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A.《周易》

B、《吕氏春秋》C.《吴越春秋》

D、《宋书》1、2能反映原始歌谣一些风貌的最早资料主要是

(A )A.《诗经》

B、《周易》

C、甲骨卜辞

D、铜器铭文1、3《礼记郊特牲》中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蜡辞》的歌词是(B )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B、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C、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D、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1、4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B)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1、5我国先秦古籍《尚书尧典》中关于原始初民歌舞的记载是()

A、屡舞僊僊

B、方将万舞

C、百兽率舞

D、蹲蹲舞我答案:C1、6我国先秦古籍《周易归妹》中记载的保存原始歌谣风貌的是( A

A、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B、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C、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D、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1、7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B )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1、8《诗大序》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是( D )

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C、“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9我国先秦古籍《吕氏春秋古乐》中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D )

A、履虎尾,不咥人

B、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C、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1、10《吕氏春秋古乐》中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动作而歌舞的记载是( D )

A、履虎尾,不咥人

B、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C、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1、11《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编订所持的说法是(C )

A、采诗说

B、作诗说

C、删诗说

D、献诗说第二节神话传说1.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叙述她的两大功绩,一是造人,二是(D )

A.治水B.填海 C.射日D.补天1.原始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 C )A.稷 B.契C.羿 D.鲧1.下列关于神话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神话都是幻想或想象的B.神话是古代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C.神话是一种“神化”了的现实生活D.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宗教说和( D )A.游戏说 B.宣泄说C.模仿说D.劳动说4、神话的基本特性之一是(A)

A、幻想的

B、现实的

C、理论的

D、逻辑的2、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劳动说和( C

A、模仿说

B、宣泄说

C、宗教说

D、游戏说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

A、盘古开天辟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4、神话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A、幻想的

B、现实的

C、理论的

D、逻辑的答案:A31.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

( ABDE )A.神话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B.神话反映现实的写法形成了我国文学写实的传统C.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影响后世文学的发展D.神话的个性特征启发后人追求个性风格独特魅力E.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31.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有

( ABCD )A.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一主题B.英雄人物充满着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C.塑造了鲜明的形象,想象力丰富D.是一种集体创作E.充满悲剧色彩第二章《诗经》2.《大雅生民》属于( D )A.社会政治诗 B.情爱诗C.玄言诗 D.史诗2.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 B )A.《汉书食货志》 B.《史记孔子世家》C.《国语周语上》 D.《毛诗大序》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是( C )A.内容的不同 B.用途的不同C.音乐的不同 D.作者的不同2.在《诗经大雅》中主要描述后稷功绩的诗篇是( A )A.《生民》 B.《公刘》C.《皇矣》 D.《大明》2、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D )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5、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D)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1、汉代“四家诗”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 D )

A、齐鲁毛

B、齐韩毛

C、鲁韩毛

D、齐鲁韩2.《诗经静女》是( A )A.情爱诗 B.战争诗C.农事诗 D.怨刺诗3、《诗经》中的作品大致产生于(B )

A、西周以前

B、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C、西周初至春秋末

D、春秋战国时期4、《诗经大雅生民》是( A)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2、《诗经小雅北山》是( B )

A、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C、称颂执政者的诗

D、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1.关于《诗经》的收集,《国语周语上》的说法是( B

)A.采诗说B.献诗说C.删诗说D.作诗说2.《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是( B

)A.风、赋、比 B.赋、比、兴C.比、兴、雅 D.兴、雅、颂8.《诗经豳风七月》是( C

)A.史诗 B.情爱诗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B

A、《尚书》

B、《诗经》

C、《孟子》

D、《楚辞》3、《诗经大雅生民》是( A )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6、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D )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2、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 C )

A、齐、鲁、韩、马

B、齐、鲁、韩、王

C、齐、鲁、韩、毛

D、齐、鲁、韩、郑2.《诗经》编定的“采诗说”出自( D)A.《国语》

B、《左传》

C、《史记》

D、《汉书》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

A、《鄌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多项《诗经》大致可以分为(ABDE)

A.政治讽喻诗B.婚恋诗 C.闲适诗D.农事诗 E.史诗36.赋比兴31.下列诗篇属于《诗经》情爱诗的有( ABD)A.《郑风溱洧》

B、《邶风静女》

C、《召南甘棠》

D、《秦风蒹葭》

E、《小雅采薇》

31、《诗经》在先秦时期的作用有( ABCE )

