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公开课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公开课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维目标

1.

2.

3.

4.

1.

2.

3.

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观念,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

2.

生(回答)

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甚至整体的改变。

2.

我国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有差异。如东北平原的黑土、

板书: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推进新课

投影:

干枯了的胡杨林 椰子树 雪莲

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

师 谁来说说这些植物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生 胡杨林生长在干旱地区,我国的胡杨林主要在西北地区;椰子树是热带的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雪莲生长在寒冷、土质贫瘠的冰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的天

板 书: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理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投影:

师 (提问) 1.

2.

3.

生(自主探究)

1.地球陆地表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

2.

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如热带草原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有热带草原、热带

师地球表层的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如地球陆地表层的主要自然带的差异;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如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热带草原景观是有差异的,非洲热带草原上是高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还是有章可循的,这个

板书: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将全班同学分三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老师在屏幕上投影各小组的任务)

投影:

A

1.如果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沿途自然景观将有什么

2.

3.

B

1.分别沿两条路线依次找出自然带:(1)在我国沿北纬40°纬线,从沿海向内陆;(2)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5°N

2.引起上述两条路线自然带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C

1.

2.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师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请你们谈谈对老师所提问题的讨论结果。A

生从海南岛到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依次为: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原因是从海南岛到漠河,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

师纬度地带分异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不同的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植被、土壤等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

下面再来看B

生 1.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5°N向东到中亚,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2.这两条路线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

3.

师(提问)

1.

2.

师 1.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

2.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既

有面积广大的陆地,又有面积辽阔的海洋。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

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

(教师投影表格内容,提示学生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回答)

投影:

列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承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都是水平方向的分异规律。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高大的山岭,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异规律。下面我们看看C 组对垂直分异的讨论状况。

投影:

师 生 师 生 师

生 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寒性灌丛草甸带—寒冻草甸垫

状植被带—寒冻冰碛地衣带—

生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增加,水热组合的变化引起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

生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投影:

生不完全相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由于纬度的变化导致了热量的变化,而垂直分异

师出现垂直分异的山区处在一定的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上,必然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因而垂直分异与纬度分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正如下面这句话:“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自然带垂直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所出现的水平自然带有

生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都有

师我们

1.

2.

生1.

2.南侧山麓的海拔低,在2000米以下,而北侧山麓海拔高度达4000米;南侧年降水量多,为2000~2500 mm,年均温高,为10~15 ℃;北侧年降水量少,仅有200~300 mm,年均温较低,为3~4 ℃;南侧处于北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北侧处于背

师珠

生北坡相对高度小,而南坡相对高度大,水热变化的空间南坡较大。综合以上原因,

师以上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同学们能否用一幅简略图表示出这些地

师(归纳)

投影:

师除了上述较大尺度的地域分异外,还存在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师华北平原的地貌存在哪些差异?各地貌单元在哪些方面存在地方性差异

生(回答)从山麓到滨海依次为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渡性的低洼区;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土壤肥力等方面均有

师洪积—冲积平原,又称缓斜平原,位于平原的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连接而成。地下水埋藏深度为4~10米,矿化度小,水质好,水量丰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盐碱化,而且养分高,较肥沃。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这里河流密度较大,有缓丘和洼地,多为黏土沉积物质,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地下水位较高,夏季多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地势极低平,组成物质以黏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

师阅读教材P

82

生有序性是指在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

师什么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还有哪些

生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有地域差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规律性。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开始对青藏高原东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质、地貌、大气、物理、植物、动物等进行了多学科、大规模、综合性、长时期的考

察,终于揭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1998年10

该峡谷长504.6千米,平均深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峡谷平均坡降为

9.14‰,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特,地壳活动频繁。大峡谷是天然水汽通道,这里出现的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这里冰川与森林相连,是奇特的植物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物种基因库”,多学科的科学家称之为世

1.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其原因

2.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

2.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地

生(回答)

1.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

2.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这反映了干湿度地带

推进新课

投影: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由低纬到高纬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生不一样。亚热带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

师气候类型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对

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如下图)

投影:

生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投影: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油橄榄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樟树。(提醒学生

