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械发展史

纺织机械发展史
纺织机械发展史

绪论 (1)

摘要 (2)

纺织设备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 (3)

1 纺织技术及机械发展史 (3)

1.1 古代纺织技术及机械发展 (3)

1.1.1 中国古代纺纱机械发展概况 (3)

1.1.2 中国古代织机发展概况 (6)

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机 (6)

谁人织出云中锦,薄如蝉翼贵如金!——中国古代云锦技术 (7)

1.1.3 中国古代纺织品后整理 (8)

1.1.4 中国古代印染技术发展 (8)

1.2 中国近现代纺织技术及机械发展 (10)

1.2.1 中国近代纺织技术及机械的发展 (10)

1.2.2 中国现代纺织技术及机械的发展 (11)

1.2.2.1 喷气织机 (12)

1.2.2.2 喷水织机 (13)

1.2.2.3 剑杆引纬织机 (14)

1.2.2.4 片梭织机 (15)

1.2.2.5 多梭口织机 (16)

2 新型纺织机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7)

2.1 无梭织机代替有梭织机是世界织机发展的总体趋势 (17)

2.2 机电一体化是织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7)

2.3 连续引纬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广阔 (17)

2.4 我国引纬技术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18)

2.4.1 多渠道加快发展无梭织机 (18)

2.4.2 多档次全面发展无梭织机 (18)

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较快,占世界纺织贸易的比重逐渐增加。2001年-2008年的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达8.60%,其中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达19.42%。

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呈现负增长。今年以来,受到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逐步推进等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呈现较快的恢复性增长,2010年1-7月,出口额达112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纺织工业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完整、结构不断调整优势,大规模吸引先进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626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3798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8.72%。分阶段看,“十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0.99%;“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4.75%。

从总体上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衰退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还未全部消退,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中国纺织业必将迎来另一轮发展的机遇。

摘要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讲述了中国纺织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的发展方向。

其中主要内容一是以织物生产顺序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及其所用机械的概况。比如:纺纱技术段落中讲述了两大种主要的纺纱机械,分别为纺车和水力大纺车。在织造技术方面则讲述了踏板织机。特别是着重讲述了古代提花织机和古代云锦技术,这两者都是中国古代织造技术中的重大发明,而云锦技术至今还不能被现代机械所代替。然后讲述了古代织物后整理的相关技术,如煮练、印染等工序。

第二部分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纺织技术机械的发展概况。以年代年代和技术种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近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第二部分还展望性的分析了中国纺织机械的发展方式以及发展渠道和方向。

纺织设备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

1.纺织技术及机械发展史

本部分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成就和各种纺织机械

1.1古代纺织技术及机械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纺织机械的发展是伴随着机械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中国纺织机械的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再迅起直追的三个阶段。

1.1.1 中国古代纺纱机械发展概况

中国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的发展离不开需要。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嫘祖叫族人养蚕制衣的传说。说明中国的丝绸纺织技术发展的是很早的。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用某种工具切割开来的蚕茧,它的样于很像半个花生壳。1958年,在远离西阴村几千里之遥的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竟发掘到

一些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丝线筹。这说明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会制造并使用纺织机械了。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备传统性能的简略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朝广泛使用提花儿机、斜织机,唐以后神州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增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各品类型的纺织机

1.纺坠

纺坠是神州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神州三十几个省市已掘客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首要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略打磨而成,外形纷歧,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转变了原始公社形态的纺织生产,对于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轻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继续使用了几千年,纵然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朝文物中屡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朝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

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撼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事情。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可以容或用双手举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事情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纵然在近代,一些荒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首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通常为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跟着社会形态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本的纺车差别,其独特之处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哄骗水力驱动。这些独特之处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最新大概的形状,适应大范围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一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日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气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神州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神州比西方早了4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启齿装配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少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年龄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最近几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猜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泛博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启齿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

