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综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mm,折合降水总量2574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8mm,折合降水总量2146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近1成;山东半岛2004年平均降水深702mm,折合降水总量428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3%,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512亿m3,水资源总量756亿m3。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40亿m3,水资源总量653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261亿m3,入江水量64亿m3。

经对30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4年末蓄水总量178亿m3,比上年末减少2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3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亿m3。

2004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6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1%,地下水占28.9%,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全片总用水量556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2.5%,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7.6%,生活用水占9.3%,城镇公共用水占1.5%,生态环境用水占0.7%。全片用水消耗量3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人均年用水量273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8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00m3。

据对188个城镇997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44亿t,入河COD量108万t。对淮河流域11676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Ⅰ、Ⅱ类水河长占13.9%,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占19.5%,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66.6%。对山东半岛1408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无Ⅰ类水和Ⅲ类水,Ⅱ类水河长占12.6%,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87.4%,污染较为严重。

第1页

第 2 页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4年淮河片年降水量变幅为500~1400mm 。淮河流域,江苏省绝大部分和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年降水量基本在700mm 以内,其中洪泽湖湖周及其东部地区小于600mm ,为淮河流域年降水量低值区,其他地区一般在700mm 以上。1000mm 降水带主要位于大别山区、沙颍河上游的澧河流域和涡河上游河南省境局部地区;1400mm 高值区集中在大别山区的佛子岭水库和响洪甸水库上游。山东半岛年降水量一般为600~800mm ,五龙河入海口附近为500mm 。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0mm ,折合降水总量2574.01亿m 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少7.0%,比上年偏少35.6%。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7.8mm ,折合降水总量2145.62亿m 3,比常年偏少8.8%, 0200

400

600

8001000

1200

1400

mm 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淮河流域山东半岛淮河片2004年2003年多年平均

图2 降水量年际变化

比上年偏少38.0%,基本属正常年份。淮河流域中,河南省平均降水深 872.3mm ,比常年偏多3.6%;安徽省平均降水深775.9mm ,比常年偏少17.7%;江苏省平均降水深659.9mm ,比常年偏少30.2%;山东省平均降水深868.5mm ,比常年偏多16.3%;湖北省平均降水深904.4mm ,比常年偏少17.1%。山东半岛年平均降水深701.7mm ,折合降水总量428.39亿

第 3 页

m 3,比常年偏多3.4%,较上一年减少了19.5%。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降水深与2003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2004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淮河片2004年天然年径流深155.0mm ,年径流量511.57亿m 3,较常年减少24.4%,比上一年减少66.4%。其中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深163.8mm ,径流量440.43亿m 3,较常年减少26.0%,较上年减少68.6%。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深116.5mm ,年径流量71.14亿m 3,较常年减少13.4%,较上一年减少40.7%。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淮河下游区径流深39.3mm 为最小,淮河上游区244.3mm 最大;淮河流域年径流深约为山东半岛的1.3倍。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地表水资源量与2003年及常年比较见图4。 0

100

200

300400

500600

700

水资

源量

mm 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淮河片2004年2003年多年平均

图4 地表水资源量(年径流深)年际变化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一般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涌水量、河谷地带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

第 4 页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和山前侧向流入量。在确定某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时,需扣除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4年淮河片地下水资源量为391.94亿m 3,较上一年减少34.7%。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77.34亿m 3。

淮河流域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为330.31亿m 3,较上一年减少36.4%。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53.25亿m 3。

山东半岛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1.62亿m 3,较上一年减少23.8%。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4.09亿m 3。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与2003年比较见图5。

0100

200

300400500600700

(亿m 3)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淮河片

2004年2003年

图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2004年淮河片水资源总量为756.05亿m 3,较上年减少了59.2%。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产水系数)29.4%;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产水模数)22.91万m 3。

