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 《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 “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

家乡。

D. “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三十而立”出自《论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

B. 古人礼貌地称呼别人的女儿一般用“令爱”“令嫒”,称呼别人的儿子则用“令郎”。

C.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D. 《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是小说中荣国府里大观园院落之一,薛宝钗的住所。

【答案】 D

【解析】【分析】“莅临”“令爱”“令嫒”“令郎”都是古语词,到今天仍在使用。“驿路”“驿道”也是古语词,是在古代社会的专有名词。《红楼梦》、薛宝钗、潇湘馆则是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D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和记忆。

5.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基本能力。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 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D. 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答案】 B

【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故答案为: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7.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B. 古代把“梅、兰、竹、菊”誉称为花中四君子,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

C.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D. 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左传》是他根据鲁史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答案】 A

【解析】【分析】A. 春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要以书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8.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9.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

【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10.“朔气传金柝”的“金柝”是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三足一柄。下列图示属于“金柝”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分析】A是“金柝”,是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三足一柄。

B是豆: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C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D樽zūn,指古代的盛酒器具。形状有点像今天的痰盂,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图片和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图片诗四种古代食用盛具,仔细分析图片,判断名称和用途,做出正确的选择。

1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小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1)《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农历_______月。()

A.四

B.五

C.六

D.七

(2)《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3)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名潜,字()

A.彦和

B.子建

C.元亮

D.德施

【答案】(1)A

(2)B

(3)C

【解析】【分析】(1)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已表示,所指的月份是阴历。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3)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故答案为:(1)A

(2)B

(3)C

【点评】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

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陆游等。

B. “谦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中,表示谦虚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

C. 《故乡》《孔乙己》刻画了闰土和孔乙己四体不勤、麻木潦倒的形象。

D. 《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是丹麦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答案】 B

【解析】【分析】A.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代表诗人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陆游”宋朝人。

B.正确。

C.《故乡》中刻画的闰土不是“四体不勤、麻木潦倒”的形象。

D.《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白雪公主》是德国童话作家格林兄弟的作品。两篇童话都不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据此,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在识记的基础上,对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给下面《二十四节气歌》横线选择正确的节气名。()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________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________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________岁底庆团圆。A. 大暑清明大寒冬至 B. 清明大暑冬至大寒

C. 清明大暑大寒冬至

D. 清明盛夏冬至大寒

【答案】 B

【解析】【分析】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根据“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和“冬雪雪冬小大寒”可以确定选项应该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要建立在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并且明确的知道每个节气的名称。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等。

B. 李白是盛唐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C. 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D. 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表述错误。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第一个节气是“立夏”。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基本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5.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___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2)端午节

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________

(3)上联:________

下联:万家萧管乐中秋

(4)重阳节

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___

【答案】(1)①

(2)④

(3)③

(4)②

【解析】【分析】(1)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银花火树”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

(2)写对联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

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角粽投江”是为了凭吊屈原,指的是端午节。

(3)对联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照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本题是中秋节相关内容的对联。“几处”对“万家”,“笙歌”对“箫管”,“几处笙歌”对“万家箫管”。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对联上下句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民间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⑴①;⑵④;⑶③;⑷②。

【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元宵节放烟花焰火的习俗和“开元夜”,确定上联是“银花火树开元夜”。

(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龙舟”、“角粽”、“投江祭诗魂”“屈原”等词语,确定下联“角粽投江祭诗魂”。

(3)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确定上联是“几处笙歌留朗月”。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可以确定下联为“避恶遍插茱萸枝”。

16.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笔画清劲优雅,节奏和谐。

B.字体干净匀称,温润如玉。

C.楷行两书并用,墨色浓淡相宜。

D.作品柔美不足,刚劲有余。

(2)用正楷或行楷将下面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1)D

(2)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仔细观察书法作品,可以确定其为行楷。它的特点是行笔轻盈,点画灵动,字体匀称,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D项“柔美不足”的分析是错误的,从“黄”“空”“江”等字可以看出字体的柔美。