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人人每一钟头可织布0.3至1米。

1.1.2 中国古代织机发展概况

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机

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方法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提花机通常采用一蹑(脚踏板)控制一综(吊起经线的装置)来织制花纹,为了织出花纹,就要增加综框的数目,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片综框能织出斜纹组织,5片以上的综框才能织出缎纹组织。提花机因此,要织复杂的、花形循环较大的花,必须把经纱分成更多的组,多综多蹑的花机逐步形成。据《西京杂记》载:有巨鹿人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机用一百二十蹑”,这么多的综蹑织造起来十分烦琐,提花机到了三国时马均“旧绫机丧功费日乃思绫机之变”改六十综蹑为十二综蹑,采用束综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谁人织出云中锦,薄如蝉翼贵如金!——中国古代云锦技术

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一种织机还与数百年前移模一样。两名织工共同操作,一人提拽纹样花本,一人盘梭妆彩织造,日仅五厘米之锦。此锦宛若天上云霞,而得“云锦”之名。

云锦之“锦”,为“金”与“帛”两字之组合。《释名》说:“锦,金也。作之用工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服之。”锦乃华贵之丝帛,在古代为贵人之物。

织云锦织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由1924个机件组成,其中之“挑花结本”,相当于计算机之设计软件。它用古老的结绳记事方法,将花纹图案色彩转变成程序语言,之后再上机织造。提花机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之代表。这种远古工艺至今无法用任何机器代替。西方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被高级人群完美保守的秘密。”据文献记载,清代南京曾有三万多台云锦织机。元、明、清三朝,云锦为皇家御用贡品,包括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凤衣。如今,“得见花机之巧者,能有几人哉?”

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3 中国古代纺织品后整理

“练”是一种丝织品,又是一种丝绸加工手段(即脱胶,将生坯加捣练图工成白练)。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草木灰碱性溶液沸煮、日晒氧化漂白,再用杵捣,加强草木灰水对丝胶的渗透能力,使脱胶均匀彻底,才能使丝绸变得柔软洁白。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

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从整个图卷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已经有一整套的纺织品后整理的工序和与之配套的工具和机械。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品的制造和加工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的程序和标准。

1.1.4 中国古代印染技术发展

古代经常使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其实多不胜数,古人根据差别的染料特征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彩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要领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富厚,故书中见于记录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方子及转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从在织物上画花、缀花-绣花、提花到手工印花的转变。目前我们见到的最

早印内花织物,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印花绸被面。长沙马王堆和甘肃武威磨咀子的西汉墓中,都发现有印内花的丝织品。马王堆所出的印花织物用两块凸版套印的灰地有银白加金云纹纱,工艺水平相当高。但奇怪的是,这种工艺在汉代文献中却没有反映,而且在西汉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类印花织物没有再发现过。在十六国、南北时期,只看到一种工艺简单得多的颉,很难把它看成战国、西汉时乃那种印花技术的继续。在中原地区,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颉开始的,所以后来也把接作为印花织物的通称。颉有纹颉、葛颉和夹颉。绞颉、葛颉实际上是一种防染印花的织物。

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除颉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了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果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从出土的唐代纺织品还发现了若干不见于记载的印染工艺,如用碱作为拔染剂再生丝罗上印花,使着碱处溶去丝绞变成白色以显花;用胶粉浆作为防染剂印花,刷色再脱出胶浆以显花。还有用镂空纸板印成的大族折枝两色印花罗。这种印花工艺,远在东汉时已经有了,新疆民丰一座东汉墓中就出土过用这种方法印的蓝的白花棉布。同类型的印染品在新疆屋于来克北魏墓中也发现过。

唐代的粉浆镂空版防染染花法,无疑曾接受了新疆地区兄弟民族的经验。这种印染品宋代叫"药斑布",唯其版摸更精细,调浆技术也有改进。宋代的"药斑布"往往"青白成文",它就是后来民间流行的蓝印花布的前身,到了宋代,我国的印

