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第9讲

先秦儒家哲学第9讲
先秦儒家哲学第9讲

【本課程由傅佩榮老師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

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先秦儒家哲學

第九講

《孟子.盡心上》解讀: 善,信,美,大,聖,神

授課教師:傅佩榮教授

第九講《孟子.盡心上》解讀:善,信,美,大,聖,神

指定閱讀: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下.16)

孟子說:「所謂仁德,說的就是人。人與仁德合在一起說,就是人生正道。」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ㄒㄧㄡˋ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盡心

下.24)

孟子說:「口對於美味,眼睛對於美色,耳朵對於好聽的聲音,鼻子對於香味,四肢對於安逸,都是出於本性的要求,但是能否得到要看命運,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本性。仁德對於父子關係,義行對於君臣關係,守禮對於賓主關係,明智對於賢者,聖人對於天道,都是屬於人的命運,但是其中也有本性的根據,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命運。」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盡

心下.25)

浩生不害問說:「樂正子是怎麼樣的人?」孟子說:「是個行善的人,是個真誠的人。」浩生不害說:「什麼叫善?什麼叫真?」孟子說:「值得喜愛的行為,叫做善;自己確實做到,叫做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叫做美;完完全全做到善,並且發出光輝照耀別人,叫做大;發出光輝並且產生變化群眾的力量,叫做聖;聖到人們無法理解的程度,叫做神。樂正子是在善與真二者之中,而在美、大、聖、神四者之下的人。」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

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盡心下.33)

孟子說:「堯、舜的作為出於本性,商湯、周武王經由修身而回復本性。動作容貌與應對進退都合乎禮儀,那是德行的最高表現。為死者悲哀哭泣,不是做給生者看的。實踐道德而不違背,不是用來謀求官職。言語一定信實,不是藉此端正

自己的品行。君子按照法度做事,以此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

------

討論題目:請問如何從「可欲之謂善」推理出「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請評論此一論證。

延伸閱讀:〈「人性向善論」與「人性善向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論辯〉

第九講《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指定閱讀:《荀子?天論》

討論題目:請說明荀子天論的要點,並評論其天論對其道德理論的影響。

延伸閱讀:(1)《儒道天論發微》第七章:荀子

(2)《孔子辭典》:荀子

版權聲明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樂正子,何人也?」《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经典哲学句子大全

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经典语句 什么是忠诚? 就是背叛的程度不够深什么是友谊? 就是他给你的利益够多. 什么是爱情?就是犯贱的付出. 什么是善良? 你做的坏事不够大 也许梦是虚幻的,但当梦化为梦想时,那么请你抛开一切烦恼,用积极的行动来去追求“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那就试试伪科学吧。用科学证明灵魂的存在那就等自己变成灵魂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以经太晚了。 有生命的地方就不会有平静 回味记忆的枯涩,黑夜的降临不是你我,可左右的,迷茫中的哭泣,岁月的长河逝去了孤独,我!——选择逃避~ 什么叫浪漫?明知那个女孩儿不爱他,还送给她999朵玫瑰; 什么叫浪费?明知那个女孩儿爱他,还送给她999朵玫瑰。 每个女人都有两个版本∶精装本和平装本。精装本是给别人看的,平装本是给家人和丈夫看的。婚姻中的丈夫只看到妻子的平装本和别的女人的精装本--这就是婚外恋的动机。 人类如鸟,有双翼,一翼是男,一翼是女。除非两翼健壮并以共同的力量来推动它,否则,这只鸟不能飞向天空。 结婚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如果不结婚,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 吃胃能消化的食物,娶自己能养活的女人。 ------------------一男人长寿的秘诀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即∶两个人各削去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男人依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 女人依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篇二:古人生哲学经典语句 陆游的一首《东篱杂题》: 深居远悔吝,简事养精神。 曳杖一萧散,待茶时欠伸。 风生丛竹啸,露坼野花新。 自作东篱後,经旬不过邻。 谢灵运《斋中读书诗》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儒学先后有先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仁爱。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圣外王"之道。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

