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练习

一、选择题:

1. 6683在0.1 mol ·dm -3 NaH 2PO 4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至小的顺序是………………( )

( 1K ≈ 10-3, 2K ≈ 10-8, 3K ≈ 10-13)

(A)Na +,H PO 24-,H PO 42-,H 3PO 4,PO 43- (B)Na +,H PO 24-,H PO 42-,PO 4

3-,H 3PO 4 (C)Na +,H PO 42-,H PO 24-,H 3PO 4,PO 43- (D)Na +,H PO 42-,H PO 24-,PO 4

3-, H 3PO 4 2. 7457下列物质质子碱碱性最强的是………………………………………………… ( )

(A)N H 2- (B)PH 2- (C) CN - (D) HS -

3. 7397

在H 3PO 4溶液中加一定量的NaOH 后,溶液pH = 10.00,其中浓度最大的物种是…( )

(A) H 3PO 4 (B)H PO 24- (C)H PO 42- (D)PO 4

3- 4. 1304 下列物质中不是一元酸的是……………………………………………… ( )

(A) CH 3COOH (B) H 3PO 2 (C) HNO 2 (D) H 3PO 3

5. 6685 有0.050 dm 3含0.10mol ·dm -3 [Fe(H 2O)6]3+的溶液,当向其中加入0.050 dm 3含

0.02 mol ·dm -3 NaOH 溶液时,有棕色沉淀生成,此时溶液为……………………………( )

(A) 碱性 (B) 酸性 (C) 中性 (D) 无法知道

6. 65060.20 mol ·dm -3甲酸溶液中3.2 %的甲酸已电离,它的电离常数是………………( )

(A) 9.6 ? 10-3 (B) 2.1 ? 10-4 (C) 1.25 ? 10-6 (D) 4.8 ? 10-5

7. 6681 恒温下,某种溶液的一级电离常数约为1.7 ? 10-5,并有1.3 %电离成离子,该溶液的浓度是………………………………………………………………………………… ( )

(A) 0.10 mol ·dm -3 (B) 0.13 mol ·dm -3 (C) 1.3 mol ·dm -3 (D) 2.0 mol ·dm -3

8. 6673

将0.01 mol NaOH 加到下列溶液中,NaOH 溶解后,溶液的pH 值变化最小的是…( )

(A) 0.10 dm 3 0.01 mol ·dm -3 H 3PO 4 (B)0.10 dm 3 0.01 mol ·dm -3 HNO 3

(C)0.10 dm 3 0.2 mol ·dm -3 Hac (D)0.10 dm 3 0.2 mol ·dm -3

HNO 3

9.6666 0.045 mol ·dm -3 KNO 2溶液的pH = 8.0,则HNO 2的K a 是……………………( )

(A) 4.5 ? 10-2 (B) 4.5 ? 10-10 (C) 4.5 ? 10-8 (D) 4.5 ? 10-4

10. 6664 0.5 dm 3的0.6 mol ·dm -3 HF 溶液,欲使电离度增加到原先的4倍,应将原溶液稀释到……………………………………………………………………………… ( )

(A) 4 dm 3 (B) 5 dm 3 (C) 6 dm 3 (D) 8 dm 3

11.6643 欲使 0.10 mol ·dm -3醋酸溶液的pH 值增加,应加入的物质是………………( )

(A) NaHSO 4 (B) HClO 4 (C) NH 4NO 3 (D) K 2CO 3

12. 6629 pH = 3和pH = 5的两种HCl 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是:………( )

(A) 3.0 (B) 3.3 (C) 4.0 (D) 8.0

13. 6609 为测定某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将待测弱酸溶于水得50 cm 3溶液,把此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NaOH 中和,然后与另一份未被中和的弱酸混合,测得此溶液pH 为4.00,则此弱酸的K a 为…………………………………………………………………………( )

(A) 5.0 ? 10-5 (B) 2.0 ? 10-4 (C) 1.0 ? 10-4 (D) A, B, C 均不对

14.3696 将0.10 mol ·dm -3 HAc 与0.10 mol ·dm -3 NaOH 等体积混合,其pH 值为 (K a (HAc) = 1.76 ? 10-5)……………………………………………………………………( )

(A) 5.27 (B) 8.73 (C) 6.73 (D) 10.49

15. 3678 把100 cm 3 0.1 mol ·dm -3 HCN (K a = 4.9 ? 10-10)溶液稀释到 400 cm -3,氢离子浓

度约为原来的…………………………………………………………………………… ( )

(A)1

2倍 (B)

14倍 (C) 2倍 (D) 4倍 16. 3671 0.10 mol ·dm -3 Na 2HPO 4水溶液的pH 值约为………………………………( )

(H 3PO 4:p K a1 = 2.1,p K a2 = 7.2 ,p K a3 = 12.7)

(A) 4.65 (B) 9.95 (C) 7.40 (D) 7.33

17.3664 20 cm 3 0.10 mol ·dm -3的HCl 溶液和20 cm 3 0.10 mol ·dm -3的NaAc 溶液混合,

其pH 为 (K a (HAc) = 1.76 ? 10-5

)……………………………………………………… ( )

(A) 3.97 (B) 3.03 (C) 3.42 (D) 3.38

18. 3659 制备2.00 dm 3 pH = 9.4的NaAc 溶液,需NaAc 的物质的量为……………( ) (K a (HAc) = 1.76 ? 10-5)

(A) 2.2 mol (B) 1.1 mol (C) 5.7 ? 10-10 mol (D) 1.9 ? 10-10 mol

19. 0629 把100 cm 3 0.1 mol ·dm -3 HCN (K a = 4.9 ? 10-1 )溶液稀释到400 cm 3,[H +]约为原来的…………………………………………………………………………………… ( )

(A)1

2 (B)14 (C) 2倍 (D) 4倍

20. 0625 Fe (NO 3)3 水溶液的pH 值比较低,解释这个现象的最恰当理由是…………( )

(A) 水总是要电离出H 3O + (B) Fe 3+与OH -生成沉淀,多出H 3O +

(C) Fe 3+ 本身是路易斯酸 (D)Fe (H O )263

+要离解放出H 3O +

21. 0624 0.1 mol ·dm -3 碳酸氢钠溶液的pH 值为……………………………………( )

(A) 5.6 (B) 7.0 (C) 8.4 (D) 13.0

22. 0623 0.1 mol ·dm -3 H 3PO 4溶液中,下述关系错误的是………………………… ( )

(A) [H +] > 0.1 mol ·dm -3

(B) [OH -] > [PO 43-] (C) [H PO 24-] > [H PO 42

-] (D) [H 3PO 4] < 0.1 mol ·dm -3

23. 6601 向0.10 mol ·dm -3 HCl 溶液中通H 2S 气体至饱和(0.10 mol ·dm -3),溶液中S 2- 浓度为(H 2S :K a1 = 9.1 ? 10-8,K a2 = 1.1 ? 10-12)…………………………………………………( )

(A) 1.0 ? 10-18 mol ·dm -3

(B) 1.1 ? 10-12 mol ·dm -3 (C) 1.0 ? 10-19 mol ·dm -3

(D) 9.5 ? 10-5 mol ·dm -3 24. 3695 HX 的电离常数K a = 6 ? 10-7,在0.6 mol ·dm -3 HX 和0.9 mol ·dm -3的盐NaX 溶液中,其 [H +] 近似为…………………………………………………………………… ( )