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

本科论文 题目:中国机械发展史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近代,中国机械方面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小型夯实机械;热处理;锻压;铸造;热加工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金属冶机械铸技术发明时间较早,且技术精湛。如商周 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单刃、双刃、凸刃、凹刃和圆刃之分。 中国在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陶轮(制陶用转台);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用石范和泥范铸造简陋的工具和武器。商殷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发展,青铜铸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千克,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已十分精细。春秋至魏汉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年)是中国古代机械开始较快发展的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始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叠铸和锚链铸造等工艺;西汉中期已炼出灰口铸铁,并出现了壁厚3~5毫米的薄壁铸铁件。铸铁热处理技术也有所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到 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种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战国时期流传的《考工记》是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其中记有车轮的制造工艺。对弓的弹力、箭的射速和飞行的稳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汉代已有各类舰艇和大量的三四层舱室的楼船。有些舰船已装备了艉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西汉时的被中香炉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经常保持水平状态。 秦汉时期: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代表了当时铸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 艺的水平。东汉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有一套减速齿轮系,通过鼓镯的音响分段报知里程。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自动离合装置的发明,说明传动机构齿轮系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东汉时已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齿轮和齿轮系。有大量棘轮,也有人字齿轮。特别是在天文仪器方面已有比较精密的齿轮系。张衡利用漏壶的等时性制成水运浑象,以漏水为动力通过齿轮系使浑象每天等速旋转一周。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汉代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也不断发展,绫机已成为相当复杂的纺织机械。到三国时期,马钧将50综(分组提放经线的综片)50蹑(踏具)和60综60蹑的绫机都改成50综12蹑和60综12蹑,提高了生产效率。马钧还创制了新式提水具翻车,能连续提水,效率高又十分省力。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汉武帝时赵过既已创制三脚耧,一天能播种一顷地。在这一时期,大型铜铁铸件和大型机械结构陆续出现。五代时铸造的沧州铁狮子重约40吨,宋代木结构水运仪象台高3丈5尺,宽2丈1尺。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

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东汉时期发明的提水翻车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同时还发明了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 (春秋时期攻击机械弩) (秦汉时期反盗机械装置—机弩)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XX ( XX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1级机械一班邮编:) 摘要:人类成为“现代人”的标志就是制造工具与机械。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发明创造尤为突出。文章从历史各时期论述我国机械发展状况。深入了解我国机械发展的经历。 关键字:机械发展;发展;成熟;鼎盛;振兴 Abstract:Human as the symbol of the "modern" is making tools and machinery.Our Chinese nation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the ancient Chinese working people in the inventi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will be discussed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machinery in our country. Keyword:Mechanical development;develop;ripe;booming;promote 引言:纵观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在机械工程的发明与创造是非常辉煌的。从机械的定义角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给出机械下定义的国家。公元前五十纪,春秋时代的子贡就给机械下了定义:机械是能使人用力寡而成功多的器械(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因此从各时期我国的机械发展的特点及突出的机械工艺制造,探究我国的机械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复兴我国的机械事业。 1.中国机械发展的六个时期 1.1形成和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 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第一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工具主要用石料和木料制作,同时也有一些骨制工具。第二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在石器制造方面以磨制工艺为主,同时对石器的制造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过程。这时期出现了大量生产工具,如斧,铲,凿。网坠,刀,犁,耕田器等。还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指套转轮等较复杂的机械。第三阶段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时期。农业机械的种类更多,,还出现了橘槔,轱辘等复合机械工具。总的来看,在原理等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

地理学 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学家表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理想化一点,人本地理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亚历山大·洪堡,掌握着海量的事实——也就是名词。但是他还必须爱好自然、能感悟自然并寻求其意义,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地理学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5地理学研究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摘要: 分析了十八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烧氧化学说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拉瓦锡; 燃烧氧化学说;化学革命; 燃素说 十八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两种大革命,一种是政治大革命,一种是化学革命.两种革命,拉瓦锡都卷入其中.在政治大革命中,他被指控为罪人而丢了脑袋;但在化学革命中,他却成了旗手.他建立的燃烧氧化学说,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 1.化学革命的背景 任何一种革命,总有它的背景,化学革命也不例外.它的发生,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矛盾运动.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燃素说”变得难圆其说了,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和贝岩、荷兰的伯尔哈费、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化学家纷纷向“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施塔贝尔在他的《教义—实验化学》一书中指出“燃素说”的自相矛盾;更尖锐批判“燃素说”的是拉瓦锡,他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解释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

