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法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法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法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对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对跨国并购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类总结各种方法的特点。最后,本文以近几年来发生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际案例为样本,对笔者所提出的分类方法作了验证,也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跨国并购直接并购换股并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始,第五次并购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在2000年,跨国并购达到顶峰,全球跨国并购总额达到11,438亿美元,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的82%;2003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仅为2,969亿美元,但仍然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的53%。据统计,2005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金额突破140亿美元。然而日趋成熟的并购环境将促进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200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并购的主战场之一。在“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不少中国企业把跨国并购当成了企业国际化的快速通道,掀起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 世纪80 年代,当时的跨国并购具有规模小、次数较少、目标地区小、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和参加主体为大型国有企业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新阶段,具有规模增大、数量增多的趋势、目标地区扩大、行业趋向分散和参加主体多元化等特点。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综述凯夫斯(caves,1982)是较早研究跨国并购现象的学者,他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一种低风险、低收益的海外市场进入通道。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企业并购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资产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等。企业并购理论是将企业并购理论跨越国界来解释跨国并购现象,企业并购理论主要是对于企业对外并购动机的归纳。施蒂格勒(g?j?stigler,1950)认为,现代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并购提供了经济土壤,便于通过企业并购活动将企业所有权转移到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的所有者手中。hennart 和park (1993)认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进入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从两个不同市场上获取相关投入的不同成本,如果可以在企业市场上套利,则选择并购投资;如果可以在要素市场上套利,则选择绿地投

资。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并购的经典理论工具,从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来研究企业在产业中的定位。克鲁格曼和奥泊斯法尔德(1998)从两国模型的垄断竞争产业特征出发,研究两国市场进入壁垒降低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并推导出均衡状态下,一体化市场内的汽车生产企业数目低于一体化前两国各自的汽车生产厂商数目之总和。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 )《世界投资报告2000》对战略资产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东道国的战略性资产和海外市场先机可以解释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取速度经济和战略资产。而norback 和perrson (2002)则建立了一个在战略资产跨国并购基础上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部化理论国际fdi 理论的主流学派,是交易成本理论在国际fdi 理论当中的运用。hennart 和park (1993)认为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可以在东道国较好地复制母公司的优势,而当企业进入自身不具备优势的其他行业时则倾向于采用并购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而buckley 和casson (1998)市场成本(marketing costs )、适应成本(adapt costs )和信任成本(costs of building trust )角度比较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的成本差异,建立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综合模型。对跨国并购方法的实证研究样本选取为了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本文收集了19家中国企业的29件跨国并购案作为样本,从操作手法上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从表1中可以发现,石油行业由于其固有的产业特征,其跨国并购交易金额及交易次数都高居榜首,家电和电子通信业也初具规模,而其它行业的境外交易规模较小,“走出去”的步伐还较慢。总体而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并具有很大的潜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法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五类:直接并购是企业

直接和被并购方谈判,使用现金作为支付手段,购买被并购方的股份,从而获得对方的资产。可以从表1中看出,直接并购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际案例的一半以上,因而直接并购也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重要的手段。在直接并购中,由于涉及到企业外汇存量和外汇管制的问题,本文把涉及的中国企业分为两类,大型国企和一般企业。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一般企业如合金投资、新大陆和秦川发展等股份企业。大型国企跨国并购的操作特点在于:

大型国企在直接并购之前常常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一般企业在直接并购中的操作特点为通过长期合作结成良好关系,像合金投资和缪勒公司的战略联盟结合;外汇成为操作中的难点,新大陆并购案历时两年零三个月;交易金额小,秦川发展并购美国uai 公司的交易金额仅为195万美元。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 ·斯蒂格勒曾说过:“几乎没有一家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方式、某种程度的兼并与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确,纵观全球企业的经营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兼并收购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发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至今,全球已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全球跨国并购开始于20世纪50年左右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基本上是同步的。分别以1984年保定纺织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 为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更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本章将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引导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为下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2.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 国内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阶段划分。吴茜茜(2011)[1]综合跨国并购历史和周期性特点,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6年)启航阶段、第二阶段(1997~1999年)回归效应阶段、第三阶段(2001~2007年)国际化效应阶段、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金融危机后阶段。