(2)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鹤”“碧”“惟”的结构要安排合理。

故答案为:(1)D;(2)略

【点评】(1)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欣赏书法作品,一般先观其气势和神采如何,然后欣赏章法与结构,最后是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书写汉字要做到规范、工整和美观。书写时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避免写错别字。

17.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一一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2)【文学中的“酒”】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3)【生活中的“酒”】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可以从“酒”汉字书法的线条表现力的

角度,从字体的形态寓意角度,从书法字体的演变等角度来谈感受。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从积累的诗文名句中选择与“酒”有关的名句和故事作答。写故事时要概述故事内容或列举故事名称。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交代“酒后不能开车”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事: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点评】(1)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甲骨文、篆书、隶书的“酒”字,都表示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水,右边的“酉”字代表盛酒的容器。从书法中的“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相关诗句很多,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借问酒家何处有——唐·杜牧《清明》;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自古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的菊花和酒。

(3)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说清楚饮酒开车的危害,从安全和守法的角度劝说,不能偏离“酒后不能开车”这一劝说主题。

18.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

(1)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襁褓——未满周岁的孩子

B.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

C.及笄——女子18岁成年

D.花甲——六十周岁

(2)选出对传统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B.“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原指牛。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两篇课文都是来自于这部史书。

D.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指史册。

【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C对于年龄有相应的称呼错误。“及笄”是古代女子满15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2)C对传统文化知识表述错误。《曹刿论战》选自《左转》。《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故答案为:⑴C;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①生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生命的底yùn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美在深情”,浓mǒ也罢,淡妆也罢,总归逃不过一个真字。真zhì的感情弥足珍贵,它不仅能令生命饱满,更可触及灵魂,从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与赞颂的永恒主题。

②阅读优秀古诗文,穿越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苦乐悲欢,领略生命之美丽。作品中有“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的美好爱情,有“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吕氏春秋·伯牙绝弦》)的不朽友情,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的拳拳亲情;我们可以感受“_______________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潇洒,感受“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惺惺相惜,感受“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的苍凉,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的豁然,感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的超脱,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派《送东阳马生序》)的苦中有乐之论。

【答案】

(1)根据拼音,写出第①段中相应的汉字。

yùn mǒzhì

底________浓________真________

(2)根据提示,默写第②段中的古诗文名句。

①窈窕淑女,________。(《诗经·关雎》)

②_______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④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⑥________,________。(宋派《送东阳马生序》)

(3)解释第②段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绝:________

②市:________

③微:________

(4)中国文化里,朋友关系有不少特定称谓,下列最契合钟子期与伯牙的一项是()

A.刎颈之交

B.忘年之交

C.知音之交

D.竹马之交

【答案】(1)蕴;抹;挚

(2)君子好逑;挥手自兹去;山雨欲来风满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蓑烟雨任平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断;买;没有,无

(4)C

【解析】【分析】⑴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注意“ 蕴、挚”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常见的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默写的总体要求是书写准确,理解到位。注意“逑、兹、疑、明、村、蓑、任、奉”等字的字形,正确书写。

⑶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①绝:断;②市:买。③微:没有,无。

⑷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被称为知音之交。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故答案为:⑴① 蕴;② 抹;③ 挚。

⑵① 君子好逑;② 挥手自兹去;③ 山雨欲来风满楼;④ 山重水复疑无路;⑤ 柳暗花明又一村;⑥ 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以中有足乐者;⑧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⑶① 断;② 买;③ 没有,无。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

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⑶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⑷本题考查对古代称谓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古代文学文化方面的特定称谓,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人物的经历,故事来辨析选择。

20.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好汉聚集,直到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他们分别是王伦、晁盖、宋江。

B. 陈涉复立楚国社稷。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

C.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不属于这种文体。

D. 《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罢,不禁令人想起发生在长江上的赤壁之战。曹操率大军南下,欲破江东孙权。孙权、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周瑜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大营。

【答案】 B

【解析】【分析】B.错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