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近史复习)第四章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和瓜分狂潮

会考要求:

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间、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间、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影响。高考要求: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

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①清政府立即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

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

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不包括()

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

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

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控制越南、朝鲜

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

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根本原因是()

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

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

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

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

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因为()

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C.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

7、“三国干涉还辽”在本质上反映了()

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8、《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不同点是()

A.清政府承认列强控制中国邻国B.获取巨额赔款

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中国被迫开埠通商

9、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在长江沿岸开辟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

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

10、下列事件中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无关的是()

A.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B.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

C.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1、19世纪末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C.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

D.割占领土面积更大

12、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

①领事裁判权②修筑铁路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借地

A.法英美日B.英法日德C.法俄日德D.法俄英美

13、《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贷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

①掠夺中国关税收入②获得高额回扣利息③获得更多政治特权④成为侵略中国的霸主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14、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我国修筑铁路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加强了洋务派的经济实力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

④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⑤增强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

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

15、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最高峰是()

A.争相对清政府贷款

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特权

C.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

D.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6、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日本的势力范围是()

A.山东B.福建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和新疆

17、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

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它的真正目的是()

A.实行协定关税制度

B.“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C.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

D.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18、18xx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是()

A.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B.美西战争的胜利C.中国已被瓜分完毕D.清政府的腐败

19、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

A.列强在华利益相同

B.这一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的既得利益

C.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矛盾

D.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

20、“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达到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

A.标志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侵略同盟形成B.美国侵略步骤扩大

C.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一位D.美国不再追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21、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有人写诗道:“电飞宰相和戎惯,雷厉班师撤战回。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

一辙使人哀。”

材料二:李鸿章说:“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要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45页材料三:“……甲午孝钦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大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四:……(李鸿章)奏请海军“定远”、“镇远”二舰拟添购克虏伯炮(德国快炮)十二尊,以替换已有之旧船炮。旋奉谕:“下所司知之,而迟未实行。”

材料五:18xx,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的什么事情?

②.材料二李鸿章的主张直接导致了什么结果?他所说“法人必不再要求”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请结

合之后的史实说明理由。

③.材料三所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指哪一年?上述四段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请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当时国内外形势。从中你可获得什么认识?

22、材料一: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二、“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摘自《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议材料二: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要求在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引自18xx12月美国总统麦金莱的国会咨文材料三:(18xx9月11日,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法、日、意等国政府发出同样内容的照会,提出了下列几点主张)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任何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之内任何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其税款概归中国政府征收。

第三,各国在其“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于他国船舶,不得课以高出该国船舶之港口税……所收运费不得高于本国运输同样货物所收之运费。

——摘自《中美关系资料汇编》材料四:美国的建议,英、德、法、日、俄等各国不久复照表示接受,但都附有必须其他各国必须接受等条件。——摘自《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英、俄均表示不在中国领土上谋求铁路让与权,是尊重中国主权吗?换文的真正目的是什

么?

答:

②.材料二中“正在中国发生的事件”指的是什么?当时美国正热衷于争夺什么地方?

答:

③.结合材料二、三、四,美国后来对中国提出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答:

④.为什么会出现材料四所反映的“美国的建议,英……等各国……表示接受”的情况?

答:

三、问答题

23、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24、指出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中近史复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

一、单项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1、①镇南关大捷后清政府命令冯子材退兵。

②《中法新约》签订,中国“不败而败”。不对。之后法国强迫清政府向其借贷、掠夺

路权矿权、在华设厂,并划分“势力范围”。

③18xx。清政府统治的腐败。

④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更大规模地向外侵略;中国封建统治更为腐败。

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才能真正改变中国落后状况。

22、①不是。互相尊重彼此在华的“势力范围“。②瓜分中国。菲律宾。

③“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同盟。

④因为“门户开放”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在华利益。

三、问答题

23、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②战后列强以争做债主、掠夺路权矿权和开设工厂等手段,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控

制中国经济命脉,并扩大在华政治权益,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直接进行殖民统治,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独立自主地位进一步丧失。

