

2、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 B.直接引导C .间接引导

3、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B.非官方决策者C .官方决策者

4、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B)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

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BCDE A系统B互动C联动与定向D复杂和多样E稳定与突发

6、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BCD)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7、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ABC)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 .评估总结

8、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BC A.个人主义的方法B.理性经济人假C .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

9、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BCD 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B .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

10、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C)B.精英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

11、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AD)A.集体性D.规则性

12、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B.政府职能C.政府失灵

13、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BCD 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

14、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BC)A.全球化B.信息化C .知识化

J. 1、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大小将

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CD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D、混合性工具

2、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BC)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B、规模经济效应要求

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C、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3、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BCD )B.杜鲁门C.本特利D.莱瑟姆

4、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ABCD)A生产什么B如何生产C为谁生产D既定的社会

5、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BCD A.义务论标准B.目的论标准C.本质论标准D.品德论标准

6、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ABCD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L. 1、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 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 .利益落实

2、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B)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M. 1、美国学者詹姆斯? E ?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AB)。A.官方决策者B.非官方决策者

2、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ABC)A.分配性问题B ?调节性问题 C ?再分配问题

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A、政治领导者B、危机事件C抗议活动D传媒曝光

4、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BCD)A.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 C.政治可行性 D.行政操作可行性

5、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BCD

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

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D ?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6、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BC 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 途径。 C. 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入到传统公共“商业途径” ,即 B 途径。

7、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的目标,将政策工分(ABCD A命令B激励C能力建设D系统变迁

P. 1、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BD A.采集评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D.得出评估结论

2、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ABC)A.描述性理论B.规范性理论C.批判性理论

S.1、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

2、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ABCD A.实事求是B.系统协调C .具体明确D.注重伦理考量

3、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BCD。A不足B活动的狭隘C家长作D业余W. 1、威廉?邓恩将问题分为(ABD A.结构优良性问题B.结构适中问题D.结构不良问题

2、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BCD)。B、结构优良C结构适度D、结构不

3、威廉姆森概括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包括(ABCD A.新制度经充分假设制度。 B.新制度经坚持认

为C.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 D.新制度经认为行为假设被看做现实

4、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BC)A市场化工具B、工商管理技术C、社会化工具

5、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源有(ABCD A现有的政策B通用的解C.调整过的D.非现成的

X. 1、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ABCD A全球性B.突发性C.结构不良性D.复杂动态性

2、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含(BC)B.事实因素 C. 价值因素

3、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A.交易费用B.产权理论与国家C.企业理论

Y. 1、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ABC。A.客观B.主观C.环境

2、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BCD B.价值C.政治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3、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CD)。C.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D.支持联盟框架

4、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是(AB)。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5、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C)B.经济分析法C.阶级分析法

6、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CD)C.国民收入的大小D.国民收入的分配

乙1、政策的导向是(BD)的导向。B.观念D.行为

2、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指(ABCD A相互联系B相互依存C相互影响D相互作用

3、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BC)B职能权限范围内C、能力范围内的事务

4、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B.目标D.方案

5、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BC)B. “服从”观点C .“务实”观点

6、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的整合性评估。C.事实层面D .价值层面内容

7、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

大致的选择有(BCD)。B.政策补充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

8、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BC A政府工人员的个人利B地方利、部门利等小集团利 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

9、政府失灵的原因是(ABCD A.公共决策的失误B.政府扩张或政府成长C官僚机构的低效率D寻租

10、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A .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11、直接提供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ABC )A.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 B .直接提供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如讨论、谈判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C .直接提供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使成本最小化。

12、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BCD。A.过度重视B.当某些公C.容易低估D.政策制定和政

三、判断题

A.按照地域原则划分,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可简单划分为国内政策环境和国内政治法律环境。(x)

B.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V)

C. 1 、层级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x)2、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作为测量标准,目的在于分析方案的经济价值。(V)3、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关于个体和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结构。(x)4、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可以把政

策过程看作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妥协调适的博弈过程。(V )

F. 1 、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V )2、风险性问

题是指在解决此问题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政策价值目标相互冲突,许多方面又都具有不可预测性,需冒很大的风险。(V )3、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属于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x )4、福利经

济学不关注单个人的效用,只关注一个社群中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社会福利。(x )

G. 1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V)2、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V)3、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V)4、公共政策一旦形成和实施,依然不会对环境产生反作用,从而导致环境的改善和重塑。(X)5、公共政策工具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政策主体选择的、用以影响政策客体、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

