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2006-12-02 09:26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的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秋天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教课讲义整理成的文学史专著。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1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

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

1927年9月底,鲁迅到上海定居。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在1928年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进行自我解剖,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教育,使鲁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丑恶嘴脸。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

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鲁迅的“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人组成。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解放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主席亲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鲁迅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传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

鲁迅留日背景及

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 第一: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以至欺侮.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 在南京,他读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满清政府的落后与腐朽,眼界大开,心情也好一点。但这时他又感受到另一种歧视──他爱于课余时间骑马游玩,有一次经过学校附近满族人聚居的旗营,旗营中的满族少年见他一个汉人竟敢高高地骑马经过营门,便投来石块并辱骂他。他大怒,扬鞭追赶那些掷石者,结果摔下马来,跌得头破血流。这种歧视已不同于以前,以前的歧视只是针对他的家庭和个人,现在的歧视则是针对他和他的被统治的民族,这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满清的奴隶.毕业后,既然在国内感觉很气闷,鲁迅便选择了国外留学,于1902年3月东渡日本。在日本,他又继续受到比以前更严重的歧视。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日本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许多留学生,偏偏又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

鲁迅学医与日本明治维新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鲁迅于一九○四年八月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关键词:鲁迅、明治维新、医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在上海图书馆调查柳亚子的资料时,本人发现了一份《鲁迅自叙传略》。这是最早的关于鲁迅生平的真实记载,写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刊登在《语丝》(一九二四年创刊,周刊)杂志上。后又与柳亚子、茅盾、王独清、白薇、洪琛、章衣萍、许钦文、钟敬文几位中国现代作家的自传合于一集,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发行(一九三二年十月二十五日),主编柳亚子。收入其中的这份《鲁迅自叙传略》反映了一九二五年之前的鲁迅生平思想轨迹。之后,鲁迅先生又在此基础上两次修订了他的《自传》,一是于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所撰的鲁迅《自传》,另外则是在他故去的前二年,一九三四年增补的《自传》(后者参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这两种《自传》对于其二五年之后的活动与创作情况作了增补、修订。 《叙略》中涉及到鲁迅先生早期几次人生道路的转折,皆无不与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思潮相关。如曰其在路矿学堂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鲁迅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关于鲁迅学医的原因,许寿长《年谱》略而未及,仅记曰:“前八年(三十年甲辰,一九○四年)二十四岁,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肆业。”历来的鲁迅研究对于其早期学医的因由亦未作进一步探究。本文认为,鲁迅当时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一八六八年。十九世纪中叶西医在日本的势力大盛,与汉方医学冲突迭起。明治六年(1874)日本颁布《医制》,明治八年(1876)颁布《医师职业考试法》,使中医逐渐式微,终被西医取代。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完成了由传统医学向西方医学的转变,推动了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的发展。其时的“扶洋抑汉”政策,即是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步骤,是明治维新从医学革命迈向现代化的成功。它使青年鲁 “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迅看到了改革社会的一线希望,于是鲁迅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日本明治维新时掀起了废止汉医的思潮,而彼时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武器的青年鲁迅笃信新医学——西医。他认为:“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热风·随感录》四十九)由于早期在思想方面主要受进化论所支配,鲁迅将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看成是新生的东西,误以为这些东西可以解救二十世纪的欧洲文明,也可以突破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重压。“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故而他相信,新医学取代旧医学亦应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欧美和日本医学的发展,明治维新的巨大影响,使国人思想为之大变。二十世纪开始,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医学。这场运动也给近代中国医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广泛深入而又旷日持久的论争。(参见拙文《近代中西医学观的碰撞与交融》,《中医药学刊》2002年6期)这场论争主要围绕着中医存废、中西会通、废医存药等方面而展开。当时医界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本,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他于1916年发表《灵素商兑》,否定《内经》等中医理论,率先向中医基础理论宣战。论争涉及阴阳、五行、运气等内容。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导读:一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

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二 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以至欺侮。他和弟弟们到外婆家避难,大舅父家的人竟称他们是“乞食者”。本家各房聚议分家时,竟公然欺负,要将坏房子分给他们。从《琐记》(见《朝花夕拾》)可知,“衍太太”之流对小鲁迅不无恶意的流言,也在院中传播开来。这些,本也是惯常现象,中国向来不乏势利小人,只是少年鲁迅比一般孩子过早地感受了这一点,在他幼小而敏感的心灵上打下了过深的烙印。这使他后来的作品中也多反映对社会阴暗的感受。 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