(A) 2 ? 10-4 mol ·dm -3 (B) 4 ? 10-8 mol ·dm -3 (C) 4 ? 10-7 mol ·dm -3 (D) 9 ? 10-7 mol ·dm -3

25. 3660 在Mg(OH)2饱和溶液中加MgCl 2,使Mg 2+ 浓度为0.010 mol ·dm -3

,则该溶液的pH 为 (K sp (Mg(OH)2) = 1.8 ? 10-11)……………………………………………………( )

(A) 5.26 (B) 8.75 (C) 9.63 (D) 4.37

26. 3675 20 cm 3 0.10 mol ·dm -3 HCl 和20 cm 3 0.20 mol ·dm -3 NH 3·H 2O 混合,其pH 为(NH 3·H 2O :K b = 1.76 ? 10-5)………………………………………………………… ( )

(A) 11.25 (B) 4.75 (C) 9.25 (D) 4.25

27. 3656 已知K sp(Mg(OH)2) = 1.2 ? 10-11、K b(NH3) = 1.76 ? 10-5,要使0.40 mol·dm-3 MgCl2与0.20 mol·dm-3氨水等体积混合后不产生沉淀,其混合液中需NH4Cl最小的浓度为……………………………………………………………………………………………()

(A) 4.4 mol·dm-3(B) 0.44 mol·dm-3(C) 2.3 mol·dm-3(D) 0.23 mol·dm-3

28. 6682如果醋酸的

K= 1.75 ? 10-5,若配制pH = 6.2的缓冲溶液,需醋酸和醋酸钠的浓度比为………………………………………………………………………………………()

(A) 6.3/17.5 (B) 6.3/1.75 (C) 63/1.75 (D) 6.3/175

29. 6674已知HAc的K a = 1.76?10-5,NH3的K b = 1.77?10-5,H3PO4的K a1 = 7.6?10-3,K a2 =

6.3?10-8,K a3 = 4.4?10-13,为了配制pH =

7.5 的缓冲溶液,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 KH2PO4与K2HPO4(B) HAc 与NaAc(C) NH4Cl 与NH3(D) NaAc 与HCl

30.3658 用0.20 mol·dm-3HAc和0.20 mol·dm-3NaAc溶液直接混合(不加水),配制1.0 dm3 pH = 5.00的缓冲溶液,需取0.20 mol·dm-3 HAc溶液为…………………()

(p K a(HAc) = 4.75)

(A) 6.4 ? 102 cm3(B) 6.5 ? 102 cm3(C) 3.5 ? 102 cm3(D) 3.6 ? 102 cm3

31. 6677 设AgCl在水中,在0.01 mol·dm-3的CaCl2中,在0.01 mol·dm-3 NaCl 中,在0.01 mol·dm-3KNO3中以及在0.05 mol·dm-3 AgNO3中的溶解度分别为s0、s1、s2、s3和s4,这些量之间的正确关系是…………………………………………………………()

(A) s0 > s3 > s2 > s1 >s4(B) s3 > s0 > s1 = s2 >s4(C) s3 > s0 > s2 > s4 >s1(D)s3 > s0 > s2 > s1 >s4

32.6675 在一定温度下,Zn(OH)2饱和溶液的pH为8.3,则该温度时Zn(OH)2的K SP为…()

(A) 8.0?10-18(B) 4.0?10-18(C) 3.2?10-17(D) 4.0?10-12

33.6672 难溶强电解质A2B在水溶液中达到溶解平衡,设平衡时[A+] = x mol·dm-3,

[B2-] = y mol·dm-3,则其K SP可表达为……………………………………………………()

(A) K SP = x2·y(B) K SP = x·y (C) K SP = (2x)2·y(D) K SP = x2·1 2 y

34.6669 在100 cm3含有0.010 mol Cu2+溶液中通H2S气体使CuS沉淀,在沉淀过程中,保持c(H+) = 1.0 mol·dm-3,则沉淀完全后生成CuS的量是……………………………()(已知H2S:K1 = 5.7 ? 10-8,K2 = 1.2 ? 10-15,K sp(CuS) = 8.5 ?10-45;原子量:Cu 63.6,S

32)

(A) 0.096 g (B) 0.96 g (C) 7.0 ? 10-22 g (D) 以上数值都不对

35. 6651 已知:K sp(AgCl) = 1.8 ? 10-10,K sp(Ag2CrO4) = 2.0 ? 10-12。在含Cl-和CrO

4

2-浓度均为0.3 mol·dm-3的溶液中,加AgNO3应是…………………………………………()

(A) Ag2CrO4先沉淀,Cl-和CrO

4

2-能完全分离开

(B) AgCl先沉淀,Cl-和CrO

4

2-不能完全分离开

(C) AgCl先沉淀,Cl-和CrO

4

2-能完全分离开

(D) Ag2CrO4先沉淀,Cl-和CrO

4

2-不能完全分离开

36. 6641 由软锰矿制MnCl2时其中混有Pb2+、Cu2+ 杂质,欲除去杂质,可采用的措施是()

(A) 在酸性条件下通H 2S (B) 在酸性条件下加过量新制得的MnS

(C) 加Na 2S 溶液 (D) A 、B 均可

37.6600 BaSO 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K sp =1.0 ? 10-10,把1.0 mmol 的BaSO 4配成10 dm 3溶液,BaSO 4没有溶解的量是…………………………………………………………… ( )

(A) 0.0021 g (B) 0.021 g (C) 0.21 g D) 2.1 g

38. 3689难溶盐MX 的阴离子是弱酸HX 的共轭碱,则反应MX(s) + HNO 3 = HX(aq) + MNO 3(aq) 的平衡常数K 为………………………………………………………………( )

(A) K sp (MX) / K a (HX) (B) K a (HX) / K sp (MX)

(C) K a (HX) + K sp (MX) (D) K sp (MX) - K a (HX)

39. 3680 下列试剂中能使PbSO 4(s) 溶解度增大的是………………………………( )

(A) Pb(NO 3)2 (B) Na 2SO 4 (C) H 2O (D) NH 4Ac

40. 3657 当0.075 mol ·dm -3的FeCl 2溶液通H 2S 气体至饱和(浓度为0.10 mol ·dm -3),若

控制FeS 不沉淀析出,溶液的pH 值应是…………………………………………………( ) (K sp (FeS) = 1.1 ? 10-19,H 2S :K a1 = 9.1 ? 10-8, K a2 = 1.1 ? 10-12)

(A) pH ≤0.10 (B) pH ≥0.10 (C) pH ≤8.7 ? 10-2 (D) pH ≤1.06 41.3655 容器内壁覆盖有CaSO 4,加入1.5 mol ·dm -3 Na 2CO 3溶液1.0 dm 3,由CaSO 4 转化为CaCO 3的Ca 2+ 为……………………………………………………………………( ) (K sp (CaCO 3) = 2.8 ? 10-9,K sp (CaSO 4) = 9.1 ? 10-6,Ca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

(A) 2.4 ? 102 g (B) 4.8 ? 102 g (C) 60 g (D) 1.5 g

42.3600 已知在室温下AgCl 的K sp = 1.8 ? 10-10,Ag 2CrO 4的K sp = 1.1 ? 10-12,Mg(OH)2的K sp = 7.04 ? 10-11,Al(OH)3的K sp = 2 ? 10-32

