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勾践灭吴1(1)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

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勾践灭吴原文

《勾践灭吴》(节选)《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为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之败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勾践灭吴》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来用。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动身出使吴国。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噽,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您。”太宰噽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

《勾践灭吴》(节选) 课文说明

《勾践灭吴》(节选) 课文说明 一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勾践是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二课文删节的部分 《勾践灭吴》原文较长,选入教材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原文作了删节。共删去了两段。一段是大夫种的说辞: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彻声闻于天王〕声音直达吴王。彻,达。天王,指吴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意思是说,越王的军队,不值得您再来讨伐了。师徒,指军队。辱,谦词。,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赂君之辱〕意思是说,奉献给国君,酬谢国君的辱临。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勾践女女于王〕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女于王,在王那里作女奴。,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惟君左右之〕任凭君的调遣。。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系妻孥(nú)〕把妻子和儿女都拘囚起来。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效死。,乃必有偶〔乃必有偶〕意思是说,知道不免于死,拼命战斗,一人必有两人之用。偶,两个。,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事君〕伺候君王。这是婉辞,意思是说,与夫差作战。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这些人,不如得到越国。“与其……宁……”,表示在二者之中有所选择的时候,舍其前者,取其后者。,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之与成) 另一段是夫差对勾践的请辞: (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请达王甬、句东〕我要把你送到甬、句以东去。达,遣送。甬,甬江。句,句章(现在浙江省慈溪县西南)。,吾与君为二君〔吾与君为二君〕意思是说,我同你仍然算是两国的国君。②③④⑤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高一语文学案1.2《雨巷》(新人教必修1)

《雨巷》说课稿 一、前词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板书课 题)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作品,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所以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基础上,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诵读法为主,体悟法、联想比较法等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实现情感的升华,完成教学目标。 所以,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板块: 1、激趣导入:(导入可以具体问题具体选择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这就为往后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 2、加强朗读训练,赏析全诗:(说课过程中相机板书) 第一步: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第二步: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在此环节,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这就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同时,提示学生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三步: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此时我将相机引导插入诗人创作《雨巷》时的相关信息,做必要的创作背景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那么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接着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感情朗读,体会创作美

勾践灭吴详案

《勾践灭吴》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 勾践灭吴《国语》 二、背景讲解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 不衣(yi) 板书:勾践栖于会稽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高一语文《迢迢牵牛星》学案

高一语文《迢迢牵牛星》学案【原文欣赏】《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翻译: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简介: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背景: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字词: 1.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2.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即银河。 3.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素:洁白。 4.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弄:摆弄。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5.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6.涕:眼泪。零:落下。 7.清且浅:清又浅。 8.相去:相离,相隔。去,离。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一、相关背景资料 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起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国语》编写意图:“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由于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时代背景: (1)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4、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分娩。 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 7、无不餔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8、无不歠也歠——通“啜”,给人水喝。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10、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1、爪牙 ..之士爪牙——古义:武士;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十年不收于国.国——古义:国内人民;今义: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4.、.丈夫 ..二十不娶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高一语文《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一语文《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 积累基本的字词。 2、 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归纳概括各部分内容。 3、 理解本文结构中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 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归纳概括各部分内容。 2、 理解本文结构中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指导与使用说明】 、 借助工具书和文本注释,积累基本字词。 2、 通过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3、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知识导学】

、文体知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 、 、 ( 环境、 环境)。 2、作者: 鲁迅,原名 ,字豫才。其小说集 、 、 。 《祝福》选自 。 3、“四书”包括 。 4、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 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反动。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葬,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 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都不允许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 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2015年语文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2015年语文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

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制:审定: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