日本人为何喜欢鲁迅

日本人为何喜欢鲁迅?文坛未出过类似的作家 在很多人眼中,鲁迅与日本人的关系,似乎一直难以说清的是“改造国民性”与“民族立场”之间的区隔。在中学课文《一面》中提到的内山书店老板——鲁迅的日本好友,在他的回忆录《我的朋友鲁迅》中,则披露了很多以前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细节——当年内山老板被人称为日本间谍,月薪高达50万元,鲁迅先生对他说不必在乎这些谣言。正如谣言同样曾攻击鲁迅先生领过日元或卢布一样,鲁迅先生也不屑一顾。而在先生去世后,许广平被日伪汉奸76号抓去,内山老板多次与日军交涉,即便是送去的毛毯,许广平也未曾收到,及至放回家,归还的物品中仍然少了一本日记。我想此时,谣言的散布者已经不知所踪,而温暖我们的则是两个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温情。 这本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鲁迅“谜一样的最后十年”中许多真实的思想碎片,内山老板与鲁迅交往的前后经历,以及日本作家喜爱鲁迅的原因。在《先生说过的话》一文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先生无畏的牺牲精神、尊重真理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以及他对青年和自由一以贯之的热爱和鼓励。先生去世后,6000多名青年自发前来送葬,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在全世界,也属罕见。我想,今天再来看《先生说过的话》,回顾先生当年所提出的问题,仍然具有震动灵魂的力量。 文中,鲁迅先生问内山老板,“孔圣人还在世的话,他是亲日派还是反日派?”对此,鲁迅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但我想借用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观点,任何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国也好,日本也罢,

包括对中国同样影响深远的美国和苏联,都有其思想和文化的长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的做法。后世知识分子往往热衷于“胡适还是鲁迅”的论证,但往往忽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们并肩作战的基石。比如,鲁迅对内山老板直言,中国最需要学习的日本人的长处——认真;对此,胡适先生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同样表达了对中国人马马虎虎的深恶痛绝。而这一点,正体现了鲁迅先生所特具的医生的冷静和理性。 作为一名医生,鲁迅对人类的痼疾下刀既快又狠,但对于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则充满了爱护和尊重。医生是“良药苦口”、“治病救人”,而骗子则甜言蜜语后谋财害命。所以,鲁迅最痛恨暴力与屠杀,最无情地揭露各种“富人秘史”、“登龙妙术”,最不能容忍的是青年学生的非正常死亡。这也是他之所以屡次著文批判蒋介石政府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想见,任何试图屠杀人民的政府,都是鲁迅先生的死敌。而对于新生事物,他都充满爱护和鼓励。他最喜欢的是新的文艺方式,比如,欧洲的木刻版画,鲁迅就曾多次举办其展览,无论是德国的豪放,还是俄国的纤细,无论是革命的激情,还是颓废与寂寞,他都欣赏把玩不已。 按照日本文学研究家竹内好的说法,日本作家和读者之所以喜欢鲁迅,是因为时至今日,日本文坛从未出过类似鲁迅的作家,这一点,恐怕是日本知识分子尊重鲁迅的根本原因。而书中,内山老板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认为鲁迅有日本古代武士的侠义心肠,该强硬的时候绝不妥协。面对一切受压迫和被剥削的人,首先是要教会他们自尊自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_0819文档

2020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_0819 文档

EDUCATION WORD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_0819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 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 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 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 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 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 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

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二 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2006-12-02 09:26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的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1898~1908(1902~1909.6留日) 189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嘎剑生杂记》短文四则 《莳花杂志》短文二则 1900(1899路矿学堂) 旧体诗《蓬莱人》 1901 旧体诗《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 1903(1902留日) 斯巴达之魂(译雨果《哀尘》) 说 中国地质略(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自题小像》 1905 译《造人术》 1907 译《红星佚史》 人之历史 摩罗诗力说 科教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1908

译《裴掾飞诗论》 破恶声论 1909(1909年8月回国) 译安德列夫《红笑》 题《<劲草>译本序》 域外小说集(翻译) 1909~1917 1911(促周作人回国、辛亥革命) 怀旧(1911、小说、九岁的“我”,不喜欢夫子,长毛) 1912 《越铎》出世辞 辛亥游录 哭范爱农 1913 儗播布美术意见书 《谢承后汉书》序、《谢沈后汉书》序 翻译上野阳一《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儿童之好奇心《嵇康集》跋 1914 《云谷杂记》序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译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 《范子计然》序、《魏子》序、《任子》序、《广林》序 1916