.那么溶解度最大的是(不考虑水解)………( )

(A) AgCl (B) Ag 2CrO 4 (C) Mg(OH)2 (D) Al(OH)3

43. 0697 已知: m f G ?(Pb 2+, aq) = -24.4 kJ ·mol -1 m f G ?(I -, aq) = -51.93 kJ ·mol -1 m f G ?(PbI 2, s) = -173.6 kJ ·mol -1

298 K 时,PbI 2的p K sp 值是…………………………………………………………………( )

(A) -7.95 (B) 7.95 (C) 18.3 (D) 15.9

44. 3653 某溶液中含有KCl 、KBr 和K 2CrO 4其浓度均为0.010 mol ·dm -3,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 mol ·dm -3

的AgNO 3溶液时,最先和最后沉淀的是……………………( )

(已知:K sp (AgCl) = 1.56 ? 10-10,K sp (AgBr) = 7.7 ? 1013, K sp (Ag 2CrO 4) = 9.0 ? 10-12 )

(A) AgBr 和Ag 2CrO 4 (B) Ag 2CrO 4和AgCl (C) AgBr 和AgCl (D) 一齐沉淀

二、填空题 :

45. 3686 H 2O 和HAc 两种溶剂,其中__________溶剂对强酸具有较大的拉平效应。

46. 7405

分别往Na 3PO 4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HCl 、H 2SO 4、H 3PO 4溶液,其主要产物分别为 、 、 。 47.3681 相同浓度的Na 3PO 4、NaH 2PO 4、Na 2HPO 4三种磷酸盐水溶液的pH 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3679 Zn 2+ 离子的第一步水解常数是1.0 ? 10-9,0.001 mol ·dm -3 ZnCl 2溶液的pH 值是____________。

49. 0639 向0.10 mol ·dm -3

草酸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使pH = 7.00,溶液中(H 2C 2O 4,

H C O 24-,C O 242-) ______________浓度最大 。 (H 2C 2O 4 的 K a1 = 5.9 ? 10-2,K a2 = 6.4 ? 10-5

)

三、问答题:

50. 1522 在含有 Cu 2+、Zn 2+ 离子浓度相同的溶液中,试解释:

(1) 在溶液近中性,通入H 2S ,则Cu 2+、Zn 2+ 都能以硫化物形式沉淀;

(2) 在酸性较强的溶液中,通入H 2S ,只有CuS 沉淀生成。

51. 9644 已知PbSO 4 (K SP = 1.6 ? 10-8) 不易溶于酸,今欲用沉淀转化法将其转化为可能溶于HNO 3的PbCrO 4 (K SP = 2.8 ? 10-13) 或PbC 2O 4 (K SP =3.2 ? 10-11)。已知K a2(H 2CrO 4) = 3.2 ? 10-7,K a2(H 2C 2O 4) = 5.1 ? 10-5。请问:选用PbCrO 4或PbC 2O 4中的哪一种更好?简述理由。

无机化学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学生内容)

第五章电解质溶液 一、关键词 二、学习感悟 1.本章在化学平衡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介绍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除酸碱理论之外主要是计算方面的内容。在熟悉公式推导过程的同时,重点掌握有关计算公式。 2.解离平衡计算部分,要注意每个公式的使用条件。避免引起较大误差。

3.本章的重点是弱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的pH计算及难溶电解质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三、难点辅导 1. 为什么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3O+和OH?,而且在常温时,[H3O+]?[OH?]=K w=1.0×10?14? 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一旦与水形成溶液后,由于水发生的质子自递平衡中,会产生H3O+和OH?,所以任何物质的水溶液都含有H3O+和OH?。 在水溶液中,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会给出质子,碱会接受质子,这样必定会引起水的解离平衡发生移动,但水的解离平衡常数不会因平衡的移动发生改变,其解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在常温时,[H3O+]?[OH?]=K w=1.0×10?14。对酸性溶液来说,H3O+主要来自酸性物质(水的极少量解离可忽略),OH?则来自水的少量解离;对碱性溶液来说,OH?主要来自碱性物质(水的极少量解离可忽略),H3O+则来自水的少量解离。 2. 酸碱的强弱由哪些因素决定? 酸碱的强弱首先取决于酸碱本身给出和接受质子的能力,其次取决于溶剂接受和给出质子的能力。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酸碱性不同,如HCl 在水中是强酸,在冰醋酸中是弱酸,这是因为水接受质子的能力比冰醋酸强;NH3在水中是弱碱,在冰醋酸中是强碱,冰醋酸给予质子的能力比水强的缘故。所以在比较不同酸碱的强弱时,应在同一溶剂中进行,一般以水为溶剂比较其酸碱性的强弱,即比较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常数K a或K b。 3. 缓冲溶液通常由一对共轭酸碱组成,那么HCl-NaCl这对共轭酸碱可组成缓冲溶液吗?为什么? 缓冲溶液是由共轭酸碱对组成,其中共轭酸是抗碱成分,共轭碱是抗酸成分。缓冲溶液的实质是因有足够浓度的抗碱成分,抗酸成分,当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时,可以通过解离平衡的移动,来保持溶液pH基本不变。 而HCl-NaCl这对共轭酸碱中的酸是强酸,完全解离,不构成解离平衡,如式:HCl + H2O H3O+ + Cl?,当外加少量[H3O+]时,溶液中碱Cl?不能与少量[H3O+]作用生成HCl,从而溶液中H3O+ 离子浓度会显著增加,溶液的pH也会明显下降;而当外加少量[OH?]时,OH?立即会与H3O+生成难解离的H2O,从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 一、基本内容 电解质溶液属第二类导体,它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其中含有能导电的阴、阳离子。若通电于电解质溶液,则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同时在电极/溶液的界面上必然发生氧化或还原作用,即阳极上发生氧化作用,阴极上发生还原作用。法拉第定律表明,电极上起作用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若通电于几个串联的电解池,则各个电解池的每个电极上起作用的物质的量相同。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行为,可以用离子迁移速率、离子电迁移率(即淌度)、离子迁移数、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和离子摩尔电导率等物理量来定量描述。在无限稀释的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遵循科尔劳乌施离子独立移动定律,该定律可用来求算无限稀释的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此外,在浓度极稀的强电解质溶液中,其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据此,可用外推法求算无限稀释时强电解质溶液的极限摩尔电导率。 为了描述电解质溶液偏离理想稀溶液的行为,以及解决溶液中单个离子的性质无法用实验测定的困难,引入了离子强度、离子平均活度、离子平均质量摩尔浓度和平均活度因子等概念。对稀溶液,活度因子的值可以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进行理论计算,活度因子的实验值可以用下一章中的电动势法测得。 二、重点与难点 1.法拉第定律:nzF Q =,式中法拉第常量F =96485 C·mol -1。若欲从含有M z +离子的溶液中沉积出M ,则当通过的电量为Q 时,可以沉积出的金属M 的物质的量n 为: F Q n Z += ,更多地将该式写作F Q n Z =,所沉积出的金属的质量为:M F Q m Z = ,式中M 为金属的摩尔质量。 2.离子B 的迁移数:B B B Q I t Q I ==,B B 1t =∑ 3.电导:l A κl A R G ρ=?== 11 (κ为电导率,单位:S·m -1) 电导池常数:cell l K A = 4.摩尔电导率:m m V c κ Λκ== (c :电解质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mol·m -3, m Λ的单位:2 -1 S m mol ??) 5.科尔劳乌施经验式:m m (1ΛΛ∞=-

