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学笔记(精心整理)

健康管理学笔记(精心整理)
健康管理学笔记(精心整理)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健康管理学概述

一、健康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1、健康管理由健康体检发展而来,由健康保险推动而发展,由健康信息技术支撑而普及,由世人不断增长的健康物质和精神需求牵引而壮大。

2、1994年,《健康医学》中,将“健康管理”作为完整一章,在我国首次比较系统地表述了健康管理的初步概念与分类原则、实施方法与具体措施等。

3、什么是健康体检?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和过程。健康体检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

4、健康危险因素:广义的健康危险因素是指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进而导致诸多疾病(主要是慢性病)或伤残的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心理、社会环境及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等。

补:健康危险因素特点:遗传性、潜在性、可变性(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性以及可测、可控性。

5、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指对非穿让行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归因危险和通过基本的健康干预手段能够改变,并且在人群中比较容易测量的那些因素。

6、健康评估:指对收集到的个体、群体健康或疾病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综合、连续的科学分析与评价过程,其目的是为诊治疾病、维护、促进和改善健康,管理和控制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7、健康风险评估:用于分析测算某一个体或群体未来发生某种疾病或损伤以及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肯能性大小,是一种对个体未来健康走向及疾病/伤残甚至死亡危险性的量化估测。健康风险评估以风险因子调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以循证医学为主要依据,结合评估者的直接观察和经验,对个体当前和未来疾病发生风险作出客观量化的评估与分层,为个体健康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健康风险的控制管理服务。

8、生活方式病: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经济的、精神的、文化的等各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的躯体和心理疾病。

9、健康干预:指对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危险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良健康状态进行综合处置的医学措施与手段。

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营养与运动干预、心理与精神干预、健康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就医知指导等。健康干预是健康管理的关键所在,是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重点。10、健康信息技术:用于支持健康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交换的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的产品和系统,并构成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撑平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总称。其目的是提升质量,减少差错和提高效率,从而改善人类健康的医学服务提供。

11、健康保险:用于提供抵御个体或群体疾病、伤残、意外伤害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精神损失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或保障性服务。其基本要素包括补偿被保险者治疗疾病和伤害的费用以及由此造成财产损失的费用。

12、健康管理: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核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生理-心理-医学社会模式),弘扬“治未病”传统思想,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应县讲课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用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体检是前提,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

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子,健康管理服务两大支撑点是信息技

术和金融保险。健康管理的公众理念是“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13、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的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14、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监控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健康信息技术以及与健康保险的结合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15、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是了解和掌握个体的健康,开展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第二步是关心和评价个体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第三步是改善和促进个体的健康,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促进,进行健康干预。

16、健康管理的服务流程:健康体检、健康评估、个人健康管理咨询、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专项的健康及疾病管理服务。

17、4P医学:prediction,prevention,personalization,participatory。其核心是将预警、预防以及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全面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第三章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与医学伦理学基本知识

第一节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一、健康管理相关的人格权(1-7)

1、生命健康权:

生命权:以自然人的生命维持和安全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生命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法律所规定的整个权力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

健康权:自然人以其身体的生理功能完整性和保持持续、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内容的权利。

2、隐私权: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在健康管理中涉及的隐私权主要是私人信息秘密,包括个人的生理信息,含个体先天得来的一切遗传信息和后天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有关信息。例如个人的身高、体重、血型、家族遗传史等,在个人信息中,基因信息是生理信息的核心。其次包括身体隐私,指不愿对他人公开的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性器官、有残疾的部位等,有些关系到个人名誉、贞操。第三包括健康隐私,个人的身心健康是个人隐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个人身患疾病。此外还包括家庭隐私、财产隐私、个人经历隐私、其他有关个人生活的私人信息如职业、家庭住址、电话等。

3、《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注》规定健康管理师应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①健康管理师有责任向个人或群体说明健康管理工作的相关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时的限度。②在健康管理工作中,一旦发现个人或群体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应将有关保密的信息暴露限制在最低范围内。③健康管理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检查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泄露。④健康管理师只有在个体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工作或危险因素干预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可能会据此辨认出个体的有关信息。

4、名誉权: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而依法想有的、维护并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名誉权基本内容包括名誉享有权、名誉维护权、排除侵害权。

5、肖像权:以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及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它直接关系到自然人

的人格尊严及形象的社会评价。主要包括3项权能:肖像享有权、肖像再现权、肖像使用权。

6、知情同意权: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有权知晓自己的健康情况,并可以对健康管理者所采取的措施决定取舍。包括了解权、被告知权、选择权、拒绝权和同意权,是健康管理对象充分行使自主权的前提和基础。

7、自主决定权:指具有行为能力并处于健康管理服务法律关系中的被服务对象,在寻求服务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思考,就关于自己健康问题所作出的合乎理性和价值观的决定,并根据决定采取负责的行动。内容包括:①有权自主选择健康管理单位、服务方式和健康管理师;

②有权自主决定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健康管理服务;③有权拒绝非健康管理活动;④有权决定终止健康管理服务或转至其他健康管理单位;⑤有权拒绝或接受任何指定健康相关产品、检查,并有权知道相应后果;⑥有权自主决定其遗体或器官如何使用。

8、初级卫生保健:指人群最先接触到的最基本的、人人能够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第一线的卫生保健服务。

基本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利用。

《阿拉木图宣言》,初级卫生保健包括4方面:促进健康、预防保健、合理医疗、社区康复。

9、健康管理师:指从事对人群或个人健康和疾病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

10、健康管理师的工作程序:健康管理师以健康管理为手段,以信息采集为基础,对个人及人群健康进行评价和指导。具体工作程序分3个部分:

(1)收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监测:收集个人健康及生活方式相关的信息,发现健康问题,为评价和干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通过对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

(3)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制定量化的住区改善目标及行动计划,对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个体实施个性化的健康干预、监督和指导,降低被管理对象的风险。

11、健康管理合同: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方与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所签订的关于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的协议。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社区健康管理合同、家庭健康管理合同、个人健康管理合同。

第二节医学伦理学基本知识

1、健康管理伦理:指个人、团体、国家在健康管理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及个

人、团体、国家对公共健康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2、健康管理中的伦理原则:

(1)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原则:①了解热爱服务对象;②尊重服务对象;③面向社会各个层次提供不同服务;④正确判断,及时处理服务对象的相关健康问题。

(2)公平、合理的原则:①服务对象应该平等享有健康保健服务,公平使用卫生资源。健康管理的最红目标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管理的对象不应只是“高端“人群。②健康管理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应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双向互动关系。③在健康管理服务中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需要④公开收费标准,让服务对象心中有数。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接受方便、经济、综合、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3)保守秘密原则:健康管理提供者要在健康管理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不但要对“有关病人疾病信息”保守秘密,还要正确对待“有关社区居民健康信息”。①建立并妥善保管健康档案;②不泄露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③正确对待服务对象的隐私;④做好上门服务的保密工作。