教育纲要 1917愤而离职,后回教育部 1918~1925(1926、7赴厦门,1927、1到广州,1927、10回上海)1918 狂人日记1918(周作人欧美文学史) 新诗《梦》、《爱之神》《桃花》 《吕超墓志铭》跋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我之节烈观 渡河与引路 随感录1918~1919 孔乙己 1919 药1919 明天1919 《自言自语》散文诗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周作人、小路笃实、新村记) 一件小事 重校《青年之梦》1919 1920(北大教授) 风波 译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 头发的故事 1921

鲁迅与日本歌人_论_集外集_中的诗

?国外鲁迅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9期  鲁迅与日本歌人 ———论《集外集》中的诗 〔日〕实藤惠秀 著 苑 利 译 〔日〕高木立子 校 在鲁迅赠给日本人的许多诗中,有一首是赠给日本和歌作者的,名字叫《赠日本歌人》。这个歌人是谁?这个问题无论对日本人来说,还是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个谜。但是,这个问题经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先生与曾经向鲁迅的弟子们讲授过木刻技艺的内山嘉吉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真相大白。这对中日两国,都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一、 钟敬文先生与我 钟敬文教授与我认识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了,我们二人的邂逅是在日本三越百货商店里举办的一次已故文学家的展览会上。当时有五十多位日本文学家的纪念品,被摆放在不同展区,其中就有一个为苏曼殊设置的展台。关于苏曼殊,我此前并不了解。一看解说词,才知道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他是在日本长大的。但他却在中国,以诗人、小说家、画家、翻译家的身份,活跃于中国文坛,享年只有34岁。人们之所以把他称为日本已故文学家,大概因为他母亲是日本人的缘故吧。但无论怎样说,他的作品全部是用中文发表的。 展品中,有一首有关苏曼殊的新诗,作者是钟敬文。,一打听,才知道他是个正在日本留学的民俗学者,就住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的户冢一丁目,我赶快前去拜访,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 当时,我已经参加了中国文学研究会。这个研究会的发起人是竹内好、武田泰淳和岗崎俊夫等人。我告诉大家,中国来的民俗学者钟敬文就住在户冢町,大家一听都很高兴,要请他来讲讲。于是在研究会的例会上,我们邀请钟敬文先生介绍了中国民俗学发展概况。 后来,即使在他研究结束归国之后,我们的书信来往也从未间断过。但那场遗憾的战争爆发后,两国之间通讯也就中断了。 战争结束不久,食物短缺,我们在为购买食物而四处奔波的时候,从早稻田大学转来钟敬文的一封信,两国终于通邮了。他寄来了中国的新书,并希望我能替他找一点有关日本民俗学如柳田国男的书寄给他。我尽力办了。但与这些小事相比,他送给我的书远比我送给他的书要多得多。其中,有一部书叫《虾球传》,翻译过来就是《虾球物语》。不消说,这是战后中国出版的最新的小说。我将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发表在一个杂志上,同月,岛田政雄先生又将它登载在另一部杂志上,我们齐心协力将它翻译成日文,分上下两册,在三一书房出版。因为这是一部新中国起步阶段的小说译著,所以非常畅销。 此后,我与钟敬文先生经常相互赠书,我们的交往从未间断过。他的孩子是搞自然科 — 1 4 —

鲁迅留日背景、心态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鲁迅留日背景、心态及《藤野先生》的主题最近看到新教材第六册的目录,又有《藤野先生》一课。几个刊物的编辑老师希望我写一点“指要”之类的文章,于是欣然从命。 (一)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来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况且,“认真负责”之类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 ──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为此还引起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虽然日本人在历史上曾多次侵略我国,从民族感情上说有许多让我们讨厌和憎恨的东西,但不可否认,他们的“认真负责”是世界公认的,这已经成为大和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这个民族的人几乎个个是工作狂,比藤野先生更“认真负责”、更“严格要求”、更“严谨治学”的还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藤野先生单就这一点来说决不是最优秀的,可鲁迅为什么不说别人“伟大”却单单这样评价藤野先生呢?其中一定另有原因。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阅读一篇作品,不应当简单地根据其事件、情节来概括人物性格和作品的主题,而应当将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倾向联系起来,全面考虑。所以,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