马建威(2011)[2]根据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年份,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84-1992)、准备阶段(1993-2001)、起步阶段(2002-2006)、增长阶段(2007-)。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准备阶段(1984-2001)、蹒跚起步阶段(2001-2007)、积极增长阶段(2007至今),主要考虑到:1、虽然1984年中国企业就出现了第一例跨国并购案例,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缓慢转型、国企改革、产权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直到2001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2、2001年,随着中国成为WTO 第143个成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作者:张力宏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激增,“中国买断全球”论盛行。虽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少数案例形成的异常值扰动、宽松资金面的支持、人民币汇率承压下的资产配置,以及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等。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心中国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更应关切的是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企业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数家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一百多亿美元,一个是一千亿美元,为什么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外媒公布的数据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商务部公布的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外媒公布的数据则囊括三类:一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二是新宣布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这时的项目可能只是还处于商业磋商阶段;第三类交易是中外双方基本达成并购意向,但还需要通过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安全审查。可见,外媒公布的数据范围更广,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于是产生了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巨大反差。 由于从宣布并购、到双方磋商、再到政府审批、直到最终完成,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耗时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如果按照外媒的数据口径,极易造成重复计算的问题。例如,今年一季度新宣布尚未完成的并购交易,至少会在二季度统计中重复计算一次。如果二季度还未完成,三季度又会重复计算一次。因此,按照商务部已完成并购交易为数据口径,更能反映中国海外并购的现实情况,避免重复计算或由于各种原因撤回所造成的数据偏误。 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海外并购数据本身也存在诸多令人诟病之处。例如,部分企业海外并购使用的并非国内实体,而是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例如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子公司。如果该并购交易完全在海外市场融资完成,就不在中国国国内监管机构的统计范围之内,但东道国仍然认为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这是造成数据差异的另一原因。 虽然外媒报道的数据口径过大,但其反映的趋势值得关注。即使看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四: 一是少数案例形成异常值扰动。一个非常显著的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瑞士并购案。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而此前规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国化工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问题研究——以联想收购IBM为例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问题研究——以联想收购IBM为例 英文题目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risk of cross-border M & Research

选题报告院系:商学院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公司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日益频繁,我国加入WTO后,也掀起了跨国并购的高潮。著名市场研究机构汤姆逊金融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成为亚洲并购最多的国家。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都展开了大规模并购,中海油、海尔集团、万向集团等也开始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联想收购IBM,TCL收购法国汤母逊公司等事件都表明了我国已经开始了尝试并购为主体方式的国际化行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并购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如中海油并购尤尼克的失败、海尔在美泰克的并购中的失利、TCL收购法国汤姆逊旗下的彩色电视业务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的巨额亏损。面对这些失败,国内许多企业家已经怀恐慌的心态面对跨国并购。 在此背景下,写者怀着一颗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心态谈谈跨国并购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让更多人了解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关键词】跨国并购风险防范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asset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with the Chinese accession to the WTO, also set off cross-border M & a climax. Well-known market research firm Thomson Financial company issued a report showed that China is already the third consecutive year as Asia's largest country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petrochemical, CNPC、CPCC and other large enterprises to large-scal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NOOC, Haier Group, Wanxiang Group also began actively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uch as the Lenovo’s purchase of IBM, TCL's acquisition of France-the mother company indicated that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begun trying to purchase as the main mode of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ere not very well. CNOOC's acquisition of Maytag failed, Haier withdraw from the Maytag acquisition, TCL acquired the French Thomson's color TV business and Alcatel mobile phone business but the 05 first-quarter loss amounted to 32.7 billion RMB . Faced with these failures, many domestic entrepreneurs have been fear faced with the mentality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is context, to write with a jointly explore, to study the mentality of talking about the risk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so tha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cross-border M & risk factors. 【KEY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isk Precautions Countermeasures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必然选择。