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穿过容器器壁的微孔,有时又不能;它能同时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不透明性、有色和无色。它真是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要真正认识燃烧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1772年和1774年,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里斯特列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但他俩却笃信“燃素说”,把氧气称为“火空气”和“脱燃素气体”.虽然舍勒和普里斯特列没有真正认识到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但却为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恩格斯说:“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特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①所以在客观上,“燃素说”论者关于氧气的发现,为埋葬“燃素说”自身奠定了一块最牢固的基石.虽然“燃素说”是一个错误的学说,而正是由于其形成和本身的矛盾性,才吸引了一大批拥护者和反对者去争论、去思索、去不断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加速了人们对燃烧现象本质的揭示. 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十八世纪分析化学的发展及其成就。十八的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象德国的马格列夫、瑞典的贝格曼等优秀的分析化学家,他们在广泛地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定量分析用于提纯、分离新物质和探索复

中国机械简史

中国机械简史 冯立升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机械发展史可分为六个时期:①形成和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时期。②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⑧全面发展和鼎盛时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④缓慢发展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⑤转变时期,从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的发展时期。⑥复兴时期,解放后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机械的形成和积累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工具主要用石料和木料制作,同时也有一些骨制工具。在工艺方面以石器打制工艺为主,主要是经过敲击和初步修整使石块成石器。这一阶段后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使工具的形状趋于合理。当时的石器工具的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尖状器、石球、石矛和石镞等,这时出现的其他材料的工具有木捧和磨制的骨针等。弓箭的出现表明这时的机械技术已有了一定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在石器制造方面以磨制工艺为主,同时对石器的制造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过程。对石器的选择、切割、磨制和钻孔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如锛、斧、铲、凿、磨盘、磨棒、杵臼、钻、网坠、纺轮、犁、刀、锄、耘田器等。工具的种类不但有所增加,而且出现了不少专用工具。这时还出现了原始纺织机、制陶转轮等较复杂的机械,反映了这一阶段机械的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第三个阶段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西周时期。从动力方面看,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使用畜力和风力作为原动力。古车和风帆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动力出现。商代已经开始用牛来耕地。这一阶段已广泛使用犁来耕地。农业机械的种类更多,还出现了桔槔、辘轳等复合机械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铜器,但没有大量使用。商代青铜工具和器械开始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到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青铜冶铸工艺在这一阶段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成熟的过程。从使用单面范和双面范制作小件器物,发展到用多块范、芯组成的复合范制作大型器件。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这一阶段后期,陶范熔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在动力方面由只利用人力发展为人力、畜力等并用。在材料方面由以石质材料为主发展为以木、铜质材料为主。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 传统机械的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钢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制造高效生产工具提供了条件。随着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用生铁来铸造多种机械,特别是农业机械。这一时期锻造工

世界机械发展史

世界机械发展史 Machiner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orld 摘要:按时间顺序从三个阶段叙述世界机械史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世界机械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是紧密联系的,每一个时期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曾使得人类的社会飞跃发展,且带来人类社会质的改变,并且对未来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猜想,并思考机械发展背后的污染问题。 Abstract:Chronological narrative from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achine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achinery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each period has its ow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made a leap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bring about a qualitative change in huma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trends guess machinery and mechanical think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lution problem. 关键词:机械发展古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发展史 Keywords:Machinery development Ancientmachine Machine machinery Developmen thistory 机械(machinery)是机器(machine)和机构(mechanism)的总称。各种机构都是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至于机器则都是根据某种使用要求而设计的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传递和变换能量,物料和信息,机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的发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主要标志。人类自从用机械代替简单的工具,使手和足的“延长”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发展。而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机械的飞速发展,更是使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可以说,世界机械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超越自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发展史。 1 世界机械发展的三个阶段 世界机械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紧密相连,根据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机械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7000年城市文明的出现到公元十七世纪末为机械的起源和古机械发展阶段,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为近代机械发展阶段,由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为现代机械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曾使得人类的社会飞跃发展,且带来了人类社会质的改变。下面按时间来分,从三个阶段来叙述世界机械的发展史。 1.1机械起源和古代机械发展阶段 据世界考古家发现,公元前7000年,在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建立杰里科城,城市文明首次出现在地球上,最找的机械———车轮或许是此时诞生的。车轮是人类重要的发明之一,正是由于车轮的诞生,才是车成为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最早的车轮是用来制陶的。当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机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开始变得更加实用,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埃及的金字塔,便是从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埃及巴达里人发明的搬运重物的工具慢慢建立起来的。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伦的苏美尔诞生了带轮的车,是在橇板下面装上轮子而成。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开始普及青铜器,青铜农具及用来修造金字塔的青铜工具(比如:凿子)在此时已广泛使用。 公元前2800年,中国中原地区出现原始耕地工具——耒耜(木制)。 公元前2800年,青铜器制作技术传入我国周边,西域的游牧民族(现中国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出现锡青铜铸成的铜刀。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埃及古代墓葬中曾发现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两轮战车。