(4)有利和主体原则:要激发服务对象对健康管理的热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关心参与

健康管理工作。①让健康管理“花钱少,收益大”;②维护服务对象利益,并使之利益最大化;③健康为主,效果明显;④争取服务对象的配合,发挥服务对象的主体作用。(5)优质服务的原则:①了解、发现服务对象健康需求;②以生活方式疾病为管理重点,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③加强对健康管理人员的培养,使健康管理队伍尽快从治疗为主转变为具有较高健康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健康管理提供者;④顺应社会需求,提高健康管理质量。

3、健康管理的伦理关系一般是指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健康管理提供者与服务对象所建立的各

种关系。包括健康管理机构及健康管理提供者与社会人群的关系;健康管理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健康管理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健康管理提供者、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

4、健康管理的伦理规范是指在健康管理实践中健康管理提供者与服务对象双方应共同遵守

的行为准则。

5、健康管理中的权利一般是指在健康管理过程中服务对象和健康管理提供者应有的权利和

必须保障的利益。

6、服务对象在健康管理中的权利:①合理的、平等的健康保健权。②知晓健康管理相关措

施及进程的权利。③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权利。(服务对象在健康管理中一旦发现自己的医疗保健的权利、名誉、身体等收到损害,有权提出批评和意见,终止损害)④要求保护秘密和隐私的权利。⑤要求赔偿健康损害的权利。

7、健康管理提供者在健康管理中的权利:维护服务对象健康的权利、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

服务权利、恰当地使用干涉权、拒绝权等。

8、健康管理提供者在健康管理中的义务由对服务对象的义务和对社会的义务构成。

(1)健康管理提供者在健康管理中对服务对象的义务:①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义务。②为服务对象解除痛苦的义务。③对服务对象进行宣传、教育的义务。④为服务对象保守秘密、保护隐私的义务。⑤满足服务对象正当需求的义务。

(2)健康管理提供者在健康管理中对社会的义务:①面向全社会、全人类的预防保健义务。

②提高社会人群生命质量的义务。③推进健康事业发展的义务。

9、服务对象在健康管理中的义务:①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②承担相关费用的义务;③

支持、配合健康提供者的健康管理工作的义务。

第二篇技能篇

第四章健康信息管理

1、信息是经过加工过的数据,它对接受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的、潜在的价值。

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和决策资源,是可以被健康管理者利用的关键资源。信息利用应贯穿健康管理的始终。

信息的性质: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扩充性、可共享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再生性、时效性和时滞性。

信息的4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图像。

2、数据: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

3、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它没有掺杂任何主观的因素,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的解读。数据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和符号组合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以获得一组数据所载荷的信息。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4、健康管理的信息来源?健康管理相关嘻嘻主要来源于各类卫生服务记录。常见的有3方面:一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服务记录;二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体检记录;三是专题健康或疾病调查记录。

5、卫生服务记录的主要载体是卫生服务记录表单。卫生服务记录表单是卫生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卫生制度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用于记录服务对象的有关基本信息、健康信息以及卫生服务操作过程与结果信息的医学技术文档,具有医学效力和法律效力。

6、信息收集原则: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

7、数据库: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8、数据录入原则:录入数据时,应遵循便于录入、便于核查、便于分析的原则。

第五章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1、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健康档案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动态测量和收集生命全过程的各种健康相关信息,满足居民个人和健康管理需要建立的健康信息资源库;是社区顺利开展各项卫生保健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及提供经济、有效、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我国居民健康档案分3个部分: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档案。

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①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能够帮助健康管理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居民的健康问题及其患病的相关背景信息;②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有助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而且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是宝贵的科研资料;③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有助于全面评价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健康档案可作为全面掌握居民将抗状况的基本工具;

④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有助于制订准确适用的卫生保健计划,合理利用社区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⑤健康档案可用于评价健康管理者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时还可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⑥健康档案中的信息资料,可作为政府和医疗管理机构收集基层医疗信息的重要渠道;⑦居民健康档案是医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

3、建立健康档案的基本要求:①资料的真实性②资料的科学性③资料的完整性④资料的连续性⑤资料的可用性

4、个人健康档案: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其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

个人健康档案包括3类表格:居民基本情况、健康体检表、服务记录表(接诊记录、各种重点人群随访表、计划免疫记录表、会诊与转诊记录表)等。

5、个人健康档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问题记录;二是以预防为导向的记录。以问题为导向的记录包括(基本要素)个人基础资料、问题描述、健康问题随访记录、转会诊记录。

6、健康问题描述,常采用SOAP形式记录:

S(subjective data)代表服务对象主观资料;O(objective data)代表客观资料;A (assessment)代表对健康问题的评估;P(plan)代表对问题的处理计划。

7、健康体检是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针对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为个人设计的终身性定期健康检查。

8、家庭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家庭的基本资料、家系图、家庭评估资料、家庭主要问题目录、问题描述、家庭各成员的个人健康记录和家庭生活周期健康维护记录。

9、家系图:以绘图的方式来描述家庭结构、医疗史、家庭成员疾病间的遗传联系、家庭关

系及家庭重要事件等,它可以使医生快速地掌握大量信息,评判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周期、家庭功能以及在家庭资源等资料的最好的工具。

10、绘制家系图的原则:①绘制家系图时所使用的符号应尽量简单,代表各种问题的符号应尽可能无需解释,标注信息尽量简明扼要,以便马上找出所需信息。②绘制时可以从最年轻的的一代开始,也可以从中间开始,一般是从家庭中首次就诊的病人这一代开始,向上下延伸。③标准的家系图应描述3代或3代以上的家人,包括夫妇双方的家庭成员。④长辈在上,晚辈在下;同辈中,长者在左,幼者在右;夫妻中,男在左、女在右;同一代人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符号应大小相等。⑤代表每个人的符号旁边,应标记姓名、出生年月日、重大生活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遗传病、慢性病等。⑥用虚线圈出同一处居住的成员。⑦家系统绘制可一次完成,也可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逐渐完成。

11、家庭主要问题目录及描述:主要记录家庭和家庭生活周期各阶段存在或发生的较为重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家庭功能评价结果等。

12、社区健康档案:记录社区自身特征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库。健康管理者可根据社区健康档案中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社会居民健康需求评价,最终达到以社区为导向进行整体性、协调性医疗保健服务的目的。较完整的社区健康档案一般包括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等。

13、健康档案建立和使用的基本原则:①自愿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②体现健康管理和连续性服务的特点;③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4、电子健康档案:以电子化方式管理的有关全人全程健康状态和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档案,包括个人从生命孕育开始的健康体检结果、计划免疫记录、既往病史、健康保健措施、各种检验检查和治疗记录、药物过敏史等。