淮河流域2004年水资源总量为653.20亿m 3,较上年减少了61.5%。产水系数0.30;产水模数24.29万m 3/km 2。

山东半岛2004年水资源总量为102.85亿m3,较上一年减少了34.3%。产水系数0.24;产水模数16.85万m3/km2。

淮河流域各省、山东半岛和淮河片2004年水资源量情况见表1。

表1 2004年淮河片水资源量单位:亿m3

分区降水量地表水

资源量

地下水

资源量

水资源

总量

淮河流域2145.62440.43330.31 653.20

其中河南省753.94169.85113.73 243.82

安徽省516.93118.1175.01 159.33

江苏省418.7442.9856.67 89.00

山东省443.35105.2483.85 156.80

湖北省12.66 4.25 1.05 4.25 山东半岛428.3971.1461.62 102.85

淮河片2574.01511.57391.94 756.05

(五)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

2004年淮河片入海、入江总水量324.86亿m3,比上年减少了74.6%,其中入海水量260.70亿m3,比上年减少53.8%。入江64.16亿m3,比上年减少90.3%。

淮河流域入海入江水量280.55亿m3,比上年减少了77.1%。其中入海水量216.39亿m3,比上年减少61.6%。

山东半岛入海水量44.31亿m3,较2003年减少了10.04亿m3。

2004年淮河片跨流域调入(引江、引黄)水量60.11亿m3,较上年增加10.8%,其中引江35.32亿m3,引黄24.79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引水35.32亿m3,较上年增加8.42亿m3;从黄河引水15.08亿m3,与2003年基本相当,仅减少1.3亿m3。淮河流域引黄水量中,河南省引黄7.51亿m3,比上年减少0.41亿m3,山东省引黄7.58亿m3,较上年减少0.89亿m3。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量9.71亿m3,较上年减少1.26亿m3。

第5页

第 6 页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

经对淮河流域36座大型水库(不包括洪泽湖等4座大型湖泊)和169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4年末蓄水总量为83.07亿m 3,比上年末减少了12.36亿m 3。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65.71亿m 3,比上年末减少

8.6%;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7.36亿m 3,比上年末减少26.2%。洪泽湖年末蓄水量42.36亿m 3,比上年末减少了16.5%;骆马湖年末蓄水量9.09亿m 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南四湖上级湖年末蓄水量11.04亿m 3,比上年末增加了13.2%,下级湖年末蓄水量8.49亿m 3,比上年末减少16.9%。

对山东半岛14座大型水库和87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4年末蓄水总量为24.31亿m 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16.12亿m 3,比上年末仅增加0.01亿m 3;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8.19亿m 3,比上年末减少0.73亿m 3。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湖泊)2004年末与2003年末蓄水量对比见图6。 0

10

20

30

40506070

80

90

水量(亿m 3)

淮河流域大型淮河流域中型洪泽湖

骆马湖

南四湖山东半岛大型山东半岛中型淮河片大型淮河片中型

淮河片主要湖泊当年末

上年末

图6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及主要湖泊蓄水变化图

(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淮河片2004年属平水年份,浅层地下水位略呈下降趋势。下降区面积70317km2,平均降幅1.08m;其中淮河流域下降区68521 km2,平均降幅 1.06m;山东半岛下降区1796 km2,平均降幅1.73m。上升区总面积18546km2,平均升幅1.93m;淮河流域上升区14890km2,平均升幅1.77m,山东半岛上升区3655 km2,平均升幅2.58m。相对稳定区80099 km2,其中淮河流域相对稳定区72483 km2。在各分区中,淮河下游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淮河中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区局部上升,其他为不同程度的下降区。淮河上游平原区基本为下降区,面积9046 km2,平均下降1.22m;淮河中游下降区面积50842 km2,平均下降1.04m;沂沭泗河下降区面积8634 km2,平均下降1.02m;山东半岛下降区面积1796 km2,平均降幅1.73m。全区地下水蓄水变量合计减少15.87亿m3,其中淮河流域地下水蓄水变量减少18.78亿m3。

2004年淮河片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共有14处,总面积13350.6km2,比上年减少了1167.7km2。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7处,漏斗面积7707.9km2,较上年减少1266.2km2。

淮河流域2004年有地下水漏斗13处。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6处,面积2302.9km2,较上年减少924.2km2。

山东半岛2004年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5405.0 km2,较上年减少342.0km2。

第7页

第 8 页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处理回用、集雨工程供水量等)三大类,按受水区进行统计。