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来说,近年来受到关注更多的是跨国并购。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购比内部扩张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的跨国并购金额只有6000万美元;2005年已达53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302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54%。2009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双重因素影响,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23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中国企业“走出去”似乎已经有了“跑出去”的速度。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中国企业的并购,与西方比较成熟的并购行为相比,还存在很多缺点。以下主要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一、当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政治风险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政治因素。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即使有些不是纯国有企业,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的差异,也会被西方媒体和公众贴上国有的标签。这种特殊的情况,往往给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有时会带来额外的风险。海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中国企业,有的甚至设置障碍阻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例如,借口制度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美国政府就对中海油收购尤尼科这一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干涉,最终导致中海油收购的失败。 2.并购的战略目标不清晰 企业并购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并购获得对方的核心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战略并购。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则复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摘要] 近年来,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中却不乏失败之例。本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从并购的一般程序的不同阶段探讨了企业海外并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几点技巧。 [关键词] 跨国并购技巧程序风险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从理论层面看,从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均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厂商为对象构筑其理论体系,强调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须在国内活动中获得具有独占性的技术优势。邓宁从微观角度概括了企业跨国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企业拥有对特定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在客观方面,某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特别适合这些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把两者联结起来,促使企业跨国化扩展的则是其转移使用无形资产的内部化组织能力。相比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对市场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并不完全具备。结合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和坎特威尔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它们一致强调发展中国家对现有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程度,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发展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在于现有技术与当地市场供求关系、企业学习能力的有效结合,在于对技术的创新性吸收。我国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应依靠对现有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以技术差异化和本土化来实现跨国经营。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庞大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并购能力冲入中国,迫使你必须寻找你的合作者。因此,我们要主动寻找和全球合作的机会,不单单是赚钱的问题,还要把自己的价值链放到全球价值链中,跟全球资源进行整合。任何一个产品不是由一个国家,而是要几十个国家来完成,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在这个生产价值链上发挥作用,取得一定的份额。中国企业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寻找自己的份额,让自己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最初,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几乎是清一色的绿地投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使中国企业逐渐积累海外扩展的经验,降低海外扩张的风险,但建设的周期较长,扩张的速度过慢。对于制造业来说,并购可以省掉建厂的时间,迅速获得现成的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迅速做出反应,抓住市场机会。此外, 自然资源的短缺是“走出去”的又一动因,并购后,企业可以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开拓和争夺市场。国企到国外买油、买矿、买森林、买资源性产业,是中国并购大规模增多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动因,企业通过并购能完整地获得原有企业的经验,形成一种有力的竞争优势。跨国并购方式能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并占有市场份额。 从宏观层面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资源禀赋条件的逆转。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庞大的国家外汇储备再加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中国财富增长很快,储蓄存款大量增长,企业积累的资金也高速增长,可以说中国已具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会与挑战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会与挑战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跨国并购掀起了新的高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之路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字: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机遇挑战类型 一、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为: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 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经济发展,中国已经逐步具备了“走出去”进行企业外向并购的一些条件。各国企业现在都面临着重组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调整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并购成为了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1)各国政府出台各种救市政策为企业带来政策上的优惠和便利。美国政府出台政策放低国外资本注入本国经济的门槛,大量引进国外资本以扶持本国企业和经济的复苏。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推进和引导我国企业进入并购重组阶段。 2)金融危机促使国外资产贬值,并购成本下降。在金融类股价大幅度下降,整个市场估值相对较低的今天,成就了我国金融机构并购外