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形特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

师 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需要减少蒸腾作用,避免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

师 每一个自然带都具有相应的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和代表性土壤。其中,气候是最基本的要素和因素,植被是最显著的标志。

投影:

生 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

师 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讨论:森林自然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分类、植被特征等。

投影:

表格

师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

生 (总结回答)

1.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方的作物熟制有很大的差异,由北方的一年一熟向

2.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北方是以旱地为主的耕地,南方则以水田为主,农作物

3.我国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从华北到东北,河流的

师 生

师 在大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持续

为了建设“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根据北京的气候和

生 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的草类为主。常绿阔叶树种适应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不能很好

师 对。在生态建设中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

课堂小结

以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要认真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内容: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蒸发量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密切相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越大,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蒸发量越大。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面积最大,草原次之,荒漠植被最小。因此,在生长速度上,森林快于草原,草原快于荒漠植被。在蒸发量上,森林高于草原,草原高于荒漠植被。在水分充足的地区,依靠生长速度优势,森林植被取代了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而在水分缺乏的地区,依靠耗水量少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结

探究结果:将讨论结果班内交流,各小组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

3

4

1.

2.

3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1.

2.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1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哪些?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师很好。你知道吗?地壳是不断变化的,祖国的宝岛台湾在恐龙称霸地球的侏罗纪、白垩纪(1亿年前),与祖国大陆是连为一体的。当今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物质运动与能量循环,贯穿大自然运动和演化的全过程。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第二章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过渡)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推进新课

师(课件展示“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了解氧、硅、铝、铁等主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然后指图强调)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

生阅读教材P

30

板书:

(一)矿物

生物是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

师回答得很好。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150种,而矿物超过3000

师很好。矿物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大多数矿物以什么形式存在?石油、天然汞呢?自然

生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石油、天然汞是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

师正确。矿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几十种,请阅读教材的小栏目“矿物的分类和常

生常见的金属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可进一步

师对,常见的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石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磷石等。关于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三类岩石,

你能辨认出是哪一种矿物吗?

课件展示:

师(强调)不同的矿物,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和条痕等多不相同。刚才我们看到的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为六棱锥状,它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用途广泛,如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英(二氧化硅)。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可以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投影:

学生用约

甲组: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Fe3O4)与赤铁矿(Fe2O3)。

乙组:实验二,有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和石英等几种常见矿物,你如何将它们

甲、乙两组

(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二)岩石

师谢谢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的岩石标本,自然界中的岩石种类很多,形态各异,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大家先来欣赏老师搜集到的

(展示三大类岩石标本,并用多媒体展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

投影:

师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实际的标本,及刚才看到的图片,完成下表。

投影:

生读教材P

31~33

师指导学生,并检查做题情况。

师同学们填得很好。那么三类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课件显示:

师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我国许多著名山岭,如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多由花岗岩组成;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流纹岩在我国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分布很广。玄武岩多气孔,这是识别玄武岩的重要标志,玄武岩分布广泛,海洋几乎全部为它所盖。

沉积岩和化石的形成模拟动画

沉积岩和化石的生成图

(1

(2

学生回答:(1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

形成化石的主要条件: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埋没,隔断了

师(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根据岩层和化石可以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如:有丰富的植物化石的含煤岩层,表示当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形成的沉积岩也不同。常见的沉积岩有哪些?

投影:

生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师回答得很好。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先的结构成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投影: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师回答得不错。地壳的物质组成学完了,这部分内容你掌握了吗?

投影:

(学生单独回答)

1.

