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126─1995

Q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of biological monitoring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开展生物监测时,在生物样品的选定的采集,准确监数据的获得、资料的统计处理和报告中必需贯彻的质量保证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监测、监督或评价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污染物对人群或个体健康的影响及监测、监督或评价环境总的接触水平。

2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3 术语

3.1 生物监测

系统地收集人体生物样品(组织、体液、代谢物),测定其中化学物或其代谢物的含量,或它们所引起的非损害性的生化效应,以评价人体接触剂量及其对健康影响。

3.2 生活环境

被监测群体或个体日常所接触的所有环境的总称,它包括空气、土壤、水、食物等介质。

3.3 质量保证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及可比性,对监测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它包括实验设计、样品采集、测定规范、人员的培训、实验室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及解释等内容。

4 采样

采样中的质量保证是通过制定的执行周密的采样设计及严格的采样步骤而实现的。它应由化学检验人员和卫生人员协作完成。

采样设计和采样步骤的制定,应符合以下原则:

4.1 采样人群

当监测目的是监测、监督或评价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应选择该环境或剂量下,对该污染物最敏感的人群或接触人数最多的人群,或为某一特定目的而选定的人群。如监测目的是评价或判定污染物对个体的健康影响,采样人群即为被评价或判定的个体。

4.2 采样人数

观测的人数决定于监测结果分散的程度(SD)、监测结果与“总体”均值间的允许误差和置信水平的要求,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如尚无分散程度和资料,可先进行预测,观测的人数每组不宜小于50人。

观察例数=t.SD/D (1)

式中:t──在确定的置信水平下t的临界值;

SD──监测结果的标准差;

D──预先设定的监测结果与总体均值间允许的偏离区间。

4.3 抽取采样人群的方法

抽样人群应有代表性,可采用多阶整群按比例随机握样法,其程序见附录A。如被观察的人群因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同,或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因观察人群的性别、年龄、饮食等不同而异,则可采取分层抽取人群的方法

4.4 采集的样品

应优先选择被测物浓度与环境含量或/和健康影响具有剂量反应关系或已有生物接触限值的样品。各待测物最适宜的、可能有意义的样品见附录B。

4.5 采集时间

对周期性的职业性接触,应根据化学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半减期选定采样时间。各化学物适宜采样时间见附录B。对非周期性的接触,应注意化学品在人体内 24h 的波动规律和季节性变化特点。

4.6 样品的采集量

生物样品的采集量应考虑代表性。对均匀的样品,如血液,采集量满足检测和重复抽检所需即可。其他样品见4.7.3.9。

4.7 样品采集:生物样品采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沾污和样品的代表性。

4.7.1 采样用品:采样器具在使用前应根据被测物选用适当的清洗方法并进行空白检验,应选用空白值小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制品。当待测物是无机金属化合物时,可以考虑的制品有:高压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石英、硅硼玻璃、氮化硼等。不锈钢器具可用于铬、镍、锰等以外的无机待测物的监测。被测物为有机合物时,采样器具应选用玻璃、金属制品,不宜使用橡胶和添加染料的制品。所使用的试剂(如抗凝剂、防腐剂等),必须进行空白检验。

4.7.2 采样环境:采样应在清洗无污染的环境中进行。对职业接触者,采样时,应离开生产岗位,脱去工作服,清洗手、脸和取样部位。

4.7.3 采样方法

4.7.3.1 血液:通常采集静脉血或末梢血(如指血或耳血)。常用采样器械为一次性注射器和取血三棱针。如被测物是金属化合物,采血时应用 1%硝酸和去离子水先后清洗皮肤表面,然后再用酒精消毒。如被测物为有机物,要注意酒精的干扰。取末梢血时不得用力挤压采血部位。采集后的样品如不能及时进行分析,应冷冻保存。

a. 全血:将注射器或取血管采集的血液注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上下转动巅覆,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b. 血清(或血浆):用注射器或取血管采集的血液缓慢地注入于干燥的试管中(采集血浆应在试管中加抗凝剂)。于室温放置15~30min,在3000r/min下离心10~15min。分离后的血清或血浆必须立即转入另一容器。为防止溶血,必须注意:转移采集在注射器中的血液时要先将针头取下,采集血浆时混合血液与抗凝剂的操作步骤不得用力过猛。

4.7.3.2 尿液:尿液直接收集于广口瓶中,采集的尿样不得少于 50mL,收集职业接触者尿液前,应脱去工作服和洗手和手臂。采集 24h 尿液时,不得将尿液溅出或溢出,尿瓶应放在阴凉处。如需要测定比重,应于采样后立即测定,比重小于1.010和大于1.035的尿样,应弃去重采,测定比重所用尿液必须弃去。

4.7.3.3 乳汁:采样前用去离子水湿润的棉花擦洗乳房,特别是乳头。用手或用吸奶器将乳汁挤入容器。采集后的样品如不能及时进行分析,应冷冻保存。

4.7.3.4 头发:用不锈钢剪刀在枕部紧贴头皮处、采集距头皮 2.5cm之内的发样。采前二个月内禁止染发和使用含有待测化学品的洗发护发制品。由于目前尚无适宜的清洗发样的方法可以除去发样外部吸附/沾污的物质,因此,应慎用头发做为生物监测的样本,在评价监测结果时,也应特别慎重。

4.7.3.5 脂肪:用针吸式活组织检查法或外科手法采集臀部和脂肪。采得的样品不得加防腐剂、盐水或固定剂。如不能立即分析应将样品冷冻保存。

4.7.3.6 胎盘:采取新鲜胎盘。用去离子水除去胎盘的血水和羊水,吸去表面水分。如不能立即分析,应将样品冷冻保存。

4.7.3.7 粪便:粪便常用于代谢研究,实验时间一般为5~7天。在开始实验的第一天和实验结束后的第一天的早餐前,各服用一有色标记物(卡红胶囊)。在这期间,注意观察每天的粪便以后排出的粪便。采集粪便时要避免尿液的混入。