最终目的。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孔子主“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孔子主“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

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浅谈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实社会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深远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儒家的义利观仍旧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浅析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探讨它的内涵,并且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研究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伟大传承,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现实社会 正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义利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对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含义、内涵 (一)义利观的含义 所谓“义”,引申为道义、道德、公正、正义。 “利”,是利益、功力的意思,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公利” 和“私利”是相对的,但与“义(公平合理)”相对应的“利”应该理解为私利。 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他们的义利观构成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二)义利观的内涵 首先,二者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先秦儒家主张“利”的获得必须符合社会道义,无论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是孟子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都说明了“利”是“义”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义”又是取得“利”的前提原则,二者不可偏颇。没有“利”的“义”是不符合人性的,是不能教化人民的,是不足取的;没有“义”的“利”是君子所不屑的,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源。 其次,二者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利”有“公利”与“私利”之分,“公利”在某种程度上又可转化为“义”。儒家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家庭作为大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是“君君臣臣”的王权国家赖以建立的支柱,是“父父子子”的宗法社会得以运行的基础。在国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秩序的稳定、矛盾的调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儒家强调一种整体精神,家族、国家的利益成了至高无上的“义”,“私利”(个人利益)须服从“公利”(集体利益),也就是“利”要服从“义”。 二、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先秦儒家哲学新

先秦儒家哲学新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 提纲: 一、先秦哲学分类 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 一、先秦哲学分类 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4)道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 (5)名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观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观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者也都纷纷就人性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儒家人性论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即:“先秦是各种性论并起而纷纭无定说的时代;前汉则是性有善有恶论占优势的时代;后汉至唐是性三品论占势的时代;北宋至明中叶是性两元论占势的时代;明末至清是性一元论占势的时代。”笔者在此文中,仅是浅析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观。 一 什么是人性?先秦儒家各派对人性的界定是否一致? 在这两个问题上,笔者较为认同西南师范大学廖其发教授的观点。他指出,古代儒家各派所持观点虽有所异,但对一个命题都是认同的,即“生之谓性。”并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即人性是天然的、自有的东西、特征、特性或资质,即人的天赋素质或天生资质。廖其发教授在研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借鉴甄别了古今学者的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即:“中国古人对‘人性’本义的界定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分歧,但其抽象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其所代表的认识对象是基本同一的,中国古代人性论所要争论的问题也是基本同一的。” 中国古人何以会提出人性论并有如此持久而激烈的纷争?争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还是其他怎样,到底目的何在? 对于这一问题,张岱年与廖其发两先生都持有相类的看法。张岱年指出,“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较为相似地,廖其发也指出,“关于‘人性’的讨论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哲学、伦理、法律、宗教等领域的基本问题,但主要还是教育哲学的问题。”笔者以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总是以其人性观为前提和基础的。也就是说,他们所阐述的思想与教育观点都是深深建立在其对人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二 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者有孔子、孟子和荀子。接下来,笔者就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三位儒学大家的人性观。 孔子对于人性言之不多,论语中关于人性的表述共有两处。一是“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对于天道的理解,孔子明确指出天即道德之天,是道德的最终依据。而人性,则是由天命来赋予人的。 论语中的第二处提及性是在:“性相近,习相远也”。笔者对此处出现的性有如下理解:此处的性是否可以理解为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的道德是相近、平等的,也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意”。还有,笔者认为其实孔子真正在此处更多关注

经典哲学名言与解释

1.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泰勒斯 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早年是商人,后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国,学到数学和天文知识,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晚年转向哲学。几乎涉足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 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2.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亚里士多德 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着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3.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 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是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他们,应该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提出: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就是中止,不肯定也不否定,首先应该沉默,然后就是没有任何烦恼。“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4.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居里夫人: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5.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叔本华 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拥有,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可能失而复得,如健康,金钱,地位,朋友等,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有,如青春,生命。 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你要对自己严格,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对别人宽容,因为别人和你一样,尽管有时候这种差别微乎其微。 【QQ:2460103120】第1 页共1 页