国企业的大好机会。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够得优良的资产。 3.人民币被迫升值。人民币升值使并购的成本下降,大大增加了并购的成功机率。国内资本供给渡过了短缺期,具有一定外向投资能力。4)当今环境有利于跨国并购。首先,多数国家政府出于本国就业的考虑,支持外国企业参与本国企业,尤其是对经营不善、面临破产企业的并购。其次,跨国并购目标企业多。多数国家政府欢迎外国企业参与本国破产企业的并购。再来,国际竞争政策协调,WTO等国际组织新出台了一系列协调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挑战 面对各国的跨国并购浪潮,中国企业也都在跃跃欲试,但客观地来分析,中国企业在借助外向并购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挑战和障碍。 1)政治风险的存在。各国企业在当今的危机下急于寻求资金的注入,各国政府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到来是非常欢迎的。并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政策。但是,一旦涉及到能源等敏感行业领域时,目标国政府依然会以“威胁国家安全”等各种理由来阻挠并购的进行。 2)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经济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大大注定了中国企业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相对于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并购来讲,中国企业的并购力量还远远不足。 3)债务风险。许多企业由于负债累累提出被收购需求,中国企业相对来讲资金较充裕,可以以一个非常幽魂的价格来收购目标企业,但是,同时也承担着并购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债务成本及并购失败的推出

最新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策略分析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策略分析 摘要:跨国并购的活动已经成为了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中西方整合并购的方式上做了对比,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并购的发展策略,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增强其竞争实力给出了实质上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跨境;并购;金融 一、前言 大量的经济案例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来拓展自己的公司市场份额及业务发展。根据融资方面的分析,因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国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然而,无论对于中国还是西方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是一样难以处理。因此建立起一体化的战略,才能够使并购达到其初衷。 二、中西方整合并购的区别 2007年咨询公司-A.T.Kearney的报告中指出,大型跨国公司在西方国家的并购往往先建立战略计划,其中包括整合计划的细节,这是其较高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中国,企业普遍不重视合并前的战略,其中大部分并购完成是

没有考虑整合问题的。西方公司具有丰富的并购整合经验,所以他们的一体化进程是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其中包括预定计划、定义一个新的组织、制定员工安置计划,并建立新的企业文化。科学的关键点,能够确保公司的快速整合,并留住关键的人才,取得最终的成功。著名的思科公司就形成了一套流程和12人的专业团队,新购买公司的员工将会收到一个信息包,其中包括思科的业务战略、组织结构和福利,整个整合过程通常需要4到6个月才能完成(李鸿阶,2013)。然而在中国整合并购后也会存在很多问题,企业文化的整合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因为文化涉及人的行为、价值观念和行为,甚至一些潜在的规则等。 (1)如何整合无形资产是严重的问题,而且提出了中国企业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的跨境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市场。联想收购IBM的全球PC 业务,也得到了“ThinkPad”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如果我们想要得到的技术,留住关键人才是首要。为了获得销售渠道,我们应该与客户和供应商具有良好的沟通,一个良好的人才计划、沟通计划是首要战略。充分利用好无形资产是我们留住公司的核心技术,同时又能保持公司的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2)文化差异加大了整合的难度。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中国公司与外国伙伴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国外企业对中国的企业文化了解得太少。员工、媒体、投资者甚至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法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对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对跨国并购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类总结各种方法的特点。最后,本文以近几年来发生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际案例为样本,对笔者所提出的分类方法作了验证,也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跨国并购直接并购换股并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始,第五次并购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在2000年,跨国并购达到顶峰,全球跨国并购总额达到11,438亿美元,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的82%;2003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仅为2,969亿美元,但仍然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的53%。据统计,2005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金额突破140亿美元。然而日趋成熟的并购环境将促进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200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并购的主战场之一。在“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不少中国企业把跨国并购当成了企业国际化的快速通道,掀起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 世纪80 年代,当时的跨国并购具有规模小、次数较少、目标地区小、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和参加主体为大型国有企业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新阶段,具有规模增大、数量增多的趋势、目标地区扩大、行业趋向分散和参加主体多元化等特点。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综述凯夫斯(caves,1982)是较早研究跨国并购现象的学者,他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一种低风险、低收益的海外市场进入通道。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企业并购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资产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等。企业并购理论是将企业并购理论跨越国界来解释跨国并购现象,企业并购理论主要是对于企业对外并购动机的归纳。施蒂格勒(g?j?stigler,1950)认为,现代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并购提供了经济土壤,便于通过企业并购活动将企业所有权转移到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的所有者手中。hennart 和park (1993)认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进入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从两个不同市场上获取相关投入的不同成本,如果可以在企业市场上套利,则选择并购投资;如果可以在要素市场上套利,则选择绿地投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篇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

