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卷1:人教版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试卷1:人教版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试卷1:人教版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试卷(1)

一、单选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它是()

A.井田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实行了禅让制度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度

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4.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5.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

A.内外服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6.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7.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A.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D.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8.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为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9.《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

A. 政治专制国家集权

B. 礼乐社会等级鲜明

C. 物质丰富国力强盛

D. 社会转型礼崩乐坏

10.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这反映了当时( )

A.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

B.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

11.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1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13.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14.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15.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

16.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17.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18.《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19.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B.C.D.

20.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二、材料题

2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

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影响?

22. 材料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七年,他是一个大政治家,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定出一些巩固统治的制度,这就是后世儒家所称颂的周公制礼作乐。周本小国,重农节俭,行施裕民政治,变成强盛的大国。克商以后,周国旧制多被保存,例如商朝大祭祀用牲多至数百头,甚至杀人充祭品,西周大祭祀用牲不过一牛一羊一豕或二牛,奢俭相差极远。又如商朝杀人殉葬,周国世代重农,需要人力,贵族或国君死后,不用人殉(当然也有例外)而用草人、土车殉葬,后来也就成为周朝的殉葬制度。祭礼葬礼是大礼,商周有显著不同,足见周初礼制主要出于周国旧制,经周公沿用,因而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公的主要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周公的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制度创新:地方设行中书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2.答案:(1)功绩:制定周礼;移风易俗;践行“敬德保民”思想;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井田制;统一东方。

(2)评价:巩固和发展了周王朝统治;移风易俗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推行周礼对后世影响深远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