A、祭祀时奏唱

B、宴享时奏唱

C、教育的课本

D、精通可立博士学官

E、外交时赋诗言志

31、《诗经》中的社会政治诗有( ABCDE )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C、抒发生活郁懑的诗

D、抒发人生忧伤的诗

E、称颂执政者的诗

31、《诗经》的分类包括( BCDE )

A、九章

B、国风

C、小雅

D、大雅

E、颂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1《尚书》3.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A )A.《尚书》

B、《逸周书》

C、《春秋》

D、《春秋公羊传》6、《尚书》是中国第一部( B )

A、文学散文集

B、历史散文集

C、哲学散文集

D、艺术散文集8、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文本是( A )

A、今文《尚书》

B、古文《尚书》

C、伪古文《尚书》

D、《逸周书》3.汉代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是( A )A.今文《尚书》 B.古文《尚书》C.伪古文《尚书》 D.《逸周书》8、《尚书》的语言风格特色是()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答案:A1、“诗言志,歌永言”之语出自( B )

A、《毛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吕氏春秋古乐》

D、《吴越春秋》3、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 A )

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3.《尚书》文风的特点是( A )A.佶屈聱牙B.富艳浮夸C.质朴平实 D.辩丽恣肆2《春秋》31.符合《春秋》一书特点的选项是( ACE )A.表达尊王攘夷、维护统一的

思想B.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C.书法谨严、暗寓褒贬D.以

记言为主E.鲁国的编年史5、一般认为,修订《春秋》的是( C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曾子3.《春秋》叙述历史的特点是( A )A.采用新闻标题形式记事 B.记言C.言事兼记 D.完整系统地叙述西周历史2.《春秋》一书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是(C )A.晋国的编年史

B、齐国的编年史C.鲁同的编年史

D、郑同的编年史3、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 C )

A、《尚书》

B、《逸周书》

C、《春秋》

D、《左氏春秋》3.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 D

)A.《尚书》 B.《逸周书》C.《论语》 D.《春秋》7、《春秋》作为史书其体例是(C)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3《左传》4.先秦历史散文记事详赡、善叙外交辞令的是( C)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4、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4.《左传》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C

)A.国别体 B.纪传体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31、《左传》又名(ABCE

A、《左氏春秋》

B、《春秋内传》

C、《春秋左氏传》

D、《春秋谷梁传》

E、《古文春秋左氏传》4《国语》2.《国语》的文风特点是(A)

A.质朴平实B.艳富浮夸 C.佶屈聱牙D.辩丽恣肆4.先秦时期,其文风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的著述是( C )A.《尚书》B.《春秋》C.《国语》 D.《战国策》5《战国策》3.记载先秦纵横家言论最多的典籍是(C)

A.《论语》B.《国语》 C.《战国策》D.《越绝书》4.《战国策》的文风特点是( D )A.微言大义 B.艳富浮夸C.质朴平实 D.辩丽恣肆9、《战国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记载()

A、儒家的言论

B、道家的言论

C、阴阳家的言论

D、纵横家的言论

11、《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A、国别史

B、纪传史

C、编年史

D、纪事本末史答案:A6、《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 A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32.《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有( ABCE )A.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B.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C.摹绘人物,形貌毕肖D.韵散结合,机趣横生E.引譬设喻,善用寓言第二节诸子散文1、“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出自(C)

A、《山海经》

B、《庄子》

C、《淮南子》

D、《周易》1《老子》32.《老子》的艺术特色有(BC

)A.雄辩色彩B.形象化的说理C.语句上的韵散结合D.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E.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

和性格3.在诸子散文中语言简短而比较整齐,部分整章用韵的是( B)A.《论语》

B、《老子》C.《孟子》

D、《庄子》5.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老子》的是

( A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7、《老子》一书是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 C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老子》的文风特点是(B)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2《论语》5.先秦诸子散文中,多为简短语录,且具辞约义丰特点的是(B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荀子》5.《论语》属于( C )A.记事体 B.论辩体C.语录体 D.论述体7、《论语》的文风特点是( A )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4、《论语》属于( C

A、对话体

B、论辩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3《墨子》

31、《墨子》的写作特色是( DE

A、形象化的说

B、奇幻诡谲的想象

C、语句的韵散结合

D、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E、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

