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专题一

现代教育学专题一
现代教育学专题一

现代教育学专题一:教育是什么与为什么要有教育

教育学的初始问题有二:其一,教育是什么?其二,理想的教育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无法分开。此外我们还要讨论关于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与现代教育的特征。

专题一是上面两个问题的准备部分。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人为什么一定要受教育?第二,人为什么一定要受由教育者精心设计的教育?第三,人不受这种教育会怎么样?

案例一:英国有一少年,他在计算机方面很有天赋,14岁就为一家电脑公司做编程,薪水比一般职员高很多,为此他放弃了学业。他知道这个领域技术更新很快,竞争也很激烈,但他并不打算工作一辈子。他的人生目标是:三十或四十岁以前挣足养老的钱,然后退休,周游世界。案例一的讨论题:如果你也有这种天赋,你是否会做同样的选择?如果你是这少年的父母,你是否同意他的选择?如果你是这少年的老师,你是否赞成他的选择?如果你是这少年所在学校的校长,你会就此事发表怎样的评论?

案例二:有个家长来找你,他的孩子很聪明,但玩心重,不喜欢学习,怎么说他都没有用。家长知道你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所以想请你做他孩子的思想工作。你也想一试身手,所以答应下来。

最初,你运用心理学有关激发学习动机的知识,与这个孩子交谈。但不久你发现这没有用。因为这个孩子不仅讨厌上学、写作业和考试,而且他好象看透了你的来意,他问你这样一个问题:人迟早都是要死的,为什么还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案例二的讨论题:这个问题你自己想过吗?假定你的理由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那孩子反问你:你的意思是应该少小总伤悲、老大常享福吗?假定你的理由是: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但那孩子反问你:大家这样,我就该这样吗?假定你的理由是:现实如此,不这样将来必后悔。但那孩子反问你:“你究竟是想让我喜欢学习,还是想让我

被迫学习?”

受教育与人生:上面两个案例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涉及人生的选择问题。不同之处是,我们对后一个孩子前途的担忧,大于对前一个少年前途的担忧。人一生来,就开始接受教育,上学是受正规教育。教育一个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接受教育的理由却只有一个——人生的幸福。什么是幸福?怎样过是幸福?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能理解人为什么要受教育,从而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教育。

现实生活中的受教育目的:请看《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是幸福的吗?如果他争取到了更好一些的生活,他是幸福的吗?如果他没有争取到现在的生活,他一定是不幸福的吗?

幸福问题:从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这个角度看,幸福是唯一合理的受教育目的。但麻烦的是,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即幸福观不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可以忽略幸福观的不同之处,只找相同之处。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给幸福下这样一个定义:幸福即人在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后,所体验到的、或感受到的愉悦。

人的价值:可以把人的价值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人的生命价值,即人的生物性。

二是人的主体价值,即人的自由和自主。

三是人的自我价值,即人的尊严。

三者具有递进关系:生命价值是最基本的幸福(生命受损,其它价值均受损);主体价值是获得幸福的条件(不自由、不自主,只能由他人赐予幸福);自我价值是感受幸福的根本(没有尊严即没有幸福体验)。自我实现: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也叫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实现是最高的价值追求,是最大的幸福。潜能即人固有的、尚未表现出来的能力,潜能的充分实现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如何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或者,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将在专题一的教育学原理中进一步讨

论。

专题一的教育学原理:个体发展与教育

一、基本概念

人性假设::生物性与社会性

生物性与生俱来。只具有生物特征的人是不完善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论断的要点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社会性。

人与动物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人生来就是学习动物。人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即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这个过程也叫个体社会化。

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二的智力的、心理的发展。

人生来就有这两种发展的倾向性。这两种发展的倾向性也叫潜能。

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教育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弥散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发生背景是广义的环境,即社会环境。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其发生背景是人工环境,即学校。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首先是个体被文明所教化的过程,这就是广义的教育过程;其次是被学校教育所塑造的过程,这就是狭义的教育过程。

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在两方面的发展,也叫身心发展。身心发展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遗传,二是环境。遗传又称先天因素,环境又称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可以从生物学或生理学上去解释。但后天因素较为复杂。教育学一般把影响人的环境因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二是社会文化;三是学校教育。

