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

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航天精神:

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教案

22 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1)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2)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3)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4)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 余老师的开课是那么朴实,那么自然,那么简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打开书,我们一起读‘陈太丘与友期’,读——”接下来他出示了三个课堂阅读活动:朗读,练习,品析。 第一个环节:朗读。这个环节余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两个层次。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划分好层次了,就等于概括了内容。余老师教学的推进很细致。首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二是分工明确:“前三排读第一层次,后三排读第二层次。要求同起同落。”三是让学生读文、思考,尤其是让学生先商量一下读到哪儿,这是做到“同起同落”的一个保证。四是学生读课文,老师评价,“不错,很整齐,一下就读出了内容和层次。”五是请一位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这样划分层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余老师提升式的小结:第一层讲的是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之间的故事,第二层讲的是陈元方与陈太丘的朋友的故事。这个环节的教学落实得扎扎实实。它的巧妙之点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内容,很有新意。这又让我们知道,原来朗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可以读出层次的美感。 第二个环节:辨析。余老师首先提出五个练习活动:一是找出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二是找出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三是找出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四是找出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五是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当时我们听课的老师在想,是不是问题难度有点大了,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叫“难易适中”。此版块的教学依然丝丝入扣的进行。先是引导学生读文,自主学习,每个同学任选一项。几分钟后,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的活动非常充分。最后是余老师的精彩讲解,体现出厚重而实在的文言词语的教学。如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字“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相委而去”的“相”,尤其是这个“相”,不听余老师讲课,我还真不知它可以译成“我”,“相委而去”就是“委相(我)而去”;如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尊”“家”,有浓浓的“古代称呼”文化;再如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信”和“礼”,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品析。余老师出示话题:从文章中的一个字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个词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句话读出了……之后,余老师做了一个示范:我从这个“久”字读出了元方的爸爸是个很讲信用的人,朋友发脾气是没有道理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开始思考,余老师巡视。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充分自由的对话。这里,很细腻的品析了几处字词句的妙处。“尊君在否”的“尊”表现这位朋友还是有很高的修养的,用语文雅;“入门不顾”的“顾”用动作表达自己发脾气,写出了小元方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一句,是元方在给爸爸的朋友讲道理,他很有礼貌,也说明他受到的家教很好;“下车引之”的“引”还是用动作表达内心的感情,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用一个动作向孩子示好,求得原谅,朋友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还有一个“怒”字,“友人便怒”,“怒”字比用“骂”字好,一是写出友人的性格,是一个很率性的人。二是让我们想出了此时的外貌形态和心理活动。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很自然地小结:“尊”“怒”“惭”“引”,写出了一位知书达礼的客人,写出了一位很率性的客人,写出了一位知错就改的客人,客人的多个层面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个小节可谓精巧,在品词析句中生成了对“客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亮点。 最后,余老师用“议”的活动收课——“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余老师让大家做笔记: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品行修养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元方的话语来点题的故事……

太空一日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1)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2)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3)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4)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精修订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

(完整版)《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狼》-余映潮课堂实录

《狼》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把字颠倒倒了。 生:今天我们学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中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一一 生: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老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并大声地读起来。 (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2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一一 (屏显) 课堂智能作业 (师下发练习材料,《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倚倚() 瞑()隧 ②指出含义:丘()犬() 洞()隧() ③区别词义:去()股() 盖()耳() ④解释意思:少时()顷刻() 变许()几何()

《太空一日》教案(优质)

