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某学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某学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双创示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xx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

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xx 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xx 交通大学成为xx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xx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

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

(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

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并逐步增强全校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模拟式”

教育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校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凝聚和培育创业项目和团队。创业计划大赛按照创业企业的实际筹建流程组织竞赛,按照实战要求选拔团队、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评委,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营造比赛环境,保证竞赛全程化、全真性和实效性。重视“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自2013年以来共遴选国家级和xx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200个,累计资助金额200万元;培育校级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多个,累计资助金额100万元。组织“创业企业暑期实习生招聘会”,大力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到创业型企业进行创业见习,近距离接触创业核心团队,拓展视野并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夯实并日渐多样化

依据创业项目的发展阶段,搭建“创业专项工作室”、“创业加油站”、“国家大学科技园”、“零号湾”分层分类的创业孵化平台,初步形成全链条的创业孵化链。按照“让校园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练兵场”的指导思想,“创业专项工作室”提供给尚处于计划和创意阶段的创业项目,工作室定期申请并按要求动态调整;“创业加油站”为已初步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创业项目(团队)使用,学校免租金并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更为成熟的师生创业项目,可申请入住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获得更为全面、系统的孵化支持。xx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有全国首批大学生创业基地,涵盖

工商税务、财务法务、知识产权等诸多基础公共服务以及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三位一体的孵化模式。“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一期建设核心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为创业者提供适合初创业起步的生态园区,以及相应的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零号湾”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成为学校徐汇和闵行两个校区双创孵化的重要支撑平台。

(四)创新创业研究体系不断拓展并逐步国际化

学校依托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以及创业学院“无形学院”的体制优势,充分整合校相关院系和学科的研究力量,不断加强双创领域相关研究。自2008年以来先后承接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等教育部和xx市教委专项委托课题。目前“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首批聘任特聘研究员20人,规划开展“1+X”的理论研究(其中,“1”为“创业案例动态追踪研究”,“X”为结合特约研究员既往研究基础和兴趣点,通过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搭建交叉研究平台和研究素材、数据支撑平台)。此外,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KIT)、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创业学院和加拿大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毅伟商学院联合开展创业领域的相关研究合作。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实践、孵化”相结合,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使高校成为活跃的细胞单元,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坚持“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相结合,面向全体同学,培养终身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面向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培养成为企业初创者和未来企业家。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激活学校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xx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创业研究体系,既着力挖掘和提炼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规律和特征,也着力开展双创决策咨询研究,更好地推动双创向更大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为本、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跟从国家战略发展方针方向,跟从政府引导;

坚持建设容可操作、能落地,所有建设容均能具体化为相应的支撑环境、课程、体系、活动、项目等;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导引与双创实践并重,确保学生既能掌握先进的理念与知识,也具备切实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坚持推进成果转化,充分调动教育和社会资源,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坚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充分注重建设容的前瞻性、引领性,充分提升建设容的系统性、可扩展性,为全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先进的引导模式。

(三)总体布局

加强政策引导。结合学院实际,研究制定前瞻性、引领性更强、更宽松的政策支持。强化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落实,确保已出台的扶持政策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最大限度提高政策效应。

强化载体建设。以构建“双创”良好生态为目标,通过统筹谋划、系统运作,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双创”,搭建多类型支撑平台,建立多功能载体,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

完善体制机制。从改革创新入手,着力破除制约“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优化市场环境,依法保障创业创新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发“双创”活力,不断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四)发展目标

1.基于专业布局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2019年起通过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创融合”等举措,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增设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基础必修课,其他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为辅助公选课的课程体系。

2.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发展。

扶持与激活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建立“创新创业联盟”细化社团部门职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创新创业班”建设,推行“滚动制”吸纳积极、主动、具备创业素质和思维的优秀学生。开展团队活动,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3.“以赛代练”推动创新创业竞赛开展。

2019年,学院创新创业竞赛取得可观的成绩,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以赛代练”推动创新创业竞赛的良性发展。

4.进一步打通创新创业生态链。

通过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载体,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导师、孵化基金等资源。完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打通创新创业生态链。

5.整合资源,着力推进双创载体建设。

同时,汇聚校外资源,着力推进“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项建设。力争到2022年,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6.培养具有“双创”思维、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创造立足于当前,面向于未来的长期可持续社会效益,本项目形成的相关成果不仅能直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导引和支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素质和能力,为其步入社会之后践行长远的创新创业奠定坚实基础,使“创新创业”在全校深入人心,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整体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经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