2004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6.44亿m 3,比上年增加16.6%。在供水构成中,地表水源供水394.43亿m 3,占总供水量的70.9%;地下水源供水161.02亿m 3,占28.9%;其它水源供水0.99亿m 3,占0.2%;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60.11亿m 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5.2%。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15.19亿m 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2004年淮河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493.19亿m 3,比上年增加20.0%。其中地表水源供水366.59亿m 3,占总供水量的74.3%;地下水源供水125.94亿m 3,占25.6%;其它水源供水0.66亿m 3,占0.1%;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50.40亿m 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3.7%。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0.17亿m 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图7 2004年淮河流域供水组成74.3%

25.5%0.1%

地表供水

地下供水

其它供水图8 2004年山东半岛供水组成

44.0%55.5%

0.5%

2004年山东半岛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63.25亿m3,比上年减少4.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7.84亿m3,占总供水量的44.0%;地下水源供水35.08亿m3,占55.5%;其它水源供水0.33亿m3,占0.5%;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9.71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34.9%。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15.02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2004年淮河流域与山东半岛供水组成见图7、图8,2004年淮河片供水情况见表2。

(二)用水量

用水量是指配置给各类用水户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根据用户特性可分为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其中生产类分为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畜用水。用水量统计时按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类用户进行统计。

2004年淮河片总用水量为556.44亿m3,比上年增加16.6%。在用水构成中,农田灌溉用水347.48亿m3,占总用水量的62.5%;林牧渔畜用水46.6亿m3,占8.4%;工业用水97.95亿m3,占17.6%;城镇公共用水8.49亿m3,占总用水量的1.5%;居民生活用水51.79亿m3,占9.3%;生态环境用水4.14亿m3,占0.7%。

2004年淮河流域总用水量为493.19亿m3,比上年增加20.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312.8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3.4%;林牧渔畜用水40.19亿m3,占8.1%;工业用水量86.85亿m3,占17.6%;城镇公共用水6.22亿m3,占1.3%;居民生活用水43.89亿m3,占总用水量的8.9%;生态环境用水3.20亿m3,占0.6%。

2004年山东半岛总用水量63.25亿m3,比上年减少4.6%。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4.63亿m3,占总用水量的54.8%;林牧渔畜用水6.41亿m3,占10.1%;工业用水11.10亿m3,占17.5%;城镇公共用水2.27亿m3,占3.6%;居民生活用水7.90亿m3,占12.5%;生态环境用水0.94亿m3,占1.5%。

2004年淮河流域与山东半岛用水组成见图9、图10,2004年淮河片

第9页

第 10 页

用水情况见表2。

表2 2004年淮河片供用水量 单位:亿m 3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简称耗水量)是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人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

地表水地下水其 它总供水量农 业工 业林 牧渔 畜城镇公共生 活生态环境总用水量淮河流域

366.59125.940.66493.19312.8586.8540.19 6.2243.89 3.20493.19其中河南省

37.8456.6894.5350.1315.2813.27 1.4112.76 1.6894.53 安徽省82.2018.730.40101.33

54.5330.84 4.38 1.2210.070.29101.33 江苏省210.578.69

219.26155.6531.2615.28 2.5113.660.89219.26 山东省35.0741.820.26

77.1551.899.367.17 1.077.320.3477.15 湖北省0.910.02

0.920.640.120.080.010.080.000.92山东半岛

27.8435.080.3363.2534.6311.10 6.41 2.277.900.9463.25淮 河 片394.43161.020.99556.44347.4897.9546.608.4951.79 4.14556.44分 区

供 水 量

用 水 量图10 2004年山东半岛用水组成

54.8%

10.1%17.5%

3.6%

12.5%

1.5%图9 2004年淮河流域用水组成63.4%8.1%17.6% 1.3%8.9%

0.6%农田灌溉

林牧渔畜

工业

城镇公共居民生活

生态环境

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耗水量按农田灌溉耗水量、林牧渔畜耗水量、城镇公共耗水量、工业耗水量、居民生活耗水量和生态环境耗水量等类别进行统计。农田、林果、草场灌溉的耗水量为毛用水量与回归水量(含地表退水和下渗补给地下水)之差,工业、城镇公共、城镇居民的耗水量为取水量扣除废污水排放量和输水损失中的回归量。