22 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这种想法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 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失重状态下人产生的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明确: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深沉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明确: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遨游太空、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三) 《散步》 师:大家看一看屏幕,一起读一下。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很精致的散文。我们有三项阅读活动,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理解文意”。 (大屏幕显示)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一。 (生阅读。老师相机点拨。) 师:好,你试一下,答两个层次的内容:你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开始吧。 生1:我的标题是——这一个世界的分量。“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量”就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她”背上的儿子,就说明四口之家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心中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用“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师:真好,这一个世界的分量!她扣住了结尾,扣住了有哲理的议论与感悟。分量,就是老、少、壮这三代。 生2:我取的题目是:生活之美。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家庭之间的亲情,文章中不断体现着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而且这个题目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似我觉得“生活之美”这个题目确实很好。 …… 生7:我拟的标题是“延续生命”,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这就是三代人生命的延续,而且走在小路上,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有待续的感觉。 师:对。我觉得你这个标题也很好。我们来看文章。写生命是传承的,“我”作为中年人,有很重要的义务。要呵护小的,善待老的,而且他在课文里面穿插了对生命的感受——春天来啦,新绿铺展开了,这都使我们想到了生命,很好啊!下面来看老师给拟的一些标题。 “三代同行”,这是最质朴的一个标题了。还有“幸福的家庭”,这也是很直白的。“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还有“春意”。这个题目就如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有点双关的意味,春天来了,春天是有意味的,那么我们这个家庭也有春意。 还有“呵护”“生命”“小事情深”“选择”“温馨瞬间”等等。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有情味,有情致,还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 好,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朗读课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22.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电视或者各种媒体上关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报道也比较详细,他们应该有所了解。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肯定想一探究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著名的般天英雄杨利伟要来我们班作一个关于在太空一日生活的报告,你最希望了解哪些有关般天的知识? 预设1:我希望了解在太空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2:我希望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预设3:我希望了解在太空会遇到一些什么。 教师导入语: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去进行一场关于太空的奇妙旅行。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教师引导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为了便于大家顺畅阅读,我们先订正一些字的音,扫清阅读障碍(幻灯片出示字音,师生订正),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旅行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尝试概括作者主要为我们在太空的哪些事件。 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朗读课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一日的些见闻? 2.读后思考、合作交流

a.起飞的感受(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b.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c.神秘的敲击声。 D.惊心动魄的归途。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三、细读课文,局部探究。 1.教师过渡语:四个小标题把课文分成四节: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3.神秘的敲击声;4.惊心动魄的归途。这四节按照在太空一日的行程顺序,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认真阅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部分的内容,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杨利伟在此过程中感受如何?他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自读,讨论完成。 提示:这一部分主要写火箭起飞的过程。此过程中杨利伟因这之前进行了各种模拟试验,所以虽然感受痛苦,但他觉得没啥问题。但在起飞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但杨利伟依靠自身的坚强意志和沉着冷静,终于克服了困难。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部分内容里,杨利伟详细地解说了他在太空看到的一切,小心求证曾经流传很广的说法:能够看到长城,但他始终没有看到。这说明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明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的又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起飞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使他身体感动非常痛苦;随着共振的不断增强,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让人难以承受;飞船进入轨道,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让人难受。太空飞行时,遇到神秘的敲击声,让人紧张;归途中舷窗出现裂纹让人紧张乃至惊慌,折磨人的“抛伞”过程让人不知所措。 5.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从哪些地方体现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课文中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各种方法模拟的神秘敲击声不像当时的声音,就不签字。二是实事求是地说在太空没有看到长城或者其他单体建筑。三是各种数据正常,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四、拓展延伸,想象写作 杨利伟说在太空看到了类似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前飘过,还听到了神秘的敲击声。你认为那些絮

22课《太空一日》同步练习

22课《太空一日》同步练习

22 太空一日同步练习 一、填空 1、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年月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奖。 二、加点字注音 炽.热()负荷.() 赫兹 ..()五脏六腑.()聂.海胜()拍摄.() 轮廓.()俯瞰.() 舷.窗()遨.游() 褐.色()稠.密() 砰.( ) 拽.( ) 步骤.()生命无虞.()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4、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 1、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会出现什么错觉? 2、这种错觉对杨利伟来说感受怎么样?他是靠什么来克服的? 3、你猜想一下“神秘的敲击声”会是什么声音? 5、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1、归途中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是什么? 2、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两 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 3“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为什么要强调飞船停住的时间?