采集后的样品如不能及时进行分析,应冷冻保存。

4.7.3.8 呼出气:对非职业接触者收集一次呼出的气体,职业接触者采集一次呼出气或收集呼出气的最后部分(约150mL)。用采气管或特定的塑料袋收集和保存呼出气,或将收集的呼出气转移到吸收液或装有吸附剂的吸收器中保存。采集的气体应尽快分析测定。

4.7.3.9 其他组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采集肝、肾等组织。肝、肾等组织本身的均匀性不佳,最好能取整个组织,否则应确定统一的采样部位,采样量并不得少于 8g。样品经用去离子水除表面血液后,吸去表面水分,称重,置-20℃保存。

4.8 标本的保存和运输

采样后往往不能即时分析,需要运输和保存,为防止在保存运输期间被测物的损失和样品组成的改变,存放样品的器具必须密封性好,如被测物是易被吸附的金属,应采用吸附作用小的原料制成的容器,如石英、聚四氟乙烯和高压聚乙烯。易产生沉淀的样品如尿,应加酸控制溶液酸度,以防止沉淀产生。

样品在运送到实验室的过程中,应根据被测物的稳定性,采用适当的保存温度。如被测物在常温下稳定,可在常温下短途运送,否则样品必须冷冻运送。

4.9 采样记录

采样后应立即填写采样记录。

采样记录应包括:样品编号、样品种类、应检项目、样品采集量、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环境简单描述、采样过程简单描述;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或职业等;以及采样员姓名、采样记录填写者姓名、采样记录校对者姓名等。

采集的样品应及时贴上标签,标签应包括与采样记录相同的样品编号、检验项目、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受试者姓名。

4.10 分析样品的取样

a. 血液、尿及其他体液必须充分混匀后再取样。

b. 骨和脏器样品应剔除异体组织(如脂肪、结缔组织等),彻底粉碎、充分混匀后才可称取分析样品。

c. 贮存于低温冷冻的样品,如血、尿、骨及其他赃器组织应先自然解冻,放至室温后,重新混匀取样。

d. 烘干、粉碎、磨细或剪碎的发、骨及其他赃器组织的干样,称样前必须干燥至衡重。如被测物具挥发性,可与称样的同时,另称样测水分。

e. 称取样品的量应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其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必须满足分析方法的定量下限。

5 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借助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的质量保证措施的贯彻。

5.1 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管理

5.1.1 各实验室所在单位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管理科室,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的质量保证工作各实验室必须配备质控人员,配合质量保证管理管室发放质控盲样、审核分析数据、监督和检查实验室质量保证措施执行情况。

5.1.2 质量保证部门的职责包括:

a. 制定和修订质量保证程序及规程;

b. 监督和检查质量保证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的管理及校准情况、各项原始记录、分析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质控图、分析的准确性等);

c. 按隶属关系定期组织实验室内及实验室间分析质量控制工作。向上级单位报告质量保证工作的执行情况,并按受上级单位的有关工作总署,安排组织实施。

d.组织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帮助解决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技术问题。

5.1.3 实验室质控人员的任务:

a. 检查送样登记;

b. 发放质控盲样;

c. 审核分析数据;

d. 检查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5.2 实验室的管理

5.2.1 实验室的分析人应具有相当于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经培训能熟练掌握本岗位监测分析技术,并能严格遵守质量保证规程。

5.2.2 实验室环境

应保证实验室干净、整洁、无交叉污染。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痕量或超痕量分析工作需具备净化实验室,超净柜,或者采取局部防尘措施。

5.2.3 仪器的维护,校准和管理

a. 实验室的所有仪器需有专人负责保管、建卡立档。仪器档案应包括仪器说明书、验收调试记录、各种原始参数、定期保管维修、校准以及使用情况的登记记录;

b. 精密仪器需安放在干燥、清洁、平稳无震动、无阳光直射的环境中,仪器的调试、使用和保养维修应严格遵照说明书的要求。交应按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检定办法或仪器说明书定期校正和调试;

c. 操作人员需经过培训,掌握仪器性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见附录C)后才能上机;

d. 仪器的附件设备应妥善安放并经常进行安全检查。

5.2.4 降低分析空白的控制措施

在痕量分析中,必须把分析空白降至可以忽略的程度。为了降低空白值,必须做到:

a. 所有使用的试剂必须进行空白检查。采用高纯度的水、酸、有机溶剂和试剂,并减少它们的用量。必要时预先精制和纯化;

b. 应在采取局部或整个的防尘与净化措施的环境下进行操作,以防止环境沾污;

c. 使用以适宜的惰性材料制成的器皿,并采用合适的清洗技术,防止器皿的沾污;

d. 分析者必须避免自身(化妆品、外敷药物等)对样品的沾污。

5.2.5 分析方法的选定

分析方法应优先采用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在分析方法(标准方法,推荐方法或本实验室方法)选择前应对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定量下限进行验证,符合实验室要求后,写出本实验室的详细的操作程序。

5.2.5.1 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被测对象的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

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以下三种(按优先顺序排列):

a. 对照分析:用标准物质评价方法准确度。测定基体和浓度相同或相近的标准物质,根据测定结果与标准品的给定值的符合程度来估计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b. 比较实验:与另一分析方法,最好是标准检验方法,对同一度样进行分析,比较所得测定值,根据其符合程度来估计方法准确度;

c. 加标回收百分率:在试样中加入定量被测物的标准溶液,从测定结果中减去样中被测物的含量后,计算加入量(预期值)回收的百分率。即:

回收率=(J-Y)/B (2)

式中: J──加标样品的测定值;

Y──样品含量的测定值;

B──加入标准的量。

加标的量及加标待测物的化学形式应尽量与试样中被测物的含量相近。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得超过方法的检测上限。当测定物含量〉10-8g/g(mL)时,回收率必须在85%~105%之间。

5.2.5.2 精密度

对试样进行反复多次测定所得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精密度包括连续精密度(批内精密度),重现性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和再现性精密度(实验室间的精密度)。连续精密度、重现性精密度和再现性精密度的定义见附录D。

精密度的表现方法:精密度用平均值加标准差(X±S)或变异系数(CV=S/X,%)来表示。在一般的生物监测方法中,如被测物的浓度≥10-9g/g(mL)时,变异系数(包括连续精密度和重现性精密度)<10%;如测定浓度小于10-9g/g (mL),变异系数应小于平行样最大允许误差(见表1)的二分之一。