第六章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第一节风险与风险管理

1、风险:指在特定时间内、特定环境下,人们预期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的距离,通常是指意外事故及其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三个基本特征。

2、健康风险:指人的生命过程中,环境、社会等外部环境和人自身的内部因素威胁或损害健康的各种可能性。

3、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量化、评估的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策略或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管理过程。

4、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使风险成本最小化,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效益,也就是用最节省的支出达到最大限度地分散、转移、消除风险。

5、风险管理的过程,一般分为5个基本步骤:①风险识别,即运用适当的识别方法,识别所有可能引起损失的主要风险、风险的性质以及后果等。②风险评估,是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风险存在即发生频率以及潜在的损失程度进行评估,确定风险来源、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预测风险导致损失的范围和程度。③风险管理方式选择,根据风险成本最小、保障获得最大的原则,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常用的管理策略有预防、转嫁、对冲、补偿等。④实施风险管理决策,即把已经确定的风险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付诸行动。⑤监控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是对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并评估风险管理各环节的效果,以期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内容,提供风险管理的效果。

6、风险识别:单位或个人对面临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判断、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

故原因的过程。

7、健康风险识别使用的步骤和方法?①健康体检②健康评估。

第二节健康风险评估的定义与历史

1、健康风险评估: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和健康危险因素导致特定疾病和(或)死亡的频率以及潜在的健康损失程度的描述和估计,是风险评估的一种特殊类型,是进行健康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第三节健康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

1、健康风险评估(狭义)的类型:一般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风险评估、生命质量评估、生活方式/行为评估。

2、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块?包括三个基本模块:问卷,风险计算,评估报告。

3、问卷美国六维健康评估,问卷内容包括躯体、心理、社交、心灵、智力和环境。

4、风险计算 HRA有两种应用较多的计算方法:单因素加权计算法、多因素数理模型分析计算法。

单因素加权法是建立在单一健康危险因素与特定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基础上,用相对为危险性表示单一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病或死亡之间的强度,各相关因素相对危险性的加权分数即为某种疾病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

多因素数理模型分析法是采用流行病学、数学和统计学概率理论的方法,如多元回归法、模糊数学的神经网络法及基于Monte Carlo 的模型等,建立疾病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与各个健康危险因素之间关系的关系模型,得出某种疾病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

5、评估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个体或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健康危险因素的描述以及评估的结果或总结、健康干预的建议措施和方法等。

三、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一)健康风险评估所需收集的资料

1、当地性别年龄别的疾病死亡率可通过死因登记报告、疾病监测资料、居民的健康档案等途径获得,也可通过回顾性的社区居民健康询问抽样调查获得。

通常选择一些主要的病种为调查对象,选择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类疾病。一般选择影响当地目标人群最重要的且具有明确危险因素的前10~15种疾病作为评估的病种。

2、个人健康危险因素一般用询问调查或自填式问卷方法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

一般包括以下5类:①行为生活方式;②环境因素;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⑤疾病史。

3、收集计算危险分数的有关资料危险因素与死亡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通过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这个关键环节来实现的。将个体具有危险因素的水平转换成相应的危险分数,是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步骤。

(二)健康风险评估的步骤

1、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当被评估个体的危险因素相当于当地人群平均水平时,其危险分数定为1.0,即个体发生某病死亡的概率大致相当于当地死亡率的平均水平。危险分数大于1.0,即个体发生某病死亡的概率大于当地死亡率的平均水平,危险分数越高,死亡概率越大。

2、计算组合危险分数一种危险因素可能对多种疾病产生作用,多种危险因素可能对同一产生联合协同作用,联合作用对疾病的影响程度更加强烈。计算组合危险分数时分两种情况:(1)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只有1项时,组合危险分数等于该死因的危险分数。(2)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多项时,要考虑到每一项危险因素的作用。

计算组合危险分数时将危险分数>1.0的各项分别减去1.0后的剩余数值作为相加项分别相加,1.0作为相乘项;小于等于1.0的各项危险分数值作为相乘项分别相乘;将相加项和相乘项的结果相加,就得到该疾病的组合危险分数。

3、计算存在死亡危险存在死亡危险表明的是在某一种组合危险分数下,因某种疾病死亡的可能危险性。存在死亡危险=疾病别平均死亡率*该疾病组合危险分数。

4、计算评估年龄评估年龄是依据年龄与死亡概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按个体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的预期死亡水平而求出的年龄。

具体方法是将各种死亡原因的存在死亡危险相加,得出总的存在死亡危险值。然后用合计存在死亡危险值查阅健康评估年龄表,就可得出评估年龄值。

5、计算增长年龄:增长年龄,又称预期年龄,是根据已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可能减低危险因素的措施以后的预计死亡水平而求出的评价年龄。

6、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危险因素降低程度表示,如果评价对象根据医生建议改变现有的危险因素,危险能够减低的程度。用存在危险因素可降低的绝对量或占改变前总的存在死亡危险的比例表示。

(三)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

健康风险评估按其应用的对象和范围,可以分为个体健康评估和群体健康评估。

1、个体评估健康风险的个体评估主要是通过比较评估对象的实际年龄、评估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的差别,了解健康危险因素对寿命可能损害程度,以及降低危险因素以后寿命可能延长的程度。

按个体实际年龄、评估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间关系和量值,一般将个体评估结果分为4种类型:健康型、自创性危险因素型、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一般性危险型。

2、群体评估一般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

①不同人群的危险程度评估。将不同人群分为健康组、危险组(含自创性危险因素型和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一般危险组。

②危险因素属性分析大多数与慢性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是由行为生活方式所致,是自我行为选择的结果。这类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发生转变和消除的。计算危险型人群中这两类危险人群的比例,可以说明有多大比重危险因素能够避免,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3、单项危险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分析计算某一单项危险去除后,人群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之差的平局数,作为单项危险强度,以该项危险因素在评价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作为危险频度,以危险强度乘上危险频度,得出危险程度指标,来表达危险因素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某一危险因素对整个人群健康影响程度,不但与它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程度有关,而且与其在人群中的分布范围密切相关。有些危险因素虽然对预期寿命影响较大,但这一因素在人群的分布范围有限,它对人群总体的危险程度并不严重。

四、生活方式/行为评估

1、生活方式/行为评估行为方式评估是对个体或群体当前的行为生活方式进行评估,目的是帮助人们识别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它不预测未来。

2、行为方式评估包括对体力活动(包括体育运动、职业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休闲活动)、膳食、心理健康以及卫生观念的评估等。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给正常人群膳食的10条建议: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⑧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五、慢性疾病风险评估

1、慢性疾病风险评估:是对慢性疾病患病风险的评估,它以慢性疾病的流行病研究成果为主要评估依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手段建立评估模型,注重评估客观的临床指标(如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心电图、B超、血生化检查等),对特定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有助于临床的疾病评估。