电解质溶液习题及答案 ()

第七章(一)电解质溶液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溶液是电中性的,正、负离子所带总电量相等,则正、负离子离子的迁移数也相等。2.离子迁移数与离子速率成正比,某正离子的运动速率一定时,其迁移数也一定。 3.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与其价态有关系。 4.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5.电解池通过l F电量时,可以使1mol物质电解。 6.因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定向移动,所以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时要用直流电桥。 7.无限稀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看成是正、负离子无限稀摩尔电导率之和,这一规律只适用于强电解质。 8.电解质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Λ∞ m可以由Λm作图外推到c1/2 = 0得到。 下列关系式是否正确: (1) Λ∞,1<Λ∞,2<Λ∞,3<Λ∞,4 (2)κ1=κ2=κ3=κ4 (3)Λ∞,1=Λ∞,2=Λ∞,3=Λ∞,4 (4)Λm,1=Λm,2=Λm,3=Λm,4 10.德拜—休克尔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 11.对于BaCl2溶液,以下等式成立: (1) a = γb/b0;(2) a = a+·a - ; (3) γ± = γ+·γ - 2; (4) b = b+·b-;(5) b±3 = b+·b-2; (6) b± = 4b3。12.若a(CaF2) = 0.5,则a(Ca2+) = 0.5 ,a(F-) = 1。 二、单选题: 1.下列溶液中哪个溶液的摩尔电导最大:

(A) 0.1M KCl水溶液;(B) 0.001M HCl水溶液; (C) 0.001M KOH水溶液;(D) 0.001M KCl水溶液。 2.对于混合电解质溶液,下列表征导电性的量中哪个不具有加和性: (A) 电导;(B) 电导率; (C) 摩尔电导率;(D) 极限摩尔电导。 3.在一定温度和较小的浓度情况下,增大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则溶液的电导率κ与摩尔电导Λm变化为: (A) κ增大,Λm增大;(B) κ增大,Λm减少; (C) κ减少,Λm增大;(D) κ减少,Λm减少。 4.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电解质溶液被冲稀时,其摩尔电导变化为: (A) 强电解质溶液与弱电解质溶液都增大; (B) 强电解质溶液与弱电解质溶液都减少; (C) 强电解质溶液增大,弱电解质溶液减少; (D) 强弱电解质溶液都不变。 5.分别将CuSO4、H2SO4、HCl、NaCl从0.1mol·dm-3降低到0.01mol·dm-3,则Λm变化最大的是: (A) CuSO4 ;(B) H2SO4 ; (C) NaCl ;(D) HCl 。 6.影响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λ∞ m的是:①浓度、②溶剂、③温度、④电极材料、 ⑤离子电荷。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③④⑤;(D) ②③⑤。 7.科尔劳施的电解质溶液经验公式Λ=Λ∞-Ac1/2,这规律适用于: (A) 弱电解质溶液;(B) 强电解质稀溶液; (C) 无限稀溶液;(D) 浓度为1mol·dm-3的溶液。 8.已知298K,?CuSO4、CuCl2、NaCl的极限摩尔电导率Λ∞分别为a、b、c(单位为S·m2·mol-1),那么Λ∞(Na2SO4)是: (A) c+a-b;(B) 2a-b+2c; (C) 2c-2a+b; (D) 2a-b+c。 9.已知298K时,(NH4)2SO4、NaOH、Na2SO4的Λ∝分别为3.064×10-2、2.451×10-2、 2.598×10-2 S·m2· mol-1,则NH4OH的Λ∝为:(单位S·m2·mol-1) (A) 1.474×10-2;(B) 2.684×10-2; (C) 2.949×10-2;(D) 5.428×10-2。 10.相同温度下,无限稀时HCl、KCl、CdCl2三种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Cl-离子的淌度相同; (B) Cl-离子的迁移数都相同; (C) Cl-离子的摩尔电导率都相同;

电解质溶液习题答案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 1. 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共轭碱:H 2O 、H 3O +、H 2CO 3、HCO - 3、NH + 4、NH + 3CH 2COO -、 H 2S 、HS -。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共轭酸:H 2O 、NH 3、HPO 2- 4、NH - 2、[Al(H 2O)5OH]2+ 、CO 2- 3、 NH + 3CH 2COO -。 答:(1) 酸 H 2O H 3O + H 2CO 3 HCO 3- NH 4+ NH 3+CH 2COO - H 2S HS - 共轭碱 OH - H 2O HCO 3- CO 32- NH 3 NH 2CH 2COO - HS - S 2- (2) 碱 H 2O NH 3 HPO 42- NH 2- [Al(H 2O) 5OH] 2+ CO 32- NH 3+CHCOO - 共轭酸 H 3O + NH 4+ H 2PO 4- NH 3 [Al(H 2O) 6] 3+ HCO 3- NH 3+CH 2COOH 2. 在溶液导电性试验中,若分别用HAc 和NH 3·H 2O 作电解质溶液,灯泡亮度很差,而两溶液混合则灯泡亮度增强,其原因是什么? 答:HAc 和NH 3·H 2O 为弱电解质溶液,解离程度很小;混合后反应形成NH 4Ac 为强电解质,完全解离,导电性增强。 3. 说明: (1) H 3PO 4溶液中存在着哪几种离子?请按各种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出顺序。其中H 3O +浓度是否为 PO 3- 4浓度的3倍? (2) NaHCO 3和NaH 2PO 4均为两性物质,为什么前者的水溶液呈弱碱性而后者的水溶液呈弱酸性? 答:(1) 若c (H 3PO 4)=O.10mol·L -1,则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为: 离子 H + H 2PO 4- HPO 42- OH - PO 43- 浓度/mol·L -1 2.4×10-2 2.4×10-2 6.2×10-8 4.2×10-13 5.7×10-19 其中H +浓度并不是PO 43-浓度的3倍。 (2) 当溶液的cK a2>20K w ,且c >20K a1 NaHCO 3:pH=2 1 (p K a1 + p K a2)= 2 1(6.37+10.25)=8.31 碱性 NaH 2PO 4: pH= 2 1 (p K a1 + p K a2) = 2 1(2.12+7.21)=4.66 酸性 4. 下列化学组合中,哪些可用来配制缓冲溶液?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 1.在300K、100kPa压力下,用惰性电极电解水以制备氢气。设所用直流电的强度为S A,电流效率为100%。如欲获得1m'H,C剖,需通电多少时间?如欲获得1m'O,C剖,需通电多少时间?已知在该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565Pa。 2.用电解NaCl水溶液的方法制备NaOH,在通电一段时间后,得到了浓度为1.0mo!?dm-3的Na OH溶液0. 6dm3,在与之串联的铜库仑计中析出了30.4g Cu(s)。计算该电解池的电流效率。