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 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成功案例一览: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 吉利以18亿美元的“彩礼”成功迎娶了沃尔沃公司,为这场中国最大的海外收购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中国企业收购安迪苏 2006年1月1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星)以4亿欧元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收购,填补了中国蛋氨酸生产的空白。图为坐落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安迪苏集团厂房。 中航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 从中航工业收购的首家海外航空制造企业奥地利FACC公司获悉,归于中航工业西飞旗下之后,FACC公司财务状况迅速好转,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实现扭亏,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学院08经济学一类一班黎鑫(0802010260)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数量剧增以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大战也悄然打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及获取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宽松的宏观条件下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如2001年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冰箱工厂、200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基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有所突破,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意义深远。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1.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处于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可获得的增长可能要比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市场自行开拓花的成本更低、时间更少,同时能够利用原有销售网络渠道进入东道国市场。2002年中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非常快,因此在许多行业由于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倾销等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就可以避开各类贸易保护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企业享有的权利进行生产,就可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这样做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有得到缓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在2004年12月,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工BM的PC业务,打开了PC美国销售市场,同时联想也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寻求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53位,而且分布不均匀。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缺口。到2020年到2020年,中国发展必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6种能够自给自足,全国现有的铜矿储量则仅够使用10年。对于国内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则必须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1 作者:黎鑫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各行各业的跨国并购浪潮向全世界范围席卷。而我国汽车企业对外并购也成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汽车企业的并购目标是向着欧美等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拥有的大量的知识产权、生产技术、广阔的海外渠道和知名的品牌而去的。本文在论述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跨国并购的原因,同时系统的分析几起并购案失败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对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之路的建议与对策。 2010年,浙江民企吉利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就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有史以来跨国并购的最大亮点。这意味着我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而在我国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情况下,国内汽车企业不断地走出国门,利用跨国并购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成了刻不容缓的事。与此同时,跨国并购对于本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贸易壁垒,文化整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相关研究评述 (1) 第二章跨国并购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 2.1 跨国并购的相关概念 (2) 2.2 跨国并购的分类 (2) 2.3 跨国并购的主要特征 (2) 2.3.1 强强联手,超大型企业不断出现 (2) 2.3.2 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盟等发达国家 (2) 2.3.3 战略性并购占有绝对优势,恶意并购减少 (2) 2.3.4 以水平并购为主 (2) 2.3.5 从并购方式看股本互换已成为大型并购普遍采用的融资方式 (3) 2.3.6 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 第三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4) 3.1 中国汽车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4) 3.2 中国汽车企业入世后的发展概况 (4) 3.2.1 中国汽车企业并购的规模分析 (4) 3.2.2 中国汽车企业并购的数量发展分析 (5) 3.3 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5) 3.3.1 拓展全球业务的雄心 (5) 3.3.2 饱和的国内市场 (5) 3.3.3 技术的需要 (5) 3.3.4 国内资源约束 (5) 3.3.5 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需要 (5) 第四章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 4.1 并购时的文化整合问题分析 (7) 4.2 并购时的风险问题分析 (7) 4.2.1 缺乏明确的跨国并购战略目标 (7) 4.2.2 企业并购中的操作风险 (8) 4.2.3 并购后的“不协同”风险 (8) 4.3中国汽车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中国汽车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8) 第五章推进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和建议 (10) 5.1 尽快改变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法可依的局面 (10) 5.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鼓励措施 (10) 5.3 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10) 5.4 整合产业资源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10) 5.5 借助专业咨询 (10)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1) 6.1 主要结论 (11) 6.2 研究展望 (11)

跨国并购案例解析分析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并购方:浙江龙盛 被并购方:德国德司达公司 并购年份:2010年 双方企业介绍: 浙江龙盛 公司简介 浙江龙盛成立于1970年,目前已成为化工、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龙盛现在已是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龙盛创始于1970年,前身是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1979年,由农药厂转型开始生产纺织助剂。1993年,又由助剂生产转向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生产,企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龙盛组建了正式的股份制公司。1998年,龙盛分散染料的产销量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并逐渐开始构筑集活性、酸性等多种染料品种和染料中间体为一体的大染料格局。2003年8月1日,龙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染料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龙盛已成为横跨化工、钢铁、房产、金融股权投资四大产业,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所属控股子公司50多家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0年,龙盛通过启动债转股控股德司达全球公司,开始掌控染料行业的话语权。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场,浙江龙盛拥有超过30个销售实体,服务于7,000家客户,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在所有的关键市场都有着销售和技术的支持,在50个国家设有代理机