2、通过慢性疾病风险评估,能够筛查出患特定疾病的个体,为需求管理或疾病管理提供先决条件;能够测量医生、患者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有效性和满意度;能够测量特定健康干预措施的效果。

3、慢性疾病风险评估的步骤:①确定需要预测的慢性疾病;②发现并确定与慢性疾病发生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③建立预测慢性疾病风险的模型;④验证并修正评估模型;⑤对目标个体或群体患病危险性进行评估。

进行风险评估的慢性疾病,一般选择发病率高、能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健康危险因素明确,干预或控制效果明显的病种。

第四节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与应用

1、健康风险评估是在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收集个人或人群详细健康相关资料后,利用人工或软件系统等多种方式对健康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对当前健康状态、健康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等诸多方面的判断。

2、健康风险评估在个人健康指导上的应用:

①帮助个体全面认识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发现潜在危险因素,提前干预避免,保持健康状态。

②帮助个体修正不健康的行为。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帮助激发和教育个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③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预测疾病进程,提前进行健康风险干预,阻止疾病发生发展。

④评价个体健康干预效果。收集、追踪和比较评价指标的变化,对健康干预措施进行实施监测和修正。

3、健康风险评估在人群管理上的应用:将健康管理人群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主要有两类,健康风险的高低和医疗花费的高低。健康风险高低主要指健康危险因素的多少和疾病危险性的高低;医疗花费的高低主要指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

4、健康风险评估也被用来评价健康管理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危险因素的控制

②患病危险性的变化③成本效果评价④满意度评价。

第五节健康风险评估的正确使用

1、健康风险评估与临床诊断的关系:临床诊断即确诊个体所患疾病的过程和采取的手段,即根据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影响个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对个体进行全面检查,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查,找出发病原因、疾病的性质、个体的功能障碍情况等,以及判定患者的预后和确定预防的方法。而健康风险评估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危险性的量化评估。两者区别在于:

①出发点不同。临床诊断立足于个体身体的异常症状,查找病因,以便确诊所患疾病。而健康风险评估立足于个体或群体健康危险因素的收集,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②手段不同。临床诊断主要通过临床医生的观察和相关仪器设备及实验室检查,而健康风险评估资料的收集也需要实验室的检查,但更多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

③目的不同。临床诊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症治疗,而健康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根据评估

结果进行健康干预。

④对象不同。临床诊断的对象往往是一种或几种疾病,而健康风险评估针对的是引起疾病的全部危险因素。

2、科学使用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①健康信息的完整性;②评估方法的适宜性;③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3、健康风险评估的有点:①健康风险评估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问卷调查,而问卷调查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操作,能够量化、系统地收集相关健康信息。②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客观且直观,能够增加个人改善健康的动力。③能够在个体评估的基础上提供人群的评估数据,有利于对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干预。④在健康信息的收集和健康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与评估对象的互动过程也是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的过程,且评估的结果更是起到直接促动作用,能够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健康管理项目中来。

4、健康风险评估只是一种技术和方法,本身带有局限性:①功能上的局限。它不是疾病诊断,不提供完整病历,更不能替代医学检查。健康风险评估也不评估社会或环境危险因素。健康风险评估本身也不能构成一个健康管理项目,只是一个中间环节。②方法上的局限。

第七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干预

第一节健康教育基本概念

一、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和重点是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应该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与服务,并且促使人们合理地利用这些服务,如接受免疫接种和定期体检等,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争取决策层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形成健康促进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公众积极广泛的参与。健康教育中,必须着眼于家庭、社区和政府部门,以期获得有效的支持,促进个体、群体和全社会的行为改变。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认识行为,为人们改变行为提供服务和支持,促使人们行为改变。

二、健康促进

3、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健康教育不仅在促进个体行为改变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决策者拓展健康教育的政治意愿,促进公众的积极参与,寻求社会的全面支持等方面,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健康教育就没有健康促进。政策、法规和组织等行政手段是对健康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没有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尽管可以成功地帮助个体行为改变,但是,对整个群体的行为改变则显得软弱无力和不够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相互支撑、支持。

5、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6、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①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支持的环境;③加强社区的行动;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放心。

7、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8、健康促进的三大基本策略:倡导、赋权、协调。

9、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运动,是一寻求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原则,以自我完善为手段。社会动员的层次:①决策层的动员。(游说、汇报、学术交流会)②社区、家庭、个人参与的动员。(健康教育)③非政府组织的动员。④动员专业人员参与。10、21世纪健康促进的重点:以下六点:①提高社会对健康的责任感。②增加健康发展的投资。③巩固和扩大有利于健康的伙伴关系。④增加社区的能力和给予个人权利。⑤保证健康促进的基础设施。⑥促进行动。

三、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1、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刺激(stimulus)→有机体(organization)→行为反应(reaction)

12、人类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据此可将人类划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

13、行为的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①被动发展阶段(0-3岁);②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③自主发展阶段(12-成年);④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14、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③学习因素(模仿、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

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一)知-信-行模式: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知”为知识、学习;“信”为信念、态度;“行”为行为、行动。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的产生。

(二)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健康信念形成的因素:①感知疾病的威胁(行为健康后果信念);②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行为效果信念);③自我效能;④社会人口学因素;⑤提示因素。

(三)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动态、逐步推进的过程;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是一个个人决策的过程;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行为改变的基础。包括行为变化阶段和变化过程两部分内容。行为变化阶段有五个阶段:①前意向期;②意向期;③准备期;④行动期;⑤维持期。行为的阶段变化模式将行为的改变分为5个阶段,但对象的行为变化并不总是在这5个阶段间单向移动,有些会退回无转变打算阶段。

第二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方法

一、健康信息传播

1、传播可分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自我传播。

2、传播效果:可分为4个层次,①知晓健康信息;②健康信念认同;③态度转变;④采纳健康的行为。

3、健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方法

1、定量调查研究方法

2、定性调查研究方法

三、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一)个体行为矫正

1、行为矫正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改变过程。(需要在目标人群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2、行为矫正的技术有:脱敏法、厌恶法、示范法、强化法、消除法。

(二)群体行为干预:干预机制包括:政策倡导、目标人群行为干预(信息传播、心理支持与压力、竞争与评价)、环境改善(改善环境条件、社会支持与制约)。

四、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

(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

1、计划设计:是一个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2、计划设计的六大步骤:

(1)社区需求评估:①社会学诊断;②流行病学诊断;③行为诊断;④环境诊断;⑤教育诊断;⑥管理与政策诊断

(2)确定优先项目:①确定优先项目的基本原则:依据对人群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排序;依据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排序;按成本-效益估计排序;把大环境与小环境结合起来排序。