“化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结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天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创建了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化学的重大成就,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化学的历史发展 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火──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熟食;逐步学会了制陶、冶铜、炼铁;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由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古人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企图追溯其本源及其变化规律。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说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公元前4世纪,希腊也提出与五行学说类似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和古代原子论。这些朴素的元素思想,即为物质结构及变化理论的萌芽。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炼丹术已颇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金术,阿拉伯炼金术于中世纪传入欧洲,形成欧洲炼金术,后逐步演进为近代的化学。英文中化学一字(chemistry)的字根chem,即来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炼金术(alchemia)。 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深信物质能转化,试图在炼丹炉中夺造化之功,人工合成金银或修炼长生不老之药,有目的地将各类物质搭配烧炼,进行实验。为此设计了研究物质变化用的各种器皿,如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也创造了各种实验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结晶、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造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室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如汞、锌、砷、锑、磷等),制成了某些合金(如黄铜、白铜),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如明矾等。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更进而注意对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之

西方机械发展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阶段,并朝着更加文明、更加先进的道路前进;回顾历史,人类机械的发展经历了简单机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阶段,目前正处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高技术革命浪潮之中。对机械发展史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理解机械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含义以及机械文明的内涵。

最原始的简单机械,可以追溯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时期,工人利用“滚子木”,滑轮,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将一块块巨石搬运到高处,建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建筑奇观。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 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 常指南”。

风车 2000多年前,中国、巴比伦、波斯等国就已利用古老的风车提水灌溉、碾磨谷物。12世纪以后,风车在欧洲迅速发展,通过风车(风力发动机)利用风能提水、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 风车是一种利用风力驱动的带有可调节的叶片或梯级横木的轮子所产生的能量来运转的机械装置。简单的风车由带有风蓬的风轮、支架及传动装置等构成;风轮的转速和功率,可以根据风力的大小,适当改变风蓬的数目或受风面积来调整;在风向改变时,必须搬动前支架使风轮面向风;完备的风车带有自动调速和迎风装置等。具备发电用途的风车又称为风力发电机。