4、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杨利伟什么精神? 四、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表现了 的精神。 五、请你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六、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准备为祖国航天事业做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采访杨利伟时会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1、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加点字注音 炽.热(chì)负荷.(hè)赫兹 ..(hè zī)五脏六腑.(fǔ)聂.海胜(niè)拍摄.(shè)轮廓.(kuò)俯瞰.(kàn )舷.窗(xián )遨.游(áo )褐.色(hè)稠.密(chóu ) 砰.( pēng ) 拽.( zhuài ) 步骤.(zhòu )生命无虞.(yú)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马说》余映潮 课堂实录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

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 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 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2.《太空一日》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哺.育(fǔ) 狂澜鲜.为人知(xiǎn)义愤填膺 B.默契.(qì) 蚱蜢迥.乎不同(jiǒng) 无遐顾及 C.崎岖.(qū) 阻抑仰之弥.高(mí) 鞠躬尽瘁 D老叟.(sǒu) 污秽锲.而不舍(qì) 锋芒毕露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尽了诗人陶渊明怡然自得 ....的山居生活。 B、当天正值春分,连日来温暖的春风让道路两旁的樱花仿佛一夜间盛开,让过路的行 人流连忘返 ....。 C、在沱江岸边的望江亭上,几个故友萍水相逢 ....,正在高谈阔论。 D、假如把健康比喻成财富,那么习惯则是创造财富的手。没有了手,即便有再多的财 富也无济于事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同学们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某厂研制新产品的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试制成功了。 C、不管气候条件怎样恶劣,他都坚持下来了。 D、经过大家的努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地提高了。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山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王艳杰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预习法、快速浏览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 一、 自主预习(第一课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1、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资料观看。(注:教师也下载一份视频材料以备上课使用)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杨利伟及本文写作背景。 杨利伟,男,汉族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弧( ) 蚀( ) 炽热( ) 负荷( ) 轮kuo ( ) 俯瞰( ) 稠密( ) 烧灼( ) ao ( )游 无虞( ) 本末倒置( ) 屏息凝神( )( ) 2、解释词语。 炽热:极热 俯瞰:俯视 无虞:不用忧虑。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 人教版七 年级下册 (部编 版)第22 课《太空 一日》导 学案 姓名

22《太空一日》优质教案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21教育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a)载人(zài)屏息凝神(bǐ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舷窗(xián)赫兹(hazī)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松鼠》课堂实录 余映潮

《松鼠》课堂实录 ——余映潮2010年春月在育才中学 执教:余映潮湖北省荆州市教科所教研员 时间:2010年3月13日上午8:10——8:55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恒念堂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即将为我们上示范课的是着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他给我带来的第一个课题是《松鼠》。老师们,掌声响起来。 师:好,同学们,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松鼠》,这是一篇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小品——科学小品。小品是短小的、精悍的、文笔生动的文章。科学小品就是文笔清新流畅优美的,介绍科学事物的文章。《松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下面我们开始学习。 师:(出示幻灯片1)“热身活动”,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有要求,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可以少到两三个字。好,想一想。 师:(转向一位学生)谢谢你!你来说一下。 生:介绍松鼠这个动物。 师:(重复)介绍松鼠这种动物。 师:再简单一点,就是介绍松鼠。 师:(转向学生)好,谢谢你! 师:介绍松鼠的什么呢后面得继续往下讲。好,哪位同学站起来说。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 生: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特征。 师:很好哇!有它的外貌,有它的性格特征。行,谢谢你!

