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导学案反思

最小公倍数导学案反思

《最小公倍数》导学案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接触了高效课堂,并自己开始尝试着去上了一节《最小公倍数》,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给我的感触颇深。现将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前,我了解很多的信息,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建立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努力做到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同学们汇报小组交流成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的被动认知变为主动认知,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出示3和2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出倍数,让学生自己尝试后,小组内交流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在公倍数中找出最小公倍数,逐步的变为学习的主人。

三、存在的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比较紧张语速较快,出现不足之处较多。

1、复习导入之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学生之间交流不足。

2、在关于书上例1中材料准备不充分,学生理解出现误差。

3、重要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板书明示,提醒同学们重点知识。

4、个别学生没能跟上老师的思维,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5、小组交流较少,不能在小组内形成合作的环境。

6、学生需要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内容过多。

7、很多同学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的四种方法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的四种方法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的四种方法 我们在求最小公倍数时一般用短除法来求的,其实在很多情况下,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口算直接求出。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四种。 一、两数相乘法。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例如:4和7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7=28。 二、找大数法。 如果两个数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3和1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数15。 三、扩大法 如果两数不是互质,也没有倍数关系时,可以把较大数依次扩大2倍、3倍、 ……看扩大到哪个数时最先成为较小数的倍数时,这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就是把30扩大2倍得60,60不是18的倍数; 再把30扩大3倍得90,90是18的倍数,那么90就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四、两数的乘积再除以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法。 这个方法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使用范围很广。 因为两个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 例如:4和6的最大公约数是2,最小公倍数是12,那么,4×6=2×12。

为了便于口算,我们可以把两个数中的任意一个数先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然后再和另一个数相乘。例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 要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先用18除以6得3,再用3和30相乘得90; 或者先用30除以6得5,再用5和18相乘得90。这90就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1:把他们的倍数罗列出来找 因为:6的倍数:6、12、18、24、30`````` 10的倍数有:10 、20、30、40`````` 15的倍数有:15、30、45、60、75`````` 所以:6、10、15的最小公倍数是30 方法2:分解质因数 6=2*3 10=2*5 15=3*5 他们的最小公倍数:2*3*5=30 方法3:短除法

导学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导学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在素养教育的实践中,在"五严"要求的形式下,本学期,学校大力推行教学案导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进行了一具多月的试验之后,我获益匪浅,范文之心得体味:导学案心得体味。下面我谈谈我的实践体味。 一、合理分工,群策群力。 传统的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而教学案摒弃了这一点。它注重的是教师的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每一单元备课前由备课组长精心安排,谁负责出哪一部分的知识点和学案。学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当堂反馈,以及课后的巩固练习。例如:8B Unit2 Travelling 我负责的是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Ⅰ),Reading(Ⅱ)。我们备课组认为这三课时衔接比较的密切,由同一具人构思比较的好。就这三部分,我研究教材,寻资料,寻题目,就用了三天的时刻。然后就由组长牵头,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如此的:先由主备人阐述自己的教学构思,然后其他的老师质疑,讨论,补充。最后才形成定案,交由文印室打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我们设计的教学案增强了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学生借助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部分,经过预习就理清了学习的思路和线索,知道了自己的学习的障碍在哪里。教师经过批改预习作业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有目标的解决咨询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一具老师假如别把课堂的效率放在第一位的话那就别是个称职的老师。 另外,学生能够从学案上看到教师教学设计预计的全过程。比如:学习Reading部分时,学案设计的咨询答题和填空题,学生就能够带着咨询题去阅读,如此既节省了教师呈现咨询题的时刻,也幸免了学生看完了课文头脑里仍然是一团浆糊的事情。甚至部分学生还可以在学案上补充咨询题,给其他的学生回答。真正的做到了举一反三。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三、及时练习,当堂巩固。 学生经常会浮现这种事情"一说就知道,一学就会,一走就忘"。意思算是说老师在时什么都会,老师一离开教室,说的东西也跟着老师走了。这别是因为老师没说透,而是学生却缺少相关的巩固练习。知识是需要反复练习,加强理解的。特别是我们的英语,有的用法是需要反复举例,才干加深经历。 教学案的大容量算是为这一点而设计的,而且上面的习题基本上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真正的做到了精说精练。 四、教后反思,精益求精。 一堂课下来,关于预计的教学效果,教师哪些地点做到了甚至更好。存在哪些别脚之处,基本上值得坐下来好好反思的。哪些好的经验要整理下来,能够推广,让大伙儿共同学学习。而别脚之处更要好好想想,错在了哪里?什么原因?怎么样处理才会更好呢?要给每堂课一具小结。如此才是一次完整的教学。 "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是教学案的三大特点。教学别是作秀,要真正的,切实的,有效地去开展教学案导学。为此,我们要探索的还有不少不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向来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提咨询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进展等现象。教师始终扮演主角,学生不过教学活动中的配角,甚至是观众,这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就谈别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么样才干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制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我们认为实施高质量的学案导学是解决这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小学数学导学练案使用的体会 志达学校叶岚近一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导学练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统一使用导学练案实施教学,以追求有效的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在利用导学案导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困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不放心,文本内容一点一滴都要讲,往往学生听进去的反而不多。导学练案采取“预习——自练——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的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自练掌握学生理解的情况,然后再点拔,构建高效课堂。 用好导学练案要求老师们课堂上做到“三个还给”,即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自主,还给学生快乐;做好“三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老师在课堂的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老师最好不讲,只是在适当时机点拨、强调。“高效课堂”的一个根本的改变,就是从以前的老师如何教变成现在学生如何能自己学,由原来的编写教案转变为现在的导学案的编写。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实现这样的课堂,导学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显的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自主、快乐、高效学习指明了道路,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载本,是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是课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资料。设计和撰写导学案就成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的前提保障。 一、“导学案”首先是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完成导读单,遇到问题,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二、课堂上“用活”了教材