2004年淮河片总耗水量358.69亿m3,耗水率为64%。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60.61亿m3,耗水率75%;林牧渔畜耗水量36.42亿m3,耗水率78%;工业耗水量22.99亿m3,耗水率23%;城镇公共耗水量3.07亿m3,耗水率36%;居民生活耗水量32.55亿m3,耗水率63%;生态环境耗水量3.15亿m3,耗水率76%。

2004年淮河流域总耗水量320.34亿m3,耗水率为65%。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37.83亿m3,耗水率76%;林牧渔畜耗水量31.90亿m3,耗水率79%;工业耗水量18.24亿m3,耗水率21%;城镇公共耗水量2.08亿m3,耗水率33%;居民生活耗水量27.92亿m3,耗水率64%;生态环境耗水量2.39亿m3,耗水率75%。

2004年山东半岛总耗水量38.35亿m3,耗水率为61%。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2.78亿m3,耗水率66%;林牧渔畜耗水量4.52亿m3,耗水率71%;工业耗水量4.75亿m3,耗水率43%;城镇公共耗水量0.99亿m3,耗水率44%;居民生活耗水量4.63亿m3,耗水率59%;生态环境耗水量0.76亿m3,耗水率81%。

(四)城市建成区供用水情况

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共设施达到的地区,包括已建成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机场等。本次统计的淮河片地级以上城市共34个,其中河南省9个,安徽省7个,江苏省6个,山东省12个。2004年这34个城市建成区供水总量64.42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43.02亿m3,地下水供水量20.95亿m3,污水处理回用量0.45亿m3,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5.03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34个城市建成区总用水量64.42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33.70亿m3,农业用水量11.72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11.68亿m3,城市公共用水量4.23亿m3,城市环境用水量3.09亿m3。

第11页

第 12 页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计算和供用水统计成果分析,2004年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66.9%,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百分比)为38.7%。

2004年山东半岛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4.5%,浅层地下水开采率(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百分比)为40.8%。

(二)用水指标

根据淮河片社会经济资料对各项用水指标进行分析,2004年淮河片人均用水量为272.7m 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58.2m 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08.1L ,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54.7L ,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为99.8m 3。

淮河流域,2004年人均用水量为291.7m 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70.9 m 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15.7L ,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55.7L ,

表3人均G D P 人均用水量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人)(m 3/人)(m 3/亩)(m 3/万元)城 镇农 村淮河流域

0.82 291.7 270.9 162.3 115.7 55.7 其中河南省

0.79 163.8 118.9 84.3 126.7 44.0 安徽省

0.51 276.2 299.8 527.4 107.9 62.7 江苏省

1.08 551.9 450.7 183.2 124.9 77.7 山东省

0.92 222.5 253.7 75.4 93.1 47.6 湖北省

0.55 251.2 450.4 168.1 182.2 54.0 山东半岛

2.59 180.8 181.4 24.9 8

3.2 48.6 淮 河 片 1.13 272.7 258.2 99.8 108.1 5

4.7 分 区

人均生活日用水量(L /人·日) 2004年淮河片主要用水指标

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62.3 m3。

山东半岛,2004年人均用水量为180.8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181.4 m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83.2L,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48.6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24.9m3。

淮河片2004年用水指标情况见表3。

(三)流域水量平衡分析

2004年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量440.43亿m3,跨流域调入水量50.40亿m3,用水消耗量(扣除地下水)238.48亿m3,入江水量64.16亿m3,入海水量216.39亿m3,大型水库(含湖泊)蓄水变量-15.26亿m3,主要中型水库蓄水变量-6.17亿m3,水量平衡。

2004年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量71.14亿m3,跨流域调入水量9.71亿m3,用水消耗量(扣除地下水)16.95亿m3,入海水量44.31亿m3,大型水库蓄水变量0.01亿m3,主要中型水库蓄水变量-0.73亿m3,水量基本平衡。

第13页

五、水质概况

(一)河流水质

根据2004年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全年期、汛期、非汛期河长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淮河流域全年期(各期均为平均值,下同)评价河长11676km。水质良好的Ⅰ类水河长128km,占1.1%;水质较好的Ⅱ类水河长1499km,占12.9%;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2278km,占19.5%;水质已受到污染的Ⅳ类水河长2067km,占17.8%;水质受到较重污染的Ⅴ类水河长1311km,占11.2%;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河长4394km,占37.6%。

