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

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

超级资源(共15套58页)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全册)

精品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 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 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从城市个体来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 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 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

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 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城市用地较为规整, 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

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分布

地区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

此延伸

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

山区

举例

我国的成都(左图)、合

肥, 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重庆

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 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 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 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 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 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 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A商业区

I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 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 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 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 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 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 商业区逐渐形成。

II商业区的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III中心商务区(CBD)

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功能: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

B住宅区

城市的住宅区, 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 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 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布局区位城市的外缘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狭小(拥挤密集)

环境优美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不齐全

C工业区

I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这些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而且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II布局: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 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 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 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 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 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 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指明重点, 让学生了解城市形态和不同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 联系实际, 分析事例, 灵活运用。

4.1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

4.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5.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三、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某一类型工业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2、某些特殊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读图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计划 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如果现在请你建一座钢铁厂, 你需要投入什么?你将把这个厂建在何处?可见在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 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对众多的因素进行筛选, 如通过科学的预算, 或根据一些经济指标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 以及

专家的讨论、建议等。我们这里通过计算的方法了解钢铁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 如何考虑影响因素以及如何筛选众多因素, 确定主导因素?

[讲授新课] 从这个意义上说, 工业发展的条件就是决定工业的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

4.1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读《鞍钢的区位图》和《宝钢的区位图》, 请大家分析一下它们的主要区位因素。

从这两个工业区的情况看, 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条件是决定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同时也不难看出, 这两个地区的区位条件不相同。

那么, 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应当怎么办?

2.在不同的优势区位条件下发展不同的工业部门

虽然每一种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多种区位条件, 但不同的工业部门, 对各种区位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 各种工业都应当选择最适合的地区去发展。

既然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 我们就可以将工业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的指向型、技术指向型五大类。请大家阅读教

材内容, 自己设计一个表格, 对比这五种工业的不同特点。

二、工业

区位因素的发

展变

在不同

的工

业发

展阶

段,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起这些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变化的表现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为:

(l )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而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2)一些发达国家, 交通运输条件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2.变化的主要原因

引起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工业区位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 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 除了上述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外, 还会有其他区位因素的影响。

1.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 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如现在西部大开发, 给予西部一定的优惠政策, 有些人就会选择西部地区, (2)国防的需要

20世纪50—70年代, 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 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3)个人偏好的影响

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4)工业惯性的影响

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 政府的影响, 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常常可以看到, 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 但仍然留在那里, 这称为工业惯性。 2.环境保护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读《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工业在产出产品的同时, 也会产出各种废弃物, 对环境造成污染, 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工业(特别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的选择时, 应充分考虑工业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 随着工业的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 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 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 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 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是什么为这种变化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引起了世界工业地域的发展变化, 同时对工业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板书设计]

4.1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

2.在不同的优势区位条件下发展不同的工业部门

五种不同指向型工业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l.变化的表现

2.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①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

②国防的需要

③个人偏好的影响

④工业惯性的影响

2.环境保护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练习]

学生分五组分别讨论以下五个问题:

(1)分析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受什么因素影响?

(2)炼铝厂应选择在何处?

(3)结合电器装配厂和制鞋厂的图片说明:为什么日本的一些电器装配生产转向东南亚或我国东南沿海?为什么我国大量出口鞋到美国, 美国本土生产较少?

(4)北京中关村和美国硅谷在区位选择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5)为什么北京从大庆运输石油在北京建立石化厂而不直接从大庆运输汽油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使学生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

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

2、能理解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计划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某地特产, 这应属于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教师归纳:对, 那么在一定地域进行生产时, 应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农产品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雨热同期

种植业, 国营农场

大型机械化生产

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藏绵羊、藏山羊、

牦牛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

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引导学生看书完成这部分内容: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适宜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 且不易于水土保持, 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 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 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 粮食低产。

课后思考:红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含有机质少等, 请找出有何改良办法?

4、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 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 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

一方面, 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例: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0;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另一方面, 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 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例1:改造农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 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教材图5.3A)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 用于蔬菜、花卉等, 近几年温室无土栽培的生产

得到推广。目前, 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 且多采用塑料大棚。

例2:改造地形因素。

(教材图5.6)修筑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分布于我国东南丘陵以及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分布广泛。

例3:改造水分因素。

实施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我国西北地区, 如无灌溉, 不能发展种植业, 畜牧业的发展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例4:其他: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的改良、沿海滩涂盐份的改良、红壤改良等。

注意的问题:对自然因素的改造, 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条件, 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

如随坡度加大, 修筑梯田的工程量会逐渐加大, 而梯田面积会逐渐减少, 耕作难度也加大, 所以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我国政府规定坡度大于25度不宜修筑梯田。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是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特别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它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①、城郊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②、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 该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 反之就缩小。