现代机械的发展历程

世界机械发展史 庞立 摘要:本文按时间顺序从四个阶段叙述世界机械发展的历程,每个时期的机械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曾经使得人类社会飞跃发展,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世界机械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对未来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猜想以及揭示 机械发展背后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机械发展史原始机械古代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1.09.207 1 前言 机器(machine) [1] 由有零件组成的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者转化成机械能。机构(machanism)是由 多个构件组成,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如下图的内燃机的结构 图中曲轴、连杆、活塞和气缸组成了连杆机构;凸轮、顶杆和汽缸 体组成了凸轮机构。由此可见一部机器可能由一种或者多种机 构组成。强调一下机器实现的是能量的转化,而机构实现的是力 与运动的转变。但是从运动的观点来讲,机器和机构并无差别。 习惯上用“机械”(machinery)一词作为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2 世界机械发展的四个阶段 世界机械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紧密相连,这里有必 要简单介绍一下。根据人类文明发展,世界机械的发展史可以分 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至50万年前的这 一阶段称之为原始阶段;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大约公元前7000 年 至18 世纪初为古代机械发展阶段;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为近代机械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初到现代为现代机械发展阶 段。 2.1 原始机械发展阶段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几次决定人类命运的大革命。 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至50万年前,人类学会使用了 最简单的机械——石斧、石刀之类的天然工具,劳动造就了人,人 类发现并使用了火,食用熟食使人类更加聪明,而且延长人类的 寿命。 2.2 古代机械发展史 根据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前7000 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建 立杰里科城,城市文明首次出现在地球上,最早的车轮或许是此 时诞生的。公元前4700年,埃及巴达里文化进入青铜器时代,那 时出现了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如图a)、滑轮(如图b) 和滑橇等,在建造金字塔时就使用这类工具。介绍古代的机械发 展史不得不介绍中国,公元14 世纪以前,我国的发明创造在数 量、质量上以及发明时间上都是领先的。例如四大发明,指南车 (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 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如下图c)等等。可 惜15 世纪后,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而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 西方国家开始发展自然科学,兴办大学,培养人才。到公元15世 纪,西方的机械科学已超过中国。1698 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 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 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2.3 近代机械发展史 18 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教学方法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教具准备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 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 展史。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

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提问:同学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板书:一、从三个故事看化学发言:对同学们的发言有针对性的点评。讲述:故事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说明化学是何等的重要。美国在1945年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起世人瞩目。我国在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核弹的历史。故事二说明研究化学一定

土壤地理学发展历史

一、土壤地理学背景 (一)土壤地理学萌芽期 土壤地理学就是一科次生科学,它融合了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的特点,它主要就是研究土质成分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土质生长、土质发育、土质分异与土质分布规律等四个方面的次生科学。土壤地理学就是一科独立出来,仅有100多年历史的学科,人类的土壤地理知识早在19世纪中期进入萌发时期。 与土壤地理相关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录并有描述中华九州的土质成分及其等级分类。在早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当中也有关于土质成分与地理环境的记录。19世纪中期地质学开始兴起,早期研究地质的地质学家通过岩石的风化程度与残积、沉积物的移动与淀积划分土壤的类型与等次;如冲积土、风积土等,则就是通过堆积物成因类型来定名的土壤类型。以上这些早期的文献与相关学科的研究 都为后来的土壤地理学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二)土壤地理学创建期 经过早期的萌芽发展进入到19世纪的后期与20世纪前期,土壤地理学开始了关键的创建时期,其中作为重要的创建代表人物的就是俄国的道库恰耶夫,她的《俄国黑钙土》一书发表于1883年,书中说到了关于土质成分的地带分布学说并且详细阐述了相关的土质成分成因因素,她认为这部分的土壤成土因素有五大方面的影响,土壤的土质成分就就是在这五个 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她还在文中解释了土质成分具有明显地带性的形成过程, 并且提出了研究土质成分的方法,例如土壤调查与分布图绘制,把土质成分的剖面性状作为 土质成分分类的依据。以上这些工作都就是道库恰耶夫奠定了土壤地理学基础的理论依据, 使得土壤地理学具有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基本条件。 (三)土壤地理学发展期 在经过了创建期,俄国的土壤学发展又遇到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道库恰耶夫写的 相关理论在俄国学者的研究与发现中不断的壮大,研究了对自然环境与土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就是深入研究了气候与生物针对土质成分形成的影响,土质成分形成过程中土地中的生物循环在起着主导作用。 道库恰耶夫学说被马伯特引入美国地理学科体系中,该学说在美国学科体系中主要以 土壤剖面等土壤本身的性态为研究核心,制定出第一个关于美国土壤分类的系统。 (四)中国土壤地理发展 中国土壤地理学相关文献虽然很超前,但就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研究发展,因此中国现 代的土壤地理发展得比较晚,但就是开国以来,中国现代的土壤地理学的研究不断的收获喜报,土壤地理学这科学科也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俄国土壤地理学的任务 俄国于1953年9月7日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的联合农业的决策”这一决议,这个决议就就是为了把农业发展的具体化任务落实到位。所有与农业相关的学科部门都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了能够能加迅速的解决有关于如何利用俄国国土中丰富的资源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这就是在加强科学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促进农业与科学的合作,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力,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 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3.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地理科学专业学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隶属于地理科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1950年开始招生,2007年成为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专业,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以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为支撑,依托重庆市级实验(实习)教学中心和完善的3G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金佛山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等10余实验实习基地,以培养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突出、乐教适教的地理学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毕业生主要到基础教育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也能从事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要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育优秀师资、地理研究和管理领域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了解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及地理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关键问题和新成果;了解相关领域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知道基础的科学方法论,具备基本的地理思维,富有创新精神;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具备应用GIS、ARS和地图分析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修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地理教学及教育管理的能力。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和一定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具备完整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教育管理的基本素质。