3.用银电极来电解AgN O,水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在阴极上有0.078g的Ag(s)析出。经分析知道阳极部含有水23.14g、Ag N Oa o.236g o已知原来所用溶液的浓度为每克水中溶有Ag N03 0.00739g,试分别计算A矿和N03的迁移数。 4.在298K时,用Ag I AgCl为电极,电解KC!的水溶液,通电前溶液中KC!的质量分数为四(KCl) =l.4941×10-3,通$..后在质量为120.99g的阴极部溶液中四(KCl)=l.9404×103,串联在电路中的银库仑计中有160.24mg的Ag沉积出来,求K+和Cl的迁移数。

5.在298K时,用Pb(s)作电极电解Pb(N0,)2溶液,该溶液的浓度为每1000g水中含有Pb(N03)2 1 6.64g,当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银沉积时就停止通电。已知阳极部溶液质量为62.50 g,经分析含有Pb(N0,)2l.151g,计算Pb2+的迁移数。 6.以银为电极电解氧化银饵(KCN+AgCN)溶液时,Ag(s)在阴极上析出。每通过1mol电子的电荷量,阴极部失去 1.40mol的Ag+和0.8mo!的CN一,得到0.6mol的K+,试求: (1)氧化银何配合物的化学表达式[Ag”CCN)m J?中n、m、z的值3 (2)氟化银饵配合物中正、负离子的迁移数。

《医用基础化学》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

第一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电解质在水中解离产生荷电的离子,因而其水溶液具有导电性能。解离过程所消耗的能量从解离产物形成水合离子放出的水合能来补充。电解质的解离程度可用解离度来表示,解离度(degree of dissociation)α是指电解质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分子数和原有的分子总数之比。 α原有分子总数已解离的分子数= (2-1) 解离度α习惯上用百分率来表示,其大小可通过测定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即△T f 、△T b 或П,或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等求得。 解离度大小与电解质的本性、浓度、溶剂性质及温度有关。 在水溶液中能完全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strong electrolyte)。从结构上,强电解质为离子型(如NaCl 、CuSO 4等)或强极性分子(如HCl 等)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成离子,不存在解离平衡。如 NaCl Na + + Cl - (离子型化合物) HCl H + + Cl - (强极性分子) 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weak electrolyte),解离度α<5%,如HAc 、NH 3·H 2O 等。它们在水溶液中只有很少部分解离成离子,大部分还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溶液中。解离生成的离子又可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解离过程是可逆的,在溶液中存在动态的解离平衡。例如醋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 HAc H ++ Ac - 一、离子相互作用理论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它们的解离度应为100%。但实验测得的解离度小于100%,该解离度称为表观解离度(apparent dissociation degree)。 德拜(Debye)和休克尔(H ückel)提出的电解质离子相互作用理论(ion interaction theory)解释了表观解离度小于100% 的原因:强电解质在水中是全部解离的;离子间 由于静电力相互作用,每一个离子周围都被较多 图2-1 离子氛示意图

物理化学 电解质溶液 知识总结说课材料

第五章电解质溶液 前言 1. 电化学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工艺有电解和电镀 2. 导体可分为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顾名思义电子导体是由电子承担导电作用,温度升高,电阻增大(如金属)。离子导体则刚好相反,且是由离子承担导电作用。 第一节法拉第定律 一:法拉第定律(3) 1.定律内容: 再电极界面上析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荷量成正比。若将几个电极串联起来(通过电量相同)且所选取的基本单位也相同,那么析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也相同。 2.计算公式: Q=nZF 其中F为常量,数值等于96500 C/mol 3.基本粒子的选取: 注意法拉第定律中的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都是指基本单元的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我们规定用带电量为元电荷的粒子作为基本单元,例 如H+和 2 4 2 1 SO 都可以做为基本单元。 二:离子的电迁移1.离子淌度:

我们定义离子的迁移速率与两极间的电势差和极间距的商的乘积成正比,公式为u=U(dE/dl)。其中U 为离子迁移速率。(dE/dl)称为电势梯度。我们可以用离子淌度表示离子的流动性。 2. 离子迁移数: 我们定义一段时间内某离子通过产生的电量与总电量的比值叫做离子迁移数。公式为t’=Q’/Q 此外还要知道两件事: (1) Q 总=Q 正+Q 负 (2) t 正+t 负=1 第二节 电导和电导率 一:基本概念 1. 电导:电阻的倒数成为电导,表示通电能力强弱 (溶液的电导是各离子电导的和) 2. 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成为电导率,表示对电流阻碍能力大小 (电导率也可理解为单位长度单位面积的导体的电导) 3. 摩尔电导率:我们为了消除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引入了摩尔电导 率,摩尔电导率就是电导率除以物质的浓度 他的单位是 二: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当浓度足够小的时候,电导率随浓度时呈线性 变化的,变化规律为 m m (1β∞=-ΛΛ。所以我们可以令c 近 C V m m κκ= =Λ1231 mol m S m mol m 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考试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物化试卷(一) 1. 离子电迁移率的单位可以表示成: (A) m·s-1 (B) m·s-1·V-1 (C) m2·s-1·V-1 (D) s-1 2.水溶液中氢和氢氧根离子的电淌度特别大,究其原因,下述分析哪个对? (A) 发生电子传导(B) 发生质子传导 (C) 离子荷质比大(D)离子水化半径小 3.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t i) 与离子淌度(U i) 成正比。当温度与溶液浓度一定时,离子淌度是一定的,则25℃时,0.1 mol·dm-3 NaOH 中Na+的迁移数t1 与0.1mol·dm-3 NaCl 溶液中Na+ 的迁移数t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A) 相等(B) t1> t2 (C) t1< t2 (D) 大小无法比较

4.在Hittorff 法测迁移数的实验中,用Ag 电极电解AgNO3溶液,测出在阳极部AgNO3的浓度增加了x mol,而串联在电路中的Ag 库仑计上有y mol 的Ag 析出, 则Ag+离子迁移数为: (A) x/y (B) y/x (C) (x-y)/x (D) (y-x)/y 5.298 K时,无限稀释的NH4Cl水溶液中正离子迁移数t+= 0.491。已知Λm(NH4Cl) = 0.0150 S·m2·mol-1 ,则: (A)λm(Cl-) = 0.00764 S·m2·mol-1 (B) λm(NH4+ ) = 0.00764 S·m2·mol-1 (C) 淌度U(Cl-) = 737 m2·s-1·V-1 (D) 淌度U(Cl-) = 7.92×10-8 m2·s-1·V-1 6.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浓度为0.01 mol/kg和0.1 mol/kg的两个电解质溶液,其电阻分别为1000 W 和500 W,则它们依次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 (A) 1 : 5 (B) 5 : 1 (C) 10 : 5 (D) 5 : 10 7. CaCl2 摩尔电导率与其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的关系是: (A) Λ∞(CaCl2) = λm(Ca2+) + λm(Cl-) (B)Λ∞(CaCl2) = 1/2 λm(Ca2+) + λm(Cl-)

武汉大学版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___10电解质溶液

第十章电解质溶液 1.把下列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换算成pH和pOH。 (1)[H+]=3.2×105-mol·dm3-;(2)[H+]=6.7×109-mol·dm3-; (3)[OH-]=2.0×106-mol·dm3-;(4)[OH-]=4.0×1012-mol·dm3-。 解 2.把下列pH、pOH换算成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 (1)pH=0.24;(2)pH=7.5; (2)pOH=4.6;(4)pOH=10.2 解 3.已知298K时某一弱酸的浓度为0.010 mol·dm3-,测得其pH为4.0。求Kθ 和α及稀 a 、α和pH。 释至体积变成2倍后的Kθ a 解 4.将1.0dm30.20 mol·dm3-的HAc溶液稀释导多大体积时才能使Hac的解离度比原溶液