例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畅销, 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种植面积, 到了1996年, 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 价格大跌, 还出现严重滞销局面。

因此, 农业区位的选择, 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 对市场的可能变化作科学预测。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

地域上大为扩展。

①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热优势, 重点发展蔬菜、花卉, 供东北部工业区。我国

北方冬季也从南方的四川、广东等省大量调进蔬菜。

②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 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商品粮食生产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乳畜产品供应

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鲜花王国”荷兰(教材图5.8)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建立了一大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读图要求:在世界地图上, 熟悉以上国家及地区、我国主要地形区等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板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

2.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4.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 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并尝试解决措施, 写出可行性报告, 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 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 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 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环境问题, 其实自古就有, 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 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 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 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 因而,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产生着影响, 比如, 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资源的需求量、对生存空间的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而人口素质低下又会直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 进而破坏环境。因此, 人口、资源、发展这三方面都对环境问题产生着影响。本节课,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压力(板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为了生存, 人们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 同时, 又把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使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因此, 人口压力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 并思考以下问题:

(用投影仪打出以下问题, 供学生在边阅读课文时边思考)

(1)人口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 表现有怎样的特点?

(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人口的增长表现有哪些特点?

(3)人口的不断增长, 又怎样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学生阅读完第一部分内容后, 我们要结合课本内容、图形以及上述问题给予解释阐述) 1.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投影:图8.5世界人口增长(见课本)

由图可知:在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的速度缓慢, 之后, 速度明显加快, 总体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但在近年来, 其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 这主要是一些国家(如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结果。另外, 在二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 发达国家增长较慢。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

承转:由于上面提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表现不一。我们再看图形:

投影:图“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1950~2000年)”

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图中各大洲中, 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

(2)二战以后(1950年后), 各大洲人口增长的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

承转:由上述图中可以知道, 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对全球特别

是发展中国家, 造成了较大的人口压力。

2.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板书)

我们可用以下简表来表示人口压力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投影展示: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板书)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自然资

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 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 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 如矿产资源, 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 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的

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据有关资料统计, 对于石油的开采量, 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 石油资源预计只能维持30~50年的开采。

此外, 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 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人们意识

不到环境的反馈作用, 只是一味地从环境中贪婪索取, 并不加节制地将生产生活的废弃污

物排入环境, 生态意识淡薄, 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 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

源的管理置之度外, 如不顾环境的影响,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 任意修筑堤坝和道路等, 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自然生产力下降, 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课文中有一则“玛雅文明的衰落”的资料, 可以让同学们阅读、分析、讨论其衰落的根源, 由因及果, 得出正确的结论:

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力下降, 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下降, 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 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决定的。水土流失的原因, 除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外更主要的是森林被破坏、毁林开荒、生态恶化的结果。曾为人类文明做出高度成就的玛雅人, 对其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正是他们对自然环境认识

不足, 没有生态意识, 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

以上类似的生态破坏现象很多, 我们要及时收集一些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方面的相关资料,

补充给学生,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现实感, 以现在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 避免人类的恶性循环, 向着人地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 针对我们人类面临的主要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讨论这些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危害, 可以说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普遍存在, 有的司空见惯, 熟视无睹;有的恣肆放纵。那么, 从前面所学知识中我们已经知道, 这些问题的确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 甚至有的已迫在眉睫。为此, 我们可填写下表: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板书)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 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 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其结果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 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 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 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积极思考, 及时反馈,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 在今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应边发展、边协调、边治理, 绝不应再步其后尘! [课堂小结]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从不同的角度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本节课以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为中心, 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来阐述其他三者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 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 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 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反而会愈演愈烈。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 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

政策;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 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

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二)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不均衡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 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所处历史 阶段 原因 原始型 高 高 低 农业文明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体略)

传统型 高 低 高 工业文明 现代型 低

后工业文明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老师: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略

老师小结: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 有变多的, 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 在数量上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 接下来, 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新课教学】:(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

老师:图片中, 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 社会会如此关注, 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场?