二、遗传与人的身心发展

遗传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首先是一个生物学过程。这个过程又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

遗传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遗传过程,二是遗传素质。前者指亲代向子代传递其生物特征的过程,后者指子代从亲代那里承继的生物特征。遗传素质可分为四级水平:特定特种、特定人种、家族特征、个体变异。

非遗传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胎期环境;二是生产过程。

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都是个体自身无法控制或加以改变的,因此也称先天特征或先天素质。

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三方面影响:

遗传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可能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能的发展方向,二是可能的发展程度。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现代生物学的基本看法是,基因预设了个体成熟的机制。格塞尔的心理实验表明,试图越过成熟机制的训练和教育是无效的。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构成个别特征或个别差异的物质基础。现代生物学的看法是,遗传差异主要由基因排列顺序的不同所决定,此外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排列顺序的倒错等。

三、家庭与人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因此也称家庭是儿童教育的摇篮。在影响人的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占有先机的影响因素。

成长从模仿开始。教育起源的一种假说是心理起源论。班杜拉的实验表明,儿童行为模式首先是从父母及家庭成员那里习得的(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

儿童的价值观、认知方式,都深受父母的影响。并且在这方面,家庭往往比其它环境因素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力。有人称家庭教育为终身教育。

当代教育重视早期教育甚至胎教。今天,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

家庭对人的发展的三方面影响:

家庭结构不同,亲子关系也不同。这种不同首先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残缺家庭、父母不和家庭)。

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也会不同。这会影响儿童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子承父业、结构化的不平等)。

家庭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家庭成员对社会及他人的认知方式也会不同。这会对儿童的价值观、社会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与人的发展

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多种定义。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复杂的一种因素。

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文化,是儿童直接生活于其中的、耳濡沫染的社会文化环境——即社区文化和大众传媒。

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的生活方式,个体接受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称之为文化适应。

但人不仅受文化、文明的薰陶,也是文化、文明的创建者。所以人与文化又是互动的。

不同文化塑造不同的人,不同文化的人又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人与文化具有同构性。

文化对人的发展的三方面影响:

文化习俗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儿童的友谊认知、性别角色认知、社会性依恋认知等。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模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恋爱、审美、消费、爱好等。

交往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方式和社会互动方式有影响。如网络社会中的虚拟交往。

五、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

学校的产生: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随机的,由于难以预期后果,广义的环境并不是理想的发展环境。

当文字产生,且有一部分可以脱离生产劳动时,就有了学校产生的条件。

当孔子难以实现其政治抱负时,他选择了办学。柏拉图也是如此,他创办的学园在西方有数百年的历史。

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学校是人工环境,是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准备的特殊发展环境。

学校的本质在于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理想环境,学校教育的本意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最佳途径。

现代学校是一个庞大的、严密的组织系统。它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的专业化趋势,也导致人成了学校流水线上的产品。

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学校教育批量化地加工它的产品时,人是离自我实现的目标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追问社会为什么办教育。

现代教育学专题二:社会为什么办教育?

导引教育是社会事业,办教育是要花钱的。因此不能只讲个人为什么受教育,而不讲社会为什么办教育。

专题二的问题是:一、谁是出资者?二、谁是受益者?三、谁是仲裁者?

案例一:据说英国有位女硕士生在竞选时呼吁,政府应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降低学费。理由是,学费太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但她的提议遭到一位开出租车的司机的质疑。这位的哥问:为什么政府要用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人所纳的税,为你们受精英教育埋单?你认为这是公平的吗?

案例一的讨论:你赞成女硕士,还是赞成的哥?为什么?

案例二:北大书记的“卖猪肉说” 在媒体上看到北大党委书记的一段话:“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我们

北大的骄傲。我想,这就是北大人的价值观倾向,就北大精神来说,在任何工作上做出贡献都是给母校增光。”

讨论:你是否赞同或欣赏该北大书记的观点?北大书记的“卖猪肉说”论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何看待普通劳动者与专业人员?