②确定优先干预的健康问题;③成本-效益估计;④大环境;⑤小环境;⑥确定优先项目的方法。

(3)确定计划的目标: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4)制定干预策略:①确定目标人群;②制定教育策略(包括健康教育策略、社会策略和环境策略3方面);③确定教育场所;④确定教育的框架结构;⑤确定教育活动和日程;⑥确定组织网络与执行人员;⑦确定监测与评价计划。

(5)制订项目执行方案和活动日程:①调研与计划设计阶段;②准备阶段;③执行阶段;

④总结阶段。

(6)确定监测与评价方案。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

①制订实施时间表;②建立适时组织;③实施质量控制;④培训执行人员;⑤配备材料与设备。

第三节健康干预

一、健康干预的概述

1、健康干预:指对影响健康和不良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等危险因素以及导致不良健康状态进行处置的措施手段。包括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营养与运动干预、心理与精神干预、健康风险控制与管理,就医指导等。健康干预是健康管理的关键所在,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的重点。

2、健康干预的类型:包括疾病的预防知识、营养干预方案、运动干预方案、心理干预方案、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中医调理方案等。

3、健康干预方法:重点干预:通过对干预对象的健康体检或调查,筛选出高危人群和疾病人群,借助专家资源,以优化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跟踪访问,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掌握疾病防治技术和自我管理方法。

①一般干预;②干预的流程;③干预模式:契约管理干预模式;自我管理干预模式;家庭管理干预模式;社区干预模式。

二、健康干预策略与原则

1、健康干预的策略

第八章营养、行为与心理的健康干预

第一节营养与膳食

一、营养学基本知识

1、合理的营养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引起的病态统称为营养不良,都是营养不合理的后果,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2、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膳食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

3、食物的营养价值:指食物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充足以及相互比例是否适宜。

4、膳食指南:由国家组织医学卫生部门或营养权威团体针对当地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合理膳食指导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向广大居民宣传合理膳食,提高居民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居民营养状况。

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主体框架是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3部分构成。

6、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定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行。

7、膳食宝塔结构:分5层,包含每天应摄入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利用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底层,250~400g;蔬菜和水果第二层,300~500g和200~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第三层,125~225g;奶类和豆类第四层,300g奶类30~50g豆类;烹调油和食盐第五层,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

8、膳食宝塔应用:①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量水平;②根据自己的能量水平确定食物需要;③食物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④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⑤要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二、不同人群的营养指导

(一)孕妇及乳母营养指导

1、孕前期妇女膳食指南:①多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或补充叶酸;②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③保证摄入加碘食盐,适当增加海产品的摄入;④戒烟、禁酒。

2、孕早期妇女膳食指南:①膳食清淡、适口;②少食多餐;③保证摄入足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④多摄入富含爷孙的食物并补充叶酸;⑤戒烟、禁酒。

3、孕中、末期妇女膳食指南:①适当增加鱼、禽、蛋、瘦肉、海产品的摄入量;②适当增加奶类的摄入;③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④适量身体活动,维持体重的适宜增长;⑤禁烟戒酒,少吃刺激性食物。

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①增加鱼、禽、蛋、瘦肉、海产品的摄入量;②适当增加奶类,多喝汤水;③产褥期食物多样,不过量;④忌烟酒,避免喝浓茶和咖啡;⑤科学活动和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二)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营养指导

1、0~6月龄婴儿喂养指南:①纯母乳喂养;②尽早抱婴儿到户外活动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

③及时补充适量维生素K;④不能用纯母乳喂养时,宜首选婴儿配方食品喂养;⑤定期检测生长发育状况。

2、幼儿与学龄前儿童营养指导:

3、学龄儿童的营养指导

4、青少年的膳食指导:①三餐定时定量,保证吃好早餐,避免盲目节食;②吃富含铁和维

生素C的食物;③每天进行充足的户外运动;④不抽烟、不饮酒。

5、老年的膳食指南:①食物要粗细搭配、松软、易于消化吸收;②合理安排饮食,提高生活质量;③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④多做户外活动,维持健康体重。

三、常见慢性病的营养指导

1、高血压患者的营养指导:①限制钠盐摄入量(轻度高血压或家族史者3~5g/d,中度1~2g/d,重度无盐饮食);②限制总能量;③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脂肪40~50g/d,胆固醇200mg/d以下为宜);④减轻体重。

2、血脂异常

3、糖尿病:①合理控制总能量;②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③每日进食充足的蔬菜和适量的水果;④高纤维素与低盐饮食;⑤限制饮酒。

4、冠心病:①控制总热能摄入,维持理想的体重;②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③多摄入植物性蛋白质,少摄入甜食;④保证充足的维生素与膳食纤维;⑤饮食宜清淡,低盐;⑥注意食物选用。

5、骨质疏松症:在平衡膳食,保证足够热能、蛋白质的基础上,提供充足的钙摄入。维生素D。

6、痛风:①限制嘌呤的摄入;②限制热能;③适量的碳水化合物;④适度的蛋白质和脂肪;

⑤注意选用碱性食物;⑥多饮水或食用含水分多的食物;⑦禁酒和刺激性食品;⑧痛风易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7、恶性肿瘤:①饮食与癌症;②膳食要求:饮水多样化,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以粗加工的含淀粉的食物为注视。常食大豆、红薯、菜花、芹菜、花菜、带鱼、蘑菇、木耳等食物。少吃烟熏、腌制、腐败变质的食物。每天红肉摄入量在80g以下,维持适宜体重,保持体力活动。

四、营养教育与膳食指导方法

1、营养教育: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目的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主要指通过营养信息交流,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食物与营养知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也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2、营养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各类人群对健康的认识,消除或减少不利于健康的膳食营养因素,改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营养教育并非仅仅传播营养知识,还应提供促使个体、群体和社会改善膳食行为所必须的营养知识、操作技能和服务能力。

3、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是健康饮食的核心。合理营养要求膳食能提供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并不发生缺乏或过量的情况、平衡膳食则主要从膳食的方面保证营养素的需要,以达到合理营养,不仅考虑食物中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还考虑食物合理的加工方法、烹饪过程中如何提高消化率和减少营养素的损失等问题。

4、营养配餐,是按照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十五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即达到膳食平衡。营养配餐是实现平衡膳食的一种措施。

五、食品安全知识:食物中毒

第二节体力活动

一、体力活动与健康

1、倡导体力活动的原因:①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首要因素,而缺乏体力活动是引起慢性病的一个主要危险;②适量运动有益于各年龄组人群的健康、体能和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