鲁迅的日本观_初中作文

鲁迅的日本观 论点:鲁迅在日本人身上学到了有利于中国人的品质,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斗士,他是只考虑自己民族的好坏,而不在乎其他国家的盛与衰,兴与亡的。 近年来,在形形色色的批判、污蔑鲁迅先生的言论中,最为犀利,也最为恶毒的一种是指责鲁迅一生,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从未骂过日本人,甚至还和日本友人密切来往,因此是所谓的“汉奸”云云。更有甚者,将鲁迅的《提三义塔》中“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搬出来大做文章。由此我们得到三个问题: 1、鲁迅为什么很少骂日本人? 2、鲁迅真的没有骂过日本人吗?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一种骂? 3、鲁迅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国人受辱之际,依然结交日本朋友?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鲁迅并没有理由不骂日本人。 先来分析鲁迅出国留学的原因:从《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不难看出:鲁迅对所谓的中医医道已经抱有很大偏见,他不愿再将人们的生命交付给毫无科学根据的迷信与药方,于是出国留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学习西医。然而当时由于西洋各国大都路途遥远,路程耗费巨大,个人难以负担得起,而鲁迅正值家道中落,生计艰难,只有日本路途近,花费少,因而只好作此选择。所以鲁迅去日本留学纯 1 / 7

属无奈之举,并非心向往之。再来看鲁迅日本留学时的经历:“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是鲁迅初到仙台就学时的情景,“物以稀为贵”极含有讽刺意味,想必深明睿智的鲁迅也早就意识到,自己受到的优待背后,不是尊重,而是更加深刻民族歧视。“‘你改悔罢!’……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日本学生公然挑衅是再明显不过的了,难道当时的鲁迅会无动于衷?一定不会,反而通过接连不断的对弱势种族的歧视,已经使鲁迅渐渐明白:救活几个垂死的病人,并不能挽救一个弱小、受人践踏的民族,使之强大,使之自由。加之之后的“看电影事件”,才更加坚定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在呐喊自序里鲁迅曾铿锵地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不要忘记在东京时的鲁迅正是因为不满清国留学生的作为,才转到仙台的。由此可辨:国人的一些卑劣品质一直深深印刻在鲁迅的脑子里,时时提醒并引领着他的战斗方向,而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完全是以民族利益出发,他在日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祖国有一个好的前程。至于日本,作为鲁迅本人,确是怀有出自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炎黄子孙深深的憎恶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鲁迅与藤野先生。有人说是藤野先2 / 7

鲁迅先生的时间名言

鲁迅先生的时间名言 1、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4、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鲁迅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7、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鲁迅 8、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9、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鲁迅 10、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鲁迅 11、浪费时间等于是慢性**。——鲁迅

12、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13、失掉了现在就等于没有了未来。——鲁迅 14、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鲁迅 15、“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鲁迅 16、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的。——鲁迅 17、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18、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19、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20、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 21、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22、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鲁迅

鲁迅

鲁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中文名: 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 别名: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 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 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身高: 161厘米 生平 求学时期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

鲁迅与日本文化

摘要:鲁迅在揭露中国文言文对社会毒害之深基础上,以日语改革对国民造成的有益影响为成功范例要求汉字改革吸收外国语言的营养,实现中国文字拉丁化;他在揭露中国国民某些劣根性的基础上,对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有岛五郎、厨川白村的作品做了全面的关照和吸收;他在普及木刻以启蒙国民思想的前提下,对日本浮世绘做了有选择的“拿来”。总之,鲁迅是在改造国民性的视角下看待日本文化的。 关键词:鲁迅;改造国民性;日本文化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posing the deep poison of Chinese wen-yen, Lu xun leanred from the successful example of the useful effect of Japanese reform to Japanese people, and absorbed the nutr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o reform Chinese words into Latinized Chinese characters.In order to expose some bad aspects of Chinese nationality, Lu xu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Japanese writers Mushanokoji Saneatsu, Arishima Takeo,Kuriyagawa Hakuson and absorbed something from them,. With the premise of generalizing woodcarving for the purpose of enlightening national thought, Lu xun did the option of “go ing fetch” to Japanese float world draw. By and large, Lu xun did treat Japanese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reform inng Chinese nationality. Keywords: Lu xun; reforming nationality; Japanese culture 前言 鲁迅研究是国内外研究中国近现代人物专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尤其是日本与中国的鲁迅研究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研究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鲁迅的思想、文学成就、改造国民性等方面,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的研究者都鲜有关于“鲁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系统性的论著。“鲁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研究属于鲁迅日本观研究的一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鲁迅日本观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而且非常分散。《鲁迅与中国现代史》主要是将民国以来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

读书笔记 读后感 课程论文 《鲁迅与日本人》读书笔记

《鲁迅与日本人》读书笔记 作为“回望鲁迅”大型丛书的一种,伊藤虎丸先生的《鲁迅与日本人》是这套丛书中仅有的外国人写的关于鲁迅的书。这本书的副题目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表明了这本书所研究的角度,并不局限于陆续一人,而是整个亚洲。作者对于《鲁迅与日本人》这个书名的解释是,他想通过鲁迅,“与日本人的交流”的意思(《后记》)。因此,日本作家伊藤虎丸写作此书,首先是面 对日本读者、对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发言的。同时,他也渴望以此为桥梁,谋求一条中日 两国人民的真正理解与沟通之路。 伊藤虎丸对鲁迅的解读主要集中于鲁 迅的“个”的思想,以及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伊藤虎丸在《序言》里,叙述道:“对我们来说,中国近代文学没意思,不是正因为我们 由衷地憧憬西方,并将西方作为惟一应该学习的权威,甚至在某种情况或某些领域内恨不得变成西方人,因此也就感受不到了`落 后'的其他亚洲国家文学的兴味了吗?换句