试从“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评论北大书记的论调。

案例三:2001年,法国解放报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国名字叫韩石)来到马燕的家乡采访。在他准备离开之前,马燕的妈妈把一张纸和3个作业本塞到了他的手里,那是马燕写给妈妈的信和她的日记。

案例三的讨论据说愤青们在看了马燕日记后,引以为国耻。他们质疑,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有能力发射神舟五号、六号,难道没有能力解决农村儿童的辍学问题?我们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也有人批评愤青们目光短浅。他们说,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有些问题是要先解决的。辍学问题当然很严重,但发射神舟五号的意义更重大,是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你赞同哪一种说法?

教育事业的性质:上面的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教育事业的性质问题。其中隐含着对平等、公平、权利等问题的不同认识。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关涉每个人的福祉;二是教育关涉理想社会的目标。公共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政府投入,社会共享。

但自古以来就有私学。据说孔子收的学费是一束腊肉。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公学和私学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并且,它们之间是竞争的。

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产业化: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工作的能力,是一种人力资本。它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更活跃、更具发展性,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往往是最关键的因素。人力资本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这些方面的投资或多或少能改善和提高知识、技

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它在未来会以薪水和报酬的形式回馈受教育者。既然教育能提升人力资本并使个人获益,因此上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教育产业化,他们认为,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产业来办,因为教育是无形商品,办教育是投资,受教育也是投资。

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

教育产业化的提出从一开始就遭到强烈反对,有学者指出:教育产品具有公共性,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教育私人化,这是对教育性质的错误理解。

舒尔茨还有一个观点:“教育是伟大的平等者”。教育不仅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消除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主要途径之一。即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至少是准公共事业。

受教育的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因为教育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平等的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受教育权也必然是人权的一部分。

教育不平等会导致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工子弟的辍学。

穷国办大教育:2006年,教育部周济部长总结了中国的教育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两个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六年之中规模翻了两番,2005年是1998年的4倍。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毛入学率达到19%(21%),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而同期中国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发展速度世所罕见。

中国13亿人口,受教育人口就超过了3亿,在校生达2.5亿以上。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这种超前发展必然伴随很多深层次的矛盾。

对教育乱收费的批评:有人批评,近10年来中小学通过乱收费从家长身上至少额外搜刮了2000亿元。这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被批评的乱收费包括:

1、择校费。最高时达到6-7万元以上。现在政府统一规定择校费不得

超过3万元。

2、借读费。向外来人员的子女收取借读费。

3、巧立名目收费。如校服费、资料费、补课费、体检费、游泳费、保险费、水电费、看电影费、自行车管理费等。

4、假公济私。校中校、校外校、分校、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

5、拉赞助、要捐资。

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有近一半的费用是由农民承担的,包括教育费附加、捐集资、杂费等。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并没有解决。

有人统计,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总额达到76.68亿元,平均每个教师被拖欠1000元。

有人统计,全国普通中小学共有危房40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城市,不同级别的中小学待遇差别很大。对星级学校的扶持,导致差别越来越大,择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两种教育价值观:可以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二是提高或发展国民素质。

着眼于培养高端人才的教育,又称精英教育。着眼于提高或发展国民素质的教育,又称大众教育。

这两种教育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但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又总是紧缺的。因此在教育价值观方面,总是会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争。

培养人才对发展中国家总是显得尤为急迫,但提高国民素质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而这一点是不容易被认识到的。

义务教育的目的;义务教育有三大特征:一是普及性,二是强制性,三是免费性。普及是目的,强制和免费是普及教育的条件和保障。

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三分之二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通过并实行。

是优先发展义务教育,还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教育均会的均等:普及教育的最高理想,是让所有人都能受到同等的教育,这也是教育平等的一个基本内涵。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教育平等,一是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二是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三是教育结果的均等。起点均等主要通过义务教育,机会均等主要通过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程序正义,而结果均等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由于教育平等关涉社会平等——政治和经济的平等,因此教育平等近年来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教育资源的分配不仅体现公平原则,也能体现效率原则?

现代教育学专题三:教育能做什么?