五年级下数学导学案第15课时 求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15课时求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求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P70例3和练习十七第6-12题编写人 学习目标能用多种方法熟练、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因数。 重难点用多种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 导学流程自主空间【独立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2和3的最小公倍数。 3、阅读自学例3 【合作互助学习】 例3:一种墙砖长3dm,宽2dm。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地面(用的墙 砖必须是整块的),正方形地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的?最小是多少分米? (1)讨论:我们发现铺的地面边长既是3dm的(),又是2dm的(), 最小的是边长是()分米的,边长是其它的行吗?那么“6、12、18、24……” 与3和2到底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呢? (2)要求正方形地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的?(用砖必须是整块的)实 际就是求3和2的,最长是多少分米?就是求3和2的。 可以用学具摆摆看。(也可以画一画) 交流:算一算验证一下。 【展示引导学习】 1、展示自主学习、对学、群学中的内容,说一说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6=() 8=()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3、用短除法求6和8的质因数,说一说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评价提升学习】 1、求最小公倍数: ①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②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③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④7和21的最小公倍数是( )

2、已知a=2×2×3×5,b=2×5×7,a和b公有的质因数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用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每张长12厘米,宽8厘米。要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小需要这种长方形纸()。 A、 4张 B、 6张 C、 8张 D、10 张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8 7和9 12和24 8和10 9和15 5、完成P71和P72面练习十七第6-12题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 学 反 思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学生版

几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直接法 1.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 。 例如:12和13互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3=156。 2.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 。 例如:100是25的倍数,那么大数100就是100和25的最小公倍数。 3.如果两个数相同, 。 说明:这种方法直接简明,方便易行,但只对几个数是否成倍数关系或两两互质的情形适用。 (1)31和47 (2)7和9 (3)49和51 (4)99和99 二、横式分解法(分解质因数法) 先把每个数都分解质因数,然后把它们公有的 和 的质因数连乘起来,相同质因数的个数 教师姓名 学科 数学 上课时间 讲义序号 (同一学生) 学生姓名 年级 五年级 组长签字 日期 课题名称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例:求14、6、18的最小公倍数。

取得的,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求8、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 8、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2×2×3×2×3=72。 练习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练:求20、30、42的最小公倍数。

1、36 48 52 2、12 24 32 3、16 24 36 4、21 42 63 三、短除法 1、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例如:求18和63的最小公倍数。 18和63的最小公倍数是:3×3×2×7=126 2、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两个数的情形基本相同。只是先要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直到,再用,直到。然后起来。 例题:求6、30、45的最小公倍数。