学生:因为他们降临人世, 意味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 这个小孩的出世, 意义重大, 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 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 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 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 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 请大家计算下到今年, 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没有什么变化?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新课教学】

请同学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 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通过实例及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根据P3“活动”, 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 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课本图片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 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及判断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地理坐标图的能力, 如何从中获取信息:(1)认清坐标表示的变量;(2)图形的变化特征: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师小结】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不断增长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教师承转】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 同样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异的。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 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板书】(二)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不均衡 【新课教学】(课本图片展示):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 并分析影响这一差异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地理统计图的能力, 如何从中获取信息:(1)认清图例, 辨别柱子的色泽、长短所表示的含义;(2)比较同一时段(时间)不同对象, 同一对象不同时段(时间)柱子的长短, 确定其含义。

结合P5“阅读”, 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生产力 水平高低

出生率 死亡率

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

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请同学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 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 并分析影响这一差异的原因。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教师小结】(表格对比)

【新课教学】

通过之前探讨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出现的人口问题和解决对策, 树立学生的人口发展观。(结合课本图片1.5“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 并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图片来直观说明各个国家存在的不同的人口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采用以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数量与英国、法国、德国的总人口数量作比较计算, 同时比较他们的GDP 世界排名。

其间, 适当补充各国具体采用的人口政策的材料, 例如:日本、意大利耗资鼓励生育, 印度采用的抑制生育政策等。 【教师小结】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不足, 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

发, 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 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 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 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劳动力过剩, 就业困难, 失业人

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 压力增大, 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 资源需求增大, 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 造成【作业设计】

阅读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 并分析影响这一差异的原因。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 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师承转】 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人们衡量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衡量的, 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这三项指标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 形成了不同类型, 构成人口的增长模式。 【板书】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新课教学】

(课本图片展示):图1.6“人口增长及其转变示意” 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采用问题引导:

(1)三种不同的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有怎样的差别?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引导学生注意从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入手:原始型发展为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的变化, 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则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变化, 从而探讨可能的原因。)

(3)三种模式可能分别出现于人类社会的什么历史时期?

【教师小结】 人口增长 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所处历史 阶段 原因 原始型 高 高 低 农业文明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体略)

传统型 高 低 高 工业文明 现代型

后工业文明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的图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各自的特点和产生的时间及原因。采用问题引导法, 帮助学生自主地寻找答案, 加强记忆, 同时,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新课教学】

幻灯片展示表格: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非洲 3.8 1.4 2.4 拉丁美洲 2.4 0.6 1.8 亚洲 2.2 0.8 1.4 发展中国家 2.5 0.9 1.7 大洋洲 1.8 0.7 1.1 北美洲

1.4

0.9

0.5

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采用问题引导。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欧洲 1.0 1.1 -0.1 发达国家 1.1 1.0 0.1 全世界

2.2

0.9

1.4

通过表格的数据, 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并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探讨。 【教师小结】

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例如:欧洲和北美)

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属于由传统

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例如:亚非拉地区)

全世界: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新课教学】 结合“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P7的“活动”, 让学生根据第二部分学

习的内容, 自主地归纳总结出针对芬兰这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设计意图】前面由老师帮忙引导,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分析方法之后, 最后由学生自己来探讨, 有助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内容作最后的概括评价。 【作业设计】

查阅49年以来中国历年的人口数据资料, 绘制人口增长的统计图表, 探究中国人口增长的发展趋势 【教学反思】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①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 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

②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 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地域结构不同, 提供的服务种类和功能不同,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③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④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采用问题引导。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

难点:理解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差异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不同国家疆域、人口、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 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不同等级城镇的数目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城镇的级别越高, 数目越少。)2.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重点

地理第一次默写内容 1.河流的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2.河流以哪一种侵蚀方式为主,主要考虑什么因素? 地势落差 3.一条河流上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中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下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 侵蚀;搬运;堆积。 4.冲积扇的位置及成因?冲积扇从扇顶到扇沿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 出山口。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 颗粒由大变小。 5.三角洲发育的条件? 丰富的泥沙来源; 河口水流缓慢。 6.每一个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名称?分异的基础?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热量;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水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7.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向阳坡、迎风坡水热充足。8.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9.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迎风坡,背风坡;坡度陡缓。 10.在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哪些要素大致可以纬度的高低?哪些可以判断半球信息? 同海拔山地,自然带带谱简单复杂;基带;不同山体雪线的高低。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 11.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哪些方面?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要素?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增长方面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各自会产生哪些问题?各自的解决办法? 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的转变,出生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生率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1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般各自属于哪个类型?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较易)

