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芳《观沧海》说课稿

王芬芳《观沧海》说课稿
王芬芳《观沧海》说课稿

观沧海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景色描写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创设情景讨论教学,启发探究式教学和比较阅读。

六、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小学时老师满堂灌的模式,还没有适应初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然后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我将把诗句放在相应的图片情景中,去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波澜壮阔感,让学生更加的接近诗人的内心。

(二)疏通字词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咏志

(三)朗读

1.教师范读(明确字音,感情饱满)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感情到位)

(四)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者此时你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

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教师小结]

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感受曹操的内心世界。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明确:两层。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观

3.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句子?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通过海水和山岛描写出海的辽阔和景象的句子?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诗中的实景描写的句子?

明确: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教师小结]

本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全诗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六)拓展与延伸

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七)课后练习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八)板书设计

全诗诗眼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海地点和目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和山岛景象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特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特写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突出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和包蕴万象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点: 本课是高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中诗歌单元的第一首诗。本单元向学生介绍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并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方法,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并且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创作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蕴涵其中的开阔与旷达打动人心而又引人思考。无论是从提高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讲,还是从充盈内心力量的角度来说,李白的诗都是很好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促进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探究诗人狂放不羁的内在原由,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学会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促进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 探究诗人狂放不羁的内在原由,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学会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李白经历的基础上,领会其内涵。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 三、说学法: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本节诗歌教学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渗透。 1、通过强调朗读加强学生读的意识,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 2、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学生略知一二,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和对作品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附目录 完整版 共169 页 最新(1)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课稿全集 全册完整版 目录 1、《春》(朱自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篇文章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写景物以及寓景于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 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 妙融合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1、 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讨论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欣赏以及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法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

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三、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要求 ①初读课文圈点生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②读熟课文,感知内容,为研读课文做准备。 ③查阅朱自清的相关简介。 2让学生听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春之声》,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面对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春色,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春 天的世界,感受一番春天的美景。” 3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山、水、太阳的脸、草、花、风、雨、人 设计理念:朗读全文是感受,为下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这是根据文体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确定的,也是理解文本的要求。 ② 些画面的具体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教师加以补充、完善。 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合作探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感知理解内容。 春草图

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观沧海》 建安十二年,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

王芬芳《观沧海》说课稿

观沧海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景色描写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创设情景讨论教学,启发探究式教学和比较阅读。 六、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小学时老师满堂灌的模式,还没有适应初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然后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我将把诗句放在相应的图片情景中,去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波澜壮阔感,让学生更加的接近诗人的内心。 (二)疏通字词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咏志 (三)朗读 1.教师范读(明确字音,感情饱满)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感情到位) (四)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者此时你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 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教师小结] 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感受曹操的内心世界。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明确:两层。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观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上册曹操《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

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 注释与主旨说课讲解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古代诗歌四首》(课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曹操观沧海原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 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 远征途中, 他写下了乐府歌辞 《步出夏门行》 (属 于 《相和歌•瑟调曲》 )。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 开头为“艳” 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

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 (亦作《土不同》)、 《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 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 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划 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 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 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 汉时还在陆上, 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 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 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 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 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 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 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 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 北伐乌桓也已取 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 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 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 方显其英雄本色; 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 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 他觉得自己的 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 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 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 海的母腹之内。 请看, 这就是大海的气魄, 大海的胸怀。 真是太壮观、 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 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 吞吐日月的大 海的生动描绘, 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 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 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 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 激赏。沈德潜在《古诗 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更多《观沧海》文章推荐阅读★★★★★:

观沧海说课稿

《观沧海》说课稿 飞竹中学许爱玉 一、说教材与学情 1、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2、说学情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三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三首诗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揣摩诗歌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3、探究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以营造出三国时期战乱纷扰的乱世局面。 激情导入: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适逢乱世,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政治家;他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平定北方,可谓是军事家;他借诗歌抒发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不愧为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操,学习他的一首诗歌《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写作背景详解

曹操《观沧海》写作背景详解 引导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的《观沧海》表达了这位野心家的政治 抱负,这首名诗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写作出来的呢?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 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 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 分析集》第二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建安十 一年(公元 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 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 屡次骚扰边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 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 以期实现统一中 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 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 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 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这 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 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 《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 看, 与题意了无关系, 可见, 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 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 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导读:观沧海原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上文是关于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观沧海