5.2.5.3 检测限

能测定出并区别于空白样的最小浓度或量。

a. 光谱法:多次测定(十次以上)空白的标准偏差的三倍所相当的浓度;

b. 比色法:校准曲线上查出吸光度0.02所对应的浓度或量或多次测定(十次以上)空白的标准偏差的三倍所相当的浓度;

c. 色谱法和电化学法:仪器噪声的三倍信号所对应的浓度或量。

检测限要满足实验的要求。

5.2.5.4 定量下限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区间内,能报出定量结果的最低浓度或量。定量下限用空白多次测定的平均值的 10 倍标准偏差所相当的浓度或量来表示。

5.2.6 实验记录的管理

原始数据必须用钢笔填写在统一编号的非活页本上,不得任意撕去,不得散失。应详尽的记录测定时间,测定条件,环境条件,仪器及校准情况,操作人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操作过程等。要按测定仪器的有效读数位和观察值顺序如实地记录原始数据,数据不能涂改,如果发生差错,应在原数学上画一条横线表示消除,注明修改原因。

5.2.7 质控样的分析的质控图的建立

分析实验室应接受质量保证科室的实验室的质控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在分析日常样品的同时分析质控样或由他们发放的质控盲样,根据质控术的分析结果来判断被分析样的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

5.2.7.1 质控盲样的质控样的配制

质控盲样/质控样的基体应尽量与监测样品基体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相同或相似,其浓度应覆盖监测样品的浓度范围。

5.2.7.2 质控图

质量控制图是常规分析中决定观察值取舍的最好判据,最常用的控制图有三种类型:平均值X控制图,极差 R 控制图和标准控制图。其中平均值控制图应用最广泛,具体绘制方法可参阅 GB 5750 的4.3.1条。

5.3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5.3.1 校准曲线

a. 每次分析样品时必须绘制校准样品。校准曲线应由空白及三~五个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按照与样品相同的测定步骤,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操作制成。如已经过充分的验证,确认省略某些操作步骤对校准曲线无显著影响时,可免除这些步骤。如校准曲线与浓度具有极好的直线关系,并且有高度的重现性,可在每次分析样品时只选择两个适当浓度的标准物和空白,同时进行测定,以核校原有校准曲线。色谱法宜用内标法制做校准曲线。

b.在绘制校准曲线时,以测量信号值为纵坐标,以浓度(或量)为横坐标,将测定数据标在坐标纸上作图。若测量信号与浓度(或量)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0.999(原子吸收法大于0.995),可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获得的线性回归进行计算。对于线性关系不好的一系列浓度与信号值,不可采用回归的办法来绘制校准曲线,宜采用绘图法绘制校准曲线。若测量仪器的微机具有各种校准曲线的绘制程序,则可直接使用微机绘制校准曲线。

c. 利用校准曲线推测样品浓度时,样品浓度应在所作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以内,不得将校准曲线任意外延。

d. 如基体效应对测定有影响时则可使用含有与实际样品基体类似的工作标准系列进行校准曲线的绘制或使用标准加入法。

5.3.2 平行样的分析

5.3.2.1 测定频率

根据监测目的决定平行样测定的频率。监测工作目的是针对个体的,100 %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分析。监测目的是针对群体的,则可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当同批校品较少时或分析难度大时,应适当增加平行双样的测定频率。

5.3.2.2 平行测定的允许误差

a. 平行测定所得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分析方法规定的相对标准偏差的两倍;或不得大于表 1 中所列偏差。

b. 进行全部平行双样测定时,测定中的不合格者应重新作平行双样测定;部分进行平行样测定时,如测定合格率〈90%,除对不合格者重新作平行双样测定外,应再增加测定10%~20%的平行双样,如此累进,直至总合格率>90%为止。对未进行平行样分析的样品,如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色谱法进行定量时,每个样品应进样两次,其误差不得大于表 1 规定的平行双样的误差。如两次进样的误差大于表 1 规定,应第三次进样,并选择符合误差要求的两次数据进行平均或取三次测定值的均值。

表 1 平行样的最大允许误差

注:平行样的最大允许误差(%)=(两个平行结果之差/两个平行结果之

和)×100。

5.4 质控样(含标准物质的质控盲样)的分析

a. 质控样的样品前处理必须与监测样品的前处理同批进行;

b. 质控样与监测样品应使用同一方法,同批测定;

c. 若每批测定样品数量很多应根据使用仪器的稳定性,在测定中每隔一定间隔(一般不超过10个样品)测定其中某一份质控样,如发现此质控样结果的偏离大于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的两倍,应立即停止测定,采取措施,并对上次质控样以后所测的样品重新测定。

6 数据处理和报告

6.1 数据的表达:测定结果小于检测限的数据,应报告未检出,并同时报告方法检测限。统计处理时,可以用1/2检测限的数值替代。测定结果大于检测限但小于定量下限的数据,报告结果时应加以说明。生物监测的数据可以μmol/mL,μmol/g,μmol/L,或μmol/kg表示,并应注明为干重、鲜重(或湿重)或灰重。脏器多经湿重表示,如以干重或灰重表示,应注明干燥或灰化样品的脱水率。尿样应以 24h 总排出量或每克肝酐中含量表示,或将尿液比重校正至1.020后,其校正公式如下

尿中有害物质的浓度=c×(1.020-1.000)/(尿比重-

1.000) (3)

式中: c──未经比重校正时,尿中测定成分的浓度,μmol/L;

1.020──尿液日平均比重量值;

尿比重──尿液实测比重值。

如果尿液比重测定不是在15℃进行的,按下式进行温度校正:

尿比重=比重计读数+(t-

15)/3×0.001 (4)

6.2 数据的有效数学测试和计算的数据仅保留一位可疑数据。

6.3 异常值的去舍

在试验中一旦发现明显的过失误差,应随时剔除由此产生的数据,以使测量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在未确定其是否为技术性失误所致之前,不可随意取舍。此时可借助统计方法判别。如“t”检验法或Grubb检验法。