淮河流域汛期评价河长11576km。Ⅰ类水河长24km,占0.2%;Ⅱ类水河长1829km,占15.8%;Ⅲ类水河长2086km,占18.0%;Ⅳ类水河长2928km,占25.3%;Ⅴ类河长1236km,占10.7%;劣Ⅴ类水河长3474km,占30.0%。

淮河流域非汛期评价河长1629km。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1534km,占13.2%;Ⅲ类水河长2222km,占19.1%;Ⅳ类水河长2187km,占18.8%;Ⅴ类水河长1119km,占9.6%;劣Ⅴ类水河长4567km,占39.3%。

淮河流域主要污染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以及总磷。

山东半岛全年期评价河长1048km。无Ⅰ类水和Ⅲ类水;Ⅱ类水河长177km,占12.6%;无Ⅲ类水;Ⅳ类水河长188km,占13.3%;Ⅴ类水河长15km,占1.1%;劣Ⅴ类水河长1029km,占73.0%。

山东半岛汛期评价河长1281km。无Ⅰ类水和Ⅲ类水;Ⅱ类水河长50km,占3.9%;Ⅳ类水河长302km,占23.6%;Ⅴ类水河长30km,占2.3%。劣Ⅴ类水河长900km,占70.2%。

山东半岛非汛期评价河长1267km。Ⅰ类水河长50km,占3.9%;Ⅱ类水河长127km,占10.0%;无Ⅲ类水;Ⅳ类水河长30km,占2.4%;Ⅴ

第14页

第 15 页

类水河长48km ,占3.8%;劣Ⅴ类水河长1012km ,占79.9%。

山东半岛主要污染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从污染分布来看,淮河上游区、淮河下游区水污染较轻,淮河中游区和沂沭泗河区水污染较重;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全年期、汛期、非汛期污染都比淮河流域严重。

2004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全年期水质见图11、图12。

(二)水库水质

选取47座大中型水库(淮河流域32座,山东半岛15座)分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对2004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全年期水质:淮河流域32座水库中,2座水库水质达到Ⅰ类,13座为Ⅱ类,属Ⅲ类水的10座,Ⅳ类的2座,Ⅴ类的有4座,劣Ⅴ类1座(田庄水库)。淮河上游区和中游区水库水质较好,18座水库有13座水质达到Ⅱ类,3座为Ⅲ类。山东半岛15座水库中,无Ⅰ类水水库,达到Ⅱ类水水质的4座,Ⅲ类的11座。

汛期水质:淮河流域有15座水库为Ⅱ类,10座为Ⅲ类,Ⅳ类5座,Ⅴ类2座;山东半岛有3座水库为Ⅱ类,10座水库为Ⅲ类,2座为Ⅳ类。

非汛期水质:淮河流域有2座水库达到Ⅰ类,17座为Ⅱ类,Ⅲ类的6座,Ⅳ类的2座,3座为Ⅴ类,劣Ⅴ类2座(尖岗水库、田庄水库);山

图12 2004年山东半岛全年期水质0.0%13.3%

1.1%73.0%

0.0%12.6%图11 2004年淮河流域全年期水质

1.1%

12.8%19.5%17.7%

11.2%37.6%Ⅰ类Ⅱ类Ⅲ类

Ⅳ类

Ⅴ类

超Ⅴ类

东半岛有3座水库为Ⅱ类,12座为Ⅲ类。

对4~9月水库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是:淮河流域32座水库有2座富营养化,16座中营养;山东半岛15座水库中12座富营养化,3座中营养。

(三)湖泊水质

仅对南四湖和大明湖2004年水质做了评价。

南四湖上级湖全年期水质评价面积600km2,Ⅳ类水面积300km2,Ⅴ类水面积300km2,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南四湖下级湖评价面积606km2,Ⅳ类水606km2,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大明湖全年期水质评价面积0.46km2,属Ⅴ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