前面的讨论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二是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称教育的两大功能。

很显然,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为前提的。因此促进人的发展应是教育更基本的功能。

专题三从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这个角度,来讨论教育的功能。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1、教育应该做什么和教育能做什么?

2、教育不应该做什么和教育不能做什么?

3、教育如何影响人的发展?

案例一:在王安石的《伤仲永》里,5岁就能作诗的方仲永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到十二、三岁时,诗已大不如从前;二十岁左右时则“泯然众人矣”。爱因斯坦小学时绰号“老实头”,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智力迟钝,不喜交往,话也说不清楚,嘟嘟哝哝地像梦游一样。他是成不了材的”。

讨论小仲永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而在长大后“泯然众人矣”。与小仲永相比,小爱因斯坦各方面都显得很笨拙。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如何能预知他的未来?

案例二:宁铂2岁半时能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数到百位以上;4岁时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学习《中医学概论》并能使用中草药;8岁下围棋熟读《水浒传》。初中时自学完大学本科一年级高等数学,并精通《红楼梦》。后进中国科技大第一期少年班,是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少年天才。比宁珀年龄更小的谢彦波,11岁进入科大少年班,15岁读硕,18岁读博,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后留学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教授。

讨论:宁铂在大学时就有多门课程不及格,曾要求转专业、转学,毕业后他留在科技大做教务工作。现出家为僧。谢彦波先与导师周光召关系恶化,后又与导师安德森关系恶化,结果没有读完博士就回国了。现在也泯然众人矣。宁铂工作多年后,曾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个专访节目中痛斥现行教育体制。应该让少年天才自然发展,还是为他们提供特殊教育?

案例三: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各种学科的竞赛中,中国学生频频获一、二、三等奖,而美国学生通常排名后三位。但诺贝尔科学奖美国人占了70%,而能得此奖项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有美国大学的读书经历。

讨论:对上述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中国基础教育比美国基础教育扎实,但高等教育落后于美国。另一种是,中国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就已经潜能耗尽,到大学以后已经没有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天才与教育:上面三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与天才有关。案例一涉及天才的识别,案例二涉及天才的培养,案例三涉及当下的教育是否有利于天才的成长。

这三个问题都是我们最想知道又最困惑的问题。如果把天才看成是在某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的人,那么超常能力本身的不寻常,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无法预见天才,也将无法预见天才的成长。

教育应该做的与教育能做的:

教育应该做的,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价值,比如创造力。

但教育应该做的,不等于教育能做的。教育能做的,是指教育实际能解决的问题或教育实际能做好的事情。教育应该培养创造力,并不等于教育实际上能培养创造力。

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教育实际上不能培养创造力,那我们根据什么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创造力?或者说,根据什么把创造力视为教育应当去追求的价值?

教育的责任:这个问题关系到教育的责任。如果创造力不是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那么指责今天的教育扼杀天才,就是没有根据的。

进一步看,今天社会上对教育的各种批评和指责,都根源于人们认为教育应该做好某些事情。而教育界对这些批评和指责的无奈,又反映出教育界人士并认为这些事情都属于教育应付的责任。

除了创造力问题以外,还有儿童的安全保障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青少年的品德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性质各不相同,辨析哪些属于教育的责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创造力与超常能力:天才在某些方面具有超常能力,但超常能力未必就是创造力,比如超常的记忆力或学习能力。这样来看,少年天才日后变得平庸,未必就是不正常的。但这个结论却是与人们的期望大相径庭的。

我们看到的创造力,其实是根据“创造性产品”推断出来的能力。“创造性产品”的特征是与众不同。这样来看,创造力也未必等于超常能力。陶行知认为人人皆有创造力,这并不是想当然。因为既然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那么与众不同就是哲学和心理学所说的人的独特个性。尊重和保护一个人的个性,就是在培养他的创造力。

卢梭论三种教育:问题似乎出在对教育或培养的理解上。让我们来看卢梭如何解说教育:

自然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它完全不由我们决定。

事物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它部分地由

我们决定。

人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它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三种教育的关系:自然的教育其实是自然素质或先天素质的发展,所以它完全不由我们决定。