6.4 结果的报告

在报告群体的监测结果时,必须同时报告能描述此群体数据特性的参数。对属于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给出平均值,标准差和范围。如为对数正态分布,应给出几何均值,几何标准差和范围,或中位数,90%和10%位数和范围,对有属于正态分布(包括几何正态分布)者,可报告中位数,90%和10%位数和范围。

评价监测结果宜由分析人员和卫生医师共同进行。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或做出任何结论时,除应防止将相关关系误认为是因果关系列,还应根据监测的标本和污染物的种类,从生物学角度考虑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

附录 A

分层或不分层的双阶整群按比例随机样法程序示意图

附录 B

用于生物检测手物样品

(参考件)

本附录的表格中使用下列术语和符号:

MC:首选样品;

PU:可能适用样品:

NU:不适用样品:

职业接触采样时间:一般情况血、尿样品必须在职业接触三天后收集,在意外情况下,应尽快在72h之内采样;

班前:停止接触16h后或到下一班前;

班中:工作2h以后;

班后:后班以后;

周末:按每天工作8h,连续工作5天的下班前;

不严格:接触几周后任何时间;

晨尿:早晨起床第一次尿;

24h尿:全天的尿。

表B1 无机金属化合物

注:1)包括血清。

表 B2 有机金属化合物

表 B3 低挥发性多卤化烃

注:1)包括血清。表 B 4 挥发性卤化烃

注:1)包括血清。表 B5 有机氯农药

注:1)包括血清。

表B6 芳香族和脂肪族烃类

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Ⅰ) 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是贯穿监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人员素质、监测分析方法的选定、布点采样方案和措施、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和报告审核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和技术要求。 11.1 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 11.1.1 监测人员技术要求 具备扎实的环境监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正确熟练地掌握环境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熟知有关环境监测管理的法规、标准和规定;学习和了解国内外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11.1.2 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凡承担监测工作,报告监测数据者,必须参加合格证考核(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样品的分析三部分)。考核合格,取得(某项目)合格证,才能报出(该项目)监测数据。 11.2 监测仪器管理与定期检查 11.2.1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达到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可比,必须执行计量法,对所用计量分析仪器进行计量检定,经检定合格,方准使用。 11.2.2 应按计量法规定,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11.2.3 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自行依法检定,或送有授权对社会开展量值传递工作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11.2.4 计量器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校验和维护。如天平的零点,灵敏性和示值变动性;分光光度计的波长准确性、灵敏度和比色皿成套性;pH 计的示值总误差;以及仪器调节性误差,应参照有关计量检定规程定期校验。 11.2.5 新购置的玻璃量器,在使用前,首先对其密合性、容量允许差、流出时间等指标进行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11.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选用和验证 11.3.1 对不同的监测分析对象所选用的分析方法要遵循本规范中6.2.1 选择分析方法所确定的原则。 11.3.2 当实验室不具备采用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的条件时,或者水样十分复杂,采用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不能得到合格的测定数据,必须做方法验证和对比实验,证明该方法的主要特性参数:方法检出浓度、精密度、准确度、干扰影响等与标准方法有等效性、可靠性,并报省级以上环境监测部门审批、核准。 11.4 水质监测布点采样的质量保证 11.4.1 地表水质的布点采样质量保证见4.2.4 水质采样的质量保证。 11.4.2 底质采样质量保证见4.3.2 底质采样质量保证。 11.4.3 污水监测采样质量保证见4.2.4 水质采样的质量保证和5.2 污染源污水监测的采样。 11.5 分析实验室的基础条件 11.5.1 实验室环境:应保持实验室整洁、安全的操作环境,通风良好,布局合理,安全操作的基本条件。做到相互干扰的监测项目不在同一实验室内操作。对可产生剌激性、腐蚀性、有毒气体的实验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分析天平应设置专室,做到避光、防震、防尘、防腐蚀性气体和避免对流空气。化学试剂贮藏室必须防潮、防火、防爆、防毒、避光和通风。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 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 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表1-4 监测时间及频次 季度监测时段选测时段频次选测原因第一季度1月~3月 第二季度4月~6月 第三季度7月~9月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

附件1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 (2015年修订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一五年十二月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 (2015年修订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一五年十二月

前言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数十年,随着感染者和临床病人的不断增加、感染人群的变化,艾滋病检测工作量逐渐加大,对监测和检测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承担艾滋病检测的实验室已遍及全国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采供血、妇幼保健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军队等各个系统。为了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早提供咨询、治疗,同时为适应基层艾滋病检测工作需求,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4号)》、“四免一关怀”等国家艾滋病防治重要方针政策和十三五防治工作重点,在广泛征求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艾滋病专家及省级专家的参与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进行修改、增补和完善,制定出《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版)》(以下简称《规范》),使其既能满足目前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又能体现检测技术的发展。 本次《规范》修订工作立足于我国目前检测状况,结合发达国家使用的指南,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修改、增补和完善:(1)完善了不同的检测策略,并将其整合为独立的一章;(2)增加了HIV-1新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测试题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试题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 为获知黄河宁夏段水质情况,在宁夏黄河段共设5个断面人工监测,共获得15个监测数据,监测(研究)的总体是 样本是,样本容量为。 2. 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监测工作的。 3.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检测中十分重要的和。 4. 监测分析的误差包括、和。 5. 实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在于取得正确可靠的监测结果。监测结果的质量应达到五性的要求,即:、、、 和。 6. 狄克逊(Dixon)检验法适用于容量较小(n≤25)的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离群值的剔除。适用于检出或异常值。 7. 格鲁勃斯(Grubbs)检验法适用于检验多组测量值均值的和剔除多组测量值中的,也可用于一组测量值的检验。检出的异常值个数不超过1。 8. 数据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五后皆零”。 9. 检出限是指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内可以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10.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 二、选择题 1. 16005化简为4位有效数字为。

