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于是

..余有叹焉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3.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1.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道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3.舍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其其孰能讥之乎()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①真无马邪?其②真不知马也(《马说》)()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有穴窈然()

5.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始舍.于其址()(2)名.之曰“褒禅”()(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

(二)动词作名词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而其见.愈奇()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3)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2.形容词作动词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火尚足以明.也()(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穴窈然。()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句翻译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答案:父甫

二、答案:1.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2.“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3.到,到了

三、答案:1.路,道路/说,讲/道理/主张,思想,学说/正确的方法/取道/道义/天道,自然的规律 2.用在句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推想/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古称伞/遮盖、掩盖 3.筑舍定居/舍弃/安置住宿/房屋、住宅/停止 4.代词,那/代词,它/代词,他们/语气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代词,这样/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语气副词,①表反问语气;②表推测语气/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 5.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但是/如此,这样/对,正确

四、答案:(一)1.(1)筑舍定居(2)命名(3)识其本名 2.从旁边(二)(1)到达的人(2)见到的景象(3)流传的文字

(三)1.(1)深度(2)艰险的地方;遥远的地方(3)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2.(1)走到……尽头(2)照明(3)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3.弄错、使……错

五、答案:1.判断句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修筑的屋舍。

2.状语后置句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

3.定语后置句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

六、答案:1.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采分点:以、乃、阳;判断句)

2.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采分点:十一、左右)

3.(我们)已经出洞,便有人责怪那要求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采分点:既、或、其、极)

4.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

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采分点:幽暗昏惑、相)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情景式默写

1.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4. 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9. 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高中会考语文名句默写精编范文完美版

会考默写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1 《沁园春长沙》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荆轲刺秦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高中语文必修2 《诗经》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兰亭集序》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赤壁赋》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游褒禅山记》 1、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答案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翻译划线的句子。 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句子翻译1: 句子翻译2: 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 ..(),而人之所罕..()之观.(),常在于险远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句子翻译1: 句子翻译2:

名句默写一

名句默写一(山东58篇) 一.《劝学》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8.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屈原列传》司马迁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字虽寻常但旨趣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奏章意在劝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谏太宗十思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二情景式默写训练及答案

5、“有志矣,,,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6、“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7、“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8、“,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答案 《诗经?氓》(选自《诗经?卫风》)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离骚》(屈原)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9、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10、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1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1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7、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 ◆??《兰亭集序》(王羲之) ◆??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赤壁赋》(苏轼)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7、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9、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 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 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 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 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 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 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 ? (难道……吗?) 2. 何.可胜道也哉. ! (哪里……呢!)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1)人教版必修一

游褒禅山记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盖” “焉” “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3.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4.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四、重点、难点: 1.掌握词类活用。 2.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五、解决办法: 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 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 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名,说出名称。 二、导入课文: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 1.读音 褒禅(chán)庐冢(zhǒng)漫天(màn)谬误(miù) 窈然(yǎo)咎(jiù)相之(xiàng)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其 1、其下平旷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 2、景象 3、景象 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观看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诗歌鉴赏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诗歌鉴赏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诗歌鉴赏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重点字词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

高一情境默写

《诗经?卫风?氓》 1、开篇“,”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 2、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 4、“,。,。,”,写出女子对爱人的深切依恋及对婚姻的渴盼。“,。,”表明两人顺利成婚。 5、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6、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7、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8、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9、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 10、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11、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12、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 13、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 1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描写出女主人公婚后辛勤劳作;然而婚后生活却不如意“,”;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反而笑话她,“,”;女子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无限感慨“,”。 15、文章结尾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和恋爱时的盟誓“,。” 16、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归园田居》 1、“,”表明了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 2、“,。”表明诗人正像鸟和鱼一样思恋着自然、自由的生活。 3、“,。,。”描绘自己家宅的环境。 4、“,。,。”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村落田园风光。

5、“,。”写诗人空闲宁静悠然的日常生活。 《赤壁赋》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 4.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动人的音乐:,。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8.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9.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 10.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11.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12.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13.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14.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15.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6.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17.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18.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19.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20.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21.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 22.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

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高考课内文言文重要句子翻译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3、夜缒 ..而出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焉.用亡.郑以陪.邻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吾其.还也 8、若亡郑 ..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行李 害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12、既东 ..,若不阙.秦..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3、夫.晋,何厌之.有 14、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荆轲刺秦王》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仆所以 ..留者,待吾客与俱 3、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8、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9、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 臣,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 1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鸿门宴》 1、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料大王士卒足以 ..当.项王乎? 3、吾得兄事 ..之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6、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 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9、杀人如不能举.,刑人.. 如恐不胜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今行而. 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 13、道.芷阳间. 行。 14、吾属.今为. 之虏矣! 15、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6、常以身翼. 蔽沛公 17、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8、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王安石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 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 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 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 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 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 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 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 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 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 能认得出的地方还能够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 “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 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 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 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 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 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不过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 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充足前进,火把还能够 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 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 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 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 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 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不过,力量足以达 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能够讥笑的,在自己来说

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

《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2、《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注意加点的词语及句式)每句3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之观,常在於险远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5、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无 二、古今异义 ①)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 副词。) ⑤ 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 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 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 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 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 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 “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 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焉 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 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 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 之意的语句是:(),(),(),()。(),()。 2.(),(),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 之所罕至焉”,照应(),(),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 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强调了“志” 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á山洞者,的重要作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5.(),(),(), 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 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6.(),(),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则说明成功做好一 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 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现。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7.(),(),(), 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 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 自己也会悔恨。 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8.(),(),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也可以无讥无悔。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语文上学期教案 游褒禅山记 第二三课时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游褒禅 山记第二、三课时探讨案 一、探讨作者的思路 二、第二段略写什么,想写什么,运用哪些对比,有何作用? 三、探讨:“尽吾志”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做到尽吾志? 四、本文写法上得特点 一、谈谈你自己对“志”“力”“物”的理解

第三课时(巩固案)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长乐王回深父。 二、指出加横线词的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于是余又叹焉。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解释词语的含义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2.道 ①有碑仆道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⑤策之不以其道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文过饰非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客舍青青柳色新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其 ⑴始舍于其址。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高三年级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三) 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请解释加点的字 ......,翻译划线的句子 .......,注 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 9.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 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 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 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