层推理2、《墨子》的写作特色是(BDE)

A、形象化的说理

B、奇幻诡谲的想象

C、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D、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E、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

层推理5、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B )

A、《庄子》

B、《墨子》

C、《论语》

D、《荀子》6.《墨子》的文风特点是( C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质朴无华,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4《孟子》1、孟子是( AC )

A、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B、庄子的论辩对手

C、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D、孔子的学生

E、齐国人5、先秦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4.《孟子》文风的特点是( D )A.冷峻峭拔,词锋尖锐犀利B.汪洋恣肆,想象奇幻谲诡C.说理透辟,逻辑推理严密D.气势丰沛,富有雄辩色彩4、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C )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12、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C)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5.《孟子》的文风特点是( D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4、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 C )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4、《孟子》属于( B )

A、寓言体

B、论辩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7、仲长统《乐志论》说:“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这几句话表现的是( B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名家思想

D、墨家思想5《庄子》32.庄子是( ABC )A.战国时期人B.宋国蒙人C.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D.子思的再传弟子E.极力主张实行王道2、《庄子》的艺术特色是 BCDE )

A、严密的逻辑推理

B、奇幻诡谲的想象

C、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

D、细腻逼真的描写

E、谐趣和讥刺横生

31、《庄子》的艺术特色是( BCDE )

A、严密的逻辑推理

B、奇幻诡谲的想象

C、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D、细腻逼真的描写

E、谐趣和讥刺横生31.庄子是(ABC

)A.战国时人 B.《逍遥游》的作者C.道家学派代表D.亚圣E.道德真人2、《庄子》的艺术特色是( BCDE1、孔子是(ADE)

A、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论语》的编者

C、孟子的老师

D、春秋时人

E、鲁国人4.《庄子》一书所体现出的想象特点是(B)

A.发挥透彻,淋漓尽致B.奇幻夸张,变化莫测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明切犀利,冷峻峭拔3.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C )A.《论语》 B.《墨子》C.《庄子》 D.《荀子》5.在诸子散文中,以奇幻谲诡的想象著称的是( B )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吕氏春秋》5、《庄子》的文风特点是(A

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7.下列寓言出自《庄子》的是

( A )A.舐痔结驷B.自相矛盾C.五步笑百步D.狡兔三窟6《荀子》5.《荀子》的文风特点是( D )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 B.明切犀利,冷峻峭拔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 D.逻辑严密,说理透辟4.《荀子》散文属于( D )A.寓言体 B.叙事体C.语录体 D.论述体8、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 C )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6.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 C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7《韩非子》4.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D )A.《墨子》

B、《孟子》C.《庄子》

D、《韩非子》6.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 B )A.狐假虎威 B.郢书燕说C.画蛇添足 D.南辕北辙5、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 B )

A、狐假虎威

B、郢书燕说

C、画蛇添足

D、南辕北辙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5.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D)

A.8篇B.9篇

C.10篇D.11篇7.《九章》的艺术表现特征是( C )A.奇幻壮丽 B.浓笔重彩C.平实素朴 D.飘逸幽渺8.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 D )A.8篇