A、1.601×104 B、1.600×104 C、1600×10 D、1601×10 ⒉近似数运算,如18.3+1.4546+0.876等于。 A、20.6 B、20.63 C、20.631 D、20.6306 3. 测得溶液的pH=12.55 ,则氢离子浓度为 A、[H+]=5.6×10-13 B、[H+]=5.60×10-13 C、[H+]=5.60×10-12 D、[H+]=5.600×10-13 4. 下列计算式表达相对误差的是 A、测量值—真值 B、测量值—测量均值 C、(测量值—真值)/真值 D、最大值—最小值 5. 近似数运算,0.0123×25.60×1.0686等于 A、0.3364 B、0.336 C、0.33641 D、0.34 6. 灵敏度是指分析信号随测定组分含量的变化而改变的能力,它与检出限密切相关,灵敏度越低, A、检出限越低 B、越高 C、检出限可高可低D检出限不变 7. 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加标物的形态应该和待测物的形态相同。 B、在任何情况下加标量均不得小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 C、加标量应尽量与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近。 D、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应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的90%。 8. 控制分析结果精密度的质控方法是。 A、行双样测定 B、标准物质测定 C、加标回收率测定 D、仪器和量皿的检定或校准。 9. 水质环境监测分析制作校准曲线时,包括零浓度点在内至少应有浓度点,各浓度点应较均匀地分布在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内。

(仅供参考)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环境、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实验人员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微生物在实验室内部污染。 实验室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的更新。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室应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使用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用的方法或技术时,有必要在检测前确认微生物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享受着工业带来的一系列便捷,但与 此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当前,人们一方面积极采取措 施保护环境,一方面加大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环境监测工作对国家整体环 境质量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周边生活环境质量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监测质 量控制备受关注目,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管,对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环 境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为主、 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和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 较晚,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化和环保工作的加强,发展很快。环境监 测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监测 手段不断更新,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 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室上个世纪70年代确定的。当时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回忆来开帷幕,但是发展较慢;80年代进入调整和巩固的阶段,在 这个时段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监测管理站点,并引入了环 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标,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一大进步;90年代是我国环境监 测工作的提高和深化阶段,并于中后期将环境质量监测与分析列为我国现代化研 究的重点项目之一。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了,但跟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话,还是有 差距的。我国在环境质量监测上起步还是比较晚的,但是经过四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在监测环境质量的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对环境进行监测时可以采取的 方法越来越广泛,比如遥感技术、卫星技术、生物技术等多种手段;监测范围也 越来越广,在地理范围上可以实现有点向面的推广,由一个城市向整个省级范围 扩散;在监测的种类上可以实现对整个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大气、水以及生态环 境的监测。近年来虽然我们加大了对环境质量监测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但是 在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上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得到克服。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2.1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准确性,能够真实地调查到环境污染源的相关问题,就必须严格对可能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预防和管理,制定控制环境 监测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办法,环境监测部门职能目前还很薄弱,有些部门在环 境监测部门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环境监测部门是一个建立在环境监测分析 的基础上进行的,由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沟通,合理的环境监测的管理体系。 2.2实验室外部的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应制定相关的采样计划和质控计划,并按照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的实施,其中的内容包括:采样点位、测定项目、频次和数量及样品的 运输和保存等等。同时,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规范现场采样工作,明确的规定从 采样计划的指定到样品运输的采样全过程规范要求,其内容应具体全面,细化采 样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质量保证措施(免费版)

五、质量保证措施 1、组织管理保证措施 选拔质量意识强,领导水平高、施工经验丰富、职业素质好的人员担任项目的主要管理者,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施工,通过引进先进施工设备与工艺,有效组织人力、设备、物资等资源,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质量目标。 2、强化项目的技术、质量、检测力量 根据本项目工程量大、工期紧、标准高的特点,摒弃不适应高标准要求的习惯作法,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真正实现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引进一流的施工设备和检测设备,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检测手段。精选具有能适应新技术、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施工管理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分别担任项目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技术、质检、检测负责人。 3、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和技能教育 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把对参建本工程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从业能力的培训教育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分对象、分阶段地组织实施,以保证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教育培训可分为普及教育、专题技术教育、专项技能培训,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分专业、分重点的教育培训,以达到工程施工能够有序进行和工程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证的目的。 4、制定完善、明确的技术标准 认真贯彻实施《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自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用户评价”的工程质量管理新机制,制订高于国家和部颁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明确项目部各职能业务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主控要素和参与要素及质量职责,强化质量自控能力,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以全面创优为目标,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5、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 主要质量管理制度有:质量责任制及保证金制度;设计文件复核制度;测量双检制度;工程试验检测制度;质量自检制度;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班前质量讲话制度;日常定期质量教育制度;工艺流程规范操作制度;资料规范整理制度;质量例会制度;工程质量报告制度;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6、认真组织制定内控工艺标准,积极落实创优规划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有限公司####项目竣工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本次验收监测中应对全过程包括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一、废气监测质量控制 1、采样 (1)为了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应在工况正常、连续和负荷80%以上的情况下采样,并有专人负责监督工况。 (2)对本次监测所使用的采样仪器采样前全部进行校准。 (3)连接整个采样系统进行检漏实验。 (4)采样滤筒的处理。应在105℃烘箱中烘烤1h,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采样后的滤筒,放入105℃烘箱中烘烤1h后冷却称重。(5)采集烟粉尘时,采样嘴需对准气流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的偏差不得大于5°。 (6)测定效率时,必须进、出口同步监测。 (7)粉尘各点采样时间应不少于3min,总采尘量不低于20mg;当采集浓度较低的工业粉尘时,总采尘量不低于5mg,采气量不低于1m3。(8)TSP的采样在采样器上安放滤膜前须清洁滤膜夹和表面的灰尘,用镊子将滤膜毛面朝上放入采样夹内。采样前应校正仪器流量,并检查气路是否漏气。采样后,小心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沿中心线对折,放入专用袋内,以防止样品的损失。