另外4~9月营养化评价结果南四湖上、下级湖和大明湖均富营养化。(四)废污水排放量

根据各省统计,2004年淮河片工业废水(不包括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及矿坑排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65.75亿t。其中淮河流域废污水年排放量56.15亿t,山东半岛9.6亿t。淮河流域各省废污水年排放量情况为:湖北省0.08亿t,河南省16.23亿t,安徽省13.55亿t,江苏省19.82亿t,山东省6.47亿t;

(五)省界水质

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水质监测资料,对46处主要省界水体按均值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如下:

全年期水质达到Ⅱ类水的断面有4个,为洺河洺河大桥、史河叶集镇、西泇河横山公路桥、东泇河苍山南桥官家桥断面;水质为Ⅲ类水的断面6个,水质属Ⅳ类水的断面10个,水质属Ⅴ类的断面6个,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20个。

汛期水质达到Ⅱ类水的断面有3个,为史河叶集镇、西泇河横山公路桥、东泇河苍山南桥官家桥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的断面9个;水质属Ⅳ类的断面10个,水质属Ⅴ类的断面3个,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21个。

第16页

非汛期水质达到Ⅱ类水的断面5个,为洺河洺河大桥、史河陈村、史河叶集镇、西泇河横山公路桥、东泇河苍山南桥官家桥断面;达到Ⅲ类水断面7个;水质属Ⅳ类的断面8个,水质属Ⅴ类的断面3个,水质为劣Ⅴ类的断面有23个。

按照Ⅲ类水质标准,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水质达标率分别为21.7%、26.1%和26.1%。对照国务院批准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水质达标率分别为41.3%、50.0%和41.3%。

淮河流域省界水体主要污染项目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其中氨氮是污染最严重的项目。

(六)功能区水质状况

按照水利部发布的《水功能区管理办法》要求,2004年选取了157个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进行了监测,以反映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功能区供水水质状况。

根据监测资料评价,2004年淮河片157个重点水功能区中,Ⅰ类水功能区占1.3%,Ⅱ类水功能区占21.0%,Ⅲ类水功能区占22.3%,Ⅳ类水功能区占20.4%,Ⅴ类水功能区占9.5%,劣Ⅴ类水功能区占25.5%。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2004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功能区水质总体状况

分区项目

水质类别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

淮河流域功能区个数23029241534百分比(%) 1.522.421.617.911.225.4

山东半岛功能区个数3686百分比(%)013.026.134.8026.1

淮河片功能区个数23335321540百分比(%) 1.321.022.320.49.5 25.5

157个重点水功能区中,有67个功能区水质达标,达标率为42.7%。评价功能区河流长度5304.3km,其中达标河长2178.8km,达标率41.1%;评价功能区湖库面积5160.98 km2,达标面积3000.1km2,达标率58.1%。

第17页

在不同类型功能区中,保护区水质相对较好,达标率最高为57.1%;其次是保留区和工业用水区,达标率均超过了50%;饮用水源区和缓冲区水质较差,达标率仅分别为37.5%和23.1%。

在淮河流域132个重点水功能区中,Ⅰ类水功能区占1.5%,Ⅱ类水功能区占22.4%,Ⅲ类水功能区占21.6%,Ⅳ类水功能区占17.9%,Ⅴ类水功能区占11.2%,劣Ⅴ类水功能区占25.4%。

(七)主要城镇实测入河排污量

据对淮河流域全部178个县城以上城镇和10个重点乡镇997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4年入河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3.88亿吨,主要污染物COD 入河排放总量107.68万吨,氨氮入河排放总量10.69万吨。各省主要城镇入河排污量情况如下:

河南省:68个城镇298个入河排污口废污水排放量为14.49亿吨,COD入河排放量35.55万吨,氨氮入河排放量为3.41万吨。

安徽省:39个城镇243个入河排污口废污水排放量为8.75亿吨,COD 入河排放量18.61万吨,氨氮2.38万吨。

江苏省:39个城镇299个入河排污口废污水排放量为12.15亿吨,COD入河排放量33.02万吨,氨氮2.68万吨。

山东省:42个城镇157个入河排污口废污水排放量为8.49亿吨,COD 入河排放量20.50万吨,氨氮2.22万吨。

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排污量见表5。

表5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排污量

区域城镇排污口废水排放量COD 氨氮(个)(个)(亿t/a)(万t/a)(万t/a)