师:把外貌、性格特征再换,换内容。 师:请你来。 生:写了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 师:抓的是第一句话,很关键的内容。(师进一步启发)继续思考,从概括的角度来看写了什么它要吃、它要住、它要玩。这是什么呢 生:写出了松鼠的外形和习性,很讨人喜欢。 师:有两个字很重要。“习性”,全篇文章可能就离不开“习性”。还有吗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来试一试。 生:还讲了松鼠的作用。 师:松鼠的作用,在第6段。还有吗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其它内容呢 生:讲了松鼠给人的印象。 师:给人的什么印象,说清楚。 生:讨人喜欢的印象。 师:对,很关键的几个字。很讨人喜欢。好,看我们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写松鼠的生活习性的。 师:从第另外角度来看,还写了松鼠的漂亮、乖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又写了松鼠的讨人喜欢。如果我们真正地看松鼠生活的话,还要注意到是写了松鼠的林中的生活。它只喜欢在树林里生活,在大树上生活。好,这个问题我们基本解决了。看第二个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2)下面这组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现在来读一下。 漂亮驯良乖巧清秀矫健轻快 敏捷机警玲珑美丽警觉轻快响亮 生:(齐读词语一遍) 师:思考一下,感觉到了什么请指点或者是整体地分析,都可以。我们开始试着来回答。生:我感觉松鼠很有灵性,像人一样。从“警觉”“轻快”感觉得到。 师:我们如果说,把审题放在“这组词上面”,你会感觉到什么好,再思考。这组词,你看它的外貌形态,它表达的情感倾向等等,都是可以感觉的。好,请你来吧! 生:这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余映潮老师示范课《刷子李》

余映潮老师示范课《刷子李》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评点:刘吉芹 一、平中见奇,巧妙导入 (师板书课题《刷子李》。) 师:请一起把这三个字读一下。根据课文内容,你在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在课题前画了一条横线)什么样的刷子李呢?请你大声地说。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好,继续说,哪一个来?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重复了,要变角度,继续来。想一想,好,你大声说。 生:有一手绝活的刷子李。 师:你看,其实也是技艺高超,但是人家变了,变得多好听啊! 生:本领高超的刷子李。 师:你看他说的几个字就有天津风味。 生:派头十足的刷子李。 师:很有派头的刷子李,做事的时候是很讲究的。 生:粉刷技术出神入化的刷子李。 师:粉刷技术出神入化。这八个字组合得很好啊!还有吗?好,我们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刷子李”?(课件:俗世奇人一一刷子李)。 师:刷子李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平俗世界里的一个人,但是有奇妙绝活的一个人。这篇文章就是咱们天津的一位作家的作品。我们来看这位作家的简介。(课件出示:作者冯骥才简介)读一下: 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他的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小说集《俗 世奇人》共收录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 师:《刷子李》这篇短文就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都是写的奇人。好,我们这一节课 的活动,是四个字说奇论妙。 【品味】从拓展课题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概括、梳理、猜测、提升、总结等学习方法的渗透中形成阅读期待,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了情感基调,更为品读欣赏课文、深刻体悟文本做了一个铺垫。看似自然平淡,实为匠心独运。 二、创意新奇,选点切入 师:把这样一段话读一下。有个要求,既要读出描写人物的那种味道来,还要请大家读准下面一段话的 字音,理解其中 6 个词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2.《太空一日》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莅.临(lì)粗犷.(gu?ng)憔.悴(qiáo)咄.咄逼人(duō) B.侍.弄(shì)徘徊.(huái)啄.食(zhuó)人迹罕.至(hǎn) C.诅.咒(zǔ)干涸.(gù)闪烁.(shuò)众目睽睽.(kuí) D.贪婪.(lán)滑稽.(jī)中.伤(zhòng)随声附和.(hè)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释然振动五脏六腑本末倒置 B.俯瞰遨游一目了然分辩不清 C.签字部骤惊心动魄流传甚广 D.无虞神密千钧重负耐人寻味 3.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看了媒体发布的上座率报告,我们才知道《中国机长》这部电影为何这么火? B.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艾青早年留学法国,归国后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由此开始了诗歌创作。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8年南宁国际马拉松比赛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全国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马拉松系列赛。 B.这种凝香丸的主要成分是由红枣、当归等配制而成的。 C.《流浪地球》的热映带动了阅读原著的热潮,据调查,该原著小说《流浪地球》成为春节最受欢迎小说。

D.能否选择低碳环保的新型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的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5. 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写它吗? B.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C.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D.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没有结合句意解释的一项是() A.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方正:指为人正派。)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 C.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海市蜃楼:这里指空中或地面出现的虚幻的楼台城郭。) D.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虫豸: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7.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i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口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