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

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

作者:周明星隋梦园

来源:《职教通讯》2018年第23期

摘要:历史表明,为实现中国梦和职教梦,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一直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党政重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动力。把职业教育工作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统一,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制度和方式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道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中国经验;改革开放40年

作者简介:周明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社会保障;隋梦园,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3-0012-06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职业教育取得辉煌成就的第40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1]这既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总书记首次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作用和发展方向作出的判断,又是赋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职业教育战线40年追逐梦想,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40年立德树人,用智慧和双手书写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历史表明,为实现中国梦和职教梦,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一直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

建国前,总是在国家危机和民族危亡时兴起职业教育。鸦片战争后,为了救亡图存,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与教育,形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创办了培养外交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和培养海防人才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甲午战争后,更加激起维新派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产生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想,形成了我国职业教育雏形——“实业教育”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国作为战胜国在利益分配中遭受屈辱,借“五四运动”推力,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形成“职业教育”的思潮,实业教育制度为职业教育制度所取代;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抵御外敌,应对民族危机,实行“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战争需要”的职业教育方针,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军事、医疗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0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顽强创生、艰难前行和不断创新,谱写了一曲曲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的壮歌!然而,在一个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步履维艰。

1949年后,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为解决旧社会遗留的大批失业工人就业问题,巩固人民新生政权,先后建立了“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职业高中、中专教育和技工教育体系;为解决人口众多、生活水平低下、社会贫穷等民生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推行“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的半工半读制度,开创性地大量试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和农业中学,提高工人农民素质,恢复民族经济。职业教育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中国产业发展、经济恢复和民族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为了“解放生产力”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计划、大规模培养各类专业化人才。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为了满足社会和学生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工业发达地区率先办起了职业大学,在与高等专科学校融合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贯通的重要环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高等专门人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总体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不断提升,特色不断彰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培养毕业生1.2亿。为了服务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国家推行的“雨露计划”,凝聚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开展职教扶贫,学习一技之长,为贫困学子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创造条件,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了提高进城农民工素质,培训进城农民工2 000多万人,累计有4 0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为了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每年830多万职业学校毕业生有效改善了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全国150多万高级技师、650多万技师、3 500多万高级工,绝大多数来自职业学校或接受过职业培训;为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五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 000万人,助推解决“谁来种地”这样的国计民生重大问题;为了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半年之后就业率超过了90%,其中近70%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是在县市就近就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一支生力军,有力地助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百年风雨,上下求索。回首中国职业教育的百年历程,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国富民是其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职业教育在技能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惠及全民、阻断贫

困代际传递方面责任重大,职业教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力量,在促进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党政推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党政重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在战略定位上,由“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不断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政策支持上,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等文件,强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发展。在经费投入上,从投入总量上看,国家财政教育投入职业教育经费持续大幅增长,2005—2013年,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累计达1.23万亿元,2017年,投入4 051亿元,同比增长4.89%,主要用于教学资源、专业服务、教师素质和实训基地等基础能力建设,职业学院学生资助、综合奖补、示范院校建设等方面。在行动计划上,国家先后推行了教师教育振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普脱贫攻坚、职业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信息化等一系列的行动计划,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起到了显著的驱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规模数量研究,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就会增加0.87个百分点,反之也成立。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我国经济GDP增长速度从过去的10%左右转为6%~8%的增长速度,经济新常态的转变也加剧职业教育的竞争态势,推进职业教育内部治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转向教育教学质量、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等内涵发展要素。在经济政策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政策,职业教育也经过了调整单一的教育结构(1978—1990年)、强调规模和效益(1991—1998年)、促进就业和再就业(1999—2002年)、服务经济发展(2003—2009年)和注重人的生涯发展(2010—2018年)等阶段。在经济结构上,随着产业结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迅速增长,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职业教育注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开设各类专业1 040种,基本覆盖各产业领域,60.7%的专业点与当地支柱产业密切相关;服务新兴产业、民生需求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康复护理和健康养老等专业点增长迅速。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社会需求包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和满足社会成员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满足社会需求数量、地域分布和人的需求层次上。在需求数量上,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长,如《中国制造2025》明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到2020年,人才总的缺口将达到1 900多万人,而到2025年,总缺口将近3 000万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校生持续增加,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2017年,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院校,年招生规模近950万人,在校生2 700万人,毕业生830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生5 000多万人,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年均向社会输送1 000万毕业生。中职、高职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需求层次上,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拓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制度、科技、管理、市场和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从而对职业型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类,共计1 838个职业。职业的多样化需要职业教育层次的多元化。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成长所需的多元立交教育体系。在需求领域上,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职业院校遍布城乡,成为服务地区发展的有生力量。院校布点不断向中小城市延伸,形成了覆盖区域广泛、分布更加均衡的院校网络,615所高等职业院校布点在地级及以下城市,240所院校在160个县级城市办学,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成为服务区域、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动力。新时代,教育质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扶贫攻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的职业教育。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在体现教育公平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大力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中的中等职业教育这块短板补齐,并加快发展,切实提升质量。在扶贫攻坚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也要有“扶贫质量”,职业教育发挥了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助力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不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在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职业教育工作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统一,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制度和方式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道路。

一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培育社会道德的主阵地作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以德育为首,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并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素质教育从提出实施,到全面实施,都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此前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提升。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新阶段。

二是坚持把产教融合作为有效途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是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进一步指出,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办学“双主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入推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新时代必将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把产业最先进的元素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办学新局面。

三是坚持把工匠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是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承载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办好技能大赛活动,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大批具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一批“大国工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将会在新时代得到积极推动,逐步形成,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是坚持把现代体系作为创新机制。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是体系完善的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相关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优化要素和布局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为学生多次选择、多样选择以及校园和职场之间灵活转换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满足学生个人成才和促进就业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续时代传奇。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4-06-24).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905970.html,/n/2014/0624/c64094-25189804.html.

[2] 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1a1905970.html,/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