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

[摘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

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

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 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

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

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

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

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

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

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

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

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

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

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

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

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

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

经济作用.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

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

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

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文化资本_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 文化资本、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Ξ 陈 珏,何伦志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资本要素,文化资本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以及对多家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做出分析,以说明文化资本价值作为经济增长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变量,已成为经济利益主体核心竞争力来源的重要组成因素。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产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20(2007)0420005204 在全球化和文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已远远超出了文化艺术、文化科学、精神文明与意识形态及文化活动等范畴,而立足于全球化文化产业的生产力结构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博弈力体系上去探讨文化、文化资源、文化商品与服务、文化符号,等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就是文化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要素,文化资本必将在后工业文明中对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对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一词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 ierre B rou rdileu)首次提出的文化社会学的关键概念。他将“资本”概念广泛应用于文化分析,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资本的文化”领域。他在其著名的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实证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他认为,社会界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界的积累性,必须引入资本的概念,因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场,赌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机会均等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惯性、没有积累的世界,既无继承权,也无固定资产”。赌场上每个人有同样的输赢概率,机会是平等的。而社会不同于赌场,社会活动的参加者以异质性的身份参与的,这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拥有不同质和量的资本。资本在场域中是不平均分配的,它是积累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资源。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资本分布结构,体现着社会的资源的权力结构,因而人们的竞争是不平等的[1]。 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往往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这种资本能转化为经济资本,往往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 (3)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所构成,一定条件下也可转换为经济资本,往往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 布尔迪厄又将文化资本细分成三种形式存在,即(1)个体积累的具体形式:与身体相关的人力资本,或以“性情”的形式存在的;(2)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即以物质性、信息性与符号性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如文学、绘画、工具、器械等;(3)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即以一种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存在;如学术资格、文化能力、学历、合法的资质等等,以及相关的制度与机制等,它具有无限重复博弈与边际效益递增的资本扩张与知识资源特征。 在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体系中,以资本为工具将场域(field)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也是用以竞争的手段,而其中核心就是文化资本。他的资本概念超出了马克思的经济范畴,将资本与权力概念相结合,分析人的利益与行为,研究出文化资本分配的不平等性与人们在场域中竞争的不平等性。不管怎样,他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资本的角度看待文化,也 2007年7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uly.2007第35卷第4期Journal of X injiang U niversity(Ph ilo sophy Social Science)V o l.35,N o.4 Ξ收稿日期:2007204217 作者简介:陈珏(1974-),女,山西太原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

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 究 [摘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

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更是一种现实生产力。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本文将以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为落脚点,并以桂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实例,来阐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标签: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文化一体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同时文化产业也因其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和发展潜力大,成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文化作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1]。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明确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党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产业化只是文化在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上的改变,而文化的本质属性并不能改变。倘若只考虑文化的商业属性,那么,其在生產过程中所特有的精神特征就会淡化,我们追求的就只是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推动力,从而会导致文化精神内涵的缺失,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就会被弱化或者萎缩。 二、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国务院在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表明文化产业在我国已经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地位。国际统计局的数据表明,自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至今,文化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5%,比GDP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了5-7个百分点。尽管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文化产业依然保持了可喜的成绩[2]。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是良好的,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成为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动力。那么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呢?笔者持如下观点: 1.大幅度提高经济总量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也需要一定的调整,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更应该成为转变这种现状的重要举措。预期到2020年,文化产业占国家GDP总量的比值将增加到7%左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金元浦 2015年11月01日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产业是兼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产业形态,具有绿色环保、高附加值、消费群体广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当前,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支柱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产业形态,成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现代意义的文化产业概念,是30多年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的。它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产业,二是文化服务产业,三是具有较高文化附加值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与生产性,将其分为影视产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网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美国说的是版权产业,欧盟说的是内容产业,英国说的是创意产业,日本说的是感性产业等。这也体现出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此外,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与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对文化产业的分类也存在差别。比如,美国的版权产业分为文化艺术业(含表演艺术、艺术博物馆)、影视业、图书业、音乐唱片业四大类;欧盟的内容产业主要分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服务产业;日本的感性产业分为内容产业、休闲产业和时尚产业;等等。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看,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文化产业经济逐步提升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已被许多国家和主要经济体所认同,世界文化产业呈现群雄并起、千帆竞发的局面。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其增加值超过其他产业,增长率普遍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文化产业正朝着支柱产业的方向发展,其增加值所占比重也在迅速增加。 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和融合,既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出口收益,也促进社会包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发展。2013年,我国经济首次出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格局,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必须打破行业、地域、专业、部门和所有制壁垒。这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增强文化原创力、破解制造业产能过剩难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同时,应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升级换代,由传统业态、低端旅游等向高端科技特别是线上业态、电子商务、移动运营发展。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在世界文化产业竞争激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化产业为什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现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是文化经济,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当代表征。文化产业在文化制造、文化批发和零售、文化服务三大产业类型中,又细分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装备生产等多个小类,行业跨度大,包容性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渗透性等特点,易于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并促进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忽视的力量。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结构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有利于调节需求结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摘编自向晓梅《把我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 材料二: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及同比增长情况 (摘编自《2018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2019年2月20日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铸造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所谓“文化+”,更准确地说,是“文创+”,是指以“文化创意”的思维来为各行各业赋能,帮助其它产业转型升级。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迪士尼乐园实际上是一个集房地产开发、商店购物、娱乐体验、演出餐饮、休闲度假等行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将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融合,用多元化文化产业内容填充房地产市场,吸引人气、增加卖点,实现范围经济。上海迪士尼乐园推出的主题活动,针对体验者不同的类型、兴趣爱好和年龄层,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让体验者感受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私人订制般的娱乐体验,以增加文化供给的方式带动文化消费。再如,南京浦口区是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模式。以文化内容包装美丽乡村生态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依据各地民俗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文化品牌,包括盘城葡萄节、莲花旅游艺术节、青虾节,垂钓节等活动,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品质。依托“一山三泉”生态和文化资源,拓展特色旅游线路,在文化、景观、生态的完美结合中实现文化产业和农业的融合。 (摘编自张苏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经济逻辑与自觉实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试卷86分答案