事物的教育指经历过中的各种事物、事情使我们获得的经验,所以它部分地由我们决定。

“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指别人向我们传授两种知识:一是有关自身发展的知识,二是有关事物经验的知识。这是可以由我们来决定的,因为:(一)传授什么知识;(二)传授多少知识;(三)怎样传授知识,这是可以控制的。

三种教育的配合一致

如果三种教育在一个人身上是互相冲突的,他所受的教育必是不好的,如果三种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怎样才能配合一致?只有让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去配合自然的教育,因为可以由我们控制的,必须去配合那不能由我们控制的。所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一个人的天赋和本性相一致。

自然主义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该从人的天赋和个性出发,也就是应该顺应人的自然天性。这种教育立场也称自然主义教育。

“凡是出自造物之手的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卢梭猛烈抨击扭曲人的天性的教育。

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源于人自身的内在动力,包括人的自然本能、内在需要和成熟机制。

社会生物学认为基因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本质力量。

弗罗伊德认为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力量和根本动因。

格塞尔认为成熟机制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品性的根源。

内发论主张教育应自内向外,认为内在需要、内在动力和内在结构是发展的根本,因此也是教育的根本。

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即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

一些人类学家提出,基因可能有两种编码方式,一种是封闭式的,一种是开放式的。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本身无内容,可以任人涂抹。

华生称: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荀子认为人天性皆恶,要通过外部力量的强制和约束才能弃恶从善。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既受内在因素的制约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内在因素如遗传和成熟,外部条件如社会文化、环境及教育。个体发展是内外因素是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主客观条件大致相当,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皮亚杰认为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个体发展有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内化即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外化即学习或经验习得过程。认知结构是同化的也是顺应的,同化既把外部刺激纳入已有认知结构,顺应即调整认知结构以便适应外部刺激。

遗留问题:概括地讲,内发论认为培养应是由内向外的;而外铄论认为培养应是由外向内的。相互作用论不是简单的中庸论,它强调外部作用与内在机制的协调一致。

相对于发展而言,教育是外部事件。外部事件如何作用于人的内部过程并促进了发展?这需要对人的内在素质的基本结构提出理论假设。

专题三的教育学原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素质教育:扭转应试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是为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即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应试教育的典型症状是: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它有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只为考试而教,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提

高升学率;二是只为考试而学,学习的目的不是潜能的充分发展或自我实现,而是过人上人的生活。

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国民素质,二是发展内在素质。

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内在素质是个体发展的需要。

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需要对素质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什么是素质:素质结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教育目的的理想性与现实性:教育目的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基于对理想的人和理想的社会的看法。所以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

教育目的也是对教育应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和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种规划基于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所以教育目的又具有现实性。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与片面发展相对立,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发展的现实途径取决于社会条件。

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可能性。

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且是与全面发展的理想背道而驰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承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但认为教育应当致力于人的潜能的提升和内在素质的开发,它是人性的根本。

素质教育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实现其最好的发展,都能最大限度

地实现其做人的价值,能成为他自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代教育学专题四:教育与知识情境与原理

教育与知识之间有以下两个基本的问题:

(1)教育应当传递什么样的知识?(2)教育应当如何传递知识?

而对这两个基本的问题的探讨又必须还原到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即(1)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基本的类型?(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3)知识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知识又是如何学习的?

“什么是知识”的讨论:一劳永逸地给知识下一个“非历史性”的定义是不可能的,理由是知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发展的;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了人类知识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我国的学者石中英提出了人类知识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四种基本型态,即神话知识型(原始社会)、形而上学知识型(古代社会)、科学知识型(现代社会)和文化知识型(后现代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知识类型对教育的影响: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无法认识大自然的神秘性,因而诉诸于神话与图腾等神秘力量,“神话知识”是通过仪式的形式得以传递;

古代社会,知识的神秘性开始被打破,人们开始认识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是有关事物的本体性知识(如中国古代的老子),“形而上学知识”往往是通过理性训练的方式来传递;

现代社会,实证主义以实证化的研究方法将世界当作对象来把握,旨在达到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认识。科学知识被认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等特点。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空前的物质与制度上的文明,科学知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导的知识“范式”而开始侵入到人文知识领域。

情境一:标准化的语文教学:课堂讨论

上述语文教学中践行的是一种什么知识观念?这种知识观念对现代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知识观念对数学、科学教育是不是很适切?