构,拥有在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龙盛世界客户群包括知名国际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 现在的情况补上 德国德司达 德国德司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染色解决方案、高性能化学品和定制生产特殊染料、颜料,它在全球12个国家拥有18家工厂,服务于7000家客户,2008年销售收入约8亿欧元。德司达是由3家昔日染料制造业巨头的染料部门合并而成的。1995年,有近百年染料生产史的德国拜耳公司和赫斯特公司的染料部门合并建立了德司达公司。1999年11月,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纺织用染料和颜料部门也加入了进来,组成新的德司达公司,并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2004年8月,美国白金公司从德司达原先3家大股东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手中全面收购了德司达的股份。 并购过程 这样一家由世界顶级染料企业组成的公司,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德司达近破产,中国企业浙江龙盛把握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司达陷入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困境。2009年9月,德司达德国公司向法兰克福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10年2月,印度吉里(KIRI)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支付4000万欧元收购了德司达除美国以外的全球业务。接着,龙盛在2010年初出资2200万欧元认购了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约定在5年之内随时可以转成股份。债转股后,龙盛将持有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62.4%的股份。也就是说,龙盛和印度吉里公司是德司达重组后的两大股东,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3-08-22T15:52:07.70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杨亚轩[导读] 跨国并购一方面加剧了跨国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给跨国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杨亚轩/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许多中国企业开始积极地推行跨国并购战略。然而,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着并购目标不清晰、并购后整合不力等许多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 本文概述了跨国并购的含义、种类和特点,阐述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动因,着重讨论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分析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趋势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长远的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对策 前沿——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已经有近500多年的并购历史,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才刚刚起步(王海,200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既有经济风险因素,又有非经济风险因素(温巧夫,李敏强,2006)。有效整合并购企业双方的跨文化差异是实现成功的跨国并购的关键所在(赵曙明,张捷,2005)。政府应加大对境外收购的指导,企业也应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大胆实施境外收购战略(鲁炜,蒋果,2008)。 一、跨国并购的概念 (一)跨国并购的定义 跨国并购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融资渠道和支付手段,购买另一个国家企业(被并购企业或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的股份或资产,从而实现对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实际控制或完全控制。 跨国并购一方面加剧了跨国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给跨国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伴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接轨,我国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开始积极地推进“走出去”战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跨国并购战略。但由于跨国并购隐藏着很大风险,中国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因而面对跨国并购风潮,中国企业应理性对待。 (二)跨国并购的分类 1、横向跨国并购,纵向跨国并购和混合跨国并购 通常以并购双方的行业相互关系为标准,分为三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2、外资兼并和外资收购 以被并购企业是否继续存在为标准,分为两类:外资兼并和外资收购。其中,外资兼并后,被并购企业不再存在;外资收购后,被并购企业可仍旧存在。 3、股权式外资并购和资产式外资并购 以收购目标企业的标的物不同为标准,分为两类:股权式外资并购和资产式外资并购。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特点和动因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实践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强的探索性。自1985年起,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始了跨国并购的探索之路。1995年以来,全球掀起跨国并购热,中国企业也步入了跨国并购的高峰期,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可谓成绩斐然。 根据2013年1月底普华永道发布的2012年中国并购报告,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下降至5年来最低,但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金额却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总量从2011年的206宗降至2012年的191宗,下降幅度达7.3%,但交易总金额却从2011年的4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71亿元)增至2012年的6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08亿元),上升幅度高达53.8%。普华永道预测2013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企业在国内外的并购交易活动会发生强烈的反弹。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形成相当规模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与西方成熟的并购行为相比,还有许多不足。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1、跨国并购的规模和金额不断上升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是在不断增加的(如表1所示)。 表1: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总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1988-2005年的数据摘自廖运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006-2008年的数据摘自《财经网》。 由表知,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并购交易金额迅速增加, 2001到2002年的增长率就高达131.6%,尤其是2006年突破百亿美元以来,交易金额更是可观。整体上讲,跨国并购的交易数量也是在不断增加的。但在此前,交易金额有升有降,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比较大。 2、投资地区分散,覆盖行业广泛,以横向并购为主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不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也是选择对象。并购涉及多个行业,涵盖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能源类与资源类是主要进军领域,不过,机械制造、房地产、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和金融等也比较受中国企业青睐。倾向于横向并购,目标企业的经营业务同我国企业具有相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