河南68 298 14.49 35.55 3.41 安徽39 243 8.75 18.61 2.38 江苏39 299 12.15 33.02 2.68 山东42 157 8.49 20.50 2.22 淮河流域188 997 43.88 107.68 10.69

第18页

六、重要水事

(一)国务院在蚌埠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2004年10月23日至24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国人大环资委、政协环资委、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四省及各地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了现场会。

曾培炎副总理肯定了流域四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要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严格执法、落实责任,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淮河水污染治理再上一个新台阶。他强调,在今后淮河水污染防治中,一是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对严重污染行业及企业的治理。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要按照技术起点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原则严格把关。严禁新上造纸、制革、酿造等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二是要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对重点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在线监控。深入开展清理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治理行动。三是加大对淮河水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中央和地方都要增加投入,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

第19页

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合理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于治污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五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切实防治面源污染。六是全面节约、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保持必要的生态用水,通过开展枯水期污染源限排、闸坝调度和水质水情监测等工作,减少水污染损失。七是建立健全环境质量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八是加大环境违法的查处力度,进一步搞好环保法制建设。

曾培炎副总理在讲话中对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进一步发挥作用。受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与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程晓冰、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汪斌出席会议。

(二)《淮河流域防洪规划》通过水利部审查

2004年10月23日,《淮河流域防洪规划》顺利通过水利部组织的技术审查,这是继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后第二个通过审查的流域防洪规划。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由淮委组织流域四省水利厅共同编制完成。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流域特点,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行蓄洪区及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流域防洪总体布局。规划确定的近期防洪规划目标是,上游兴建控制性水库,开展水土保持;中游整治河道堤防,完成行蓄洪区调整和相关建设,建成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下游巩固扩大泄洪能力,基本建成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远期防洪规划目标是,上游继续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中游进一步整治河道堤防;下游建设入海水道远期工程,进一步扩大排洪能力,构筑流域较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经修改完善后,将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

(三)《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水规总院审查

2004年6月16~20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主持召

第20页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2000年水资源公报

年水资源公报 一、概述 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平均值少。属枯水年。 当地水资源亿,比年减少,比多年平均减少。 全区总取用水量亿,比年亿减少,用水量减少主要是年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调整和加强了灌溉管理与节水力度,农业取用水减少。工业取用水由于石嘴山电厂由年的亿的黄河水减少到年的亿,虽然其它工业用水有所增加,但工业取用水总量较年减少亿。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取用水量均有所增加。全区耗水总量亿,比年减少亿,其中农业耗水减少亿,其它耗水量均有所增加。 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亿,出境水量为亿,进出境水量差亿。农业取用黄河水量亿,较年减少亿;灌区排水量亿,减少亿;耗水量(黄河水量)亿,减少亿。 二、水资源 (一)降水量 年宁夏全区年平均降水量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 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均值减少,属枯水年。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地区平均降水量最大339mm,银

川市次之为172mm,吴忠市、石嘴山市相对接近,分别为154mm、140mm。各流域分布:葫芦河最大为380mm,泾河次之366mm,黄河灌区仅146mm。六盘山、南华山、云雾山、罗山、贺兰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500mm、400mm、400mm、200mm、200mm,较往年明显偏小。年全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见附图。 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统计:与多年均值相比,各河、各流域减少,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减少。与去年比,各河减少,各行政分区减少。(见表、表) (二)地表水资源 年全区天然地表水资源量为亿,折合径流深11.3mm,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少,比年减少(见表)。 地区分布:年径流深分布不均匀,全区年径流深变化在之间,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对应。高值区主要有两个,贺兰山中心径流深,与去年接近;六盘山中心径流深,较去年明显偏少。总的趋势由南部减至黄河以南不足。北部黄河灌区径流深为,较去年明显偏少。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见表,年径流深分布情况见附图。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从流域分区看:清水河最大为亿,泾河亿,葫芦河亿,比多年均值分别减少、、;黄河左岸区间亿,折合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