话说,我们不再对本国文学所具有的个性拥有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也是这种表现之一吗?” 伊藤虎丸的这段话,针对的不仅仅是日本,而是那些一味学习西方文化的国家。懂得学习,是一种好态度。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是无可厚非的行为。毕竟,自己并没有获得那样的成功,也不知道该如何获得成功。但是,学习归学习,不能一味地参照、模仿,即使方法是经过实际检验的。再好的文化,也有它的局限性,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国家。 伊藤虎丸认为日本的近代没有批判性精神,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精神,社会的思维呈现“一元化”,相反,他认为鲁迅是可称为“真正的个人主义者”,“我要向鲁迅探寻的问题,如果会因真正的个人主义这一提法而被误解,那么便是构成西方近代文化根底的个的思想方式。因为我认为,在上述第一点的意义上,这是鲁迅掷给今天的日本和中国的共同课题。” 鲁迅多次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上,中国人

中日视野下的鲁迅

2010年 第 2 期 国际学术 动态 中日视野下的鲁迅 王初薇 唐 琰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厦门361005) 1仙台时期的鲁迅 由厦门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共 同主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日视野下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24~26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前身为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 、日本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日本山形大学、日本福山大学、日本顺天堂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日本的鲁迅研究学者,与我国大陆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近60名专家学者一起,在鲁迅曾经工作过的厦门大学,围绕“中日视野下的鲁迅”、“鲁 迅与日本” 、“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与中国新文化运动”、“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视野下的鲁迅” 等学术议题,通过主题发言的方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日本驻广州总领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孙 子藤野幸弥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家族第三代人的对话、日本东北大学的“鲁迅在仙台”图片展、日本话剧《远火———仙台的鲁迅》选段播映赏析等活动。 “仙台时期”被公认为是鲁迅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阶段,是鲁迅思想的关键转折点,也历来受到学界重视。早在1937年,日本学者就开始了对鲁迅在仙台活动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多年来陆续发现的鲁迅的学业履历书、入学志愿书、日俄战争的幻灯底片、成绩表等珍贵资料,都在本次的“鲁迅在仙台”图片展 中集中展出。 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来自日本仙台市的两个鲁迅研究专门机构———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带来了厚重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两个团体以市民和学生志愿者为主 体、以高校为依托组成,长期以来对“仙台时期的鲁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和研究。日本东北大学阿部兼也代表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首先对仙台的鲁迅研究史作了系统回顾。日本东北大学大村泉则代表日本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介绍了课题组目前的研究动态。课题组成员日本顺天堂大学坂井建雄和 日本东北大学窪俊一负责的是对鲁迅 “解剖学笔记”的研究,坂井建雄从解剖学研究者的角度细致地考察了鲁迅的“解剖学笔记”,他发现部分笔记未提交藤野先生修改,鲁迅明显在幻灯片事件之前就已经失去对医学的热情,并据此推测寒假期间鲁迅在东京的经历可能是他弃医从文的真正动机。窪俊一则指出,将东北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保存的当年鲁迅在校时的图书、藤野先生所有的图书,及鲁迅同在仙台医专的同班同学的课堂笔记等资料,与鲁迅的笔记作比较,可以弄清当时鲁迅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了解当时鲁迅的学习状况。另一位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的成员渡边襄对《藤野先生》的评注进行了说明,关于“漏题事件”、“幻灯片事件”及赠送“惜别”照片事 件都有翔实的查证。 日本学人一贯的严谨、求实作风在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充分展现,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国内学者对“仙台时期”的观照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切入的,注重鲁迅仙台经历对他整个生命和思想体系的转折性影响,更倾向理论阐发。 北京师范大学林分份探讨了鲁迅仙台叙述的文学伦理学与诗学问 题,认为鲁迅对仙台经历的选择性叙述建构了一种关于启蒙文学者的“理想典型”。绍兴鲁迅纪念馆顾红亚从人生观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论述了仙台时期对鲁迅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从细读鲁迅留日王初薇:博士研究生。 E-mail:wcwphd@https://www.360docs.net/doc/1a6564732.html,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