机械工程发展史

1.3 机械工程发展 1.3.1 社会发展与机械工程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发生了几次决定人类命运的大转折,被史学誉为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 由于自然条件的突然变化,生活在树上的类人猿被迫到陆地上觅食, 为了和各种野兽抗争,它们学会了用木棍和石块这些天然工具保卫自己,并用之猎取食物.使用天然工具,锻炼了它们的大脑和手指. 第二次发生在大约50万年前,古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简单的木制和石制工具,从事劳动,继而发现了火,并学会了钻木取火.烧熟的食物不仅好吃,且利于吸收,为提高它们的体力和智力创造了条件,进而使古猿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改善和提高。使用工具,携带食物、甚至“抱儿带女”都需要他们的前肢从支撑行走中解脱出来,于是他们从地上站立起来,开启了从古猿到古人类的新纪元。 第三次发生在大约15000年前,古人类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简单的机械,开始了农耕与畜牧。此后,大约15000年前,古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4000年前发现金属,并学会了冶炼技术,金属器械逐步取代了石制、骨制的器械。继而约2000年前发现了铁金属,进入铁器时代,各种复杂的工具和简单机械相继发明出来。 第四次发生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1760年,瓦特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不断改进,在爱丁堡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1804年,英国人特莱维茨克发明并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1830年,在法国修筑了从圣亚田到里昂的铁路。蒸汽机车与铁路的普及,促进了西方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的机械文明,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机械及机械制造通过不断扩大的实践,从分散性的、主要依赖工匠们个人才智和手艺的一门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理论指导的系统和独立的工程技术。大批的发明家涌现出来。各种专科学校、大学、工厂纷纷建立。机械工业代替了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机械工程是促进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已经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主要技术因素。 第五次是计算机技术导致了一场现代工业革命。进入20世纪,计算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集成电路为中心的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社会生活和工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机械工程与微处理机结合诞生了“机电一体化”的复合技术,使机械设备的结构、功能和制造技术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机械工程学、微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优化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制造出来的机械产品结构简单、轻巧、省力和高效率,并部分代替了人脑的功能,即实现了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成为今后机械产品发展的主流。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由其带动的相关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科学迅速前进,机械工程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性是向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方向发展。 1.3.2 机械工程发展史 关于机械工程发展史,在许多研究机械工程史著作中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机械工程史、近代机械工程史、现代机械工程史。 1.3. 2.1古代机械史 机械始于工具。公元前3000年以前(史前期),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就已使用这类工具。公元前3500年后不久,苏美尔人已有了带轮的车。史前期的重要工具有弓形钻和制陶器用的转台。弓形钻由燧石钻头、钻杆、窝座和弓弦等组成,用来钻孔、扩孔和取火。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的早期,开始将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属镰刀用于农业。约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叙利亚在公元前1200

中国机械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

中国机械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田博鑫1 (1.大学机械与运载学院工业工程1101班) 摘要: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该历史,可以以史为鉴,辨清现在,把握中国机械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现代设计方法,传统设计方法,机械发展,古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发展史。 Abstract: 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 brilliant achievement,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but also for the world technology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can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clear now, gras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chinery. ·0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经过中国不懈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近年来,工程机械产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升级之时,也已经走进了国际化的轨道。无论在各行各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商品贸易的主流趋势。工程机械作为主导国民经济的工程建设的下游行业,也会将产品和技术推向世界。 ·1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