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5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446.2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2%、36.5%、7.7%和5.6%。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m3,比常年值偏多0.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6%(地下水资源量的86.4%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33.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1%,占全国的16.9%;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3229.1亿m3,比常年值偏多3.5%,占全国的83.1%。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5年对全国624座大型水库和3378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37.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587.2亿m3,比年初增加14.4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0.1亿m3,比年初增加41.6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1.4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66.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107.4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200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0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分区 为了适应分级管理的要求,各项成果以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作为统计单元,行政分区按省、地区(州、地级市)二级划分,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分段)、河流三级划分。保持全国、流域、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一致。流域分区成果列于表一和附图1。 甘肃省流域分区 表一 二社会经济指标 2001年全省耕地面积7413.13万亩,总灌溉面积1906.74万亩,实灌面积1676.52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1499.52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177.00万亩;人口2575.24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44.05万人,城镇人口631.19万人;工业产值(当年价,下同)1129.7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957.9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45.00亿元,火电工业产值26.80亿元;粮食总产量753.22万吨,比上年增产5.4%;国内生产总值1066.64亿元,工业增加值369.12亿元。(见附表1、附表2)。 2001年内陆河流域耕地面积1249.99万亩,总灌溉面积1034.31万亩,实灌面积979.86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862.66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117.20万亩;人口466.2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1.24万人,城镇人口165.04万人;工业产值289.7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250.6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35.91亿元,火电工业产值3.19亿元;粮食总产量195.82万吨,比上年减产15.7%;国内生产总值285.91亿元,工业增加值98.94亿元。 2001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5237.59万亩,总灌溉面积788.70万亩,实灌面积632.96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576.01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56.95万亩;人口1804.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62.21万人,城镇人口442.23万人;工业产值815.99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689.52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02.86亿元,火电工业产值23.61亿元;粮食总产量469.04万吨,比上年增产 16.6%;国内生产总值729.03亿元,工业增加值252.28亿元。 2001年长江流域耕地面积925.55万亩,总灌溉面积83.73万亩,实灌面积63.70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60.85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2.85万亩;人口304.5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80.60万人,城镇人口23.92万人;工业产值24.0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17.78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6.23亿元;粮食总产量88.36万吨,比上年增产10.7%;国内生产总值51.70亿元,工业增加值17.90亿元。 三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 1.降水量地区分布 2001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238.0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1081.2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275.292亿立方米减少194.022亿立方米,相对值减少15.2%,年降水量频率为71%,属于偏枯年。实测最大年降水量900.4毫米,发生在太子山麓牙塘站,最小年降水量10.4毫米,发生在安西柳园站。(见表二,附表3、4、5,附图2)。 2001年内陆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91.5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247.1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357.886亿立方米减少110.726亿立方米,相对值减少30.9%,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重庆市2001年水资源公报

重庆市水资源公报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01 (送审稿) 重庆市水利局 二OO二年四月

目录前言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供用水量 五水环境 六重要水事 七综合分析

前言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统计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综述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36条。 降水量 2001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915.1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754.0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6.2%,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2.0%,属枯水年份。 2001年全市降水在地域分布上普遍偏少,除渝东北部城口县、开县、巫溪县交界处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持平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0.0%-40.0%,其中万州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0.0%,为枯水年份。 水资源量 2001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332.5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8.5%,比上年减少44.3%。 蓄水动态 2001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7.670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48.9%。 供用水量 2001年全市总供水量为57.556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0%;总用水量为57.556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2.1%。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35.3%,工业用水占42.5%,生活用水占22.2%。 用水指标 2001年全市人均用水量186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32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24立方米(不含火电为237立方米); 城镇生活人均综合用水量239升/天,农村生活人均综合用水量77升/天;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41立方米。 河流水质“三江”共计921公里河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重庆市“三江”河流水质状况与往年相比无较大变化,长江重庆段水质以Ⅲ、Ⅳ类为主,Ⅲ、Ⅳ类水质河段占评价河长的76.9%;嘉陵江重庆段Ⅲ类水河段占评价河长的76.2%;乌江水质较好,全年水质均为Ⅱ类。 重庆市次级河流污染仍然严重,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监测断面数占总监测断面数的47.0%。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 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为6683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m3。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m3,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m3。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m3,比年初增加345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m3,比年初增加15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m3和142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m3,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