(1)图中①②处常见的岩石是:①,②

(2

2.作为重要建筑和装饰材料的花岗石和大理石在成因上分别属于岩和岩。

参考答案:1.(1)侵入岩喷出岩

(2)从形成条件上来看,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逐渐冷却形成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急速冷却而成的。从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一般分布在地下,喷出岩分布在地

2.岩浆变质

(承转)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5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5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

板书:

(一)地质循环

生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

生在地质循环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

师对。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有些高山被夷为平地,有些地方则隆起成为高山。如: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循环使得地壳表面形态不断变

生会。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石灰岩、页岩、砂岩都是沉积岩,花岗岩是

(二)岩石的转化

生结合教材P33~34的文字,认真观看动画,并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单独回答问题。

生1岩浆岩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中上升,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师回答得很好!大家看动画,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而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重力能等外力作用下,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生2

师不错。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地壳中的岩石就这样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中。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岩石转化循环动画,绘制地壳

可能有:

师同学们画得很好,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很多种,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尽可能画出更多的图来。

投影:

(1

(2

A

B

C

D

(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参考答案:(1

(2)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

课堂小结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内容:

1.你所居住的地区有几种岩石?岩石的名称是什么?辨认它是三类岩石中的哪一种?

2.

探究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同学间互相

代表积极发言。

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 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 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 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 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情景 导入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 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 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 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 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2新人教版

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形和河流 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 五、教学思想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从自然旱井的角度去认识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北京,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舌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字叫的分析,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从而开拓思路。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师:请大家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图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观? 教师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日本景观等等。 总结:这些景观都在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自豪。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亚洲。(板书:世界第一大洲) (展示“东西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请同学们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自然环境教案教学文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一年级李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⑵、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⑶、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亚洲气候类型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对比得出亚洲气候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 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 分析造成亚洲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程序 1、导课:在寒假期间,一位远在俄罗斯的朋友玲玲和海南的朋友贝贝邀请你去他们那 旅游,并且叮嘱你去的时候多带厚衣服,请你判断谁的说法合理,为什么?为什么 同在一个大洲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2、新课讲授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 因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请你思考】 1.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2.你可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怎样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4.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可从哪些来描述? 5.从哪些方面来归纳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情景一〗为什么说世界上第一大洲?如何来描述它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 〖探究活动一〗 1.问题: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怎样?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2.提示与启发: 1)老师如果要到某同学家去家访,你怎样告诉老师他家的住址(绝对位置)?如果老师走到他家的附近还是找不到,能否利用附近明显的地物作参考,描述他家的位置(相对位置)。例如,在百货商场的对面、菜市场的西侧、学校的向北第二排房子等。描述一个大洲的位置就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2)读图6.1,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3)读图6.2,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及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 4)想一想,你可以从哪引起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①读图6.3,比较亚洲与其他六大洲的面积。 ②在图6.2上,大致计算亚洲所跨的纬度范围,并和其他大洲作一比较有何不同。 ③在图6.1上,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的差异。 5)一个大洲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地理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还可把大洲分成不同的地理区域。 ①读图6.4,按地理方位,人们把亚洲分为哪几个地区?中国位于哪一地区?这一地区有哪些国家? ②其它地区是否都与中国接壤?它们分别位于中国哪个方位? 3.结论:亚洲地处__大陆上,东临____洋,位于__半球和__半球,是世界上面积第__大洲,还是世界上跨__最广的大洲、____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问题情景二〗 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亚洲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怎样分布? 〖探究活动二〗 1.问题: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提示与启发: 1)在地图册中的亚洲地形图上,看看亚洲有哪些基本地形?些结合地形图上的颜色、图例和注记,观察亚洲的地形在地面起伏上有何特点? 2)读图6.5,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3)读图6.5,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4)从亚洲的地形类型和各类地形占的比例看,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 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 候、水文、生物、地形等)(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 阅读材料“生物循环” ,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 出回答? 【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理解各要素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循环、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如生物循环: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成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2)改变水的成分。(3)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4)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 -→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内流河 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荒漠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实例】桂林山水的形成: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尤其以4~7月降水较多。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提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随变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例】灌溉――水分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 灌溉土 壤 湿 度 增 大 土 壤 吸 收 的 热 量 增 加土壤热容量增大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小 地面蒸发的 水量增多 地面植被 覆盖增加 蒸发作用 增强降水增多 空气湿度增大 最高温度降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清单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和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________状态的改变,如植被的破坏。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________变化。 参考答案 1.大气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 能量 相互联系 合成与分解 叶绿素 有机物动植物的有机残体 无机物 能量物质 化学元素 有机界 无机界 光合作用 生物 2.叶绿素 CO 2 热量 水分 无机盐 3.统一 整体性 4.地理环境 环境 要点精析 要点一: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比较 组成要素:________、水、岩石、生物、________、地形 物质能量交换过程: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整体性含义:各地理要素间进行着________迁移和________交换,形成了 一个________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整体性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光能,把CO 2和水及无机盐 合成为________,并且释放氧(O 2)。 分解作用:________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________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过程 概念:有机质的________过程 意义:使________和________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 生 物循环 早期大气成分:CO 2、CO 、CH 4、NH 3 氧的来源:植物的________ 氮的来源:部分来自________的作用 改造大气圈 改造水圈: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改造岩石圈:生物参与岩石风化与土壤的形成。 结论: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在地理 环境形成与 演化中的作用 地 理 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与 能量的 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