(9)采样人员在采样时,应认真逐项填写采样记录。 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监测分析中所使用的仪器须经计量部门校准认证,处于正常状态方可工作。 (2)重量法测定粉尘、烟尘时,须制备标准滤筒(标准滤膜),每批样品称重前后均要对“标准滤筒”(标准滤膜)称重,“标准滤筒”(标准滤膜)的绝对偏差控制在±0.5mg。 二、污水监测 1、采样 (1)采样现场要求每批(期)监测至少采一次质控样。 (2)现场采样时,采集不少于总采样数的10%平行双样作为采样现场质控样,按密码样方式移交实验室分析(除PH、悬浮物)。 (3)采样容器须经洗涤合格后方能使用。 (4)采样人员做好详细的现场记录,样品送入实验室应做好交接并记录。 2、实验室内质控 (1)监测分析中使用的所有仪器须经校准后方能使用。 (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项目,要求做三条合格曲线,相关系数r≥0.999。 (3)重量法测定的项目,称样前后均进行恒重操作,两次称重差值≤0.5mg。 (4)容量法测定的项目,每次测前应对标液进行标定,其相对偏差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1、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以核酸或蛋白质为分析材料,通过分析基因的结构、表达的变化和由此而导致的基因功能的改变,为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提供更准确、更科学的信息和依据的一门学科。 2、请说明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临床试验诊断中的应用。(1)感染性微生物的检测。如:用PCR技术进行甲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和解脲脲原体的检测等。(2)基因突变的检测。如:用PCR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3)法医学检测。如:用PCR微卫星检测技术进行亲子关系的鉴定和个体识别。 (4)基因异常表达的检测。如:用cDNA表达的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异常表达的检测。 (5)基因定位。如: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组织与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定位。 3、基因组:是一个细胞或一种生物体的整套遗传物质。 4、基因:是基因组中一个功能单位,是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信息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原核生物:是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和蓝绿藻等原始生物的总称,是最简单的细胞生物体。

6、操纵子结构:是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功能单位。 7、质粒:是指细菌细胞染色体外,能独立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分子。 8、转座因子:又称为转座元件,是一类在细菌染色体、质粒和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并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9、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1)原核生物基因组通常仅由一个DNA分子构成,基因组中只有一个复制起点,具有类核结构。 (2)具有操纵子结构,模板mRNA为多顺反子mRNA。编码区远远大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但又远远小于病毒基因组。在基因组中存在多功能的识别区域,如复制起始区、转录启动区和终止区等,这些区域常常含有反向重复序列。 (3)结构基因通常为单拷贝基因,编码顺序一般不重叠。(4)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 (5)含有可移动的DNA序列。 10、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1)与细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相比,病毒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少,所含信息量也少。 (2)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较多,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有环状分子,也有线性分子。但无论是哪种核酸类型,一种病毒颗粒中核酸成分只能为一种,或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涉及生物安全的操作,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结果有效性的保证、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 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等岗位,可通过一人多岗设置。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人员上岗前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内容包括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洁净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

试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试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发表时间:2018-10-19T20:36:16.5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作者:杜蓉 [导读] 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水环境监测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掖市甘州区环境保护局 摘要: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水环境监测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环境保护理念和环境保护模式的滞后,我国在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现代水环境监测发展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保证措施 在我国现代社会运行体系中,水环境监测工作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公众,保护综合水平直接关系到全民健康和生活幸福,通过提升水环境保护水平构建现代社会运营体系,是现代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目标,促进水环境监测更好的发挥作用,是现代环保工作的重点[1]。 一、水环境监测保护的公共属性 从调整范围和对象来看,水环境监测所调整的对象属于特殊对象,具有利益上的特殊性,水环境监测不在于保护某一项个人具体权益,而在于通过规制破坏水环境的行为,保护社会公众总体环境质量,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由于监测和质量结果和方式直接涉及到广大公众,所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这个层面来讲,水环境监测并不是保护某些人个人具体利益为目标[2]。在制定和实施水环境监测的工作实践中,如何发动广大群众的利益,让广大公众都成为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对于提升环境保护质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需要让公众参与真正成为指引水环境监测落实、完善的有力根据,减小这部分工作阻力,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总体水平。二、强化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的原则 从环境保护的意义及水环境监测的规制目标来看,环境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在我国现代水环境监测治理体系中,在环境治理体系中融入科学原则,对于实现科学规制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一)明确水环境保护的价值与目标 在实施水环境监测和进行水环境保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就是维系社会福祉,提升社会科学的幸福感,在实践中,通过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可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人民不能充分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水环境监测工作将失去最根本的依托,对于社会主义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具有消极影响。对此,通过让科学参与原则成为水环境监测实施的有效指引,也是符合现代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构建现代法治谁科学体系[3]。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水环境监测实施过程中践行科学参与原则,是世界通行的管理,对于解决世界范围内的法律问题而言,也具有积极意义。在水污染防治和社会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整合社会科学力量,可以进一步实现水环境监测工作目标,优化工作体系和方式。 (二)引导社会公众力量融入其中 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水环境监测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令社会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理念上的缺失和问题,导致水环境监测工作也不容乐观,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融入公众参与,在社会公众的主导下引入社会治理力量,有助于提升环境保护效能,引领水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基于此,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作格局中,构建现代环境保护事业,对于实现规范化、科学性管理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水环境监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对于水环境监测规制的价值与意义,探索有价值的水环境监测实施路径,构建现代水环境监测格局体系,实现水环境监测保护目标,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我国现代水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趋势,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保护综合效能,真正还社会百姓一个绿水青山。 三、提升水环境检测质量控制与保障水平的路径 (一)完善相应的水环境法律保护体系 在进行水环境监测工作中,要想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效能,必须加强相关立法,完善现代法律体系。在开展水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由于法律不够明确,仍然存在很多空白地带,在法律实施和行为指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能够构建现代法律体系,对于提升工作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多具有积极意义[4]。在实践中,要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相关法律的制定实施,将科学原则纳入其中进行通盘考虑,构建现代水环境监测工作格局,保障利益主体的正当利益,规范不正当的行为,通过有效的法律规制与指引,实现水环境监测工作目标,推动水环境监测工作不断提档升级,提高法律规制水准,将制度作为工作开展的底线,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运营,实现法律工作目标,构建现代工作格局体系,提升实践性、科学性。 (二)注重水环境监测律实施 有了好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保障,是开展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也能为科学工作的渗透夯实基础,但是这不是全部工作内容,而是要通过有效的执法,提升法律操作水平,让法律条文真正落到水环境监测工作实处,保障水环境监测工作秩序,推动水环境监测工作发展[5]。在实践中,要想融入科学原则,让社会公众真正遵循相关法律,就要严格执法与司法,通过严明的法律实施,划清法律界限,明确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提升法律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提升保驾护航,让相应的法律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有效工具。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 在现代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实践中,要想提升工作效能,离不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支撑,在开展监测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要想提升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综合效果,提升管理的科学性,更好的满足当代工作发展需求,可以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提升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针对性,根据不同需求,选取合理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升综合管理效能。在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展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注重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将所有对象都纳入到统一体系中来,提升数据应用效率和水平,满足当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需求,实现数据化服务管理目标,践行现代管理理念。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水环境监测过程中,要通过让广大社会公众都融入到环境保护体系中,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综合效能,转变过去的