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

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 吕河初级中学袁文柯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这次由城关一中片区举行的“实施学案导学,打造高效课堂”教研活动,但作为专题交流发言人,心里很是惭愧。因为在这之前,我对导学案这个概念及相关理论几乎一无所知(仅限于今年3月1号听了赵玉萍老师的一次高效课堂培训专题报告会),就更谈不上对于实施学案导学的实践了。所以我这次来主要是向在座的各位学习的,至于让我与大家进行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专题交流,只是赶鸭子上架,完成领导交给我的任务罢了。现将本人所搜集的一些相关导学案作用与意义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如下: 一、实施导学案的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导学案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呈现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要求正好相吻合、一脉相承。 大家都知道,导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导学案与现在学案、学案导学、讲学稿等混用。其共同特点:是“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

高中思想政治导学案使用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导学案”使用之反思 “学案导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了一年多的时间,老师们的教学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从我个人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粗略谈谈导学案导学。 一、“导学案”使用的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案导学”比以往的教案教学有很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出发“导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和助的功能,为教师实施提供了依据。从学习的目标上实现了知能的统一。从内容上看给学生明确了结构,理清了思路。从方法上看指导学生如何学,老师教学避免随意性。不仅如此,“学案导学”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自学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根据预习案、导学案和巩固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统一的目的。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学案导学”在政治课堂上的新颖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二、导学案的设计思路及环节

我校的“学案导学”的模式体现导学案这个载体上,而我们政治备课组根据政治课的特点设计出了适合我们自己的导学案思路,备组内成员先利用导学案的设计模式自行设计每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要求、前知回顾、新知预习、新课导学、当堂练习、本课小结、课后巩固、探索与思考几个教学环节,这些环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预习案(学习要求、前知回顾、新知预习)---导学案(新课导学、当堂练习、本课小结)---巩固案(课后巩固、探索与思考),然后经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需要修改和补充的一起完成,确定学案的定稿。具体的环节有: 1、学习要求环节。学习要求的确定要让学生能一目了然,让学生在预习和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注意并落实。 2、前知回顾环节。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简单重温前面课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和这节学的内容有联系,引起学生的思考。 3、新知预习环节。此环节非常重要,“学案导学”模式侧重把以前的复习环节提到预习这一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预习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探究的能力等,为课堂提高的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预习可分为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习题式、问题式等。实际上一个预习案往往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4、新课导学环节。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逻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

对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反思和建议

对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反思和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昭示着我们,高效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实现课堂高效性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很多时候也是困难的,针对个人教学实践,我从导学案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进行了思考。 在创设“高效课堂”的口号下,教师们都采取课前布置预习学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导学案”的课堂常出现课堂效率更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效课堂的实施。 一、目前导学案的使用存在几点问题 1.重视了导学案,忽略了自主探究 常见的数学预习学案由以下内容组成: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当然,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版本的预习学案,但呈现的都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 2.乏味的数学课堂 因为年龄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学习。实施导学案教学,更多的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意见,但同时,这样的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因为学生需

要的是完成导学案,需要的是正确答案,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很少有学生关心,这样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数学课堂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 3.师生精神失去了家园 较长时间(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受到挫伤和压抑。长此以往,师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课堂气氛再度沉闷,持着对“导学案”的怀疑,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二、实施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导学案的设计要多体现主观性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预习应该按课标要求去掌握概念、理解例题、会模仿例题完成课本练习题。应使应试式的学案回归生态化的学案,使试题式的学案回归问题式的学案。更多的时候,主观一点的问题,更容易让人发挥大脑的思考,尤其在小学生“减负”永远完成不了的情况下,问题式的学案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2.传递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在“导学案”教学方式中,导学案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但通过导学案直接传递有形的知识,而且还要把尽可能多的能力培养调整在有形知识之上,传递给学生。导学案除了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外,还应该具有指导学法的作用,这也是学案导学的预期优势。体现在指导学生在关键和重点处有所突破,在学案中往往以“建议”“注意”“提示”等加以提醒。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答案 例1.某中学学生排队,如果每10人一排,多1人,每9人一排,仍多1人,每7人一排,少4人,问这学生至少有451人. 考点: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专题:压轴题. 分析:先根据公倍数的求法得到比10和9的公倍数多1的数,再找到其中比7的倍数少4的数中最小的一个. 解答:解:因为比10和9的公倍数多1的数有:91,181,271,361,451,…,比7的倍数少4的数有:3,10,17,24,31,…,451,…, 所以学生至少有451人. 故答案为:451. 点评:考查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本题关键是求出比10和9的公倍数多1的数,比7的倍数少4的数. 例2.张集小学学前班买来一筐橙子,分给5个人最后余2个,分给7人最后余2个,分给9人也余2个,学前班最少买来多少个橙子? 考点: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专题:约数倍数应用题. 分析:根据分给5个人余2个,分给7人余2个,分给9人也余2个,可知这筐橙子的总个数减去2就是5、7和9的公倍数,要求至少也就是用5、7和9的最小公倍数加上2即可. 解答:解:因为5、7和9三个数两两互质, 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即5×7×9=315, 所以这筐橙子至少有:315+2=317(个); 答:学前班最少买来317个橙子.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这筐橙子的总个数减去2就是5、7和9的公倍数,求至少有的个数,就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加上2即可. 例3.一次数学竞赛,结果学生中获得一等奖,获得二等奖,获得三等奖,其余获纪念奖.已知参加这次竞赛的学生不满50人,问获纪念奖的有多少人? 考点: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分析:即求在50以内的7、3和2的公倍数,先求出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因为这三个数两两互质,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即这三个数的乘积,然后根据题意,进行选择,判断出参加这次竞赛的学生的人数;然后把参加这次竞赛的学生的人数看作单位“1”, 获纪念奖的人数占参加竞赛人数的(1﹣﹣﹣),继而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用乘法解答即可. 解答:解:2、3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2×3×7=42, 1