B.9篇C.10篇

D.11篇5.屈原《九歌》表达神人之间才结相知、顷刻别离的悲愁的作品是( D)A.《湘夫人》

B、《东君》C.《国殇》

D、《少司命》6.认为《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的人是( D)A.司马迁

B、刘向C.王逸

D、王夫之6.将《离骚》题义解为“离,别也;骚,愁也”的是(D )A.司马迁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Convertor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历史散文 第四章诸子散文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读书笔记作业题: 1、何谓先秦文学,其发展概况如何? 2、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3、名词解释:嫡长制、礼乐制; 4、先秦文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柏杨《中国人史纲》 教学目标:大致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先秦文学的轮廓,了解先秦文学各阶段的特点、文学形态 教学重点:先秦文学各阶段的特点、文学形态 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教学方法:讲授 说明:本部分的教学以介绍为主,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教学过程: 一、先秦文学的断限 从上古到秦统一中国以前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先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1、西周以前的社会状况 (1)五帝时代:儒家称其为“大同”,具有理想化色彩(见后) (2)夏商时代:“家天下”的开始,儒家称其为“小康”(见后)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于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2、西周的社会状况 诸侯并列,王室独尊;宗族并列,公室独尊 3、春秋(前771-前475 )社会状况 强宗崛起,打破“宗族并列,公室独尊”局面 4、战国(前475-前221)社会状况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7第4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4,2007 诗经 的文学阐释 从先秦到清代 何海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从先秦到清代(不含清代), 诗经 的阐释始终以经学为主流,但其文学阐释也如涓涓细流流淌不止,每个时代都对 诗经 的文学特性及文学价值作出了一定的阐发,为经学全盛的清代在 诗经 文学阐释的巨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 诗经 最终摆脱经学的藩篱走向完全的文学阐释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诗经 ;文学阐释;清代以前 ?中图分类号#I22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733(2007)04 0005 04 !! 诗经 自诞生伊始就以其特有的魅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都锲而不舍地对之进行研究阐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诗经 学史,也即以经学为主流的传统 诗经 阐释史。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学人从文学角度对 诗经 进行了一定的阐发,为 诗经 最终走向文学阐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目前正在从事清代 诗经 学研究工作,故拟对清代以前 诗经 的文学阐释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先秦时期是 诗经 经学的滥觞期,在这早期经学阐释的构建中也孕育着对 诗经 文学性质的探索性尝试。 尚书?舜典 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 云:% 诗 以道志, 书 以道事, 礼 以道行, 乐 以道和。&都注意到了 诗 能抒发心志的文学特点。其他先秦文献如 荀子?儒效 和 礼记?乐记 、 礼记?孔子闲居 等也都有诸如此类的论说。孔子云:%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为政 )则关注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特有的情感色彩。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既有其文学社会教化作用的一面,也有文学艺术审美功用的一面。尤其是%怨&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诗经 中的怨刺诗,其怨情的发泄即是诗人心中压抑愤懑情感的抒发。清代王夫之在其基础上继续阐发,提出了%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第5页)的全新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不能不说要归功于孔子。新出土的 孔子诗论 这部书,我们且不论其作者为谁,其为先秦论 诗 专著则无疑,它在解说 诗经 时,也是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出发的。比如,第18简云:% 杕杜 则情喜其至也。&认为 杕杜 这首诗反映的是对情人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孟子对 诗经 的阐释也不容我们忽视,孟子曰:%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的这一论说,第一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第二表现了对背景材料的重视,强调了客体的作用,成为后世读 诗 、解 诗 甚至解读一切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 汉代是 诗经 经典化的时期,但随着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发展, 诗经 的文学阐释也随之进一步发展,由先秦关注用 诗 的%诗言志&逐渐向关注作 诗 的%诗缘情&过渡。 诗大序 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已经认识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抒情特点。 盐铁论?徭役 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 杕杜 、 采薇 之诗所为作也。&韩诗 薛君章句 论 周南?芣苢 :%诗人伤其君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己不得,发愤而作。& 史记?太史公自序 言: % 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揭示了 诗 为情而作的特点。尤其是 盐铁论?徭役 对 杕杜 、 采薇 二诗主旨的把握、情感的把握十分正确,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何海燕(1975!),女,湖北钟祥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 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祖”。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歌谣 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我国远古神话的特点: 1、记载零散,多有异说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4、赞美劳动与创造发明 远古歌谣 最早出现的诗歌,目前没有准确的说法。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周代的歌谣15首。“歌”的第一首是《弹歌》 远古歌谣比较多保留在《周易》之中。《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噬的参考书。 二、诗经 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全集305篇,此外还有小雅6篇有目无辞。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 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2,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 一、古代神话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幻想形式。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 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 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没有专书。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二、远古歌谣 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三皇时代已有诗歌 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群经之首。《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多叙事个别抒情。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 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文学中形象、抒情、节奏、对称诸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意识到的。 2、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上古时代的文化基本是神权支配下的文化。认识水平和 生产力低下==母体崇拜=图腾=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化统治权文学的产生和成长也在宗教中受启发。 3.《诗经》是远古诗歌发展的结果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文学 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出自《诗经》的成语: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先秦文学:秦统一前的文学。 文学史上,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一、文学的萌芽: 一)口头文学:原始歌谣,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二)古代神话:以口头文学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远古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由集体智慧创作,如《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作品赏析】 P149 《山海经》三则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鲧禹治水》 P156《淮南子·女娲补天》 先秦文学翻开了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诗歌方面: 《诗经》和“楚辞”交相辉映,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诗经》:中国古代初民五百年的心灵历史。 一)概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收集编订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师。编成时间约在春秋后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广为流传。原叫《诗》或《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所谓“风”,是“地方乐歌”; 所谓“雅”,即“王畿之音”; 所谓“颂”,即“宗庙之音”、“祭祀乐歌”。 三者中,“风”的成就最高。 二)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广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生活。 1、 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主要反映在十五国风和“小雅”里。P151《小雅?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后人评价其“悲而不哀”,“温柔敦厚。) 2、再现当时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歌,约占十五国风一半,“小雅”中也有 部分爱情民歌。席慕容说:“古诗三百首, 就是年轻时想说而又没有说出的那个字。” 《邶风?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我维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3、士大夫的政治讽刺诗,在“大雅”和“小雅”中,这类诗歌主要是西 周末到东周初的作品。如:《桑柔》、《荡》等诗斥责了周厉王的横 征暴敛;“小雅”中的《正月》等诗,抨击了周幽王宠褒姒、任用权 奸、昏庸误国的罪行。 4、周部族、商部族的史诗,主要在“雅”和“颂”当中。 “大雅”中的《生民》、“商颂”中的《长发》、《殷武》等,内容 丰富、描写细微,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史诗从 不同角度叙述了部族始祖的诞生、成长和艰难创业的过程,歌颂了祖 先光辉历史和伟大功绩,较完整地勾勒出周、商部族的建国史。 5、反映贵族享乐生活的宴会、田猎诗。主要集中在“大雅”“小雅”中。 如《小雅·湛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 行。” 6、祝颂诗。以“颂”为代表,“雅”中的祭祀诗,也属于这一类。 如 《周颂? 丰年》:“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三)《诗经》的艺术特色 1、以抒情诗为主流。(有别于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 2、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蔡邕的五言诗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 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 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 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 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 6、纪行赋述志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到 周代,在周公和孔子的努力下,文化成了主流。 2、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最具有神话价值。 3、《春秋》以一字寓,在谨严的措词中表 现出作者的爱憎。 4、触蛮相争的寓言出自,“缘木求鱼”出 自。 5、《招魂》的主题是“外, 内。” 6、《史记》中司马迁想通过叙事写人来达 到 的宗旨。 7、赵壹的代表性赋作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七发》互见法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2、汉乐府诗歌表现了那些社会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一、概述: 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 A神话歌谣