径。(V )6、公共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V)7、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

的障碍有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的联盟、法律上的障碍和高昂的成本。(V )8、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但很难找到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x )9、公共利益具有

主观性、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特点。(x )10、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

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V )11、过程理论认为政策设计是灵感而非汗水的产物,是发明与创新而非系统思考的过程。(x )12、“高级赢利”思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考察个别的微观利益,而且要考察整体的宏观利益,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而且更要考虑长期利益。(V )

J. 1 、技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体产出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V)2、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本特利、杜鲁门和哈罗德?拉斯韦尔。(X)3、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不同利益集团之

间达到均衡的结果。(x)

L. 1、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二是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V)2、

利益集团是“位于公民个人和国家庞然大物之间的缓冲器” ,是国家和社会的链接纽带。(V)3、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都是积极的。(X)4、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V)5、

类别分析是一种用于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X )

M. 1、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V)2、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V)3、目标群体对于某项公共政策的态度选择

有两种形式,一是接受,二是不接受。(V)4、美国公共政策专家保罗? A ?萨巴蒂尔指出政策执行研究有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V)5、美国政治学家P?狄辛将人类社会追求的五种理性作为政策评估

的标准: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政治理性、法律理性和社会理性。(X)

P. 1 、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

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V )Q. 1、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X)2、企业精神理论认为政策方案规划是一种考验、再考验与不断修正政策方案的调适过程,直到政策方案完全适应政治环境为止。(X)3、确定地方政府利益的合理范围的三大原则性标准:目的上的公益性;实现途径上公开化、制度化;内容上的合理性。(V )

5、 1 、实质性的问题是以公共问题为核心,并能快速地解决使之排除在政策议程之外的问题。(X)2、司

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X)3、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法律性公共事务等。(X)4、社会问题的“复杂动态性”强调,

人们为适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选择适应性策略策略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反馈与无限循环的过程。

(X )

T. 1 、头脑风暴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V )

W. 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

规。(V )2、我国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集权型的政治文化。(V )

X. 1、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X)2、

行政机关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V)3、象征性的问题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存在争论

的问题。(X)4、学习理论强调政策规划者从政策环境中学习强化政策执行力的知识与技巧,以提高政策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V)5、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被视为对某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V)6、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X)

Y. 1 、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价值因素、法律因素和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X)2、因果理论将政策看做一种假设,将政策执行看做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的地图,关心政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V )3、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身份意味着参政的权利。(V )

Z. 1、“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公共”二字上。(V)2、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

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V)3、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

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V)4、政策环境直接决定一国政府公共管理的生

态性、适应性和适度化。(V)5、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区成员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可具体表现为其对政治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政治参与的技能等。(V)6、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V)

7、政策工具是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V)8、政策问题的论证可以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多级论

证和小论证。(X ) 9、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存性、主观性、人为性和动态性。(V)10、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V)11、政策影响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X)12、政策产出可以等同于政策效果。(X)13、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从

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再到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实这样一个动态过程。(V)14、政治精英模型认为,政治精英是政治系统的决定因素,他们决定政治系统的性质、政治过程和政治系统的变迁。(V)15、在我国,司法权力机关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V)16、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为

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V )17、自愿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X )18、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产

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是两个基本的支柱,并由此说明经济增长和衰退的根源。(X )19、志愿者组织是

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自愿性工具。(X )

2020公共政策概论作业答案

2020公共政策概论作业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作业1 例子: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指基于特定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合理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的效率、效能、服务 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以及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成本-效益等 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的过程。这是在综合了彭国甫和 蔡立辉两位著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民主化的政府绩效 考核是从建国后起步的,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民主。 提纲:自己根据下面的分析总结写提纲(30分) 第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工作重心。政绩考核中GDP的增长也成为考核重要指标。 第四,就国际环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都实行官员绩效考评制度。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就 要求必须在各方面努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对接,这尤其对政府行 为模式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要改变政府行为模式,重要一 点就是要改变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政策环境对政府绩效考核政策变化的影响 从例子可见,政府政绩考核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只因当外部的环境发展变化了时,原有的考 核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便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些环境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就政治环境而言,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而引起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 问题,纠正人们的某些错误观念,从而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中央领导人在多种重 要场合都提出要实践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政治氛围下,就要 求各级政府实践和履行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 制度就是各级政府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第三,文化环境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那么紧盯经济发展速度,转而注意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等。 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意识里很重要的部分。此外,民主意识、纳税人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不再对财政收 支特别是支出漠不关心,而是开始关注政府财政用途及其效率效果,加强了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等。全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强烈要求政 府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关注民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为民谋福祉。 通过上面具体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官员政绩考核政策的不断变化,主要是由于随着国际环境以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 发展变化,原有的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环境的 要求,并且与政策环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充分证明了公共政 策是环境的产物,即公共政策是为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制定出来的,是政策系统为解决自身与既定环境的矛盾而采取的行动,并将 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做适应性的调整。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 (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 (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Rivlin)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政策科学构想》(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西方学者。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 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 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 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 出的。 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 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 经济利益的手段。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 形式。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尔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 常状态)的失效。