(围绕上述问题为线索“说开”)

知识的基本分类:

基本分类: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如双基)

心理学分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拓展分类:明言性(显性)知识与缄默性(隐形)知识

情景二:学下象棋,首先要学象棋的规则。有些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比如红先黑后、长将、得分等。但有些规则不能改变,比如马走日、象飞田、仕挂角。要提高下象棋的技艺,一定要实战。要达到专业水平,还要在实战基础上研究棋谱。

课堂讨论:下象棋涉及哪些知识?象棋规则是不是一种知识?如果是,它是什么知识?棋谱上记载的各种招法是不是一种知识?如果是,它是什么知识?实战能提高下棋的技艺,是否因为其中蕴含了某种知识?这是什么知识?

情境三:《三国》里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马谡伏法时,诸葛亮想起了刘备临终前曾关照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

课堂讨论: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做参谋时常献妙计。但亲自指挥战斗时却犯了低级错误。所以马谡被认为是典型的书呆子。书呆子的知识结构有什么特征?诸葛亮的知识结构与刘备的知识结构有什么不同?

案例四:几何学定理是从公理推导出来的。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具有这种特点。而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起来的。

人文科学似乎是另一套知识,这些知识无法实证,且基本上与数学无关。

讨论: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三类学科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案例五: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数学家邱成桐认为,说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是很可怕的自我麻醉。另外,邱批评中国教育是填鸭式的,它导致中国学生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把握知识,也不会用创新地活用知识;而杨振宁也认为中国教育是灌输式的,但与邱成桐不同,杨认为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

力,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不鼓励创新,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讨论: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各类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总是频频获奖,美国学生却总是名落孙山;而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有70%是美国人,中国人得此奖项的则都是接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这是高等教育的失败,还是基础教育的失败?

人类的知识:有两个学科专门研究知识问题,一是哲学,二是心理学。人类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没有人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人类知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使是在学科知识之内,也有巨大差异。

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讨论:教育选择知识的基本问题(两个层面:课程结构与学科知识体系)受整个时代精神导向的影响

如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对于“有效”的倡导与古希腊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不同)

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知识的用处:确定基础的一种思路是:先确定知识有何用。

概括地说,知识有两种价值:一是知识有发展价值,既学习一种知识,总是对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有用。知识的这种价值,就是促进个体的认识发展,也称知识的本体价值;二是知识有实用价值,即任何知识都能解决某种问题,不存在不能用的知识(真知识)。知识的这种价值,也称知识的工具价值。

为了做事,我们需要专门化的、实用性强的知识。应用性的学科知识具备这种特征,其实践的针对性最强。

为了更高的发展,我们需要普遍性的、能为学习高深知识提供坚实基础的知识,理论性的学科知识具备这种特征,其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即覆盖面。

发展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矛盾:任何知识都既有发展价值也有实用价

值,但二者在课程设置中往往难以兼顾。课程过分追求实用价值,会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过分追求发展价值,又会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这种两难,根源于课程设置的内在矛盾:即一方面,不能预先断定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假定可以预测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

这种矛盾要求对宽度的考虑应优先于对高度的考虑。这是强调基础性的本意。但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下,对基础的理解日益背离这一初衷。

工具价值的变异:追求升学率,是导致基础水涨船高的一个原因。但为什么几十年来,基础越涨越高,却没见有一个知识精英的团队产出?解释这个复杂的问题的一种思路,是考虑知识的工具价值的变异。

任何知识都是用的,但用于什么目的,却大有不同。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即都能学以致用,那么,即使没有产出一个知识精英的团队,但至少是能提高国民素质的。

如果整个社会的教育,都以升学为目的,即都以升学为目的,以生存为目的,以过人上人的生活为目的,知识的工具价值就必然要变异。

知识的两种价值的关系:知识有本体价值,是因为我们对知识会有直接的兴趣,即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识本身,是为了自身认识能力的充分发展。