《观沧海》说课稿 德惠21中姬红 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 《观沧海》写于公元207年九月,当时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他登山观海,心有所感,遂作此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写大海的诗歌本就寥若晨星;仅有的几篇,如“沧海月明珠有泪”“海上升明月”,也不是以大海为主体,更未能体现大海的气势。唯曹操此篇,描写了大海风起云涌的磅礴气势,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胸怀,堪称中国古典写海诗歌绝唱。它所写的不仅是大海,更是曹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万里雄襟。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下册,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需要在学习名人作品,感受名人情怀中,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同时,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 依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诗的特点,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曹操生平功业成就,正确认识曹操,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歌豪迈的情怀和风格。 3.抓住诗眼,分析诗歌内容和写法,体会写景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在于:朗诵诗歌和品读文字。 教学难点在于: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根据这首诗歌的特点,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诵读分析法;在学习方式上,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品味,领略诗歌情感与内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本课拟用1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过程如下: 一、导语。我采用名人类比效应激趣导入。毛泽东曾写过一首《沁园春·雪》,在词中,他品评历代帝王,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觉得这些人都不及他自己;可是,他没有提曹操,因为他对曹操惺惺相惜。我一直觉得,中国历史上,堪与毛泽东相比的,也只有曹操!他们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重要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他们诗歌中气雄千古的气魄,是历代所有诗人所不及的。毛泽东特别喜欢到北戴河疗养,因为,这里的碣石山曹操曾经登临;因为这里的大海曹操曾经观望,因为,在这里,曹操写下了的《观沧海》是毛泽东最喜欢的! 二、介绍曹操。 《唱脸谱》中有“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的句子,在京剧脸谱文化中,红脸代表忠义,而白脸代表奸诈。大家对《三国演义》都不陌生,也应该听说过其中有“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就是曹操。历史上的曹操真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人们是受《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位文治武功卓著的领袖人物。接着,我讲他平定中原,统一了黄河流域;他作主接回了流落胡地十几年的蔡文姬;他兴修水利,实行屯田;他礼贤下士,打破门第观念,重用贤能;他忧国忧民,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歌;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开拓了建安风骨的清新刚键风格,等等,从多角度展示一个立体的真实的曹操形象,让学生对曹操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更有利于学习这首诗。 三、朗读,并品析诗歌内涵 1.播放flash朗读课件,渲染情境。

观沧海曹操 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

观沧海曹操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 面对着渤海题目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全文 东临碣石,而且独具一格,及造新诗. 秋风飒飒,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在秋风萧瑟中,这时指的大碣石山,面对着渤海,直指柳城,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分化,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后接受田畴建议,与诗的内容无关,更耐人寻味,愈见其生命不息,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俯视大海.”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有赞美,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子曹丕称帝:人少好学.句句写景.“澹澹”,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军事家,建安

十一年(公元206年),我们可以看出,何其,同样是观海,六朝时沉入海里.这儿,山岛竦峙.建安十年(205);而下联“亲朋无一字,却很含蓄,洪波涌起,上联“吴楚东南坼,即使写得再好: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作者通过写沧海.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若出其里.他跃马扬鞭、草木,兴修水利.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手不释卷.这样才更真实,胜利回师,草木摇落的季节.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登上当年秦皇.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既表现了大海;青州兵";洪波汹涌,是诗的线索,秋七月遇大水,新的格调,今言“多么”,若出其中,视野寥廓,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见落叶而触景伤情,袁绍呕血而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又是句句抒情.善诗歌.作者以沧海自比.大战之前,形容大海波澜壮阔,斜在天空,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曹操采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4.激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赏析关键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拟定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2.解释题目 3.《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学生齐读《观沧海》,老师点评,教正读音。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占主体地位。) 5.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归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6.赏析诗歌(结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1.讲解古代诗歌常识 2.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标出各联。 3.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 4.理解字词 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 6.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简要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导读《钱塘湖春行》 1.题解 2.作者简介 3. 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 4.理解字词 5.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6.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7.研读与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观沧海说课稿(终审稿)

观沧海说课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观沧海》说课稿 飞竹中学许爱玉 一、说教材与学情 1、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2、说学情?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三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三首诗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揣摩诗歌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2、朗读教学法;3、探究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以营造出三国时期战乱纷扰的乱世局面。 激情导入: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适逢乱世,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政治家;他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平定北方,可谓是军事家;他借诗歌抒发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不愧为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操,学习他的一首诗歌《观沧海》。

《观沧海》说课稿

《观沧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 X/X X/X或者(X X/X/X X )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观沧海》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观沧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