浅析荀子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一)

浅析荀子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荀子孝道“隆礼”人性恶 论文摘要:为了对荀子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作用进行定位,通过文献分析和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析荀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荀子论孝以“隆礼”为核心,以“性伪之分”、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主张“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大于父恩。荀子孝道思想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封建大一统逐渐形成的时代的反映,其孝道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即将确立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他学宗孔子又广泛吸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成为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者。今本《荀子》凡“孝”字44处,主要集中于《礼论》、《性恶》、《大略》、《子道》等篇章。荀子论孝以“隆礼”为核心,以“性伪之分”,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主张“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大于父恩。荀子孝道思想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封建大一统逐渐形成的时代的反映,其孝道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即将确立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 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王先谦谓:“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旨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这是孔子儒学思想的另一系发展。与孟学相比,荀子主要是从外在规范方面发展了孔学。从而把“礼”提到“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的高度,开创出“明分”、“强国”的“外王”之学,在政治实践中主张“隆君”。而在孝道思想方面,也是从属于礼的,荀子认为礼义是形成孝道的根源,这是荀子孝道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 同孟子一样,人性论是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但与孟子相对,荀子主张人性恶。与孟子将人性归结为社会属性中的仁义礼智不同,荀子将人性认定为自然属性中的声色欲望。荀子性恶论为其伦理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因此,荀子提倡“隆礼”。这里的“礼”已与孔、孟不同,孔、孟言礼其义重在辞让恭敬之心和文节仪式,目的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而荀子所言礼重在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目的在于反对宗法等级制,确立封建的等级秩序。“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这里的“礼”既是国家制度,又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可见,“礼”的实质是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理论概括。不仅如此,荀子进一步把“礼”抬高到天地万物普遍法则的神圣高度: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 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 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 礼岂不至矣哉!“礼”被抬高到与天地四时合其序、与日月星辰同其明的地位。从而,封建等级制度秩序也就成了永恒绝对的东西,那么,“礼”也不能不是“人道之极”了,成为人人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那么,作为天地万物普遍法则的“礼”何以产生?荀子说: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这就是说,作为人人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礼”是圣人“化性起伪”的结果。作为圣人“化性起伪”的“礼”以何为本呢?荀子说: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也就是说,礼源于不可移易的权威:天地、先祖、君师。而礼也就成为天地、人间秩序的根本。那么礼是如何运行于社会的呢?荀子认为:它是由君子发现、制定和运用于社会的。他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

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

经典哲学名言解释

哲学名言解释 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的内容根源于客观事物。 人贵有自知之明;无巧不成书;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人心隔肚皮——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鬼容易画人难——意识要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意识对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 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闭着眼睛捉麻雀;高不成,低不就——不从从实际出发,主客观相分离。 生死由命,宝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思想。 烧钱化纸一堆灰,披麻戴孝假慈悲——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是错误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树下面好乘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瑞雪兆丰年;人看自小,马看蹄爪;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睛带雨伞,饱带军粮;磨刀不误砍柴工;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上梁不正下梁歪;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水有源,树有根——事物存在时间上的联系。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话就有因,是草就有根;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无利不起三分早;无事不登三宝殿;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根据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 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重视部分,以大局为重。 站得高,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汉不吃眼前亏——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对部分起统率作用。因此,我们要立足整体,综观全局,从长远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颗耗子屡搅坏一锅汤;一失足成千古恨——事物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火烧眉毛顾眼前——从实际出发解决目前急需问题;只顾局部和现在,不能顾全大局和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树挪死,人挪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山不转水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是三截草,三穷三富不到老;士别三日,当刮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孔子从春秋动荡的岁月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人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肯定,提出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人者,仁也?这一醒目的命题,并进而阐述?仁者爱人?,这无疑是一大创造。因为在这里,?仁?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一个理论范畴,反映了孔子的人学观。