知识有工具价值,是因为我们对知识会有间接的兴趣,即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做事,能更好地做事。

这两种价值本应统一于共同的生活目的,即做事与做人的统一。一方面,做人是生活的总目的,因而它是决定做事的目的的目的;另一方面,生活的意义只能在所做的事情当中得到说明,即做人具体表现为做什么事、如何做事。

做人决定做事是有选择的,做的事情又在不断印证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分离:知识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本应是统一

的,但事实上,它们又经常是分离的。例如,刻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出好成绩的目的又是为了升学,升学的目的又是为了能过好日子,从而知识的工具价值越来越背离知识的本体价值。

杜威揭示了这种背离的一个根源:随着知识的专门化和学校教育的正规化,教育越来越远离生活。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培养文字专家——知识不是用于做事的目的,即所学非所用;二是培养知行不一的人——知识不是用于指导生活,即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陶行知论真知识:思想与行动结合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

我只说真知识的根是要安在经验里,没有说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上得来。

把别人从经验发生之知识接到我们从自己经验发生之知识之上去,那末,我们的知识必可格外扩充,生活必可格外丰富。

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

别人的经验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的知识里开花结果,至此,别人的知识便成了我们的真知识。

陶行知论伪知识: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

知识的一部分是藏在经验里的…经验比如准备金,文字比如钞票。钞票是准备金的代表,好一比文字是经验的代表。银行要想正经生意必须根据准备金去发行钞票,钞票是不可滥发的。学者不愿自欺欺人,必须根据经验去发表文字,文字是不可滥写的。滥发钞票,钞票便不值钱;滥发文字,文字也不值钱。

伪知识阶级:天下最厉害的无过于天才得了真知识。

收拾(天才)的法子是使天才离开真知识去取伪知识。

皇帝引诱天才进伪知识的圈套有几个法子:

一、解决吃饭问题;二、有做大官的希望;三、有荣宗耀祖的希望。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万般尽下品,惟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备课讲稿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 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 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20.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是( B )

《现代教育技术》题库选择题

一、选择题: 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B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D)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C) A. 19世纪末 B. 1922 C. 20世纪20年代 D. 1936年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 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D) A. 1972 B. 1973 C. 1977 D. 1994 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 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 D.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9.*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C) A. 信息和人员 B.课程和课件 C. 设计和制作 D. 技术和环境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1.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 (A ) P22 A.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D. 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2.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P23 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是认知-发现 C.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D.学习是学习者主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3.谁提出了程序教学法(B)P25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维特罗克 D.布鲁纳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智慧树知到《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传统文化 D:自然科学 正确答案:六艺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正确答案:孟子 4、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上所施,下所效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道可道,非常道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理想国 正确答案:学记 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孟子 正确答案:学记 7、“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 正确答案:阶级性 8、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奴隶社会 9、古希腊三大教育家是( )。 A: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昆体良 C: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正确答案: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0、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学记》 A:教学相长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正确答案:教学相长,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1、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完整版)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 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试题及答案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 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培养目标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现代 D.社会本位 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A.多元化 B.个体本位 C.完满生活 D.社会本位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 A.教育宗旨 B.培养目标 C.教育指南 D.教育方案 8.教 1 / 9

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堂目标 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 A.社会需要 B.人的需要 C.人的情感 D.人的个性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 A.占有性个人主体 B.共存的类主体 C.交互主体性 D.主体论二、多选题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指令性 D.社会本位 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A.教育制度 B.教育工作总任务 C.培养人才总目标 D.培养人才途径 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 A.席勒 B.裴斯泰洛齐 C.康德 D.赫尔巴特 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 A.激励 B.指导 C.评价 D.指令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体现人类发展历史进程 B.真正的结合点是科学技术C.在我国现阶段还受限制 D.是我国的教育目的 6.教育目的是()。 A.教育行动的先导 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C.只在教育活动开始时发挥作用 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是()。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 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动态联系: 关系: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性、必须在受教育者的“学”中才能成立 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必须教育者的“教”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 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教育中介都是教育者直接作用的对象,教育者是行为的发出者,总是教育者利用教育中介传达意识,教育者必须选择、认同、吸收这种中介,而后才能影响自己在施教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行为。 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和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受利者,但这并不意谓着受教育者是客体。只有受教育乾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受教育者,发挥他对教育中介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复合主体的作用,教育中介才起到教育中介的作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教育中介,促进自身的发展。教育中介仍只充当客体,处于客体地位。 (二)、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赞诃夫凯洛夫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自己整理

