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

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

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

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

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

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b)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c)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d)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e)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f)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证候分类

a)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b)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

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c)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d)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e)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f)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淡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

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中药针剂: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点滴,1日1~2次。

常用中成药:风寒咳嗽可用杏苏止咳糖浆

风热咳嗽可用急支糖浆

痰热咳嗽可用麻甘口服液

痰湿咳嗽可用桂龙咳喘宁胶囊

抗生素:血象提示有明显感染征象时可考虑使用。

调护:

咳嗽患者应忌食辛燥香辣、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内伤咳嗽,应积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及护理。

预防:

(1)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

(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体虚易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之类方药以益气固表

(4)平时应注意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废气的危害

转诊指标:

内伤咳嗽的肺阴亏虚型,要注意是否为肺结核活动期,应到专科医院确诊。

三、胃脘痛的诊疗常规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痉挛等疾病。

1、诊断依据

a)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b)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c)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脾性粘膜

炎症、溃疡等病变。

d)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e)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2、证候分类

a)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b)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暧,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c)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

脉数

治法: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d)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吐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绶。苔厚腻,脉滑或

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e)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持紫暗,

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f)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