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微视频──亚洲自然风光集锦,(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学生:观看微视频,感受亚洲雄伟的高原山地,源远流长的大河,广阔的草原…… 教师:同学们,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2节课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习知识 1.完成下面的问题。 (a)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 。 (b)完善下列因果关系分析,并分析其中体现了哪些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增多→全球→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淹没沿海低地。 2.阅读教材P64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图3-2-2,根据图示各要素 箭头,举例说一说它们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有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阅读课本65页—66页“活动:厄尔尼诺现象”,初步感知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以及全球其它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①秘鲁渔场的形成? (正常年份,由于风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流动,秘鲁沿岸海区强烈,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 [归纳] 秘鲁渔场的形成反映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它们作为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②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反常年份,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减弱,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失去食物而饿死。与此同时,秘鲁沿岸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归纳]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③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如赤道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等。我国的气候与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关系) [归纳] 地理环境整体性还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名师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刘占宽 课程标准: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整体性的概念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作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在特定的环境下,各要素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两大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另一方面,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动态演化的统一性,任何一要素不可能背向整体环境而演变,如黄土高原这一环境单元的演变;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如我国东北森林砍伐导致的后果。由此,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过多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在开发某类资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对这一要素的改变可能带来的整体环境的影响。否则,就会带来环境的变迁,甚至生态失衡。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 素的关系,避免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水循环、生物循环说明各地理要素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2、通过水土流失对其他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并让学生通过 对案例三的分析,明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运用动态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一方面各地理要素统一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另一方面各 要素的演化也具有统一性,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学难点: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设问:斑马会爬树吗?(学生:不会) 猴子是不是长跑健将呢?(学生:不是) 为什么呢?——这说明世界万物都必须融入其生存的环境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承转新课)在这两张图片里,你认为涉及到哪些圈层? (学生说出四大圈层之后,归纳出五大地理要素,即大气(气 候)、水、地质地貌、土壤、生物。他们共同构成我们环境整体, 他们是不是孤立存在的呢?本节我们从三个方面认识什么是整体 性(明确本节重点目标)。

《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亚洲几个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几个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位置,濒临的海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世界共有七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七个大洲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 [图片欣赏] [承转]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亚洲 [板书]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讲述]同学们,当我们到上海去旅游时,我们会先在中国地图上找到上海的位置,同时我们在学习一个地区时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和范围。 [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图6.1) [提问]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还有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在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读图]“亚洲的范围图”(图6.2)在图上找出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并完成下表大洲位于亚洲的方位与亚洲的分界线 北美洲在亚洲的_______________方___________海峡 大洋州在亚洲的_______________方 非洲在亚洲的_______________方___________运河 欧洲在亚洲的_______________方_________山脉_______河_______山脉 [说一说]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亚洲濒临的大洋,并说出它们分别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归纳]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西面濒临地中海和黑海;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北,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张纸,上面有按同一比例尺绘制的七大洲轮廓图,并标有各大洲的面积以及最南、最北的大致纬度。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或量出)面积最大的大洲。 [讨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结]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大 3、东西距离最大 [承转]由于亚洲的国家较多,面积很大,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又把它分成几块区域。 [读图]“亚洲地理分区”(图6.4)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5: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m] 『课堂小结』略。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作业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