增大1倍?解 5.求0.10 mol·dm3-盐酸和0.10 mol·dm3-H2C2O4混合溶液中的C2O-2 4和HC2O- 4 的浓 度。 解 6.计算0.010 mol·dm3-的H2SO4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已知H2SO4的Kθ 2 为1.2×102-。解

7.有一混合酸溶液,其中HF的浓度为1.0 mol·dm3-,HAc的浓度为0.10 mol·dm3-,求溶液中H+,F-,Ac-,HF和HAc的浓度。 解 解 解

解 8.将1.0 mol·dm3-Na3PO4和2.0 mol·dm3-盐酸等体积混合,求溶液的pH值。解 解 解

14. 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共轭酸。 SO-2 4,S-2,H2PO- 4 ,NH3,HNO3,H2O 答 15.写出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共轭碱。 HAc,H2O,NH3,HPO-2 4 ,HS- 答 16.举列说明酸碱电子理论中有哪几类常见反应。

傅献彩物理化学选择题———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 物化试卷(二)

目录(试卷均已上传至“百度文库”,请自己搜索)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物化试卷(一)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物化试卷(二)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物化试卷(一)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物化试卷(二) 第三章统计热力学基础 第四章溶液物化试卷(一) 第四章溶液物化试卷(二) 第五章相平衡物化试卷(一) 第五章相平衡物化试卷(二) 第六章化学平衡物化试卷(一) 第六章化学平衡物化试卷(二)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物化试卷(一)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物化试卷(二) 第八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物化试卷(一)第八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物化试卷(二)第九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物化试卷(一)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物化试卷(二)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化试卷(一)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化试卷(二) 第十二章界面现象物化试卷(一) 第十二章界面现象物化试卷(二)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物化试卷(一)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物化试卷(二) 参考答案

1. z B、r B及c B分别是混合电解质溶液中B 种离子的电荷数、迁移速率及浓度,对影响 B 离子迁移数 t B的下述说法哪个对? ( ) (A) │z B│ 愈大,t B愈大 (B) │z B│、r B愈大,t B愈大 (C) │z B│、r B、c B愈大,t B愈大 (D) A、B、C 均未说完全 2.在一定温度和浓度的水溶液中,带相同电荷数的Li+、Na+、K+、Rb+、… , 它们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但其离子摩尔电导率恰也依次增大,这是由于:( ) (A) 离子淌度依次减小 (B) 离子的水化作用依次减弱 (C) 离子的迁移数依次减小 (D) 电场强度的作用依次减弱 3.在Hittorff 法测定迁移数实验中,用Pt 电极电解AgNO3溶液,在100 g 阳极部的溶液中,含Ag+的物质的量在反应前后分别为 a 和b mol,在串联的铜库仑计中有c g 铜析出, 则Ag+的迁移数计算式为( Mr(Cu) = 63.546 ) :( ) (A) [(a -b)/c]×63.6 (C) 31.8 (a -b)/c (B) [c-(a -b)]/31.8 (D) 31.8(b -a)/c 4.298K,当H2SO4溶液的浓度从0.01 mol/kg 增加到0.1 mol/kg时,其电导率k 和摩尔电导率Λm将:( ) (A) k减小, Λm增加(B) k增加,Λm增加

第10章电解质溶液

第十章电解质溶液 二、选择题 1.不是共轭酸碱对的一组物质是( ) a NH3, NH 2- b NaOH , Na+ c HS- , S2- d H2O , OH- 2.100ml 0.1mol/dm3HAc溶液中,加入少量NaAc固体,则溶液的pH值:_______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不能判断 3.对于可逆反应,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 a. 相等 b. 两者之和等于1 c. 两者之积等于1 d. 两者正负号相反 4.在稀醋酸溶液中,加入等物质量的固体NaAc,在混合溶液中不变的量是:___ a. pH b. 电离度 c. OH-离子的浓度 d. 电离常数 答案:1.B;2.B;3.C;4.D 5.已知AgPO4的K sp?为8.7×10-17,其溶解度为( ) A. 1.1×10-4mol·L-1 B. 4.2×10-5 mol·L-1 C. 1.2×10-8 mol·L-1 D. 8.3×10-5 mol·L-1 6. 下列有关分步沉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度积小者一定先沉淀出来 B.沉淀时所需沉淀试剂浓度小者先沉淀出来 C.溶解度小的物质先沉淀出来 D.被沉淀离子浓度大的先沉淀 7. SrCO3在下列试剂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 A.0.10mol·L-1HAc B.0.10mol·L-1Sr(NO3)2 C.纯水 D. 0.10mol·L-1Na2CO3 8 欲使CaCO3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增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1.0mol·L-1 Na2CO3 B.加入2.0mol·L-1 NaOH C. 0.10mol·L-1CaCl2 D.降低溶液的PH值 9 向饱和AgCl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gCl的溶解度增大 B AgCl的溶解度、K sp均不变 C AgCl的K sp增大 D AgCl溶解度增大 10 已知K(ZnS)=2×10-2。在某溶液中Zn2+的浓度为0.10 mol·L-1,通入H2S气体,达到饱和c(H2S)=0.10 mol·L-1, 则ZnS开始析出时,溶液的PH值为( ) A. 0.51 B. 0.15 C. 0.13 D. 0.45 11 将等体积的0.20 mol·L-1的MgCl2溶液与浓度为4.0 mol·L-1的氨水混合,混合后溶液中c(Mg2+)为混合前浓度的多少倍(已知K(Mg(OH)2=5.1×10-12)( ) A.1.54×10-3 B 9.7×10-4 C. 1.54×10-4 D. 6.86×10-4 12 为除去PbCrO4中的SO42-杂质,每次用100 mL去离子水洗涤,一次作三次洗涤后PbCrO4的损失分别是( ) A.1.7mg, 5.1mg B..017mg, 0.051mg C..17mg, 3.4mg D..17mg, 5.1mg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 (教师内容)

第五章电解质溶液 (教师内容)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 一、学习目的 本章将主要介绍酸碱质子理论、一元弱酸(碱)和多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及有关计算、缓冲溶液的酸碱性及配制、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等内容。为第八章配位化合物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分析化学的酸碱滴定及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课程打基础。 知识要求 1.掌握共轭酸碱对解离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和两性物质溶液的pH 计算;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配制及其相关计算;掌握溶度积规则和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计算。 2.熟悉酸碱质子论的基本理论;熟悉缓冲作用原理;熟悉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 3.了解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的概念;了解缓冲溶液在医药上的应用。 能力要求 1.能够熟练应用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理论,对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缓冲溶液以及两性物质溶液的pH 进行熟练的计算。 2.能够熟练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方向。 3.学会缓冲溶液的配制和精密试纸的应用。 二、重点串解 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理论;溶液的酸碱平衡以及各类酸碱溶液pH 的计算;缓冲溶液的概念、缓冲原理、pH 计算以及缓冲液的配制;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等内容,为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一)酸碱理论 1. 酸碱理论 2. 溶液的酸碱平衡 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的化合物是酸; 电离时所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 ? 的化合物是碱。 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分类