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1、列举法。把两个数的公倍数分别列举出来,然后找出它们的 最小公倍数。如:求6和9的最小公倍数,6的倍数:6、12、18、24、30……,9的倍数:9、18、27、36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8。列举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2、互质法。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求3和7的最小公倍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3×7=21。 3、倍数法。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数。如:求12和24的最小公倍数,24是12的倍数,因此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数24。 4、翻倍法。从前面的列举法可以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别是较大数和较小数的倍数,把较大数进行翻倍(如:扩大到原来的1倍、2倍、3倍……),翻倍后的数如果是较小数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求6和9的最小公倍数,9×1=9,9 不是6的倍数,9×2=18,18是6的倍数。因此,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同样把较小数进行翻倍也可以,6×1=6,6不是9的倍数,6×2=12,12不是9的倍数,6×3=18,18是9的倍数,因此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18,但较小数翻倍显得有点繁。 5、短除法。除到最后两个商只有公因数1时,再把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3×2×3=18,因此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18。 6、除以最大公因数法。从前面的短除法中可以看出,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乘积,即最小公倍数=A×B÷最大公因数=A÷最大公因数×B=B÷最大公因数×A,如:求18和24的最小公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题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法。课本上重点介绍了这两种方法,这里我们除了介绍这两种方法外,还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短除法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这三个数有公有的质因数,可先用这个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如果其中的两个数有公有的质因数,可先用它们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并把另外一个数移下来,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所得的商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三个商连乘起来,所得的积就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1、求15、18、30的最小公倍数 所以,15、18、30的最小公倍数是3×5×2×1×3×1=90 二、分解质因数法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把这几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把它们一切公有的质因数和其中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以及每个数的独有的质因数全部连乘起来,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注意:公有的质因数只能算一次。) 例2、^ 例3、求18,12,20的最小公倍数 将18,12和20分解质因数得 18=2×3×3,12=2×2×3,20=2×2×5,其中三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为2,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为2与3,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为5与3。 所以, 18,12,20的最小公倍数是2×2×3×3×5=180。 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法是求几个数的最基本的方法。在解题时可根据特点选择下面的简便的方法 三、互质法 如果三个数两两互质,那么这三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3. 2、3和13的最小公倍数。 因为2、3和13三个数两两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13=78 四、化简分数,交叉相乘法 化简分数,交叉相乘”,能很快求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4.求48、72和60的最小公倍数。 、 第一步:化简分数。即把48和72两个数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并化成最