检测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检测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我公司质量认证管理体系企业我们“执行标准,严格管理,科学公正,服务热忱”为管理宗旨,执行包括《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管理标准》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对我公司承接的检测委托,我们将严格按照我公司的质量体系管理有关规定,并结合该委托项目使该项目检测能有效、正常运行,确保该委托项目质量得到有力保证。 一、环境条件保证 1、保证实验室正常是环境条件,满足实验检测要求,定期检测环 境数据。我公司通过对环境条件的控制,对我公司所有参数均 能满足试验条件,并对所试验参数在试验前都检查了环境条件 并予以记录。 2、环境条件不和服要求时,立即停止检测,清查原因进行纠正, 待达到要求时方可进行实验检测; 二、仪器设备保证 1、计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 我们按照规定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为此我公司按照质量手册 的要求,制定了仪器设备检定计划,按时对应检定设备进行送 检,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均符合检定要求。 2、对于检定合格的仪器粘三色标识,对不合格仪器及时由专业人 员进行检修,检定合格后方可进行试验检测,对不合格的设备 粘贴停用标识,不得使用。

3、试验仪器设备定期由设备管理员和试验人员进行检修和保养, 对部分使用频率高的试验仪器还进行期间核查,确保其功能正常,性能完好,精度可以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 三、检测人员技术素质保证 1、我公司检测人员均持有重庆市建委颁发的检测人员检测资格 证,确保每次检测都是持证人员进行有效检测。 2、我公司按照质量手册,不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 考核,确保检测人员对检测试验保持正确性。 四、检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1、根据承接的委托,我们将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实行技术负责人 负责制,选取适用的国家规范和技术标准,使用正确的试验 操作方法和适当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 2、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出具检测报告,并由检测人员 进行复核,待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形成有效报告。 五、质量事故处理 1、一旦发生检测人员不能处理的事故,由试验人员立即报告实验 室负责人,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2、由质量负责人对本次事故进行调查,组织人员对事故原因进行 分析,同时采取纠正措施,并由质量负责人对此形成质量报告存档,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3、

