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 副本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 副本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 副本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制作“读书笔记卡”,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激发学生学习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懂得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

二、课前准备:学生的“读书笔记卡”;师生共读的一本书《鲁滨孙漂流记》缩写文。

三、活动安排:

1、本学期共读三本书,分别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

2、每本书分别用六课时完成阅读指导,其中第一课时为介绍活动安排、进度等;第二课时为介绍阅读书目基本信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第三课时为学生读书,提取书中主要信息。第四课时为写一篇所读书目的读后感。第五课时为举行有关读书的交流会,如朗诵、小品展示等;第六课时为观看电影,让学生再次回顾读书收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同学们,两位著名作家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有益的书籍的确是一样好的东西!

2、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卡(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内容),并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地方。(标明书籍的页数,写上欣赏的理由,留出装订的地方。)

(课伊始,教师就营造民主氛围。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放松身心,真正地和文本对话。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俯身倾听,学会欣赏,真正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并要学会鼓励和赞赏,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感受到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才能放下包袱,自主地投入学习。)

(二)、实践阅读:

1、师:同学们“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现在我百分之二百相信这句话。本节课,我们师生就一起开始阅读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人丹尼尔·笛福(1660-1731)的小说《鲁滨孙漂流

记》。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告诉我鲁滨逊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我想我应该拿出所有的精力努力介绍:《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写鲁滨孙遭遇船难而流落荒岛的英国流亡贵族鲁滨逊,在极度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运用水手时代训练而来的地理方位标示,天象人文观测,日移与潮汐变化登计法,与奥妙的自然搏斗,同时记录下自己的荒岛生涯,并随时等待时机与别逃离绝境。鲁滨逊在自治的日历星期五这一天,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一个土著小孩,因此为他取名“星期五”作为纪念。星期五是被食人族作为祭祀的祭品带到荒岛上来的,无法再回到他的部族,随着两个人的朝夕相处,鲁滨逊面对一个与自己不同种族,宗教,及文化的人,慢慢改变了自己,两人发展成亦父亦友情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地体验,就会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他的整个身心就会对学习充满渴望,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12、师:下面我们进行两分钟默读,看看在两分钟内,自己能看几页课外书。同时要注意读书的姿势,要注意读书的质量,做到眼到,心到,决不能三心二意。

2、师生共同进行默读。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

看着鲁滨孙的经历,让我可以想像到他在孤岛生活的艰辛,使我体验到他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让我对他肃然起敬;看着鲁滨孙的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鲁滨孙是一个永不知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理智明达的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抛开幸福之家,出海闯天下。他肯于劳动并且善于劳动,总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奋斗着,历尽千辛万苦,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财富。

1、互提互答:

﹙1﹚.鲁宾孙是什么时候开始漂流的? 一六五九年九月一日

﹙2﹚.在孤岛上有什么与他做伴? 答:一只狗,两只猫,一只鸟,一

些书¨

﹙3﹚他找到几本什么书? 祈祷书和圣经

﹙4﹚他的狗是怎样到岛上去的? 自己游泳上岛的.

﹙5﹚.他的鸟会说话么? 会

﹙6﹚.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全名是什么? 丹尼尔·笛福

﹙7﹚他刚刚到岛上时思考了哪些问题? ⑴生存问题⑵物质问题⑶精神问题

﹙8﹚他救下了谁?(有两个) "星期五"和船长

﹙9﹚他的衣服是什么做的? 兽皮

﹙10﹚他最先做的事是什么? 调整心态

﹙11﹚.他的主食是什么? 羊肉

﹙12﹚.后来他又自己种了什么?养了什么? 种了小麦水稻,养了羊群

﹙13﹚那些粮食的种子是怎样来的? 从沉船中的麻袋上抖落在土中的

﹙14﹚他曾经几次到船上搬东西? 十一

﹙15﹚他在船上找到了哪些东西?(请列举) 略

﹙16﹚.书中最经典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其他也可以)

﹙17﹚.他看见野人的脚印后是怎么样的? 极度恐惧

﹙18﹚.他看见能带他回祖国的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先生们,你们是什么人?"

﹙19﹚.他是怎样回到文明国度的? 帮助了船长然后被船长带回。

(“学贵有疑”。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疑问是思考的动力,创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并从中获取成功的快乐。)(二)、阅读总结

鲁滨孙,勇于向世俗挑战:离家出走;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勇于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杀后吃掉,舍身去救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战和磨练。

(教师围绕这堂课中涌现出来的用心读书和发言积极的同学来激发学生学习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懂得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

第四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明确本次主题---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二)回顾文章,初谈感受

1.出示问题: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让你不能忘记?说说自己的理由。

2.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感点。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写感受的方法。

(三)搜集素材,列举事实

1.师教授写好读后感的第一法宝:

(1)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古今中外的事例深化自己的观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生小组合作,寻找素材。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四)着眼篇章,明确布局

1.出示布局图,明确每段写什么。

2.师教授写好读后感的第二法宝:重在抓住一个点感悟。

(五)学生习作,小试牛刀

1.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开始习作。

2.教师巡视指导。

(六)指导点评,明确写法

1.出示点评标准。

2.请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3.师生相机点评,在点评中进一步明确写法。

(七)画龙点睛,写主标题。

1.教师讲授读后感题目的写法,请学生围绕感点给自己的文章写出主标题。

2.全班交流。

(八)教师小结

第五课时《鲁滨孙漂流记》读书交流会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作品,交流精彩片段,总结读书的方法。

2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谁告诉我,《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有所了解吗?

二.交流读书方法

1.你是怎么读这本书的?

2. 交流后总结:

先读前言,再细读;

先看书的目录,挑选特别喜欢的章节先读,其余就大概翻翻;

把书中特别喜欢的经典语段摘抄下来,然后写写读后感;

三.交流体会收获

1、分享摘抄的精彩段落。

(提示:注意说话的完整)

2、以小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

3、在困难面前,鲁滨孙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做了理性的思考,列出了一张表,请看练习册,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的排列出来。现在请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想一想,这样的一个表格,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4、如果你来到这个荒岛,你愿意和鲁滨孙作伴吗?

5、同学们,我想通过大家的阅读和展示,鲁滨孙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请你当一回评论家,发表对他的看法,并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四.总结

鲁滨孙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工具、缝纫衣服,在绝望和无助中用自己的顽强和毅力与饥饿和疾病等作斗争,最后终于胜利获救。下面老师要送给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一些名言,让我们一起共勉之。

五.赠送名言

第六课时

观看《鲁滨孙漂流记》电影,回顾读书收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