实施导学案的收获和反思

实施导学案的收获和反思 导学案曾被《中国教师报》给以关注和肯定,各种媒体和版面对导学案的教学效果给予关注和肯定。现结合自己的一些实施过程和想法,趁此机会予以梳理。 我们学校曾在上学年实施过导学案。从使用导学案来,从开始时自己的不适应,学生的迷茫,到现在的渐渐有所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反思了很多。简单总结下自己的的几点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的顺利开展铺垫道路。 初期接触导学案,对于导学案的具体实施满腹疑虑。真的不知道自己改从哪里入手,自己又不懂怎么在课堂上驾驭导学案,尤其是面对一群9岁的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生性活泼,让他们安安静静一节课都自己思考问题再讨论交流,想想就觉得困难重重。还好在娟姐的带动下,我们二年级数学组开始了初期的摸索。 第一节课,带着疑虑开始了导学案的第一次尝试,本来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一动手却一节课怎么都完不成。接着别的老师交流使用的效果,商讨改进的内容。慢慢的一节课、一节课,学生动手多了,思考多了,才发现有了导学案自己说的少了,学生慢慢也适应了这种模式,每节课上也开始自己给自己学习进行达标检测。虽然目前还是有很多的问题,但尝试总归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很多我们预想的学生自

学能力其实也是我们脑海中的禁锢,放手尝试才让改革愈发焕发出新的生机。 之前在马寨一中也听取了2位老师的导学案讲授,学生的参与率明显比“讲授式”多了更多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也在导学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接着在听课后的教研中,各位老师也针对自己的困惑和疑难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我对如何开展导学案有了清晰的认识。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利用导学案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就是学生的引导者。 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虽然中间出现的问题重重,但尝试-反思-改进,这样的流程下来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学习方法的获得。所以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老师们的尝试和辛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即便辛苦也幸福!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之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

小学五年级数学5《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能用多种方法熟练、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因数 学习重难点:用多种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2和3的最小公倍数。 三合作学习 1、例3:一种墙砖长3dm,宽2dm。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地面(用的墙砖必须是整块的),正方形地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的?最小是多少分米? (1)讨论:我们发现铺的地面边长既是3dm的( ),又是2dm的(),最小的是边长是( )分米的,边长是其它的行吗?那么“6、128、24……”与3和2到底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呢? (2)要求正方形地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的?(用砖必须是整块的)实际就是求3和2的(),最长是多少分米?就是求3和2的()。可以用学具摆摆看。(也可以画一画) 交流:算一算验证一下。说一说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6=()8=()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 3、用短除法求6和8的质因数,说一说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测评 1求最小公倍数 ② 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②4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③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④47和21的最小公倍数是( )。 2、已知a=2×2×3×5,b=2×5×7,a和b公有的质因数有(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3、用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每张长12厘米,宽8厘米。要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小需要这种长方形纸( )。 A、4张 B、6 C、8张 D、10张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8 7和9 12和24 8和10 9和15 5、完成P71和P72面练习十七第6-12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会了: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学校班级 认识平行 学习容:第七册P39-P41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学习目标: 1、…… 2、……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 2、预习 …… 3、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与同学交流交流。 二、合作交流 1、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 …… (2)

…… 2、师生共同交流,反馈。 3、练习 (1) …… (2) …… 4、 …… 5、自学第40页,用三角尺和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6、师生交流画法。 7、完成第40页“试一试”。 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各个图形中各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填空。 长方形()组梯形()组 平行四边形()组正六边形()组 2、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互相指导、帮助。

(2)师生交流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5题。 (1)交流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2)思考交流:平移后,对应的线段都互相平行?你会验证吗? 四、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课后作业 “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

弹力导学案、反思、特级教师点评

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周大燕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② 2、用手轻轻的拉弹簧,它会,松手后它; 3、什么叫弹性: 4、什么叫弹力: 5、弹力产生条件: 6、力的单位:,简称。字母是: 7、测量力的工具是,使用前要观察它、 和。 内容1、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思考: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猜想: 【小组合作】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长度。 1、几个同学比臂力,结果每个人都能把同一拉力器撑开到手臂撑直,谁的拉力大()