14、(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要认 真考虑的。 17、人们把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 同与(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 一起的。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 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 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公事公 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 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 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 者应当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公共政策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方面P3 二、什么是公共政策(1)政策的含义P8 三、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 四、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 五、公共政策的作用P11 (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第二节“公共”概念透视 一、公共物品P15特征表现: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灯塔效应”。准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P18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公共问题 四、公共利益P19 含义。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五、公共权力P20 含义。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六、公共秩序 七、公共治理P23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 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P24 含义 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P25 含义。再分配政策的缺点、包括…… 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理性政策P27 含义。自我管制性政策——行业委员会 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P27 含义。 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P29 含义 第四节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 一、政府收入P30税收收入(主要)、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二、政府支出 三、公共政策范围P33 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P35 五、政府支出相关理论 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 第五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一、政府失灵P37含义。缺点。表现形式——政府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政府寻租(缺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 称、政府俘获、决策失效、供给低效(原因) 二、市场失灵P40含义。原因——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外部负效应、信息不对称 三、契约失灵 四、志愿失灵p42 缺陷:慈善不足、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非政府组织的局限 性 五、社会失灵P43 (1)三大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为的逻辑 (2)群体非理性:邻避效应、从众效应、搭便车效应、旁观者效应、广场效应、马太效应、黑洞效应、暴民政治 第二章政策分析 第一节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 一、政策分析的由来P53 二、政策分析的含义P54 含义。政策理论。 三、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P55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复杂的学科背景、多架构的研究方法、广阔的研究领域 四、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P56 政策问题、政策内容、政策结果、政策价值、政策结构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答案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案例 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们对保障城市生活无着 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极大关注认为这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方面。《关于进一步 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提案指出我国2003年8月1日起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保障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

压力。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限制有组织的乞讨或强乞恶讨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明确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相互配合依法办 事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有效管理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权益的同时也体现法规对广大群众权益的尊重。 一、个人讨论提纲结合上述例子我认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 (1案例目的是什么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2实施的机关是什么民政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3体现的原则是什么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 (4基本的措施是什么成立救助站、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条件要求是什么以民政为主其他部门协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有条件界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的旧条理同时废止。 二、小组讨论提纲 1、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救助。 2、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 3、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要有条件界定。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 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Z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Z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1

