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里程表(二)》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里程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辅助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差值关系。

计算汽车所经历的各城市之间的里程,孩子们通过作图等手段还是可以理解的,相对常常坐火车的孩子们理解这一问题会更加容易些。但是《里程表(二)》中的车上的里程表读数和家中电表读数,虽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接触的比较少,家中有车的孩子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再刚接触这一读数问题时,孩子们已经建立了“读数累加”的意识,可是具体进行计算其中某段之间的数据时,学生对截取哪一部份的数据进行计算仍是模糊的。于是我结合教材,通过画线段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读数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这一部分增加了多少才是他具体行驶的路程。只是电表的读数问题,学生有意识地想要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但是他们却不明白为什么7月份的用电量=7月底—6月底,导致部分同学标注的是6月份的。

教学关键做到:

1.在教学和练习时必须要求孩子们务必动手作图;

2.要求学生自主明辩已知条件中的信息。

3.应让孩子从实践中来,多关注家里或周边的相关事物,多关注电表、里程表。

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尝试,学生初步学会了把路线图变成线段图来理解的方法,为后面学习行程问题打下了基础。用线段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数学中两个量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手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