先秦主要思想流派的人性论之反思

先秦主要思想流派的人性论之反思 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是恶,还是善?这个问题从先秦时期就萦绕在诸子各家仁人雅士的心头,无数有学之士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体看来大可分为一下几类。 性善论:以孟子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它决定了人善的本质。而人善的本质又经常支配着人的行为。而且孟子认为,人人皆有良知良能,是故仁心为人类共有,“人皆可以为尧舜”,即有发展善德的潜质。孟子以性命一致界定性善,又以仁义内在证明性善,使德性道德观的确定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其意义不仅在于肯定了人性有积极向上价值的功能,而且还为人类自身的整理价值取向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为人类整体价值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之源。然后,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施仁政的主张。 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其中荀子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根植于人地天性,左右着人们的行为,而本性逐利,每个人都计利而行,如果不加以教化,就会导致相互之间的斗争。但这种自然本性并非不可移易,所以他强调圣人应承担化性起伪的功效。然而法家韩非看来,好利恶害既然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不可移易、不可改变的。人的行为都是受其好利的本性支配的,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仁爱利他的道德关系,如果顺乎人之自然本性,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贼相残与社会混乱。由此出发论证严刑峻罚和权势谋术对于维持社会安定的必要性。 自然人性:老子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状态,自然过程和谐而有规律。这种完美的自然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亦是其理想的家园。由此,老子提出“小国寡民”、“见素抱朴”。老子所欣赏的这种自然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前文明时代,他坚决反对人类文化的进程认为人应该溶于前文明的自然状态中。而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仁义道德,也是钳制人性的枷锁与其自然本性相违背,严重侵害了人地心灵和自由。 我认为,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诸子百家提出各自主张的出发点或为了巩固君主统治,或为了求得一方心灵净土。而且受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人性的思考就难免会有一定的片面性。 人性,说的是人的本性。但它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本性是复杂而又多变的。 人有好恶之心,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仇恨,金钱的驱使下人就可能产生不正当的行为,逐利也是人地本性之一。我们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并不能以他在某一件事的做法为准。不能看到他资助贫困就认为他是好人,也不能因为他撒了谎就认定他是坏人。人性的表达是要看特定情况的。比如同样是战争,若是以掠夺他国资源为目的,那么这就是不义之战,但若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那么就会被称为民族英雄。 在我看来,与其说人性本善,本恶,倒不如说人性本平。正因为人性本平,所以在不同的场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正因为人性本平,才留给诸多大家以争论的空白,正因为人性本平,人们才能在灾难面前重新站立起来。当然,人性本平并不是说人无善无恶,而是在一个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或者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人的阳光面与其阴暗面可以大致相抵。

先秦儒家哲学第11讲

【本課程由傅佩榮老師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 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先秦儒家哲學 第十一講 《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授課教師:傅佩榮教授

第十一講《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指定閱讀: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凶。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所志於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厤,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謂也。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40句经典哲学语录

40句经典哲学语录,帮你参透人生,登上思想高峰 文楚网2018-05-28 16:40:30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它看似晦涩、冰冷、实则全是生活的总结。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546)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1.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2.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3. 希望是全人类共有的东西,即使是不名一文的乞儿也有。 4. 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 5. 人往往取吉祥的错误而抛弃恼人的真理。 6. 我认为所谓无畏其实是跨越内心的恐惧。

7. 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 8. 要做的事情有那么多,完成的只有那么一点,事情就是这样。 9. 你不珍爱你自己,谁也保护不了你。 10. 道德是永恒的,财富是暂时的。 苏格拉底(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1.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2. 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3. 人可以犯错误,但不可以犯同样的错误。 4. 好的婚姻可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可使你成为一个哲学家。 5.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6. 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7.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8.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9.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10.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古希腊哲学家 1.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2.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3.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儒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儒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借扭曲的孔子的只言片语,来左右民众的思想,虽然孔子受到了重视和尊祟,但是,孔子的真实的思想却被隐蔽起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素质道德滑坡、贪污腐败泛滥严重、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剧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文化却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社会和谐国民性格 一、道德价值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