高一(语文)导学案

翼城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目标引领】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分析本文的核心内容,明确作者的“梦想”包含哪些层面的内容。 3、揣摩演讲技巧。 学习重点: 1了解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2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3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目标: 1.处理字词。 2.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自主学习内容: 一、依据《问题导学案》和课下注释了解马丁路德金(A级)。 二、结合课下注释及《问题导学案》了解演讲发生的背景(A级)。 三、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束.缚()镣.铐()枷.锁()兑.现()戳.子() 侈.谈()给.予()磐.石()旋.风()黯.然() 澎湃.()匿.迹()山冈.()瞭.望() 四、写出下列词语、句子的含义(A级): ①义愤填膺 ②骇人听闻 ③安之若素 ④心急如焚 ⑤不言而喻 ⑥息息相关 五、在下面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 准确的一项是 ( )(A级)

不! 我们现在并不满足, 我们也不满足 , 除非正义和犹如江海之波 涛,,滚滚而来。 A. 未来自由巨浪高扬 B. 未来平等汹涌澎湃 c. 将来公平巨浪高扬 D. 将来公正汹涌澎湃 六、议论文一般都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的结构,而本文采用了(B级)的结构,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呢?(C级) 七、第二段“一百年后的今天······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从哪 些方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除此之外,文中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B级) 八、第四段中“空头支票”“资金不足”指什么?(B级) 九、“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这句话中“这个梦想”和“美国的梦想”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B级) 这个梦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的梦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最后一段中“我们将能把我们因民族不和而发出的刺耳的噪音,改变成为一首优 美的友谊交响乐”该句中“刺耳的噪音”和“优美的友谊交响乐”分别指什么?(C级)“刺耳的噪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美的友谊交响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这个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这次演 讲涉及哪些内容?(B级)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C级) 十、自主学习问题反馈 课堂学习 一、思考一下问题:

勾践灭吴教学内容

勾践灭吴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勾践灭吴 《国语》 3课时 教学目的: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句子的用法。 2.学习《国语》的写作方法和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笔下的深沉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亿、节、旅、蕃、知、劝、当、遂等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教法:讲读式 一、简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分二十一卷,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 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尽余各国所记都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背景:见教参。 3.导语设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郭沫若为之作了补充。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分析: 1.结构: (一)战败和谈: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结果怎么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下列词语的用法: 栖知资无乃…乎成伐服去 (二)卧薪尝胆: (1)越王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高一语文学案答案必修3

高一语文学案答案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活动】 一、预习检查 1 A组: 盥手guàn懵懂mtng惫懒bai 内帏w?i憨顽hün姊妹zǐ 翠幄w?宫绦tüo厢庑wǔ 宸翰ch?n纨绔wánkù发髻jì B组: 阜盛fù 船埠bù贾赦sha 敕造chì 呜咽ya 咽喉yün梦魇yǎn 两靥ya 插屏píng 敛声屏气bǐng忖度cǔn 拊掌fú 戏谑xua 虐待n?a谙达ün 万马齐喑y?n 瞋视chyn 缜密zhtn 2.嫡亲 锋镝甬路 始作俑者蘖枝 孽根祸胎 瞋视 嗔怪雕梁画栋 黄粱美梦品茗 墓志铭 3.(1)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2)丹唇未启笑先闻(3)色如春晓之花(4)哪管世人诽谤(5)病如西子胜三分 三、阅读理解 1.王熙凤:精明能干、机变逢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贾宝玉:率真任性,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叛逆性格。(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谨小慎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2.从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等方面描写了贾府的环境。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依赖朝廷,鱼肉和盘剥百姓。这为写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也与小说后面写贾府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 四、分析综合 1.暗示她的地位之特殊,她的贪婪与俗气,以及爱好张扬的个性。 2.思想上的男女平等意识,贵族阶级的叛逆性格。 3.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细心、多虑、自尊。比如:(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3)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一改了过来”。(4)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 五、鉴赏评价 1.作者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提示了贾宝玉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是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透过字面,却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显得别开生面。 2.王熙凤真可谓是八面玲珑,她的这句赞语有“一石三鸟”之妙:表面上是称赞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同时又不忘安慰迎春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六、探究 1 因为前边听贾母说姊妹们“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知道贾母明显的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连忙改口,这正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反映。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