A 、体重大的同学大。 B 、几个同学拉力一样大 C 、手臂粗的拉力大 D 、手臂长的拉力大。 解题依据是: 。 2、 (1)这项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是: 。 (2)分析上述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3)第7.8两次实验数据异常的原因是: 。 内容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 、 、 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以免 ,造成读数错误。 2、使用时: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 。以免损坏测力计。所用的拉力方向应与测力计的 一致。使测力计能自由伸缩。 3、测出一个鸡蛋的重量: 科学书的重量: 测一个钩码的重量: ,现把测力计倒过来,把钩码挂在测力计吊环上,示数会 。归纳得出:测力计读数读的是 端拉力大小。 课中学以致用 (满分50分) 1.使用弹簧秤时,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__________。操作时,应先提上端的圆环,使弹簧秤自然悬垂在__________方向上,观察指针是否指在__________刻度位置,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秤末端的挂钩上。如右图 所示的弹簧秤,它的量程是____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____,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__________牛。弹簧秤的刻度是均匀的,这是因为在弹簧秤的测量范围内,弹簧的__________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某同学在使用测力计时,发现指针在0刻度下方,没有调零就开始测拉力,则真实值比所测的拉力( ) A 、偏大 B 、偏小 C 、相同 D 、不能确定 3、下列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 测力计在F1=100牛,F2=200牛下,测力计读数 。 解题依据是: 。 课后学以致用作业本A 25-26页。 一、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钩码质量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弹簧长度 2 3 4 5 6 7 7.5 7.5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复习过程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学校班级姓名 认识平行 学习内容:第七册P39-P41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学习目标: 1、…… 2、……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 2、预习 …… 3、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与同学交流交流。

二、合作交流 1、在小组内交流以下问题: (1) …… (2) …… 2、师生共同交流,反馈。 3、练习 (1) …… (2) …… 4、 …… 5、自学第40页,用三角尺和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6、师生交流画法。 7、完成第40页“试一试”。

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各个图形中各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填空。 长方形()组梯形()组 平行四边形()组正六边形()组 2、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内互相指导、帮助。 (2)师生交流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5题。 (1)交流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2)思考交流:平移后,对应的线段都互相平行?你会验证吗? 四、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课后作业 “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质疑品质,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在实施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导学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课本第68、69页的例1、例2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理解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链接。 回忆: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并分别写出下面两个数的5个倍数。 6的倍数有: 28的倍数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1、分别按要求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4的倍数有:…(写出9个) 6的倍数有:…(写出9个) 仔细观察,()、()、()…既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说明()、()、()…是4和6的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公倍数的表示方法: 集合圈法:(见课本第68页图)请你试着自己用集合圈法画一画,一定要把公倍数填在两个集合圈交叉的部分里。 3、公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的,因此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的,只有()的公倍数,没有()的公倍数。 4、总结: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二)探究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一:列举法。(见课本第69页) 分别写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如: 6的倍数有:…(写出10个) 8的倍数有:…(写出10个) 6和8的公倍数有: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方法二:筛选法。 先写出两个数中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这组数中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圈出较小数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8的倍数有: 8的倍数中()是6的倍数,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方法三:分解质因数法。

数学导学案的实施带来的困惑与反思

数学导学案的实施带来的困惑与反思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导学案的应用,如温暖的春风吹进我们的课堂,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然而导学案应用于课堂给我们教学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令我不断反思着自己教学中的得失。 一、导学案设计的如何有的放矢。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深度和广度怎样照顾每个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如何努力配制一把万能钥匙,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知识链接的密码,是每个教师应该设计导案的关键,不然导学案在课堂上的实施不但不会让学生真正自主探究领悟所学的知识,反而还会另他们手忙脚乱之后依然茫然无获。我曾这样设计一节数学课的导学案,《一个数除以小数》: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这样的呈现形式学生陷入的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数学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开始学案给我的粗浅认识是简简单单学数学,先学后教,这与新课标的“创设生动的情境,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经历探究的过程、、、”可以很好的统一吗?曾经另我很困惑!如今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自己导学案的设计最终归原因是过于:枯燥,目的性不强,课堂上没有情景的设计依然是没有生机,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充分调动,教学效果依然是收益不大。怎么设计学案,同样在于你选择的设计方案。 二、导学案设计中让学生预习阶段如何灵活驾驭。 导学案实施环节中有自学新知的环节,可是面对当今社会孩子接触知识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局面,会使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教师还未教学生早就知道了的情况,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如何重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使课堂氛围和谐发展实现最终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呢?如何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达到预习效果?这是我们亟待继续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学生“先知”不定“先觉”,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我在教学数学新授课,《三角形的面积》时,预习阶段正在有效进行着,突然冒出一位先知学生,高傲的说:“大家都会。”“早就知道。”“没必要探讨这些知识。”眼看着课堂教学就这样无味的结束,究竟如何让所有的孩子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