2013年高一地理测试试卷 考试范围:必一必二;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1-3题。 1.当太阳直射D 点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温度带是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南寒带 2.当太阳直射B 点时 A.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B.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C.南半球昼长夜短 D.全球昼夜平分 3.在太阳直射C 点之后的半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A.一直向北 B.先向北,再向南 C.一直向南 D.先向南,再向北 读“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完成(4)~(5)题 4.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 .B 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C .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D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5.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没有这种气候类型 6.下列水体,按其储量多少的顺序依次为: A.冰川水 地下水 河流水 湖泊水 B.冰川水 地下水 湖泊水 河流水 C.地下水 冰川水 河流水 湖泊水 D.地下水 冰川水 湖泊水 河流水 7.夏季,北印度洋海水的流向是: A.呈顺时针方向向东流 B.呈逆时针方向向西流 C.呈顺时针方向向西流 D.呈逆时针方向向东流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最全面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太阳系 银河系 (课本P3 图 1.2)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 图1.4)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 图1.5) 分类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特点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P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 外部条件自身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 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光球 色球 日冕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风 P11) P11 活动);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 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 ⑵国家政策⑶社会福利⑷文化观念⑸宗教信仰⑹自然环境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 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⑵拉丁美 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北非 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 国内人口迁移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前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后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 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 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 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

2013年同步教学测试试卷 地理测试试卷 考试范围:必一必二;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一2题。 1.自B至C,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上海昼长于夜,且昼长渐短 B海口市的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 南极圈内的极夜区域逐渐扩大 D太阳直射于南半球 2.地球由D公转至A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A.一直加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一直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读北京某日相关气象预报资料,回答3--5题 3.资料日期中的31日所反映的可能是() A. 1月31日 B. 5月31日 C. 8月31日 D. 10月31日 4.资料中反映的天气系统为()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5.关于资料中三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31日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高 B. 1日白天气温低是因为云层大量吸收了太阳辐射 C. 1日、2日夜间气温低,因为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D. 2日受气旋控制,白天气温较高 6.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不再存在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7.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下图为某区域大洋环流简图,箭头为相应的盛行风带。据此回 答8~9题。 8.若图示区域为大西洋,则a处洋流的名称为() A.加那利寒流B.日本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D.秘鲁寒流 9.图示洋流流向与下列地理事物运动方向相同的是() A.北半球地球俯视图的自转方向B.南半球的气旋 C.北印度洋冬季洋流流向D.北太平洋台风 当地时间2012年4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熔岩滚滚。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为欧洲最高活火山。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完成10--11题。 10. 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意大利火山喷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1. 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②B.③C.④D.⑤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2~13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默写内容

《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壳物质循环图示 二、三大岩石举例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三、流水侵蚀地貌举例: 流水堆积地貌举例: 风力侵蚀地貌举例: 风力堆积地貌举例: 四、背斜、向斜图示 五、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六、地堑举例: 断块(块状)山地举例 七、六大板块及其边界类型 八、板块边界与地形 生长边界与地形: 消亡边界与地形: 安第斯山、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地与板块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图示 二、对流层特点: 平流层特点: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类型 四、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原理及图示 五、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六、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海陆风图示 山谷风图示 城市风图示 七、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图示 八、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九、气压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十、季风环流 十一、常见气候类型 十二、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2、高、低气压系统 3、锋面气旋及其天气 读图思考: 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某时刻近地面天气形势图 (1)在图中作出A、B、C、D四地的风向; (2)A、D处于锋面北侧,空气性质, B、C处于锋面南侧,空气性质; (3)从平面看,暖空气将锋向北推进,冷空气将锋向东南推进;两锋面的交叉点位于气旋中心,气压,整个锋面气旋的气流呈方向旋转。 (4)根据冷锋与暖锋的锋面坡度差异,在图中用阴影表示云雨区位置和范围;

《水循环与洋流》 一、水循环图示及主要环节 二、洋流模式图示及分布规律 (1)在左图中用箭头表示六个风带的风向;在右图中补画箭头表示洋流方向; 三、四大渔场及其成因 全球风带示意图 30o 0o 30o 60o 60o 90o 90o 0o 全球洋流模式图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 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 (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 (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城市化的国家,它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请同学阅读课本33页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总结它经过了几个阶段。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板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解读 1.课标内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课标解读:了解工业的概念以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联系实际理解影响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材分析 第四章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单元探讨了工业生产活动及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了使本单元的知识通俗化,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引用大量地图和资料内容,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域的工业生产活动,以事例分析来引证理论内容,然后再通过理论来指导今后的生产、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渗透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活动。另外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工业类型,从珠江三角洲的变化到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变化乃至世界主要工业基地的工业建设、发展情况,既要看到我国的强盛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节结合大量活动设计以及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及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针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特别关注工业地域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让学生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 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国、 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 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 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3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延续。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2)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难点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就是形成了城市地域结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24,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5′) 1、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三种?(1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此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 是指________的高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7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从而体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 3、读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5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让学生理解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的影响。 4、读图2.8,说说除了地租外,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通过读图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三)小组讨论(5′)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 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 (1)交通的便捷程度;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在OA段,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商业区; 在AB段,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住宅区; 在BC段,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工业区。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以及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 功能区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 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