2、体力活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

三、体力活动程度的测量方法和指标

1、体力活动的三大要素:频率、持续时间、强度。

2、体力活动程度的指标:代谢当量、最大心律比例和主观感觉以及由相当能量消耗推算出的某种运动的时间、速度和距离。

四、疾病状态体力活动的干预管理

1、高血压:活动类型以有氧代谢运动为原则。主要有:气功、太极拳、医疗体操、步行、健身跑、有氧舞蹈、游泳、娱乐性球类、郊游、垂钓等。

2、糖尿病:确定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中防止低血糖或受伤出现。

运动中预防低血糖:①饭后0.5~1h开始运动较为合适;②如果进行较大活动量的运动,运动前增加饮食量或适当减少降血糖药量;③运动不宜在降糖药物作用最强的时间进行;④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不宜清晨空腹,尤其不宜在注射胰岛素后,吃饭前运动;⑤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血糖会有所下降,应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3、骨质疏松症: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考虑。

第三节吸烟与饮酒

一、成瘾性行为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1、吸烟、酗酒、药物滥用都是典型的成瘾性行为,是以来综合征中的一种行为表现,由物质使用障碍所导致。物质使用障碍是使用一种或多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任何精神或行为障碍。可能发生的临床症状包括急性中毒、有害性使用、依赖综合征、戒断状态、伴有谵妄的阶段状态、精神病性障碍、迟发型精神病性障碍和遗忘综合征等。

成瘾性或依赖性涵盖了心理和躯体两方面内容,心理和精神依赖指对饮酒、服用药物控制力受损的体验;生理或躯体依赖指耐受和戒断症状。

2、成瘾性行为的形成过程:诱导阶段;形成阶段;巩固阶段;衰竭阶段。

2、成瘾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因素;传播媒介因素;团体效应;家庭影响。

二、吸烟与酗酒对健康的危害

第四节心理健康与压力(了解)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二、“心”“身”疾病的关系

三、常见慢性病的心理特点和防治

第九章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

第一节中医治未病与养生概念

一、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知识

1、“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历经千年的理念和实践,其预防医学思想,核心要点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荫、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等诸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等方面内容。

二、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知识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天人合一;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正气为本;辩证施养。

第二节传统养生方法和技能

一、传统养生方法

(一)饮食养生:又称食疗,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宜忌,合理摄取食

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概括起来有四要:一要“谨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饮食有节”,即不过饱,亦不过饥,食量始终,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饮食卫生,防治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配膳营养。

1、饮食有节:一是指进食的量,二是指进食的时间。

(二)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法,是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三)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保健手段。四季养生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

(四)行为养生

1、起居有常;

2、劳逸适度;

3、衣着适时;

4、节欲保精

(五)传统健身等相关养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

二、传统养生技能: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沐浴、熨烫、磁吸、其无刺激等方法。

第十章健康管理评价

第一节健康管理评价概述

评价是一种改善计划,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管理工具。健康管理评价是健康管理计划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通过评价确定健康管理计划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总结健康管理项目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项目方向。

1、评价:通过对照某些标准来判断观测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一定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2、健康管理评价的实质是通过比较,包括项目客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比较,实际实施情况与干预活动计划的比较等,找出差异,分析原因,修正计划,完善执行,使项目取得更好效果。健康管理评价最主要的作用是判定干预实施是否实现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3、健康管理效果评价可以从行为、临床、经济及质量等方面结果加以衡量,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疾病发生率、卫生资源使用率,控制卫生费用的上涨,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状况。行为方面可由干预对象的依从性、自我管理及健康调查等进行评估;临床方面可从临床数据与病情改善情况加以了解基础上;经济方面可通过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等加以核算;质量方面依据病人的满意度及疾病预防的结果来进行考核。

4、健康管理评价一般包括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应评价、结局评价和总结评价几个方面。

第二节知识、态度和行为评价

一、个体健康状况的评价及指标

1、生理学指标:一般指标;营养状况指标;疾病史和疾病家庭史

2、心理学指标:人格;智力;情绪和情感

3、社会学指标

二、群体健康状况的指标及评价

1、衡量群体健康状况的指标:①群体健康状况:生理和心理健康指标;疾病与死亡指标;

②生活质量

2、群体健康状况评价指标:1、健康管理过程评价指标;2、健康管理效应评价指标

第三节健康管理的经济学评价

1、成本效果分析:主要评价使用一定量的卫生资源开展健康管理计划后的健康产出,这些产出表现为健康的结构,用非货币单位表示,如发病率的下降,延长的生命年等,也可采用一些中间指标,如免疫抗体水平的提高、控制率提高等。

2、成本小勇分析:比较项目投入成本量和经质量调整的健康效益产出量,来衡量卫生项目或治疗措施效率的一种经济学评价方法。

3、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比较健康管理项目的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备选方案,为实施健康管理项目的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篇应用篇

第十一章健康管理的社区应用

第一节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

1、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2、预防慢性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防止工作:原因在于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符合人口动力学原则,是对全人群、全生命过程的服务;社区为基础的疾病防治能最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符合健康促进策略原则;社区综合防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健康促进策略与公共卫生措施原则;社区综合防治最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

3、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是指充分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和有效可行的办法,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疾病的防治和健康促进活动,由卫生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促进健康的环境和对慢性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等一系列卫生保健活动的综合。

慢性病社区防治的总目标是通过以健康促进为主要策略的干预活动的事事,降低人群中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水平,抑制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趋势。

具体目标包括:政策发展目标,机构改革目标,社区参与目标,人力开发目标,全人群目标,高危人群目标,社区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完善目标和社区评价目标。

防治步骤:社区健康诊断,综合防治规范的制订,社区综合干预,干预效果的评价和项目管理。其中社区干预策略为:政策和环境支持,收集和检测公共信息,社区发展和个人技能发展,社区动员,社区多方位服务。

4、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和与病人沟通的系统,它强调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疾病管理支撑医患关系和保健计划,强调运用熏蒸医学和增强个人能力的策略来预防疾病的恶化,它以持续性地改善个体或群体健康为基准来评估临床、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效果。

5、疾病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有3个主要特点:已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②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③医疗卫生服务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第二节社区常见慢性病与传染病的健康管理

一、高血压健康管理

1、健康监测与基本信息收集

(1)一般健康人群的监测:年龄与性别;既往史、家族史;生活习惯;一般生命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2)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筛检方案:

1)筛检对象:高血压的筛检对象是高危人群。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及以上条件者为高危人群:①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80~89mmhg之间。②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4kg/m2,和/或腹型肥胖:腹围男≥90cm,女85cm。③有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④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且每周饮酒4次以上)。⑤长期高盐膳食,每日摄盐量10g以上。⑥长期接触有害因素,如噪声和重金属镉等。⑦长期服用避孕药。⑧从事高度精神紧张职业。

2)筛检周期:35岁及以上居民,第一次就诊时测量血压。血压正常,20-29岁每两年测一次;35岁以上每年至少1次;高危人群半年至少1次。

3)高血压确诊患者的监测:对高血压患者每年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出监测和收集上述项目外,重点询问:①是否有高血压病史;②一般情况及近期症状;③有无并存的临床情况,如脑血管病、心脏疾病等。④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饮食、睡眠和心理状态。⑤询问并记录最近一次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⑥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2、健康评估