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1 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第一编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茅盾《神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朱熹《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5年版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朱自清《诗言志辨》开明书店1947年版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中华书局2002年版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上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程俊英、蒋正元《诗经注析》(上下)中华书局1991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上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王长华《诗论与子论》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赵浩如《诗经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余冠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袁梅《屈原赋译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游国恩《屈原》中华书局1980年版聂石樵《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杨伯骏《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徐中舒《左传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冯作民《白话左传》岳麓书社1996年版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李维琦《白话国语》岳麓书社1996年版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刘向辑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孟庆祥《战国策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牛鸿恩等《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何建章《白话战国策》岳麓书社(附战国形势图)1996年版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王焕镳《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杨伯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李炳英《孟子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谭业谦《公孙龙子译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1中国文学成就概述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有四大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从文学史的角度来概述中国文学成就。 第二阶段:学生自读学习中国文学史发展,并做好提纲。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学史发展纲要。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文学 1.文学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心灵表现说——游戏说——宗教巫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说 2.古代神话由学生讲述神话故事 (1)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2)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 (3)鲧禹治洪水《山海经海内经》 (4)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二)诗经(因为前已经讲过,略) (三)先秦历史散文

1.历史散文 (1)《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2)《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3)《战国策》三十三篇;塑造人物:鲁仲连、冯谖、陈轸、郑袖、苏秦、触龙、邹忌、荆轲;寓言故事: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2.诸子散文 诸子,号称百家,百家争鸣。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论语》《孟子》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2)《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 (3)《荀子》、《韩非子》 师生共同回顾两部作品中的名言和寓言故事 (4)墨子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字是MO-TSE,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四)屈原和楚辞(略) (五)汉代文学 1.汉代散文 (1)贾谊《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晁错《论贵粟疏》 2.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王褒:《洞箫赋》班婕妤:《自悼赋》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班固:《两都赋》班彪:《北征赋》 司马迁:《壮士不遇赋》张衡:《二京赋》 3.汉史 (1)司马迁(略,后细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概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