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10年12月由科技部等部门批准建设的全国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黑龙江垦区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腹地,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河间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32°31′38″-134°32′19″,北纬46°49′47″-48°12′58″之间,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福前铁路贯穿全境,境内有佳抚、饶抚和同抚三条省级公路通过,省道总里程273.3公里。

园区属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温度-41℃,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小时,无霜期120-135天,年平均降雨量541.1毫米。园区内“三江环绕、七河贯通”,水资源丰富。区域内有洪河、挠力河2个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有乌苏里江、黑龙江勤得利2个省级自然(湿地、特种鱼类)保护区。

园区管理机构为园区管理委员会(简称“园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履行政府职能,行政级别为副厅级,属管局公务员编制,主要职责是园区建设重大事项决策,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配套政策,沟通协调和监督管理以及园区的建设规划、招商引资、土地征用、基本建设、技术推广、企业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工作。

在总体规划上,园区按照“一园多区”的原则,构建“一轴

七区三带”的建设格局。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10万亩,示范区300万亩,辐射区3000万亩。核心区以建三江局直地区至七星农场43作业站佳抚公路20公里沿线区段为轴心,分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区、寒地水稻标准化生产试验区、农产品加工研发区、生态小城镇建设示范区、绿色生猪与鲟鱼养殖试验示范区、国内外科技合作区等七大功能区;示范区沿佳抚(佳木斯-抚远)、建东(建三江-东安)和建勤(建三江-勤得利)三条省级公路建设900公里科技示范带,涵盖建三江管理局的整个农业生产区域;辐射区域包括垦区东部的宝泉岭、红兴隆、牡丹江管局以及富锦、桦川、同江、抚远、饶河及宝清等市县的广大区域。

园区以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持,成立了园区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政策制定以及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指导科研项目的引进、开发与实施。

园区立足于建三江管局“绿色米都”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以绿色水稻生产和粳稻米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并以绿色猪、鲟鱼养殖为辅,形成产业完善、协调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格局,建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以“绿色、生态、环保、健康”为理念,以“种植中心”、“加

工中心”、“贸易中心”、“研发中心”为重点,全力打造“北大荒”、“建三江”优势品牌产品,建设中国绿色稻米产业核心区,打造全国生态宜居的样板小城镇。

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以优质粳稻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生物质发电、粮食收储干燥、绿色生态养殖和现代物流等各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园区坚持以科研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建了16个科技示范园区和900公里长的科技示范带,发挥了观光、研发、示范、培训、辐射、推广作用。在粮食生产方面,以水稻为主导,推广应用了工厂化育苗、统一供芽种、精细整地、叶龄诊断、健身防病、秸秆还田及测土配方施肥等20多项实用新技术,全力打造“东方第一稻”这个品牌,赢得了“中国绿色米都”的赞誉,始终保持了水稻种植技术、机械化程度全国领先的地位,是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在畜牧水产方面,推广普及了畜禽直线育肥、青贮、生态养殖、绒山羊舍饲等多项新技术。在产品加工方面,园区现有各类企业468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62家。其中:稻米加工企业124家,加工能力260万吨;油脂加工企业1家,加工能力15万吨。

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立足“中国绿色米都”,展现现代化大农业特色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建三江打造

成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产业规模最大、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粮食贡献率最大、生态最宜居、环境最优美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切实承担起全国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重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