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_商国君

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 商国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合和融汇,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 人的“性相近”,是指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 子“性相近”的思想,论证了“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荀子侧重在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探索,认 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其理论认识和社 会实践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论;孔子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5)0420059205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欲治理社会必先认识人了解人,欲认识人必先认识人性了解人性。如何认识人性?人性是否可变、假如不可变该如何应对、可变又如何进行适度调控?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人性?这些一直是困惑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头痛问题,因而成为古今人类不断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依旧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仍然处在持续探索之中。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剧烈激荡变动时期,人欲横流,善恶毕现,诸子百家纷纷从社会治乱的实际需求,反思和探索人性,以期为社会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为人性的探索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对后世产生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以“仁学”为核心,“仁学”实即“人学”。他一生以“矫弊救时”为己任,追求以“周礼”为楷模的“和谐社会”,在丰富的人生阅历及社会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将人性高度概括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阳货》)。孔子这里所说的“性”与“习”,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是他对人 性普遍性的认识,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析言之,“性”指人所固有的,也就是所谓人的自然属性;“习”是指人后天的具体行为实践,也就是所谓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相近”,即“基本相同”;人类的社会属性是“相远”,即“迥然有别”。由此可见,他也是类乎立足于我们今人理解和采用的方式,试图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分析人性问题的,只是表述的语言形式有古今差异,内容实质是基本相同的。孔子这种考察分析人性的思路与方式是应该首肯的,也是符合人性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实际的。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则可以说明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没有本质差别,人人都具有相应的欲求既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这种认识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因宗法制度而形成的等级性。因为人既然“性相近”,那么,通过人为方式故意制造人类彼此之间的不平等,则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透过对此的认识,也从人性角度显现了孔子对人类平等精神观念和社会实践运行的宏观追求。孔子重视“习相远”,则明确意味和昭示人性可以改变,包括收稿日期:2005203212 作者简介:商国君(1954— ),男,吉林双辽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思想文化研究。? 95?2005年第4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感悟人生的经典哲理语录

感悟人生的经典哲理语录 1:没有表情的句子不会得罪人,没有标点的字不会有任何感情。 2:生容易,生活的让周围的人都感到你的存在却不容易,生存。 3:陪在身边才算拥有,爱到最后才算长久 4:最危险的就是最安全的厉 5 :你现在拥有的,你应该加倍珍惜 6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7: 人生如下棋,必有远见方能获胜。 8 :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9 :犹豫久了,勇气会消失。 10:昨日渐多,明日渐少,这就是人生。 11:微笑比皱眉好看,请求比呵斥自然。 12: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世上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13:当你为了上天堂而去伤害他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地狱向你伸出了橄榄枝14:不经打击总天真未曾清贫难做人15: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16: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17:成熟与年龄无关,而是一种阅历;优雅与装扮无关,而是一种气度。18:真正的强者不是要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

19:如果把每件事都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那就没有所谓的失败了。 20: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21:谎言与誓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听的人当真了,一个是说的人当真了22:生活就像骑自行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 2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24: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25:回首才能读懂人生,但频频回首会耽误你往前走。 26:人,要么庸俗点,随便都能幸福,要么优秀些,把生命的境界做大。 27:管好嘴巴,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都是一种美德。 28:借口把绝大多数的人挡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 29:成功者遭遇挫折,总会查找自身原因;失败者遭遇挫折,总是怨恨别人。 30:不属于你的圈子不要硬挤,头破血流也没意义。等你足够强大,相应的圈子会主动来吸纳你。 31:把时间发生在快乐上,而不是悲伤痛苦上;把聪明才智发生在进步上,而不是逃避抱怨上。 32: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33:真正的智者,不会被物质所累,更不会被言语所伤,而会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宁静。 34:纠结就是窝里斗,嫉妒就是对自己不满。 35:为人处世,目中有人才能把路看清,心中有爱天地才会宽阔。 36:成熟是一场持久的修炼,如果你没能把跌宕起伏的生活过到平静,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