(二)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或稀释,而保持溶液pH 基本不变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酸 碱溶液pH 的计算 两性物质:c /K a ′≥20,c ?K a ≥20 K w 时, 3a a [H O ]K 'K +=?一元弱碱:c b ?K b ≥20K w ,c b /K b ≥500时, b b [OH ]c K -=?多元弱酸:c a ?K a1≥20K w 且c a /K a1≥500时, 3a a1[H O ]c K +=?多元弱碱:c b ?K b1≥20K w 且c b /K b1≥500时, b b1[OH ]c K -=?一元弱酸:c a ?K a ≥20K w ,c a /K a ≥500时, 3a a [H O ]c K + =?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平衡常数 K w = [H 3O +] [OH –] 常温时,K w = 1.0×10?14 活度和活度系数 离子强度:反映离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 强电解质溶液 (0<1) a c =?≤γγ弱 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平衡常数 K a (K b ) K a (K b )表示弱酸(弱碱)解离程度越大, 其弱酸(弱碱)的强度就越强。 K a (K b )与温度与有关,与浓度无关 共轭酸碱对:K a ?K b =K w = 1.0×10-14 解离平衡的移动 同离子效应 盐效应 解离度 100%100%=?=?已解离的分子数已解离的浓度电解质分子总数电解质总浓度 α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 I 、选择题 1、298 K 时,当H 2SO 4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从0.01mol/kg 增加到0.1mol/kg 时,其电导率κ和摩尔电导率Λm 将( ) A 、κ减小,Λm 增加 B 、κ增加,Λm 增加 C 、κ减小,Λm 减小 D 、κ增加,Λm 减小 2、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质量摩尔浓度为m 1 = 0.01 mol/kg 和m 2 = 0.1 mol/kg 的两种电解质溶液,其电阻R 1 = 1000Ω,R2 = 500Ω,则它们的摩尔电导率之比Λm, 1:Λm, 2( ) A 、1:5 B 、5:1 C 、10:5 D 、5:10 3、298 K 时,在含下列离子的无限稀释溶液中,离子的摩尔电导率最大的是( )。 A 、Al 3+ B 、Mg 2+ C 、H + D 、K + 4、CaCl 2的电导率与其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的关系是( ) A 、Λm, CaCl2 = Λm, Ca 2+ + Λm, Cl - B 、Λm, CaCl2 = 1/2 Λm, Ca 2+ + Λm, Cl - C 、Λm, CaCl2 = Λm, Ca 2+ + 2 Λm, Cl - D 、Λm, CaCl2 = 2 (Λm, Ca 2+ + Λm, Cl -) 5、 已知+A 、0.82 B 、0.18 C 、0.34 D 、0.66 6、298K 时,有质量摩尔浓度均为0.001 mol/kg 的下列电解质溶液,其离子平均活度因子最大的是( ) A 、CuSO 4 B 、CaCl 2 C 、LaCl 3 D 、NaCl 7、质量摩尔浓度为1.0 mol/kg 的K 4[Fe(CN)6]溶液的离子强度为( ) A 、15 mol/kg B 、10 mol/kg C 、7 mol/kg D 、4 mol/kg 8、质量摩尔浓度为m 的FeCl 3溶液(设其能完全解离),平均活度因子为γ±,则FeCl 3的活度a 为( ). A 、)(4 m m ±γ B 、44)(4 m m ±γ C 、)(44 m m ±γ D 、44)(27 m m ±γ 9、298K 时,有相同浓度的NaOH(1)和NaCl(2)溶液,两种溶液中Na +的迁移数t +和t -之间的关系为( ) A 、t + = t - B 、t + > t - C 、t + < t - D 、无法比较 10、NaCl 稀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m 与Na +,Cl -的电迁移率u +,u -之间的关系为( ) A 、Λm = u + + u - B 、Λm = u +/F + u -/F C 、Λm = u +F+ u -F D 、Λm = u + × u - 11、Al 2(SO 4)3的化学势μ与Al 3+,SO 42-的化学势μ+,μ-之间的关系为( ) A 、μ = μ+ + μ- B 、μ = 2μ+ + 3μ- C 、μ = 3μ+ + 2μ- D 、μ = μ+ × μ- 12、强电解质MgCl 2水溶液,其离子平均活度a ±与电解质活度a B 之间的关系为( ) A 、a ± = a B B 、a ± = a B 3 C 、a ± = a B 1/2 D 、a ± = a B 1/3 13、AgBr(S)在纯水的质量摩尔浓度都是0.1mol/kg 的下列电解质溶液中: (1) NaNO 3 (2) NaI (3) Cu(NO 3)2 (4) NaBr (5) H 2O AgBr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1) < (2) < (3) < (4) < (5) B 、(4) < (5) < (2) < (1) < (3) C 、(5) < (2) < (4) < (1) < (3) D 、(4) < (5) < (1) < (3) < (2) 14、四种质量摩尔浓度都是0.01 mol/kg 的电解质溶液,其中平均活度因子最小的是( ) A 、NaCl B 、MgCl 2 C 、AlCl 3 D 、CuSO 4

【北京大学】《医用基础化学》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与缓冲溶液

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与缓冲溶液 第一节 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electrolyte )在化学和生产中经常遇到,与人体的关系也很密切。它常以一定浓度的离子形式广泛存在于人的体液和组织液中,如Na +、K +、Ca 2+、Mg 2+、Cl ﹣、HCO 3-、HPO 42﹣、H 2PO 4﹣、SO 42﹣等,其含量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电解质溶液的有关性质,对医学科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一、解离度 电解质是指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可以分为强电解质(strong electrolyte )和弱电解质(weak electrolyte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解离或近乎全部解离成离子,以水合离子的状态存在,如NaCl 和HCl 等。 NaCl ?? →Na ++Cl ﹣ HCl ?? →H ++Cl ﹣ 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一小部分解离成离子,大部分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其解离过程是可逆的,在溶液中存在一个动态平衡,如HAc 与NH 3·H 2O 等。 HAc H + + Ac ﹣ NH 3 + H 2O NH 4+ + OH ﹣ 电解质的解离程度通常用解离度(degree of dissociation)α来表示。解离度是指电解质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分子数和原有分子总数之比,表示为: 100%α=?已解离的分子数原有分子总数 (2-1) 例如:在25℃时,0.10mol ·L -1HAc 的α=1.34%,表示在溶液中,每10000个HAc 分子中有134个解离成H +和Ac -。电解质的解离度与溶质和溶剂的极性强弱、溶液的浓度以及温度有关。 对于不同的电解质,其解离度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将质量摩尔浓度为0.10mol ·㎏-1的电解质溶液中解离度大于30%的称为强电解质,解离度小于5%的称为弱电解质,介于30%和5%之间的称为中