④18xx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侵略同盟。

⑤列强还在中国广建教堂传教,进行思想上的控制。

24、答:趋势:清政府由与列强对抗到勾结,最后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原因:①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及列强在华利益,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外反动势力在19世纪60年代勾结起来。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处于列强控制之下,

保证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完全成为列强在华统治工具。

认识:①封建主义无法抵挡资本主义的进攻,落后就要挨打。

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所以革命必须同时反帝反封建。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承诺归还所侵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附答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争,挑起中日战争。其中,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的地点是( A ) A、牙山口外丰岛海面 B、大东沟附近海面 C、大连附近海面 D、大沽口海面 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将领左宝贵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中弹牺牲。他牺牲于( A )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3、“这次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战争”指( A )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人民解放战争 4、有人说:“从前我们国家还仅仅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个苛刻的条约是(C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5、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这首歌创作于l925年3月,此时距台湾“离家”有(A ) A. 93年 B. 65年 C. 50年 D. 30年 4、据相关资料显示,我们国家1898年进口货物总值比1894年增加了29.3%.与这个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C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左宗棠收复新疆,扩大了同西方各个国家的贸易联系 C.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D. 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5、《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表现是( D ) A. 深入到中国内地 B. 集中到沿海一带 C. 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能够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C ) A.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B.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签订的《马关条约》,首次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7、电影《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发生在(D ) 8、《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D ) A. 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大 B. 索取的赔款数额大 C. 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多 D.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9、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实质( C ) A、保持中国领土完整 B、要求西方国家之间互相开放 C、重新划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D、保证美国在华经济利益 10、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屠城四天三夜,杀害两万多中国人。这个事件发生在( C ) A、九连城 B、旅顺 C、花园口 D、丰岛 二、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二现今中国已开通通商口岸之外,庆准添设下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一)湖北省荆州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 浙江省杭州府 以下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与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阅读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并且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型新授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 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 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技能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 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 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尚可,需要继续强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出示目标(2分钟)学生个性学习(10分钟)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2、学生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日军旅顺屠城、威海卫 战役、战争的结果 3、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影响。 同层评价:(5分钟) 小组学习(15分钟) 导入新课: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导入新课:“我们是东 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 教学目标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 的八个启示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再次回顾甲午战争,就是要从这部蕴含着中华国耻的战争史中,探究那些可为当今所明鉴、所警鉴、所借鉴的启示,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确保国家安全、扞卫世界和平提供史鉴,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顺畅。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

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含答案和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 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 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四、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在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当中,似乎战争、动乱都是别的国家相当遥远的一个新闻,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我们实在还是处在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五、坚持海洋强国的策略,海上实力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六、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催生海军实力。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代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 考点1鸦片战争 考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考点1近代化的初期探索 考点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单元总结

归纳考点归纳 考点1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2年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辛亥革命后,又领导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考点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考点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考点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等人在各地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 考点1 国民革命 考点2 党的探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 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捍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

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清政府的无能,为其再次侵犯埋下伏笔。 之后几年,日本和朝鲜频繁接触,而当时的朝鲜是靠清政府的支持苟安一时。在此期间日本着重自身的发展,从方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础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片断以及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初步培养历史感知和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学习“三镜法”来分层次、有梯度地探究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通过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学法】“三镜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由当前世人关注的钓鱼岛问题,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主题一国之难 主题二国之魂 主题三国之耻 主题四国之思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用望远镜整体纵观甲午中日战争 ●主题一国之难——甲午中日战争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战争的一般方法。 2.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3. 学生自学《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说出战争中主要的战役。(多媒体演示战争的简单经过) 4. 学生自学说出战争的结局。 二、用显微镜聚焦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节点 ●主题二国之魂——邓世昌血染黄海 1.播放《甲午风云》片段。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

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原因:依靠战争来争夺在华利益,扩大市场,保证日本国内的资源供应。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战略原因 装备劣势 党派争斗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 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

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确实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