1、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正确 错误 2、当代文化产业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第二次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化产业是非常有道理的 正确 错误 3、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 正确 错误 4、十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 正确 错误 5、根据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21%,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正确 错误 6、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以产业起步为主线,进入了“十二五”时期 正确 错误 7、进入从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后,国民经济从总体上将转向以文化附加值为标志的经济 正确 错误 8、截止2008年,文化产业中的公有资本比例远高于非公有资本 正确 错误 9、文化产业属于夕阳产业

正确 错误 10、2009年7月22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正确 错误 11、关于文化产业,国内外有统一的概念内涵 正确 错误 12、讲座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 正确 错误 13、文化和产业在传统的理解中,是属于相同的社会部门,遵循相似的运行原则 正确 错误 14、知识经济是服务业中从事脑力劳动、以处理知识和信息为工作内容的行业占了主导性作用经济类型 正确 错误 15、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项目研究发现,以人文、文化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 正确 错误 16、传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志 正确 错误 17、商业文化和精英文化是没区别的,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 在国外,Greco ( 1999)【1】分析了美国出版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Hjorth-Andersen ( 2000)【2】则对丹麦的出版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Dominic Power ( 2002)【3】使用1970 - 1999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说明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瑞典的就业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David Throsby ( 2004)【4】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及CGE 模型等对文化产业的运作以及如何影响经济和社会进行了研究; Allen( 2004)【5】采用2001 年美国48个洲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投资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Pratt (1997) 【6】认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增长的部分。在文化产品的消费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和贝克尔1977 年在论文《偏好是无可争辩的》一文中指出,从音乐消费中产生的边际效用依赖于消费者己经消费的总量及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而欣赏音乐的能力又是以往音乐消费的函数。音乐消费资本的投入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音乐消费的边际效益会随着时间而增长。Wynne (1992a) 【7】研究了英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相关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关系发现,文化产业迅速增长是不仅是英国的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而且还是英格兰中北部一些旧的工业城镇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Gnad (2000) 【8】的研究也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德国Ruhr - Gebiet地区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Philo 和Kesrns (1993)【9】 , Graham ,Ashworth 和Tunridge (2000)【10】认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升级与重塑地区文化资源,提升各处文化资源的历史和艺术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还可以提升地区形象,吸引高层次的投资者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在国内,张潇扬(2006) 【11】认为文化产业园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制造业的互动并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王亚川(2006) 【12】总结了文化产业集群的两种模式: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集群和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即产业链的聚合。毛蕴诗、梁永宽(2006) 【13】通过分析行业边界模糊理论,阐述了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趋势,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推动作用,拓宽文化传播途径,加快文化传播速度,促使文化产业飞跃发展。同时还提出通过文化与工业制造业的融合能够凸显工业制造业的核心价值,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提高综合竞争力。王婧(2008)【14】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认为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文化机构数目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经济的贡献有正面影响,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却有负面的影响等结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