(1)对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评估:主要针对生活行为进行评估,发现高血压危险因素,开展相应健康教育与指导。

(2)对高血压可疑患者的诊断评估:①首先明确是否为高血压: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超过正常标准;②是否原发性高血压;③评估靶器官受损的程度;④明确有无并发症;⑤对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度分层。

(3)对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绝对风险预测与评估。

3、健康干预

主要目的是针对高危人群,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高血压的目的。对于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放心,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1)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防治关键。

(2)药物干预:

1)药物干预对象:①高血压2级及以上患者;②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者;③血压持续升高6个月以上,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者;④高危和极高危患者。

3)血压控制目标:一般<140/90。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130/80。老年140-150/90 (3)转诊指征:分紧急转诊和一般转诊。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健康管理

1、健康监测与基本信息收集

实验室:血脂、血糖测定和口服糖耐量试验、肾功能、肝功能、血尿酸、心电图、X线、B 超。

2、健康评估

(1)对健康人群的评估:生活行为

(2)对高危人群冠心病患病风险评估:先根据危险因素评分,再根据总分查表预测冠心病10年患病风险。

(3)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

3、健康干预

主要目的是针对高危人群,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一级预防);针对现患者,防治并发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二级预防)。

(1)非药物干预

(2)药物干预

(3)心肌梗死恢复后的康复指导

(4)转诊指征

4、冠心病随访管理流程

(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①建立健康档案输入相关信息;②门诊随访了解患者自觉症状,评估病人当前使用的所有抗心绞痛药物及抗血小板治疗情况,评估病人生活方式、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情况及心功能情况。每4-12个月一次。③体检和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每4-12月一次,一年后每年一次。④心电图检查,。⑤监测血脂。⑥检查血糖(无糖尿病)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⑦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⑧平板运动试验。

三、糖尿病健康管理

1、健康监测与基本信息收集

实验室:①空腹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②糖化血红蛋白;③空腹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④血脂检查;⑤肾功;⑥肝功;⑦血尿酸水平测定。

2、健康评估

包括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患病风险预测与评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与评估。

(1)对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评估:生活行为

(2)对高危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评估:通过以下筛检项目作出患病风险评估。

1)筛检方案:不仅要查出隐性的糖尿病患者,而且要查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异常IFG 者。

2)筛检对象:高危人群。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为高危人群:①曾有轻度血糖升高(IGT和IFG)者。

;②有糖尿病家族史;③超重或肥胖者;④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的妇女;⑤高血压患者(140/90)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⑥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35mg/d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250mg/dl)者;⑦年龄45岁以上,且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3)筛检周期与方法:建议高危人群每年监测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IGT和IFG 者3个月复查1次;45岁以上血糖监测正常者建议进入社区老年健康管理。

(3)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筛查项目包括:眼、心血管、肾脏、神经系统、足、血液生化。

3、健康干预

主要目的是针对高危人群,控制危险因素,防止糖尿病的发生(一级预防);针对现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血糖水平,防止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二级预防);防治急慢性并发症,延长生存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三、四级预防)。

(1)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干预:包括3项关键内容:合理的营养与膳食指导、减肥、增加体力活动及运动。

1)合理的营养与膳食指导:①合理控制总能量是糖尿病膳食治疗的首要原则,能量的摄入以能维持理想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理想总能量摄入=理想体重*活动强度(25/30),理想体重=22*身高2。②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碳60%-65%,限制脂肪,占热能25%以下,蛋白质15%。③每日进食充足的蔬菜和适量的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④高纤维素与低盐饮食;⑤限制饮酒。

2)减肥:控制超重和肥胖,保持理想体重是糖尿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的关键。

3)体力活动及运动:运动一般在餐后1小时开始,每次20-30min,每周至少3次以上。4)戒烟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6)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干预目标:①一般要求主食减少100-150g/d,运动增加150min/周,体重减少5%-7%。②改变生活方式的目标是使IBM达到或接近24kg/m……

(2)糖尿病患者的干预:干预目的是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出现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干预是综合性的,包括自我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

1)非药物干预

2)药物干预

(3)转诊指征:急症转诊;……

四、血脂异常健康管理

1、健康监测与基本信息收集

2、健康评估

包括对高危人群进行血脂异常患病风险预测与评估;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与评估。

(1)对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评估:生活行为

(2)对高危人群血脂异常患病风险评估:通过对高危人群筛查以评估血脂异常患病风险。1)筛查对象: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及以上条件者为高危人群:①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80~89mmhg之间。②超重或肥胖③高脂血症家族史(一、二级亲属)。④长期过量吸烟(每日吸烟≥20支)⑤长期高盐(≥10g/d)、高糖(≥10g/d)膳食。⑥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每周使用≥5次,每次≥100g)。⑦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职业者。⑧长期久坐少动的工作方式,无定期运动和锻炼者(每周运动<2次,每次运动<20min,运动轻度为低等强度者=。⑨中年人,绝经后女性。⑩生活无规律,暴饮暴食者。⒒慢性肝、肾疾病,脂肪肝患者;12.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13.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或周围动脉病变者;14.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造法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者;15.有皮肤黄色瘤者。

2)筛查周期:健康人群20岁以上,至少5年测一次空腹血脂;30-39,2年一次;40以上每年一次。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半年一次;高血脂患者,3-6个月复查一次。(3)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分层。

3、健康干预

主要目的是针对高危人群,控制危险因素,防止血脂异常的发生(一级预防);对现患者预防冠心病会哦急性冠脉综合征(二级预防);对已患有冠心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预防病情恶化,减少死亡事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三级预防)。

(1)非药物干预: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

(2)药物干预

4、血脂异常的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1)饮食与非调脂药物干预治疗3-6个月后,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达到目标继续治疗,仍复查。……

五、肥胖症健康管理

1、健康监测与基本信息收集

2、健康评估

包括对高危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症患病风险预测与评估;对超重和肥胖症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与评估。

(1)对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的评估:生活方式

(2)对高危患者超重和肥胖症患病风险评估:重点筛查高危人群的体重和腰围,高危人群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①有肥胖家族史;②有肥胖相关性疾病;③膳食不平衡;④体力活动少。

诊断标准:BMI:……;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为腹型肥胖。

(3)

3、健康干预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一般人群的群体预防,以降低肥胖症患病率(一级预防);通过对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重点预防其肥胖进一步加重及出现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二级预防);通过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的针对性干预,控制其体重,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三级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复习重点与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管理学原理笔记 2018 年7月