学二学期物理化学章节习题电解质溶液

1 / 5 1、欲要比较各种电解质的导电能力的大小,更为合理应为 ( ) A 、 电解质的电导率值 B 、 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值 C 、 电解质的电导值 D 、 电解质的极限摩尔电导率值 2、在一般情况下,电位梯度只影响 ( ) A 、离子的电迁移率 B 、离子迁移速率 C 、电导率 D 、离子的电流分数 3、在CuSO 4溶液中用铂电极以0.1 A 的电流通电10 min ,在阴极上沉积的铜的质量是: ( ) A 、19.9 mg B 、 29.0 mg C 、 39.8 mg D 、 60.0 mg 4、在饱和 AgCl 溶液中加入 NaNO 3,AgCl 的饱和浓度如何变化 ? ( ) A 、 变大 B 、 变小 C 、 不变 D 、 无法判定 5、当一定的直流电通过一含有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时,在阴极上析出金属的量正比于: ( ) A 、阴极的表面积 B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C 、通过的电量 D 、电解质溶液的温度 6、在298 K 的无限稀的水溶液中,下列离子摩尔电导率最大的是: ( ) A 、 CH 3COO - B 、 Br – C 、 Cl - D 、 OH - 7、按物质导电方式的不同而提出的第二类导体,下述对它特点的描述,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 A 、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 、其导电的原因是离子的存在 D 、当电流通过时在电极上有化学反应发生 8、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浓度为 0.01 mol ·kg -1和 0.1 mol ·kg -1的两个电解质溶液,其电阻分别为 1000 Ω 和 500 Ω,则 它们依次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 ( ) A 、 1 : 5 B 、 5 : 1 C 、 10 : 5 D 、 5 : 10 9、室温下无限稀释的水溶液中,离子摩尔电导率最大的是: ( ) A 、 ?La 3+ B 、?Ca 2+ C 、NH 4+ D 、 OH - 10、浓度为 1.0 mol ·dm -3 的强电解质溶液,它的摩尔电导率数值近似于: ( ) A 、 与电导率相等 B 、是电导率的 103倍 C 、是电导率的 10-3倍 D 、 是电导率的 102倍 11、Al 2(SO 4)3的化学势 μ 与Al 3+ 和 SO 42 - 离子的化学势 μ + ,μ-- 的关系为: ( ) A 、 μ = μ + + μ-- B 、 μ = 3μ + + 2μ-- C 、 μ = 2μ ++ 3μ--- D 、 μ = μ +·μ--- 12、对于0.002 mol ·kg -1 的Na 2SO 4溶液,其平均质量摩尔浓度m ±是: ( ) A 、3.175×10-3 mol ·kg -1 B 、2.828×10-3 mol ·kg -1 C 、1.789×10-4 mol ·kg -1 D 、4.0×10-3 mol ·kg -1 13、水溶液中氢和氢氧根离子的电淌度特别大,究其原因,下述分析哪个对? ( ) A 、 发生电子传导 B 、 发生质子传导 C 、 离子荷质比大 D 、 离子水化半径小 14、用0.1 A 的电流,从200 ml 浓度为0.1 mol ·dm -3的AgNO 3溶液中分离Ag ,从溶液中分离出一半银所需时间为:( ) A 、10 min B 、 16 min C 、 100 min D 、 160 min 15、对于德拜-休克尔理论,下述哪一点说法是正确的?( ) A 、认为离子严格讲不是独立单元 B 、只适用于饱和溶液 C 、只适用于过渡元素的离子 D 、只适用于水溶液 16、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 (t i ) 与离子淌度 (U i ) 成正比。当温度与溶液浓度一定时,离子淌度是一定的,则 25℃时,0.1 mol ·dm -3 NaOH 中 Na +的迁移数 t 1 与 0.1mol ·dm -3 NaCl 溶液中 Na + 的迁移数 t 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 ) A 、 相等 B 、 t 1> t 2 C 、 t 1< t 2 D 、 大小无法比较 17、在10 cm 3 浓度为 1 mol ·dm -3 的KOH 溶液中加入10 cm 3水,其电导率将: ( ) 一、选择(40小题)

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

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 一、学习提要: 本章是电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导电能力的表示方法,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与导电率之间的关系、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数和平均浓度。学习中应弄清楚以下内容: 1、1、了解迁移数的意义及常用测定迁移数的方法; 2、明确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3、熟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4、了解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率、离子迁移率之间的关系; 5、弄清楚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数和平均浓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6、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并会使用德奉——休克尔极限公式; 二、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 1、法拉第定律:Q=nZF m=ZF Q M 适用于电解池和原电池; 2、离子的迁移数:t +=-+++Q Q Q =-++ +U U U t -=-+-+Q Q Q =-+- +U U U t ++t -=1 适用于一定温度,一定外电场下只含一种正离子和一种负离子。 3、电导及电导率:G=R 1=k L A

4、摩尔电导率:∧m =C k 5、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m =∧∞m -A C 适用于强电解质的稀溶液。 6、离子独立移动定律:∧∞m =λ∞m1++λ∞m1- 7、弱电解质的离解度 α=m m ∞Λ Λ 8、 a ±v = a +v +·a -v - γ±v =γ+v +·γ-v - 适用于强电解质溶液 b ±v =b +v +·b -v - 9、I=21 ∑b B Z B 2 适用于强电解质溶液 10、lg γ±=-A1Z +·Z -1I 三、判断、说明原因: 1、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迁移数之和为1; 2、电解池通过1F 电量时,可以使1mol 物质电解; 3、因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可定向移动,所以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时要用直流电桥; 4、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只适用于强电解质; 5、电解质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m 由∧m -C ,作图外推法求得; 6、德律——休克尔公式适用于强电解质;

《传感器技术》习题答案第10章

第十章气敏和湿敏传感器 1. 答:按照半导体变化的物理性质,可分为电阻型和非电阻型两种。电阻型半导体气敏元件是利用半导体接触气体时,其阻值的改变来检测气体的成分或浓度,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气体传感器之一,按结构分:烧结型、薄膜型和厚膜型三种,敏感体一般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正常工作,保证测量灵敏度和响应速度,加热器是不可缺少的。这类气敏器件的优点是: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对气体浓度变化响应快;即使在低浓度(3000mg/kg)下,灵敏度也很高。其缺点在于:稳定性差,老化较快,气体识别能力不强;各器件之间的特性差异大等,在使用中受环境温湿度影响较大,需要改进。。 非电阻型半导体气敏元件根据其对气体的吸附反应,使其某些有关特性发生变化,对气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检测。这类器件的制造工艺成熟,便于器件集成化,因而其性能稳定且价格便宜。利用特定材料还可以使器件对某些气体特别敏感。 2. 答:导电机理可以用吸附效应来解释。在半导体表面原子性质特别活跃,很容易吸附气体分子。当气体分子的亲和能(电势能)大于半导体表面的电子逸出功时,吸附分子将从半导体表面夺取电子而变成负离子吸附,被称为氧化型气体,是电子接收性气体,如氧气、氧化氮等。当N型半导体表面形成负离子吸附时,表面多数载流子(电子)浓度减少,电阻增加;对于P型半导体,则表面多数载流子(空穴)浓度增大,电阻减小。若气体分子的电离能小于半导体表面的电子逸出功时,则气体供给半导体表面电子,形成正离子吸附,被称为还原型气体,是电子供给性气体,如H2、CO、C2H5OH(乙醇)及各种碳氢化合物。当N型半导体表面形成正离子吸附时,多数载流子(电子)浓度增加,电阻减小;对于P型半导体,则多数载流子(空穴)浓度减少,电阻增加。利用半导体表面电阻变化就可以检测出气体的种类和浓度。 3. 答:传感器均由三部分组成:敏感体及其依附的基底、加热器以及信号引出电级,按其结构不同分为烧结型、薄膜型和厚膜型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