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

公共政策概论单选题 D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 D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D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公事公办)。 G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G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G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G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G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G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G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G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 G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G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 G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G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J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J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J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 J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J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J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 K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 Q(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 Q(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 R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R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S(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S(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S(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 S(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S(D简单矩阵法)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S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S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 S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活动程序)。S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T(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W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 W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X“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X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Y(顺序决策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 Y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Z"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Z(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 Z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组织层级化) Z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 Z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Z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Z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 Z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Z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Z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折扣)型 Z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Z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 Z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Z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多选题 A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 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 策) A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 C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 非正式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评价和外 部评价)。 C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 几种(全选)。 C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全选) 。 C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支持、反 对)。 D(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 关系中产生。 D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扩大了决 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D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的程序化 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 开放性的矛盾、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F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民主观念、公平 优位观念、创新超前观念E人本观念) G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全选)等子系统。 G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公共机构的特性) G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核心 主体)。 G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行为的规范程度、行为 的模范程度)。 G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全选)。 G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大致经历以下环节:(全选) G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全选)。 G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全选)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包括(全选)公共政策科学化. G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全选)。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的目的、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 析的立足点)。 G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G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分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 G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这意味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 策的行为特征,应充分体现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 者、倡导者)的角色。 G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 系统构成。 G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是(公共政策要从公 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公共政策的评价应放到一 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社 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G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全 选)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G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包括:(绩效、效率、充分性) G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全选)。 G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 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G公共机构的特性是(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共机构有维 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G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 心、自觉性),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G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 全公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G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会受到(全选)。 J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全选)。 J决策支持系统由(斯科特、基恩)提出。 J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明确 决策方案的运用期限、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 J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包括(全选)。 J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说服、强制、交 换)。 J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职业 团体、群众团体、工作团体)。 J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 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L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系统性、整体 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 N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全选)。 Q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全选)。 S史密斯认为,(全选)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 素。 S史密斯认为,(全选)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 素。 T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全选) 。 T通常情况下,下列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 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 力发展方向者 、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W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 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W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组 成。 X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执行)。 X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 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社会主体知 识化)。 X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归结于以下因素: (全选)。 X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全选)。 X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全选)。 X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全选) 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 标。 X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 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X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包括(全选)。 X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 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由 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Y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 之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 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Y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 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Y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公共政策应 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 践科学化)。 Y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 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Y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 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耗损失效)等阶段。这种政策 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 模型”。 Z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 (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Z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党、 政府)。 Z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 念。这些理念包括(全选)。 Z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全选)。 Z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全选)。 Z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 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 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 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Z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 Z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按(规定的程序)和 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Z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全选), 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Z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化决策体 制)的公共决策体制。 Z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全选)。 Z追踪决策的特征包括(全选)。 判断题 D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 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错) D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 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 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错) F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 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错) G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 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不涉及个人。(错) G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 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并非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错) G公共政策是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德 尔菲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 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 的一种研究方法。(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 题的描述和记录。(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1)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 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 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G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 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 G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 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 G公共政策系统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要素,不包括外在 环境。(错) G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 自觉性,与他们对其个人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无关。(错) G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 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错) J剧烈变革思维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 这种思维方法最初用于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后来逐渐用于其 他领域。(错) J绩效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绩效包括公共政策推 动的结果,但不包括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错) R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 意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错) S顺序决策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 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主张走 一步看一步。(错) T头脑风暴法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 的决策类型,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 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 策。(错) W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错) X系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是一个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 演化过程。(错) Y由于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 宜放到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错) Z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不独 立行使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错 Z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机构的公 安、国家安全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错) Z中国的职业团体不属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错 Z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但有较高能力的情 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错 Z在各个国家中,议会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 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 性的地位和作用。(错) Z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只要坚持使用系统分析法就可以解 决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错) Z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 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并不影响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错)

国开《公共政策概论》所有形考任务答案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 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选择一项: A.个人 B.政府正确 C.企业 D.社会组织 题目 2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选择一项: A.权力 B.权威 C.利益正确 D.公共 题目 3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选择一项: A.执政党 B.公共政策客体 C.公共政策主体正确 D.非官方决策主 体题目 4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选择一项: A. 大众传媒正确 B.利益集团 C.非政府组织 D.公民 题目 5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选择一项: A. 政策目标 B. 公共政策客体 C. 思想库 D. 目标群体正确 题 6 目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选择一项: A. 公共政策环境正确 B.全球化 C.国际化 D.信息化 题目 7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选择一项: A.政治文化 B.普通文化水平 C.传统习俗文化 D.精英文化正确 题目 8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选择一项: A.萨拉蒙 B.科臣正确 C.罗威 D.林布隆 题目 9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电大2016年新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电大2016年新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作业1 例子: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我国政府绩效考核的变化发展历程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指基于特定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合理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的效率、效能、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以及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成本-效益等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的过程。这是在综合了彭国甫和蔡立辉两位著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民主化的政府绩效考核是从建国后起步的,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民主。 我国现代意义的政府绩效评估始于改革开放后。按照有的学者的研究,其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政府绩效评估主要在“目标责任制”的旗帜下实施,且具有自愿性质;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进入21世纪,在自上而下的系统推进模式下,目标责任制依然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载体,且经济增长成为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关注焦点。当然,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浪潮推动下,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与方法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第三阶段始于21世纪,党和政府将政府绩效评估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新的施政理念迫切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服务型政府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与实现机制,目前该探索在全国各地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比如陆续出现了诸如“绿色GDP”、“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效能监督”、“干部实绩考核”“行政问责”、新政绩观、科学发展等新的政绩考核关键词,折射出我国现阶段政府绩效评估目的的多元化特征。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领域,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应该说都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提纲:自己根据下面的分析总结写提纲(30分) 第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工作重心。政绩考核中GDP的增长也成为考核重要指标。 第二,就政治环境而言,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而引起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纠正人们的某些错误观念,从而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