教育学复习范围 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 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 (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学巨著。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问世。这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创立的教育学称为传统教育学) 3、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的基本观点有: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第三:教育是生活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4、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判断或选择) 1.原始教育有如下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oc 现代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D)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B )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4.7.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D ) A.6年B.5年C.8年D.9年 5.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B)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6.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B )A.学科课程理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7.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 )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8.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B.智育活动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9.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 )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B )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 11.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B)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2.“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D ) A.杜威B.夸美纽斯C.华生D.赫尔巴特 1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C.教学与发展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1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二、多选题 1.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BC )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环境E.教育形式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D) A.模仿性B.意识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 3.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ADE)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现代教育原理答案

哦现代教育原理01任务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 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3.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4.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 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5.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 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6.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 保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7.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8.终身教育: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 限于按照某些预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方向的发展。 二、简答题 1. 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三、论述题 1、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 2、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

现代教育学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狭义的教育是指( B )。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个人教育 D.社会教育 2.《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C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洛克 3.社会环境的本质是( C )。 A. 制度 B. 风俗 C. 文化 D. 人际关系 4.在个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 社会环境 B. 自然环境 C.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5.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形成( A )。 A.教育风格 B.教育质量 C.教育方法 D.教育思想 6.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 C )。 A.教育内容 B. 教育规律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制度 7.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 A )。 A.教学工作 B. 教育管理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内容 8.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 C )。 A.杜威 B. 卢梭 C.洛克 D. 裴斯泰洛齐 9.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 A )。 A.舒尔茨 B. 贝克尔 C. 丹尼森 D. 闵塞 10. 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 C )。 A.行政部门 B. 领导 C.教师 D. 校长 11.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是( A )。 A.“癸卯学制” B. “壬寅学制” C. “六三三学制” D. “新学制” 12.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A )。 A. 课程 B. 教师 C.学生 D.教材 13.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 B )。 A. 信念 B. 性格 C. 理想 D.动机 14.“产婆术”的发明者是( A )。 A. 苏格拉底 B. 昆体良 C. 赫尔巴特 D. 布鲁纳 15.学、思、行的学习过程理论的提出者是( B )。 A.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D. 荀子 16.衡量学生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是( A )。 A. 学习策略 B.学习目标 C. 学习内容 D.学习过程 17. 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 D )为主体的策略。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现代教育原理练习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作业1答案 (第一----三章) 一、简答题 1.教育的本质特性就是什么? 答:(1)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二、论述题 1.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答: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 (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 (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与教育的组织。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2.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与实质。 答:素质教育的内涵就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就是全体发展;二就是全面发展;三就是主动发展;四就是与谐发展;五就是充分的发展;六就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与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重点版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宋海涛) 第一章 1.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两大类;狭义上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传播技术和系统技术。 2.1994 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下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研究对象)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3.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突出“现代”二字,一是迎合现代社会的现代意义;二是指代新技术在教育技术中的意义。 4.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a.视觉教育阶段b.视听教育阶段c. 视听传播阶段d. 教育技术阶段。 5.视觉教育:是利用视觉教材(如图片、实物、模型)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的教育。 6.视听教学:指的是依据教育理论,运用多种媒体,充分发挥视听感官的功能,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具体而言,视听教学是指运用照片、图表、模型、电视、电影等视听手段进行教学、教育活动,以及直接由视听觉获得知识的教学活动。如参观、旅行、表演、展览、实验、实习等。 7.1972 年,AECT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 8.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a.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从四个方面给与支持:硬件和技术、模式和方法、教学资源、文化和思维) b.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c.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9.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历) 1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提供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