1 基础理论(一) 本篇知识结构 考试重点 ●领会:(参照题型:简答题;论述题) ?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管理有效性的衡量,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 ?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霍桑试验的结论,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培育管理者道德的途径。 ●应用:(参照题型:案例分析题) ?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法,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1 基础理论(二) 考试重点分析 一、简答管理的产生p35 1.管理产生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所拥有的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和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需要协调。通过管理使用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更高的目标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有群体活动,就必须协调群体的活动,以便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进而实现每个人的目标。此时,协调人类群体活动的管理就产生了。 【单选题】()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A.改革 B.重组 C.激励 D.管理 【答案】D 【答案】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总体协调手段的宏观机制。 【知识点】“管理”的概念 二、简述管理的必要性。P36-37 有人类群体活动或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群体活动和群体组织如影相随。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 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分析,或是从微观的组织角度阐述,还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生活、学习考虑,管理都有其作用。所以,管理成为社会基本、国家发展、组织成功的主要力量,管理无处不在。 三、简述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P41 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 1.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比如,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生产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财务管理职能: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层次性。 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的6个缺点:①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②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③没有考虑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④没有反映未来的盈利能力⑤财务决策行为短期化⑥可能存在利润操纵。 每股盈余最大化的缺点:①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发生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性;②缺陷二:没有考虑每股盈余承担的风险;③缺陷三:无法克服短期行为。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优点:①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②克服了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③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的具体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利率的分类:按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基准利率、套算利率;按利率与市场的供求关系: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按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利率、公定利率 利率的构成:纯利率、通货膨胀率、风险收益率(包括违约风险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收益率、期限风险收益率)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段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对数&绝对数。货币时间价值的衡量:单利、复利、年金。年金常见形态:租金、利息、折旧、公积金、养老金等。 年金类型:后付年金(普通年金)、先付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的代价,包括两部分: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等;在使用过程中支付的报酬,如股利、股息等。 资本成本通常用相对数表示。资本成本三种形式:个别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的变动同业务量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成本按性态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盈亏临界点:也称保本点,是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时的业务量。盈亏临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延展,目的是进一步掌握企业的利润结构和经营业绩。表现形式: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安全边际:是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与预计销售量之间的差额。经济含义:评价企业经营安全度的指标。安全边际越大,企业经营越安全。可以确知现有的业务量再降低多少企业就从盈利状态转入亏损状态 因素变动分析之对利润的影响:1.单价变动 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 3.固定成本变动 4.销售量变动5.多因素同时变动 一般而言,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各因素中,灵敏度最高的是单价,最低的是固定成本,销量和单位变动成本介于两者之间。 在一定经营水平下,经过计算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不同,敏感系数相同。 风险分类:从个别投资者角度:公司特有风险、市场风险。从公司角度:经营风险(本质是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本质是企业偿债能力风险)。风险决策类型: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风险衡量方法:概率分析方法。概率分析:是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发生不同变动幅度的概率分布及其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对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性以及方案优劣做出判断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法。 运用概率分析方法的风险衡量步骤 1.预测各种情况下的投资报酬结果及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2.计算期望报酬率 3.计算标准离差 4.计算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越大,投资风险越高,投资收益越高。 风险报酬两种表示方法:风险报酬额、风险报酬率。 必要投资报酬率的构成:无风险报酬、风险报酬、通货膨胀贴补。 企业决策过程中,一般要求项目或方案的预期报酬率大于必要投资报酬率,或者预期风险报酬率大于必要风险报酬率。多个方案可行的情况下具体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原则是投资报酬率越高越好、风险程度越低越好。 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优先股、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它们的资本成本统称为“权益成本” 投资分类:按投资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按投资对象存在形态和性质:实业投资(项目投资)、金融投资(证券投资);按投资范围:对内投资、对外投资;按投资的重要程度:战术性投资、战略性投资 按投资时间长短:短期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长期投资 投资管理原则:可行性分析原则、投资结构平衡原则、投资组合与筹资组合相适应原则、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归纳

2022年财务管理学知识点归纳(二) 第一章 ■企业财务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3、企业同其被投 资单位的财务关系:4、企业同其债务人的财务关系:5、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 6、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7、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的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缺点:1、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没有考虑项目收益的时间价值;2、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3、没有考虑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4、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5、它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6、可能反映不了企业的真实情况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优点:1、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2、在一圧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3、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注“:股东所持有的财务要求权是“剩余要求权”,是在其他相关利益者得到满足之后的剩余权益。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约朿条件:1、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了完全的保护以免受到股东的盘剥:2、没有社会成本。 ■企业组织的类型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差别:1、股东的数疑不同:2、成立条件和募集资金的方式不同;3、股权转让的条件限制不同 第二章 ■复利计算和年金计算(见知识点一) 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正确地揭示了在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时间价值产生于生产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不产生时间价值,大小取决于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 时间价值是扣除了风险收益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真实收益率。包括相对数形式(时间价值率)和绝对数形式(时间价值额)。 和注":重点掌握现金流量时间线的使用 复利的概念充分体现了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年金是指一立时期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 ■贝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 股票风险中通过投资组合能够被消除的部分称为可分散风险,而不能够被消除的部分则称为市场风险。(可分散风险也被称为公司特有风险或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则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或贝塔风险,是分散之后仍然残留的风险)

管理学原理重点

《管理学》课程知识点 第1章 1.必须清楚的概念: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职能获得、配制和利用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 过程。 ●组织效率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 ●管理的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即管理者对什么实施管理活动。从工商企业组织来看,管理的 对象主要指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狭义管理学(美国):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管 理学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 ●广义管理学(日本和德国):包括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即我们日常所说的经营管理学。 2.必须清楚的问题: ●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是二重的,一方面,管理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另一方面又有与生产关系直接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是科学,因为它符合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2)实践性;(3)理论系统性;(4)真理性;(5)发展性。 管理也是艺术,因为它符合艺术的特点。⑴艺术表达丰富的想象力;⑵艺术是丰富的想象力基础上的创造;⑶艺术的“诀窍” 要通过实践;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艺术。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不同层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具有差异性。 专业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管理实践学习。 ●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 ● ●管理的内涵包括:(1)管理是在一个特定组织中发生的;(2)管理是有目的性的,可以是组织的目标;(3)达成组织的目标 需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4)管理活动随着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创新,是一个动态创新的过程。 ●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目标的矛盾是管理所面临的基本矛盾。 第2章 1.必须清楚的问题: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泰罗倡导的以科学为依据的管理理论,其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挑选工人。 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差别计件工资制。 职能管理。 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泰勒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 ●科学管理的贡献与局限性: 科学管理的贡献 (1)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倡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 (2)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1)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2)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 (3)“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企业活动类别和人员能力结构。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6种:(1)技术性的工作——生产、制造;(2)商业性的工作——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性的工作——资金的取得与控制;(4)会计性的工作——盘点、会计、成本及统计;(5)安全性的工作——商品及人员的保护;(6)管理性的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