生物检测技术试题

生物检测技术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的是(E) A.消化分解 B.提取 C.分离 D.浓缩 E.结晶 2.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能够在上涂抹香柏油为介质的器材是(C) A.反光镜 B.聚光器 C.物镜 D.目镜 3. 下列微生物涂片的制作过程正确的是(C) A.涂片→干燥→固定→水洗→染色→干燥→镜检 B.涂片→干燥→水洗→染色→干燥→固定→镜检 C.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D.涂片→干燥→染色→固定→水洗→干燥→镜检 4.在常规紫外光测定时,紫外光波长集中于(B)区 A.小于190 nm B.200~400nm C.400~800nm D.800nm以上 5.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时,使用摩尔吸光系数ε时,ε值在(D)阶段时,此方法不灵敏 A.ε>104 B.ε=103~104 C.ε=102~103 D.ε<102 6.使用光度法测量时,不是消除干扰的措施的是(C) A.控制酸度 B.选择适当掩蔽剂 C.生成配合物沉淀 D.选择适当的测量波长7.层析法的最大的特点是(B) A.分离速度快 B.分离效率高 C.分离范围大 D.分离设备简单 8.不属于亲和层析的基质的性质是(D) A.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 B.能够和配体稳定的结合 C.基质的结构应是均匀的多孔网状结构 D.基质应具有较好的疏水性 9.凝胶层析中最先流出的是(A) A.大分子 B.中等分子 C.小分子 D.吸附分子 10.在ELISA测定抗原,抗体中,下列哪种检测方法是检测抗原的常用方法(B) A.间接法 B.双抗体夹心法 C.竞争法 D.捕获法测IgM抗体 11.在ELISA中作载体的物质很多,最常用的是(B) A.邻苯二胺 B.聚苯乙烯 C.四甲基联苯胺 D.对硝基苯磷酸酯 12.细胞克隆化的方法很多,下面正确的方法为(A) A.毛细管法,有限稀释法 B.活性炭吸附法 C.BF分离技术 D.重组免疫法 13.流体细胞术的英文缩写是(C) A .IGS B.CSS C.FCM D.PCR 14.有关细胞分选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每个液滴中含一个样品细胞 B.液滴中的细胞在形成液滴后被测量 C.符合预定要求方可被充电 D.符合要求的液滴通过偏转板的高压静电场发生向左或向右偏转从而被收集在容器中 15.下列电泳分类中,哪一种不是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进行的分类(B) A.分析电泳 B.纸电泳 C.板电泳 D.柱电泳 16.关于电泳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 A.俄国物理学家Durrum首次发现电泳现象 B.电泳过程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 C.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D.电泳装置主要包括电源和电泳槽的两部分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总分:2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24,分数:24.00) 1.水体监测对象有( )。 A.环境水体 B.地表水和地下水 C.环境水体和水污染源 D.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废水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各种废水。 2.水体监测方法有( )。 A.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 B.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等效方法 C.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等效方法 D.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注意与环境监测分析方法:①国家标准分析方法。②全国统一监测分析方法,又称通用法。 ③试行法之间的区别。 3.环境监测技术包括( )。 A.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B.预处理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C.采样技术、预处理技术、测试技术 D.采样技术、预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解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预处理技术属于采样技术的范畴。 4.对于某一河段,要求设置断面为( )。 A.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 B.控制断面、对照断面 C.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和背景断面 D.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背景断面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解析]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注意:当对一个完整水体进行污染监测或评价时需要设置背景断面。 5.对于某一河段,控制断面一般设置在( )。 A.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B.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C.排污口下游500m处 D.排污口下游1500m处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解析] 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因为在排污口下游500m横断面上的1/2宽度处重金属浓度一般出现高峰值。 6.一条河宽100~1000m时,设置采样垂线为( )。 A.左、右各一条 B.左、中、右各一条 C.5条以上等距离垂线 D.一条中泓垂线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解析] 水面宽小于50m,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1000m,设左、中、右三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500m,至少设置5条等距离垂线。 7.在河流水深10~50m时,设置采样点数目为( )。 A.1个样 B.2个样 C.3个样 D.5个样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水深10~50m,设三个点,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1/2水深处设一个。 8.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等二类污染物采样点布设在( )。 A.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 B.渠道较直、水量稳定的地方 C.工厂废水总排放口 D.处理设施的排放口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简介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简介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取得巨大进步的结晶,是在人们对基因的结构以及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生命本质问题的认识日益加深的基础上产生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方法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建立了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核酸分子杂交、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等方法。1985年由美国Cetus公司人类遗传学研究室Mullis等创立并随后迅速发展起来的DNA 体外扩增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以及90年代发展起来的DNA芯片技术(DNA Chip),又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核酸分子杂交 (一)概述:具有一定互补序列的核苷酸单链在液相或固相中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缔合成异质双链的过程叫核酸分子杂交。应用该技术可对特定DNA或RNA序列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到目前为止,分子杂交技术在基因诊断中仍占重要地位,它按反应支持物可分为固相杂交和液相杂交两种,前者应用较广,有Southern印迹杂交、点杂交、夹心杂交(三明治杂交)、原位杂交和寡核苷酸探针技术等。核酸分子杂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待测的DNA 或RNA,以及用于检测的DNA或RNA探针。探针标记的好坏决定检测的敏感性。 1、Southern印迹杂交是最经典和应用最广泛的杂交方法。根据基因探针与待测DNA限制酶酶解片段杂交的带谱,可以直接确定宿主基因的缺陷所在或病原体的存在状态。 2、Northern 印迹杂交基本原理与Southern印迹杂交相同,不同的是它检测mRNA而不是DNA,因此可分析和了解基因的表达状态。由于mRNA比DNA更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降解,所以整个操作过程须特别小心。 3、斑点杂交将待测DNA或细胞裂解物变性后直接点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无需限制酶酶解),与探针进行杂交反应。该技术对于基因拷贝数多的样品很适合,具有简捷快速的特点,一次可做大批量样品的筛查,适于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性疾病外源性致病基因的检测。目前斑点杂交技术在各实验室中得到较普及的应用。该技术可用来分析待测核酸片段中是否存在与探针同源的序列,同时还可半定量反映样品中的模板含量。其原理包括将提取的核酸片段变性后转移并固定于支持膜上,通过预杂交以除去非特异位点,然后以标记探针进行杂交。标记物有多种,以同位素标记的探针杂交后,可通过放射自显影分析结果,而以非同位素(如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的探针杂交后,需加入对应的酶标记物(如亲和素、地高辛抗体),再经过显色反应后,利用光密度扫描仪进行量化检测。本方法特异性可靠,但灵敏度偏低,而且操作复杂,因此大大限制了该技术的普及应用。 4、分支链DNA(bDNA)技术近几年,bDNA作为核酸直接量化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HBV、HCV和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126─1995 Q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of biological monitoring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开展生物监测时,在生物样品的选定的采集,准确监数据的获得、资料的统计处理和报告中必需贯彻的质量保证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监测、监督或评价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污染物对人群或个体健康的影响及监测、监督或评价环境总的接触水平。 2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3 术语 3.1 生物监测 系统地收集人体生物样品(组织、体液、代谢物),测定其中化学物或其代谢物的含量,或它们所引起的非损害性的生化效应,以评价人体接触剂量及其对健康影响。 3.2 生活环境 被监测群体或个体日常所接触的所有环境的总称,它包括空气、土壤、水、食物等介质。 3.3 质量保证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及可比性,对监测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它包括实验设计、样品采集、测定规范、人员的培训、实验室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及解释等内容。 4 采样 采样中的质量保证是通过制定的执行周密的采样设计及严格的采样步骤而实现的。它应由化学检验人员和卫生人员协作完成。

采样设计和采样步骤的制定,应符合以下原则: 4.1 采样人群 当监测目的是监测、监督或评价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应选择该环境或剂量下,对该污染物最敏感的人群或接触人数最多的人群,或为某一特定目的而选定的人群。如监测目的是评价或判定污染物对个体的健康影响,采样人群即为被评价或判定的个体。 4.2 采样人数 观测的人数决定于监测结果分散的程度(SD)、监测结果与“总体”均值间的允许误差和置信水平的要求,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如尚无分散程度和资料,可先进行预测,观测的人数每组不宜小于50人。 观察例数=t.SD/D (1) 式中:t──在确定的置信水平下t的临界值; SD──监测结果的标准差; D──预先设定的监测结果与总体均值间允许的偏离区间。 4.3 抽取采样人群的方法 抽样人群应有代表性,可采用多阶整群按比例随机握样法,其程序见附录A。如被观察的人群因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同,或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因观察人群的性别、年龄、饮食等不同而异,则可采取分层抽取人群的方法 4.4 采集的样品 应优先选择被测物浓度与环境含量或/和健康影响具有剂量反应关系或已有生物接触限值的样品。各待测物最适宜的、可能有意义的样品见附录B。 4.5 采集时间 对周期性的职业性接触,应根据化学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半减期选定采样时间。各化学物适宜采样时间见附录B。对非周期性的接触,应注意化学品在人体内 24h 的波动规律和季节性变化特点。 4.6 样品的采集量 生物样品的采集量应考虑代表性。对均匀的样品,如血液,采集量满足检测和重复抽检所需即可。其他样品见4.7.3.9。 4.7 样品采集:生物样品采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沾污和样品的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